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延展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延展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延展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延展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延展

鲍跃华

2013-07-04 14:03:00 来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京)2013年1期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最终确立的。这一制度以团结合作为典型特征和独特优势,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和规则运行有着浓厚的政治共识主导倾向。革命共识对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支配地位,而革命共识依赖对政党制度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困扰。在同质信仰弱化、阶级阶层共同利益模糊的“后革命时代”,如何延展革命共识成为政党制度发展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革命共识共识依赖共识延展

作者简介:鲍跃华,男,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副调研员,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0519(2013)01-0026-05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民主协商建立了新中国,而且是因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全面性意义。这一制度是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各政党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成果,体现了各政党基本的政治共识。政治共识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石,也是人们对制度认同的思想文化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政治共识维系和决定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因此,深入剖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在新时期的延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挖掘和发挥制度优势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革命共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结缘纽带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为政党团结合作的产物,同时也是各政党体现功能、发挥优势和实现目标的载体。从理论上讲,政党制度是稳定连续性的规则集合体,规则的确定就是各政党达成政治共识的一种表现。而所有规则的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价值和信仰,这种价值和信仰构成规则的隐形支撑。价值、信仰和规则构成政治共识的基本内容。

所谓共识,是指“在一定的时代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个人所共享的一系列信念、价值观念和规范”。共识对于人类政治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和平而有秩序地处理社会政治事务的一个头等重要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一些得到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规范,社会和政治组织就不可能存在”[1]。通常认为,共识是一项特殊的协定,指的是得到个人和组织广泛认可的根本性或基

础性原则的协定。就政治共识而言,一般包含程序性共识和实质性共识两种。“程序性共识指的是一种通过政党之间或政府与主要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磋商和讨价还价以作出决定的意愿;实质性共识则是指两党或多党之间在意识形态取向上的重叠,表现为它们根本政策目标上的一致。”[2]

从政治逻辑来讲,团结与合作的政党关系以及据此建构的政党制度是人类社会最优的政党制度。因为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政党对日益多元化社会的整合和国家民主的发展,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由于政党纷争而造成社会分解和国家分裂的困境。但是,社会发展的实际运作图景启示我们,任何理想的制度形态都需要具体现实的制度条件。“任何国家的政党制度,既不完全是政党或政党关系所决定的,也不完全是国家制度体系所决定的,而是决定政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国家所共同决定的,是国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3]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政治生态提供了政党制度的基本孕育条件,而制度真正的有效运行也离不开制度自身的理念和文化基础以及人们对制度隐含价值的认同。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传统帝国衰败、民族危机深重的大变革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社会危机深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改良和妥协成为难以企及的奢望,革命就成为摆脱危机、实现民族振兴、通往未来的唯一道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正是在革命的洪流中发生互动的。就其先天属性而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应该属于革命性政党。在革命中结缘,通过革命达成共识是他们合作的初始动因。同时,在一个具有浓厚封建帝制传统的国度,并不具备政党原生型成长的土壤,因而也就难以顺利地自然形成适宜的政党制度。应该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反复试验、不断实践基础上发展的成果。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中,革命发展逻辑自始至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革命共识则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萌生与形成的主导和基础。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共识。在一个超大规模的农业社会,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却没有一个现成的领导力量和可供遵循的轨迹能够参照,因此,为了探寻一条在新的世界中体面地生存下去的革命道路,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先后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奋斗。然而,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不得不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社会各阶级和各种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4]。中国共产党必须承担且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共识,也是各民主党派的基本政治认同。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唯有革命才是中国实现国家独立富强、人民幸福自由的正确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之所在。

第二,团结合作完成革命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欲求。面对中国革命的繁重任务,任何一个政党都没有能力独自完成革命伟业。因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便捷路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5]645。因此,中国

