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边塞诗鉴赏教学案(学生用)

边塞诗鉴赏教学案(学生用)

边塞诗鉴赏教学案(学生用)
边塞诗鉴赏教学案(学生用)

公开课教案

边塞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情感。

2.学习运用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

(2) 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答:。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答: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此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

巩固练习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答: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

铜山中学周莹

《三峡》导学案完美版

15. 《三峡》导学案 华三中李秀琼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学习课时:两课时 【知识储备】 1、文题解读: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文章以三峡为标题,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洁、明快,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 2、走近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 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3、相关资料: ⑴《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⑵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 公里,自西 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为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一)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阙()叠嶂()曦()月襄()陵 沿溯()素湍()绝巘()飞漱() 长啸()属()引哀转() (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都是活用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虽乘奔.御风:(3)回清.倒影: (4)清 .荣 . 峻 . 茂 . : (5)每至晴初霜.旦:(6)素湍绿潭: 3. 下面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请指出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

2018高考复习备考诗歌题材分类鉴赏(边塞诗)教师版 -

边塞诗复习导学案 编写人:陈华平使用时间:2018.3.7 使用对象:高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概念及代表诗人,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常识,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感悟交流,学习边塞诗通过对比、衬托、夸张等突出形象的表现手法,深刻体会诗人在边塞诗中倾注的复杂情感。 【知识链接】 ——走近朔风猎猎的“边塞” 一、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而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情况相当复杂。 二、边塞诗的作者 边塞诗的作者大多是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前所未见。 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边塞诗创作较多,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这一时期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被后人称为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都是名篇。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三、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在边塞诗中,诗人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对战争的残酷、环境的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另一方面,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如“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四、唐代边塞诗的题材特色 在内容和题材选择上,唐代边塞诗有以下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胡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论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养成则显得更为关键,因为,它是构成学生素质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思维方式具有传承性,稳定性和群体性等特点,良好的思维方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思维方式;特征;学生;全面发展 在现代教育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除了要加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最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行为方式是 思维方式的外化和具体表现,因此,良好思维方式的养成则显得更为重要。 一、思维方式:人的素质的核心构成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思维方式在人的精神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特 殊地位。 从思维方式的结构来看,它包括知识经验系统、价值导向系统、智慧操作系统和动力调控系统等结构系统。知识经验系统包括知识、信息和个人实践经历等,它构成了思维方式形成的前提条件,为思维方式形成提供了所需的内容和土壤,是思维方式存在的基础。价值导向系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它在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起着提供价值导向、制定规范、选择思维活动内容和制约思维活动结果的作用。智慧操作系统包括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等,它们构成了思维方式的动态过程,规定了思维活动运行的规则、策略、路线和程式,是主体把握和认识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动力调控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和情感等,它们在思维方式的建构和运行中起着激发、定向、维持、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总之,思维方式是各种结构的有机构成,是主体文化心理的深层机制,对人的其 他结构系统起着统摄的作用。 从思维方式的功能来看,它具有认识和实践两大功能。具体说来,是在认识

高中必修上册《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审美鉴赏与创造: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分角色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论语》中的篇章,有了一定的基础,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导入:播放歌曲视频《孔子说》。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迅速从课间回归课堂。) 2、课堂导入:宋代诗人米芾的诗:“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圣儒的《论语》,从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领略圣人的风采。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特点: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④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

《三峡》导学案 预习解决问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阙()湍()涧()曦()巘()啸() 溯()漱()嶂()襄()奔()属() 二、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是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朝代)地理学家。 ②《三峡》中总写三峡地貌的语句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毫无)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月:太阳月亮)⑶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 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急流)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⑺每至晴初霜旦(旦:早晨)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消失) 四、【古今异义】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假如今义:名,自己;介,从。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五、【一词多义】写出下列字在句中意思。 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 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副词,极)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六、【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作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作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作动,下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作状;响:回声,名词) 七、【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友情提示: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小组交流加深理解) (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峡》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山、水、猿啸 (5)本文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你能简要地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吗 先总写三峡地貌,然后写三峡四季不同特点。 (6)本文最后引用渔者的话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达标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2.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空缺。 2.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B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澡、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波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C清/荣/峻/茂。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从农村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粗浅体会。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农村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 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缓慢而不敏捷。计算的快慢,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因此,进行提 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心算、抢答、游戏、限时计算、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如,在求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方法多样,我引导学生讲出算理,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最后使学生归纳出空心圆柱体体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即也是用面积高求出。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学生都能迅速地计算出来。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如以填数游戏、猜数游戏等形式赛快,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通过长期的速度训练,能提高大脑转数,促进思维发展。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农村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途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 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勇的重要环节。农村的小

