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化学反应与能量》全章复习与巩固_提高

3《化学反应与能量》全章复习与巩固_提高

3《化学反应与能量》全章复习与巩固_提高
3《化学反应与能量》全章复习与巩固_提高

全章复习与巩固

审稿:张灿丽责编: 宋杰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了解中和热、燃烧热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盖斯定律,能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简单计算;了解反应热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知识网络】

1、知识结构

2、知识联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反应热及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

1、反应热:

化学上规定,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

2、燃烧热

(1)概念:在101kPa时,1mol物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的单位一般用kJ/mol表示。

(2)表示的意义:例如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表示在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kJ的热量。

要点诠释:①规定是在101 kPa压强下测出热量。书中提供的燃烧热数据都是在101kPa下测定出来的。因为压强不同,反应热有所不同。

②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这样才有可比性)。因此,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例如,C8H18的燃烧热为5518kJ/mol,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则为

C8H18(l)+O2(g)= 8CO2(g)+9H2O(l) △H=-5518kJ/mol

③规定生成物为稳定的氧化物.例如C→ CO2、H →H2O(l)、S →SO2等。

C(s)+O2(g)=CO(g)△H=-110.5kJ/mol

C(s)+O2(g)=CO2(g)△H=-393.5kJ/mol

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而不是110.5kJ/mol。

④叙述燃烧热时,用正值,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用△H表示时取负值。

例如,CH4的燃烧热为890.3kJ/mol,而△H=-890.3kJ/mol。必须以1mol可燃物燃烧为标准。

3、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

要点诠释:①这里的稀溶液一般要求酸溶液中的c(H+)≤1mol/L,碱溶液中的c(OH-)≤1mol/L。这是因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相互稀释时会放出热量。

②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即与酸、碱的种类无关),通过许多次实验测定,1molH +和1molOH-反应生成1molH

O时,放出热量57.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2

H+(aq)+OH-(aq)=H2O(l)△H=-57.3kJ/mol

因此,所有中和反应的△H都相同,都为-57.3kJ/mol。

③中和热是以生成1molH2O为基准,因为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水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酸、碱或盐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为分数;中和反应对象为稀溶液;强酸与强碱中和时生成1mol H2O均放热57.3kJ,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

(1)主要仪器:大烧杯(5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2)实验步骤:

①组装仪器如图6-1所示。

②分别量取50mL 0.50 mol/L的盐酸和50mL

0.55mol/L NaOH溶液,记录起始温度t1。

③混合反应并准确量取混合液最高温度,记录终止温度t2。

④重复实验二次,取平均值。

⑤计算△H=

(3)可能的误差

①未及时测出最高温度——其值偏小

②使用一个量筒且未洗干净——其值偏小

③烧杯过大——其值偏小

要点二、化学反应的焓变

1、焓的定义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性质,符号为H。用焓变(△H)来描述与反应热有关的能量变化。

△H=H(生成物)-H(反应物)

△H为生成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化学反应的焓变。

注意:△H >0,表示吸热;△H <0,表示放热;单位:J/mol或kJ/mol

2、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

热化学研究表明,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只转化成热能,而没有

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就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改变。数学表达式:Q P=?H,其中:Q P表示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要点三、热化学方程式及其书写

1、概念: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之间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要点诠释:(1).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因为反应热除跟物质的量有关外,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关。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用分数,但要注意反应热也发生相应变化。

3、书写注意事项:

(1)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若为同素异形体,要注明名称),因为物质呈现哪一种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即反应物的物质相同,状态不同,△H也不同。

(2)要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因为△H的大小和反应的温度、压强有关,如不注明,即表示在101kPa和25°C。

(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而是表示物质的量,故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相同物质的化学反应,当化学计量数改变时,其△H也同等倍数的改变。

(4)△H的表示:在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一定要注明,“+”代表吸热,“-”代表放热。△H的单位是:kJ/mol或J/mol。

要点四、焓变的计算――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1、盖斯定律的涵义: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的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和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相同,这就是盖斯定律。

2、盖斯定律的应用: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有些反应进行的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的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3、反应热计算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和燃烧热的数据,可以计算一些反应的反应热。反应热、燃烧热的简单计算都是以它们的定义为基础的,只要掌握了它们的定义的内涵,注意单位的转化即可。

热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依据:

(1)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还等于反应热之比。

(2)热化学方程式之间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当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反应热同时相加(减),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典型例题】

类型一、热化学基本概念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B.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C. 燃烧热或中和热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

D. 在稀溶液中,1mol CH3COOH和1mol NaOH完全中和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

【思路点拨】明确燃烧热、中和热的概念,熟练掌握热化学基本概念的要点。分析问题从基本概念入手。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燃烧热、中和热的定义的理解,特别是两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结升华】热化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热化学相关问题的关键,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才能使本部分内容体系化。而准确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要点才能对一些命题进行正确判断。

举一反三:

【变式1】“碘受热升华,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未破坏I-I共价键,因此未发生吸热反应”的说法是否正确?

【答案】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而碘升华属物理变化未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上述说法正确。

【变式2】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将50mL 0.5mol/L的盐酸改为60mL 0.5mol/L盐酸所放出的热量与所求中和热与未改前是否相等?怎样判断?

【答案】两者相等;中和热是指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解析】计算放出的热量:Q=m△t·C=(m2-m1)(t2-t1)·C,由于原反应中碱稍过量,现增大盐酸的量,生成的水增多,放出的热量增多,因此放热不等,又由于△H=Q/n(H2O),Q增大,n(H2O)增多,而比值不变,因此中和热值不变。中和热相等也可从概念判断得出。

类型二、热化学方程式

例2 在一定的条件下,当64g SO2气体被氧化成SO3气体时,共放出热量98.3kJ。据此,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题目中给出的量出放出热量的对应关系。

【答案】C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H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及书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注意事项。1mol SO2完全氧化为SO3气体时放出热量为98.3kJ/mol,即△H为负值。

【总结升华】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是学好热化学版块的基本功。书写时注意物质的状态、化学计量数、反应热数值的关系,并且要求准确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举一反三:

【变式1】往有机聚合物中添加阻燃剂,可增加聚合物的使用安全性,扩大其应用范围。例如,在某聚乙烯树脂中加入等质量由特殊工艺制备的阻燃型Mg(OH)2,树脂可燃性大大降低。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Mg(OH)2(s)==MgO(s)+H2O(g)△H1=+81.5kJ·mol-1

Al(OH)3(s)=Al2O3(s)+H2O(g)△H2=+87.7kJ·mol-1

①Mg(OH)2和Al(OH)3起阻燃作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等质量Mg(OH)2和Al(OH)3相比,阻燃效果较好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③常用阻燃剂主要有三类:A.卤系,如四溴乙烷;B.磷系,如磷酸三苯酯;C.无机类,主要是Mg(OH)2和Al(OH)3。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应用时较理想的阻燃剂是______(填代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

【解析】①Mg(OH)2和Al(OH)3受热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下降;同时生成的耐高温、稳定性好的MgO、Al2O3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阻燃效果更佳。

②Mg(OH)2 Mg(OH)2的吸热效率为:81.5kJ·mol-1/58g·mol-1=1.41 kJ·g-1;Al(OH)3的吸热效率为:

87.7kJ·mol-1/78g·mol-1=1.12 kJ·g-1等质量的Mg(OH)2比Al(OH)3吸热多。

③C四溴乙烷、磷酸三苯酯沸点低,高温时有烟生成,且高温时受热分解产生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无机类阻燃剂Mg(OH)2和Al(OH)3无烟、无毒、腐蚀性小。

【总结升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常见错误

①未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②没有配平

③反应热计算错误

④反应热的值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不匹配

⑤反应热没有单位

⑥反应热没有带上“+”号或“—”号。

类型三、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例3 0.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

热量,写出其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题过程中注意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以及放出热量的对应关系。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特别注意标明物质状态。

【答案】

【解析】根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写出热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可列出等式:

解得

【总结升华】常见的吸热反应:(1)电离过程;(2)水解反应;(3)大多数的分解反应;(4)特例:二氧化碳与碳生成一氧化碳;氢气与碘蒸气生成碘化氢;氮气与氧气生成一氧化氮;碳与水蒸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举一反三:

【变式1】含11.2g KOH的稀溶液与1L 0.1mol/L H2SO4溶液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根据中和热的定义: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

n(KOH)=0.2mol,则1mol K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热

【变式2】已知:,且ΔH1<ΔH2,若A和D的混合气体1mol完全与B反应,反应热为ΔH3,则A和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1molA与B完全反应的反应热为ΔH1,1molD与B完全反应的反应热为ΔH2,而1molA和D的混合气体完全与B反应,反应热为ΔH3,运用十字交叉法:

热量的差值之比,即为A和D的物质的量之比。

【变式3】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在101kPa时):,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S的燃烧热为297.23kJ/mol

B. 放出热量大于297.23kJ

C. 放出热量小于297.23kJ

D. 形成1mol SO2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大于断裂1mol S(s)和1mol O2(g)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知A、D正确。若想确定B与C,需将题设热化学方程式拆分为:

,即放出热量的数值小于297.23kJ。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0第六章 概率初步公开课优质教案

第六章概率初步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本节主要是复习本章内容 目标达成:本节主要是复习本章内容 教学流程: 【课前展示】 内容:以“提问——补充”地方法复习本章内容。 事 件 的可能性 确定事件 不确定事件 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 P(A)=1 P(A)=0 (随机事件0

2 【创境激趣】 激发了学生地求知欲,激起学生地学习兴 趣。 【自学导航】 内容:组内互帮互助完成例题地学习,教师提问后统一答案。 (1)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确定地?哪些是不确定地?请说明理由。 a) 随机开车经过某路口,遇到红灯; 不 确 定 事 件 游戏的公平性 概率的简单计算 (频率的稳定性,P(A)= ) n m

b)两条线段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c)400人中有两人地生日在同一天; d)掷一枚均匀地骰子,掷出地点数是 质数。 (2)如图所示有9张卡片,分别写有1至9这九个数字。将它们背面朝上洗匀后,任意抽出一张。 a)P(抽到数字9)= ; b)P (抽到两位数)= ;

c)P(抽到地数大于6)= ,P(抽 到地数字小于6)= ; d)P(抽到奇数)= ,P(抽到偶 数)= 。 【合作探究】 如图,一个均匀地转盘被平均分成10等份,分别标有1,2,3,4,5,6,7,8,9,10这10个数字。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地数字即为转出地数字。 两人参与游戏:一人转动转盘,另一人猜数,若所猜数字与转出地数字相符, 4

则猜数地人获胜,否则转动转盘地人获胜。猜数地方法从下面三种中选一种: (1)猜“是奇数”或“是偶数”; (2)猜“是3地倍数”或“不是3地倍数”;(3)猜“是大于6地数”或“不是大于6地数”。 如果轮到你猜数,那么为了尽可能获胜,你将选择哪一种猜数方法?怎样猜? 目地:通过组内互帮互助学习,达到全员参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东张中学初二物理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将答案填写在每题的题号前.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速度比光速快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速度一样快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 楚,其原因是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4.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C.“高声大叫”中的“高”实际是指响度大 D.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 6.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7.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第25章概率初步教案全章教案

25.1.1 随机事件(第一课时) 郁昌云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过程与方法:历经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归纳出三种事件的各自的本质属性,并抽象成数学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从事物的表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及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现象。 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对生活中的随机事件作出准确判断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问题情境下列问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1)太阳从西边下山; (2)某人的体温是100 C; (3)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 (4)水往低处流; (5)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6)三个人性别各不相同; 2 (7)一元二次方程x2+2x+3=0 无实数解。 【设计意图:首先,这几个事件都是学生能熟知的生活常识和学科知识,通过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实例,自然地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其次,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相对于随机事件来说,特征比较明显,学生容易判断,把它们首先提出来,符合由浅入深的理念,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发思考 我们把上面的事件(1 )、(4)、(5)、(7)称为必然事件,把事件(2)、(3)、(6)称为不可能事件,那么请问: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又是不可能事件呢?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设计意图:概念也让学生来完成,把课堂尽量多地还给学生,以此来体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原理念。】 二、引导两个活动,自主探索新知 活动1:5 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5根形 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 的纸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 (1 )抽到的序号是0,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2)抽到的序号小于6,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3)抽到的序号是1,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4)你能列举与事件(3)相似的事件吗?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教师适当地加点拔和引导。 【设计意图:“抽签”这个活动是学生容易理解或亲身经历过的,操作简单省时,又具有很好的经济性,最主要的是活动中含有丰富的随机事件,事件(3)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件, 它的提出,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探究欲望】