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始终将以团结合作为基本特征的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而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共同目标,也是中国通向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唯一途径。“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也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6]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在1948年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时,立即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他们明确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贯彻始终,以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7]这种响应和支持是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团结合作的理性表达,是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策和措施以及为争取民主与和平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的认可。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是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三,民主协商是实现双方合作的程序共识。一般而言,良好的合作需要适当的程序。现代政治学研究表明,程序不仅是实现某种实体目的的手段或工具,程序本身的正义与否也至关重要。在一个正当、合理的程序中,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是以民主协商的方式体现和实行的。民主是民主协商程序的价值,协商是民主精神的实现方式。进行民主协商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革命共识的手段,而且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基本共识。“在一切有愿意和我们合作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存在的地方,共产党员必须采取和他们一道商量问题和一道工作的态度。”[5]526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民主协商对于双方合作的重要性,在实际运作中也不断发展民主协商的制度和机制。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就充分体现了政党合作、民主协商的精神,也是各党派合作、执政参政互动的成功尝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是政党合作、民主协商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在新政协的整个筹备和召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秉持“凡属重大问题,都会在会上提出讨论;而且,在提出之前,总是事先有协商”。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态度和充分信任激发了各民主党派的参与热情,而对协商程序的有效遵守、对协商结果的真正贯彻则进一步强化了民主党派对民主协商的信任,更好地保护了民主党派的参与兴趣。因此,民主协商的程序共识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有效平台,也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有效运作方式。

二、共识依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曲折困扰

按理说,由中国革命逻辑发展而来的政党制度应该更适合革命思维主导的社会形态,革命共识凝结的政党制度应该对革命共识依赖的社会场景具有先天适应性,但是,政党制度的发展现状显然挑战着这一假设。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并没有因为革命共识的依赖而顺利发展,反而在革命共识的依赖背景下发展得相当曲折。

第一,革命目标的宏大和模糊对政党共识的消解。在革命胜利初期,中国各政党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制定了新中国的建国构想——《共同纲领》。《共同纲

领》充分反映了各政党合作的成果,也是各政党对新中国建设的政治共识。这个革命目标显然与中国共产党的原初纲领有差距,但是,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反映了各政党共同愿望的新民主主义纲领。中国共产党原本是打算长期执行这一纲领的,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民主党派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不仅强调要党外人士有职有权,而且还要求共产党人要主动与党外人士合作、商量。然而,摆在革命胜利后共产党人面前的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现状,与他们原先设想的美好革命蓝图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又激起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的冲动和热情。正如毛泽东所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8]

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终究是一个极其宏大的革命目标,不仅无先例可循,而且没有成功的现成模板。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共产党以往几乎没有组织和管理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经验,对于如何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显得既期待又陌生,缺乏足够的精神准备。对于这样一个宏大而模糊的革命目标,党内开始出现意见分歧。本来意见分歧是深刻的社会变革的正常表达,也是达成目标共识的要旨所在,然而,在赋予革命目标神圣光环的背景下,任何对革命目标的讨论与评判都被视为对革命的质疑与亵渎,目标共识的达成条件在宏大的革命叙事中被逐步消解。《共同纲领》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就建立新中国所达成的政治共识,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而趋于终止,但是,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共识又难以达成。传统统一战线的政党目标共识在急风暴雨式的社会运动中逐步消逝,民主党派的地位通过反右斗争和新宪法的实施也趋于边缘。

第二,革命手段的熟悉和滥用对民主协商的破坏。民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基本手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保持着良好的民主协商关系,并逐步形成了民主协商制度。他们通过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常委会,通过不定期召开民主党派协商会、座谈会、双周座谈会等形式实行民主协商。在讨论国家大政方针和主要问题时,在处理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问题上,任何一方都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也不简单地采取多数通过的表决方法追求形式上的一致,而是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协商,逐步沟通思想,最后达成共识。而随着反右斗争的开始以及严重扩大化,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了其熟悉的革命斗争轨道,将民主党派看作资产阶级政党并作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取代了民主协商。民主协商程序的中断,堵塞了政党之间通过理性交往、公开讨论达成共识的道路,减弱了公共权力的民主合法性。尽管通常民主协商并不一定会达成共识,但是,即使分歧存在,参与者也会接受这种集体行使国家决策观念的合法性。而用革命手段来消除分歧则将合作伙伴推向对立面,极大地挫伤了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降低了他们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长期积累起来的多党合作关系发生断裂。