三峡郦道元(省一等奖优质课)

《三峡》教学设计(附: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2.能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 3.学习本文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文句的主要意思。 3.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学生观看影片后,教师导入: 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三)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 1.学习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和《水经注》的材料,教师巡视; 2.提出课前学习中遇到的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以小字条的形式将问题记下交上来,然后到下一环节学生疏通文意的时候,再将问题交由大家讨论。 (四)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初步领略山水之美。 2.请2-3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3.请大家齐读课文。 4.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教师有意识地参与一到二个小组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①作者是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②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请说说你的看法。2.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六)课堂拓展 1.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三峡春、夏、秋、冬四季风光。 2.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 4.老师评价

教学方式与思维 讲稿

合理选用教学方式 有效落实思维训练 一、主题与思考 当前的科学课非常关注这样一个话题:“要关注教学方式的实效性”。笔者认为突出实效性不是仅看方式的呈现是否始终活泼生动,是否花样翻新,叹为观止;也不是仅看方式的效果是否是学生的声音不绝于耳,动手实验热闹非凡。 笔者认为: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基础上,致力于学生思维训练与发展而采用的教学方式,实效性更强! 二、词汇辨析 (一)何谓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式则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 可见,二者密切联系,方式是方法的具体体现,常把二者合称为教学方式方法。谈话法、演示法、提问法、讲述法、观察法、实验法等都是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何谓思维 人类不断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周围世界的。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思维“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功夫。”① 思维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间接性。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借助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作为中间环节。其二是,借助已有知识,经过逻辑推理或运用逻辑方法而获得新知识。 2.抽象概括性。 个别事物各样属性 共同本质属性 该类全部事物本质 3.同语言的不可分割性。 思维产生、发展及表达,都离不开语言。同样没有思维也就没有语言。 ①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人民出版社 1966年横排版, 第262页

综上所述,“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抽象概括的反映。”② 三、训练思维的必要性 思维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高级心理机能反映形式,作为育人者,有责任发展之,弘扬之。但思维需要细心而周到的教育指导,才能充分地实现其机能。 1.来自于教育理论的支撑。 杜威在“实用主义理论”中指出:“思维的力量使我们摆脱对于本能、欲望和惯例的奴性的屈从,然而,思维的力量也给我们带来谬见和错误的机会和可能性。它把人们提高到其他动物之上,同时,它也使人们可能碰到其他受本能支配的动物所不能遇到的失败的机会。”③可见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维果茨基在“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中提出了儿童三个思维发展阶段: ⑴含混思维,把同时感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在思考中联系起来。它们之间可能既没逻辑联系,也没功能上的关系,但它们在我们的感觉上有着同时出现的关系。是学前儿童主要思维方式,主观性、自我中心性强。 ⑵复合思维,比混合思维高级,是基于感觉的,但它是基于感知到的外在的相似之处的。事物因为其大小、颜色或形状相同而被联系起来。可以根据一个或几个共同的特征把它们分在一个组里。在另一种形式的复合思维中,各种事物因为有类似的功能而被分在一个组里:刀、叉、勺为一组;自行车、小汽车、公共汽车、火车为另一组。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思维方式,开始显现条理性和客观性。 ⑶假概念思维,联接复合思维和真正概念思维的桥梁。其特点之一是基于发现事物内在的相似之处;之二是已发展成为抽象的思维,但却又总和具体事物保持着某种联系。当一个孩子开始用抽象的词语代替纯具体的可感知的词语思考时,他就进入“假概念思维”的阶段了。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趋势。 ⑷概念思维:同样基于发现事物内在的相似之处。让自己的思想在最一般最概括化的意义上漫游,用“一个抽象关连到另一个抽象而不涉及具体事物”的说法来分析问题,用高度概括的词或短语将思维表述出来。例如:“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中学生和成人能达到的思维水平,但前面提及三 ②《普通逻辑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3页 ③《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美]杜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8页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了解孔子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2、学认生字7个,学写10个,联系课文理解和积累词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3、继续练习在自读中作批注笔记,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三)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一视同仁,理解“有教无类”一词。引导学生了解孔子与子夏对话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词。 4、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5、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将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四)作业:采集孔子的言语,摘录自己喜欢的。 第二课时: (一)把自己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 (二)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三)拓展思考: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四)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五)读课文,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后进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议。 第三课时:

《三峡》教学设计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 批评指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 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技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播放古筝乐曲《渔舟唱晚》学生自由朗读) 一、故事导入。

用“孔子学琴”中的四大“秘笈”——“习其曲(韵),习其数(技),习其志,得其为人”来引入本文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向孔子拜师,用这四大秘笈来学习这篇古文。 二、一读,习其韵。 (打开孔子的第一大秘笈) 1、学生朗读。 2、教师指导。 ①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②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③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2、何谓“峡”? (两山夹水) ①带“山”旁的字 ②带“氵”旁的字 三、二读,习其技。 (打开孔子的第二大秘笈) 1、学生活动。 让学生变换角色,化身为画家、诗人、摄影师、作曲家,根据第1、2、3、4段文意描绘、吟诵、拍摄、谱写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美。 2、作者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研读技法)。 夸张、、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绘声绘色、俯仰生辉、情景交融…… (以情景交融联系“志”的分析,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三读,习其志。 (打开孔子的第三大秘笈) 面对这三峡的山光水色,作者心情如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小组讨论)

最新整理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最新整理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诗,掌握边塞诗歌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两首边塞题材的唐诗内容,让学生说出诗名与题材内容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明确边塞诗后,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介绍相关的背景与作者 ⑴文题背景:《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⑵作者简介: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⑶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数作品流丽而音调悠扬,表示出生气勃勃的高扬精神,这与盛唐进取雄放的风气不无关系。这一时期的代表是王昌龄、高适、岑参。其内容多歌咏在边境要塞遭受艰辛的将士之心情,和在故乡等待他们归来的妻子之感叹。 此外,当时作为边塞诗人著名的,有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等,均为边塞诗的佳作。 四、反复吟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散文化 五、欣赏诗歌 ⑴一、二句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明确:景: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特点:迷蒙暗淡、苍凉壮阔 作用: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⑵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⑶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歌的主旨?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将士怎样的心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用典 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 六、归纳诗歌思想及艺术手法 中心思想:

多种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导读:本文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葫芦岛市龙港区完全中学蔡淑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建构崭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创设主动探索空间,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以往的课程大多数学生都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服从教,教服从考,使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压抑了学生兴趣,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相应的思想方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操作平台,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如何采用最佳的途径和方式启动学生智能,让学生自己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获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思维发展,深化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心里学家认为: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兴趣是求

知的起点、是培养思维和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在诸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具有特别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感情,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契机,改变态度。呆板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思维疲劳,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使问题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学”。分步设置问题情境,分化难点让学生“易学”。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活学”。教会学生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寓学习于活动中,增强学习的兴趣。 例如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而且,重要的一点是,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例如对于《二次函数》一章中有一题:已知:二次函数y=ax+bx+c 图象过点A(0,a),B(1,-2),且最值为-3求证:这个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2. 这是一道常见的代数证明题。现改变问题情境:若矩形框中的条件被墨水污染无法辨认,问:(1)根据现有信息,你能否求出题目中

长江三峡 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三峡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三峡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2、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学法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 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 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2.资料链接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

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 的水资源宝库之一。周恩来总理1957年12月3日就提出 “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 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口号。多年来,经过反复的 论证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讨论,长江三峡水 利枢纽坝址已选定于西陵峡的三斗坪。这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2)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泪沾裳。'” (3)杜甫的两首诗 咏怀古迹(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小学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教学方法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英]贝尔纳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很多老师都会觉得有困难,但这里面其实有许多方法可以适用,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知识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小学数学思维方法 一、形象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人们用形象思维来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思维基础是具体形象,并从具体形象展开来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图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认识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始终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观性。它的思维过程表现为表象、类比、联想、想象。它的思维品质表现为对直观材料进行积极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提炼进而提示出本质、规律,或求出对象。它的思维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当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

