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模式的研究_欧永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模式的研究_欧永宁

 2012年12月第

45卷第6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 Dec.2012

Vol.45 No.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模式的研究

欧 永 宁

(湖南科技学院思政部,湖南永州425100

)摘 要:中国模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凸显了寻找中国模式研究关键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作为研究中国模式的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是中国模式的建构之“基”、成功之“道”、发展之“脉”,而且也是中国模式的解读之“本”,即研究中国模式的合理视角和有效范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模式;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11(2012)06-0011-06收稿日期:2012-10-25

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资助项目(湘教发[2011]76号)

作者简介:欧永宁(1974—)

,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博士。 中国模式是目前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但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研究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者们却鲜有提及和深入探讨。反思中国模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研究中国模式的关键词

中国模式的研究涉及到提出背景、历史建构、当下解读、

未来发展等几个宏观方面,探讨的问题包括有没有中国模式、什么是中国模式、为什么提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有何意义、中国模式向何处发展等。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中国模式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权问题。目前,中国模式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热议,但关注的主流来自西方而非中国。由于观察视角、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西方对中国模式的解读虽然不乏客观评价,但也有不少偏离甚至背离了中国实际,由此造成了对中国的某些误解、误

读,

甚至是恶意的攻击和诽谤。正因为如此,国内不少学者提出应慎用、慎提中国模式一词,并主张用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等概念来取代中国模式的提法,对中国模式的探讨采取回避或消极应对的态度。这导致在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中,西方话语始终占据着主导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形象,也不利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第二,中国模式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中国模式的探讨不仅要立足中国国情,还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目前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评价大多基于西方的理论基础和学术资源。这其中虽不乏可鉴之处,但不少理论观点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背离的。诚如有学者所言,一些西方学者和政要在谈论中国模式时,会经常淡化“社会主义”的色彩。因为如果把中国取得的成就归为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等于承认他们过去关于“社会主义失败”的许多论断是错误的。如果他们肯定中国的成就又肯定其方法和价值,那就等于否定

了西方本身的价值,而这恰恰是他们不愿看到的。

[1]

与此同时,在国内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中,也有一些

学者“离开我国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探索的既有成果,热衷于用西方的概念体系去解读中国人民的实践成果和理论创新,结果掉进了西方概念的陷阱”。[2]可见,能否对中国模式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回答,能否对西方各种理论学说作出有力的回应,这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话语权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三,中国模式研究的合理范式问题。中国模式的探讨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研究范式,但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如概念不清楚、方法不正确、思路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等缺陷。例如,有学者提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道路或者中国经验”,这种表述是否意味着这三个概念在内涵、外延和实质上等同?还有学者认为,“模式”就是“典范”、“榜样”,提“中国模式”就是为其他国家提供典范、样板。可世界上除了中国模式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类型的模式,如德国模式、日本模式、印度模式、拉美模式等,这些模式是否都应理解为“典范”、“榜样”?有学者提出,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制度、经验、做法还不“成熟定型”,所谓的中国模式并不存在。可世界上哪里又存在着完全成熟定型的模式呢?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曾经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3]这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模式虽有不成熟不定型的一面,但也有较成熟定型的一面;即便是成熟定型的一面,也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否则就与僵化无异了。

