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代谢组学法研究三聚氰胺对儿童尿液代谢的影响

代谢组学法研究三聚氰胺对儿童尿液代谢的影响

代谢组学法研究三聚氰胺对儿童尿液代谢的影响
代谢组学法研究三聚氰胺对儿童尿液代谢的影响

Vol .31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No .1

2010年1月

 

CHE M I CAL JOURNAL OF CH I N ESE UN I V ERSI TI ES

 

57~60

代谢组学法研究三聚氰胺对儿童尿液代谢的影响

王 勇

1,2

,江芝婷

1,2

,梁琼麟2,王义明2,王 梅3,罗国安

1,2

(1.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200237;2.清华大学化学系,北京100084;

3.长春市儿童医院急诊科,长春130051)

摘要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三聚氰胺对儿童尿液代谢的影响.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2飞行时间质谱

(UP LC /T OF 2M S )法分析儿童尿样的代谢指纹图谱,质谱数据采用Marker Lynx 软件处理,然后使用主成分分

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分析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 I P )选取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合质谱同位素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三聚氰胺通过肾结石导致的物理性损伤干扰了柠檬酸代谢.代谢组学法能够应用于三聚氰胺导致的代谢异常的研究及三聚氰胺导致肾损伤的无创检测.

关键词 代谢组学;超高效液相色谱2飞行时间质谱;三聚氰胺;肾脏损伤;柠檬酸代谢中图分类号 O65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120790(2010)0120057204

收稿日期:2009203230.

联系人简介:罗国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命分析化学研究.E 2mail:luoga@tsinghua .edu .cn

三聚氰胺(Mela m ine,结构式见图1),简称三胺,学名三氨三嗪,又名氰尿酰胺,俗称蜜胺,是一F i g .1 Structure of m el am i n e 种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白色结晶粉末,无味.主要用来生产塑料、胶水和阻燃剂,并被用于木材加工、塑料及涂料等行业,目前是重要的尿素后加工产品.由于每个三聚氰胺分子中都含有6个氮原子,含氮比例高达6617%.在原料或食品中加入三聚氰胺,可造成蛋白含量虚假增高.但是三聚氰胺没有任何营养价值,且对动物和人体有害.2007年3月,美国发生多起猫、狗宠物中毒死亡事件.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调查,初步认为宠物食品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导致猫、狗中毒死亡的原因.三聚氰胺高温下可能分解产生氰化物,动物食用后可以使动物发生肾衰竭并导致死亡.2008年9月8日,我国甘肃省陆续报道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随后多个省份相继发现类似病例,调查发现与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有关.代谢组学

[1,2]

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或其随时间的变化,

是研究生物体系代谢途径的一种技术.其研究平台主要有核磁共振(NMR )[3,4]、液相色谱2质谱(LC 2MS )[5~9]和气相色谱2质谱(GC 2MS )[10,11]法.通过代谢组学手段研究三聚氰胺对人体代谢的影响

尚未见报道.本文以三聚氰胺导致肾结石儿童和健康儿童的尿样为研究对象,采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以超高效液相色谱2飞行时间质谱(UP LC /T OF 2MS )建立了尿样的代谢指纹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数据分析,试图寻找三聚氰胺对人体代谢的影响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美国W aters Acquity UP LC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 aters LCT Pre m ier XE 质谱仪.甲醇和乙腈均

为色谱纯,购自美国Baker 公司;甲酸(纯度98%)购自美国Sig ma 公司;超纯水(1812M Ω)由M illi pore (法国)系统制得.1.2 样本来源及处理

7名三聚氰胺导致肾病儿童和570名正常儿童尿液均来自长春市儿童医院,年龄分布在1~48个

月之间.

实验前,将尿样在室温下解冻,移取200μL 于离心管中,加入4倍量(800μL )甲醇,涡旋2m in,于4℃下以13000r/m in 离心15m in,上清液加超纯水稀释1倍,过012μm 滤膜后检测.1.3 UP LC /T O F 2M S 分析

UP LC 条件:W aters ACQU I TY BEH C 18色谱柱(100mm ×211mm ,117μm );流动相A:011%甲

酸水溶液,流动相B:乙腈;流速015mL /m in;柱温:50℃;梯度洗脱:0~5m in,流动相B 由5%(体积分数)线性增至50%(体积分数),到7m in 时增至95%.进样量:4μL.

T OF 2MS 条件:W aters LCT Pre m ier XE T M

型飞行时间质谱仪,W 负离子模式;毛细管电压2200V;

锥孔电压35V;离子源温度120℃;脱溶剂气温度350℃;脱溶剂气流量700L /h;锥孔气流量40L /h;质量扫描范围m /z 50~1000;扫描时间012s;以亮氨酸2脑啡肽进行实时精确质量校正([M -H ]-=55412615).1.4 数据分析

质谱数据采用Marker Lynx (v411,W aters )软件进行峰提取、峰对齐及归一化等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导入SI M CA 2P (v1115,Umetrics )中进行分析.采用t 检验考察代谢物组间差异的显著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UP LC /T O F 2M S 代谢指纹谱分析

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重现性(峰面积RS D <5%,n =7),满足代谢组学研究的要求.表1列出了精密度考察的结果,表中数值为随机选取的几个代谢物的峰面积.典型的尿样总离子流(TI C )图如图2所示.

Table 1 Results of prec isi on

t R /m in 0158016501711186118721303134313531544159m /z

29219452641997335104527122263107735010966001286542125553912546131362Sa mp le 2121279113060188491365716842122331375313223919061125Sa mp le 2221269118664113471625711840151301975018123618759122Sa mp le 2321128717962120511285616640198321195017123319860103Sa mp le 2421379019262126481196318539155311955013623415958197Sa mp le 2521349113265171471305612738191321525110623918358176Sa mp le 2621338912161151481435811140129301905116723813462184Sa mp le 2721368415961168461655813639148311694918122318657197RS D (%)

3181

2192

2171

3117

4139

2176

2173

2122

2137

2180

F i g .2 UP LC 2M S BP I chro ma togram of a ur i n e s am ple

2.2 病例组和对照组代谢指纹谱差异

图3为主成分分析(PCA )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 LS 2DA )得到的得分矩阵投影图.从图3(A )中

可以看出,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并不明显,采用PCA 无法将两组样本完全分开.改用P LS 2DA 对数据进行处理,分离效果大大改善,基本能够实现完全分离.采用P LS 2DA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分离结果

如图3(B )所示.

