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1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1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1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1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1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14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同样如此。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老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不管学生有多大个别差异,如体质强弱不同、成绩好坏有别、兴趣爱好不一,学校都必须努力使他们的发展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目的是一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和改造社会的精神性动力。目的为实践指明方向,使实践带有自觉性;实践将目的付诸实现,使目的具有客观现实性。目的与实践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具体的目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起点,并体现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因此,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终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因此,共同的目的一但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就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们愿意实现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努力。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确定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4.教育目的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上。教育行政部门的方针政策必须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制定。我国历年的教育法律法规,都提及教育目的或相关问题,说明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是国家及有关管理部门制定方针政策时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育目的明确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和预设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设定等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工业生产领域、农业生产领域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如工程师、专家、科学家;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如初等、中等、高等学校)而变化。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学校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具体化,明确在某一阶段内,教一门学科或组织一些活动时,希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和身体诸方面达到的具体目标。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题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2910148.html,/html/jszg/kstk/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 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页脚内容1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它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决定了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它具有行政性和法规性的权威,主要规定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 (4)教育目的的特性 教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渗透着目的确定者对于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和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应然教育目的指向的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未来性和理性。比如说,杜威提到,为即将到来的民主社会培养民主的人。他正是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提倡民主主义教育。实然的教育目的往往具有适应性、现实性。是在应然教育目的指引下,教育依据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提出的一种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导向。比如说,在目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认为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逐级深入到更高水平的学校。他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利深入更高一级学校。 抽象性: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群体发展的一般的和概括性的要求,而非针对某个个体具体的要求。 页脚内容2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要遵守的总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立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辨: 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途径和培养方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目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 第一,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第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1.层次结构: ①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的总目的,即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在总目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 ③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④教学目标,即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2.内容结构: ①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②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其中,关于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结构的核心部分。 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目的的理论 1、“社会本位论”:柏拉图凯兴斯坦纳涂尔干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国家的合格公民。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 ②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③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评价:忽视了个体的价值,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无疑是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的社会化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有借鉴价值的。但是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而抹杀了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2、“个人本位说”(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贝尔 主要观点——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教育目的是要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

3.1 教育目的概述

问题一:教育目的概述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作为引导人“成人”的活动,必然内含人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在人的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对教育的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教育目的,其精神实质表现为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学习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性质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教育目的内涵的理解体现在对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回答上,即“教育形成和培养怎样的人(包括这些人要干什么)、”与“谁来赋予教育形成和培养这样的人”,前者关涉“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即“素养”和“职司”,后者说明“提出教育目的的主体”。 在以往对教育目的内涵的大多数论述中,往往更多对“培养怎样的人”和“一定社会要求教育达到某些预期结果”的关注,而对“教育形成怎样的人”和“个人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设想”却很少涉及。如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

结构层次

记叙文知识点 一、结构层次,文章思路,内容要点 1、怎样给文章分段? (1).按情节发展划分:抓过渡句、过渡段,有四分法,多指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三分法多指记叙文(起因----经过----结果)。如《皇帝的新装》分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 (2).按时间顺序分:抓时间词。 (3).按地点的变化划分:抓方位词的变化。如:〈〈藤野先生〉〉“东京—仙台—北京”。 (4).按段落的内部关系划分:A.总分关系:大部分记叙文有“总—分—总”结构 B.转折关系; C.并列关系 D.因果关系 E.递进关系。 (5).按写了几件事或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划分:例如《春》“盼春”——“绘春”(春草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春风图)——“颂春” (6).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划分。 (7).按描写角度(正面或侧面)来划分。 (8).按作者的情感变化来分。如何归纳段意、层意: (1).抓段首或段尾的中心句或中心词:如果中心句以转折、递进、因果句式出现,要取其正(重心)的部分,转折、递进句式以后为正。 (2).抓过渡句。 (3).逐句或逐段归纳内容要点,看几个要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关系相加相综合;偏正关系以正为主,抓主带次,谁为主,谁为次,要联系全文中心来定。递进和转折关系都是以后为主。 (4).复杂段落,勾画重点词,连词成句,改造即成。 2、划分段落的步骤: (1).先看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讲的什么意思,逐段归纳要点,排列出文章写了那些材料,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2).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解决“怎么写的”的问题,再根据分段的依据分段。 3、划分段落的意义: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安排文章结构的次序体现出来的。叶圣陶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弄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可能真正理解文章。分段训练有助于我们写作,要写好文章,就要先会拆文章,会分析文章。