第三,革命权威的强化和变异对团结合作的削弱。革命是权威的转换过程。通常来讲,革命发生在旧政权权威崩溃之时,革命者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或打碎旧的政权体系,建立新的政权机构。革命权威的确立既是革命胜利的表征,也是革命取得成功的保证。从政治学意义来看,“权威是披上合法性和公正性外衣的权

力,是基于被认可的服从义务,而不是任何形式的强迫或操纵”[2]17。权威固然与权力有缘,但是,“权力与权威之别,并不亚于权力与暴力之异”,“只有建立在互惠性和交互性基础之上的权力,才是真正的权力,才是正当的”[9]。

革命权威对于革命之重要性毋庸置疑。强化革命权威对于保卫革命胜利成果、巩固新生政权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新生政权、强化革命权威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医治战争创伤、改善人民生活、净化社会风气和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进一步建设新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权威,特别是大大加强了曾经制定党的卓有成效的战略的最高领导人的权威。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革命权威的建立是通过组织控制和政治运动的方式实现的。在革命权威强化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党的高度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这种体制的基本点是“共产党组织对一切国家机构实行组织关系上的统一领导,它既包括党的中央机构对下级机构的统一领导,也包括党组织对同级国家机构的统一领导”[10]。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确立,表面上看,强化了党的领导权威,但是,由此产生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个人专权、个人崇拜等现象也非常突出。在党内民主发展不充分、制度建设不健全的情况下,党的一元化领导极易演变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的一人领导。正如邓小平所说:“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11]这种革命权威的异化,打碎了政党之间赖以团结合作的民主精神,断送了团结合作得以进行的平等和谐关系。在一个以个人名义建构“公意”并作为神圣化的行动法则时,团结合作不但显得多余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了。

三、共识延展: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策略

政治共识是政党关系中的一笔宝贵资产,政党之间借此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恪守相互认可的程序约定,形成持久有效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对于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考验、结下深厚战斗情谊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我们认为这种政治共识理所当然、牢不可破。因此,我们往往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只要我们珍惜并世代相传这种共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就可持久。但是,历史事实和现实发展似乎并不提供这种佐证。显然,政治共识并非处于一旦达成就不再变化的状态,革命共识对政党制度的维系和发展也不可能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经历长期曲折和停滞后开始恢复和发展。这种恢复和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务实推进,民主党派组织性质和作用重新定位,多党合作政策创新发展,政党制度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及时总结我国多党合作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思想,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新政策,使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

然而,纵观当下中国现实,革命共识呈现出日渐式微之势,多元异质社会的共识达成愈发艰难似乎已成定局。因此,如何保持政党制度的共识引领并进而保障制度的认同和有效运行,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共识延展就显得不仅至关重要而且日益迫切。共识延展是一个共识传承和更新的统一过程,没有共识的传承,更新就失去了根基;更新同样也不是为所欲为,需要进守有据。“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且守且进,此其国之所以骏发而又治安也。”[12]

因此,在汲取传统革命共识精髓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延展政党制度共识就是正当的和合理的。虽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权衡,在传承与更新之间进行取舍,理论上的正当性不言而喻,但是,实践发展似乎并不轻松。政党共识延展不仅需要考虑价值的相容,而且需要关注规则的适用,在二者的中间地带寻求延展应该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第一,发展党内民主,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内核。这一价值内核是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根本,也是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建立新中国的深层动因。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立和延续的基础,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时期已经成为人们最基本的共识。这种先进性直接体现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在社会利益分化、人民利益日渐难以整合的情势下,作为执政党如何保证社会资源公正地分配、权力能够为民所谋,不能仅仅依靠领导者的责任和良知,也不能寄希望于民众的道德无私和宽容,遵循执政规律应该更为根本。这其中就内含着对党内民主发展的直接期待和对权力制约的法治需求。

第二,扩大政治参与,增强政党制度的共识包容性。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各政党合作的产物,各政党在合作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规则并共同遵循。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共识是政治参与的结果,同时,也是政治参与的起点。政治参与同政治共识的关联性,注定了政治共识的相对性和实践性。根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人们利益需求的具体内容而通过人们的参与行为不断进行调整,是政治共识延续性的内在需求。在传统革命共识消解、新的政治共识由于利益分化而出现深刻分歧的情况下,延续共识不只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公民亲自出场有时更为有效。通过公众的公开讨论,“把意志变成理性,使私人观点得以公开竞争,并且在切实关系到所有人利益的事务上达成共识”[13]。因此,公民政治参与不仅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政治共识达成的基本条件。

