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征之四

长征之四

长征之四
长征之四

长征之四血战湘江

可以这样说,当中央红军到达湖南的南部,向湘江上游进发的时候,相对安全地渡过这条河流机会还是存在的。

1934年的11月22日这一天,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到达了湖南省的南部道县,这个道县离着刚才我们说要渡过的湘江上游那条河段距离是多少呢?大约是一百来公里。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被蒋介石任命为“追剿军"总司令的湖南军阀何建,突然发现,白崇禧的桂军,也就是说,广西军阀的部队,没有执行蒋介石的作战计划。不但没有执行,而且他把他的桂军从湘江上游封堵红军的那个防区往广西方向撤回了几十公里。

由于桂军的擅自南撤,而在湘江的防线上造成了一个缺口。如果说我们在湘江的地理位置上看,这个缺口南边,也就是广西方向,那个地方叫界首。湖南方向这个地方,这个渡口叫全州。这个中间的距离大约四十来公里,此时此刻,相对于国民党军的合围的态势而言,对于中央红军来讲,万分宝贵。因为这就等于说在你向湘江前进的时候,前边蒋介石制订的合围计划当中出现了一个大的缺口。

桂军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实际上还是国民党地方军阀和蒋介石之间的利益矛盾所引起的。1934年11月的时候,中央红军从中央苏区开始长征突围而出的时候,虽然广西军阀白崇禧他对红军的突围是有所预料,但是对红军突围的方向十分恼火。他一直认为,你蒋介石不是这几年来调动了上百万大军对朱毛红军的中央苏区实行合围吗?你不是说合围得铁桶一般连鸟都飞不出来吗?那你就应该在那个地方和朱毛红军进行决战啊!你居然网开一面,把中央红军放出来了。好,就算你在军事上是被迫,而你应该把口子开在东边啊,让中央红军进福建或者进浙江,然后大军向东合围,把朱毛红军不就赶到海里边去了。但是你把口子开在哪儿了呢?你把口子开在了湖南广西方向,你这不是居心叵测吗?中央红军突围而出以后,你蒋介石还有一个机会啊。就是利用粤汉铁路大规模地调动军队,在湖南南部和红军进行决战,但是中央红军到达湖南南部的时候,你的军队在哪儿啊。你的军却远远地在湖南省的北部,看着红军非常从容地往西走。等中央红军接近了广西边界的时候,哎,你的命令来了,要求大军合围压上。你这明摆着要把中央红军往广西境内赶吗?你蒋介石的心思是很清楚的,把中央红军赶进广西,逼着广西的桂军和中央红军进行一场血战,等两败俱伤之后,你蒋介石的军队就跟着进广西了,就占领了广西的地盘了。

所以,崇禧在这个时候给桂军下达的作战原则是什么呢?所谓“拒”,就是不管你是中央红军,还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只要敢进广西的地盘,只要谁敢进广西的地盘,一律阻击。所谓“送”,就是他要求桂军对中央红军采取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方针,那个意思就是说赶紧把中央红军送出广西境内,送出广西,就算完事了。

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加之中央红军为了调动敌人以一部分兵力西进永明,白崇禧认为中央红军要进攻桂林,于是以加强桂林防务为名,把部队从全州兴安方向南撤一撤撤了几十里地,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缺口,广西军阀的真实意思,是让中央红军赶紧过去算了。

军委纵队的缓慢行军使湘江渡口的军事态势发生了恶化。这个时候,全州方向湘军的整整四个师,已经全部都到达了。而在它的背后,还有国民党中央军的四个师。军委纵队的后边,有国民党的中央军和湘军组成的六个师的部队,以拉网的形式包抄而来。行动速度、非常快,这个时候,离军委纵队刚刚到达的那个文市也就是一两天的路程。更为严重的是,广西方向的那个界首渡口在蒋介石的严令之下,原来南撤的桂军已经全线扑上来了。也就是说,这时候军委纵队的南北东敌人大军合围,而西边