中国模式的诸多问题虽然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彼此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共同构成了关于中国模式的问题域。如果孤立地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就有可能顾此失彼,或偏离正确的方向,或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尤其需要提及的是,中国模式之争背后,隐藏的实际上是各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及标准的不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模式的认识上,“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模式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也要关注它是怎么组成的。与中国模式有什么内容相比,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模式形成的原则。一旦认为可能存在中国模式,就要去为这个模式总结出精炼的关键词”。[4]只有找到这个关键词,我们才能获得解决中国模式问题域的金钥匙。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5]因此,要想从逻辑上科学阐明中国模式的内涵、结构、特点等,就必须首先从历史角度厘清中国模式的建构和发展。从历史上看,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全国人民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如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因”,那么中国模式就是“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建构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建构之“基”、成功之“道”、发展之“脉”。所谓建构之“基”,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中国模式建构的根本原则,而且为中国模式的建构提供了基本要素,奠定了基本框架;所谓成功之“道”,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成功的根本原因、根本经验、根本机制;所谓发展之“脉”,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未来发展的根本思路、基本路径,决定着中国模式的走向和命运。[6]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建构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解读之“本”,亦即解读中国模式的合理视角和有效范式。建构之“基”、成功之“道”、发展之“脉”、解读之“本”,这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研究中国模式关键词的根本依据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读中国模式的合理视角

合理的研究视角在中国模式的研究中极为重要。如果将中国模式比做是“全牛”,那么合理的研究视角就是那“节之有间”。唯有找到这个“间”,才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馀地矣”。之所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解读中国模式的合理视角,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模式核心问题的关键。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而存在的,认识事物就是认识矛盾。而矛盾有主次之分,唯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虽然在中国模式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但我们必须看到,“什么是中国模式”在所有问题中居于核心地位。唯有弄清楚这一问题,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探讨诸如有没有中国模式、该不该提中国模式、如何对待中国

模式、中国模式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学术界许多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事实上都取决于对该问题的回答。譬如,如果将中国模式理解为中国典范、中国样板,那么对于上述系列问题的回答毫无疑问就是否定的。但如果将中国模式理解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样式”、“类型”,那么中国模式的探讨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什么是中国模式”主要涉及到对中国模式内涵的回答,进而涉及到对中国模式外延、实质及特征的认识。在这一核心问题上,学术界的观点也是见仁见智,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我们解读什么是中国模式提供了合理的视角。由于事物的本质在于指明该事物内部诸要素内在的、必然的的稳定的联系。因此,要科学把握中国模式的内涵和实质,就必须做好两点:首先,从中国模式建构的诸多要素中找出根本的、决定性的要素;其次,从中国模式建构的根本要素的诸多关系中找出根本的、决定性的关系。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中国模式建构的根本原则,而且为中国模式的建构提供了根本要素、根本机制,奠定了基本框架,因而也就在实际上规定了中国模式建构根本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因此,要科学界定中国模式的内涵和实质,就必须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运动,从中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化”的主体这三个根本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综观当下各类关于中国模式的界定,无不是围绕此联系展开,只不过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界定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各自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例如,有的界定突出中国模式的国情基础、建构主体,将中国模式理解为立足于中国国情的模式;有的界定突出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性质,将中国模式理解为社会主义模式;有的界定则突出中国模式的发展主题,将中国模式理解为发展模式或者现代化模式等。所以唯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才能实现上述界定的有效统合,亦即中国模式应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模式、社会主义模式、发展模式三者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的根本。中国模式的提出,旨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此,国内外学者纷纷给出了各自的答案,但总的来说,从“形而下”的具体操纵层面进行罗列和归纳的多,从“形而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少。即便是学术界已经总结出来的一些所谓中国经验,如渐进式改革、市场转型、国家主导、经济优先等,在一些学者看来,也并非中国所独有,因为这些经验在其他一些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曾拥有过。[7]因而它们并不能有效体现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本质,也不能充分显示中国模式之中国特色,更非中国模式特色之根本。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仍需作进一步的探讨。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都会对不同阶段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只要稍作注意,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历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经验加以总结,反复强调唯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中国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经验教训的根本概括和总结。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乃至“中国特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上述各概念之中,并将上述各概念有机地连结在一起,因此其内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是中国模式之中国特色生成之源泉、阐释之根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就找到了中国模式之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基点,就能有效地解读中国模式的成功与不足。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可以是国内各种合理研究视角的有效统合。目前,国内研究中国模式的视角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历史的,也有逻辑的;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既有经济学学科的,也有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实现上述中国模式各类研究视角的有效统合。根据在于:从中国模式的纵向发展看,中国模式的生成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从中国模式的横向结构看,中国模式的整体及部分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从中国模式的核心机制看,中国模式的建构、运作及成功的根本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互动。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建构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也是贯穿中国模式各类合理研究视角中的基本脉络。因此,对于国内任何一种合理的研究视角而言,无论其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的方法如何特殊,都必定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应以此为基点。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外的其他研究视角,也不否认这些研究视角会给我们带来某些启示,但如果这些研究视角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倡导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那

