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氏文通序

马氏文通序

马氏文通序
马氏文通序

马氏文通序:

昔古圣开物成务,废结绳而造书契,于是文字兴焉。夫依类象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阅世递变而相沿,讹谬至不可殚极。上古渺矣;汉承秦火,郑许辈起,务究元本,而小学乃权舆焉。自汉而降,小学旁分,各有专门。欧阳永叔曰:“《尔雅》出于汉世,正名物讲说资之,于是有训诂之学;许慎作《说文》,于是有偏旁之学,篆隶古文,为体各异,于是又字书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吴敬甫分三家:一曰体制,二曰训诂,三曰音韵。胡元瑞谓“小学一端,门径十数,有博于文者、义者、音者、迹者、考者、评者。”统类而要删之,不外训诂、音韵、字书三者学而已。

三者之学,至我朝始称大备,凡诂释之难,点画之细,音韵之微,靡不详稽旁证,求其至当。然其得失异同,匿庸与嗜奇者,又往往互相主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则以字形字声,阅世而不能不变,今欲于屡变之后以返求夫未变之先,难矣。盖所以证其未变之形与声者,第据此已变者耳;藉令沿源讨流,悉其元本所是正者,一字之疑、一音之讹、一画之误已耳。

殊不知古先造字,点画音韵,千变万化,其赋以形而命以声者,原无不变之理;而所以形其形而声其声,以神其形声之用者,要有一成之律贯乎其中,历千古而无或少变。盖形与声之最易变者,就每字言之;而形声变而犹有不变者,就集字成句言之也。《易》曰:“艮其辅,言有序。”《诗》曰:“出言有章。”曰“有序”,曰“有章”,即此有形有声之字,施之于用、各得其宜而著为文者也。《传》曰:“物相杂故曰文。”《释名》谓“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词谊,如文绣然也。”今字形字声之最易变者,则载籍极博,转使学者无所适从矣;而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者,则古无传焉。

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而已,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能,其道奚从哉?《学记》谓“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其《疏》云:“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通雅》引作“离经辨句”,谓“丽于六经使时习之,先辨其句读也。徐邈音豆。皇甫茂正云;‘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杜。度,即读,所谓句心也。”然则古人小学,必先知所以集字成句成读之义。刘氏《文心雕龙》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丽,句无玷也;句之清英,

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顾振本知一之故,刘氏亦未有发明。

慨夫蒙子入塾,首授以《四子书》,听其终日伊吾;及少长也,则为之师者,就书衍说。至于逐字之部分类别,与夫字与字相配成句之义,且同一字也,有弁于句首者,有殿于句尾者,以及句读先后参差之所以然,塾师固昧然也。而一二经师自命与攻乎古文词者,语之及此,罔不曰此在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噫嘻!此岂非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之蔽也哉!后生学者,将何考艺而问道焉!

上稽经史,旁及诸子百家,下至志书小说,凡措字遣辞,苟可以述吾心中之意以示今而传后者,博引相参,要皆有一成不变之例。愚故罔揣固陋,取《四书》、《三传》、《史》、《汉》、韩文为历代文词升降之宗,兼及诸子、《语》、《策》,为之字栉句比,繁称博引,比例而同之,触类而长之,穷古今之简篇,字里行间,涣然冰释,皆有以得其会通,辑为一书,名曰“文通”。部分为四:首正名,天下事之可学者各自不同,而其承用之名,亦各有主义而不能相混。佛家之“根”“尘”“法”“相”,法律家之“以”“准”“皆”“各”“及其”“即若”,与夫军中之令,司官之式,皆各自为条例。以及屈平之“灵修”,庄周之“因是”,鬼谷之“捭阖”,苏张之“纵横”,所立之解均不可移置他书。若非预为诠解,标其立义之所在而为之界说,阅者必洸洋而不知其所谓,故以正名冠焉。次论实字。凡字有义理可解者,皆曰“实字”;即其字所有之义而类之,或主之,或宾之,或先焉,或后焉,皆随其义以定其句中之位,而措之乃各得其当。次论“虚字”。凡字无义理可解而惟用以助辞气之不足者曰“虚字”。刘彦和云:“至于夫、惟、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虚字所助,盖不外此三端,而以类别之者因是已。字类既判,而联字分强庶有定准,故以论句读终焉