就是那条湘江,敌情已经非常明了了。那不是个大口袋吗?这口袋已经布置完毕了。

所以说,在文市的时候,毛泽东和李德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毛泽东主张中央红军到此为止不能再向西走了,不能再西渡湘江了,也就是说不能再往敌人布置好的口袋里钻了。毛泽东主张从这儿向北进入湖南省的腹部,进入湖南省腹部的那些丘陵地带,在那里寻找和敌人作战的战机,或者在那儿建立根据地,如果建立不了,干脆穿过湖南省的北部,重新回到中央苏区去。当时的争论非常激烈,李德在他的回忆录当中,有这样的话,李德在这里使用了“粗暴"一词。可见当时毛泽东对中央红军将要面临的巨大的危险是多么地焦虑,但是毛泽东那时候没有军事指挥权,说话不算数,李德和博古不会昕他的。所以,他的建议束之高阁,在界首方向的左翼阻击线上有一个叫新圩的小镇,奉命在这里阻击桂军进攻的是红三军团的五师,桂军进攻的火力非常猛烈,飞机投下的炸弹把阻击阵地几乎都炸平了。在国民党地方军阀中,桂军是比较能打仗的,而且他们的武器精良,善于山地和丘陵作战。所以,在这个方向上进攻的桂军,除了正面推进之外,还组织了很多的突击小队向中央红军阻击阵地的侧后方迂回。在这个方向上,阻击战斗呈拉锯状态,双方伤亡都很大。在这个方向上,红三军团还有一个阻击点,就是界首,界首离那个湘江边几里地,彭德怀的指挥部就设在这儿。由于在这个方向上桂军一开始就让飞机投掷了燃烧弹,所以说这儿的阻击战是从熊熊大火中开始的,在界首阻击阵地上的前沿是十团,十团是无险可守的,他们的阻击阵地就是一个开阔地。面对桂军的凶猛的进攻,双方就在这开阔地里来回拉锯,战斗激烈的时候,甚至产生了肉搏,使这块开阔地里一片泥泞双方的体交结在一起,鲜血使这块泥地呈现一种暗红色。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桂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冲锋,十团团长沈述清决心带领官兵进行反冲击,拿着驳壳枪站起来,一声呐喊,率领官兵向桂军压下去。但是,就站起来那一瞬间,他的喊声骤然停止,几粒子弹穿透他的胸膛,一头栽倒在泥地里。沈述清团长的牺牲使彭德怀十分焦急,彭德怀从军团指挥部一下子跑上了前沿,在前沿正在指挥战斗的四师政委黄克诚一看彭德怀上来了,就冲他喊你赶紧下去,赶紧下去,这儿太危险了!但是彭德怀全然不顾,在前沿他当即任命六师的参谋长叫杜中美为十团团长,继续带领十团官兵向桂军发动反击。下完这个命令,彭德怀转身回他的军团指挥部,但是他刚进指挥部的门,后边跟进的人就向他报告说十团团长杜中美牺牲了。

即使战斗如此惨烈,29日红军官兵用血肉铸成的通道依旧存在,军委纵队这时候离湘江渡口还有二十来公里。这天的晚上,朱德和周恩来都赶到了界首,在那里向全体红军下达了命令,要求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在这个通道的两侧,要坚决地阻击敌人。同时命令掩护军委纵队的后边的红五军团要坚决地阻击敌人,要确保军委纵队全部地、安全地渡过湘江。可是,这个时候,全州方向的红一军团的这个阵地已经屡屡告急,被湘军已经严重地压缩了。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联名给军委发电报,电报要求军委纵队和尚未过江的红军各部队无论如何要在30日内,30日这一天要渡过湘江。如果这一天再渡不过去的话,红一军团的阵地很难说能够确保。像这类的电报在红军作战史上很少出现,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用这样的词汇去给军委打电报。

30日这一天,湘江渡口终于出现了军委纵队的先头人员。但是此时此刻,这个通道已经几乎快被国民党军的南北夹攻封闭了,到了1 2月1号清晨的时候,两边阻击阵地上的告急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了总指挥部,朱德和周恩来因为数天没有睡觉,脸色疲惫,神情严峻,首先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界首方向的新圩阵地失守了,丢失了。桂军从这个阵地上直冲进来,这就意味着很可能中央红军的腰部和后部就被桂军插进来了。而右翼红一军团的阻击阵地上在红一师和红二师的结合部,湘军从这里冲

