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奇思妙喻谱心曲_玄学诗人多恩诗艺剖析_熊云甫

奇思妙喻谱心曲_玄学诗人多恩诗艺剖析_熊云甫

奇思妙喻谱心曲_玄学诗人多恩诗艺剖析_熊云甫
奇思妙喻谱心曲_玄学诗人多恩诗艺剖析_熊云甫

2002年7月

第18卷 第4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July,2002

Vol.18 No.4

奇思妙喻谱心曲

———玄学诗人多恩诗艺剖析

熊云甫

(中南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

提 要:从曲喻手法、意象类型、论辩方式和悖论特点等四个方面讨论多恩爱情诗和宗教诗的艺术特色,归纳出多恩不仅是“一名伟大的曲喻诗人”,而且是一位“别具慧心的诗人”,是伊丽莎白晚期诗歌的真正代表。

关键词:玄学派诗歌;曲喻;基本意象;三段论;悖论。

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2)04-0030-03

On John Donne's fanciful and ingenious expression

of his sentiment in the form of conceit

XIONG Yun-fu

A bstract: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Donne's love and divine poetry are discussed from the four aspects:(1)conceit;(2)radical im-agery;(3)syllogism;and(4)paradox.Donne is not only“a great writer of conceited poems”but also“the intellectual poet”and the tru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late Elizabethan poetry.

Key words:Metaphysical Poetry;conceit;radical imagery;syllogis m;paradox

多恩(John Donne,1572~1631)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17世纪早期开创了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的一代诗风。威廉·德鲁蒙说,以多恩为首的一群诗人使用了新的“玄学理念和经院式的诡辩”。德莱顿《论讽刺的起源和发展》评论多恩说:“他喜弄玄学,不仅在他的讽刺诗中如此,在爱情诗中也如此。”约翰逊《考利传》说:“约在17世纪初年出现了一批诗人可以称之为玄学诗人。”柯尔律治《文学传记》首章云:“在多恩的诗中,我们找得到最富幻想、最离奇的思想,而且是用最纯洁、最地道的母语写成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了多恩诗歌研究的热潮。从1895到1929年的34年间编辑出版的多恩诗歌全集就有5种之多。各种研究专著更是卷帙浩繁。托·斯·艾略特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在《论玄学派诗歌》一文里,他认为多恩是伊丽莎白时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者,代表了英国诗歌发展的主流。

多恩的诗歌艺术成就集中于早期的爱情诗和后期的宗教诗。爱情诗反映了他早年在爱情问题上内心的极度困惑;宗教诗反映了他1615年迫于国王之命改信国教、放弃世俗宦途之后又不能忘情的内心痛苦。多恩自己也说:“我年轻时代的情妇是诗歌,老年时代的妻室是神学。”多恩在诗中把性爱和神爱的激情、生老病死的冥想、抽象概念和具体形象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多恩以“一名伟大的曲喻诗人”(a great writer of conceited poems)闻名于世。约翰逊说,多恩“把一些杂七杂八的思想生拉硬套,扭在一起”,靠学问创造了一些“牵强附会的曲喻”。艾略特认为,曲喻是将多恩与其他流派的作家区别开来的“重要风格要素”。钱钟书说:“诗人修辞,奇情幻想,则雪山比象,不妨生长尾牙;满月同面,尽可妆眉目。英国玄学派诗之曲喻多属此体……著墨无多,神韵特远。”[1]

多恩一贯追求新奇的思想,欲云前人所未云。他常从各种“新哲学”和日常生活中捕捉稀奇的事例,再把两个属性截然不同的物体安置在一个语境中,使二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既贴切又隐秘,使二物能在内容上彼此阐发,其奇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别离辞:节哀》可作代表。此诗想像突兀,意象奇特。诗中用了4个比喻。第1个比喻将眼泪比作洪水,将叹息比作风暴。第2个比喻:“地动会带来灾害和惊恐……可是那些天体的震动,/虽然大得多,什么也不伤。”诗人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对应作为隐喻的核心。将离别比作庞大天体的偏移,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离别时的感情。第3个比喻把情人的分别比作将金子锤打成箔片:“两个灵魂打成一片,/虽说我得走,却并不变成/破裂,而只是向外伸延,/象金子打到薄薄的一层。”“分别”和“金箔”是两个意义明显不同的词,诗人将它们并列起来构成比喻,这不能不促使我们产生这样一种联想:分别的情人间的关系像金箔那样轻飘、脆弱、易受损害,但同时又是珍贵、纯洁、幸福的。最后一个是以两脚圆规比喻一对情侣的微妙关系,这也许是多恩所有的比喻中最著名的一

30

个:“就还算两个吧,两个却这样/和一副两脚规情况相同:/你的灵魂是定脚,……我一生/象另外那一脚,得侧身打转;/你坚定,我的圆圈才会准/我才会终结在开始的地点。”[2]圆规是坚贞的象征,圆圈象征完美。