么这种研究视角的选择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点上,中国模式各类合理研究视角能够获得高度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研究中国模式的有效范式

“范式”一词,最先由美国学者库恩提出。在库恩看来,所谓范式,是指学术共同体中的研究者们自觉认同和共同持有的一套信念、原则和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成为研究中国模式的有效范式,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契合库恩所提“范式”概念的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中共领导人所提倡。[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包括“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使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就是倡导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根本范式来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经验的研究。因此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应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各学科的根本的研究范式,亦应成为中国其他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根本的研究范式,亦即应成为其根本的理论目标、解释原则和评价标准”。[8]同样,这也适用于中国模式的研究。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根本目标。国际社会热议中国模式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但中国学者研究中国模式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什么呢?尽管目前国内学者研究中国模式的目标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成为中国模式研究的根本目标。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推进中国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对中国实践经验进行提升,用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体现着理论目标和实践目标的有机统一。具体到中国模式而言:在理论上,我们应通过对中国模式的研究,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共领导人的相关思想,开展马克思主义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例如,“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有人认为是由外国人首先提出的,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领导人也有关于“道路”、“模式”问题的相关论述和思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立足于中国实际,对其中包含的合理思想予以吸收,将“中国模式”这一概念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化,最终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关于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与时俱进。在实践上,我们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通过对中国模式的研究,积极借鉴国外关于中国发展的评价,吸收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反思中国发展的成败得失,完善中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以无论国内各学科研究中国模式的具体目标为何,其根本目标都应是中共一再强调的“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其实质就是要不断推进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根本方法。在中国模式的探讨中,西方媒体和学者与中国学者之所以分歧明显,根本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西方学者和媒体不十分了解中国的国情,二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模式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例如,西方左翼新自由主义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行了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吸引外资等,所以中国模式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事实是,中国的上述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与新自由主义所主张的自由放任的市场化、自由化有着根本的区别。[8]如果仅凭中国在改革开放方面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某种相似性,就武断地认为中国模式是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那就意味着这些论断没有认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也没有认清当今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在中国模式研究中必须坚持的立足点。此外,西方学术资源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匮乏和理解的相对混乱,决定了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基本上是运用西方的学术资源,遵循西方文化的内在逻辑提出的。他们观察中国模式的结论虽有借鉴之处,但也非常杂乱且难以令国内学者信服。事实上,中国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完善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资源,以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解读中国模式,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如同此前国际上一度流行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一样,西方理论范式中的“中国模式论”亦未能合理地解读中国发展的客观事实。所以中国模式的研究需要坚持两个根本原则:一是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个根本原则不但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所强调的根本点,而且二者之间内蕴的一系列辩证关系(如共性与个性、决定性与选择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等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之所以能如此,根本的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和广阔的解释空间。我们完全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对关于中国模式的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而系统的回答。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自然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无论各学科研究中国模式的具体评价标准为何,最终决定中国模式研究选题及研究成果是否有意义或价值以及有多大意义和价值的,还在于它是否能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衡量中国模式研究中理论创新程度的有效标尺。目前,不少学者借鉴于西方理论学说或者中国传统文化来研究中国模式,藉此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在中国模式的研究中应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总结目前中国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我们应警惕三种教条主义倾向:一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条主义倾向,三是对待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教条主义倾向。这三种教条主义都会使中国模式的研究偏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使中国模式研究中的理论创新受到极大遏制,并使其日益脱离正确的轨道。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各学科理论创新的有效标尺地位。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中国模式的研究中实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糟粕的统一。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成为中国学术在中国模式问题研究上的国际身份和象征。世界文化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越能世界化。当代中国学术在中国模式问题上要想走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必须具备自己的民族特色,亦即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点。黑格尔在写给沃斯的信中指出:“我也在力求教给哲学说德语。如果哲学一旦学会了说德语,那么那些平庸的思想就永远也难于在语言上貌似深奥了”。[9]同样地,唯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规范中国模式的研究,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我们才能让中国模式说汉语,在世界上发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声音,并在此基础上激浊扬清,去伪存真,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处理中国模式研究中学术性和政治性关系的有效工具。目前,学术界有人提出中国模式的研究应该去政治化,原因在于一些学者的研究过于侧重政治上的宣传教育,学术含量不够高。与此相反,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中国模式的研究应该注重社会主义的坚守和宣扬,因为社会主义才是中国模式的底色,脱离了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中国模式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和方向。这就涉及到中国模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中国模式研究中学术性和政治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我们处理该问题提供了根本尺度。理由在于:我们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的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它不仅致力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还致力于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和归宿,二者不可分割,亦不可偏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和实现路径。以此推及至中国模式的研究可知,学术性和政治性并非势同水火、绝不相容,而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如果说学术性主要在于求“真”,那么政治性就主要在于求“善”,作为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二者在作为根本目标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得到了高度统一。具体而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中国模式的研究应体现学术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工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模式研究中学术性张扬的根本和保障。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毫无鉴别地突出西方话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中国模式的研究应突出政治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使然。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脱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片面强调“学术凸显,政治淡出”,中国模式的研究就会远离中国社会

