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经》练习题答案

《诗经》练习题答案

《诗经》练习题答案
《诗经》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是(孔子)对“诗三百”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观、()、怨。

2、四始说出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3、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诗经·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分别是《生民》、《公刘》、()、《皇矣》、()。

4、被认为是《诗经》中的五大史诗之一的()一诗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的()一诗的语句,表达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6、成语“不可救药”出自于《诗经·大雅》中的()一诗。“耳提面命”出自于《诗经·大雅》中的()一诗。“七月流火”出自于《诗经·豳风》中的()一诗。

7、“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中()的诗句,描绘了典型的黄昏时分农家生活的图景。

8、《郑风》中的()一诗描写了上巳节男女相约游春的欢快场景。

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中()一诗的语句,表达了因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而产生的惆怅忧伤。

10、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鄘风》保存的她的诗作(),表达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1、思无邪、兴、群

2、《鹿鸣》

3、《大明》、《绵》

4、《生民》

5、《采薇》

6、《板》、《抑》、《七月》

7、《君子于役》

8、《溱洧》

9、《蒹葭》 10、《载驰》

二、选择题

1、B

2、D

3、A

4、B

5、C

三、名词解释

1、六笙诗

六笙诗指毛诗所传《诗经·小雅》中“有目无辞”的六个篇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根据《仪礼·乡饮酒礼》的记载,

这六篇诗歌是用笙伴奏的乐歌,因此称之为六笙诗。毛诗说这六首诗“有其义而亡其辞”,并且记载了它们的诗旨。

2、四家诗

这是汉代研究《诗经》的四个学派,分别是齐诗、鲁诗、韩诗和毛诗。齐诗传自辕固,鲁诗传自申培,韩诗传自韩婴,毛诗传自鲁人毛亨与毛苌。四家说《诗》,各有特点,但在曲解诗意、借诗说教方面则是一致的。齐、鲁、韩三家因为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因而称为今文三家,被朝廷立于官学,但后来相继散亡。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则大多亡于北宋,今仅存《韩诗外传》一书。毛诗使用战国文字抄写,称为古文学,因为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得以流传至今。

3、赋比兴

这是《诗经》创作的三种艺术技巧,后人解说其含义多有分歧,一般认同南宋朱熹的阐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三种技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采诗说:采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说法。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

度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汇集到王廷中来。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地诸侯国的乐官,《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靠乐官采集而来。

四、问答题

1、谈谈《诗经》的创作与编集情况。

《诗经》中的大多数诗篇没有言明作者,我们难以查考诗人的姓名与身份。诗篇之中说明作者的仅有五篇,如《小雅·节南山》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讻。”指明作者是家父。《小雅·巷伯》云:“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言明作者是孟子。先秦古籍如《尚书》、《左传》、《国语》等也有一些关于诗篇作者的记载,如《左传·隐公三年》云:“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毛诗序也有一些说明。后世学者涵泳文意,也提出过一些新见解。但对三百篇作者的这些论说是否能够成为定论,尚难得到学人的公认。一般认为,《诗经》中的作品有的是贵族士大夫所作,有的是朝廷乐官所作,有的出于民间,作者名姓难以考实。

《诗经》的编辑,最早的有采诗说,认为朝廷为了察知民生疾苦,派乐官按时到各地采集民歌民谣,搜集到朝廷,由太师统一整理。先秦还有献诗说,认为君王为了补察政治得失,让公卿列士献诗,以诗歌的方式对朝政进行讽谏或歌颂。公卿献诗可以献自己创作的诗篇,也可以用采来的诗作。另外,《诗经》之中应该还有一些诗篇出于朝廷乐官之手,他们奉命创作以便使用于宗庙祭祀或宴飨场合。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从《论语》里记载孔子屡言“诗三百”、孔子曾经正乐、孔子教学重视《诗》等方面来看,孔子应该对《诗经》进行过整理。但在孔子之前,朝廷的乐官应该对诗篇也有所加工,可能辑编过文本,因为在春秋前期贵族于宴飨朝聘之际屡屡赋《诗》言志,当时社会上应该有一定的单独的《诗经》文本流传,供他们学习征引。

2、比兴在诗篇中有何作用?二者有何区别?