虽然,学问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然即其可授受者以深求夫不可授受者,而刘氏所论之文心,苏辙氏所论之文气,要不难一蹴贯通也。余特怪伊古以来,皆以文学有不可授受者在,并其可授受者而不义讲焉,爰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以成此编;盖将探夫自有文字以来至今未宣之秘奥,启其缄縢,导后人以先路。挂一漏万,知所不免。所望后起有同志者,悉心领悟,随时补正,以臻美备,则愚十余年力索之功庶不泯也已。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九日丹徒马建忠序。

必修三古文翻译一、指南录后序

必修三古文翻译一、指南录后序 必修三古文翻译一、指南录后序原文: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

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

《马氏文通》中的连字研究及相关问题

《马氏文通》中的连字研究及相关问题 正如张清常先生在《〈马氏文通〉读本代序》中所言:“这本著作读起来比较困难。……内容上使人顿开茅塞之处固然很多,可是迷雾矛盾也不少。”[1]要真正领悟《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的精髓,只有通过仔细研读,做到既能运用当今先进的、科学的语法观点去解读《文通》,又能站在马氏的角度去看《文通》,才能真正拨开蒙在《文通》上的“迷雾”。本文欲集中研究《文通》的连字章,并就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提起连字和承接连字 《文通》中的连字共分提承转推四类,其中尤以提起连字和承接连字最令人费解。这两类连字的差异究竟是什么?马氏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位置,但这样的解释并不令人满意。 (一)提起连字和承接连字在句读中的位置 马氏认为提起连字是“连字用以劈头提起者”[2],从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看,提起连字总是要冠于句首。如: (1)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史记·汲郑列传》) (2)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孟子·梁下》) (3)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孟子·告上》) (4)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汉书·高帝纪》) (5)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汉书·邹阳传狱中上书》)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毫无例外,提起连字作为发端之辞,均列于句首,起提起下文的作用,这从马氏所举的例子中得到验证。 关于承接连字,马氏似乎在承接连字的定义中就已说得很明白:“承接连字者,所以承接上下之文,而概施于句读之中也。”[2](P281)马氏认为提起连字与承接连字的不同在于其在句中的位置,他在“提起连字”一节的末尾明确地阐释过提起连字与承接连字的不同:“是则‘夫’‘今’‘且’‘盖’四字,古未有以为发端之辞者。惟以顶承上文而弁于句读耳。惟然,而名为提起连字也可。不然,与承接连字何异。”[2](P281)由此看来,似乎提起连字和承接连字的不同已经