约翰逊说:“把一个旅游在外的丈夫和一个留守家中的妻子比作一副圆规,令人怀疑这到底是荒谬还是智巧。”[3]柯尔律治则认为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这样的比喻,他说:“读德莱顿、蒲柏等人的诗,你只要数数音节,但读多恩的诗,你必须计量时间,而且必须用激情去发现每个词的时间。”[4]艾略特说:“对多恩来说,一个思想是一种经验;它改变了他的感受力”,他“感觉到它的思想像闻到一朵玫瑰花的芬芳一样”[5]。这个比喻可令所有的读者感到惊讶,它所蕴藉的冷静的理智和抽象深奥的涵义给我们以顿悟和快感。多恩的爱情诗不写花容月貌、婉转柔情,也不尚词藻修饰;其巧思之奇特,比喻之荒诞则“是天下第一”[6](P536),但有些诗也因过于追求奇诡险怪,流于晦涩。

雷·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里说:“最高级的意象是潜沉的(sunken)、基本的(radical)、扩张的(expansive)三类意象。”[7]这三类意象中,潜沉的意象是古典诗歌的意象,扩张的意象主要是莎士比亚的意象,基本的意象则是玄学派诗歌意象,特别是多恩诗歌的意象。所谓基本意象是指比喻的各方面仅在它们的根基上会合,在一个隐性的逻辑面上会合,其表现方法是把一些没有明显感情联系的、散文式的、抽象的或实用性的东西作为隐喻的工具。如多恩为纪念一位亡女而写的《尘世剖析:一周年纪念》,就使用了一个伪医学的比喻:“可是正如有些蛇毒不伤人,/除非从活蛇的口中喷出,/她的贞洁需要她在这儿,把毒害/加在我们身上;她比蛇毒更毒。”这个基本意象除了使比喻的各方有特别的重叠之外,还似乎怪异地指向错误的方向。

多恩的爱情诗从情趣上可分为上、中、下三格。最低一格是表现性爱欲望的,如《哀歌第十九首:劝女友上床》,反映了他早年纨绔子弟生活的现实,这是一个肉欲主义者的诗。作为忠实的丈夫,他写了另一类即最高一格的爱情诗,歌颂坚贞、纯真的爱,如《别离辞:节哀》和《歌:最甜密的爱,我不走》,这是一位热恋的情人加深情的丈夫的诗。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是对性爱进行哲学式思考,表现灵魂和肉体之间的矛盾、斗争和最后融合的诗歌。这类表现世俗爱情的诗篇从充满圣洁之爱的天主教世界汲取隐喻的词藻,将天主教的狂喜(《狂喜》)、圣谥(《圣谥》)、遗物(《遗物》)及殉道(《葬礼》)等观念用来隐喻性爱。这类基本意象的特点是反对图像式的视觉化而具有特别的文学性,运用隐喻式的思维而具有内在性,比喻各方浑然一体地融合。如《葬礼》:“不论谁来装殓我,请勿弄脱/也不要多打听/我臂上那卷柔发编的金镯,/这是神秘之符,千万别碰,/这是我外在的灵魂,是升天的灵魂留下的总督,/留下来统治她的行省,/好保持这些肢体不致风化成土。”[8]这首带戏谑、讽刺性的诗,每一行中都用别出心裁的比喻,表现高尚的“升天的精神灵魂”与“外在的肉体灵魂”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世纪病”忧郁症患者的诗,反映了多恩在爱情生活、宦途得失、宗教信仰等问题上的矛盾和痛苦。

除了这些“情人和心理分析派肉欲主义者的诗”之外,多恩还写过宗教组诗《神圣十四行诗》。在这些诗篇里,他竟对上帝使用粗暴、色情的隐喻,如第14首:“撞击我的心吧,三位一体的上帝;/……/把我关起来,因为/我将永远不会自由,除非你奴役我,/我也永远不会贞洁,除非你强奸我。”[9]正如在表现世俗爱情的诗篇中运用天主教的理念一样,在宗教诗中多恩采用了性爱的隐喻,把上帝和自己比作男女关系,特别是“强奸”(ravish)一词的运用及其动作的暴烈性,反映了新教在英国替代旧教时,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作为天主教徒,多恩仕途坎坷,迫于国王的命令,不得不改信国教,其转变的痛苦历程和内心矛盾在最后两行得到充分反映。在由这种隐喻构设的氛围之中,性的世界和宗教世界的相互渗透和彼此阐释,表明性爱是一种宗教,而宗教也是一种性爱。

多恩的诗歌说理辩论多于抒情,其论辩方式多采用三段论(s yllogism)。R.Tuve曾根据多恩接受过拉穆派逻辑训练这一点来解释其诗歌的意象、形式与基本论辩逻辑的起源和意义。拉穆派逻辑理论是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理论相反的一种伪三段论,是逻辑教科书中列举的一种逻辑谬误———“否定前提”。这种论辩的方式本身具有滑稽性,但意象的扩展、挺进及突转却给人以惊愕和喜悦。一向以读者是否感到惊愕为衡量诗歌优劣标准的艾略特认为这是一种“高度成熟的”文学的特点。多恩的《跳蚤》一诗是运用三段论的典范之作,全诗的情节分三个阶段,首先诗人从跳蚤身上获得某种道德的启示:“你只消看看这一只跳蚤,/你拒绝我的事多么渺小:它先咬我一口,现在又咬你,/我俩的血融合在跳蚤的身体里。/它未求婚之前就如了意,/任两人的血把它胀得鼓鼓的;/而这,哎呀,是我们尚未做到的。”接着诗人说,承认我们的血已经结合就意味着我们的婚姻是有理的:“这跳蚤即是你和我,即是我们的婚床,/亦即是我们举行婚礼的大教堂。”[6](PP543-545)以跳蚤为题材的色情诗在十六七世纪的欧洲十分流行,讲的不外乎是男子羡慕跳蚤能自由地接近女友的身体。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奥维德,有马洛在《浮士德博士悲剧》第六场里的话为证:“我就像奥维德的跳蚤,能爬进少妇的每一个角落”。古希腊典籍中有愿为意中人的口边之笛者,西班牙文学中有愿为意中人腰间之带者。中国诗文里亦不少见,刘希夷《公子行》:“愿作轻罗着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明人《乐府吴调·挂真儿·变好》:“变一双绣鞋儿,在你金莲上套;变一领汗衫儿,与你贴肉相交;变一个竹夫人,在你怀儿里抱;变一个主腰儿,拘束着你;变一管玉萧儿,在你指上调;再变上一块香茶,也不离你樱桃小。”多恩笔下的跳蚤别有趣味,是男子的血和女友的血结合的象征,多恩在传统比喻模式基础上,采用了三段论的逻辑论辩方式,其比喻之推陈出新、辩才之诡异奇峭,表明多恩在艺术道路上的苦心孤诣地追求和探索达到了出奇制胜的艺