比就是比喻,它在诗篇中的作用是描绘形象鲜明生动,能够把抽象的事理阐述得十分深刻。兴,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之中大量使用兴的手法,用于起兴的物象在作品

中主要能够起到四个方面的功能,或是烘托气氛,或是激发联想,或是象征隐喻,或是起韵无义,只是奠定全诗的韵脚。

比与兴两种技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意与选取的物象之间,两者相互影响的先后次序不同。一般说来,兴的作用大多是物象的触引在先,而诗人情意的感发在后;而比则是诗人心里大多已经有情意在先,然后选取物象借以表达出来。二是在情意与物象感发作用的性质方面,比与兴也有不同。兴的感发大多由于感性的直觉的触引,而不必有理性的思索安排。而比的感发则大多含有理性的思索安排。兴的感发多是自然的、无意的,比的感发则多是人为的、有意的。三,比和兴在诗篇中经常出现的位置不同,兴一般出现在诗篇的开头,而比在诗篇中出现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中或篇末。四,比和兴与诗篇主旨的关联不同,比一般和诗篇主旨无关,而兴一般和诗篇主旨有关。

3、谈谈你对风、雅、颂划分标准的看法。

谈谈你对风、雅、颂划分标准的看法。

风雅颂是按照什么标准划分的,古来众说纷纭,其中影响较大的说法有四种:一是按照诗歌的体裁和内容进行划分。二是按照诗歌的作者来划分。三是按照诗歌的音乐划分。四是按照诗歌的用途划分。

今人多认为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其实音乐与用途两说并不矛盾。风、雅、颂是音乐术语,当是音乐分类。不过,不同的音乐风格乃是由于不同的用途所形成的。所以用途的分类当是根本的。音乐的分类则是表面的、直接的。诗、乐、

舞紧密结合,是上古歌谣的时代特点。《诗经》时代的诗与舞虽有一定程度的分离,但诗乐仍旧融合为一,诗为乐之词,乐为诗之声。“诗为乐章”几成定论,人们多从音乐上解释风、雅、颂的含义。风,本义是乐调。所谓国风,便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雅,是正的意思。雅即朝廷正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我们既要说明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同时又要说明不同乐调风格的形成与其不同的用途,乃至不同的作者、时代、产地等因素都密切相关。用于宗庙的祭歌自然会带有板滞凝重的宗教色彩;用于朝廷的正乐自然是雍容典雅;用于民间的土风民谣自然不会有那么太多的约束,而显得质朴活泼,刚健清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正是不同的用途决定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用途才是风、雅、颂分类的深层原因,不同的乐调只是表面的差异。但就风、雅、颂的字面含义而言,音乐确是其分类的直接标准。风、雅、颂不同风格的音乐不仅对诗歌内容有一定的制约,而且也影响了诗歌的表现形式。

4、举例说明《诗经》中的婚恋诗包括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诗经》婚恋爱情诗的内容:(1)男女的相恋相思,包括男女之间的互相悦慕、青年男女的约会、恋人之间的相似之情、追求意中人却不能如愿的伤感以及礼教等社会因素和爱情自由之间的冲突等。如《郑风·叔于田》写女子对男子的悦慕,《郑风·溱洧》、《邶风·静女》写男女的欢会,《子衿》、《采葛》写刻骨铭心的相思,《蒹葭》写求而不得的惆怅,《鄘风·柏舟》写对婚姻恋爱自由的大胆争取。(2)对结婚场景的描绘、对新婚的祝贺,如《硕人》对贵族女子出嫁时盛大场面的描写、《桃夭》对新嫁娘的赞美。(3)对不幸婚姻的悲叹,如《氓》中的弃妇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诉说。