马氏文通白话文翻译

马氏文通白话文翻译 马建中 序 古代先人们把发现事物当作自己的事业,于是废弃结绳而创造了书契,然后文字就出现了。根据象形之法造出来的就叫文,形和声相搭配在一起的叫做字,形和声随着时代变化相沿习用,讹传谬误的地方可以说数不尽,上古时期文字不算太多,汉朝接着秦朝大兴文字之学,出现了郑玄,许慎等文字学家。他们进行探究的时候一定要考究最初的书籍,于是小学兴起了。从汉代开始衰退,小学各部分工,各司其职。欧阳永叔说:“《尔雅》产生于汉代,给名物正名,用了大量的文字去说明,于是有了训诂之学。”许慎作说文,于是产生了偏旁之学,篆书和隶书的古文字,形体各不一样,于是产生了字书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孙炎开始研究字音,于是有了音韵学。吴敬甫把文字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体制,二是训诂,三十音韵。胡元瑞则说文字学的支端,有十数种观点,有多如形文的,意思的,音韵的,迹象的,考究的,评论的,都要统统删除掉,文字学不外乎训诂,音韵,字书这三种学说而已。这三种学说在清朝已经完备。凡是训诂解释的难处,点画的细腻,音韵的细微处,没有不详细地参考旁证书籍的,探究出最合适的答案,但是各家的得失不同。平凡的人和充满好奇心的人,通常又相互议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字形字声在传世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如今想要用多次变化过后的字形字声区推测原始的字形字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根据已经变化的字形字声来证明那些原始的字的形声,应该追根溯源熟悉最开始的书籍。被证明的是一个字的疑问,一个音的讹传,一笔一画的错误。却不知道祖先在造字的时候,笔画音韵都是千变万化的,给他们字形和读音,原本就没有不变的道理,所以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写法,一个字有一个字的读音。形声都要一致,经历千百年,其变化也不能太大。所以形和声最容易发生变化,是针对每一个字而言的。而形声变化了,但是也有不变的部分就是针对由字组合成句子来说的。《易经》说“艮其辅,言有序”。《诗经》说“出言有章”。说的有序有章就是说有形有声的字。使用的时候,都非常合适,这样子就能连成文章。《左传》说:“物相杂谓之文”。《释名》说:“汇集众彩以成锦肃,汇集众字以成词宜”。像锦縤一样。如今字形字声最容易发生变化,载文的书籍非常多,让学习者没有适从之感。汇集众字写成文章,所传载的道理没有发生变化了,古今还没有。然后又以易懂的只是教授学习的人,那些只是都到哪里去了?《礼记·学记》说:“每年招收学生,隔一年要考察检验成绩,第一次就要考察标点分段的能力。”《礼记》的注疏说:“离经就是使段落句子通顺。”《通雅》说:“离经辩句,就是让六经通达。”使学习者先要分辨句读。徐邈读作豆,皇甫茂正说:“读书不知道句度,下视服社。度即读”。这就是所谓的句心。但是古人在学习小学的时候必须讲解经理,断绝句读。要断绝句读一定要知道字汇集

指南录后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指南录后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指南录后序》是南宋文天祥为《指南录》所作的一篇序文。该文简略概括地叙述了作者出使元营、面斥敌酋汉奸、被扣押冒死逃脱、颠沛流离、万死南归的冒险经历,反映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定不移的战斗意志、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生死不渝的爱国激情。其文被收录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专题三。指南录后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指南录后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指南录后序文言文原文指南录后序 作者: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然后渡扬子江,入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徬徨死;如,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高邮、、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马氏文通序

马氏文通序: 昔古圣开物成务,废结绳而造书契,于是文字兴焉。夫依类象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阅世递变而相沿,讹谬至不可殚极。上古渺矣;汉承秦火,郑许辈起,务究元本,而小学乃权舆焉。自汉而降,小学旁分,各有专门。欧阳永叔曰:“《尔雅》出于汉世,正名物讲说资之,于是有训诂之学;许慎作《说文》,于是有偏旁之学,篆隶古文,为体各异,于是又字书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吴敬甫分三家:一曰体制,二曰训诂,三曰音韵。胡元瑞谓“小学一端,门径十数,有博于文者、义者、音者、迹者、考者、评者。”统类而要删之,不外训诂、音韵、字书三者学而已。 三者之学,至我朝始称大备,凡诂释之难,点画之细,音韵之微,靡不详稽旁证,求其至当。然其得失异同,匿庸与嗜奇者,又往往互相主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则以字形字声,阅世而不能不变,今欲于屡变之后以返求夫未变之先,难矣。盖所以证其未变之形与声者,第据此已变者耳;藉令沿源讨流,悉其元本所是正者,一字之疑、一音之讹、一画之误已耳。 殊不知古先造字,点画音韵,千变万化,其赋以形而命以声者,原无不变之理;而所以形其形而声其声,以神其形声之用者,要有一成之律贯乎其中,历千古而无或少变。盖形与声之最易变者,就每字言之;而形声变而犹有不变者,就集字成句言之也。《易》曰:“艮其辅,言有序。”《诗》曰:“出言有章。”曰“有序”,曰“有章”,即此有形有声之字,施之于用、各得其宜而著为文者也。《传》曰:“物相杂故曰文。”《释名》谓“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词谊,如文绣然也。”今字形字声之最易变者,则载籍极博,转使学者无所适从矣;而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者,则古无传焉。 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而已,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能,其道奚从哉?《学记》谓“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其《疏》云:“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通雅》引作“离经辨句”,谓“丽于六经使时习之,先辨其句读也。徐邈音豆。皇甫茂正云;‘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杜。度,即读,所谓句心也。”然则古人小学,必先知所以集字成句成读之义。刘氏《文心雕龙》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丽,句无玷也;句之清英,