三个课程内容与三个教育目的层次如何记忆

三个课程内容与三个教育目的层次如何记忆 数次教学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教育目的三个层次与课程的三个内容“傻傻分不清”,那么为了解决大家的疑惑,就由中公教育专家为您解答。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2.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我们可以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理解为教育意志,它们落实在一系列实现教学目标的行动上。教学目标有次序的渐进和积累是向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接近。 中公教育专家提示您,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依靠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的三种文本形式) 课程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分别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此,各位学员要掌握各自的概念、内容、作用及特点。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课程计划的作用: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应当具备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征。 (二)课程标准

教育目的概述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基本依据;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总的质量标准、规格要求)(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3)教师的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是不是一回事?关系?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具体与抽象 什么是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一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门课程等)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遍与特殊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总的要求或共同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共同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均应遵循的总的目标。培养目标则是依据教育目的的共同要求,从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任务出发,针对培养对象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因此,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角度不同,政策与学术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紧紧相联系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等同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2.教育目的的作用(重点) 教育目的实质是从整体上指引着教育工作的方向,因此它具有以下功能: ?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共同目标(政治和人的方向)?激励功能:目标反映人的目标和动机。激励人努力实现目标。?评价功能:是评价、检验教育活动的最根本标准。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重点) 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子。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 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 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4、科学依据: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的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5.书 6.、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及演变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四有、两爱、两精神

4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D)。 A.文学博士学位B.医学博士学位C.理学博士学位D.哲学博士学位 2.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利机构是(C)。 A.国家教育部B.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C.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D.各省市自治区的学位办公室 3.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高等学校招生主要实行(A)。 A.统一考试制度B.单独考试制度C.推荐入学制度D.高中证书制度 4.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D)。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分配制度B.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制度 C.统一分配制度D.自主择业制度 5.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B)级。 A.三B.四C.五D.六 6.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A)。 A. 德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法国 7.高等教育主要由地方举办,且不同程度上受中央政府的影响,这种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是(C)。 A. 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 B.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C. 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D.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8.我国教室聘任的主要形式有招聘、续聘、解聘及(A)。 A.缓聘B.辞聘C.拒聘D.受聘 9.我国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B)年。 A.1 B.2 C.3 D.4 10.法国的(D)的培养对象是各种技术人才,其生源既可以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是在职工人。 A.短期大学B.初级学院C.社区学院D.短期技术大学 11.(C)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为“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A.英国B.法国C.美国D.意大利 12.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的学习年限一般为(B)。 A.2年B.3年C.4年D.5年 13.15世纪末,硕士一般授予(A)学生。 A.文科B.神科C.法科D.医科 14.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B )。 A.建国初期B.民国时期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15.下列哪项不属于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D) A.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B.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C.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D.具备相应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填空题 1.(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完全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模型 一、层次分析法讲解 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遇到决策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旅游景点的问题,选择升学志愿的问题等等。在决策者作出最后的决定以前,他必须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断准则,最终通过这些准则作出选择。比如下面的问题: 例1 选择旅游地 国庆节即将来临,张鶇一家准备去旅游,他们想从黄山、桂林、北戴河三个旅游景点选出一个,请帮助他们作出最佳选择。 根据什么作出选择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作问题的分析,以便得到选择景点要考虑的因素. 问题的分析:景点的选择大体上有两方面要考虑: 1、是旅游者自身的情况; 2、是对景点的评价。 首先分析旅游者的情况: 如果经济条件宽绰、醉心旅游,自然特别看重景色条件,那么景色在他的心目中的比重就大。 如果平素俭朴,则会优先考虑费用,即费用的比重就大. 中老年旅游者还会对居住条件,旅游条件,饮食比较关注。 因此,应该考虑景色、费用、居住、饮食、旅途条件等因素在张鶇一家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如何衡量这五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呢? 其次,如何评价景点呢? 自然应该就上面的五个因素景色、费用、居住、饮食、旅途条件对景点进行评价。 最后,还要把旅游者的情况和对景点的评价进行综合,以便选定最佳的旅游景点. 可是如何综合呢? 下面我们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的第一步: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将有关因素自上而下分层,上层受下层影响,而层内各因素基本上相对独立,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1)最高层(目标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 (2)中间层(准则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还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3)最低层(方案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 就本例题而言,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层次模型:

(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中国财政支出的教育层次结构问题及改进

中国财政支出的教育层次结构问题及改进 摘要: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中,初中等教育比高等教育有更强的正外部性,财政应优先考虑初中等教育的投入。目前中 国公共教育的财政支岀存在的问题是三级教育比例失衡,其制度原因是分税制下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失衡和高等教育财 政支岀的不合理。应该改革财政支岀的教育优先次序,重点向初中等教育倾斜,加强省级财政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 力度,同时提高高校的多元化筹资水平,改革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支岀教育结构问题 一、中国财政支出的教育层次结构问题 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结构是保证公共教育投入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前提,本文主要分析教 育层次的财政分配结构。根据教育的规律,教育的正外部性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降低。并 且就高等教育而言,其社会收益远低于个人收益;就社会效益而言,初中等教育的社会效益 要远高于高等教育。这说明国家财政应优先投入初中等教育而非个人回报率大的高等教育。 英国国际发展部提出缺乏基础教育会破坏其他所有努力,例如增进卫生保健和营养,增加更 具生产力的生计社会,提升一个承诺民主、善治以及实现其他基本权利的公民社会(DFID, 2000)。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要求不同的教育层次投入结构。有研究曾根据50个不同经济发 展水平的国家教育投入结构,测算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三层教育财政投入的合理比例 (表1 )。在人均GDP为5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对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依次应为37.7 %、37.7%、17.1%。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37美元,但当年中国实 际三层教育投入比例依次为31.6%、37.1%、20.2%。这说明我国初等教育投入比例比合理水 平低6个百分点,缺口880亿元,而高等教育投入比例则高出3个百分点,相当于多投 入450多亿元。因此,目前我国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教育层次结构问题是:初中等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投入偏高,三级教育投资结构失衡,投资结构不符合 教育投入规律。 # L 二、中国财政支出的教育层次结构问题的制度原因分析 (一)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对初中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 我国人口规模大,政府层级多,复杂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嬗变极大影响着公共教育投入,政府间财政关系是初中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首要制度原因。 根据财政分权理论,公共教育的责任主体为地方政府。由于中国的政府间教育财政关系 经历了曲折的改革过程,对农村地区初中等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1986年,我国改革了教 育事业的财政出资结构,由中央政府(包括教育部和其他一线部门)和地方政府资助高等教 育,省级以下财政支持初级和中等教育。在农村地区,一般是乡村负责提供小学教育,乡镇 提供初中教育,县级政府负责高中教育。当时的乡镇政府凭借各自财力勉强能够负担初中等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附答案)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选题: ⒈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 A.生产相结合 B.劳动相结合 C.生产劳动相结合 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⒉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⒊美育即()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⒋教育目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选择作用 C.激励作用 D.定位作用 ⒌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作用 B.评价功能 C.教育功能 D.全面发展功能 ⒍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到影响。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D.个人社会本位论 ⒎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D.个人社会本位论 ⒏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法 ⒐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A.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B.教育怎样去培养人 C.教育内容 D.教育的方向 ⒑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也是() A.美育 B.体育 C.智育 D.德育 ⒒检验和衡量教育工作好坏,主要看,()是否得以实现。 A.教育目的 B.教育价值 C.教育思想 D.教育理论 ⒓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性质 C.培养目标 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⒔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专业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和军事学13个学科门类,其中前12个门类中92个专业类,506种专业。 文科专业集中的8个学科门看起来很多,但具体到一级学科(专业类)、二级学科(专业),差别就相当大了,因为500多种专业大多分布在理、工、农、医等门类下面,所以,文科所能报考的专业比理科要少。 哲学类包括哲学、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4个专业,哲学一般都认为是纯文科专业,但也有个别院校招收理科生。 经济学包括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四大类,17种专业。经济类中文理兼收的专业比较多,具体如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等。 法学类包括法学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民族学等六大类,共32个专业。法学近年来报考比较火爆,而其中,法学、社会学、公安学类中有很多专业是文理兼收的。 教育学包括教育类、体育两大类共16种专业。其中也有一些文理兼收的专业。 文学是文科生招生的大户,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三大类,共76种专业。大家熟知的汉语言文学、小语种、新闻、广播电视、广告、传播学等专业都属于这一门类。 历史学包括一个大类,历史、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等6个专业。 管理学门类下设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等9个大类,46种专业。同时也是文理兼收的招生大户,院校开设管理类的专业比较多,文理兼收的专业主要有: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 艺术学门类包括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类等5大类,共33个专业。艺术类大多数专业都在艺术类专业目录中查找。但也有部分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会在普通批次招生,如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等等。 下面简单列表,希望能够让考生和家长们更加明了。 如果只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分类,文科生可选择的专业约有230种。但刨除一些特设专业、较偏的专业和一些布点数量较少的专业外,某些基础专业也不是所有院校都会开设。而且不同院校在不同地区招生的专业也不完全一样。 所以,具体到实际报考过程中,文科生所能报考的专业就不会有这么多了。 考生在报考时,必须仔细阅读各省当年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和各高校的招生章程,查看你所心仪的院校和专业的招生情况,以它们为依据填报志愿。 最受文科考生青睐的八个专业及大学 NO.1 会计学 青睐指数:★★★★★ 主要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 就业前景 会计学专业在全国多数省份都是志愿填报的热门专业之一。考生报考会计学的主要理由是"好就业,待遇高"。然而,四年后的就业状况是否与期待相符呢? 多项统计调查显示,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以上,大大高出全国同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学同时也是失业量最大的专业之一。 这种现象说明,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但由于设置该专业的学校太多、招