现实,偏离正确轨道,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强调的“有的放矢”这一基础上,中国模式研究的学术性和政治性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国内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各有其特殊性,彼此之间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范式自然存在差别,不可能无限通约。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研究中国模式的合理范式,不是说要以此来否定乃至取消各学科既有的研究范式,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是国内各学科在研究中国模式的过程中共同遵循的根本的理论目标、解释原则和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J].前线,2010,(2).[2] 秦益成,翟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J].

政治学研究,2010,(3).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4] 支振锋,臧劢.新中国60年与“中国模式”研讨会述评[J].政治学研究,2009,(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6] 欧永宁.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中的地位[J].学术论坛,2011,(3).

[7] 常欣欣,毛德儒.近年来“中国模式”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与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2).

[8] 汪信砚.作为研究范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江汉论坛,2008,(11).

[9] 黑格尔通信百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2.

[责任编校:吴守凤]

Study of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the Chinese Model

OU Yong-ning

(Dept.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ongzhou,Hunan,425100,China)

Abstract:Issues about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model have clearly shown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finding out the key words.As one of the key words,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s not only the“foundation”of the model,the“path”to success,and the“vitality”of development,but also the“base”to interpretwhat the model is,i.e.the rational angle and effective paradigm to study the Chinese model.

Key words:localization of Marxism;the Chinese model;study paradigm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明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崭新武器,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做到将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如何认识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最终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客观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古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古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家安设的理论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和“进”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上。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绝不意味着贬低或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中国又有了新的成果,体现和强调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503)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深入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来源;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进行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胜任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 二、研究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或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理论成果。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理论体系研究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理论体系、实践价值及其最新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源”、“流”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比较研究的最新动态。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作用,当代中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新课题,特别是回答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排名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院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社科部-- 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专业列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及社会科学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商学院--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专业列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商业大学--专业列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马列德育教研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沈阳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了共同的理论渊源、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以及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内容 和本质上一脉相承,而又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践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 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有了马克思主义这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要想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入手。 一、从历史进程初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思想首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理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迎接新世纪的时期,“三个代表”重大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12455672.htm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者:李理哈刚 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1期 摘要: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它也是构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符合客观规律性,同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最后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208-02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务实性、崇尚统一、伦理道德至上的特征,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作出了科学阐述的。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同时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运用和传承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机械移植,也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消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广袤的土壤中滋生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必须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碰撞、对立及融合,所以作为外来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相异之处。