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之太阳病篇练习题

伤寒之太阳病篇练习题

伤寒之太阳病篇练习题
伤寒之太阳病篇练习题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每小题有A, B, C, D, 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哪一项是太阳病提纲:

A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B脉浮,发热恶寒,头痛

C脉浮数,头身疼痛,恶寒D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而喘

E脉浮缓,发热恶寒,汗出

2.太阳病的性质是:

A表证B表寒证C表热证D寒热夹杂证E以上都不是

3.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理是: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B卫气不共营气谐和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E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桂枝汤证可见之脉症:

A脉浮弱B脉浮数C身体疼痛D项背强E鼻鸣干呕

5.应用桂枝汤治疗下列病证,哪项是错误的:

A太阳中风证B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

C营卫不和之发热,自汗出D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者

E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发汗后,表证未解者

6.太阳中风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B解表发汗,固护卫阳

C调和营卫,益气和营D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E解表祛风,宣肺发汗

7.“将息”是指:

A喘息B将养调息C斟酌之意D体息E将就

8.太阳伤寒证的病机是:

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B风寒袭表,经气不利

C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

E、以上都不是

9.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症是:

A发热,微恶寒,咳嗽,口渴,脉浮略数

B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身痛,脉浮紧

C发热,恶寒,无汗,项强,脉浮紧

D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痛,脉浮紧

E发热,恶寒,咳嗽,喘息,脉浮紧

10.太阳伤寒证的治法是:

A解肌祛风,宣肺平喘B发汗解表,升津舒经

C发汗解表,内清郁热D发汗解表,宣肺除饮

E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1.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当治以:

A桂枝加桂汤B桂枝汤C瓜蒂散D麻黄汤E苓桂枣甘汤

12.下列麻黄汤的煎服法中,哪项是错误的:

A温覆取微汗B暖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先煮麻黄,去上沫D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E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桂枝加葛根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汗出、项强B汗出、恶风C汗出、发热

D无汗、项强E无汗、恶寒

14.桂枝加葛根汤方的组成是:

A桂枝汤加葛根B桂枝汤加葛根、麻黄

C麻黄汤加葛根D葛根汤加桂枝

E葛根汤加桂枝、麻黄

15.桂枝去芍药汤的主症病机是:

A胸阳受损、表证陷里B表邪入里、郁而化热

C里热炽盛、鼓动脉促D表邪未解、胸阳受损

E脾肾阳虚、虚阳外浮

16.《伤寒论》中,通过发汗而止利的汤方是:

A大青龙汤B麻黄汤C小青龙汤D葛根汤E葛根芩连汤17.下列哪一项不是大青龙汤证的主症:

A发热B恶寒C无汗D烦躁E筋惕肉瞤

18.大青龙汤证的病机主要是:

A寒邪束表、内郁化热B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C寒邪袭表、营阴郁滞D风寒外袭、少阴阳虚

E外感寒邪、内伤饮食

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小青龙汤证的主症:

A干呕B发热C咳D微喘E烦躁

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针对这种病机,选方应用: A小青龙汤B大青龙汤C麻黄汤D桂枝汤E葛根汤

21.下列哪一组药不属于小青龙汤方:

A麻黄、芍药、细辛B干姜、甘草、桂枝

C五味子、半夏、甘草D麻黄、桂枝、细辛

E桂枝、芍药、葛根

22.小青龙汤证“服汤已,渴者”,其病机是:

A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布B服药辛燥、伤及津液

C水饮阻遏、津液不达D里热伤津

E引水自救

23.桂枝甘草汤证的服法,应该是:

A清酒送服B分温三服

C顿服D昼二夜一服

E分温二服

24.桂枝甘草汤证的病机是:

A发汗过多、损伤心阳B发汗过多、损伤卫阳

C发汗过多、伤及营血D发汗不彻、邪不外达

E以上都不是

25.桂甘龙牡汤证“烦躁”的病机是:

A心阳虚B心阴虚C心火重D心血虚E心气虚

26.桂甘龙牡汤方中,桂枝的用量是:

A三两B四两C半斤D二两E一两

27.下列哪一项不属112条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A伤寒脉浮B亡阳C医以火迫劫之D必惊狂E脉阴阳俱停

28.下列哪一组不属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A桂枝、甘草B大枣、生姜C蜀漆、甘草D龙骨、牡蛎E蜀漆、白芍

29.苓桂枣甘汤的主症是:

A脐下悸、欲作奔豚B脐周痛、欲大便

C脐中痛、月经不利D脐下痛、小便不利

E脐上悸、腹部胀满

30.原条文要求苓桂枣甘汤的煎煮溶剂是:

A清酒B清水C甘澜水D潦水E麻沸汤

31.桂枝加桂汤证,重用桂枝的用意是:

A温通心阳、以制肾水B温阳解表C增强行水D温通太阳、调和营卫E通阳散寒32.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的用量是:

A三两B二两C八两D五两E四两

33.下列哪一项不是苓桂术甘汤证:

A心下逆满B气上冲胸C起则头眩D脉沉紧E身为振振摇

34.苓桂术甘汤证的主要病机是:

A脾阳虚、水气停B肾阳虚、水气停C水停下焦D水气凌心E外寒里水

35.下列哪一项是小建中汤证的主症:

A恶寒发热B汗出恶风C心中悸而烦D腹胀满E大便干结

36.临证用小建中汤时,必用何药才不失仲景组方原义:

A桂枝B芍药C甘草D饴糖E大枣、生姜

3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主症腹胀满,是属下列哪一项:

A虚胀B实胀C食湿停滞D虚少实多E虚多实少

38.干姜附子汤证的治则应该是:

A急救回阳B回阳救逆C滋阴回阳D温补肾阳E脾肾两补

39.干姜附子汤证的“昼日烦躁”一证,应属下列何项:

A阳虚烦躁B阴虚烦躁C热邪烦躁D阴阳俱虚烦躁E虚中挟实烦躁

40.下列哪一项不应属真武汤证:

A发热、心下悸B头眩、身瞤动C小便不利D四肢沉重、疼痛

E汗出而喘

41.桂枝新加汤中,芍药和生姜的用量正确为:

A芍药三两,生姜三两B芍药五两,生姜五两

C芍药五两,生姜三两D芍药四两,生姜四两

E芍药一两,生姜三两

42.太阳中风兼阳虚汗漏证的主治方为:

A桂枝附子汤B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C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E桂枝加附子汤

43.下列除哪个方证外,均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兼证:

A桂枝去芍药汤证B葛根汤证

C桂枝加葛根汤证D桂枝新加汤证

E桂枝加附子汤证

44.桂枝加附子汤用于:

A风湿相搏而身体疼痛,汗多者

B麻黄汤证汗后所导致大汗不止者

C太阳病发汗太过而阳虚汗漏者

D少阴病复感寒邪

E太阳中风误下导致阴阳两虚者

45.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治疗用:

A先温中扶阳,后酸甘化阴B桂枝汤C附子汤D桂枝新加汤E大青龙汤

46.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病机为:

A过汗亡阳,经脉失养B太阳表虚,发汗过多而阳虚漏汗

C阴阳两虚,表虚为主D阳虚自汗,阴血不足

E表证未解,里虚不足

47.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区别为:

A前者附子用量轻,后者附子用量重

B前者去芍药,后者有芍药

C药物组成相同,只是治疗作用不同

D前者重用附子,后者重用桂枝

E前者重用桂枝,后者重用附子

48.桂枝加附子汤证中的“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机理是:

A太阳中风过汗,损伤营血,筋脉失养

B外邪未解,经气不舒,筋脉失养

C汗伤营血,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

D阳不温煦,阴不濡养,筋脉失养

E风寒湿留滞关节,肢节不利

49.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病机为:

A心阳虚,心神失其温养B心血不足,神气浮越

C汗伤心阳,心神不宁D气血不足,脉道不充,心神失养

E心阴心阳两虚,复被邪扰

50.营气不足,筋脉失养引起的身疼痛,治用:

A附子汤B真武汤

C甘草附子汤D桂枝新加汤

E桂枝附子汤

51.解肌祛风,升津舒经的方剂是:

A桂枝汤B麻黄汤

C桂枝加葛根汤D葛根汤

E桂枝新加汤

52.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的作用是:

A通阳化气,兼以解表B温通心阳

C助心阳而平冲降逆D解肌祛风

E温阳化气

53.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心神浮越B心胸阳气不足,痰饮扰心

C心阳虚,水寒上犯心胸D汗伤心阳,心失所养

E心肾阳虚,阳气不布

54.关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表证未除B阳气虚弱C阴也不足D寒凝筋脉E筋脉失养

55.桂枝加附子汤证之阴阳俱虚,仲景之法是:

A阴阳双补B扶阳以固阴C健中调阴阳D温肾以固本E解表以护正

56.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新加汤证的辨证要点:

A身疼痛B脉沉迟C恶风寒D发热E无汗

57.栀子豉汤“虚烦”一词是指:

A气虚而肺气不足心胸烦闷B血虚而血不养神的心烦

C阳虚而虚热内扰的心烦D阴阳两虚,心神失养而烦

E邪陷而无痰水之实邪所致的心烦

58.下列栀子豉汤证不会出现哪个症候:

A心中懊憹.B心中结痛C胸中窒而烦热D卧起不安E胸满烦惊

59.太阳病发汗或下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不可更行桂枝汤,应给予:

A桂枝去芍药汤B白虎汤C麻杏石甘汤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E以上都不是

60.葛根芩连汤证中“下利”的机理是:

A太阳中风误下,损伤中阳

B太阳病误下,表邪未解,内有饮邪下注

C太阳病表邪传里,邪迫阳明

D太阳中风误下,里热挟表邪内陷肠道

E太阳邪郁,化热下迫大肠

61.黄芩汤适用于:

A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而致的下利

B热结旁流证

C肝热下迫大肠,湿热郁滞的下利

D少阳火郁之邪内迫肠道而致的下利

E以上都不是

62.下列脉证不适合用白虎汤的是:

A身大热,汗出B发热头痛,恶风寒,汗出,脉洪大

C脉浮滑D脉滑而厥

E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63.原文“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当治以:

A白虎汤B附子汤C麻黄汤D五苓散E白虎加人参汤

64.下列症状中不属于栀子豉汤证的是:

A心下痞硬B胸中窒C虚烦不得眠D身热不去,心中结痛E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65.栀子豉汤证的禁例是:

A身热汗不出B旧有微溏C咽喉干燥D饥不能食E手足温

66.下列方剂中具有清热除烦,宽中消满功效的是:

A栀子豉汤B栀子厚朴汤C大承气汤D栀子干姜汤E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

67.栀子厚朴汤的药物组成是:

A栀子、厚朴、枳实

B栀子、厚朴

C栀子、厚朴、枳实、芒硝

D栀子、厚朴、枳实、甘草

E栀子、厚朴、枳实、大黄、甘草

68.黄芩汤证的治法是:

A燥湿止利B和中止利C凉血止利D清热止利E解表止利

69.黄芩汤方的药物组成是:

A黄芩、芍药、炙甘草、人参

B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

C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半夏

D柴胡、黄芩、芍药、生甘草、大枣

E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茯苓

70.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的治法是:

A燥湿止利,兼降逆止呕B清热止利,兼降逆止呕

C凉血止利,兼降逆止呕D和中止利,兼降逆止呕

E解表止利,兼降逆止呕

71.白虎汤的药物组成是:

A知母、石膏、芦根、生甘草

B知母、石膏、粳米、生甘草

C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

D知母、石膏、黄芩、炙甘草

E知母、石膏、黄连、炙甘草

72.“身重”可见于诸多方证中,以下哪一项属大青龙汤的适应症:

A身重,多眠睡,汗出B胸满烦惊,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C身不疼,但重,脉浮缓D四肢沉重疼痛,下利

E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73.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病机的区别是:

A前者津气未伤,后者津气已伤

B前者燥热轻,后者燥热重

C前者津气损伤轻,后者津气损伤重

D前者气伤,后者津伤

E前者汗出少,后者汗出多

74.“烦躁”见于大青龙汤证中,其伴见症状为:

A虚烦不得眠B心烦不得安

C短气躁烦D烦躁而无汗

E心下满而烦

75.太阳病发汗或下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不可更行桂枝汤,应给予: A桂枝去芍药汤B白虎汤C麻杏石甘汤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E以上都不是76.太阳病,汗下之后,表无大热,汗出而喘者,治宜:

A葛根汤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D葛根黄芩黄连汤

E以上都不适用

7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病机是:

A表病误下,外证不解,气逆于肺

B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C汗下后,邪气内传,热壅于肺

D外有风寒,内有郁热

E以上都不是

78.“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汗出的病机是:

A仍属营卫不和

B汗后卫阳愈虚,不能固外

C表邪化热内传壅肺,热蒸液泄

D肺合皮毛、肺气虚皮毛不固

E虚阳外浮,腠理失于致密

79.麻杏石甘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主要的鉴别点是:

A前者无大热,后者身大热

B前者汗出而喘,后者喘不出汗

C前者脉数,后者脉促

D前者以喘为主症,后者以下利为主症

E前者烦渴证轻,后者烦渴证重

80.太阳病误下,出现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脉促的,选用以下哪一方治疗:

A葛根汤B麻杏石甘汤

C桂枝人参汤D葛根黄芩黄连汤

E黄芩汤

81.根据原文填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A必自下利,脉促者B腹痛不止,脉促者

C下利不止,脉浮者D邪热而利,脉促者

E利遂不止,脉促者

82.葛根芩连汤的主症是:

A发热,喘而汗出,下利不止

B发热恶寒,无汗,下利

C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D发热,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E发热,胸胁苦满,腹痛,自下利

83.下列何脉症均可见于麻杏石甘汤证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A口渴B脉数、无汗

C苔黄D喘、汗出

E头项强痛

84.下列何证可用葛根芩连汤治疗:

A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

B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

C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

D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E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85.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当选用何方治疗:

A小柴胡汤B葛根汤C葛根黄芩汤D柴胡桂枝汤E黄芩汤

86.对葛根芩连汤证下利机理的分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太阳误下,风寒化热下迫阳明大肠

B太阳误下,中焦脾胃阳气受伤

C太阳闭郁,风寒不得外解,反下迫阳明大肠

D太阳闭郁,风寒化热下迫阳明大肠

E以上都不是

87.葛根芩连汤中喘而汗出的机理是:

A兼太阳病不解,肺气不宣

B邪热内传阳明,大肠传导失职

C大肠热盛,上蒸于肺,外蒸于体表

D太阳病误下,邪陷胸中,正气尚能抗邪外出

E表邪内陷,肺热壅盛

88.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治法是:

A清热和中止利B清热燥湿止利

C清热坚阴止利D清热解表止利

E以上均不是

89.患太阳中风,医师初诊误予攻下,药后证见发热,不恶寒,喘而汗出,利下不止,治疗宜用:

A理中汤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C麻杏石甘汤D桂枝加人参汤

E葛根芩连汤

90.“虚烦”意指:

A正气虚致心烦B心烦由阴血虚所致

C心烦内无形邪热所致D虚热扰心所致

E心烦由心阳不足,空虚无主所致

91.黄连汤的主要症候为:

A饥不能食,食谷欲吐B腹中急痛

C腹中痛,欲呕吐D食入口即吐

E以上都不是

92.下列症候,可以考虑用栀子豉汤的是:

A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B烦热,胸中窒

C心中烦,不得卧,脉沉细数D心烦不眠,虚赢少气

E昼日烦躁不得眠,脉沉微

93.下列哪项症状如与“虚烦不得眠”并见,直接可用栀子豉汤而不用加减:

A心中结痛B腹满C呕D少气E宿食

94.栀子干姜汤证的病机是:

A脾胃不和,寒热错杂B热扰胸膈,下焦有寒

C热扰胸膈,中焦虚寒D上热下寒,寒热格拒

E上焦有热,下焦水停

95.以下除哪一项外,均为白虎汤证可见的症状:

A身重B厥C腹满D下利E谵语

96.下列诸证中,哪一证不宜用白虎汤:

A发热,汗出,口渴,腹满,脉滑

B发热,汗出,大烦渴不解,背微恶寒,脉大

C发热,汗出,身重,腹满,口不仁,面垢,时谵语,遗尿

D发热,口渴,四肢厥冷,脉滑

E发热,面赤,气粗,烦渴引饮,汗出脉滑

97.“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其中“自下利”的病机是:

A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迫液下趋,传导失职

B太阳少阳合病,三焦壅滞,水液下趋

C太阳少阳合病,枢机不利,胆热犯胃

D太阳少阳合病,表邪未尽,内迫阳明,迫液下趋

E以上均不是

98.据伤寒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可用:

A理中汤B栀子厚朴汤C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D小承气汤E调胃承气汤99.黄连汤证的病机是:

A胃虚痰阻,胃气上逆B脾胃不和,寒热错杂

C中阳虚损,阴寒气逆D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常

E上热下寒,脾胃不和

100.黄连汤证治法是:

A寒热并用,和胃化痰B清上温下,调和脾胃

C和中降逆消痞D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E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101.黄连汤中桂枝的目的在于:

A解表B温下

C和解上下阴阳之气D降冲逆

E以上都不是

102.栀子豉汤证的治法是:

A清热理气B清热和中C清胃宣中D清宣郁热E清胃利胆

103.“胸中窒”意指:

A胸中有疼痛感B胸中烦闷,不可言状

C呼吸不畅,胸中有压榨感D如结胸状,按之疼痛

E胸中有闭塞不舒之感

104.半夏泻心汤和黄连汤方药物的区别是:

A前方有半夏无黄连、后方有黄连无半夏

B前方有黄芩无桂枝、后方有桂枝无黄芩

C前方有桂枝无黄芩、后方有黄芩无桂枝

D前方有干姜无人参、后方有人参无干姜

E前方有人参无干姜、后方有干姜无人参

105.黄连汤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

A饥不能食,食谷欲吐B腹中急痛

C腹中痛,欲呕吐D食入口即吐

E以上都不是

106.黄连汤的药物组成为:

A黄连、干姜、黄芩、人参、半夏、甘草、大枣

B干姜、黄连、人参、桂枝、甘草、半夏、大枣

C黄连、人参、干姜、黄芩、甘草、生姜、半夏

D黄连、干姜、黄芩、白术、半夏、茯苓、甘草

E黄连、黄芩、甘草、半夏、干姜、大枣、茯苓

107.太阳蓄水证的病机是:

A水停下焦,波及中焦,脾失健运

B水停中焦,深入下焦,气化失职

C阳虚不化,水寒互结

D阴虚内热,水热互结

E膀肤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水寒互结。

108.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主之。’,: A猪苓汤B五苓散

C茯苓甘草汤D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E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09.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治宜:

A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B多饮暖水,汗出愈

C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D五苓散主之

E以上都不适宜

110.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A小便不利,饮水多者B消渴烦渴,饮水多者

C渴欲饮水,水入则吐D小便不利,饮水则吐者

E小便不利,苦里急者

111.原文“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其中“里急”是指:

A腹部拘急疼痛B时时欲泄,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C少腹部有急迫不舒之感D心下阻塞不适感

E以上都不是

112.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其中“脉浮”的机理是:

A虽经发汗,外邪未解B过汗致阳浮于外

C发热时,热盛于外D大汗时,阳盛于外

E以上都不是

113.“五苓散证之消渴”的病机是:

A发汗太过,耗伤津液,胃中干燥B外邪入里化热,伤津耗液

C阳虚不化,津不上承D水热互结,热伤阴津

E水停下焦,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114.太阳蓄水证出现心下痞的机理是:

A表邪不解,邪热内陷,气机痞塞

B水停心下,胃气痞塞

C水停下焦,上逆凌心

D水气内停,阻碍中焦气机升降

E以上都不是

115.下列症候中,哪项是太阳蓄水证的辨证要点:

A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脉浮数B心下痞

C小便不利D烦渴欲饮水

E少腹痛

116.六七日前患太阳中风延误未治,现症见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治宜:

A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B苓桂术甘汤

C茯苓甘草汤D五苓散

E栀子豉汤

117.五苓散证的治法是:

A健脾利水,兼以解表B健脾和胃、调和行卫

C化气行水,兼以解外D温阳化气,健脾利湿

E外解风寒,内蠲水饮

118.下列哪组证候可用五苓散治疗:

A,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

B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C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者

D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

E伤寒表不解,干呕发热,咳喘,小便不利,少腹满者

119.五苓散的药物组成是:

A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甘草

B猪苓、茯苓、泽泻、桂枝、木通

C猪苓、茯苓、泽泻、桂枝、滑石

D猪苓、茯苓、泽泻、桂枝、车前

E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

120.桃核承气汤证的主要脉症是:

A如狂,少腹急结B发狂,少腹硬满

C惊狂,卧起不安D惊痈,时瘪疯

E身黄,脉沉结

121.桃核承气汤证的治法是: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C活血化瘀,软坚散结D活血化瘀,泻下里热

E以上均不是

122.桃核承气汤的药物组成是:

A桃核、桂枝、大黄、厚朴、枳实

B桃核、桂枝、大黄、芒硝、枳实

C桃核、桂枝、大黄、芒硝、生甘草

D桃核、桂枝、大黄、芒硝、炙甘草

E桃核、桂枝、大黄、芒硝、厚朴

123.下列脉症,可辨为抵当汤证者是:

A身黄,脉沉结,少腹满,小便不利

B少腹硬满,其人发狂,小便不利

C小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不利

D少腹硬满,其人发狂,身黄,脉沉结,小便不利

E少腹硬满,身黄,脉沉结,小便自利,其人发狂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治宜:

A先予麻黄汤,再予桃核承气汤B桃核承气汤

C先予麻黄汤,再予抵当汤D抵当汤

E抵当丸

125.抵当汤证的治法是:

A活血化瘀,泻下里热B活血化瘀,清热止血

C破血化瘀,止血生新D破血逐瘀,养血止血

E破血化瘀,泻下瘀热

126.抵当汤方的药物组成是:

A水蛭、虻虫、大黄、芒硝、甘草

B水蛭、虻虫、大黄、枳实、厚朴

C水蛭、虻虫、桃仁、炙甘草

D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E水蛭、虻虫、桃仁、芒硝

127.抵当丸的适应证是:

A蓄血较轻,其人如狂者B蓄血轻重,病势较急者

C蓄血较重,其人健忘者D蓄血较重,病势较缓者

E以上都不适用。

128.关于太阳蓄水、蓄血证的鉴别要点,下列解答哪项是正确的: A一在气分,一在血分B一在膀肤,一在少腹

C一无热邪,一有热邪D小便利与不利,神志正常与否

E以不都不是

129.下列除哪项外,均可见于太阳蓄血证:

A少腹急结或硬满B如狂,发狂

C小便自利,脉微而沉D发黄

E脐下悸

130.以下何方要求顿服:

A大陷胸丸B抵当丸

C大陷胸汤D牡蛎泽泻散

E十枣汤

131.大结胸证偏于上的表现是:

A头强痛B气上冲胸,头眩

C项背强几几D项亦强,如柔痉状

E气上冲咽喉不得息

132.结胸证的病机最正确的是:

A热邪与痰瘀搏结于胸膈B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

C热邪与痰水搏结于胸膈D邪与痰水搏结于胸膈

E热或寒邪与痰水搏结于胸膈

133.大结胸重证的临床特点是:

A胸痛,脉浮大B胸胁痛,脉沉紧

C心下疼痛,寸脉浮,关脉沉D胸腹痛,按之痛,脉沉紧

E胸胁,心下至少腹疼痛,按之石硬

134.大结胸证的治法是:

A清热涤痰开结B攻逐水饮,涌吐痰实

C泻热逐水破结D攻逐水饮,通下瘀热

E攻下实热,涤痰宽胸

135.小结胸证的病机是:

A痰热互结于胸胁B水热互结于胸膈

C痰水互结于胁下D痰热互结于心下

E痰热互结于少腹

136.脏结的病机是:

A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复与邪结B脏虚水寒内结,气血瘀阻

C阴寒凝结于三阴D脏气虚衰,寒凝气滞,气血瘀阻

E脏气大虚,阴寒凝结于脏

137.寒实结胸的证候表现是:

A胸膈痛,按之石硬,关脉小细沉紧

B正在心下,按之痛,脉浮滑

C胸膈痛,大便秘结,小有潮热,脉沉紧

D胸膈或心下硬满而痛,无热证

E胸膈痛,时时下利,畏寒,脉沉

138.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D下利

E厥逆

139.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

A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

B以水五升,煎取三升,分温再服

C以水五升,先煎附子一时许,纳诸药,煎取二升,分温再服

D附子单煮取汁,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其他三味,须臾,绞去渣,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E大黄、附子同煎取汁,以麻沸汤二升渍黄芩、黄连,须臾,绞去渣,纳大黄、附子汁,分温再服。

140.半夏泻心汤证的治法是:

A和中降逆消痞B和中泻热消痞

C和胃补中消痞D扶阳补中消痞

E益气和中消痞

141.生姜泻心汤证中“腹中雷鸣”的病机是:

A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

B邪热内陷,脾虚湿聚,湿热互结,大肠气机失调

C脾胃阳虚,运化失职,湿热内阻,升降失常

D脾虚不运,水谷不别,升降失常

E脾胃虚损,运化失职,水气下趋肠间

142.生姜泻心汤证的治法是:

A和胃消痞,宣散水气B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C和中降逆消痞D和中扶阳消痞

E散水消痞止利

143.病人心下痞硬,下利次数甚多,食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宜用:

A半夏泻心汤B黄连汤

C甘草泻心汤D旋覆代赭石汤

E生姜泻心汤

144.甘草泻心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比较,主要特征在于:

A以痞满而呕,肠鸣下利为主

B以心下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为主

C以痞利俱甚,谷不化为主

D以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为主

E以心下痞硬,按之濡软为主

145.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痞证的常见表现:

A痞B痞硬满

C疼痛D呕吐

E下利

146.心下痞可见于以下除哪项外的方证:

A生姜泻心汤证B旋覆花代赭石汤证

C五苓散证D黄连汤证

E桂枝人参汤证

147.黄连汤证的主要症候为:

A饥不能食,食谷欲呕B腹中急痛

C腹中痛,欲呕吐D食入口即吐

E下利,食入口即吐

148.伤寒发汗,或吐、下后,表证虽解,但出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治用:

A生姜泻心汤B竹叶石膏汤

C旋覆代赭汤D黄连汤

E大陷胸汤

149.旋覆代赭汤证的病机是:

A脾胃虚弱,痰湿内聚,胃气上逆B脾胃阳虚,寒痰中阻,升降失常

C脾运失职,聚湿成痰,胃气上逆D胃虚痰阻,虚气上逆

E肝脾不调,胆热乘胃,升降失司

150.旋覆代赭汤证的治法是:

A和胃降逆化痰B和中降逆消痞

C镇肝和胃利水D疏肝解郁行气

E辛开苦降宣通

151.十枣汤为峻剂,如果有下列哪项症状,即当禁用:

A恶寒B头痛C下利D干呕E短气

152.十枣汤证的病机是:

A三焦气化失常,水邪内结

B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邪内聚

C水饮内结,走窜上下,充斥内外,泛滥周身

D邪热内陷,湿热壅滞脾胃

E水邪内聚,阻碍脾胃,升降失司

153.瓜蒂散主治的是:

A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B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

C心下痞硬满,日下利数十行D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E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154.患者平素体弱畏寒,汗多,在大暑之夜,开窗而卧,仍周身汗出,至夜半觉冷始覆被而睡,其冷不减,反加甚,次晨诊之,病者头额及双手微汗,舌淡苔薄白,脉来浮弱。其治宜:

A桂枝加附子汤B桂枝附子汤

C桂枝汤D麻黄汤

E四逆汤

155.患者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

微略数,重按无力。其治宜:

A桂枝汤B葛根加半夏汤

C小柴胡汤D桂枝去芍药汤

E小建中汤

156.患者月前患“感冒”,发烧38. 5℃,经用解热镇痛和抗菌类药物,体温

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 5℃左右已20多天。血、尿常规,胸透,抗“O”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刻诊:时有头痛,微恶风,动则汗出,倦怠乏力,

纳食不佳,二便正常。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尺

微弱。其病机是:

A外感风寒,邪恋肌腠,营卫不和

B太阳之邪未解,内传少阳

C病久邪微,微邪郁表

D正虚邪扰,少阳枢机不利

E正虚邪扰,胃气不和

157.患者月前患“感冒”,发烧38. 5℃,经用解热镇痛和抗菌类药物,体温

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 5℃左右已20多天。血、尿常规,胸透,抗“O”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刻诊:时有头痛,微恶风,动则汗出,倦怠乏力,

纳食不佳,二便正常。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尺

微弱。治宜:

A桂枝汤B小柴胡汤

C桂枝二麻黄一汤D桂枝加葛根汤

E柴胡桂枝汤

158.某女,两年来头汗淋漓,虽寒冬腊月安静之下亦汗出不止,汗出以前额

为多,饮食、二便如常,无其他不适。面色晄白,脉浮缓,舌尖红,苔薄白。治宜:

A桂枝汤B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C栀子豉汤D桂枝加附子汤

E小柴胡汤

159.某男,68岁,因操劳过甚而感邪发病,发热头痛,无汗,浑身关节皆

痛,已二三日,曾自服西药土霉素等未效。刻诊:两脉浮紧带数,舌苔薄白,身

灼热无汗,微喘,气息稍粗,骨节酸楚烦疼较甚。治宜:

A桂枝附子汤B麻黄汤

C大青龙汤D葛根汤

E甘草附子汤

160.患者恶寒颤栗,发热,热后汗出身凉,日发一次,连续三日。伴见头痛,肢楚,腰疼,咳嗽痰少,食欲不振,二便自调。脉浮紧,舌苔白厚而滑。治宜: A桂枝麻黄各半汤B桂枝二麻黄一汤

C桂枝汤D柴胡桂枝汤

E桂枝二越婢一汤

161.患者产后感冒,迭经用中西药无效,已延及三十余日。一直发热不解,

头痛恶风,厌油纳呆,精神倦怠,四肢乏力,每热退之前出微汗,汗后热退身适,二便正常,夜寐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而缓。治宜:

A桂枝二麻黄一汤B桂枝麻黄各半汤

C桂枝汤D桂枝二越婢一汤

E柴胡桂枝汤

162.患者自认为感冒,于昨日自服复方阿斯匹林片。服后汗出不少,衣衫尽湿,今晨反觉全身骨节酸痛,不愿行动;不发热,微恶风,全身有微汗,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

A桂枝附子汤B桂枝新加汤

C桂枝汤D甘草附子汤

E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163.于某,男,40岁。一周前患感冒兼肠炎,腹泻一日7-8次,发热,腹胀,头痛,经用氯霉素治疗后,虽腹泻已止,但腹胀,腹痛,呕吐仍不减轻,头痛,畏寒,怕风,身亦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宜:

A葛根汤B葛根黄芩黄连汤

C黄芩汤D葛根加半夏汤

E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164.患者顾某,忽感风邪,始则瑟瑟恶寒,渐渐恶风,继则翁翁发热,头项

强痛,腰臀酸楚,自服发汗药,而汗出淋漓,小便较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当用:

A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B桂枝加附子汤

C桂枝加葛根汤D桂枝新加汤

E药甘草附子汤

165.刘某,女,47岁,患风心病数年,今日心慌,心中悸动不安。舌苔薄白,脉结代。临床适合使用何方治疗:

A芍药甘草附子汤B甘草干姜汤

C芍药甘草汤D炙甘草汤

E真武汤

166.段某,男,50岁,素体衰弱,形体消瘦,一年余,久治不愈。现症状见:双目欲脱,烦躁欲死,高声呼烦,面目色黑,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出如油而凉,四肢逆冷,脉沉细。临床辨证为:

A茯苓四逆汤B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C茯苓四逆汤D小建中汤证

E大建中汤证

167.患者,女,28岁。产后身痛一周,伴恶风汗出,脉沉迟。临床当辨为: A桂枝汤证B桂枝加附子汤证

C桂枝新加汤证D附子汤证

E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168.患儿恶寒发热2天,伴咳嗽气促,咯吐黄稠痰,甚则喘息不得平卧。胸

中烦热,身热汗出,口渴引饮,二便尚可,舌苔黄,脉浮滑数。宜用: A麻杏石甘汤B葛根芩连汤

C小青龙汤加石膏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以上均不是

169.黄某,男,初患外感,发热,头痛,微咳,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

大便稀溏,日五六次,胸闷欲呕,腹胀不痛,投以蕾香正气散三剂未效,来诊时,证见胸中烦闷,腹不胀而觉院部痞塞不舒,嗳气有食臭味,肠鸣即欲大便,便色淡黄,水样便中夹有不化的食物残渣,无异臭,日五六次,量不多。脉濡数,苔薄白,宜用:

A葛根汤B黄芩汤

C桂枝人参汤D黄连汤

E生姜泻心汤

170.患者,男性,45岁。素有慢性胃炎史,患感冒发热3天,经发汗解表

治疗后,热退表解,但继而出现胃院痞闷不舒,频频嗳气,呕吐,胃纳差,舌苔白腻,脉滑。治疗选方用:

A生姜泻心汤B吴茱英汤

C黄连汤D竹叶石膏汤

E旋覆代赭汤

171.患者,男性。初患外感,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见上腹院部痞塞不舒,恶心,肠鸣欲似大便,便溏量少。脉濡,苔薄白。辨证为:

A葛根汤证B黄芩汤证

C葛根黄芩黄连汤证D半夏泻心汤证

E桂枝人参汤证

172.某男,感冒4天,经用解表剂后感冒好转,但出现心下痞满,嗳气带有

食臭味,腹中肠鸣,泻利。舌淡苔白滑腻,脉弦滑,关脉弱。治疗宜用: A桂枝人参汤B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C生姜泻心汤D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E小建中汤

173.患者,女,32岁。昨晚突然腹中冷痛,恶心欲呕。舌尖赤,苔薄黄,

脉弦数。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栀子干姜汤证B半夏泻心汤证

C旋覆代赭汤证D黄连汤证

E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174.张某某,男,近来呕吐、腹痛,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脉弦滑,舌

尖红,舌苔白。治疗宜用:

A葛根汤B理中汤

C黄连汤D半夏泻心汤

E桂枝人参汤

175.杨某某,男,42岁。患关节炎已三年,最近加剧,骨节烦疼,痛不可近,并伴有心慌气短、胸中发憋,每到夜晚则尤重。切其脉沉缓无力,视其舌胖而嫩。治疗宜用:

A附子汤B甘草附子汤

C四逆汤D通脉四逆汤

E真武汤

176.孙某某,女,58岁。胃院作痛,按之则痛甚,其疼痛之处向外鼓起一包,大如鸡卵,濡软不硬。患者恐为癌变,急到医院作X光钡餐透视,因需排队等候,心急如火,乃请中医治疗。切其脉弦滑有力,舌苔白中带滑。问其饮食、二便,皆为正常。治疗宜用:

A小承气汤B半夏泻心汤

C大柴胡汤D小柴胡汤

E小陷胸汤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

(共用一组A, B, C, D, E五个备选答案,题干在前,选项在后,每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次,也可重复选用,也可不被选用。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A桂枝一两B桂枝二两

C桂枝三两D桂枝四两

E桂枝五两

1.桂枝汤方中的桂枝应是:

2.桂枝加桂汤中的桂枝应是:

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中的桂枝应是:

4.苓桂枣甘汤中的桂枝应是:

5.大青龙汤中的桂枝应是:

A大青龙汤B小青龙汤

C真武汤D葛根汤

E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蛇救逆汤

6.麻黄、石膏、桂枝应归于:

7.茯苓、炮附子、白术应归于:

8.生姜、细辛、五味子应归于:

9.桂枝、白芍、甘草应归于:

10.桂枝、甘草、龙骨应归于:

A风寒外束,营阴郁滞B阳虚阴盛,气血运行不畅

C气营不足D阴盛格阳,阳亡阴竭

E阴寒内盛,虚阳外越

11.麻黄汤证身痛的病机是:

12.桂枝新加汤证身痛的病机是:

A桂枝加厚朴杏子汤B桂枝去芍药汤

C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D桂枝新加汤

E桂枝加葛根汤

13.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治宜:

14.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治宜:

A解肌祛风,升津舒经B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C解肌祛风,降气定喘D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E调和营卫,温经复阳

15.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的治法是:

16.桂枝加葛根汤的治法是:

A桂枝加桂汤B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C桂枝加附子汤D桂枝加芍药汤

E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17.治法为扶阳解表的方剂是:

18.治法为调和营卫,缓急止痛的方剂是:

A太阳蓄水证B太阳蓄血证

C结胸证D痞证

E脏结

19.证见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等,属:

20.证见少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微沉或沉结等,属:

A猪苓汤B白虎加人参汤

C白虎汤D五苓散

E大青龙汤

21.证见脉浮,微热,消渴,小便不利,或烦渴,水入则吐,治当用:

22.证见脉浮,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或下利,心烦不得眠,治当用:

A药后多饮暖水B顿服

C进热稀粥D平旦服

E饭前服

23.桂枝甘草汤服法要求:

24.干姜附子汤服法要求:

25.五苓散服法要求:

A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

B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

C心下痞,呕,利

D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E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日数十行

26.附子泻心汤证的主症是:

27.半夏泻心汤证的主症是:

28.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主症是:

A大黄黄连泻心汤B黄连汤

C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D半夏泻心汤

E桂枝加芍药汤

29.上列汤药需去渣再煎的是:

30.上列汤药只需用麻沸汤渍之的是:

A汗出同见发热,恶风,脉缓

B汗出同见恶风不欲去衣,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

C手足濈濈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

D汗出同见发热恶风,身体疼烦,脉浮虚而涩

E汗出同见发热恶风,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

31.甘草附子所治证为:

32.十枣汤所治证为:

A顿服B分温再服

C日三服D日四服

E昼三夜二服

33.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服法是:

34.甘草泻心汤的服法是:

A泻热逐水破结B逐水破结,峻药缓投

C清热涤痰开结D温下寒实,涤痰开结

E攻逐水饮

35.寒实结胸,无热证者,治宜:

36.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治宜:

A泄热消痞B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C化气行水D辛开苦降,祛湿和胃,消痞散结

E辛寒清热

37.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治法是:

38.附子泻心汤证的治法是:

三、C型题(比较选择题)。

(共用一组A, B, C, D四个备选答案,选项在前,题干在后,用于比较和鉴别两类情况。其中A, B选项代表需比较的两项实质性内容;C代表二者均正确;D代表二者均不正确。每个答案可被选择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不被选用。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症见发热、恶风寒、头痛的证候:()

2.主症中有汗出的证候:()

A桂枝汤

B麻黄汤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不是

3.服后需温覆取微汗者:()

4.服后需暖热稀粥者:()

A桂枝汤

B麻黄汤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不是

5.表里同治的方剂:()

6.主症中有下利的方剂:()

A葛根芩连汤

B桂枝人参汤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不是

7.方中有茯苓、芍药的方剂:()

8.主治证候可见有发热、小便不利的方剂:()

A五苓散

B真武汤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不是

9.用于心阳虚证治疗的方剂:()

10.需顿服的方剂:()

A桂枝甘草汤

B干姜附子汤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不是

11.可用于太阳蓄血证治疗的方剂:()

12.方中有大黄的是:()

A抵当汤

B大陷胸汤

太阳病篇背诵条文

太阳病篇 【太阳总纲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中风表虚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伤寒表实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 太阳病

古一两15.625g 现3.5g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 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然太阳伤寒之发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病案分析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2.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伤寒论-太阳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伤寒论-太阳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症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卫外。外感先病太阳。 症状解读——脉浮:邪在外,卫气浮于外抗邪。正气未虚。 头项强痛:太阳经循行头项,外邪易犯,风寒外束,经气受阻。 恶寒: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症状解读——发热:风寒袭表,阳浮抗邪。 汗出、恶风:风性疏泄,伤于卫阳。卫外失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 脉缓:营阴外泄。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症状解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与感邪、体质、卫气郁闭有关。(风寒甚,卫气郁闭重未能达表则不发热。)体痛:寒性凝滞。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风寒束表,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凝滞,郁闭营卫,无汗脉紧。(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症状解读——发热而渴,不恶寒:温邪犯表,化热伤津。 误治解读——误汗: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变为风温。热邪鼓动气血,身灼热、脉浮盛有力。热盛迫津外泄,自汗出。伤津,身重。热扰神明,多眠睡、语言难出。邪热壅肺,鼻息必鼾。 误下:攻下伤阴伤津,小便不利。肝肾阴精不能上承于目,直视。热盛神昏,关门不固,二便失禁。 误火:热盛伤津,动风,惊痫、瘛疭。热伤肝胆,水不涵木,黄疸。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

伤寒论太阳病篇 郭杰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16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证。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病例诊断

1.一70岁老年妇女患尿路感染住院治疗,给予口服氨苄青霉素治疗5天后,尿路感染症状缓解。为防复发,继续用药1周。结果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粪检发现大量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反而较少,未分离到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菌。这是什么性质的感染?感染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是一种菌群失调症,也是由正常菌群引起的机会性(条件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可能在于较长时间口服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肠道中正常菌群的平衡,对药物敏感的原先大量存在的革兰阴性杆菌被杀灭、抑制,而对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生长繁殖起来,成为肠道优势菌群,引起腹泻、肠炎等症状。 2.某医院新生儿室突然暴发新生儿感染,患儿有腹泻、发热、休克,并出现死亡病例。在多个患儿血液中培养到鼠伤寒沙门菌。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感染?最可能的感染途径是什么? 答:本例属于医院内感染。很可能是与新生儿有密切接触机会的医护人员或新生儿的亲属带菌引起。鼠伤寒沙门菌对成人致病力不强,多引起消化道感染;但对新生儿来说,由于新生儿免疫防御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所以鼠伤寒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致菌血症或败血症。因其最可能是经消化道造成新生儿感染的,所以可能是新生儿饮用水或奶具或食用奶被污染。 3.—63岁老年男性,以发热、心慌、胸闷为主诉要求住院治疗。老人以往曾确诊高血压、冠心病。10天前曾拔牙以便装义齿。3天前开始发热,自服抗生素无效。近两天来心慌、胸闷、气急。心脏听诊有杂音。临床诊断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该病的细菌感染途径与感染源有何特点? 答:本例属内源性感染。最可能的致病菌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该菌是寄居于口腔和喉部的常见的正常菌群。但因拨牙时出现伤口,该菌可经伤口进入血液.对心脏原已有损伤者来说,血液中的细菌易于粘附、沉积于有损伤的心瓣膜,心内膜生长繁殖,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三.2月初,一5岁患儿高热2天,皮肤上出现瘀斑,有呕吐、头痛、颈项僵直等脑膜刺激征。血白细胞11×109/L,中性88%。请分析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答:患儿的特点是高热、皮肤瘀斑、脑膜刺激征,且血液白细胞增高,尤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根据这些特点,再加上季节因素(2月初),考虑可能的诊断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体可能为脑膜炎球菌。为明确诊断,可取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直接涂片镜检,如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可作出初步诊断。也可取皮肤瘀斑渗出液印片镜检,阳性率较高,同时应取脑脊液及血液作细菌分离培养,也可用其他快速诊断方法,如检测脑脊液中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进行病原学诊断。 三.一病人高热10天,有纳差、腹部不适、全身酸痛的前驱症状。腹部有压痛,肝脾肿大。肥达试验:H l:40,O 1:160,HA 1:20,HB(一)。如何明确诊断? 答:病人的特点是持续高热,肝脾肿大,肥达试验伤寒杆菌O凝集价升高。根据以上特点,病人可能患有肠热症,可能的病原体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为明确诊断,可取血、骨髓、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同时重复取血清做肥达试验.如细菌培养阳性,肥达试验H抗体、O抗体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增加4倍以上时,则可明确诊断。 2. 一病人呕吐、腹泻,粪便呈米泔水样,不发热。血白细胞正常,脱水征明显,血压偏低,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怎样明确诊断?如何防止该病的传染蔓延? 答:病人的症状特点是不发热,严重呕吐、腹泻,粪便为米泔水样,有脱水和休克倾向。根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 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13)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 者,宜桂枝汤。(95)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治法:扶阳解表。