课程设计的层次结构

课程设计的层次结构 课程设计的层次结构内容在考试过程中常以单选题、判断题的形式出现,但同学们在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却经常出现混乱的情况。今天我们一起来就这一部分的内容做一下梳理,希望同学们以后可以正确区分它们。 课程设计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产生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 1.课程计划,新课改前称之为教学计划。 A概念: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VS教育目的)(提示: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B内容: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核心。 C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D作用: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课程标准,新课改之前称为教学大纲。 A概念: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方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VS课程计划VS教育目的),它规定了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 B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C原则: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VS义务教育VS义务教育课程)(提示: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义务教育课程的特点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制定高中课程标准的原则——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 D作用: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VS课程计划)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B内容: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课文是课本的主体部分。 C模式: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关键就是在内容编排上均不重复;而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考试中抓住“重复或不重复”的关键词进行选择就可以了。 D作用: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VS课程标准VS课程计划)。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形考二题库及答案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形考二题库及答案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其功能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定向功能 B. 激励功能 C. 调控功能 D. 评价功能 E. 衍生功能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定向功能, 调控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福禄贝尔 B. 萨特 C. 卢梭

D. 裴斯泰洛齐 E. 那托普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卢梭, 萨特, 裴斯泰洛齐, 福禄贝尔 题目3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凯兴斯泰纳 B. 裴斯泰洛齐 C. 孔德 D. 涂尔干 E. 那托普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那托普, 凯兴斯泰纳, 裴斯泰洛齐, 孔德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判断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方针和道路的总要求。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狭义的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可以表达为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为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它不仅标志着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互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起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对人才培养的定向作用,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明确规定。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它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如何进行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四十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 →中小学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 教育结构体系的发展是和经济、科技、政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解放前,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明显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烙印,教育发展水平很低,到1949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仅2400万,初中95.2万,高中31.5万,高校11.7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左右,人口当中80%是文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结构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主要的特点是: 中小学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大体上经历了从数量增长到普及提高的发展过程。从解放后到1978年以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规模一直在迅速发展,在1977年前后,小学、初中阶段在校生数曾经分别达到1.51亿、4995万的最高点,分别是1949年的6.2、52.5倍。1978年后,我国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表现出受适龄人口变化而波动的特点,从1980年到1999年,小学在校生从1.46亿下降为1.35亿,而同期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3%提高到9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也从1990年的66.6%上升为1999年的88.6%。到1999年,全国94%左右人口所在地区普及了小学阶段义务教育, 80%以上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前三十年也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增长,到1977年,在校生数已经达到1868.9万人,是1949年的近60倍。由于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普教与职教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从1978年开始,对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和结构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到1982年,在校生数曾一度减少到802万,此后其规模逐步回升,到1999年达到了2190万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薄弱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劳动者文化素质,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从其产生来看,是基于人类及其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知识得以延续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其运行过程来看,一切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具体培养目标的制定等,无一不是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的。可见,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特性,任何社会对人的培养都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

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联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日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 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在教育实践中,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不能以为二者都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 据而将其等同起来或相互代替,也不能因为二者的区别而在考虑教育性质和方向问题时将其分割开来。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教育学形考二

教育学形考二 一、单选题 题目1 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正确答案是:19世纪末 题目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级别体系包括()。 正确答案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题目3 我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壬寅学制”以及“()”。 正确答案是:癸卯学制 题目4 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正确答案是:修业年限 题目5 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科学发展水平,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正确答案是:课程计划 题目6 在课程实施之前,为预测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准备程度而做的评价()。正确答案是:诊断性评价 题目7 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是:学科课程 题目8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是:分科课程 题目9 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是:综合课程 题目10 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是()。 正确答案是:表现性评价 题目11 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是:地方课程

一般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 正确答案是:总结性评价 题目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级别体系包括()。 反馈 正确答案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题目2 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反馈 正确答案是:修业年限 题目3 我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壬寅学制”以及“()”。 反馈 正确答案是:癸卯学制 题目4 教育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正确答案是:学校教育制度 题目5 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所从事的评价活动是()。 反馈 正确答案是:形成性评价 题目6 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反馈 正确答案是:活动课程 题目7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是:校本课程 题目8 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是:地方课程 题目9 一般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 反馈 正确答案是:总结性评价 题目10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正确答案是:课程标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