《诗经》婚恋诗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真实再现了周代社会男女之间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书法他们的真实的哀乐情感。(2)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诗人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在抒情诗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少男少女形象。(3)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或用来衬托感受,或用来寄托情意,如《蒹葭》中以凄清的秋景衬托惆怅的心情,《桃夭》以烂漫的桃花暗示婚礼气氛的热烈和新娘子容貌的艳丽。(4)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溱洧》中男女的对答、《子衿》中女子对情人的抱怨等。

概述《诗经》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影响。

(1)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都有形象的表现,三百篇富

于显示精神,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2)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的意思。比是打比方、比喻。兴是起兴,借助他物以引起所咏唱的事物。

(3)语言形式特点:基本采用当时的口语,语言准确生动。使用了大量的叠字来状物、拟声、绘形、摹态。又大量采用双声、叠韵,形象鲜明,声调和谐,增强了诗的形象性、音乐性和感染力。《诗经》是四言诗的一个高峰,基本上是四字一句,其间杂以二言、三言、五言、七言以及八言的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章节的复沓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少诗篇在反复吟唱中传达了诗人的感情。

背诵翻译全诗

《关雎》、《卷耳》、《静女》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诗经》表现手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的艺术技巧,在句式方面的显著特点就是句式整齐,每句都是四言,这是《诗经》和后代诗歌的一个明显不同。 B.《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与内容有关,“雅”、“颂”诗多为叙事而又夹以说理,因此用赋的手法较多。 C.《诗经》中的“风”以抒情诗为主,“比”、“兴”手法运用较普遍,而《周南·关雎》则兼用了“赋”、“比”、“兴”三种手法。 D.《关雎》、《蒹葭》在结构上相似,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 2.下面句子中对《关雎》一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句是()。 A.《关雎》是《诗经》的开篇,属十五国风中的“周南”,是一首民间爱情抒情诗。 B.诗中“关关”是雎鸠雌雄二鸟彼此呼应的叫声。传说这种鸟“雌雄相爱,情真专一”,故用来象征男女诚挚的爱情。 C.第二、三章细腻而层层深入地抒写了对姑娘的爱慕和追求。 D.第四、五章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抒写与姑娘成亲时欢快而热闹的幻境。 3.下面对于《蒹葭》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魏风”,属于民间创作的诗歌。 B.这首诗表现的内容是追求意中人而又未达到目的。每章前两句都是点明时令、场景,后几句诉说自己的追求与苦恼。 C.诗的第一句为我们勾勒出写意式的画面,为全诗扑朔迷离的境界提供了想像的线索。 D.“在水一方”四字写作手法既可理解为写实,又可理解为比喻,但无论

怎样都为我们传神地描绘出远远意中人的身影,暗示了追求的难以实现。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不可以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的诗人白居易。 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乡愁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A.作者通过具体而又概括的象征性的形象──长江水、香腊梅,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河山的挚爱,表现了海外游子对母亲深情的眷恋。 B.“长江水”和“腊梅香”都在相同的位置上连续或间隔地复唱了五次,“母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十五国风”或“国风”,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3、《诗经》题材广泛,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语言朴实优美,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4、后人常把“离骚”和《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5、《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礼仪》、《春秋》。 7、《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括《诗经》、《尚书》、《礼仪》、《乐经》、《易经》、《春秋》。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 8、《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二、《氓》的知识点积累 (一)、通假字 1、匪(fēi)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2、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感叹词。 3、士之耽兮,犹可脱(tuō)也。“说”通“脱”,脱身。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界。 (二)、字音 氓(m?ng)之蚩蚩(chī),抱布贸丝。 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ch?ng)彼垝(guǐ)垣(yuán),以望复关。 既见复关,载(zài)笑载言。 尔卜(bǔ)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 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 淇(qí)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w?i)裳(chá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è)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