进来了,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红四团团长耿飙看见军团保卫局局长罗瑞卿手里提着一个开着机头的驳壳枪冲上了前沿阵地。耿飙心里一惊,因为这一天的凌晨三点,军团成立了一个战场执行小组,就是督战。罗瑞卿冲上阵地把驳壳枪顶在耿飙的头上质问,他阵地为什么丢失了,耿飙说政委负伤了,我这个当团长的和敌人拼了刺刀阵地是在官兵全部牺牲的情况之下丢失的。罗瑞卿说,四团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赶紧给我组织人把阵地给我夺回来,要确保军委纵队过江,军委纵队现在才渡了一半。说完了罗瑞卿拿出烟给耿飙递上一支,但是这支烟缓和不了当时的紧张气氛,耿飙依旧说这里的每一分钟都要用命来换。后来,耿飙才知道为什么罗瑞卿提驳壳枪冲上阵地的原因,湘军从一师二师结合部冲进来以后,直接就冲到了红一军团的指挥部,当时林彪聂荣臻和参谋长左权正在看地图没有思想准备,保卫人员跑进来报告,聂荣臻当时不太相信,站起来一看,吓了一跳,湘军黑压压地已扑上来了。当时,赶紧组织电台的转移,赶紧组织保卫部队的阻击。同时,聂荣臻还特别命令一个小战士赶紧到那边一个山沟里,通知在那里指挥战斗的红二师政委刘亚楼,他根就不知道这个情况,赶紧告诉他,敌人上来了。聂荣臻紧张地看那个小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往那儿跑,眼瞅着小战士的脚上的草鞋被子弹打飞了,小战士回来以后,他发现小战士的脚居然没有受伤。所以说在聂荣臻的回忆当中,他说这是我经历过的最奇特的场面之一。

11月30日晚,军委纵队终于渡过了湘江,李德和博古终于到达了湘江边。两个人到达湘江边,被看见的景象惊呆了,天上数十架敌机在轰炸没有被炸断的浮桥,在江水当中摇摇晃晃江上全是被炸弹炸起的水柱,江上漂着木板竹板行李人和马的尸体在这轰炸之下狭窄的浮桥上拥挤着过江的人流。同时,在江边上还堆积着从中央苏区转移的时候带出来的印刷机、机床、缝纫机各种各样的办公用品,伤员的担架,书籍堆积如山。这个时候,周恩来在人流当中看见了毛泽东,两个人就在这个混乱当中见面了,相视无言,毛泽东当时仅说了一句话,恩来我们到了。周恩来也说了一句话,安全到了就好,赶紧过江吧。简短的对话,含义是很多。因为这个时候,通道已经不存在了,里边已经混战一片了,毛泽东能在这个混战之中能够走到这个江边,还安然无恙这已经是万幸了。

12月1日下午17时30分左右,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的主力渡过湘

三十四师的指挥员接到了军委的电报,电报的内容是:立即从阻击阵地撤离,迅速向渡口转移,并且渡过湘江.但是这个时候,这个命令不可能被执行了.第一、三十四师此时离湘江渡口的距离很远;第二、通往渡口的所有的道路已经完全被国民党军占领,而且渡口已经没有了。更严重的是,合围而来的国民党军,封堵了通道的国民党军,除了发现那些零零散散的红军官兵之外,突然发现这里边还有一支完整的红军的部队。于是,大军向这支部队合围而来,既然西渡湘江已经没有希望了,只有突围的一条路。所以说,在1 2月1日午夜的时候,三十四师的突围开始了,整整和国民党军激战了三个多小时以后,最后的时刻到了,陈树湘师长向全师官兵宣布:第一、我们要找敌人薄弱地方突出,去突出去之后,在湖南的南部咱们打游击;第二、如果说突不出去的话,誓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接着,突围又开始了。这时候,三十四师已经被国民党军切割成了若干(部分),在激烈的战斗中,包括政委程翠霖、参谋长王光道在内,全体官兵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中弹昏迷被捕,在国民党在国民党道县保安司令的押解之下,陈树湘师长被抬上了担架被,被抬往湖南省的省会长沙邀功请赏,抓到了一个红军师长。在田问小路上,抬着这个担架的国民党士兵突然脚下一滑,差点跌倒,仔细一看,陈树湘师长把手伸进自己的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掏了出来扯断了,陈树湘师长牺牲了,他的头颅被挂在了长沙小吴门的城墙上。在整整二十九年之前,陈树湘师长就出生在小吴门的瓦屋街,站在挂着陈树湘师长头颅的这个

