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漯河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漯河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漯河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漯河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漯河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审核: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年7月2日浏览量:99

漯河市统计局关于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统计公报

(2006年2月16日)

2005年,漯河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家宏观调控大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主要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增幅再创1997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8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00.6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63.7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为17.9:62.3:19.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2768元,突破1500美元。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2.9亿元,比上年增长66.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2%和12.0%。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1%,居住价格上涨8.2%。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

3.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7.8%。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51.3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9.3万人,同比增长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 %,低于全省0.5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不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投资总量相对较小,特别是工业投入需要加大;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产品价格下降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农业

种植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132.8万吨,比上年增长0.7%,是历史上第三个好年份。夏粮总产量77.7万吨,受病虫害影响,减产3.8%;秋粮总产量55.1万吨,增长7.5%。油料总产量6万吨,增长10.5%;棉花总产量2.2万吨,增长3.5%;烟叶总产量1.3万吨,增长18.8%;蔬菜总产量263.0万吨,增长17.9%。

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经比例为64:36,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137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9.3%。畜禽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畜牧养殖业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8.4万吨,比上年增长10.0%;禽蛋产量10.6万吨,增长7.2%;生猪出栏325.1万头,增长13.4%。奶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奶类产量5.5万吨,增长76.4%。水产品产量0.5万吨,增长9.7%。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有效灌溉面积 145.3千公顷,新增2.2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26千公顷,新增2.7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16.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农用拖拉机9.3

万台, 增长0.3%;农用运输车3.9万辆,增长16.1%。农村用电量3.6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 0.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1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42.9亿元,增长15.1%;集体企业增加值21.8亿元,增长27.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73.6亿元,增长25.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9.0亿元,增长33.4%。轻工业增加值101.1亿元,增长27.4%;重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增长14.7%。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3%;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87.3亿元,增长2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64.0%;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年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65.0亿元,比上年增长28.5%。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16.1%,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提高37.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537.6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实现利税64.9亿元,增长54.3%,其中实现利润42.9亿元,增长66.0%。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1.3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税5106万元,增长4.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扩张。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46.1%,其中城镇以上投资84.9亿元,增长51.7%。

工业投资增势强劲,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城镇以上完成工业投资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6%;房地产业投资16.7亿元,比上年增长53.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1.7亿元,比上年增长42.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9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1.7亿元,比上年增长31.5%;金融业投资0.2亿元,比上年增长25.0%;批发和零售业投资1.6亿元,比上年增长3.6%。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漯平高速公路、双汇集团低温肉制品生产线、大豆蛋白二期及信息化平台、银鸽造纸集团公司10万吨牛皮纸及4万吨生态肥、市中心医院病房大楼、双汇国际花园、金大地化工60万吨真空制盐、热电联供及制碱、颍青化工5万吨合成氨及3万吨尿素、中原祥基高档肉牛示范工程、仁和线材40万吨棒线、小胖购物广场、豫南陆路口岸、澳佳涂料有限公司等一批项目相继投产或投入使用;卷烟厂生产线技改、新锐化工92万吨玉米深加工、兴茂钛化工钛白粉技改、漯河报业新闻大厦、科教艺术中心、漯河中学、新天地购物广场、家?盛世100国际购物广场、温州商贸广场、中汇广场、台湾旺旺食品加工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全年66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8.7亿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2.1亿元,增长14.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3.4亿元,增长13.2%。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7.8亿元,增长13.8%;餐饮业零售额15.7亿元,增长16.4%;其他行业零售额1.9亿元,增长14.2%。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2.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4%,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0.2%。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1701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3.8%。其中,出口总额9518万美元,下降5.9%;进口总额7501万美元,下降22.0%。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7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497万美元,增长29.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652万美元,增长31.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全年货运量1757万吨,增长9.7%,其中水运122万吨,增长20.3倍。货物周转量22240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1.4%,其中水运86148万吨公里,增长20.4倍。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的增长主要是水运方面新增2个企业,且新增企业的发展势头较好。客运量3377万人,旅客周转量130709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4%。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8483万元,比上年增长39.9%。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8.4万门,比上年增加3.2%;固定电话用户45万户,比上年增加2.7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7万户,乡村18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54万户,新增12.9万户,增长28.0%。电话(含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9部/百人。

旅游业持续稳步发展。全市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2693人次,比上年增长9.3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2.7万美元,增长6.0 %;接待国内旅游者92.6万人次,增长6.0 %,实现国内旅游直接收入1.9亿元,