诗经二首赏析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305首诗歌,所以也称《诗三百》。传说是由孔子编写的。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风”、“雅”、“颂”。“风”又称为“十五国风”,指的是15个国家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用的诗,也是贵族们创作的。国风的数量最大,共160篇,“雅”总共是105篇,“颂”最少,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陈其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就是比喻。“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兴这种表现手法,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睢》。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三是起协调音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诗经》中常常是比兴结合运用的,因此,比兴连称。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关雎内容介绍: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内容: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诗歌层次:第一层(1小节)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二层(2—3小节)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三层(4—5小节)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三、深入理解课文 1、诗歌开头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用“窈窕”“淑”来形容这个女子,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这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3、“君子好逑”显示了这个男子的坦率自然,毫无顾忌,也显示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4、“差荇菜,左右流之。”既进一步刻画了姑娘窈窕之色,又突出赞美了她的勤劳。“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5、第三小节:写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极其生动、逼真、形象。 6、“悠哉”叠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一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热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7、四、五小节写求之既得的喜悦。(这并非事实,而是男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出的幻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写出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的表现出来。这一结婚热闹场面的描写,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8、A:诗的表现手法:兴(使全诗产生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B:采用的形式:一咏三叹、重章叠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加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C:流传不衰、优秀民歌的原因:真切地表达了率真、淳朴、健康的情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中心思想:诗歌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

诗经练习带答案

诗经练习带答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训练落实篇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 ..(chī chī)匪我愆.(qiān)期 将.(jiāng)子无怒泣涕涟涟.(lián) B.体无咎.(jiù)言以我贿.(huì)迁 自我徂.(cú)尔无与士耽.(dān) C.渐.(jiān)车帷裳夙.(sù)兴夜寐 咥.(zhì)其笑矣言笑晏晏.(yàn) D.不遑.启居(huáng) 雨雪霏.(fēi)霏 于.(yū)嗟女兮小人所腓.(féi) 【解析】A“将”读qiāng;C“咥”读xì;D“于”读xū。 【答案】B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愆期踟蹰体无疚言夙兴夜寐 B.孔疚良媒糜室劳矣乘彼垝垣 C.归聘四牡送子涉淇于嗟鸠兮 D.戎车靡盬泣涕涟涟我戌未定 【解析】A“疚”应为“咎”;B“糜”应为“靡”;D“戌”应为“戍”。 【答案】C 3.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狁孔棘 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 【解析】①“于”通“吁”,叹息声。②“说”通“脱”,脱身。④“泮”通“畔”,边岸。⑤“棘”通“急”,着急。 【答案】A 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C.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②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诗经》学习测试题

齐河公路局《诗经》测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诗经?豳风?七月》中以()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 作、艰辛,以()为线索将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 2.()是一首伐木者之歌,以激昂的情绪表达了他 们对于(剥夺者)的愤怒和嘲讽。 3.“(),寤寐思服”的“思服”就是() 的意思。 4.《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有 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中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的欢乐和谐。 5.《诗经》中的()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十五 国风,()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二、词句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道阻: 2、溯游从之: 3、宛在水中央:

4、凄凄: 5.采采: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诗经?卫风?木瓜》反映的是一般的礼尚往来的情形。( ) 2、《诗经》中的作品主要有两个来源渠道:献诗和采诗。( ) 3、《诗经?鄘风?相鼠》用丑陋的老鼠起兴,写出了统治者不知廉耻,不讲礼仪,连老鼠都不如。 ( ) 4、《诗经?召南?甘棠》一诗是为了怀念周宣王的贤臣召伯,也写出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 ) 5、“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召南?鹊巢》,写出了人们对占着鹊巢的鸠的厌恶之情。 ( ) 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是: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 ) 7、《小雅》怨刺诗的作者,指斥政治黑暗时,也常感叹自身遭遇。 ( )

8、“自求多福”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意思是由得你自生自灭吧。 ( ) 9、《诗经?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表现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 10、《诗经?豳风?七月》中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 ) 四、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诗经》的语言特色? 2、什么是赋、比、兴?《诗经》是如何运用赋、比、兴的?