城墙上,可以看见他的家门,在那扇木板门背后,他年迈的母亲卧床不起,他的妻子叫陈江英。2 9岁的红军师长就是以这种方式回到了他朝思梦想的故乡。

湘江一战使中央红军从原来的八万六千多人一下子锐减到三万人左右,损失了达五万人。就在湘江渡口那个狭窄的地域之内,五万红军官兵倒下,那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情形。在渡口下游有一个江水拐弯的地方,由于这个地方江水突然缓和下来,穿着红军军装的尸体被聚集在这里,使这里的江面呈现一片深灰色。过了湘江之后,幸存的红军官兵继续往西走,,红军开始翻越那个叫老山界的大山了。挥之不去的压抑的情感萦绕在红军官兵的心头,红军官兵们在爬山的过程当中,心中永远在质疑着:仗为什么打成这个样子?红军为什么遭受这么大的损失?难道红军失败了吗?难道中国革命失败了吗?红军的出路在哪里啊?我们要走到哪里去啊?前边还要将要发生什么样的战斗啊?这些战斗还要付出多大的牺牲啊?没有答案。

1934年的12月5日,中央红军全部翻过了老山界的主峰,在翻越主峰的时候,毛泽东停下脚步看见老山界的主峰毛主席的这首词标明的写作时间是1934年至1935年,正是这个沉痛的时刻毛,泽东用“天欲坠"三个字来形容当时红军所处的艰难的处境。同时,也把真正的共产党人比做“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擎天之柱,毛泽东知道红军官兵的血绝不会白流,中国革命的命运心须转变,红军官兵用生命催生的中国革命的转折时刻就要到来了。

下一讲,我们将讲述?标志着中国革命发生重大转折的重要的历史事件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本文是关于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 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蒋介石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表宣言,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对日宣战,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然而,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却在革命的生死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由来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

长征练习题[精选.]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磅礴—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磅礴()() 岷山()云崖()7.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两联诗句是()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 8.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 9.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特点之一。“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 1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1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七律(lù) 铁锁(suǒ) B. 岷山(mín)云崖(yá) C.逶迤(yí)迤逦(yǐ) D. 磅秤(bànɡ) 磅礴(pánɡ) 12. 下列每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1)A风尘仆仆 B平易近人 C戒骄戒躁 D只等闲(2)A风烛残年 B无边无际 C 来龙去脉 D云涯暖(3)A围追堵截 B巍峨高大 C翻山越岭 D腾细浪(4)A艰苦卓绝 B水流湍急 C气势磅礴 D尽开颜 13.给下列诗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文摘抄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文摘抄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是赞叹的季节,也是令人回眸的季节。在这美好的时节,中国军人迎来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此小编整理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文摘抄,欢迎参考。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文摘抄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差不多一个世纪。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

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

不屈不挠的求素、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

长征途经主要地点

长征途经主要地点 箭头1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箭头2 红两方面军长征路线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箭头4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 箭头6 红六军团西征路线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箭头7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箭头10 红1十军团北上路线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 箭头25 红二十五军西征路线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 红体字为革命根据地以及游击区泸定、天全、名山、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 敌军进攻方向 黑色箭头为敌军进攻方向巴中、毛儿盖、阿坝、巴西、山阳、柞水、卢氏、腊子口; 黑色锯齿标记为敌军封锁线淳化、会宁、将台堡、延安、永坪镇、吴起镇、神木。

主要路线:瑞金→遵义→胶平渡→安顺场→泸定桥→雪山草地→毛儿盖→静宁→吴起镇→会宁 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 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西康特别区正式建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按现在行政区划为15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肃、宁夏、陕西。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题库长征含答案)