但马克思主义既然可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萌芽、结果也正说明了二者在本质上除了相异性也存在相通性。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do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3年制) 类别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任课教 师 学 时 学 分 开课时 间 授 课 方 式 考 核 方 式 1 2 3 必修课公 共 课 0521801001 0121802003 012180200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18 36 3 1 2 √ √ √ 专 业 基 础 课 77777777 0322802001 0322802002 博士生导师讲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周秀英 韩喜平 30 40 40 1 2 2 √ √ 专 业 课 0322802029 0322802030 0322802031 0322802032 0322802033 032280203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 中共党史专题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献阅读 宋连胜 杜君 韩广富 刘洁 吴自聪 陈方南 40 40 40 40 40 40 2 2 2 2 2 2 √ √ √ √ √ √ 讲 授 作 业 选修课0322802035 0322802036 0322802037 0322802038 0322802039 0322802040 0322802041 重大前沿理论问题研究 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国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 化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刘洁 韩广富 吴自聪 陈方南 阎少华 盛海英 张淇 40 40 40 40 40 40 40 2 2 2 2 2 2 2 √ √ √ √ √ √ √ 讲 授 作 业 补 修 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学东承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得到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坚持自身基本思想和根本性质的前提下,采取该民族或地区人民所认同的方式,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选题参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选题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 当代重大问题研究 选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历史使命及其在每一个阶段上的具体表现与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脉络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阶段的相关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经验教训。 选题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关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主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认识、实践、经验与深化,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及其与西方发展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分析 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促进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历史经验,尤其就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概括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选题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公正观及其实践与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正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我国的最初实践,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及其特点,社会结构变化条件下实现社会公正的条件、机制。 选题四:中国古代太平盛世的分析及其对建设与谐社会的借鉴主要研究内容:中国古代太平盛世的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分析;主要经验,借鉴历史经验,建设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应特别注意的重大问题。 选题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精神实质与实践基础。 选题六: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立足于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准确阐述与正确运用,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选题七: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战略思想相互关系研究 全面总结十六大以来,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战略思想的相互关系。 选题八: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研究 深入研究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探索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化为提高党的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实际能力的政策措施。 选题九: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推进改革开放研究 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出的新要求、新思考。 选题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法制建设研究 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深入研究“以人为本”、“五个统筹”思想对中国法治发展的指导意义,系统分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法治观念与法律制度的重构、可持续发展与法治变革、生态文明与法治、以及各部门法律如何协调推进。 选题十一: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结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构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由以下阐述: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创性的丰富理论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根本性的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目标总方向。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制约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条件,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总目标总方向的应有之义、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失去了本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是它们的灵魂和精髓。当然,其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原因,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和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伟大事业和实际运动,是需要不断推动、推进和实现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成果,是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特指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泛指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观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党的七大才首次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使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要突出它的中国属性,强调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2018年-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研参考书目 本课程适用于报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所有考生,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是: 本专业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本专业考研报考录取情况为:录取5个人 本专业考研情况介绍:本专业报考人数不算多,录取比例为1:1.2,近年来保送的名额占了较大比例。 本专业考研考试特点:考试科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部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本书基本就包含了所有考试题。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经典话语与党中央习近平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成为考试的热门。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张雷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 2017年新祥旭考研全程复习计划 一、英语全程规划