第三,加强政治沟通,提高政党制度的共识有效性。政治共识的形成离不开沟通,“所有政治行为都是对沟通的这种或那种方式的反映”[14]。在现代社会,政治沟通成为政治管理的中枢,是执政党政治社会化和汇集民意表达的通路,是形成政治共识的有效工具。政党作为民意表达的工具,具有民意表达的组织优势和渠道优势。政党制度作为制度安排的沟通系统,对于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和合作具有支配地位。同时,政党制度的沟通功能成效也反过来强化了民众对政党制度的认同,从而进一步巩固政党制度自身的共识基础。在同质信仰弱化、阶级阶层共同利益模糊的“后革命时代”,政治沟通的压力和难度都前所未有地加剧。同时,如果政党制度的政治沟通成效不佳,就会导致公众对政党制度的不信任。因此,拓展政党制度的沟通渠道、增强沟通成效,不仅对社会共识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对政党制度自身的认同和发展也存亡攸关。特别是在当前阶层之间互信

不足、公权力与民众之间良性互动不足的背景下,执政党与民众的沟通渠道极易堵塞,而各民主党派由于其特有的进步性、联系广泛和超然地位,对拓展政治沟通渠道具有便捷优势,能够很好地弥补执政党容易脱离民众的弊端,从而整合社会利益,寻求基本共识。因此,如何保持民主党派的组织特色、发挥民主党派的组织沟通优势,不仅需要民主党派自身组织建设的完善,而且需要政党之间尤其是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的顺畅。

参考文献:

[1]邓正来.布莱克威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143.

[2]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林尚立.新中国政党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3-184.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2.

[7]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21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

[9]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65-167.

[10]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8.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8-329.

[12]严复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9.

[1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92.

[14]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74.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_1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和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正确认识见过前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较量及其结果,学会结合现实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三种执政方式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汇集历史和现实资料印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展开分析,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认识到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激发起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领导核心。 三、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速读课文,完成填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 的,是中国 经历长期 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 和 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先锋队,同时是 和 的先锋队。 是它的宗旨。 3、中国共产党不仅有 和 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 的执政能力。 4、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 执政、

执政、 执政 科学执政 遵循共产党 规律、社会主义 规律、人类社会 规律,以 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法执政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 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 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 ,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 、 的 作用。 民主执政 坚持为 执政、靠 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 ,坚持和完善 ,坚持和健全 ,以发展