增长10.0 %。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国内旅行社27家,比上年增加4家;星级宾馆 9家,与上年持平;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7家,比上年增加1家。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8.1%;一般预算支出25.9亿元,增长25.4%。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11.1亿元,比上年增长9.8 %。其中,企业单位存款余额34.8亿元,下降4.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2.7亿元,增长8.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4.5亿元,比上年下降2.3%。短期贷款余额134.1亿元,下降10.5%,其中工业贷款余额24.5亿元,下降26.6%;商业贷款46.1亿元,下降3.0%;农业贷款余额35.1亿元,增长3.2%。中长期贷款余额 56.9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其中基本建设贷款余额23.9亿元,增长16.6%。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证券市场运行平稳。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家,上市股票2只。年末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32.2亿元,比上年增长4.9 %。全年新增股民开户472户,股票A股交易量27.4亿元。全市证券资产价值3.6亿元。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6850万元,比上年增长6.8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223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46627万元。全年

赔付额与给付15693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4881万元,人寿险赔付额10812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健康发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364人,在校学生9509人,毕业学生1778人。全市成人高等教育招生451人,在校学生1089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1291人,在校学生30164人,毕业学生6417人。全市普通高中招生21253人,在校学生55682人,毕业学生15096人。全市初中招生43891人,在校学生147109人,毕业学生52992人。普通小学招生31830人,在校学生199629人,毕业学生44556人。特殊教育招生83人,在校学生65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2575人。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结业10130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908人。

科学技术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34 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 1810人。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287万元。全年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取得市级科技进步奖94项。全年申请专利 156 件,授权专利120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7.0 %和33.0 %。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33 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200 万元,比上年增长1.2 %。

综合技术服务取得新成绩。2005年末,全市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4 个,其中市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1个。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44 家,比上年增长18.9 %。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 3个,国家免检

产品6个,河南省名牌产品16个。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4个。新制定、修订地方标准 19项。卫星云图接收站点 1个,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服务系统 1 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 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4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5座,其中市级电视台1座,县级电视台3座,教育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15万户。全年出版报纸 960万份。全市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6个。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05个,其中医院34个、卫生院4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病床床位5163 张,其中医院3599张、卫生院1301张;卫生技术人员7062人,其中执业医师1750人,执业助理医师651人,注册护士1866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技术人员326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体育产业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成功承办了“双汇杯”2005全国乒乓球俱乐部甲A比赛、2004-2005赛季全国男排联赛河南队主场比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型体育比赛共13次,其中国际级1次、国家级6次、省级6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举办规模较大、社会影响较好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

3次,中小型活动52次。全市共拥有体育场地 1090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71平方米。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生育水平继续得到控制。年末全市总人口252.9万人。出生人口2.5万人,出生率9.86‰;死亡人口1.3万人,死亡率5.19‰;人口自然增加1.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67‰。全市城镇人口80.2万人,占总人口的31.7%;乡村人口172.7万人,占总人口的68.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万人,占总人口的9.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23元,比上年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620元,增长15.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19元,比上年增长12.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43元,增长13.2%。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50.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7.1%;农村竣工住宅面积221.4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0.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1%。

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17.9万人,其中参保离退休人员3.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17.7万人,其中参保离退休人员4.0万人。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700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9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1523 张,收养1500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2 处,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550 个。接受社会捐赠89.6万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

地表水质保持稳定。7个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类别为:澧河-丁湾断面为Ⅱ类水质,水质为优;沙河-刘李渡口断面为Ⅲ类水质,水质良好;其它断面水质均劣于Ⅴ类,污染仍然较重。

城市饮用水质良好。澧河-三里桥断面各项监测指标的年均浓度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水质良好。浅层地下水、中深层地下水监测指标年均浓度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水质良好。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市区空气质量良好,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占 88.0%。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1个,达标面积65.1平方公里。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5个,面积65.1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市区绿化覆盖面积1719.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45.6%,创建成了国家园林城市。年末全市已建立了沙、澧河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面积 210平方公里,覆盖率8.0%。

注: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表1:

2005年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附表2:

200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单位数量比上年增长(±%)粮食万吨132.840.7

夏粮万吨77.74-3.8

秋粮万吨55.107.5

油料万吨 6.0010.5

#花生万吨 3.5414.3

油菜籽万吨 2.06 4.1

芝麻万吨0.4012.5棉花万吨 2.24 3.5

烟叶万吨 1.2518.8

蔬菜万吨262.9917.9

水果万吨12.2410.3肉类总产量万吨28.4010.0

#猪牛羊肉万吨26.0510.9

禽蛋产量万吨10.617.2

水产品产量万吨0.549.7附表3:

200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计划范文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计划范文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省第九次、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45.02亿元,增长1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粮食总产149.96万吨,增长4.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38亿元,增长6.6%。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614.25亿元,增长18.5%。工业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巩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4.97亿元,增长20.42%;实现利税460.11亿元、利润272.24亿元,分别增长37.49%和43.54%。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境内税收总收入214.04亿元,增长25.41%;境内财政总收入245.51亿元,增长22.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86亿元,增长21.26%。金融运行比较平稳。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394.84亿元,比年初增长13.52%;各项贷款余额964.88亿元,比年初增长13.57%。 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发展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无公害和绿色、有机农产