31

术效果。

悖论(paradox)是多恩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克·布鲁克斯在《悖论语言》一文中认为,“诗的语言就是悖论语言”,“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10](PP497-498)。诗人微妙细腻的情感状态只有通过表面上看来自相矛盾、有悖逻辑和常理但实质上却具有深刻含义的论述来表达,才会生动和深刻。钱钟书的《管锥编》说:“悖论可成好词”,“名学之悖论,经点化而成游说之词令,亦复言之成理。”[11]悖论具有鲜明、突出、富有哲理的特点,能启发人思考,给人以新奇的感受,是诗人避免直抒心曲、避免落入前人窠臼、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的特殊手法。

多恩的《圣谥》是悖论的范例,贯串全诗的基本比喻是一个悖论。比喻并不存在于同一平面上,也并非边缘整齐地贴合,多种平面在不断地倾倒,有重迭、差异甚至矛盾。多恩勇敢地把世俗的非圣洁的爱作为神圣的爱来描写。在神圣的标题之下,诗人并没有描写弃绝尘世与肉欲的隐居修士;而描写两位超凡脱俗、将对方的肉体作为隐居地点的恋人。第一节说,不管人们做什么,不要妨碍我追求爱:“看上帝面上,你住嘴,让我去爱,/……/由你青云直上,由你官运火亘赫,……/但你放手让我爱。”第二节提出一系列的反问:“我的爱情妨碍了谁?/我的叹息何曾颠覆了商船?/谁说我的眼泪造成洪水泛滥?/我的寒意何曾把春天阻碍?/我血管里灌满的热气,/又何曾添出一种瘟疫?”主要的比喻依然包含着或支撑着一个悖论:神圣的隐士们抛弃了这个世界,赢得了一个更好的世界。诗人再接着说,爱把我们结合为一体,我们的爱是神圣的。诗人用了一大堆癫狂荒诞的比喻,其中凤凰的形象最具异国情调,最突兀也最关键:“凤凰之谜有更多的立机,/我俩本是一人,就是这谜。/两个性别合成一个中性的东西,/我们死亡,又重新获生,/爱情证明我们的神秘。”凤凰之谜的悖论使我们联想到莎士比亚的著名玄学诗《凤凰与斑鸠》里的诗句:“他们彼此相爱,/本质乃是一体:/分明是二,又浑然为一,/数已为爱所摧。”[12]然后诗人说,准备殉爱,成为爱的圣徒。“精制的瓮”(小巧的十四行诗)不仅像一件美丽的陶制纪念品盛着他们的骨灰、他们的行传、他们的故事,能使他们得到圣谥,而且当他们成为爱的圣徒后,别的情人们会用灵咒把他们唤回。最后一节,主题得到升华,情人们在抛弃生活的同时,实际上赢得了最热切的生活;情人变成隐士时,发现他们没有失去这个世界,而是在对方身上得到了一个更有意义的世界。诗人用强有力的手笔创造了一个令人惊愕的形象:“你们曾收缩起世界的灵魂,/驶入你们眼睛那玻璃/(使眼睛变成密探,变成镜子,/使它们变成你们的缩影),/映照出的城乡宫廷:从这里找到/你们爱情的图景!”[10](PP518-520)

多恩运用令人惊异甚至有点愤怒的悖论以及微妙的隐喻把性同圣洁融合在一起,文采斐然,感情表达准确细腻。多恩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强调个人内心感受,是一位“别具慧心的诗人”(the intellectual poet);在创作手法上大胆探索,以奇巧险怪取胜,是一位“伟大的曲喻诗人”;在精神状态上反映了英国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的危机,是伊丽莎白晚期诗歌的代表,在英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22.

[2]卞之琳.英国诗选[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9-30.

[3]辜正坤.世界名诗鉴赏词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916.

[4]Frank Kermode,et al(eds.).The Oxfor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M].Vol.II.New York:O xford University Prs s,1973.282.

[5]王佐良,李赋宁等.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242.

[6]梁实秋.英国文学史(第一卷)[M].台北:协志工业丛书,1985.

[7]Rene Wellek&Austin Warren.Theory of Lite rature[M].New York:A

Harvest/HBJ Book,1977.201.