【高中必修二】《诗经》两首

【高中必修二】 《诗经》两首 ——氓 【课型】讲读课讲演课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有效地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3、结合课下注释,培养读懂诗作的能力。 4、在领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氓》做为叙事诗的故事情节 5、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 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诗经》做为最早一部诗歌总集的特点 2、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把握诗中人物情感是重点。【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全诗意思。 2、理清故事情节。 3、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教学方法】1、研读法:《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 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鉴于课下注释详细完备,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给予重难点 词语的点拨 2、亲身体验法:让学生尝试演绎诗中主要角色,帮助理清故事主要情节,充 分走进人物角色内心,把握人物形象(机动) 【教具准备】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视听共赏)导入:这是一首现代歌词: 《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导读: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jū)(jiū)窈窕( yǎo )( tiáo )好逑(h ǎo )( qiú) 寤寐( wù)( mèi )溯洄( sù)( huí)坻( Ch í)荇菜( xìng )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 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 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创新能力运用】 5.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6.《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7.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明确]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诗经二首练习

《诗经》二首练习 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 3.本诗围绕一个______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_________,通过反 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6.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7.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分) 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9.《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3分) 1.本诗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______。 2.体现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4.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6.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7.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8.本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9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抒发的感情?

人教版九下诗经两首教案课堂实录(最新整理)

人教版九下诗经两首教案课堂实录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蒹葭》是“秦风” 中的一首爱情诗。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抒情意味、意境 呈现和比兴叠韵,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描写了一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 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总之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 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 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 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 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 的“君子”。难怪古人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 有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有说它是“刺康王晏起”,这 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礼教的涂饰,是一种歪曲。《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 而“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 但咫尺天涯,漫漫行程,令人无限惆怅!抒情主人公的左 右求索、执著坚定,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的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蒹葭》的主题今天来看,有着深沉而丰富的多义性。它可能是以描绘的方式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人生。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事业、学习生活,在理想憧憬中更是常有。 《诗经》两首,充满了细致、隽永的抒情意味,弥散着忧伤的情感。《关雎》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较宜。首章见物起兴,激起主人公的爱情,一片情思,无限向往。次章写他的寤寐不忘,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追慕之心,姑娘劳作的窈窕身影,使他日思夜想,须臾不能忘怀。绵绵的忧思,两个字“优”“游”,表露出难耐的相思之苦。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情到极处必生幻,弹琴奏瑟的热闹场面,让抒情主人公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又细微,又止所当止,情感率直、淳朴、真挚、健康。《秦风·蒹葭》已达到纯情的高度,秋水伊人的咏吟,为爱情诗之旷古绝唱。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所表达的情感是“哀而不伤”。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

最新《诗经》二首专题练习(含答案)

《诗经》二首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文学常识】 以上两首诗选自《》,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305首,又称《》。这些诗歌分为、、三个部分。【阅读理解】 (一)阅读《关雎》,完成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的重章叠句,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蒹葭》,完成下面的问题。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表达作用。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4.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名句默写】 1. ,左右流之。 2.求之不得,。 3. ,道阻且长。 4. ,宛在水中坻。 5.表露《关雎》全诗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6.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诗经》诗歌总集西周春秋《诗三百》风雅颂 【阅读理解】(一)1.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就是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就是孔子所说的“哀而不伤”。 3.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4.(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二)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诗经两首》教案(详案)