选择题: C1.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A.吴起镇 B.直罗镇 C.会宁 B 2.(),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A.1934年10月 B.1936年10月 C.1938年10月 A 3.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A.直罗镇 B.太原 C.徐州 A 4.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 A.“左”倾错误 B.“右”倾错误 C.整风运动 B 5.()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娄山关会议 A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B.红一,二,三方面军 C.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和红十五军团 D.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 D7,红军长征的原因() A.日本的入侵 B.北上抗日 C.伪满洲国的建立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8,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D9.《八一宣言》最早刊载于1935年10月1日中共在哪个城市出版的中文《救国报》第十期上?() A.纽约 B.伦敦 C.莫斯科 D.巴黎 A10,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A.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B.陕北会师 C.红军攻克遵义 D.懋功会师 D11,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A.两河口会议 B.巴西会议 C.俄界会议 D.遵义会议 D12,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遵义会议的召开

长征诗歌-纪念长征(21首)

长征诗歌-纪念长征(21首) 一 马嘶人叫角号吹,万面红旗天际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横空出世入天将,绝地逢生穿铁蹄。一曲悲歌多壮烈,千秋正气树丰碑 二 滚滚红流染碧空,飘飘巨练舞长虹。千山飞越云追月,万马奔腾虎啸风。天地低昂歌正气,江山驰骛走英雄。梦随万里长征路,凭吊忠魂觅旧踪。 三 千古江山吊英雄,红流磅礴走工农。湘江血战连天浪,泸定飞行绝地风。走马南天人似铁,挥鞭北地气凌虹。江山不负英雄志,遗有风流天地中。 四 博古先生羞博古,翻云覆雨一言行。兵临赣水狼烟滚,苦战湘江腥雨倾。将士阵前纵喋血,书生纸上尚谈兵。古城遵义英雄出,力挽狂澜日月擎。 五 古城遵义出真龙,一代伟人毛泽东。赤水河边遗妙笔,金沙江畔走神工。兵胜诸葛不毛地,将越达开绝境中。三面红旗期陕北,英雄弯弓引雕弓。 六 一曲悲歌天地荡,红军血雨染湘江。惊涛骇起连天雪,烈火熊燃彻夜光。战马长嘶偎侠骨,飞鸿凄唳俯沙场。湘江呜咽湘君泣,今古英灵是国殇。 七 一代枭雄石达开,安顺兵败不胜哀。江河横断英雄路,风雨终消霸世才。身陷重围孤奋战,军临死地久徘徊。风云巧遇百年后,万里长征走疾雷。 八 一桥飞越风云里,大渡河头兵马行。号角齐鸣穿地裂,炮弹俱发向天倾。满腔正气冲霄汉,千古悲歌泣鬼灵。深褐斑斑看铁索,终为壮士血凝成。 九 天风浩荡天神怒,一面红旗上雪峰。背顶寒天吹面雨,足踏冻土打头风。漫山壮士猛如虎,动地豪情矫胜龙。一代伟人衣雪点,风流儒雅赋苍穹。 十 窃国窃军张国焘,红军队里一飞枭。朝违北上搞分裂,暮作南冠降敌曹。狼子心肠血开口,阴阳权术暗藏刀. 奴才面目一朝现,人物风流也折腰! 十一 万里长征歇远行,茫茫草地久纵横。兵濒死地不曾灭,祸起萧墙但又生。同室操戈千古恨,扬镳分道五更星。才超益德板桥上,喝退曹操万甲兵。 十二 地缘深处莽千里,天宇尽头红一边。千曲蜿蜒过草地,三军磅礴走泥丸。马革饥餐粮食尽,河流渴饮血拼干。人间风雨出奇迹,正气悲歌动九天。 十三 一道鬼门腊子口,长征北上挡头行。三军号角震深谷,万道火光封险陉。绝壁飞梭下云脚,横空出世走神兵。当年鏖战风云急,侠路相逢死后生。 十四 气压风云天帝惊,红军横越陕川中。长缨共舞千年雪,赤练齐飞七彩虹。西指昆仑王母地,东临渭水汉秦宫。巍巍宝塔锋芒露,万丈金光映碧空。 十五 一剑丰碑刺碧空,六盘山上气如虹。百岩峻峭履平地,万马轩昂飞巨龙。拔地千层迎旭日,插天一线送归鸿。行吟高处今何在?一代伟人回首中。 十六 千山飞越关前月,万马嘶鸣垄上秋。战士欢呼将台堡,红旗漫卷会师楼。三江云歇高原上,四海风停陇水头。万里长征魂不死,古看铁血尽风流。