[8]飞白.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219.

[9]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24.

[10]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C].葛林等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19.

[12]王佐良.莎士比亚绪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52-153.

收稿日期:2002-03-05

作者简介:熊云甫(1961-),男,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英诗与诗论研究。

责任编校:冯 革

32

1 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

1 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 指英国17世纪以约翰·多恩为首的一派诗人,还包括赫伯特、马韦尔、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特勒贺恩、沃恩、考利、凯利、拉夫莱斯等。其中有些诗人在风格和内容上也属于"骑士派",如克利夫兰、凯利、拉夫莱斯。 他们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只有在诗歌风格上有共同点。首先用"玄学派"这名词的是17世纪英国诗人、批评家德莱顿,他指出多恩这一派诗人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18世纪英国批评家约翰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派的特点,指出"玄学派诗人都是学者",他们的"才趣"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 (即所谓"奇想")。 18世纪古典主义诗人重视规范,19世纪浪漫派诗人强调自然,都不重视玄学派诗歌。20世纪初英国学者格里尔逊先后编选了《多恩诗集》(1912)和《十七世纪玄学派抒情诗和诗歌》(1921),引起了强烈反响。美裔英国诗人、批评家艾略特广为传布,并指出玄学派诗人是"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是"统一的感受性"的典范。30年代"新批评派"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英美文学评论界对玄学派的兴趣迄今未衰。他们之间有意见分歧,但基本态度是肯定的。

玄学派诗歌主要有爱情诗、宗教诗、挽歌、诗简、讽刺诗、冥想诗等。爱情诗用说理辩论的方式,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反映出对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彼特拉克式的"甜蜜的"抒情诗的不满。宗教诗和其他诗歌则多写信仰上的苦闷、疑虑、探索与和解。玄学派诗歌反映了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日趋反动和旧教重新抬头的情况下人文主义传统中肯定生活、歌颂爱情、个性解放的思想遇到的危机。玄学派诗歌的情绪很符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存在的怀疑气氛,符合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两朝的温情和庸俗道德观念的不满情绪,也符合作家追求新的生活体验和表现方式的要求,因而风行。 [编辑本段] 2 玄学派诗人写作特点 玄学派诗人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试图从伊丽莎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中分离出去。诗人的措辞采用简洁的白描法,大大区别于伊丽莎白时期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反映了普通语言和强弱自然的节奏。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诗歌的形式经常都是以作者同爱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法存在的。由于品味的不同,邓恩及其后继者们的作品在18世纪与19世纪初期备受冷落,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于邓恩及其他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动荡时期,处在当时的文人们思想各异,而受那时的思潮影响,玄学成为了一道文人之风。魏晋玄学是继两汉经学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种意识形态,与两汉经学相比,它提出并探讨了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的“有”、“无”、“独化”等本原、本体类问题,以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和江左玄学的思想为代表,较为全面的发掘和彰显了玄学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思辨性,对当时及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产生发展影响现实意义 题纲: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时代背景代表作 二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体思想 三魏晋玄学的影响:近代评论的转变创作形式 四魏晋玄学的现实意义:玄学中人对学儒精神的认识现实意义 魏晋玄学的产生

玄学的产生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汉末随著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名教理论开始破产。到了党锢之祸发生后,传统的价值体系也开始崩溃,“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在思想价值体系崩溃的同时,士族社会开始形成,而在士族知识分子之间,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开始行成。在这个阶层平面,它要求在学术上平等交谈,自由聚会;在思维方法上尊重理性;在人性论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无为”。这些变化是“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建安时期,产生于建安游宴的魏晋清谈更是玄 学产生的摇篮。魏晋清谈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求理,二是娱乐,而平等原则贯穿其中。当时清谈的论题主要有圣人问题、德治与法治、人才标准、君父先后等,破除了天命论,认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君主无为而无不为。这些都对魏晋玄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人物品评是汉魏之际士人社会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其中刘劭的《人物志》是研究魏晋玄学形成的重要资料。它从人才角度发展了黄老道家的“因循”政治哲学,为道家与儒、法、术各家的思想融合,提供了理论途径,对魏晋玄学产生了直接影响。魏晋玄学政治学说的核心论点是“因循”时代需要,灵活运用儒、法、术治国,表现为圣人无为,各种人才各尽其能的特点。玄学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书·陆云传》﹐谓“云(陆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魏晋