2《指南录后序》练习及答案

贾汪中学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指南录后序》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课内积累运用。(39分)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荟萃.(cu ì) 缙.绅(j ìn ) 纾.祸(sh ū) 翌.日(y ì) B.遽.然(j ù) 羁縻.(m í) 诟.病(ɡòu ) 造诣.(y ì) C.诋.毁(d ǐ) 庶几.(j ǐ) 酋.长(qi ǘ) 彷.徨(p án ɡ) D.愧怍.(zu ò) 自刭.(j ǐn ɡ) 巡徼.(ji ào ) 檄.文(x í)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自度.不得脱 物换星移几度.秋 B.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C.竟.使遇哨,无不死 有志者事竟.成 D.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D.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4.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B.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C.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D.为巡船所物色.. 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至于..永嘉 B.几彷徨..死 C. 穷恶无聊,追购.又急 D. 予羁縻..不得还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B.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C.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 D.请罪于母,母不许 7.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A.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D.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解除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料想 C.予更欲一觇.北 觇:窥视 D.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遽:立刻 9.下列句子中加点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归而.求救国之策 ②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①以.资政殿学士行 ②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C.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②以至于.永嘉 D.①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②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10.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其现代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都督..诸路军马 B.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C.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D.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1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归而求救国之策 B.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C.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12.关于课文1~4段落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1段,述说出使的背景。 B.第2段,叙述在元军营不辱使命,捍卫民族尊严的经历。 C.第3、4段,写北行途中逃脱的行程。 D.第1至4段重在抒情。 13.对《指南录后序》一文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表达了作者心 指南宋、冒死南归的爱国之情。 B.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C.由于在这篇序文之前作者已经写过一篇《自序》,所以把这篇序叫做“后序”。 D. 文章气势充沛,用语多变。特别是第五段以述“死”为中心,二十几个带“死”字的句子,一气如 注,似强弩连发,奔马骤驰,又像急管繁弦,叠音竞奏。最后则以一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文章气势推向悲痛的顶点。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19题。(34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命题人: 郝振祥 审核人: 鹿守权 日 期:

《马氏文通》的指称理论(1)