相似全章导学案

石桥二中导学案(2015秋) 使用教师:学科:数学教学内容:第二十七章“相似”分析时间:2015.12.6 年级:九主备教师:备课组长签名:

使用教师 学科 数学 教学内容 27.1图形的相似(1) 时间 2015年12月7日 年级 九年级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签名___ 三 维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理解相似图形概念.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确定线段的比.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审美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以“生活中的数学”为载体,使学生体会相似图形的神奇,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难点: 重点:相似图形的概念与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难点:成比例线段概念. 教法与学法指导 一、自主预习 1 、请观察下列几幅图片,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 对观察到的图片特点进行归纳吗? (课本图 27.1-1)( 课本图27.1-2) 2 、什么是相似图形? 3 、思考:如图27.1-3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 二、合作探究 1.问题:如果把老师手中的教鞭与铅笔,分别看成是两条线段AB 和CD ,那么这两条线段的比是多少? 归纳: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 2、成比例线段: 对于四条线段a,b,c,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d c b a =(即ad=b c ),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注意】 (1)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2)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3)四条线段a,b,c,d 成比例,记作d c b a =或a:b=c:d ;(4)若四条线段满足d c b a =,则有ad=b c . 三、归纳反思 ⑴这节课我学会了: ⑵易错点: ⑶这节课还存在的疑问: 四、达标测评 1.如图,从放大镜里看到的三角尺和原来的三角尺相似吗? 2、填空题 形状 的图形叫相似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的 或 而得到的。 3.如图,请测量出右图中两个形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1)(小)长是_______cm ,宽是_______cm ; (大)长是_______cm ,宽是_______cm ; (2)(小)=长宽 ;(大)=长宽 . (3)你由上述的计算,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4.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中国政区”地图上,量得福州与上海之间的距离时7.5cm ,那么福州与上海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5.AB 两地的实际距离为2500m ,在一张平面图上的距离是5cm ,那么这张平面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明上幼儿园时的照片和初中毕业时的照片相似. B .商店新买来的一副三角板是相似的. C .所有的课本都是相似的. D .国旗的五角星都是相似的. 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放大镜下看到的图象与原图象的形状相同 B.哈哈镜中人像与真人的形状是相同的 C.显微镜下看到的图象与原图象的形状相同 D.放大一万倍的物体与它本身的形状是相同的 教法与学法指导 观察图片,体会相似图形 小组讨论、交流.得到相似图形的概念 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数学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全章教学设计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 课题:随机事件与概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 数学思考目标 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 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解决问题目标 能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情感态度目标 引领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珍惜机会,把握机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随机事件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问题情境】 摸球游戏 三个不透明的袋子均装有10个乒乓球.挑选多名同学来参加游戏. 游戏规则 每人每次从自己选择的袋子中摸出一球,记录下颜色,放回,搅匀,重复前面的试验.每人摸球5次.按照摸出黄色球的次数排序,次数最多的为第一名,其次为第二名,最少的为第三名.

【师生行为】 教师事先准备的三个袋子中分别装有10个白色的乒乓球;5个白色的乒乓球和5个黄色的乒乓球;10个黄色的乒乓球. 学生积极参加游戏,通过操作和观察,归纳猜测出在第1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不可能的,在第2个袋子中能否摸出黄色球是不确定的,在第3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必然的.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归纳出必然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自然而然地引出必然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够巧妙地实现从实践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活动二> 【问题情境】 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是随机事件 1.通常加热到100°C时,水沸腾; 2.姚明在罚球线上投篮一次,命中; 3.掷一次骰子,向上的一面是6点; 4.度量三角形的内角和,结果是360°; 5. 经过城市中某一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 6.某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靶心; 7.太阳东升西落; 8.人离开水可以正常生活100天; 9.正月十五雪打灯; 10.宇宙飞船的速度比飞机快. 【师生行为】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问题,使问题情境更具生动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及答案[1].doc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制作整理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将答案填写在每题的题号前.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速度比光速快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速度一样快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 原因是()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4.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C.“高声大叫”中的“高”实际是指响度大 D.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6.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7.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 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概率初步全章教案