英美文学流派整理

英美文学 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它们往往以精致典雅的形式表现情感与观念的矛盾,把古典主义的性情与浪漫主义的风骨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三联剧:在古希腊悲剧创作中,有一类悲剧均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即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这种剧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代表作家为埃斯库罗斯。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伤感主义: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也称为“主情主义”。该派的得名,源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该派作家崇尚感情,把感情看的高于“理性”,因而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任务的心理动态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以便唤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表达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伤感主义把个人主义和主观幻想的因素带进文艺,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理查逊,法国的卢梭(如《忏悔录》《遐想录》),伏尔泰,德国的歌德,里希特,海涅等等。 “梅塘集团”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由以左拉为核心的六位作家组成的文学创作团体。因在巴黎郊外左拉的梅塘别墅为主要活动场所而得名。一八七O年开始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17世纪的英国充满动荡和不安,以弥尔顿为代表的清教诗歌忠实记录了这一剧变时期的社会情况。除此之外,17世纪还存在着一个极富特色的诗歌流派——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 发端于16世纪末,勃兴于17世纪初的玄学派诗歌,内容复杂,多写信仰和情感上的苦闷、焦虑和思索,充满紧张的情绪,深刻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初期黑暗、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创作手法上,玄学派诗歌强调理性与激情结合,大量运用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悖论,意象出人意料,诗歌构思新奇,充满独特的哲理思辨。这些在西方诗艺中被称为“巧智”(wit)的手法给玄学派诗歌带来了一种“严肃的与幽默的,幻想的与平凡的因素相平衡”的怪诞效果。 正是因为这些怪诞效果,使得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之前倍受冷遇和攻击,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视其为“异端”。但是,随着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崛起,英美诗坛巨匠给予玄学派诗歌以高度评价,确立了它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玄学派诗歌研究的重新提及,反映了文学批评对诗歌创作审美情趣的一种转变。 文本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构成诗歌境界的基本要素。意象在西方被称为“image”。image来源于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侧重于“形似”之象,具有简洁和说理的特性。简洁,并不意味着意象在诗歌中只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诗歌境界的呈现靠的就是意象的组合。意象进入作品后,由于组接的方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意义。玄学派诗歌的呈现的是“玄”的诗歌境界,源于它自身独特的意象组合,使整个艺术实体显现出全新的美感意蕴。 (一)点面式意象组合 运用点面式意象组合的诗歌,往往是在全诗中穿插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意象,起到以点带面的核心作用,从而凸现诗意的境界。如安德鲁·马韦尔《爱的定义》一诗: 虚伪的爱恰似那条斜线, 总能从各个角度致意问好, 而我们的爱却是平行线, 永远延伸,却绝不相交…… 诗人所要表达的完美的爱情必然分离永不相交的主题,全都凝结于“平行线”这一意象中,抽象的命题却充满具体可感的形象,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使全诗境界获得了哲理性的升华。 再如,约翰·多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临别:莫伤悲》: 即便是两个,也好比是 圆规的一双脚紧固相连; 你的灵魂,那定脚,坚定不移, 但另一脚移动,它也旋转。 虽然它居坐在中心, 但另一个在外远游时, 它便俯身倾听它的足音, 那一个回到家,它便把腰挺直。 你对我就会如此,我必得 像另一只脚,环行奔走; 你的坚定使我的圆画得正确, 使我能回到起始之处。 圆规自此成为英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意象之一。女方是圆心脚,男方是圆周脚,倾斜着身子围绕中心打转,暗示着坚贞不渝相爱的情侣。圆规两脚紧紧相连,象征着即使离别,双方

英国文学概述-王守仁

英国文学概述-王守仁 英国文学概述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正像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来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这种生命精神在《世说新语》这部记载名士轶事的笔记小品中有着生动的表现。收入这部笔记中的大都是汉末以来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最典型的则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轶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

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

2007年11月 河北学刊 Nov.,2007第27卷第6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7 No.6 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 王海红,刘立军 (石家庄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801) [摘 要]兴起于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给当时的英国诗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但是,其特立独行的风格却在以后的近三百年间鲜被关注。20世纪的人们却在玄学派诗歌中找到了共鸣,并把玄学诗歌称为英语诗的最高峰。本文拟从玄学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以及新批评派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复兴的根源加以探究。 [关键词]玄学派;新批评派;复兴 [作者简介]王海红(1968—),女,河北省张家口市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刘立军(1970—),男,河北省丰润县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6-0240-03 [收稿日期]2007-08-12 17世纪,英国诗坛上涌现出了一派玄学诗人,这支突起的异军由约翰?多恩引领,旗下还有马韦尔、赫伯特、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考利、凯利等多位代表人物。“玄学”这一标签,是德莱顿最先贴用在约翰?多恩的诗歌上的,原意是在批评多恩在诗歌中多用复杂的哲学思辨。然而,在玄学诗人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对形而上的哲学命题的直接处理和关注,故而有论者认为,玄学诗这个名称实际上是误用。但也有论者认为,正是在某个玄学问题的语境中表现爱情、死亡、上帝等题材才造成了玄学诗的独特品质。 玄学派诗歌对当时甜腻空泛的诗歌传统提出了挑战,改变了当时奢华铺排的文风。玄学派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共同构成了英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在他们身后的近三百年里,玄学派诗人一直被主流派诗人和评论家们认为是次等诗人,他们的诗歌也大多被埋没了。但20世纪以来,玄学诗歌以新的生命力得以复兴。本文拟从玄学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以及新批评派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复兴的根源加以探究。 一、玄学诗歌的复兴与17世纪和 20世纪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艾略特曾指出,判断一个诗人是否具有现代性,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这个诗人曾有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陈述;二是他的头脑和我们(现代读者)之间有着偶然的联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就玄学派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关系而言,更多地属于后一种[1]。玄学派诗歌在荒诞不经中隐藏着的求真意识、理智与情感,在多重象征中水乳交融,早已使他们的诗歌远离了之前或同时期那些寓言式或浪漫式的场景而独树一帜。无论主题、结构或是修辞手法都表明,他们的诗歌不再完全属于伊丽莎白时代,而是具有现代性[1]。但是,玄学诗歌的现代性与17世纪和20世纪相似的历史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相似的社会背景让20世纪的人们在玄学派诗歌中找到了共鸣。17世纪的英国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史称“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时期”。一方面,资产阶级与封建君主及其贵族之间的政治矛盾和斗争不断升级,政权交替更迭,民众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17世纪的英国,国教已经被确立,而以多恩为首的玄学派诗人们大多为天主教徒,他们要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就不得不依附权贵,这使得他们的内心极度困惑。当时的詹姆士一世和查里一世两朝政治腐败,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更是败坏到了极点。所以,在17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到处都弥漫着一种怀疑、幻灭的感觉[2](P242)。玄学派诗人不仅将《圣经》作为政治和道德真理的典范,更遵循“通灵、玄想”,抑或神秘主义,即借助祈祷和默想得知真理及与上帝同在的经验,并试图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加以再现。20世纪的现代诗人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们所面对的饱受战火摧残的世界,满目疮痍,所处的时代同样动荡不定。艾略特的《荒原》就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生活的极度荒唐、贫乏、枯涩和绝望。当社会上出现信仰“断裂 042