《马氏文通》的指称理论(1) 指称问题在现代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符号学诸领域的重要地位,现在已是众所周知。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指称研究更日益成为上述诸学科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一个问题。十九世纪末,东西方各有一位学者几乎同时对指称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各自发表了对本学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著。这就是德国的弗雷格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所作的指称研究和中国的马建忠从语言学角度所作的指称研究。一《文通》指称研究的哲学基 础马建忠的指称理论,是他的语言观的核心。他的语言观集中体现在《马氏文通》(以 下简称《文通》)的《后序》中:荀卿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夫曰 群者,岂惟群其形乎哉!亦曰群其意耳。而所以群今人之意者则有话,所以群古人之意者则惟字。传曰:“形声相益之谓字。”夫字形之衡从、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字 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高下、清浊,其变幻莫可端倪。微特同此圆顶方趾散处于五大洲者,其字之祖梵、祖伽卢、祖仓颉,而为左行、为右行、为下行之各不相似而不能群;即同所祖,而世与世相禅,则字形之由圆而方,由繁而简,字声之由舌而齿、而唇,而递相变,群之势亦几于穷且尽矣。然而言语不达者,极九译而辞意相通矣,形声或异者,通训诂而经义孔昭矣。盖所见为不同者,惟此已形已声之字,皆人为之也。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则常探讨画革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若希腊、若辣丁之文词而属比之,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于是因所同以同夫所不同者,是则此编之所以成也。(《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12页,以下仅注页码)这里,马氏从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两个关系的角度论证了语法的“天赋”性,其要点是:1.在思维领域里,人类有着不分 种族的、古今一贯的共同的意义世界。2.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此心之所以能意”)和交 流思维成果(“此意之所以能达”)的工具,语法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能意”、“能达” 是人类社会存在(“能群”)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3.语言的表 层(“已形已声之字”)成分如语音、文字等,各民族间差别很大,因为这些都是“人为”的。然而作为语言的深层——“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的语法,则各民族间的差别达到了最小限 度(“其大纲盖无不同”),因为这是“天赋”的。4.人类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具有天然的 联系,是天赋的。基于以上认识,马氏认为语言是人类创造智慧的惟一工具,他借用“文 以载道”的古语来阐说:天下无一非道,而文以载之,人心莫不有理,而文以明之。然文 以载道而非道,文以明理而非理。文者,所以循是而至于所止,而非所止也,故君子学以致其道。(13页)这就是说,语言既是人类意义世界的表达手段,也是人类意义世界高 度抽象化的精华。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我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科学工具,马氏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提出:要吸取西方科学文化的精髓,首先要抓住学习语言这一关键,而学习语言的捷径在于学习语法。由此他进一步论证了学习语法对于开发人的智力的巨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马氏特别强调汉语语法的特殊性表现于“易”,

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在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对“操守、信仰”及“忠君、爱国”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 教学重难点: 1、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一个板块“祖国土”的学习当中,我们感受到了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爱国情感。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高尚、伟大的人格同样也能让人心生的敬佩,因为,高尚抑或伟大的人格不仅让历史记住这些平凡抑或伟大的人们,同时他们的精神更是能照亮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前行之路,给我们以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板块“号角,为你长鸣”。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十四页,读读这一板块的导语。这些有思想的先驱们总是在黑暗笼罩的时候闪现他们的光辉,也正是他们存在,使得人类能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黑暗,迎来黎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板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政治家,爱国诗人。写了许多爱国主义诗文如《指南录》、《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文天祥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一个十分可悲的朝代——南宋。在这个一个历史时代中,

亡国与战乱是伴随着他生活始终的。他的父亲是一个读书人,受父亲的影响,文天祥对于民族与国家的这份忠诚是十分强烈的。正是他的这种至死不渝的对民族与国家的忠诚与他所生活的这个只知苟且偷安的年代有着太多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他生命悲剧的根源之所在。 文天祥是科举状元出身,曾经为官,一心想要效忠朝廷,收复失地。但是他的这片热情起初并未得到肯定,而受到了百般的阻挠。他也因此而消极过,退隐过。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入世。 德祜二年,他抱着可以解除国难的希望,背负着“归而求救国之策”的重任,出使元营。结果被扣押。但是无论对方如何威逼利诱,他宁死不从,并且得一机会从元军中逃脱,历经千难万险回到了南方。之后,他为救国,带着由民间百姓组成的部队与元军的精锐部队奋战,最终被俘虏。此时,当他落入敌人手中时,他曾企图自杀,但没有成功。最终被囚禁了三年多。公元1282年农历腊月初八,文天祥从容就义。临死之前,他面对凛冽的北国寒风,朝着南方作揖之后,镇定地说:“诸位同胞,我有言相赠,请听!今天乃腊月初八,我死之日,便是南宋灭亡之时。你们若心不忘宋,将来年年便以‘腊八’做个纪念日吧。” 这就是文天祥,这就是一个对国家与民族无比忠诚的文天祥。他的精神感天动地,到现在我们依然用腊八来纪念他。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这篇《指南录后序》。 三、解题 《指南录后序》是一篇序文。文天祥在从元军的手中逃脱之后,在逃亡的路上写下很多诗歌,辑录为《指南录》。取名指南,是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句中的意思,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此文,是给《指南录》一书所作的序,而且因为之前已经写过一篇序言了,所以名为后序。“序”也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的前面,用来说写作的经过、原由以及书中所包含的情感等。 四、初读课文, 1、理清文言现象,能翻译原文 请自读课文,把你在预习的过程中,和这一篇读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问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集体释疑、教师补充。 明确要点: (1)字音