根据P LS 2DA 分析中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 m portance in p r ojecti on,V I P )值的顺序,结合f 检验和t 检验的方法,筛选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具有明显差异的化合物,并结合质谱同位素匹配结果和H MDB 代谢物数据库检索,对各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见表2.

85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ol .31 

F i g .3 Results of PCA(A)and P L S 2DA ana lysis(B)Table 2 I den ti f i ca ti on results of the poten ti a l b i o markers

t R /m in

m /z

Component I dentificati on result Sa mp le gr oup

(Mean ±S D )Contr ol gr oup

(Mean ±S D )017317310036C 6H 6O 6([M -H ]-)Aconitic acid 29166±1916963134±39110118417810060C 9H 9NO 3([M -H ]-)H i ppuric acid 52190±1818691163±54173015819110135C 6H 8O 7([M -H ]-)Citric acid /Is ocitric acid

42195±1814613714±10311112219410495C 9H 9NO 4([M -H ]-

)Salicyluric acid /α2Hydr oxyhi ppuric acid

29191±1419460186±36151018420510353C 7H 10O 7([M -H ]-)Homocitric acid 20192±1813343167±341491141

18819930

C 6H 6O 7([M -H ]-)

Oxal osuccinic acid

32165±31117

73108±44171

据文献[12]报道,三聚氰胺在机体内的代谢属于不活泼代谢或惰性代谢,即它在机体内不会迅速发生任何类型的代谢变化.动物实验表明,三聚氰胺在猪体内快速清除,28h 排出约99%,不会在体内广泛分布.成年雄性Fischer 344大鼠的实验研究表明,三聚氰胺在大鼠体内经过24h 后,约90%以原形态从尿中排出,血浆消除半衰期约217h,尿中清除半衰期约3h [13]

.临床研究证明,人口服三聚

氰酸后24h 排出98%,半衰期为3h

[14]

.

三聚氰胺无法参与代谢,也就无法直接与体内代谢物发生相互作用.关于三聚氰胺的毒性,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三聚氰胺所导致的尿道损伤是由结石的刺激引起的,而非三聚氰胺或其代谢物与膀胱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还有研究表明,急性肾衰与肾脏的物理性堵塞有关.

通过对以上代谢物所涉及到的代谢循环进行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于柠檬酸代谢循环.柠檬酸主要在近端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且其代谢与清除受机体酸碱平衡的影响,机体代谢性酸中毒

会导致柠檬酸排泄减少.在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酸(H +)、碱(HCO -3)等物质,通过肾脏等调节系统的调节,能够使体液的pH 值维持在7135~7145的正常范围.如果因为肾功能不良等原因,使机体的酸碱代谢紊乱超过了自身调节能力,体内H +

增加而HCO -

3减少,血液pH 值下降在7135以下,临床上称之为代谢性酸中毒.研究表明,代谢性酸中毒导致柠檬酸进入线粒体基质增加,细胞质中柠檬酸水平提高,肾小管对柠檬酸的吸收增加,清除率降低.

肾脏是机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重要器官,肾脏的损伤很容易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的形成.许多研究

[15~19]

结果显示,尿中柠檬酸水平降低是肾脏病变或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中柠檬

酸等代谢物水平的降低,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一致,从代谢层面上反映了三聚氰胺结石导致的肾脏损伤,以及该损伤对机体代谢的影响.上述结论仅为本研究的部分结果,对于三聚氰胺对机体影响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及结合动物实验从定量、代谢组学以及常规病理学等角度的研究工作尚在进行中.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基于UP LC 2T OF /MS 对于尿样的分析可以应用于三聚氰胺导致的代谢异常的研究.结石对于肾脏的损伤导致了代谢物水平的变异,因而本方法可以应用于三聚氰胺导致肾损伤的无创检测.

参 考 文 献

[1] N ichols on J.K .,L indon J.C .,Hol m es E ..Xenobi otica[J ],1999,29(11):1181—1189

[2] N ichols on J.K .,Connelly J.,L indon J.C .,et al ..Nat .Rev .D rug .D iscov .[J ],2002,1(2):153—161

9

5 No .1

 王 勇等:代谢组学法研究三聚氰胺对儿童尿液代谢的影响

06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ol.31 

[3] Yap I.K.S.,L i J.V.,Saric J.,et al..J.Pr oteome.Res.[J],2008,7(9):3718—3728

[4] L I Zhong2Feng(李中峰),WU Hui2Feng(吴惠丰),ZHANG Xiao2Yu(张晓宇),et al..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

学报)[J],2006,27(3):438—442

[5] Theodoridis G.,Gika H.G.,W ils on I. D..Trends Anal.Che m.[J],2008,27(3):251—260

[6] ZHAO J i2Yuan(赵基源),WANG Yi2M ing(王义明),LUO Guo2An(罗国安),et al..Che m.J.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

学报)[J],2003,24(8):1368—1372

[7] W ang Y.,Zhang H.Y.,L iang Q.L.,et al..J.Chr omat ogr.B[J],2008,863(1):94—100

[8] J iang Z.T.,L iang Q.L.,Luo G. A.,et al..Talanta[J],2009,77(4):1279—1284

[9] Xia J.F.,L iang Q.L.,Hu P.,et al..Clin.B i o.Che m.[J],2009,42(3):215—220

[10] Yuan K.L.,Kong H.W.,Guan Y.F.,et al..J.Chr om t ogr.B[J],2007,850:236—240

[11] CHE N Jun(陈君),L I A NG Q i ong2L in(梁琼麟),L I Hui(李珲),et al..Che m.J.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