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共产党在中国各政党中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这种领导主要是靠正确的政治主张和自身模范行为,并通过平等协商来实现的。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二,各政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的行动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共同的奋斗目标。 第三,在国家政权中,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第四,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实行政治协商、互相监督。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不论政党大小都有平等的发言权,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互相监督即政党之间实行民主监督,而首先是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 第五,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各政党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护宪法实施的职责。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土壤上的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既有利于发扬民主,充分调动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又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避免西方多党制或两党制轮流执政带来的弊端,实现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治参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开辟了制度化渠道,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集民智,广求良策,推动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积极稳步发展。 利益表达。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存在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能够有效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利益关系,照顾同盟者利益,从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整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政治制度具备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前提,又有各民主党派的广泛合作,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目标下,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民主党派,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和组织社会沿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有利于强化体制内的监督功能,避免由于缺乏监督而导致的种种弊端。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能够反映社会上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提供一种中国共产党自身监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监督,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更加自觉地抵制和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工作。 维护稳定。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避免了政党互相倾轧造成的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第六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班级:姓名: 【研学目标】 1.政治认同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学生维护、巩固政党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政党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2.科学精神 比较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政党制度,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3.法治意识 通过学习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中学生自觉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4.公共参与 体验政协委员的职责与使命,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研学重点】 识记并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研学难点】 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理解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基础导学一】 一、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 民主党派的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 和的政治联盟。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A.各自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党,各民主党派是党。 B.二者关系: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领导,即、和 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简称。 A.人民政协的性质:是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B.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和。 C.人民政协的职能:、、。 D.人民政协的组成人员:除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民政协还包括、、、、、。【基础导学二】 二、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是从中国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它不是什么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 【合作探究】走进中学生“模拟政协”,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 第一关:寻找最佳表达力----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圈 规则:结合69-70页思考:(三大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展讲) 1、2、3组任务①:我国都有哪些民主党派?并分析民主党派的性质? 4、5、6组任务②: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在我国地位如何? 7、8、9组任务③:在这项制度下,谁执政?谁参政?利用69页镜头二的比喻,为同学们讲解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第二关:寻找最佳理解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 原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曾说:“协商不代替,监督不对立;为了发展生产力,同唱一台戏;戏台上为方必以矩,为圆必以规。 规则:看课本70-71页,解读这段文字:2min 1、2、3组解读①:戏台上有哪些演员,应该由谁来扮演主角?这说明了什么? 4、5、6组解读②:“协商不代替,监督不对立”说明了什么?规矩又是指什么? 7、8、9组解读③:同唱一台戏的“舞台”(组织形式)是什么?为大家讲解这“舞台”的组成人员、性质、主题、职能?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教案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教案 课题: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政治协商等制度的特点,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 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比较等形式认识到执政党、参政党和反对党的区别,认识政协的组成、性质和职能等内容。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理解我国政党制度,增强学生维护、巩固我国政党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参政党地位、政治协商的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导入新课】:当代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政权都是由政党领导的 (知识拓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党制度介绍 (相关链接):我国的民主党派概况和我校民主党派人士介绍 结论:民主党派和共产党合作又协商,形成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二、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板书) (一)我国政党制度特点 1、我国政党制度特点之一:政治基础(板书) ----坚持共产党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问题一: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什么领导?党对国家的领导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政治领导 党对国家的领导: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2、我国政党制度特点之二:显著特征(板书)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我国政党的显著特征 问题二: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区别?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共产党执掌政权、居核心地位:民主党参与政权、居重要地位 问题三:民主党派是如何参政的? 民主党派依法享有参政权: 1、参加国家政权 2、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领导人选的协商 3、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6.3《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学案 主备:审核:2011.5.3 【使用说明】 ⒈根据预习案提示,认真研读教材,在课本上勾画出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疑难问题。 ⒉在预习、熟记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画出知识网络图。 ⒊在预习过程中熟记政党制度的5大特色、4大优越性;政协的性质、主题和职能等重点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⒈理解并熟记政党制度的5大特色、4大优越性;政协的性质、主题和职能,提高运用政党制度相关知识分析具体时政材料的能力。 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和对比认识事物的方法。关注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及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⒊感悟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和民主党派的作用,热爱我国的政党制度。 【预习导学案】 (要求:限时20分钟;先通读一遍教材,勾画出重点问题;熟记政党制度的5大特色、4大优越性;政协的性质、主题和职能等重点知识,构建好知识体系。) 一、民主党派 ⒈性质 ⒉概况 ⒊地位和职权 明确:是参政党,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⒈地位 ⒉基本内容 ⑴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各民主党派是。 明确:两者不是在朝党和在野党、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关系。 ⑵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明确: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即、和 的领导。 ⑶基本方针:。 了解:各自的内涵。

⑷根本活动准则:。 明确:各党派独立、平等。 ⑸重要机构:。 识记政协的性质、主题和职能。 ⒊特点 ⒋优越性 识记: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祖国统一等四个角度回答。 【构建本框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的 政党制度 【我的收获与疑问】(在熟练预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你的收获和疑问写在下面,与组内同

6.3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案 (人教版必修2)