古今中外翻译大家

鸠摩罗什 后秦僧人(344-413),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我国古代著名的译经 大师。梁启超称之“译界第一流宗匠也”。 修正以往译本,删繁就简,灵活处置,以适应汉语表达。 罗什精通佛学,又晓汉语,再得到众多名僧的协助,因此所译经论的质量,不论在语言的精美上,还是在内容的确切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翻译文体上一改过去朴拙的古风,更加重视译文的文体和意蕴,既保留原文的风格,同时又避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文质兼顾,开创了全新的佛经体例。 创设许多佛教的专用词汇,从而引入了新的文体和语法,极大地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开设译场。 译经方法: 1.推崇意译 罗什的意译原则,最早实践了“信”、“达”、“雅”三项翻译标准。他译经时紧跟原文的意旨,对原作或增或减,务在达旨。僧肇评他译的《维摩诘经》“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即是“信”;“其文约而诣,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即是“达”;在“信”、“达”之外,罗什还要求译文雅正,以便阅读。 他提倡意译,主张在存真的原则指导下,不妨“依实出华”,讲究译文的流畅华美,因此他所译的佛经都富于文学趣味,一直受到中国佛教徒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传诵。他虽然倾向意译,但在实践上基本仍然是折中而非偏激的。 2.删繁就简 罗什临终向众僧告别时说:“自以暗昧,谬充传译,凡所出经论300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繁,存其本旨,必无差失。 3.摒弃“格义” 在罗什之前的译者,往往以中国玄学唯心主义的立场去理解佛经,因此经常借用玄学名词来译佛学概念,释道安反对这种“格义”的方法,罗什译经则完全摒弃“格义”,付出不少心血去创立佛教专用名词。 罗什在翻译时,通过采用汉字音译等方式,重新定名,改掉了以前译本中直接援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概念术语,从而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基本上还了佛典的本来面目,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作。 “秦言谬者,定之以字义”——新造词语来表达原典的意义,无法翻译的就用音译。 其翻译的《法华经》被宋僧赞宁誉为具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贡献: 对文体的改革;通俗化,口语化,又富含文学色彩;韵文部分的翻译;韵散结合;音译;提倡译者署名,以负文责;订正“旧译”; 首次将印度佛学经典按照原本直接介绍进中土; 与真谛、玄奘、不空并称为佛经四大翻译家; 鸠摩罗什不但要译出原意,同时力求文字通俗化,兼富优美文学色彩,推翻道安认为应以古朴文体为本的理论;

马氏文通评价

《马氏文通》 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 在我国语言学史上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部著名的语法著作写于 1898 年,由于是开创之作,历来难读难用。 《马氏文通》出版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 19 世纪末叶,清政府极端腐败,当时的 中国, “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 。 帝国主义的坚甲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之门, 也震醒 了中国人民, 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 马建忠作为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 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 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 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 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没有被揭示出来。这就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 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 。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 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 。 《马氏文通》作者马忠建,马建忠( 1844-1900 ) ,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太 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主要 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 、有《文通》 (通称《马氏文通》 )十卷,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 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此外,马建忠还是位杰出的外交家, 参加平定朝鲜壬午兵变,现在韩国国旗图案即是马建忠的提议。 《马氏文通》