随机事件(第一课时) 25.1.2 概率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时的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 〈二〉教学思考 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丰富对随机现象的体验,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初步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三〉解决问题 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锻炼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与精神,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随机观念.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的价值与学习的乐趣.通过概率意义教学,渗透辩证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意义. 【教学难点】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初步理解 【教具准备】壹元硬币数枚、图钉数枚、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周末市体育场有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老师手中只有一张球票,小强与小明都是班里的篮球迷,两人都想去.我很为难,真不知该把球给谁.请大家帮我想个办法来决定把球票给谁.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教师布置试验任务. (1)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每组中有一名学生投掷硬币,另一名同学作记录,其余同学观察试

验必须在同样条件下进行. (2)明确任务,每组掷币50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及“正面朝上”的频率,整理试验的数据,并记录下来.. 2.教师巡视学生分组试验情况. 注意:(1).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试验活动、是否愿意交流等,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勇于克服困难. (2).要求真实记录试验情况.对于合作学习中有可能产生的纪律问题予以调控. 3.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所以有可能有些组试验获得的“正面朝上”的频率与先前的猜想有出入. 提出问题:是不是我们的猜想出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分析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相信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有规律性,引导他们小组合作,进一步探究. 解决的办法是增加试验的次数,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合作. 4.全班交流. 把各组测得数据一一汇报,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同学对数据进行累计,按照书上P140要求填好25-2.并根据所整理的数据,在25.1-1图上标注出对应的点,完成统计图. 表25-2 想一想1(投影出示). 观察统计表与统计图,你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有什么规律? 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述情况,意思正确予以肯定与鼓励.“正面朝上”的频率在0.5上下波动. 想一想2(投影出示) 随着抛掷次数增加,“正面向上”的频率变化趋势有何规律?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归纳.使学生认识到每次试验中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n 图25.1-1

《旋转》导学案(全章)

课题:23.1图形的旋转(1) 【学习目标】 1、掌握旋转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 2、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 3、利用性质解 决相关问题。 把一个平面图形_平面内某一点O ______________ 个角度,就叫做图形的旋转, 点 0 叫做 __________ ,转动的角叫做 __________ 。因此,旋转的决定因素是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_ 、剖析展示 1. 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 60分.(1)指出它的旋转中心; ⑵经过20 分,分针旋转了 ___________ . 2 .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 OAB ,它绕0点按顺时针 方向旋转得到△ OEF ,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 _____________ 转角 2)如图,已知△ABC 和直线L ,请你画出△ABC 关于L 的对称图形A A 'B'C 是 ___________ 2 )经过旋转,点 A 、B 分别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厶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BC 上一点,厶ABD 经过旋转后到达 虫ACE 的位置。(1)旋转中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旋转了 _______ 度.(3)如果M 是AB 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 旋转后,点M 转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自学教材P60探究,总结归纳旋转的性质。 3)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4) 总结:(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 )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 加勺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既有的一 些性质.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旋转性质的应用 课本p61练习2. 3. (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学习重点】旋转相关概念以及性质。 【学习难点】利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学指导 、归纳点拨 2、预习探究 B 1、引入导学 1)将如图所示 点B 的对应点为点 的四边形ABCD 平移, D ,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ED c E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 第25章概率初步教案全章 第25章 概率初步

25.1.1随机事件(第一课时) 郁昌云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过程与方法:历经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归纳出三种事件的各自的本质属性,并抽象成数学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从事物的表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及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现象。 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对生活中的随机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问题情境 下列问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1)太阳从西边下山; (2)某人的体温是100℃; (3)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 (4)水往低处流; (5)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6)三个人性别各不相同; (7)一元二次方程x2+2x+3=0无实数解。 【设计意图:首先,这几个事件都是学生能熟知的生活常识和学科知识,通过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实例,自然地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其次,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相对于随机事件来说,特征比较明显,学生容易判断,把它们首先提出来,符合由浅入深的理念,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发思考 我们把上面的事件(1)、(4)、(5)、(7)称为必然事件,把事件(2)、(3)、(6)称为不可能事件,那么请问: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又是不可能事件呢?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设计意图:概念也让学生来完成,把课堂尽量多地还给学生,以此来体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原理念。】 二、引导两个活动,自主探索新知 活动1:5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5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的纸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1)抽到的序号是0,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2)抽到的序号小于6,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3)抽到的序号是1,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人教版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将答案填写在每题的题号前.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速度比光速快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速度一样快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 原因是()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4.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C.“高声大叫”中的“高”实际是指响度大 D.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6.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7.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 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8.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九年级数学第25章《概率初步》全章导学案