《诗经》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重章叠句”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三、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并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自读感悟,体会情感。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重点是“六义”。 2、背诵诗歌,由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掌握背诵的方法。 3、体味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用一段文字描绘诗歌的意境(画面)。 4、将《关雎》与《蒹葭》结合起来诵读,结合诗歌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编一则爱情故事。 5、给诗歌《关雎》或《蒹葭》的作者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的写法: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参考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颁奖词:贾平凹《秦腔》颁奖词: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解读。 麦家长篇小说《暗算》颁奖词: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 6、对诗歌的多义性谈谈你的认识,作为爱情诗来解读,你从中领悟怎样的爱情观。

二、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三、品读背诵,感知手法。(重章叠句及赋比兴) 1、学生背诵,谈谈你是怎样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的。 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起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学生填空:将红颜色的字空出来,让学生填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叠音词的运用,七个四字句,二二拍的节奏,最后一句五字句,使诗句抑扬顿挫。(这里让学生拍手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歌谣的特点) 四、品味语言。 1、学生描绘画面教师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之美。 深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诗经练习带标准答案

训练落实篇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 ..(chī chī)匪我愆.(qiān)期 将.(jiāng)子无怒泣涕涟涟.(lián) B.体无咎.(jiù)言以我贿.(huì)迁 自我徂.(cú)尔无与士耽.(dān) C.渐.(jiān)车帷裳夙.(sù)兴夜寐 咥.(zhì)其笑矣言笑晏晏.(yàn) D.不遑.启居(huáng) 雨雪霏.(fēi)霏 于.(yū)嗟女兮小人所腓.(féi) 【解析】A“将”读qiāng;C“咥”读xì;D“于”读xū。 【答案】 B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愆期踟蹰体无疚言夙兴夜寐 B.孔疚良媒糜室劳矣乘彼垝垣 C.归聘四牡送子涉淇于嗟鸠兮 D.戎车靡盬泣涕涟涟我戌未定 【解析】A“疚”应为“咎”;B“糜”应为“靡”;D“戌”应为“戍”。 【答案】 C 3.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狁孔棘 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⑥ 【解析】①“于”通“吁”,叹息声。②“说”通“脱”,脱身。④“泮”通“畔”,边岸。⑤“棘”通“急”,着急。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C.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②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解析】A项①介词,把;②连词,来。B项①②都是代词,他。C项①动词,到达;②就,表承接。D项,①代词,没有人;②同“暮”。 【答案】 B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者各执己见,二三其德 ....。 B.三年来,他夙兴夜寐 ....,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C.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说,有这样好的地方安度晚年,我们一定 要白头偕老 ....。

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2篇 The teaching plan of two book of songs

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2篇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2、篇章2: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篇章1: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设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 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⑵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⑶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 ⑴ 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⑵ 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诗经》练习题

《诗经》两首练习题 一、积累运用 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mánɡ)静女其姝.(shū)体无咎.(jiù)言 B.静女其娈.(luán)乘彼垝.垣(ɡuǐ)将.(qiāng)子无怒 C.夙.兴夜寐(sù)隰则有泮.(pàn)贻.我彤管(yí) D.洵.美且异(xún)无与士耽.(dān)渐车帏裳.(chánɡ)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体无咎言夙兴夜寐乘彼垝桓 B.糜室劳矣彤管踟蹰 C.自我徂尔有炜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送子涉骐渐车帏裳 3.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4.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5.《诗经》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_____________首。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诗经》“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氓》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从《氓》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1)、 2)、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8.“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女主人公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___________ ,流露出来的感情,决绝而不留恋。 9.“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二)阅读《静女》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0.此诗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句子,但接着又说“匪女之为美”,而是因为“美人之贻”,这反映了青年人什么心理?用一个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诗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12.诗中写到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小伙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这反映了小伙子什么心理? 三、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05高考浙江试题)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__________________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②“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 ③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有“指事”、“会意”的内容。 ④然而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 的符号意义。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礼记》二则和《诗经》两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和《诗经》二首 《礼记》二则【朝代】先秦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

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礼记学记 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古之教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