品分别达到100个和16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4家。自主创新能力有新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26.2亿元,增长37.6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13%,比上年末提高3.03个百分点。工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年内有10个工业产品进入中国名牌产品行列,24个产品进入山东名牌产品行列。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现代物流、旅游、批发和零售等正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50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出口合力拉动经济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6.83亿元,增长25.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3.*亿元,增长18.7%,总量和增速创下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6%;全市进出口总额46.92亿美元,其中出口29.97亿美元,分别增长24.8%和19.5%;全年实际引进外来投资168.4亿元、同比增长9.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2亿美元、增长16.9%,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超过5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全面展开,年内落实关停机组总容量44.375万千瓦,完成省下达的"xx"压小任务的88.8%,并向国家申报4台30万千瓦热电机组;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22条,关停能耗高、污染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土小"企业1734家。148家重点耗能企业实现节能70.67万吨标准煤。

河南省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河南省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及趋势。 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数据解读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数据解读报告深度解读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核心指标从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 (1) 第二节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指标分析 (3) 一、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指标分析 (7) 一、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占全省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市、县政府及规划部门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城乡规划工作的战略部署,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坚持科学民主依法规划,努力推进城乡规划由粗放型向精细特色型、由速度型向质量速度型、由把关型向把关调控型全面提升,各项规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措施 (一)围绕服务发展,完善规划体系,推行科学规划。 结合人大立法计划,加快地方性法规的调研论证和立法步伐,配套出台《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控制性规划实施通则》等政府规章,逐步建立以地方性规划法规为主体,以政府配套规章、部门管理规定和行业规范标准为补充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划管理,把好规划审批关。理顺政府部门执法工作程序和运转机制,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城乡规划、损害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违法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各城乡启动了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和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深化完善供电、供气、供热专项规划;加快供排水专项规划研究,城市防洪规划编制,提升城市安全预警体系。做好各城乡街道卫生、建筑规划、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打开城市发展新格局。强化政府规划服务功能,充分体现关注民生,积极推进城乡改造规划,开展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商品房的选址策划,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坚持把更新理念和创新思路作为推动规划事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认真做好规划工作。 (二)统筹兼顾,协调城乡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全面覆盖,构建和谐城乡。在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投资开建各种工厂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的就业率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城乡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基础上,加强对各地县(市)行业管理和重点规划指导,开展村镇规划管理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论) 2010年03月22日00:00人民日报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逆势而上,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发展亮点纷呈,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而且与全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基本同步,反映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面临着新形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这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业领域,全面强化对农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体制支撑。 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初步完成、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

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大足区统计局 2017年2月27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协调改善民生事业,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591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7.3:3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7.2和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4.8%和30.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42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4%;畜牧业产值20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524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190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蔬菜种植面积18057公顷,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6.4%。油料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3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规模工业总产值610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48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总资产贡献率为29.8%,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建筑业总产值1262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5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6%。第二产业投资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0520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937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221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2011年漯河市统计公报

漯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全市经济在经历了“瘦肉精”事件等复杂形势的考验之后,重拾升势,运行态势稳中向好,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速居全省第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35.1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37.1亿元,增长8.7%。人均生产总值30081元,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为12.4:69.7:17.9,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75.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被调查的八大类项目均保持上涨态势,其中食品类上涨13.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9%。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66.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2.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33.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1万人。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96.07万亩,比上年增加0.97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11.72万亩,增加0.68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53.47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比重为72.5%。棉花种植面积20.5万亩,减少3.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0.4万亩,增加0.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3.6万亩,减少2.0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169.1万吨,比上年增长0.7%;棉花产量1.3万吨,减产9.6%;油料产量3.7万吨,增产1.9%;水产品产量0.9万吨,减少11.1%。 全市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28.5万亩,新增2.9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55.1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大中型拖拉机0.5万台,增长25%;农用运输车3.08万辆,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4.7亿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3.8亿元,增长18.1%;产品产销率98.5%。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7.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0.7%,轻、重工业比例为72.6:27.4。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 议 【法规类别】国家计划11803 【发文字号】中发〔2000〕16号 【发布部门】a01 【发布日期】2000.10.11 【实施日期】2000.10.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R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2000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 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发〔2000〕16号)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九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

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今年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远景目标,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二00一至二00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二0一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对于当今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积极进取,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决不能因循守旧,丧失发展机遇。国内外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