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过: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在国民党重兵的进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 苏区。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红军经4个月转战,于1936年3月30日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 孔地区。这时,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军团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2、红6军团遂于31日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西急进。4月25~28日,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5日,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7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广大指战员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拦截,于 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 座县城及广大地区。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 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见彩图)。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 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结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中著名的战役

1.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 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2.赤水河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3.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4.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迅速渡过了大渡河。

长 征

2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文选自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拍”“暖”“横”“寒”“喜”“开颜”中 所蕴含的意思,知道对偶的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诵读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 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 培养热爱祖国、爱人民的军队,热爱伟大领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暖”“寒”“喜”“开颜”品读诗句。 教学难点: 在读中领悟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和第一两句,还学习了朗读小妙招, 还记得吗? 出示朗读小妙招: 看字清准字音 语气明别乱停 用心读,有感情 看字清:看清楚字 准字音:读准字音 语气明:朗读用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语意和感情即声气

别乱停:朗读可不能乱停,也不可不停,标点符号的地方要停,句子太长了也可在句子中间略停一停。 2、齐读课文。 二指导朗读: 1、昨天讲到了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豪迈) 想要读出豪迈的语气,我们要从句中含义里具体体会的。课文中,那些词语能体现呢?那你们再读课文在3、4句中找找2、老师读,同学听,并找出词语。 金沙水拍云崖暖 动词“拍”:说明水急;“暖”心理感受:既暗示红军巧度金沙江后的欢喜之情,又能现统帅处险不惊的气度。 翻译: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再齐读诗句。 (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它穿行云南、四川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国民党蒋介石下令封索江面、渡口,并破坏船只,红军到达后缴获探子的一艘小船,并在当地农民帮助下找到了7条小船,巧妙渡过江口。) 3、大渡桥横铁索寒 动词:“横”横跨于东西两岸,大渡河宽百余米,而且只有几根铁索。 心理感受:“寒”冷峻严酷(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爬着铁索,冒着枪林弹雨,边爬边辅木板的惊险悲壮。) 翻译: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传递着九死一生的回味,反衬出战士们勇敢无畏

中国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由和团会合后组成)、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称此为“流窜”。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曾四次由率领突破了的“围剿”。但由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未能打破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着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长征80周年纪念

长征 时间:1934年10月 历史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阶段: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5年1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1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1日~1935年8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8月19日~1936年9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9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大事略记 1934年8月7日,红军第6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移,10月下旬与红3军(后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会师。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21日-11月15日,中央红军先后通过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16日,红军第25军2900余人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强渡湘江,减为3万余人。 湘江之战后,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的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 1934年12月30日-1935年1月6日,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并于7日占领遵义。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 1935年1月29日-3月21日,四渡赤水河。5月9日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

红军长征优秀教案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红军长征》。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长征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长征》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在此召开了。 (2)发展过程: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4年党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过渡: 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的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作业布置】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为什么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3.长征红军什么时候跳出敌人包围? 4.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