【教学设计】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三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两个框题的学习,学生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除了中国共产党外,我国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在国家中的地位如何?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这种关系和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何不同?这些都是第三框的内容。由此可见,第三框是本课的最终归宿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 3、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应该比较熟悉,但对我国的政党制度比较陌生。从能力方面看,高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会把我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的进行比较,因此要充分调动、引导学生这种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六、课前准备 1、查阅民主党派的历史资料 2、搜集关于当地民主党派或民主人士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事例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有关问题。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二)进行新课 一、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两个镜头形象而具体地展示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与被领导及各党派之间的团结合作关系。 二、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 教师活动:联系实际,回答我国有哪八个民主党派?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活动:总结我国的八大民主党派并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情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及巨大优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2745988.htm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及巨大优势 作者:肖楠楠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04期 摘要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经过各党派的共同努力不断巩固其政治地位。其特点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合作与协商的关系,这种有序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政党制度特点政治优势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 1.1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多党合作是指,八个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党派之间相互合作。这里的相互合作不仅包括各民主党派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包括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之间的相互合作。这种合作关系的形成,既有理论基础也有现实需要,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我国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2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参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在政权之内,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执政与参政的关系,这与西方国家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是不同的。9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实现了国家独立,建立 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走向富强,提高了国际地位。 为了保证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中央还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政府、人大、政协中为其设置职位,民主党派可直接参加各级政府、人大和政协,与共产党共商国事,协助共产党治理国家。 1.3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合作与协商的关系

中外政党制度比较

研究生课程论文中外政党制度比较 课程名称政府体制比较 任课教师马秀玲副教授 班级2010级土地资源管理姓名瑜措珍嘎 时间2011年6月29日

中外政党制度比较 瑜措珍嘎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 730000) 摘要:西方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西方国家政党之间以竞争和相互倾轧为主。中国是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西方国家执政党与在野党轮流执政。我国是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我国政党制度具有利益整合,资源兼容、凝聚民意、稳定政局、民主监督、互利双赢的优势。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和作用,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关键词: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特点优势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制度指的是一个实行政党政治的国家中关于政党本质属性、结构类型及其活动规范的总称,主要是指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制度性规定和运行方式,包括政党的地位、政党同政权的关系以及政党之间的关系等。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的不同,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国家政党制度一般采用多党制或两党制。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有根本区别,但不论哪种政党制度,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应该是每个执政党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政党制度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有成功的经验供借鉴,也有失败的教训供吸取。 在当代世界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政党制度千差万别,不同的国家政党制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项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本文试图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放到世界政党制度的大环境中去研究,从中外政党制度的比较中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客观的分析。 一、国外政党制度 西方的政治文化源于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其核心精神是法治。中世纪宗教神权的专横、腐败和对人性的扼杀导致了宗教改革,继而推动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杰出的思想家们揭露教会黑暗和教皇专权,抨击世俗专制,使法治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近代从伏尔泰,到卢梭、康德,形成了系统的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从博丹、洛克到孟德斯鸠、杰佛逊逐步确立起三权分立思想。他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在政治上要求“民主立宪”,宣布废除封建特权,明确提出“法律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摆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7.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进行活动的根本准则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遵守我国现行的宪法和法律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目前全国共有3万多名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县处级以上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民主党派成员在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及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均占有一定数量。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机关任职( ) A.表明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参与执政 B.表明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执政 C.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D.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多党合作好比是交响乐团,在作曲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提意见,各民主党派都应积极参与,最后公认由中国共产党博采众长来定谱。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 ①是共同执政的友党关系 ②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友党关系 ③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④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8月23日,安徽省委在合肥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协商座谈会。会上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囊团,就规划引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深化农村改革、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建真言、谋良策。这体现了民主党派( ) ①领导和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②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③积极发挥参政党的政治协商的作用 ④围绕国家重大事务进行战略决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文件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今