河南省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河南省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数据解读报告 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现状及趋势。 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数据解读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数据解读报告深度解读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核心指标从生产总值合计,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漯河临颍县生产总值合计指标分析 (3) 一、漯河临颍县生产总值合计现状统计 (3) 二、全省生产总值合计现状统计 (3) 三、漯河临颍县生产总值合计占全省生产总值合计比重统计 (3) 四、漯河临颍县生产总值合计(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漯河临颍县生产总值合计(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生产总值合计(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生产总值合计(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漯河临颍县生产总值合计同全省生产总值合计(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7) 一、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9)

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南昌市西湖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建设‘幸福西湖’”工作主线,大力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西湖精神,激情工作,精干实干,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幸福西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06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297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326万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00∶22.69∶77.31调整为2016年的0.00∶22.30∶77.70。人均生产总值87545元,较上年增长7.4%。 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896万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6%。 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总收入89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702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563万元,增长121.2%;营业税28476万元,下降44.1%;企业所得税25720万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16964万元,增长4.3%;城市维护建设税8680万元,增长5.2%;房产税5666万元,下降5.7%;印花税4059万元,增长76.3 %;城镇土地使用税1118万元,下降6.7 %;土地增值税10929万元,下降3.2%。 财政支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主要支出项目有:教育48854万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106万元,增长34.3%;文化体育与传媒2898万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51411万元,增长17.1%;医疗卫生18333万元,增长9.9%;节能环保881万元,增长32.5%;城乡社区事务60958万元,增长4.1%;农林水事务2421万元,增长20.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104万元,增长1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476万元,下降22.6%。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3%,衣着下降0.2%,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增长3.4%,医疗保健增长1.2%,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6.3%,饮料、烟酒上涨0.2%,服装、鞋帽下降0.9%,纺织品下降1.0%,文化办公用品上涨2.2%,日用品下降0.4%,体育娱乐用品上涨0.7%,交通、通信用品下降4.7%,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报告

一、调整结构提振需求,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增长 有效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保持逐月向好稳步增长态势。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去年底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

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 二〇〇六年三月

目录 序言 (1) 一、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3) (一)总体要求 (3) (二)战略举措 (3) (三)发展目标 (5) 二、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8) (一)明确区域开发主体功能区划 (9) (二)“一副三组团”都市新区布局 (10) (三)“一区三走廊”产业发展布局 (12) (四)“一网三通道”交通网络布局 (14) 三、增强竞争能力,建设经济强区 (15)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15)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7) (三)优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18) (四)创新产业提升发展路径 (21)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区 (23)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3) (二)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24)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6) (四)节约利用要素资源 (27) 五、发展社会事业,建设文化名区 (29)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9)

(二)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 (30) (三)建设科技强区 (32) (四)建设教育强区 (32) (五)建设人才强区 (33) (六)建设卫生强区 (33) (七)建设体育强区 (34) (八)强化老幼妇残事业 (34) 六、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余杭 (37)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37) (二)增强社会管理能力 (39) (三)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39) (四)着力打造平安余杭 (40) 七、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新农村 (42)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 (二)强化城镇建设和管理 (44)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5) 八、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新区功能 (46) (一)加强交通市政道路建设 (46) (二)加快给排水设施配套 (47) (三)加紧能源项目实施 (48) (四)加速信息网络构建 (49) (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50) 九、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 (50)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报表分析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 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表1: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就业人数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能源、交通供需关系紧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

河南省漯河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I)卷

河南省漯河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4题;共28分) 1. (2分) (2019九上·营口期末) 2018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 积极参加植树活动 B . 淘米水用来浇花 C . 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D . 减少使用塑料袋 2. (2分) (2020九上·秦淮期末) 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 蜡烛燃烧 B . 干冰升华 C . 动植物呼吸 D . 煤的综合利用 3. (2分)(2019·龙泉驿模拟) 根据如图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 浓盐酸有挥发性 C . A烧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 . B烧杯内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4. (2分)(2017·萍乡模拟) X、Y、Z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则符合要求的X、Y、Z依次为() A . Cu、CuO、Cu(OH)2 B . C,CO、H2CO3 C . CaO、Ca(OH)2、CaCO3

D . H2O2、H2、H2O 5. (2分)(2019·广州模拟)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B . 向一定量的KNO3的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 C . 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充分反应 D .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 6. (2分)(2011·南宁) 在一定条件下,让置于密闭容器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充分反应后,再冷却至常温,密闭容器中的气态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 质量比为1:9的H2和O2 B . 质量比为3:6的C和O2 C . 质量比为1:6的CH4和O2 D . 质量比为7:2的CO和O2 7. (2分)(2019·烟台) 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灼烧一定时间,测得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8.8g,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则反应放出CO2的质量为() A . 1.1g B . 2.2 C . 4.4g D . 5g 8. (2分) (2018·朝阳模拟) 高氯酸钾( KClO4) 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温度/℃20406080 溶解度/g 1.68 3.737.313.4 A . 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