浅谈魏晋玄学

班级:中文系语教本132班 姓名:黄全星 学号: 130110102019 论文题目:《浅谈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浅谈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黄全星 摘要: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形成新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它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文学也开始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本文将就于玄学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浅谈式研究,以探讨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在这一哲学范畴中收获文学的启迪。 关键词:玄学思辨文学影响 一、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 魏晋玄学,起源于魏正年间。从东汉末年开始,统治阶级内部及社会矛盾问题开始日益显露,汉代儒家经学的衰落,也预示了新的统治阶级思想的诞生。在法、道、墨等思想并起的过程中,经过学人不断地清谈讨论,得出了玄学最适合解释解决时局与理想问题的结论。玄学是在乱世中产生,它具有老庄思想中无为的思想特征,同时又对老庄思想进行了全新地诠释。玄学在当时满足了魏晋时期学者、文人对于形而上学追问的渴望。所以说,魏晋玄学的兴起与时代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 二、魏晋玄学的重要时期及主要代表人物 (一)正始时期 1何晏,重要著作:《道德沦》,核心思想:宇宙本体是超言绝相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着;名教的衰败是由于只注重形式的缘故;圣人无情而有性。 2.王弼,重要著作:《老子注》,王弼的哲学是要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寻找世界统一性的原理。核心思想:万物本体是永恒的,寂静不动,动是相对的,是物质现象世界的东西;“言意之辨";自然名教,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 (二)竹林时期 1.嵇康,重要著作:《声无哀乐论》,核心思想:声无哀乐论,他认为声音和情感具有主客观的区别;明胆论,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人性的善恶和才能,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 2.阮籍,重要著作:《通易论》,核心思想:阮籍反对虚伪的名

邓恩玄学派诗歌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213027571.html, 邓恩玄学派诗歌的影响分析 作者:刘露溪南方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8年第01期 约翰·邓恩(1572-1631),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奠基人与代表人物,以富于理性思辨、新颖大胆的诗歌意象和直率雄辩的诗风挑战了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诗歌创作传统,创建了诗思高度合一的玄学派诗歌。国内外学界一般认为,邓恩诗歌以及英国玄学派诗歌大致经历了一个从17世纪最初的辉煌到18、19世纪的冷清,最终在20世纪大放异彩的文学作品经典化过程。正如这种“U”形评价图示所显示的,邓恩的玄学派诗歌对17世纪和20世纪英语诗歌创作的影响力已有目共睹,但18和19世纪的评论界如何看待邓恩的玄学派诗歌似乎并非“U”形图所示那般明了。 其实,邓恩的玄学诗在18、19世纪的诗学影响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和深刻。18世纪诗人对邓恩诗歌的改写与仿写使邓恩诗歌以曲折的方式嵌入到18世纪英国诗坛,而柯勒律治、德昆西等浪漫主义作家对邓恩玄学诗的赞美表明后者对19世纪诗学的影响。因此,本文致力于揭示和分析邓恩玄学派诗歌对后世英美诗歌创作以及20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深远影响与有益启示。 17世纪:膜拜邓恩诗歌的纪元 伊丽莎白时期彼特拉克诗歌传统依然统治着16世纪的英国诗坛,华丽甜蜜的文风、浮夸空洞的情感和程式化的意象充斥着诗人的创作。而与这种歌舞升平的文学创作场面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当时人心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由于自然科学进步引发的信仰危机。在这种现实与想象形成巨大差别的历史背景下,邓恩的玄学诗横空出世。他的诗歌一扫当时诗坛扁平空泛的意象、虚张声势的文风与意义贫瘠的情感表达,以玄奇的诗歌意象、直率大胆的文风和深刻智性的主题震撼了英国诗界,征服了读者与评论家的心。邓恩的玄学诗很快成为当时受人追捧的新锐创作,并直接影响了当时以及17世纪英国诗歌的走向,继而形成了包括乔治·赫伯特、安德鲁·马维尔、亨利·沃恩、理查德·克拉肖和托马斯·卡鲁在内的英国玄学派诗歌团体。其中,马维尔的《致他娇羞的女友》、克拉肖的《哭泣者》被誉为英国玄学诗的经典名作,而邓恩的《跳蚤》《封圣》《告别辞:莫伤悲》以及神圣十四行诗系列更是英国玄学诗的扛鼎之作,对其同时代的诗人创作影响巨大。 邓恩诗歌在18世纪的影响 邓恩的玄学诗是对彼特拉克诗歌创作传统的自觉偏离与反拨。在他的诗歌中,似是而非的矛盾意象清算了程式化的意象,强势直白的书写击退了温柔浪漫的表达方式,庞杂深邃的思想冲击了浅显明了的主题。邓恩这种标新立异的诗歌创作令人耳目一新,更符合了17世纪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对文学创作的时代要求,因此获得了当时学界和读者的一致赞许。然而,在英国18世纪是理性当道的时代。追求和谐、讲究秩序的美学理念和价值观令充满矛盾张力的