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 发表时间:2016-10-12 来源:新华网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精神一直被称为艰苦卓绝的代名词。红军长征时脱离了原有根据地,转战在敌占区、少数民族区域或无人区,衣、食、住、行都遇到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 衣──历尽风雨尽褴褛 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从苏区突围前,每人发放了一套新军装,经过近三个月转战多已磨损。占领遵义后,中央红军休整近半月,被服厂日夜开工,为每人补充了一两套新军衣。此后部队持续行军九个月,无法统一补充服装,到达陕北时多数已衣衫褴褛。 1935年6月中央红军过雪山前,在荒凉的地区根本找不到多少能够御寒的棉衣,只好找来少量白酒和大量辣椒让指战员取暖。当时部队还穿着单衣,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上,嚼着辣椒,在高昂的口号声中开始爬山。爬雪山时,毛泽东没有棉袄,翻过山后尽管浑身湿漉漉,仍显得兴致勃勃。周恩来却在途中患了感冒,下山后不停咳嗽,这是随后出现险些夺取他生命的病症的第一个症状。健壮的朱德也得了支气管炎,留下的后遗症终生没有治愈。 红二、六军团过雪山时也是夏天,指战员们也都身着单衣,同样也靠身披被子毯子和不断运动取暖,在山上停顿就有严重危险。据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写的总结:“有的在雪山上停止、休息和吃雪水的致死亡近百。”

红军过草地时,衣物缺乏也是造成大量减员的重要原因。当地中午温度可达40度,却经常会突然出现雷电交加,夜晚气温又降至零度左右,有一条破烂不堪的毯子或油布都是极为奢侈的物品,往往只能供伤员或体弱者使用。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宁时,一方面军买下了往来新疆的商旅运送的7万套冬衣,这才使全军在严寒来到时顺利补充了服装问题。 食──沿途征集常断粮 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通过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对贫苦农民,红军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群众逃跑不在家时,买其粮食就要找邻近群众留信给逃跑群众,并将钱付给邻近群众代转。 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中粮食供应最为艰难的日子,都是进入川康少数民族区域之后。进入雪山草地附近地区后,因人烟稀少且百姓多已逃避,部队为生存只好收割藏民接近成熟的青稞,从而产生了非常时期的特殊征粮方式──“留条(牌)筹粮”。收割完后,指战员们都将所收数量和原因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藏民回来后可拿这木牌向红军部队领回价钱。由于许多群众躲避未回,红军起初还留下部分银元,后因钱物不足而改留欠条。毛泽东到达陕北后接受斯诺采访,曾说过这是红军唯一的外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指示川西和西康地区的领导应向藏民做补偿。第一次过草地时行军七天,指战员们体力消耗大,多数人走了一半路程便将炒面吃光,断粮时只好长足发展所有能充饥之物——皮包革履、死牛烂马、树皮草根、“神仙土”、粪便中残留的粮粒等,甚至一根牛皮带分几次熬汤供数人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doc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和彝族人民心连心1935年2月,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以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北上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向川西北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若想强渡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这条路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敌人重兵阻拦;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miǎn)宁到达大渡河。 此时的红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经过研究,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由左权和刘亚楼同志带领红五团假装进攻西昌,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先遣队主力经冕宁通过彝民区。 纵观历史,大小凉山的彝民区从来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历来都是由土司和黑彝的各个分支分地区统领一切的。但各分支意见并不

统一,因为利益之争经常发生械斗。 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这一带彝民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大凉山的彝族人民长期受民族歧(qí)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汉人非常仇视,甚至有“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所以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必须要斗智斗勇。 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团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于21日凌晨攻下了冕宁县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指示先遣团,首先要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心团结好彝民。 红军来到县城中,在各处张贴了许多标语,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lù)。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sù);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布告说明红军与反动军阀不同,而是代表各族人民利益的。红军到这里来只是想通过彝族地区北上抗日。 考虑到彝族同胞言语不通,红军先遣团就请来一位彝族通司(翻译)。这位彝族通司名叫果基达列,大约有30多岁,头上缠着厚厚的灰布,上身披着一个大披肩,下身穿着一条肥大的裤子,光着脚。这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教学内容: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背景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时,学过好多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所以,这段历史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却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且在广度和深度上达不到。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谈长征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通过加强师生互动,设置历史情境,采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使学生逐渐体会历史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诵毛泽东诗歌《七律·长征》。(配上音乐,营造气氛) 长征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页。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有一位美国记者说: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那么当年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发进行远征的?长征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长征胜利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现在我们来学习第12课红军长征,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0页,完成学案的预习问题部分。(板书课题:第十二课红军长征) 二、新课学习 (一)长征的开始: 1、原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红军队伍不断迅速壮大,这使国民党惊恐不安,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向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在五次"围剿"中,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一部分