伤寒典型病例分析

伤寒 杨X,男,21岁,某酒店餐饮部主任,因高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乏力—周入院。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 入院检查:T:40.5℃,P:88次/分,R:28次/分,神清、表情淡漠,消瘦,重听;舌尖红、舌苔黄厚;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褪色。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下2cm。 血常规:WBC:3000/mm3,中性占56%,淋巴占38%,单核占6%,未见嗜酸细胞, EC值计“0”,入院时血培养阴性,肥达反应结果:T0 1:160,TH l:80,PA 1:20,PB 1:20,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TO 1:640,TH 1:640,PA 1:20,PB 1:20。 病例分析: 一、症状: 1.持续高热,呈稽留热。 2.相对缓脉或重脉。 3.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腹胀、便秘、腹痛,无恶心、呕吐。 4.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伤寒面容),听力减退。 5.触诊见肝脾肿大,质软,伴肝有压痛。 6. 右胸前皮肤可见数个玫瑰疹,压之褪色(常见于胸,腹,背部和四肢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见于病程7~13天,数目少,分批出现) 二、血常规: WBC:3000/mm3,中性占56%, 淋巴占38%,单核占6%, 未见嗜酸性粒细胞, EC值计“0” 三、肥达反应:第一次肥达反应; 第二次肥达反应。 四、伤寒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40~41℃为时1~2周以上),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伤寒面容),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等。肠出血和肠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五、诊断: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验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伤寒论太阳病篇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 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16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

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证。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又称太阳伤寒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因寒主收引,经气不利,故常伴身疼腰痛等证。若经气闭郁,项背强

诊断学综合病例分析题

病例分析题 病例 1: 患者男性, 60岁,于2004年 5月 12日入院。患者于 20年前开使出现受凉感冒后咳嗽、咳痰,服药后症状减轻,以后每到冬季易发作, 10 年前出现气喘,劳动力日渐下降, 5 年前出现下肢浮肿,服利尿剂后水肿可减轻, 1 周前受凉后上述症状加重,气喘不能平卧,为进一步治疗门诊以慢支急发收入院。 1.精确概括主诉(不超过 20 个字)。 2.咳嗽的性质是什么他描述的完整吗应该补充哪些 3.对患者的气喘你应该如何理解 4.他的浮肿应该属于哪种类型 5.他是否存在心源性呼吸困难你如何从问诊中进一步深入了解 . 病例 2: 患者男性, 28岁,于1992年 7月 5日急诊入院。患者于 7月4日感上腹不适,烧灼感,以后出现恶心,吐出暗红色血液约1500ml,出现头晕、出汗、乏力。病前曾有饮酒史。 1.概括主诉 2.现病史中还有哪些不足 3.你判断患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说明系统、大概部位) 4.患者为什么出现头晕、出汗,可能还会出现什么 5.既往史中应注意到什么 病例 3 患者XXX,男性,36岁,未婚,干部,湖南长沙人。因食欲下降、乏力5天,皮肤 巩膜黄染 1 天入院。患者 5 天前因受凉而出现食欲下降,全身乏力。感畏寒,无发热、腹痛等不适。今日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呈浓茶样,腹泻 3 次,稀水样便而就诊,既往有乙肝 标志物 HBsAg(+) , HBeAg(+) , HBcAg(+) , 否认”肺结核、痢疾、伤寒”等病史。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未见蜘蛛痣及肝掌,腹平软,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化验: WBCX 109/L, N 0.75 L TB L CB L 问: 1、该患者最可能是那种类型黄疸 2、为确定诊断,你认为还需要作什么化验与检查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病例 4 患者,女性, 45岁。于 2007年 4月24日入院。患者于 2007年3月24日开始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上腹痛。 2007年4月20日出现左上腹疼痛加剧,并呕吐大量咖啡样物伴柏油样便,

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症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卫外。外感先病太阳。 症状解读——脉浮:邪在外,卫气浮于外抗邪。正气未虚。 头项强痛:太阳经循行头项,外邪易犯,风寒外束,经气受阻。 恶寒: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症状解读——发热:风寒袭表,阳浮抗邪。 汗出、恶风:风性疏泄,伤于卫阳。卫外失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 脉缓:营阴外泄。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症状解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与感邪、体质、卫气郁闭有关。(风寒甚,卫气郁闭重未能达表则不发热。)体痛:寒性凝滞。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风寒束表,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凝滞,郁闭营卫,无汗脉紧。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症状解读——发热而渴,不恶寒:温邪犯表,化热伤津。 误治解读——误汗: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变为风温。热邪鼓动气血,身灼热、脉浮盛有力。热盛迫津外泄,自汗出。伤津,身重。热扰神明,多眠睡、语言难出。邪热壅肺,鼻息必鼾。 误下:攻下伤阴伤津,小便不利。肝肾阴精不能上承于目,直视。热盛神昏,关门不固,二便失禁。 误火:热盛伤津,动风,惊痫、瘛疭。热伤肝胆,水不涵木,黄疸。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脉静:脉律缓,未变化。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太阳病患者 五、太阳病欲解时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第二节太阳病证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 1.桂枝汤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 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 去皮,破八片)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 ※1、邓某,男,47岁,农民。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 ※4、张某,男,65岁。患咳喘十余年, 每年冬发夏愈。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 7、仲某,女,4岁。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8、陈某,男,12岁。母代诉:患儿浮肿 十余天,先由头面开始,继而一身尽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稀、少,食欲不振,身有微热,脉濡,舌苔白,体温38.4℃。尿检:蛋白++,管型+,红血球+++,脓细胞+。诊断为急性肾炎。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9、王某,女,36岁,农民。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古一两现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1)* 【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者,名为。(2)*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者,名为。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 (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 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脉阴阳俱紧者──寸关尺三部脉俱现浮紧之象,浮乃正邪交争于表,紧乃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运行不利所致。[说明]:太阳伤寒的脉证除原文所述外,还当有无汗一症,因其以无汗、脉紧为特征,故后人又把太阳伤寒称为风寒表实证。 太阳中风与伤寒,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表证。太阳中风,是因卫外失固,营阴外泄,营卫失和,故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证,属太阳病表虚证;太阳伤寒,是因卫阳外闭,营阴郁滞,经气不利,故以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呕逆、脉浮紧为主证,属太阳病表实证。其中鉴别的关键在于有汗和无汗。 〖温病与风温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 ,风温为病,,自汗出,身重,,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若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时,。一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提要】太阳温病和风温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的变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太阳病