1. 李泽厚《魏晋风度:人的主题》

魏晋风度:人的主题 李泽厚 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了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 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终学的崩溃.烦琐、汗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 本书不同意时下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的论调,把这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为它们理论形态的魏晋玄学,一概说成是腐朽反动的东西。实际上,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

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却是空前的。以天才少年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不但远超烦琐和迷信的汉儒,而且也胜过清醒和机械的王充。时代毕竟是前进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确乎有一个历程。它开始于东汉末年。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论衡》被重视和流行,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与此同时和稍后,仲长统、王符、徐干的现实政论,曹操、诸葛亮的法家观念,刘劭的《人物志》,众多的佛经翻译……从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两汉,是一股新颖先进的思潮。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那么,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晌。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玄学派诗人

玄学派诗人 [编辑本段] 1 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 指英国17世纪以约翰·多恩为首的一派诗人,还包括赫伯特、马韦尔、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特勒贺恩、沃恩、考利、凯利、拉夫莱斯等。其中有些诗人在风格和内容上也属于"骑士派",如克利夫兰、凯利、拉夫莱斯。 他们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只有在诗歌风格上有共同点。首先用"玄学派"这名词的是17世纪英国诗人、批评家德莱顿,他指出多恩这一派诗人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18世纪英国批评家约翰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派的特点,指出"玄学派诗人都是学者",他们的"才趣"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 (即所谓"奇想")。 18世纪古典主义诗人重视规范,19世纪浪漫派诗人强调自然,都不重视玄学派诗歌。20世纪初英国学者格里尔逊先后编选了《多恩诗集》(1912)和《十七世纪玄学派抒情诗和诗歌》(1921),引起了强烈反响。美裔英国诗人、批评家艾略特广为传布,并指出玄学派诗人是"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是"统一的感受性"的典范。30年代"新批评派"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英美文学评论界对玄学派的兴趣迄今未衰。他们之间有意见分歧,但基本态度是肯定的。 玄学派诗歌主要有爱情诗、宗教诗、挽歌、诗简、讽刺诗、冥想诗等。爱情诗用说理辩论的方式,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反映出对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彼特拉克式的"甜蜜的"抒情诗的不满。宗教诗和其他诗歌则多写信仰上的苦闷、疑虑、探索与和解。玄学派诗歌反映了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日趋反动和旧教重新抬头的情况下人文主义传统中肯定生活、歌颂爱情、个性解放的思想遇到的危机。玄学派诗歌的情绪很符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存在的怀疑气氛,符合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两朝的温情和庸俗道德观念的不满情绪,也符合作家追求新的生活体验和表现方式的要求,因而风行。 [编辑本段] 2 玄学派诗人写作特点 玄学派诗人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试图从伊丽莎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中分离出去。诗人的措辞采用简洁的白描法,大大区别于伊丽莎白时期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反映了普通语言和强弱自然的节奏。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诗歌的形式经常都是以作者同爱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法存在的。由于品味的不同,邓恩及其后继者们的作品在18世纪与19世纪初期备受冷落,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于邓恩及其他玄学派诗人的作品。这种对邓恩的重新承认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他们创艺术的严肃性,并对他们的叛逆精神,他们的现实主义以及他们与现代人思想品味的相似非常感兴趣,同时还由于邓恩派诗人们的确创作了绝妙的作品。T.S.艾略特,约翰·兰塞姆与埃伦·泰特都是深受玄学派影响的现代诗人典例。 [编辑本段] 3 代表人物约翰邓恩John Donne. 约翰.邓恩便是“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给人一种固有的戏剧性,展示了看上去零散多样的经历与观念,以及漫无边际的情感与心境。他的诗歌形式是动态的,语言别致精巧,意象栩栩如生,韵律生动活泼,与其他单纯静谧,乐感十足而平淡无奇的伊丽莎白时代爱情诗相比大相径庭。邓恩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那强烈的现实主义气息,也就是说诗中的反映不是诗意的世界而是现实的世界。除了邓恩,玄学派诗人的代表还有赫伯特,沃恩,克拉肖,马韦尔及考利。 玄学派诗人 [编辑本段] 1 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

浅谈周易特点及现实意义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周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二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于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于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事实上,《周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仅如此,事实上可以说:此后的一部中国思想史,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部《周易》诠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昌盛;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现代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思维模式的作用。 一、《周易》特点 1、阴阳的普遍性 《易经》有六十四别卦,每卦皆有六爻。爻象只有两种,要么是阴爻,要么是阳爻。为什么把爻称谓阴阳呢?据郭沫若先生生前考证,卦、爻象由来已久,它们最早是生殖文化时代的象形文字,阳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男性生殖器,谓之阳根;阴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女性生殖器,谓之阴根,阴阳称谓由此而来。周易的八经卦都是由三个阴阳爻的不同排列构成的,而六十四别卦则是分别由两个经卦的排列构成的。这就是说,阴阳在卦象中具有普遍性,即任何卦象都是阴阳的组合,卦象的不同,仅在于组合情形的不同而已。 更主要的是,在《周易》作者那里,六十四卦分别代表社会与自然不同类别的事物,所以六十四卦都是专卦。例如乾卦是官贵者专卦、坤卦则是民佣者专卦、师卦是军旅专卦、