纪念长征诗歌朗诵

刘:八十年的风, 八十年的雨, 八十年前胜利长征! 党的旗帜红五星, 领导我们向光明! 郭:红军的壮举和神勇, 长征的英烈永远称颂! 长征的号角震撼心灵, 长征精神我们继承! 唐:红军统帅毛泽东啊, 长征路上写豪情: 纪念长征想长征, 陈雷回响在苍穹! 为有牺牲多壮志, 开天辟地众英雄! 腾:八十年前,毛主席说: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胡:我们说: 长征永远是宣言书! 宣告共产党的信仰和理想! 三十多万英雄好汉的热血和生命, 留在了两万五千里的征程! 长征勇士没有被强敌吓倒, 时刻准备着, 为民族和大众去牺牲! 刘:我们说: 长征永远是宣传队! 红军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国家兴亡, 做出了最惨烈、最悲壮的牺牲! 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大义凛然,对党忠诚。 跟着共产党就是胜利, 变成了全民族的心声! 冯:我们说: 长征永远是播种机!

红旗在前号角鸣, 钢铁大军万里征。 心中是理想,头上红五星! 生存为革命,牺牲是火种。 播种在黄河、长江, 燃烧在大漠、长城。 长征号角响起来, 我们永远热血沸腾…… 刘:红军是工农子弟兵, 共产党旗帜是血染的红。 万里长征向延安, 共产党走到人民心里边! 中国人民站起来, 推翻头上三座山! 天安门上红旗展, 敢叫日月换新天! 胡:八十年啊八十年, 后人不仅见证了红军的宏图伟业, 更加理解了长征的历史使命: 十送红军军民鱼水深情,

大渡桥横高唱不怕牺牲, 四渡赤水演绎坚毅和智慧, 雪山草地展现了新中国的黎明。 刘郭:长征把胜利希望融进了人民心中, 长征呈现了亿万人民心底的共鸣: 长征胜利八十年, 新中国高唱东方红! 唐:长征是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家园, 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集结我们的队伍,携手并肩,风雨兼程, 合:为了建设新世界, 开始我们新的长征!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文 黄桂英 一、课前交流,引入新课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我学过《飞夺泸定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定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的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活活饿死了。 师: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长征是非常艰苦的……(配乐简介长征) 二、初读全诗,交流感受 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本文就是毛主席在胜利会师后写成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谈阅读的体会与收获。 生:我发现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行有7个字,也就是七言八句,这就是题目所说的“七律”吗? 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我还知道了这八句中,每两个句子作为一联,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生:我觉得这首诗好读难解。 师:同学们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善于表达、敢于说话的学习精神令我感动。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除此以外,七律诗中间四句还两两对应。让我们再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吧。 (学生自由朗读,节奏与韵律比前次有所提升) 师:(课件出示课文,划分停顿)听录音朗读,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学生齐读,感受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师:这首诗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只有学懂了才能渎得更好,有什么方法学好这首诗呢?同学们发表一下看法。 生:可以按学习诗词的方法,“字词一句子一全诗”,理解诗意。 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 生:可以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了解诗意。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专业:木家 姓名:烟火不寂寞 指导老师: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提起长征,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提起长征精神,想必每个人对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都有一定的学习和领会。虽然长征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它的时代意义和它创造的精神财富却一直都在,也时刻在提醒和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更警示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它不仅写入了我们中华名族的发展历史,更是我们中华名族难得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名族的一份子,我们应时刻牢记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在长征途中,参加长征的中国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崇高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长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远征的首次胜利的。在长征途中,中国红军所经历的困难险阻是艰苦卓绝的,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千山万水只等闲”这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精神让红军战士最终战胜了一切敌人和所有困难,最终获取了伟大胜利。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就是为救国救民,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牺牲生命都无所畏惧的奉献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

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就是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惜一切,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始终坚信心中的信仰并且为之奋斗一生,对信仰和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管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不得已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78周年了。78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顺利会师,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也挽救了整个中国,挽救了中华名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更重要的是在这场远征中积累总结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回顾革命历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总结长征革命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中的革命精神。 在当代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更应该学习、研究长征精神,学习红军长征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统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严守党的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坚持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