2008,29(11):2155—2158

[12] Baynes R.E.,S m ith G.,Mas on S.E.,et al..Food.Che m.Toxicol.[J],2008,46:1196—1200

[13] Mast R.W.,Jeffcoat A.R.,Sadler B.M.,et al..Food.Che m.Toxicol.[J],1983,21(6):807—810

[14] Puschner B.,Poppenga R.H.,Lowenstine L.J.,et al..J.Vet.D iagn.I nvest.[J],2007,19:616—624

[15] Beckwith2Hall B.M.,N ichols on J.K.,N icholls A.W.,et al..Che m.Res.T oxicol.[J],1998,11:260—272

[16] Gartland K.P.R.,Bonner F.W.,Ti m brell J. A.,et al..A rch.Toxicol.[J],1989,63:97—106

[17] Roberts on D.G.,Reily M. D.,Sigler R.E.,et al..Toxicol.Sci.[J],2000,57:326—337

[18] Bairaktari E.,Kat opodis K.,Sia mopoul os K.C.,et al..Clin.Che m.[J],1998,44(6):1256—1261

[19] N ichols on J.K.,Ti m brell J. A.,Sadler P.J..Mol.Phar macol.[J],1985,27(6):644—651

M et abono m i cs Research of the I nfluence of M el am i n e to the

Ur i n e M et abolis m of the Ch ildren Ba sed on UPLC/TO F2M S

WANG Yong1,2,J I A NG Zhi2Ting1,2,L I A NG Q i ong2L in2,

WANG Yi2M ing2,WANG Mei3,LUO Guo2An1,23

(1.School of Phar m acy,East China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237,China;

2.D epart m ent of Che m istry,Tsinghua U niversity,B eijing100084,China;

3.Em ergency D epart m ent,Children Hospital of Changchun,Changchun130051,China)

Abstract The metabonom ics method was e mp l oyed t 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mela m ine t o the u2 rine metabolis m of the children.U rine sa mp les of7mela m ine affected children and570healthy children were collected fr om the Children Hos p ital of Changchun.The p r ofiles of the collecteed urine sa mp les were obtained with ultra perf or mance liquid chr o mat ography coup led with ti m e2of2flight mass s pectr ometry(UP LC/T OF2MS). The data were firstly p r ocessed with the s oft w are Marker Lynx,then analyzed with p rinci p le component analysis(PCA)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 m inant analysis(P LS2DA).The potential bi omarkers were screened out according t o the V I P(variable i m portance in p r ojecti on)value and identified with i2fit and data2 base.Most of the metabolites of significant intergr oup differences were finally found t o be in the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According t o the bi ol ogical functi ons of the obtained potential bi omarkers,it was deduced that the citric acid metabolis m was disturbed by mela m ine thr ough its kidney injury effect.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etabonom ics method can be utilized t o investigati on of the influence of mela m ine t o the metabolis m as well as the noninvasive exa m inati on of the mela m ine caused kidney injury.

Keywords Metabonom ics;UP LC/T OF2MS;Mela m ine;Kidney injury;Citric acid metabolis m

(Ed.:H,J,Z)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流程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流程分子微生物学112300003林兵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科学项目的实施,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在研究人类生命科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并迅速地发展起来,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共同组成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0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分别从调控生命过程的不同层面进行研究, 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 探讨生命的本质, 逐步系统地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这些组学手段加上生物信息学, 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谢组学的出现和发展是必要的, 同时也是必须的。对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缺点和不足, 代谢组学正好可以进行弥补。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命个体对外源性物质(药物或毒物)的刺激、环境变化或遗传修饰所做出的所有代谢应答, 并且检测这种应答的全貌及其动态变化。代谢组学方法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现代化实验技术手段, 同时也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发展 代谢组学最初是由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N icholson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代谢组学是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来研究, 并且将代谢组学定义为生物体对病理生理或基因修饰等刺激产生的代谢物质动态应答的定量测定。2000年,德国马普所的Fiehn等提出了代谢组学的概念,但是与N ichols on提出的代谢组学不同, 他是将代谢组学定位为一个静态的过程,也可以称为/代谢物组学, 即对限定条件下的特定生物样品中所有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同时Fiehn还将代谢组学按照研究目的的不同分为4类: 代谢物靶标分析,代谢轮廓(谱)分析, 代谢组学,代谢指纹分析。现在代谢组学在国内外的研究都在迅速地发展, 科学家们对代谢组学这一概念也进行了完善, 作出了科学的定义: 代谢组学是对一个生物系统的细胞在给定时间和条件下所有小分子代谢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定量描述生物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对内因和外因变化应答规律的科学。 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同, 代谢组学的主要研究思想是全局观点。与传统的代谢研究相比, 代谢组学融合了物理学、生物学及分析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利用现代化的先进的仪器联用分析技术对机体在特定的条件下整个代谢产物谱的变化进行检测,并通过特殊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整体的生物学功能状况。由于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或动物体的所有代谢产物, 而这些代谢产物的产生都是由机体的内源性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的,因此,代谢产物的变化也就揭示了内源性物质或是基因水平的变化,这使研究对象从微观的基因变为宏观的代谢物,宏观代谢表型的研究使得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缩小而且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这点也是代谢组学研究的优势之一. 代谢组学的优势主要包括:对机体损伤小,所得到的信息量大,相对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检测更加容易。由于代谢组学发展的时间较短, 并且由于代谢组学的分析对象是无偏向性的样品中所有的小分子物质,因此对分析手段的要求比较高, 在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上也不成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同时生物体代谢物组变化快, 稳定性较难控制,当机体的生理和药理效应超敏时,受试物即使没有相关毒性,也可能引起明显的代谢变化,导致假阳性结果。 代谢组学应用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7个方面:

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 BlueGuy(金币+3)不错,谢谢!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在完成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和水稻(Oryza sativa) 等植物的基因组测序后,植物生物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已经把目光从基因的测序转移到了基因的功能研究。在研究DNA 的基因组学、mRNA 的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的蛋白组学后,接踵而来的是研究代谢物的代谢组学(Hall et al.,2002)。代谢组学的概念来源于代谢组,代谢组是指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的低分子量代谢产物,代谢组学则是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Goodacre,2004)。它是以组群指标分析为基础,以高通量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手段,以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为目标的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代谢物是细胞调控过程的终产物,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变化被视为生物系统对基因或环境变化的最终响应(Fiehn,2002)。植物内源代谢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Pichersky and Gang,2000)。植物中代谢物超过20万种,有维持植物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初生代谢物;还有利用初生代谢物生成的与植物抗病和抗逆关系密切的次生代谢物,所以对植物代谢物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由于植物代谢物在时间和空间都具有高度的动态性(stitt and Fernie,2003)。尤其是次生代谢物种类繁多、结构迥异,且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以及生长发育时期的特异性,难于进行分离分析,所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强大的检测分析工具。在代谢物分析领域,人们已经提出了目标分析、代谢产物指纹分析、代谢产物轮廓分析和代谢表型分析、代谢组学分析等概念。20世纪90年代初,Sauter 等(1991)首先将代谢组分析引入植物系统诊断,此后关于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逐年增多。随着拟南芥等植物的基因组测序完成以及代谢物分析手段的改进和提高,今后几年进入此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将越来越多。 1研究方法 代谢组学分析流程包括样品制备、代谢物成分分析鉴定和数据分析与解释。由于植物中代谢物的种类繁多,而目前可用的成分检测和数据分析方法又多种多样,所以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采用的样品制备、分离鉴定手段及数据分析方法各不相同。 1.1样品制备 植物代谢物样品制备分为组织取样、匀浆、抽提、保存和样品预处理等步骤(Weckwerth and Fiehn,2002)。代谢产物通常用水或有机溶剂(如甲醇和己烷等)分别提取,获得水提取物和有机溶剂提取物,从而把非极性的亲脂相和极性相分开。分析之前,通常先用固相微萃取、固相萃取和亲和色谱等方法进行预处理(邱德有和黄璐琦,2004)。然而植物代谢物千差万别,其中很多物质稍受干扰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且对其分析鉴定所采用的设备也不同。目前还没有适合所有代谢物的抽提方法,通常只能根据所要分析的代谢物特性及使用的鉴定手段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而抽提时间、温度、溶剂成分和质量及实验者的技巧等诸多因素也将影响样品制备的水平。

代谢组学综述

代谢组学综述 摘要: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简要介绍了代谢组学的含义、代谢组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分析技术、数据解析方法,综述了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疾病诊断、植物和中药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代谢组学研究技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科学项目的实施,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在研究人类生命科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并迅速地发展起来, 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共同组成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0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分别从调控生命过程的不同层面进行研究, 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 探讨生命的本质, 逐步系统地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这些组学手段加上生物信息学, 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谢组学的出现和发展是必要的, 同时也是必须的。对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缺点和不足, 代谢组学正好可以进行弥补。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命个体对外源性物质(药物或毒物)的刺激、环境变化或遗传修饰所做出的所有代谢应答, 并且检测这种应答的全貌及其动态变化。代谢组学方法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现代化实验技术手段, 同时也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发展 代谢组学最初是由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N icholson教授提出的, 他认为代谢组学是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来研究, 并且将代谢组学定义为生物体对病理生理或基因修饰等刺激产生的代谢物质动态应答的定量测定。2000年, 德国马普所的Fiehn等提出了代谢组学的概念, 但是与N icholson提出的代谢组学不同, 他是将代谢组学定位为一个静态的过程, 也可以称为/代谢物组学, 即对限定条件下的特定生物样品中所有代

代谢组学在植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学研究, 2016, 5(1), 26-33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14360671.html,/journal/b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14360671.html,/10.12677/br.2016.51005 Application of Metabolomics in Plant Research Guixiao La1, Xi Hao1, Xiangyang Li1, Mingyi Ou2, Tiegang Yang1* 1Industri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2China Tobacco Guizhou Industrial Co. Ltd.,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Dec. 10th, 2015; accepted: Dec. 25th, 2015; published: Dec. 30th, 2015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1436067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Metabolomics is an emerging omics technology after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which can qualify and quantify all small molecular weight metabolites in an organism or cells in a short time. With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LC-MS) an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mass spectrometry (CE-M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ata process method and presented huge advantages, plant metabolomics has been used in multiple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functional genomics, metabolism pathway, crop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recent progress in plant metabolomics and the put-ative problem in this research field. Moreover,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the plant metabolom-ics were also forecasted. Keywords Metabolomics, Plant, Advance, Prospect 代谢组学在植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腊贵晓1,郝西1,理向阳1,欧明毅2,杨铁钢1?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南郑州 2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阳 *通讯作者。