基础阶段(3月-6月) 1.学习目标:完成至少1轮的单词背诵,巩固语法基础 2.阶段重点:英语单词、语法 3.复习建议: (1)英语每天抽空背背单词,建议时长0.5-1h;不管是用单词软件还是传统词书,不管是用词根词缀还是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背。积累到某一天时,你会发现好多文章都看得懂了。 (2)英语基础不牢的童鞋,应该花点时间复习语法。语法知识能帮助你在读文章和翻译时更加流畅、对文章意思把握得更准确。 (3)多看看新闻,关注时事热点。近年来的英语作文和阅读都是涉及到热点话题的。 (4)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做习题集。 强化阶段(7月-10月) 1.学习目标:熟读并详细分析近10年真题 2.阶段重点:真题真题真题,重点是阅读 3.复习建议: (1)单词记忆每天进行,不间断。 (2)定时做真题阅读,做完后详细分析。 ①利用早上整段的时间做真题(作文可以不写),不要查单词,完全自己做,然后对答案,之后看一下答案分析。 ②每天分析2-3篇,分析包括:第一遍分析正确选项,第二遍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第三遍在原位中找对应的句子,是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哟,分析为什么这样出题,第四遍,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 ③此阶段不建议专门建立单词笔记本,重要的单词在分析时顺便查一下就好。 ④时间比较充足的童鞋可以全文翻译阅读原文。 (3)完成阅读后,用同样的方法完型、翻译和新题型。完型和新题型这两类题型不用全文翻译。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成果;经验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形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理论。若要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首要一点就是要通过文化背景的移植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因子带有模糊、猜测、玄想的非科学成分,又与封建宗法的、封闭狭隘的小农意识因素混杂在一起。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高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现实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相融合之处,因此,一方面能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合中得到认同,另一方面能够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相结合的、互动的融合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又切合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不仅指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系别专业姓名学号………………………………密……………………………………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考查试卷 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 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理论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告诉我们: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 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因而有了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 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的题为<<论新阶段>>中提出开始,已经走.过了72个春夏秋冬,共有两个理 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中国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从这可以看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相当的丰富 从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中国人民开始实践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时代 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大众在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的斗争过程中,深刻和创造性地分析了中国各个阶级情况和社会 形态,明确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总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 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时共产党人在不断实践不 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创造性的得到了毛泽东思想这一 重要理论成果,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 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引导我们成功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简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北京古籍出版社,2009年。 2.赵智奎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规律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王先俊姚宏志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 5. 丁晨编著:《中国共产党的90年》,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一、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历史演进、几个基本概念的解读、国内外研究现状、视野拓展、方法更新、学科建设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背景和条件 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绝非偶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客观因素而论,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族化思潮的兴起、学术界的“中国化”思潮与“新启蒙运动”、和共产国际领导方式的改变、革命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累、抗日战争的紧迫形势及王明的右倾错误;从主观因素而论,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毛泽东个人的理论素养当时已经具备了提出这个新命题、实现理论创新的主观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研究综述\三个“30年”\具体把握: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归根结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党的历史分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关系\辩证地分析三个“30年” 四、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及其当代启示 培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主体、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作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哲学总结和论证、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个人主观条件、晚年在探索中的失误及主要原因、经验启示。 五、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贡献:首次使用“中国化马列主义”的概念并进行论述\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命题\重新认识我国国情\创立邓小平理论\新阶段的重大理论成果\历史地位 六、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卓越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历史形成进程、丰富内容、思想特性、历史地位

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1917年,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7月,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人民阔步推进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的学说,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告诉我们: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因而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 情况相结合,通过实践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然而在建党初期,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这种态度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

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中国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后不得不进行长征便是由这种 态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因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最终中华民族取得了独立,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医治战争创伤、实行“一化三改”,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此后,在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从理论上提出并初步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片断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2011年七一讲话)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不断创新体制与完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实现国家强盛与人民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三个重大问题。 从整个党的历史来看,通常都是说这样三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段,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段,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阶段,两次飞跃,三大成果,与时俱进,无限发展。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简单而精确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结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的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继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同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