力。 1、实物演示法 页 1 第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再如,在一个圆形(方形)水塘周围栽树问题,如果能进行一个实际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制作一些数学教(学)具,而且这些教(学)具用过后要好好保存,可以重复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据布鲁纳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由三个阶段组成,即:行为把握、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小学生的认识发展处于以图像把握为主并逐渐向以符号把握为主过渡的时期。 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大阶段,即感知一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小学时期相当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表象性智慧首先开始于儿童有组织地把自己的动作为中心,同时把与这动作有关的现实中所知觉到的形象为中心。此后,进入以动作的一般协调为基础的脱离中心化,从而形成交换、常数或守恒的各种运算系统,使现实的表象从它易于被人迷惑的形象外貌中解放出来。”这里的“脱离中心作用”(即脱离自我中心作用)将成为下一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一个决定性特征。 埃里克森对其所分的人生八个阶段中相当于小学时期的第四阶 段“勤奋对自卑”的描述有:“儿童必须忘掉过去的希望和愿望,而他丰富的想象得到了控制并被利用到非个人的事物——甚至‘读、写、算’之类的规则上。……于是变得对致力于既定的技能和任务有所准备。这些技

能和任务,远远超过了仅仅玩弄他自己的器官或对他的四肢活动感到快乐。他产生了一种勤奋感——即调节自己以适应这工具世界(the tool world)的人为规则。”。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思维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其实质是在协调自己与外界事物以“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其形象思维的逻辑性并最终过渡到铀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的逻辑性的增强与抽象思维的逐渐增多是同一进程事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在对信息进行接受和反应时图像编码能力的逻辑性增强和符号编码能力的逐步发展。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儿童思维过程中的逻辑性的逐步增强,也可以说是逻辑思维的逐步发展。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导读:课文题解 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灸人口的诗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上三峡》、《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美妙风光。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轮驶往武汉,历时三日。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课文所写的是《长江三日》中的第二日,因所写内容为穿行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故编者将课文题目定为《长江三峡》。课文简析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运用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险峻的山川景色,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并启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就能战胜困难险阻的生活哲理。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全文以“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这条思想线索贯串全

文,统帅全篇,这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特点提示 本文即写了三峡水陡,流急、滩险的共同特征,又写了三峡各自的特点,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不同特点又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对瞿塘峡的描写,则从正面写它的形、声、色、势以壮其观;对巫峡的描写,则多采用贴切的比喻以状其秀;对西陵峡的描写,则通过“江津号”的艰难行进和上行船的小心翼翼从侧面来突出其险。除了挥酒自如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作者还大量引用民歌、民谣、民间传说来扩展意境。这些引用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历史知识,而且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尤应注意的是,作者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托物言志,使文章寄寓了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启迪。以上几个特点使这篇散文达到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结合。 问题思考 作者在叙写西陵陕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时,为什么重点表达了对屈原和王昭君的怀念之情? 解题思路 因为这里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昭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而是提示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哲理: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的为人民作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将永该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26.《三峡》导学案 福建省龙海市第五中学洪井松 教师寄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教学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能力。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一、【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2.走近作者 3.相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阙.(quē)曦.(xī)襄.(xiàng)溯.(sù)御.(yù)湍.(tuān)巘.(yǎn ) 漱.(shù)涧.(jiàn)猿.(yuán)啸.(xiào)属.(zhǔ)嶂.(zhàng)寝.(qǐn)荇.(xìng)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朝.发白帝(早晨)(2)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3)良.多趣味(真,实在)(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早晨)(寂静)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口 4.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自从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_善长_,_北魏(朝代)__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__综合性地理_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6、文章抓住三峡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的特点。写水,则描绘 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水迅猛,船只阻绝;春冬景美,良多趣味;秋天,林寒涧肃,凌清哀绝。作者用笔匠心,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7、《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 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三、【合作探究】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