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 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 因此它首先受 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 即使对 《马氏文通》 多所指 责的书或文章也都对它的价值和开创之功给予肯定。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序》云:“自 马氏著 《马氏文通》 而吾国始有文法书, 盖近 40 年来应用欧洲科学于吾国之第一部著作也。 ” 缪子才说: “鄙人对于《马氏文通》 ,钦其精博,谓作者心境极虚灵,而眼界极宽阔也。 ” 《比 较文法》称《马氏文通》 “是第一部沟通中西之大规模的创作,所谓‘不废江河万古流’ 问世至今, 对它的研究一直是语法学界的热门, 尤其是对其词类问题的 讨论,各家说法不一。迄今为止仍存在某些不可回避的疑义。 《马氏文通》关于字类有两个 重要观点:一是“字有定类”说,一是“字无定类”说,以及由此引申的“字类假借”说。 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本质统一。 马建忠第一次系统地给汉语划分了词类,分类层级是三级九类。 “字类凡九,举凡一切或 有解,或无解,与夫有形可形、有声可声之字胥赅矣。 ” “字分九类,足类一切之字。无字无 可归之类,亦类外无不归之字矣” 。他先把汉语的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并对实词、 虚词作了进一步划分: “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

马氏文通·后序 翻译

释译《马氏文通·后序》 荀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飞禽走兽,是因为他们能形成群体。所说 的“群”,难道仅仅是群体的形式嘛?也是说能交流、沟通他们的思想感情吧。那么,所用来沟通今人思想感情的是话语;所用来沟通古人思想情感的是文字。《说文解字》中说:形、声相加叫作“字”。那么字形中的横竖、曲直、正斜、上下、内外、左右,字音中的抑扬、开塞、合散、出入、高下、清浊,这其中的变化难以理出头绪。不只分散生活在五大洲的人们,他们的文字的是继承了梵、伽卢、仓颉,然而从左书写、从右书写、从下书写他们的文字,互不相似,所以不能相互交流沟通。即使一脉相承,世代相传,然则字形由圆成方、从繁至简,字音从舌而齿及唇、递渐变化(遞,同“递”),交流沟通的能力也几近于穷尽了吧。然而言语所不能精确表达的,最后精确翻译成外族文字而辞意相通。形声文字或其他的文字,通透训诂就能通晓经书的涵义。如果所见的不一样,只有那改变了字形、字音的文字,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纵观古今(亘:连接)、横贯世界(塞:充满),无论它的人种或黄色,或白色,或紫色,或黑色都是人,上天都把心(头脑)给予他所以能够思考,思考能表达于外的本领。有时常探寻讨究使用横行文字的国家或民族语言的源流(画:“货”音),如果把希腊语、拉丁语拿来加以比较的话,会发现它,词分别词类、句子制约词,他们所凭借语音表达思想、能用文字传递信息,都有一定固有的语法规律,而用这语法规律来分析、衡量我们的经史子集等书,其主要的语法规则没有什么不同。此用共同的语法规则来探讨、说明不同的语言现象,这也是本书所以编成的目的。 或许有的人会说:“您对于西学,思想形态上‘人性的精深微妙’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学说,‘遵循自然法则与修身准则使自身善、使一生善’的学说、以及‘历史的和现在的治道、教化的因袭变革’学说,实际功用上‘富国强民本体与功用’的知识、‘军事政治上纵横皮比的权谋策略’的知识、以及关于‘度量、算数、重量、化学、水、热能、光能、电能等自然科学’的运用。如此博大精深,比黄泉还深、比苍天还高,比元气还大(元气:产生构成世界的原是物质),又极其细微。既然没有什么东西不是一看就明白的,把这些长处用于经济外交,犹是绰绰有余(恢恢乎:宽广)。如今《马关条约》刚刚签订,上下交困,围着待机侵略的国家有六七个(与:结交),实在是极其危险。认清时势的人正把象孔孟学说那样受