从“打橄榄球”和“唱大合唱”的形象比较中,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从“打橄榄球”和“唱大合唱”的形象比较中,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从“打橄榄球”和“唱大合唱”的形象比较中,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2分)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1分)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1分)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1分)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1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本身的特质中蕴含着巨大的优势,(1分)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第一,我国的政党制度与我国国体相适应,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1分) 第二,我国政党制度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代表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分) 第三,我国的政党制度能够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有效地吸纳新兴社会阶层、整合各种政治力量,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加快发展。(1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成就,充分彰显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3.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A组基础对点练 考点一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制定的。《建议》形成过程中,中共中央征求了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各民主党派也积极建言献策。《建议》的形成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对民主党派实行组织领导 B.对国家政治生活实行组织领导 C.与民主党派拥有共同的使命 D.与民主党派共同决定国家大政方针 解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政治生活实行政治领导,是决策者,A、B、D三项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独立、法律地位上平等,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C项正确。 答案:C 2.2017年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通过专题会议、专家研讨、论坛等多种形式,围绕发挥优势、提升实效等方面,研究参与脱贫攻坚的具体措施。民主党派这样做是因为( ) ①各民主党派有民主监督的职能②各民主党派有重大事项的决定权③各民主党派是我国的参政党 ④各民主党派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上述材料中强调的是各民主党派参与脱贫攻坚,体现的是参政议政的职能而非民主监督的职能,故排除题肢①;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决定权属于人大,故排除;由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参政党地位决定的;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D 3.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请各民主党派对脱贫攻坚开展民主监督工作,通过意见、批评、建议等方式,对脱贫攻坚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贡献。这说明( ) ①我国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友党 ②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主党派的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我国民主党派发挥了民主监督和民主协商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习近平请各民主党派对脱贫攻坚开展民主监督工作,对脱贫攻坚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说明我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体现了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以①②符合题意;各民主党派的监督属于民主监督,并非是我国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故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协商的内容,排除④。答案选择A。 答案:A 考点二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4.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监督权,人民政协也具有民主监督的职能,而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的最大不同点在于( ) A.人大监督是集体监督 B.政协监督是舆论监督 C.人大监督是依法监督 D.政协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力 解析: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其监督具有法律效力;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属于国家机构,其监督属于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力,D正确。A、C不是二者区别;B观点错误。

论中国政党制度的特征及优势

论中国政党制度的特征及优势 □梅宁华 国家现代化必须有现代政党推动并领导。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党的根本任务。因此,怎样认识并建设现代政党制度成为当今一切国家和社会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必须指出,西方政党制度并不具有现代政党制度的典型特征,也不存在适合所有国家的政党制度模式。现代政党制度是在人类政治历史进程和现实发展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个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造就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奇观,使人们对现代政党政治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长期以来,一些人对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搞西方多党轮流执政有所不解,看不到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对现代政党制度的认识仅停留在西方政党模式上。这不但是认识上的误区,而且严重妨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进程。 一、政党在现代社会中起什么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政党已成为现代国家政治运行中必需的领导力量,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性作用。可以说,在当代社会中,没有政党,政治治理是无法实现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政党来领导,就无法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就无法组织有效的社会动员,难以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合力。政党在现代社会中起什么作用,需要结合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特点进行概括,具体来说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出政治纲领,凝聚社会共识。每个政党都有体现其意识形态的政治纲领。这种政治纲领必须体现和反映社会成员的集体意愿和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政党的政治纲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社会大部分成员的愿望,对于一个政党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因为政党一般都是通过政治纲领号召群众,凝聚社会共识,争取群众的信任与拥护的,并通过一定的组织把本阶级成员联系起来,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以采取共同行动,从而实现目标。 二是进行政治领导,这是政党的最本质作用。政党只有取得国家政权或参与对国家权力的控制,才能贯彻实施它所提出的纲领和政策。政党取得政权后,通过政党中有经验、有权威、有影响力的精英,参与政权组织,制定法律政策,控制意识形态。这种政治领导,本质上也是实施政治纲领的过程。 三是实现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就会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和实现。这个过程就是政党利益表达的体现。政党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在当今发展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情况下,政党已成为社会成员

论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论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摘要:本论文从我国政党制度的建立、发展,政党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各个时期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政党制度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关键词:我国政党制度,特点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随着1949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近47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尽管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但整个说来,它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实践中,以其固有的特色和优势,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促进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实现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都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在苏联解体及其一党制改变之后,我国这种共产党一党领导、各党派通力合作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已成为当代世界与西方资本主义多党制并存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政党制度。政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普及,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政党作为社会政治斗争的基本手段和形式,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它比国家、军队、警察等古老的政治现象要年轻得多,最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把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 一、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及其发展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在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不会给中国带来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互相勾结,阻碍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而在两者夹缝中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十分脆弱,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生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根本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全盘照搬西方的