25.1.1随机事件(1) 自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2.历经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归纳出三种事件的各自的本质属性,并抽象成数学概念。 重、难点: 随机事件的特点并能对生活中的随机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自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叫做;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做;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 2.下列问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1)太阳从西边下山;(2)某人的体温是100℃; (3)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4)水往低处流; (5)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6)三个人性别各不相同; (7)一元二次方程x2+2x+3=0无实数解。 3.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又是不可能事件呢?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活动1:5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5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的纸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 (1)抽到的序号是0,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2)抽到的序号小于6,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3)抽到的序号是1,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4)你能列举与事件(3)相似的事件吗? 活动2:小伟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形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至6的点数。请考虑以下问题,掷一次骰子,观察骰子向上的一面: (1)出现的点数是7,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2)出现的点数大于0,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3)出现的点数是4,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4)你能列举与事件(3)相似的事件吗? (1)上述两个活动中的两个事件(2)怎样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呢? (3)与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区别在哪里? 三、巩固新知: 1.下列事件是必然发生事件的是() (A)打开电视机,正在转播足球比赛(B)小麦的亩产量一定为1000公斤 (C)在只装有5个红球的袋中摸出1球是红球(D)农历十五的晚上一定能看到圆月 2.下列事件中是必然事件的是( )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23章《旋转》导学案

旋转【知识点一】旋转及其性质 1、旋转的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________; (3)旋转前后的图形________。 1、如图,△ABC和△ADE均为正三角形,则图中可看作是旋转关系的三角形是() A、△ABC与△ADE B、△ABC与△ABD C、△ABD与△ACE D、△ACE与△ADE 2、下列运动属于旋转的是() A、滚动过程中的篮球的滚动 B、钟表的钟摆的摆动 C、气球升空的运动 D、一个图形沿直线对折的过程 【类型一】旋转性质问题 例1、如图,把一个直角三角尺ACB绕着30°角的顶点B按顺时针旋转,使得点A与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的点E 重合。 (1)直角三角尺绕点B旋转了多少度;(2)连接CD,试判断△CBD的形状; (3)求∠BDC的度数。 3、如图1,△ABC为直角三角形,∠ACB = 90°,AB = 5 cm,BC = 3 cm,AC = 4 cm,△ABC绕着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到达△DEC的位置,那么∠D = ,∠B = ,DE = cm,CE = cm,AE = cm,DB = cm,DE与AB的位置关系是。 图1 图2 图3 4、如图2,将△ABC绕点A旋转100°,得到△ADE,若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则∠B的度数为_________。 5、如图3,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E为CD边上一点,DE = 1,以点A为中心,把△ADE按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E’,连接EE’,则EE’的长等于________。 6、已知:如图,点P是正方形内一点,△ABP旋转后能与△CBE重合。 (1)△ABP旋转的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了多少度? (2)若BP = 2,求PE的长。 【类型二】旋转重合问题:判断一个图形旋转几次,每次旋转多少度,关键是观察图形中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及答案201305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在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有以下几个按钮(图标),如下图,其中控制音量(响度)大小的是: ( ) 2、晚上当你在家复习功课,准备期中考试时,邻居正在引吭高歌,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 ( ) A .与邻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 B .打开窗户让空气加速流动 C .紧闭室内的门窗 D .用棉花塞住自己的耳朵 3、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 ) A .声音的响度 B .声音的音调 C .声音的音色 D .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4、在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可以看到两侧设有3m ~4m 高的透明板墙,如图所示,安装这些板墙是为了( ) A .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B .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C .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 D .阻挡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小噪声的污染 5、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 ) A .装饰、美观 B .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 C .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 D 、提高声音的音调 6、请你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 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 ( ) A .音色好坏 B .音调高低 C .响度大小 D .乐音三要素 7、我国已进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杨利伟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不久,“神舟”六号将会将更多的宇航员带上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 ( ) A .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 .太空中噪声太大 D .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A B C D

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第二十二章 23.2.1《旋转》第二节中心对称导学案1

《旋转》第二节中心对称导学案1 主编人:主审人: 班级:学号: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或中心对称的本质:就是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180°而成. 2、掌握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以及利用两种不同方式来作出中心对称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利用中心对称的特征作出某一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确定对称中心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对日常生活与中心对称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的欣赏意识. 【重点】 中心对称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难点】 中心对称与旋转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 如图,△ABC绕点O旋转,使点A旋转到点D处,画出旋 转后的三角形,?并写出简要作法. 作法:(1) (2) (3) (4) 即:△DEF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实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用透明纸覆盖在图上,描出其中的一部分,用大 头针固定在O处。旋转180°后,你有什么发现? (1)(2)(3) 发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旋转,如果他们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那么就说这个图形或,这个点叫做,这两个图形中的叫做关于中心的. 2、组内交流 在图5中,我们通过实验知四边形A B C 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对称。 (1)你知道它的对称中心、对称点吗?