陶渊明诗歌中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诗歌中的玄学思想 一、魏晋玄学 (一)关于玄学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由此可见,玄学可以称之为是研究深玄问题的学说。 玄学作为魏晋时期主要的哲学思想,它以《周易》、《老子》和《庄子》这三部儒家和道家的著作为经典,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否定了汉儒传统,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儒家教义束缚了人的自然欲求,应该反叛礼教,追求自我。这一时期文人的生活及文学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 (二)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魏末西晋为清谈前期,承袭了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进行反复的辩论,可以概括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前期主要的仍是政治态度的不同,即对儒家名教不同态度的辩论。正始时期的玄学家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发展的无名;竹林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标榜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的政权同流合污;元康时期的玄学代表人物有郭象;东晋时期为清谈后期,清谈已失去了政治作用,并与佛教结合,呈现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都是前人没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关于“自然”与“名教”关系的讨论。 在玄学乃至先秦老庄那里,自然与名教之辩有着特定的涵义。自然是一个本体性范畴,意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一方面指天地万物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另一方面指人的纯真本性。名教则指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所谓“仁义礼法”也。自先秦老庄所处的“礼崩乐坏”之世到汉末及其后分崩离析的社会状态,名教的政治功用受到极大的挑战,自然与名教的冲突一步步激化,魏晋学者进一步探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但汉魏不同于先秦,儒学作为流行百年的官学,它所推崇的名教也已深入人心,因此玄学不会如同老庄那样以自然贬斥名教,而是表现为对二者的调和。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名教出于自然。这一阶段是正始玄学时期,其代表人物主要是何晏和王弼。 正始玄学的基本哲学命题是“以无为本”。无为体而有为用,体用为一。无与有的体用关系就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因此,自然与名教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也就是说在玄学哲学与道德伦理两者关系上,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因此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本体的表现,在人类社会,要按照这种本体的法则运行,实现无为而治。他认为尊卑各有定分,统治者只要设定好官职、名分,就可以长久地坐享其成了。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表里。 第二阶段:越名教而任自然。之一阶段是竹林玄学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嵇康和阮籍。 针对司马氏集团用以篡权的名教工具,嵇康尖锐地指出司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不应为名教所拘,而求

浅析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关系

浅析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关系 作者:陈睿梁侨龚驰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4期 [摘要]从两汉经学发展出来的魏晋玄学,将宇宙生成论发展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企图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在与佛学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两种相继的思潮,本文旨在阐述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关系,理清二者之间发展的主线,在深刻理解二者关系的基础上,说明魏晋玄学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魏晋玄学佛学佛学玄学化玄学佛学化 [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072-01 前人对魏晋玄学的内容、魏晋时期佛学的发展已经做了充分的研究,但是,魏晋玄学与佛学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作出深入、全面探讨的学者并不多。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才能洞察其中原委。 一、魏晋玄学的思想渊源 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基础,从两汉经学中发展而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关系的哲学思潮。 汤用彤先生指明了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宇宙论向本体论的转变,这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最终找到了“无”作为哲学观的理论基石,从而使得两汉时期的宇宙生成论发展成为玄学本体论。 因此,从思想渊源看,魏晋玄学是对两汉经学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二、魏晋佛学的发展 佛学自东汉时传入,在魏晋时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翻译佛经、融入中国文化方面,到隋唐时期,佛教达到兴盛的顶峰。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初步引入佛学并融入中国文化的时期。该时期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三国、西晋的初步流传阶段,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盛行阶段,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趋于隆盛阶段,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为证。 三、时间上的先后性

英美文学流派整理笔记

MTI(翻译硕士)百科·英美文学流派整理笔记 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它们往往以精致典雅的形式表现情感与观念的矛盾,把古典主义的性情与浪漫主义的风骨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 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三联剧:在古希腊悲剧创作中,有一类悲剧均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即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这种剧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代表作家为埃斯库罗斯。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伤感主义: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也称为“主情主义”。该派的得名,源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该派作家崇尚感情,把感情看的高于“理性”,因而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任务的心理动态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以便唤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表达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伤感主义把个人主义和主观幻想的因素带进文艺,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理查逊,法国的卢梭(如《忏悔录》《遐想录》),伏尔泰,德国的歌德,里希特,海涅等等。 “梅塘集团”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由以左拉为核心的六位作家组成的文学创作团体。因在巴黎郊外左拉的梅塘别墅为主要活动场所而得名。一八七O年开始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亚尔萨斯、洛林两省,并赔款五亿法郎。成为法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使得法国的一些爱国主义作家大为震惊和愤慨。 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其间产生战斗性的诗歌,作者有工人活动家,也有普通群众,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反映工人的苦难生活,表达争取自由的愿望,抨击资本家的罪恶。大多采用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人。宪章派文学在历史上却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是以后巴黎公社文学和一切社会主义文学的先驱,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艺术流派。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