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一、学习指导 1.学习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内涵,掌握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 2.熟悉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技术手段 3.了解代谢组学优势特点 4.了解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5.了解代谢组学发展趋势 二、正文 基因组功能解析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基因功能的复杂性和生物系统的完整性,必然要从“整体”层面上来理解构成生物体系的各个模块功能。随着新的测量技术、高通量的分析方法、先进的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新理论的发展,加上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生物信息的大量积累,使得在系统水平上研究由分子生物学发现的组件所构成的生命体系成为可能[1]。系统生物学家们认为,将生命科学上升为“综合”科学的时机已经成熟,生命科学再次回到整合性研究的新高度,逐步由分子生物学时代进入到系统生物学时代[2]。系统生物学不同以往的实验生物学仅关注个别基因和蛋白质,它要研究所有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组分间的所有相互关系,通过整合各组成成分的信息,以数学方法建立模型描述系统结构[3,4]。 (一)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内涵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组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代谢组学术语在国际上有两个英文名,即metabolomics 和metabonomics。Metabolomics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Fiehn等通过对植物代谢物研究提出来的,认为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是定性和定量分析单个细胞或单一类型细胞的代谢调控和代谢流中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从而监测机体或活细胞中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5]。英国Nicholson研究小组从毒理学角度分析大鼠尿液成份时提出了代谢组学(Metabonomics)的概念,认为代谢组学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扰动或刺激后(如某个特定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或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生物体系的代谢途径的一种技术[6]。国内的代谢组学研究小组基本用metabonomics一词来表示“代谢组学”。严格地说,代谢组学所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生物系统中所有的代谢产物。但由于实际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只对各种代谢路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物质(MW<1Kd)进行测定和分析。 (二)代谢组学优势特点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可以更好地反映体系表型生物机体是一个动态的、多因素综合调控的复杂体系,在从基因到性状的生物信息传递链中,机体需通过不断调节自身复杂的代谢网络来维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环境的正常动态平衡[7]。

代谢组学的定义(1)

代谢组学的定义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metabonomics)[1, 2]是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是研究生物体系受外部刺激所产生的所有代谢产物变化的科学,所关注的是代谢循环中分子量小于1000 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反映的是外界刺激或遗传修饰的细胞或组织的代谢应答变化。代谢组学的概念来源于最初人们提出的“代谢物组”(metabolome),即指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代谢产物,后来发展为代谢组学的概念。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通过高通量的实验和大规模的计算,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全面地综合地考察机体的代谢变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方法学,代谢组学已成为国际上疾病与健康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 Nicholson 研究小组于1999 年提出了metabonomics 的概念[1],并在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3, 4]。Fiehn 等[5]提出了metabolomics 的概念,第一次把代谢产物和生物基因的功能联系起来。之后很多植物化学家开展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使代谢组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当前代谢组学的两大主流领域:metabolomics 和metabonomics。前者是对生物系统整体的、动态的认识(不仅关心代谢物质的整体也关注其动态变化规律),而后者强调分析且是个静态的认识概念,因此可以认为metabolomics 是metabonomics 的一个组成部分。代谢组学经过不断的发展,一些相关层次的定义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第一个层次为靶标分析,目标是定量分析一个靶蛋白的底物和/或产物;第二个层次为代谢轮廓分析,采用针对性的分析技术,对特定代谢过程中的结构或性质相关的预设代谢物系列进行定量测定;第三个层次为代谢指纹,定性或半定量分析细胞内外全部代谢物;第四个层次为代谢组分析,定量分析一个生物系统全部代谢物,其目前还难以实现。 目前,代谢组学已在药物毒性和机理研究[6-7]、微生物和植物研究[8,9]、疾病诊断和动物模型[10, 11]、基因功能的阐明[12]等领域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在中药成分的安全性评估[13]、药物代谢分析[14]、毒性基因组学[15]、营养基因组[16]、药理代谢组学[17-19]、整合药物代谢和系统毒理学[20, 21]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代谢组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是:运用核磁共振(NMR)、质谱(MS)、气质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高通量、高灵敏度与高精确度的现代分析技术,通过对细胞提取物、组织提取物、生物体液(血浆、血清、尿液、胆汁、脑脊液等)和完整的脏器组织等随时间变化的代谢物浓度进行检测,结合有效的模式识别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和分类,并将这些代谢信息与生理病理过程中的生物学事件关联起来,从而了解机体生命活动的代谢过程[22]。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 作为众多化学分析方法中的一种,NMR 在代谢组学的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NMR 分析生物体液或活体组织等复杂样品时,预处理过程简单,测试手段丰富,包括液体高分辨NMR、高分辨魔角旋转(HRMAS) NMR 和活体磁共振定域谱(MRS),因此能够在最接近生理状态的条件下对不同类型的样品进行检测。其次,NMR 是一种无创性的多参数动态分析技术,同时具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NMR 谱本身携带有丰富的分子结构和动力学信息,通过扫描生物样品可以得到其所有含NMR 可观测核的、且含量在NMR 检测限上的代谢物的特征NMR 谱。再次,NMR 检测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5 ~ 10 分钟),这对于实现高通量样品检测,并保证样品在检测期内维持原有生化性质至关重要。此外,低温探头、自动进样技术的出现和日趋完善,也使检测灵敏度和速度不断提高。最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摘要】从技术步骤、分析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当前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领域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中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关键词】药用植物;代谢组学;功能基因组学 代谢组学是对生物体内代谢物进行大规模分析的一项技术[1],它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药用植物代谢组学主要研究外界因素变化对植物所造成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营养胁迫、生物胁迫,以及基因的突变和重组等引起的微小变化,是物种表型分析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在现代中药研究中,代谢组学在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药资源和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另外,在对模式植物突变体文库或转基因文库进行分析之前,代谢组学往往是首先考虑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国外已有成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拟南芥突变株进行大规模基因筛选的例子,这为与重要性状相关基因功能的阐明和选育可供商业化利用的转基因作物奠定了基础 目前,还有许多经济作物的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尚未完成,由于代谢组学研究并不要求对基因组信息的了解,所以在与这些作物有关的研究领域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这也是其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相比的优势之一。代谢组学研究涉及与生物技术、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学计量学和信息学相关的大量知识,Fiehn[2]对代谢组学有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类(见表1)。 1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步骤 代谢组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步骤主要包括植物栽培、样本制备、衍生化、分离纯化和数据分析5个方面(见图2)。 1.1植物栽培 对研究对象进行培育的目的是为了对样本的稳定性进行控制,相对于微生物和动物而言,植物的人工栽培需要考 表1代谢组学的分类及定义略 虑更多的问题,如中药材在不同年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部位以及光照、水肥、耕作等环境因素的微小差异都可引起生理状态的变化,而这些非可控及可控双重因素的影响很难进行精确的控制,从而影响药用植物代谢组研究的重复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推荐使用大容量的培养箱[3],定时更换培养箱中栽培对象的位置,以及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等,Fukusaki E[4]利用无土栽培系统将水和养分直接引入植物根部,并且对供给量进行精确地控制,大大提高了实验的重复性。 1.2样本制备 为了获得稳定的实验结果,样本制备需要考虑样本的生长、取样的时间和地点、取样量以及样本的处理方法等问题,并根据分析对象的分子结构、溶解性、极性等理化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大小对提取和分离的方法进行选择,逐一优化试验方案。Maharjan RP等[5]用6种方法分别对大肠杆菌中代谢产物进行提取,发现用-40℃甲醇进行提取的效果最好。现阶段代谢组学的分析对象主要集中在亲水性小分子,尤其是初级代谢产物,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 MS)和毛细管电泳 质谱(CE MS)联用都是分析亲水小分子的重要技术。Fiehn O等[6]使用GC MS 对拟南芥叶片中的亲水小分子进行了分析,发现酒石酸半缩醛、柠苹酸、别苏氨酸、羟基乙酸等15种植物代谢物。 1.3衍生化处理 对目标代谢产物的衍生化处理取决于所使用的分析设备,GC MS系统只适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研究中的探讨 姓名:郭欣欣学号:22009283 导师:刘慧荣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 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关于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如将某个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 其代谢产物(内源代谢物质) 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是生物整体、系统或器官的内源性代谢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其所受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是检测和量化一个生物整体代谢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建立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下,代谢整体的变化轨迹,反映某种病理(生理) 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物事件。 1 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平台 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期的样品制备,中期的代谢产物检测、分析与鉴定以及后期的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前期代谢组学研究常用的检测技术,一般不需要对标本行特别的分离、纯化等。但离体条件下,细胞或组织内的代谢状态可迅速改变,代谢物的质与量亦随之变化,为正确反映在体的真实信息,须立即阻断内在酶的活性。最为常用的是冰冻/液氮降温法及冷冻、干燥的保存技术,尽管如此,细胞间仍始终有一低水平的代谢活动,需尽量避免氧化等活化因素。 中期代谢产物的检测、分析与鉴定是代谢组学技术的核心部分,最常用的是NMR及质谱(MS)两种。 核磁共振技术是利用高磁场中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光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的分析技术,生命科学领域中常用的是氢谱( 1H NMR ) 、碳谱(13C NMR)及磷谱(31P NMR)三种。可用于体液或组织提取液和活体分析两大类。 NMR技术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如下优点: ①无损伤性,不破坏样品的结构和性质; ②可在一定的温度和缓冲范围内进行生理条件或接近生理条件的实验; ③与外界特定干预相结合,研究动态系统中机体化学交换、运动等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 ④实验方法灵活多样。但仪器价格及维护费用昂贵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质谱技术是将离子化的原子、分子或是分子碎片按质量或是质荷比(m/e)大小顺序排列成图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新的离子化技术则使质谱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NMR技术与MS技术相比,各有其优缺点,需要在研究中灵活选用。总体而言,NMR技术应用的更为广泛。此外,根据代谢组学的研究需要,还常用于其他的一些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GC)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等。它们往往与NMR或MS技术联用,进一步增加其灵敏性。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分析手段更新,敏感性及分辨率提高,“假阳性”的概率也就越大,可能是仪器技术方法固有的,亦或是数据分析过程中产生的。 后期代谢组学研究的后期需借助于生物信息学平台。它往往借助于一定的软件,联合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将多维、分散的数据进行总结、分类及判别分析,发现数据间的定性、定量关系,解读数据中蕴藏的生物学意义,阐述其与机体代谢的关系。如果说分析技术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门”,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建立便是“找到宝藏”的钥匙。 主成分分析法( PCA) 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其将分散于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于几个综合指标(PC)上,如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利用主成分描述机体代谢的变化情况,发挥了降维分析的作用,避免淹没于大量数据中。其他的模式识别技术,如聚类分析、辨别式功能分析、最小二乘法投影法等在代谢组学研究中亦有其重要的地位。 现实情况下,代谢组学的数据更为复杂,特别是NMR对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将代谢物的表达谱与时间相联系,分析时更加困难,需要借助复杂的模型或是专家系统进行分析(在应用