(2)连接A A'、B B'、C C'、D D'你有什么发现? (3)线段AB、BC、CD、DA的对应线段是什么?AB与A'B'的关系是怎样的?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B'C'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三)、归纳总结: 1、默写中心对称的概念: 2、中心对称的性质: 1) 2) (四)自我尝试: (1)、已知点A和点O,画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 (2)、已知如图△ABC和点O,画出与△ABC关于点O的对称图形A'B'C'。 二、教师点拔 1、中心对称与图形旋转的关系? 轴对称中心对称 有一条对称轴---()有一个对称中心---() 图形沿对称轴 (翻折180°)后重合图形绕对称中心后重合 对称点连线经过 ,且被对称 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 中心

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 单元测试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速度比光速快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速度一样快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4.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C.“高声大叫”中的“高”实际是指响度大 D.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 6.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7.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8.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9.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10.常有这种情况,人还毫无察觉的时候,狗、猫却已经竖起耳朵警觉地谛听,这是因为 A.狗、猫比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广 B.人比狗、猫的听觉频率范围广 C.狗、猫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广 D.人比狗、猫的发声频率范围广 11.将鼓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即就消失了,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A.声波传到鼓内去了 B.鼓面停止了振动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复习(1)导学案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复习(1)导学案 一、目的要求: 1. 进一步理解随机现象,了解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会使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知识要点 1. 必然事件:. 2. 不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3. 随机事件:. (二)概率 1. 概率:一般地,对于一个随机事件A,我们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随机事A发生的概率。 一般的,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 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 2. 为了直观而又有条理地分析问题,避免重复和遗漏对所有等可能的结果采用:列举方法有直接列举法,法,求其概率。 三、考点精讲: 考点一: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 例1.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4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小球,其中黄球1个,红球1个,白球2个,“从中任意摸出2个球,它们的颜色相同”这个事件是() A、必然事件 B、不可能事件 C、随机事件 D、确定事件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随机事件概念的理解,解决此类问题,要学会注重身边的事物,并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看待、解决问题. 例2.从正五边形的五个顶点中,任取四个顶点连成四边形,对于事件M:“这个四边形是等腰梯形”.下列判断准确的是() A.事件M是不可能事件B.事件M是必然事件 C.事件M发生的概率为1 5D.事件M发生的概率为 2 5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对正多边形与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梯形的判定,必然事件,概率,随机事件,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综合使用这些性质实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 考点二:概率的意义 例1.某校对初三(2)班40名学生体育考试中“立定跳远”项目的得分情况实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若随机抽取该班的一名学生,则该学生“立定跳远”得分恰好是10分的概率是____ 。 评注:本题由概率定义即可求解。 例2 :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随机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落地后反面一定朝上.

旋转与角导学案

第四节《旋转与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平角和周角,学生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导学案 预习案 【使用说明】 1、自学课本第24页至第25页内容。 2、结合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预习案中的问题,完成预习自测。 3、把自学中存在的疑惑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我的疑惑中”。 【预习自测】 1.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2.填空 1)小于90°的角叫( )角。 2)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 )角 3)等于90°的角叫( )角。 4)等于180°的角叫( )角。 5)等于360°是( )角。 我的疑问: 探究案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新知 1.观察课本24页上方的图,仿照课本一起做实验。 2.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角可以看做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一个端点( )而成的图形。也可以看做由一个顶点引出的( ) 3 ( )90°角叫做锐角, ( )90°的角叫做直角,( )的角叫做钝角。 4.画角的方法:(1)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请试着在下面用铅笔画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标出名称。 锐角 直角 钝角 5.在上面的实验中,当两条边没有旋转,重合时角是( )度。 6.在上面的实验中,当角的两条边分开在一条直线上,形成的角叫做( )角。 7.在上面的实验中,当一条边旋转一周与另一条边重合后形成的角叫做( )角。 8.你认为0°角和周角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9.自已动手实验,完成下面填空。 1平角=( )直角 1周角=( )平角 1周角=( )直角。 10.把我们学过的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1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哪些地方有周角? 12.下面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各是什么角?写在横线上 _____ 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归纳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概率初步本章小结 优质课教案