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 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二)X型题 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 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 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 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 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 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 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 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 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汤液经》 E.《甲乙经》 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 本文转载自高山予鹰《倪海厦讲伤寒论(1)》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

的。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张仲景的脉诊只是辅助,望闻问切中,有些中医若单用切法只是巧匠、下工。结果开药方出来七、八十味药。这不是正统中医,治不好病。张仲景很擅长于望诊、闻诊、问诊,不是只有诊脉,因此不需要把脉法分的很细。张仲景的观念中,认为阳有病,不可以看到阴脉,有病当见阳脉。只有经方的力量,才可以很快地把阴脉的病,才几天就变成阳脉。在一些感冒或者心脏病的案例,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头项强痛而恶寒?人身上的穴道,风池、风府、风门,都在背后,后脑是受风的地方,所以有一句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不要脸对着冷气孔吹,第二

医学寄生虫典型病例分析

医学寄生虫病例分析(典型) (一) 男性患者,34岁,公司员工。2周前结束东南亚等国旅行,归国后即出现腹痛、腹泻,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加剧;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胀气、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症状人院。 体格检查:体温38. 5℃,肝脾正常,心肺正常。 血液检查:血细胞比容0.45,红细胞4. 5×1012 /L,白细胞7.1×109/L。 粪便检查:粘液血便,有腥臭味;生理盐水涂片可见变形运动的虫体,在其食物泡见红细胞。 请问: 1.最可能感染的病原体为(单选题)A.经口感染 B.病毒 C.结肠阿米巴 D.溶组织阿米巴 E.棘阿米巴 2.该患者感染原虫的感染阶段是(单选题) A.滋养体 B.单核包囊 C.双核包囊 D.四核包囊 E.组织滋养体 3.患者感染途径是什么(单选题) A.细菌 B.经皮肤感染 C.经媒介节肢动物感染 D.经吸入感染 E.经直接接触感染 4.怎样预防该病的感染(单选题) A.注意饮水卫生

B.注意饮食卫生 C.加强粪便管理和水源管理 D.防止蝇和嶂螂污染食物 E.以上全对 5.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什么(单选题) A.阿苯达唑C.甲硝唑 B.甲苯达唑D.吡喹酮 E.青篙素 (二) 患者,女,18岁,市某农场挤奶工人。 主诉腹痛、腹泻1周。病人自幼喜饮生水和生奶。近半年来出现腹痛、腹泻、水样便、量大、恶臭味、无脓血,并伴有发烧、头痛,经服抗生素后缓解,近来又出现症状。 病原学检查发现粪便中有梨形虫体,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借助鞭毛运动活泼。 问题: 1.根据上述病史应诊断哪种寄生虫病(单选题) A.阿米巴痢疾 B.蓝氏贾第虫病 C.人毛滴虫病 D.脆弱双核阿米巴病 E.口腔毛滴虫病 2.该病人病原学检查可选用(单选题) A.取急性期粪便涂片查滋养体 B.乙状结肠镜活检 C.取粪便作毛蝴孵育法 D.取粪便作钩蝴孵育法 E.饱和盐水浮聚法查包囊 3.除了发现病原体之外,哪些病史有助于诊断?(多选题) A.发热、腹泻、腹痛E.硫酸镁 B.水样便,恶臭味、无脓血

伤寒论考试题:病案分析

1、分析病案(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张某,60岁,近感头痛,发热,全身紧感时恶寒,咳,喘,咳吐白稀泡沫痰,量多,胃脘部痞满,有时恶心欲呕,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浮紧数。 2、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王某某,女,3岁,6月12日,下午3点就诊,家长诉代,因天气炎热,夜晚纳凉过度,晨起发热,汗出,鼻流清涕,自诊受凉感冒,服中成药,午后病儿热度增高,T38.5℃,咳嗽,喘促,鼻翼煽动,两脉可闻及干性罗音,口唇青紫,口渴,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3、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张某,男,25岁。7月15日就诊。患者2小时前突发腹疼,急迫欲便,便后肛门重坠不爽。痢下鲜紫脓血,渴甚,头痛烦躁。查体温:39.3℃,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大便常规检查:红细胞(+++)、脓细胞(+++)。 4、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及煎服法,10分) 胡某,女,62岁。素患神经衰弱,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心悸不安,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津少。此次因感冒上述症状加重,现咳嗽,鼻流清涕等症消失,要求改善睡眠。诊见:舌红,脉细数。 5、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刘某,女,15岁。4月6日就诊。发热3日,近两日出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诊见:目睛黄染,舌苔黄腻,脉弦数。体温39.2℃,查血示:肝功异常。 1.李某某,男,43岁。 主诉:呕吐腹泻1天。 现病史:昨日,在路边小摊处食海红及蛤蜊,并饮凉啤酒,服后即觉腹中不适,加之住处潮湿阴冷,于凌晨2时许,突然腹中绞痛,下利,泻下之物清稀似污水,伴呕吐,至4点,呕吐7次,泻下10余次,急来门诊治疗。现腹痛隐隐,便意频繁,仍下利,但泻下物不多,发热恶寒,口渴欲饮水,小便少。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7.2℃。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蔡某某,男,39岁,工人。 主诉:腹泻1年余。 现病史:一年前,因受凉后,腹泻3天,经服抗菌素后好转,但经常大便溏泻,日下4—6次,完谷不化,伴肠鸣漉漉,食欲不振,精神困乏,腹中微胀,每遇受凉后加重,曾经中西医诊治而少效。

中医案例分析

案例一: 郭XX,男,2岁3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肺水泡音较密集,血化验:白细胞总数6,800/立方毫米,中性49%,淋巴47%,单核4%,体温40℃以上。 病程与治疗。发热已十三日之久,高烧不退,周身无汗,咳而微烦,诊其脉数,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此属表邪未解,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热乃有外出之路。 处方: 苏叶一钱僵蚕一钱五分银花二钱连翘一钱五分杏仁一钱桔梗八分牛蒡子一钱五分苡仁二钱淡豆豉四钱黄芩一钱竹叶二钱苇根五钱一剂。 二诊:服药后微汗而热减,但仍咳嗽,白血球总数4,000/立方毫米,中性76%,淋巴20%,单核4%。舌苔灰腻,脉沉数,原方去银花、豆豉,加枳壳一钱再服。 三诊:热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减少,舌苔减为灰薄,脉缓,此风热虽解,肺胃未和,湿热未净,以调和肺胃并通阳利湿为治。 处方: 连皮茯苓二钱法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苡仁四钱桑皮二钱冬瓜仁三钱通草一钱谷麦芽各二钱服二剂而愈。《蒲辅周医案》P165 按语:风热久羁,表气郁闭,故法取清宣透表,用苏叶、僵蚕、牛蒡子辛以散风,银花、连翘、黄芩苦以清热,竹叶、苇根凉而能透,杏仁、苡仁理肺去湿,桔梗为肺经引药,豆豉挥发郁热,所以得药即汗而热减。否则肺气郁闭,表终不解,前者用清热之剂及各种抗菌素强制降热而发热持续十三天之久者以此。 辩证分析:风邪袭表,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故高热无汗,则热扰心神,稍见烦躁;舌质微红、舌苔黄腻,脉数,明显的热象表征;风邪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故见咳嗽;故定位为肺,综上表征,个人认为该病为风热犯肺证。 心得体会:由于前医见热投凉,不顾表征的存在,而致其邪冰伏,所以发热十三天之久。医者,必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能会精神於相与之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