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对常态课的几点认识三

浅谈对常态课的几点认识三

浅谈对常态课的几点认识

济阳街道中心小学刘春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纷纷“粉墨登场”,名师、新秀在不同的课堂教学演习中各领风骚,聚焦着老师们探究的目光。课堂容量层层加大,教学节奏不断加快,各种视频、视听材料精彩纷呈。教师、学生都在享受着“快餐式”教学带来的快节奏教学生活。而现实的教学则很难像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老师们每天要上几节课,除了精心备课外,还要批改学生作业,辅导学困生、参加教研活动、搜集各种教学资料、写教学反思、学习教育理论、阅读教育专著,另外还要开各种不定期的会议。我们要把每节课都上成精彩的示范课,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常态课才是师生的家常便饭,只有常态化的教学才可能让学生聚沙成塔,积少成多。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才会真正得到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才会日有所长。

由此看来,常态化教学是教师、学生接受最多的课,这种课不加刻意的修饰,是最真实、最原生态的课。要让课堂走向常态,就要返璞归真,还课堂教学以“自然本色”,少一些花哨,少一些造作,少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让课堂教学更加真实一些,朴实一些,实在一些。常态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源泉。只有常态教学才有可能让教师、学生静下心来,远离喧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编者,实现师生与文本,编者、作者的对话交流,。对常态课的认识,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朴实又要高效

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教学,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状态,具有质朴的原力。它不会因过滥、过繁、过度的雕琢和渲染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态教学不是生搬硬套名人、名师的教学成果,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因材制宜。因为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所以其呈现方式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

常态课也是高效的。没有了优质课、观摩课的压力,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做到了情绪放松,精神活跃。教师应变灵活,适时介入,教师的一点水花,就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尤其是学生所受的限制少,注意力更加专注,消除了功利的思想,与老师的配合自然放松、默契。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与教材,同学、老师、作者的不同观点充分碰撞、沟通、理解、分享,在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中,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最终形成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与运用,使学生做到了活跃思维,增值知识。

二常态但不随意

常态课并非纯自然的课。有的人认为,常态课就是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抛开所有的电教手段的所谓的纯自然地课。其实不然,一个老师、一群学生、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完成的课,其实是随意的课。这样的课堂是随心所欲的课堂,教学时教

学目标涣散,甚至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随意,对学生不做深入分析,对教材不做正确取舍,前后知识、新旧知识、课内外知识没有融会贯通,照本宣科或是只凭习惯与经验来上,缺乏基本的教学责任,远离了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课,我们只能称之为随意课。常态课则恰恰相反。在常态化课堂上,教师基于现实的资源条件,根据课标要求,正确解析教材,恰当确立三维目标,在正确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运用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劳动,灵活设计教学,从而使课堂迸发出丰富而灵动的思维火花。所以,常态课同样是老师们量体裁衣、精心设计的精品,是老师们心血与汗水的结晶。

三简约而不简单

正因为常态课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省却了许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回归了课堂的本真状态,所以呈现方式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教学风格;一千堂课就有上万种课堂生成。没有了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催生了百花齐放的课堂生成。常态课同优质课、示范课一样,也是精彩的。一堂好的常态课能经得住反复斟酌,既着意设计,又浑然天成;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在行云流水中彰显教师的语文素养——独具慧眼、见解深刻、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让学生在轻松与无意间,充满探究的希望和动力,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四预设更需生成

常态课教学并不刻意去追求亮点,但同样也需要亮点。这就需要

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突出重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则需要教师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深入的理解与把握教材,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教材放在首位,悟透编者的目的,教什么,在什么起点教,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再次把学生放在首位,找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将有形的教案转化成无形的“装备”,这样的预设才会趋于理性与成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借助一切资源为我所用。在课堂上机智地挖掘出师生互动后的点滴资源,让预设与生成齐飞。有效资源的利用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无穷的乐趣与魅力。这里的资源指教材本身的资源、学生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网络资源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善用一双慧眼,“博取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让生成的资源随时充实我们的课堂。好的预设,使教学更有创意,使课堂更具教师的个性与风格;而妙趣横生的生成,则催生教师妙语连珠的智慧,催生“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课堂美景。

五“喜新”而不“厌旧”

在常态化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经济实惠,要用更要活用。应用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于永正等许多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教学手段简简单单,教学方法朴朴实实,教学过程清清爽爽,教学效果扎扎实实,集中体现了常态课的最优化。但传统教学手段并不排斥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我们应做到“喜新”而不“厌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与大力倾斜,我们的教学条件正在逐步的改善着。如果我们的

教学设施已经超越了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条件,我们不应固步自封,何不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我们的老师与孩子们一起与时俱进呢?只要为了学生的学服务,只要学生学得扎实、有效、兴味盎然,只要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就要善于运用一切手段,让每位学生每天都有进步。

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亦是如此。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向常态课要质量,让常态化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自觉行为,回归到课堂的本真状态。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有趣,教学是真实有效的,也是朴实自然的,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指向,也是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必有之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