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_王小莉

2016-02,37(1)中国烟草科学 Chinese Tobacco Science 89 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王小莉,付博,赵铭钦*,贺凡,王鹏泽,刘鹏飞 (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郑州 450002) 摘要:简述了作为研究植物生理生化和基因功能新方法的代谢组学在烟草研究中的主要技术流程及其应用现状,归纳了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组织中烟草代谢物差异及产生原因,总结了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及化学诱导处理等条件下的烟草生理生化变化及相关基因功能。最后提出了目前烟草代谢组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出与其他组学整合应用是代谢组学在烟草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烟草;代谢组学;胁迫;化学诱导;基因功能 中图分类号:S572.01 文章编号:1007-5119(2016)01-0089-08 DOI:10.13496/j.issn.1007-5119.2016.01.016 Research of Metabolomics in Tobacco WANG Xiaoli, FU Bo, ZHAO Mingqin*, HE Fan, WANG Pengze, LIU Pengfei (College of Tobacco Scienc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ional Tobacco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Research Center,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Metabolomics has been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investigating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cesses and gene function of plants. Here we review the main process of metabol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 status in tobacco research,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actions when tobacco responds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chemically induced processes and genetic modifications. Finally, issues of critical significance to current tobacco metabolomics research are discussed and it is noted that integration with other omics is the trend of metabolomics research in tobacco. Keywords: tobacco; metabolomics; stress; chemical induction; gene function 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不同层面研究生物体对环境或基因改变的响应,它们都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代谢组学是21世纪初产生的一门新学科,主要通过研究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受环境或基因扰动前后差异来研究植物代谢网络和基因功能[1-2]。与微生物和动物相比,植物的独特性在于它拥有复杂的代谢途径,目前发现的次生代谢产物达20万种以上[3]。代谢物差异是植物对基因或环境改变的最终响应[4],因此,对代谢物进行全面解析,探索相关代谢网络和基因调控机制,是从分子层面深入认识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一个重要环节[5-7]。 烟草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在研究植物遗传、发育、防御反应和转基因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8-10]。烟草代谢物非常丰富,目前从烟叶中已鉴定出3000多种[11],且代谢物理化性质和含量差异较大,给烟草化学及代谢规律研究带来挑战。传统的烟草化学主要集中于研究某一类化学成分或某几种重要物质,如萜类[12]、生物碱类[13]、多酚类等[14],这很难全面地系统地阐述烟草代谢网络。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烟草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中,例如采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找出 基金项目:中国烟草总公司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110201101001 TS-01);上海烟草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风格定位研究及样品检测”(szbcw201201150) 作者简介:王小莉(1983-),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烟草生理生化研究。E-mail:xiaoliwang325@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14360671.html, *通信作者,E-mail:zhaomingqin@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14360671.html, 收稿日期:2015-09-09 修回日期:2015-11-19