指南录后序练习题教师版超全

《指南录后序》练习题教师版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荟萃(cu I ) B 遽(j U )然 C 诋 (d i )毁 D 愧怍(zu o ) 1. 【解析】选C 。 缙(j in )# 羁縻(mi ) 庶几(j i) 自到(j mg ) “几”读j i , “ 纾(sh 口) 祸 诟(g cu ) 病 酋(qi d )长 巡徼(ji co ) "读q id 。 翌(y i )日 造诣(y i ) 彷(p 岔g )徨 檄(x i )文 2.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除右丞相兼枢 密使 除:解除 B.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料想 C. 予更欲一觇北 觇:窥视 D.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遽:立刻 3. 【解析】选,A 。除:授予官职。 4.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归而求救国之策 B.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C.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4. 【解析】选B 。“缙”,同“搢”,插。 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众谓予一行为 可以纾祸 B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D 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5. D (无辜:无罪) [行为:(古)两个词,此句意为“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配而表现 出来的活动] [可以:(古)两个词,“可以凭借”;(今)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 [遗体:(古)留给(自己)的身体; (今)死者的尸体或动植物的残留物质 6. 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 义和其现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C.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D.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6. 【解析】选C 。都是指假和真,泛指内部情况。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自度不得脱 B 夜则以兵围所寓所 C 竟使遇哨,无不死 D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2. D (微:无、没有) 终了的时候。) 何不改乎此度.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微斯人,吾谁与归 (度:估计;法度。以:率领 凭借 身份。竟:假使; 受思想支

中国翻译理论

严复,中国介绍近代思想的第一人,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 林纾翻译理论: 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 (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 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 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 (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 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 B.维新时期的翻译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 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 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 贡献:“善译”说 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 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 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 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 (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 (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 “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 ⑴关于“直译与意译”; ⑵关于“信与顺”; ⑶关于“形似与神似”. 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瞿秋白的“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的思想,郭沫若的“创作论”的翻译思想。成仿吾的“批评的建设”和“建设的批评”的文艺翻译批评思想即诗歌翻译思想。 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 (1)、以中和为美 ,讲求和谐; (2)、尚化实为虚 ,讲求含蓄; (3)、重感性体悟 ,讲求综合 鲁迅主要理论贡献: 1. “易解、丰姿”双标准论, “移情、益智”双功能说; 2.“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 3.“重译”和“复译”的思想; 4.翻译批评:“剜烂苹果”的思想; 5.“翻译应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狂人日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 瞿秋白翻译思想: 1 、关于大众化原则“绝对正确,绝对白话”的思想; 2、关于翻译与中国现代语言建设的思想郭沫若翻译理论和思想: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创作论. 1、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 2、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3、风韵译; 4、共鸣说; 5、生活体验论; 6、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成仿吾翻译理论和思想: 1. 文艺批评:翻译批评思想; 2. 诗歌翻译理论与思想; 3. 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顺”派

【2019最新】中考文言文《指南录后序》全文详细翻译-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考文言文《后序》全文详细翻译 《指南录》后序 作者: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统一指挥各路兵马。当时元军已迫近都门外,战、守、迁都来不及安排了。大小官员都聚集在左丞相的府中,都想不出办法来。恰巧(双方)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方面邀请我方主持国事的人相见,大家认为我走一趟可以解除(国家)祸患。国事到了这个地步,我顾不得爱惜自己的身躯,(而且)我料想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服的。过去,我们的使者往来,也没有被扣留在元军里面的,我更想(借此机会)察看一下元军方面的情况,以便回来制定救国的策略。于是,就辞去丞相职位不就任,第二天,用资政殿学士(的身分)前往。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刚到元军军营的时候,我激昂慷慨地说着抗争的话,(元军)上上下下的人都很震惊,元人也不敢一下子轻视我国。不幸的是先有叛将吕师孟与我结仇,后有贾余庆(向对方)讨好献媚,我被软禁起来不能回国,国事也就不可收拾。我估计脱不了身,就理直气壮地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谴责吕师孟叔侄的叛国罪行。(我)只想求死,不再顾念(个人)安危。元军方面虽然表面上尊敬我,实际上(对我)很愤怒。(派来)两个高级头目,名义上是招待使臣的人,夜里却用兵包围我的住所,因此我就不能回国了。过了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朝国都去;元人逼我同他们一起走,但我不在使者之列。我按理应当自杀,但还是暗中忍耐着跟随他们出发。古人说:“(忍辱不死)是准备凭借这个有所作为啊!”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

指南录后序原文及翻译

指南录后序原文及翻译 指南录后序 〔宋〕文天祥 原文: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

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选自《四部丛刊》本《文山先生全集》 译文: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当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