本章小结 【教学目标】 1.知道概率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一个事件的概率。 2.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不同,能根据经验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 3.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的意义; 2.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 3.正确判断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联系实际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思考与探究。 1.复习引入“上海地区明天降水”是什么事件?结论:随机事件。 2.天气预报“上海地区明天降水概率80%”与“上海地区明天降水概率50%”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共同点:都是随机事件; 不同点:降水概率80%——很有可能降水;降水概率60%——也是很有可能降水;但是可能的程度略低。 二、概率的定义: 1.概率:用来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叫做这个事件的概率。 2.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取值要求 不可能事件:如果用V表示,则概率为0:P(V)=0; 必然事件:如果用U表示,则概率为1:P(U)=1; 随机事件:一般用A表示,则概率介于0到1之间; P(A)——纯小数、真分数、百分数等表示。 练习1:写出下列事件的概率:(若是很可能发生的事件,填“接近1”,若是小概率事件,填“接近0”)

1.用A表示“上海天天是晴天”,则P(A):________。 2.用B表示“新买的圆珠笔写得出字”,则P(B)____。 3.用C表示“坐火车出行,遭遇出轨”,则P(C)____。 4.用D表示“当m是正整数时,2m是偶数”,则P(D)。 三、用频率估计概率。 1.介绍频数和频率:以上操作中总共摸牌的次数称为“试验总次数”,抽到红桃的次数称为这一事件发生的“频数”;“频数÷总次数”即是这一事件发生的频率。 2.【活动】全班31名同学,分为5组,每组一名组长,一名书记员,组长在一副扑克牌中取红桃、梅花、方块各一张牌混合放在一起,其他组员从中任意摸出一张牌,书记员记录摸牌的次数和各种花色出现的次数,最后计算每种花色出现的频率。 3.统计全班各组的数据,然后估计“恰好摸到红桃”的概率是多少? 我们通常把某事件在大数次试验中发生的频率,作为这个事件概率的估计值 4.读表:历史上统计学家曾多次做过抛掷一枚均匀硬币的实验,得出的以下数据(见课本) 四、反思小结,谈谈收获。 1.事件的概率: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P(V)=0;必然事件:概率为1:P(U)=1; 随机事件:概率介于0到1之间:0

第一章声现象自我检测

第1页(共4页) 第一章 声现象 自我测试 (100分40分钟)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总分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下面能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的是( ) A. 听到“轰隆”的雷声 B. 树叶“哗哗”的声响 C. 隔墙有耳 D. 流水“哗哗”的声音 2. 设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v ,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2v ,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3v ,则在同一温度下,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 321v v v << B. 321v v v => C. 321v v v >> D. 321v v v == 3. 下列不属于声音的特性的是( ) A. 音调 B. 振幅 C. 响度 D. 音色 4. 下列哪一项措施不会减弱噪声( ) A. 给电动机加隔音罩 B. 摩托车排气管加消音器 C. 居室的双层玻璃间抽成真空 D. 舞台两侧安放扬声器 5. 如图1所示的乐器,是由于下列哪种物质振动发声的( ) A. 液体 B. 固体 C. 空气柱 D. 固体和液体 6. 小明一听就知道门外说话的是哪位朋友,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 A. 响度 B. 音色 C. 声调 D. 大小 7. 下列操作中,能改变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的是( ) A. 用力拨动琴弦 B. 给二胡的弦上涂一些松香 C. 用力敲打鼓 D. 转动小提琴的旋钮调节弦的松紧程度 8. 在月球的表面主要有岩石和尘埃。有人说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这是因为( ) A. 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的撞击时不振动 B. 流星撞击岩石声音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 月球表面附近没有空气,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 D. 这样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应该能听到巨大的声响,因为固体也能传声 9. 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不可以测定( ) A. 海底深度 B. 两山间的距离 C. 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D. 敌舰艇的位置 10.在敲响大古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