代谢组学及其发展

代谢组学及其发展 摘要:代谢组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 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生物体系内源代谢物质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生物整体、系统或器官的内源性代谢物质及其所受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组学运用,中药学 1 代谢组学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metabolomics)是效仿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思想,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的研究方式,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大都是相对分子质量1000以内的小分子物质。先进分析检测技术结合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等计算分析方法是代谢组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2.1研究范围 代谢组学主要研究的是作为各种代谢路径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代谢物(MW<1000)。在食品安全领域,利用代谢组学工具发现农兽药等在动植物体内的相关生物标志物也是一个热点领。其样品主要是动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提取液。 2.2常用的分析技术 主要技术手段是代谢组学以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气相色谱-质谱(GC.Ms)、核磁共振谱(NMR)等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1.2.3],其中以NMR为主。通过检测一系列样品的NMR 谱图,再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判断出生物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并有可能找出与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为相关预警信号提供一个预知平台。 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Fiehn 将生物体系的代谢产物分析分为4个层次:(1)代谢物靶标分析对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组分的分析。在这个层次中,需要采取一定的预处理技术除掉干扰物,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2)代谢轮廓(谱)分析对少数所预设的一些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如某一类结构、性质相关的化合物,某一代谢途径的所有中间产物或多条代谢途径的标志性组分。进行代谢轮廓(谱)分析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类化合物的特有的化学性质,在样品的预处理和检测过程中,采用特定的技术来完成。(3)代谢组学是在限定条件下对特定生物样品中所有内源性代谢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时,样品的预处理和检测技术必须满足对所有的代谢组分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的要求,而且基体干扰要小。代谢组学涉及的数据量非常大,因此需要有能对其数据进行解析的化学计量学技术。代谢组学的最终目标是解析所有的可见峰。(4)代谢指纹分析不具体鉴定单一组分,而是通过比较代谢物指纹图谱的差异对样品进行快速分类。 2.3数据处理平台 应用NMR或MS得到的代谢组学数据是海量的多变量数据信息,需要利用模式识别(PR,pattern recognition)技术进行多元数据分析,将数据降维,然后对样本分类或寻找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用来解释代谢表型(metabolic phenotypes)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0.前言 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体内代谢产物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它能为疾病状态、药理毒理、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大量信息[1],1999年Nicholson[2]将其定义为能定量测定生命系统对病理生理刺激或基因改变所产生的动态多参数代谢反应的一种方法(Metabonomicsisdefinedas‘thequan-titativemeasurementofthedynamicmultiparametricmetabolicresponseoflivingsystemstopathophysiologicalstimuliorgeneticmodification’)。它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组学,并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等共同构成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考查的是生物机体内所有的代谢产物[3],但主要关注的是分子量在1000以内的小分子物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和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活动,代谢组学则从代谢物层面上探寻生命活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什么可能会发生,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什么确实发生了[4]。代谢产物能在一个生物体的细胞、细胞器、组织、器官、体液等各个层面上产生[5],从某种意义上说机体内每一项生命活动都要受到代谢产物的调节和影响,因此,代谢组学研究可以了解和探索各项生命活动的整体代谢状况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活动。目前代谢组学在药学、毒理学、疾病诊断、基因功能等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并已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它在向各个学科渗透的同时,其自身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进步,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代谢组学正向真正的系统、综合、全面的目标迈进。 1.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代谢组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核磁共振波谱(NMR)等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来检测各种生物样品(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肝脏、病变组织等)中代谢物组的信息并结合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等分析计算方法对所得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处理,最后综合解析这些数据以探讨各种生命活动在代谢物层面上的规律和特征并用于评价药物疗效、检测药物毒性、诊断疾病、分析疾病状态等。代谢组学的技术平台主要包括样品制备、代谢产物检测和分析鉴定以及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2.代谢组学的应用 2.1代谢组学为药学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代谢组学在药物安全性评价、新药开发、毒性标志物的筛选等方面应用广泛。Nicholls[6]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药物引起磷脂质病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鼠给药后不同时段尿液代谢组图谱发生变化。研究认为代谢组学技术能为药物引起磷脂质病微小生化改变的检测提供强有力的工具。Slim[7]利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地塞米松对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诱导的大鼠脉管炎的治疗作用,发现大鼠尿液代谢组图谱与组织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研究认为尿液代谢组图谱的变化可反映主要的病理变化,代谢组学技术可非侵害地检测血管变化。 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利用高通量的技术手段筛选和检测潜在的毒性物质是新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环节[8],因为大多数药物通过广泛的生物转化作用可成为毒性明显不同的代谢物[9],当毒物与细胞或组织相互作用时会引起机体关键代谢过程中内源性物质的比例和浓度发生变化,所以只有对这些代谢物的变化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大量研究表明代谢组学技术能快速获得这些信息[10],它可检测生物体在给药后整体的代谢反应过程,能综合考察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能全面分析代谢产物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而系统地评价药物的价值和开发前景。在毒理学研究中,代谢组学技术在研究毒物作用机制、预测药物毒性、鉴定对临床有用的生物标志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Warne[12]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3-三氟甲基-苯胺的毒 理反应,成功鉴定出了与毒性反应有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Azmi等[13]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1-萘异硫氰酸酯(1-Naphthylisothiocyanate,ANIT)的肝毒性作用,研究认为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在器官、亚器官等不同水平上认识不同的毒理学机制。 鉴于代谢组学技术在药学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巨大贡献,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已与六家医药公司联合成立了名为毒理代谢组学(theConsor-tiumforMetabonomicToxicology,COMET)的研究组织,该组织旨在从方法学上建立一套毒理代谢组学研究体系和通用的标准评价方法,采用1HNMR技术分析尿液和血液代谢组信息以用于候选药物临床前的毒性检测[14]。近来,Clayton[15]又提出了药物代谢组学的概念(pharmaco-metabonomics,whichwedefineas‘thepredictionoftheoutcome(forex-ample,efficacyortoxicity)ofadrugorxenobioticinterventioninanindividualbasedonamathematicalmodelofpre-interventionmetabolitesignatures’)。 2.2代谢组学在疾病研究和诊断中的应用 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在心血管疾病方面,Brindle[16]利用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对冠心病人的血清代谢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组与正常组代谢组图谱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认为代谢组学技术不仅能快速、准确的诊断冠心病还能区分疾病的严重程度。Martin[17]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不同饮食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胆固醇(cholesterol)、N-乙酰基糖蛋白(N-acetylgly-coproteins)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呈正相关,白蛋白赖氨酰残基(albu-minlysylresidues)、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与之呈负相关,此外,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变性方面代谢组学数据可达89%,而常规方法只有60%,研究认为代谢组学技术不仅能区分不同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反应(尤其是多参数代谢反应),还能发现新的与疾病进程呈正相关或负相关的潜在标志物,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在糖尿病方面,Hodavance[18]认为代谢组学技术是研究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有力工具,它能够识别那些常规方法无法识别的代谢产物。Yang[19]对比分析2型糖尿病人和正常人血清代谢组图谱发现2型糖尿病人的血清脂肪酸代谢谱与正常人存在差异,研究认为利用代谢组学方法检测血清脂肪酸代谢状况可快速诊断2型糖尿病。Yuan等[20]对2型糖尿病人尿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发现了马来酸(Maleicacid)、氧基乙酸(Oxylaceticacid)、4-氨基苯甲酸(4-Aminobenzoicacid)等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在癌症方面,Whitehead[21]认为代谢组学技术不仅能分析水溶性和脂溶性的癌组织提取物还能发现和鉴定在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它是研究和诊断癌症的有力工具。Yang等[22]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比分析了肝癌、肝炎、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尿液代谢组信息,结果显示各组患者尿液代谢组信息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认为代谢组学技术不仅能清楚地区分患者和正常人还能诊断出患者是患肝炎、肝硬化还是肝癌,这对降低误诊率意义重大,研究还指出通过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出的尿液核苷在癌症诊断方面优于传统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 代谢组学不仅在上述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目前还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23]、神经系统疾病[24]、高血压[25]、先天性代谢缺陷[26]等疾病的研究和诊断。这些研究均表明代谢组学是疾病研究和诊断的有力工具,它的应用为疾病研究和诊断开辟了新的领域。 2.3代谢组学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代谢组学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潜力不仅在药学、毒理学、疾病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岳秀飞史晓伟 [摘要]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生物体内所有小分子代谢物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它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 联用(LC-MS),核磁共振波谱(NMR)等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来检测各种生物样品中代谢物组的信息并结合模式识别等分析计算方 法对所得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处理,最后综合解析这些数据以用于评价药物疗效、检测药物毒性、诊断疾病、分析疾病状态。代谢组学 自提出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在药学、毒理学、疾病研究和诊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 其应用进行综述,最后就代谢组学的发展趋势作一讨论。 [关键词]代谢组代谢组学核磁共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95 ——