试述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表面看来是不同政党“轮流执政”,实际上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把政权从左手换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到左手,最后受益的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广大人民群众。背景资料:“两党制”与“多党制”。两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而不是说,这些国家只存在两个政党。只是说有两个主要政党和政权发生联系,它们交替执政,轮流坐桩。两党制最早产生于英国,在当代社会,最为典型的还是英国和美国的两党制。英国是议会制度下的两党制,即由在议会中席位最多的政党组成内阁,成为执政党,席位次多的政党作为法定的反对党,有监督政府的责任。美国是三权分立制度下的两党制。美国执政党的标志不是在国会中占有多数席位,而是赢得总统职位,由于总统与国会分别选举,赢得总统选举的政党在国会中不一定占有多数席位。所谓多党制就是在一个国家中存在着许多政党,其中任何一个政党都不能得到法定的多数单独执政,而通常与其他政党联合行使政权的政党体制。多党制最早起源于法国。西方大部分国家采用的都是多党制,像法、德、意都是典型的多党制国家。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表面看来是不同政党“轮流执政”,实际上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把政权从左手换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到左手,最后受益的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广大人民群众。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二十个字,是对我国政党制度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性质,弄清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和其它政党制度的区别,加深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的理解。 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共产党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多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高一政治教案:《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两个框题的学习,学生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除了中国共产党外,我国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在国家中的地位如何?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这种关系和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何不同?这些都是第三框的内容。由此可见,第三框是本课的最终归宿点。 (一)、知识目标 1、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 3、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应该比较熟悉,但对我国的政党制度比较陌生。从能力方面看,高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会把我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的进行比较,因此要充分调动、引导学生这种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澄清

学生的错误认识。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六、课前准备 1、查阅民主党派的历史资料 2、搜集关于当地民主党派或民主人士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事例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有关问题。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二)进行新课 一、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两个镜头形象而具体地展示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与被领导及各党派之间的团结合作关系。 1、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生期末考试复习题 精简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体现为三个紧密联系) (1)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 (2)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 (3)将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 1.国情: (1)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4)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5)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 (6)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 2.历史方位: 历史方位,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要在今后十年中完全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二五”这5年是关键。 (2)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实现突破性的转变还有很大距离,当前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己经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 (3)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但是,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1.从改革的社会性质看,不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性质,而是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社会趋于健全和成熟。 2.从改革的社会力量看,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 3.从改革的内容看,不是改变社会基本制度,而是改变现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那些方面和环节,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项具体制度安排。 4.从改革的手段和方法看,是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同时在这种调整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又使社会焕发强大活力。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以及为什么不能搞多党制 1.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党制或多党制,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根本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2.不能搞多党制的原因: 首先,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容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 其次,西方多党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很多弊端,不能盲目照搬。 (1)具有短期行为,强调竞争,强调选票,执政党只做对自己政党选举有利的事,这样就必然缺乏政策的连贯性和长期性。 (2)多党竞选要耗费大量的金钱,政治深受利益集团的操纵和控制。 (3)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为了拼选举,各政党相互攻击对方,引起拥护各自政党的民众对立。 (4)党派间的竞争导致社会改革困难重重。西方多党制被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尽管有许多弊端,但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有一定实力,法制也比较健全,使人们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制度,因而其弊端也就在大众的容忍范围之内了。但是在一些民主制度不够健全、大众民主意识比较欠缺、缺乏实行民主的文化传统和习惯的发展中国家就很难行得通。 5、文化体制以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 1.文化体制它是文化制度在文化发展各领域的具体表现,一般包括机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工作规则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体制: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科学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载体手段、传播流通、评价激励、规划管理、人员机构等方面的制度和体制。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2)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3)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4)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特别是对软实力的引导。 首先,软实力是一种文化力。其次,软实力是通过价值观和制度而得到呈现的。其三,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是一种剥夺力量、压迫力量,是一种强权征服与被动服从力量;而软实力却是一种主动吸引力量、吸纳力量,一种效仿力量和一种崇拜的榜样力量。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强求人“你必须只能如此”,软实力则主动要求“我渴望能够如此”。 6、社会管理以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水平 1.社会管理的含义、特点及其主要任务 (1)社会管理的含义:通常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社会管理的特点第一,阶段性;第二,复杂性;第三,长期性。 (3)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2.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