代谢组学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代谢组学用于黄连治疗Ⅱ型糖尿病的 机理探索[1] ——学科专题论文1、提出问题并讨论其意义 Ⅱ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并伴随有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Ⅱ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多源性的,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因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目前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有很多种方法,包括合理控制饮食、适量的运动、药物治疗等。其中,降糖的药物主要分为中药和西药,中药虽然降糖速度、降糖效果不及西药,但中药在预防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关于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日益被关注和重视[2]。 代谢组学是继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后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组学技术,它利用高分离效率、高灵敏度的仪器,研究生物体对病理生理刺激或基因修饰产生的代谢物质的质和量的动态变化,揭示生物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实质和机制[3]。与药理生化指标相比较,代谢组学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机体内源性物质的信息,所以,该方法在药物代谢、药物毒性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中有很好的前途。 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三角叶黄连(Coptis dletoidea C.Chenget et Hsiao) 和云南黄连(Coptis?. teeta Wall) 的根,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具有抗炎、抗菌、抗溃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和降低血压的作用,目前亦被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能明显改善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小檗碱是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来已被应用于糖尿病的长期临床治疗[11]。前期研究[12]结果表明,小檗碱具有降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脂肪代谢紊乱的作用。但是从机体内源性物质的角度分析黄连治疗糖尿病的机理还缺少相关研究。代谢组学的出现为中药从机体分子层次研究治疗疾病的机理提供了可行性的实验方法。 2、实验目的 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黄连对Ⅱ型糖尿病机体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从内源性物质在黄连给药前后的变化趋势来探讨黄连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可能代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