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种族性别歧视历史

种族性别歧视历史

种族性别歧视历史
种族性别歧视历史

种族歧视历史;美国的种族歧视由来已久,从美国1776年宣布独立以来至今都一直存在。美国1776年宣布独立只是白人的独立并不包括黑人,这也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一大污点。在南北战争时期,联邦政府为扭转局势,宣布废除黑人奴隶制度,这使得黑人在法律上得到了平等的地位,但是并没有改变黑人群体的弱势地位,美国的种族歧视仍然普遍存在。

定义

移民、少数民族和外国工人,亚洲的“部落民”和种姓集团等,都是今天种族歧视的受害者。

严重城市

第一名.路易斯安那州的什里夫波特市97.4%

第二名.北卡罗来纳州的温斯顿·塞勒姆市94.0% 第三名.乔治亚州的奥古斯塔市93.3%

原因存在制度化的种族主义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存在是其制度化种族主义发展至今的必然产物。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便致力于黑人权利立法。到约翰逊总统执政时期,最终从法律上取消了种族主义。因而在今天的美国,虽然合法的种族歧视与隔离被取消了,但制度化的种族主义却丝毫未减。

绝大多数黑人因肤色被剥夺了享有与白人同等待遇的权利。时至今日,“黑人应在社会底层”一类思想并非没有市场。决策者们把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定位于改变广大黑人的文化、行为、道德,而不是消除其穷困窘境本身。

这就是说,美国政府在制定该项政策之前,就已对黑人的文化、行为、道德作了彻底否定,这便决定了美国政府的黑人政策无法摆脱种族主义的影响。

黑人表现提供歧视口实种族主义的存在也有黑人自身的原因,许多黑人自身的表现为政府对其实行种族歧视性政策提供了口实。

长期以来,许多黑人因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没有工作,其中一些人(特别是部分年轻人)经常会做一些“残忍的毒品交易”,以自己的方式模仿资本主义的创业精神。在黑人聚居区,掠夺性的犯罪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

另外,还有一些黑人,特别是一些黑人妇女,他们习惯依赖政府的救济生活,不思进取。

种族主义分子以此为由,把广大黑人诬蔑为“寄生于毒品中的无业游民”,“缺乏道德、礼貌、良心的嗜血好战者”。由此,政府的决策者们为其制定“强硬政策”找到了“凭据”。

黑人斗争的历史还很短美国建国200年后,才出现了马丁·路德·金为黑人争取权利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有一位黑人领袖说:自由只能用子弹才能得到。可见直到美国建国200年后,种族仇恨依然十分强烈。然而,子弹最终打进了马丁·路德·金。因而,美国黑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平等,还必须不断地进行顽强的抗争。

国际的反对声音

种族歧视是对人类尊严的凌辱,受到了国际舆论和国际组织的一再谴责。1963年11月20日,《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第一次宣告,要迅速消除世界上一切种族歧视。 1966年3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规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或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交通工具、旅馆、餐馆、咖啡馆、戏院、公园等),禁止一切种族歧视。1973年11月30日,联合国通过《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再次明确宣布,凡犯有种族隔离行为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即为犯罪,应负国际罪责。

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sex discrimination,或sexism)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两性之间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的性别歧视。但也可用来指称任何因为性别所造成的差别待遇。

性别歧视可以分成三个部份来看:

1、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作用于女性的极端形式就是女性贬抑。由于

作用于女性的性别歧视最先被广泛的认识,故成为「性别歧视」一词最常指涉的范围。这种形式的性别歧视者也常被称为男性沙文主义者。另一个稍有关系的名词是「恐女者」,指的是对女性或是女性气质的恐惧。历史上,在许多父系社会中,女性被视为「较软弱的一群」。现今社会中,由于对性别平等观念的错误理解,父系社会中常会出现对被视为「较软弱的一群」的女性过度保护的现象,因而在实际意义上造成对女性不能够平等对待的状态。而所谓关于“女士优先”的“礼仪”,亦是将女性视为“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的一种对女性的歧视。

2、对男性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作用于男性的极端形式就是男性贬抑(指的是对男性的厌恶甚至是憎恨)。对男性的性别歧视也被称作「反向性别歧视」。另一个稍有关系的名词是「恐男症」,指的是对男性或男性气质的恐惧。虽说认为女性比男性更优秀的观点也是性别歧视,但公共论述一直到最近几年才注意到这种「反向性别歧视」。

3、对跨性别者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作用于跨性别者的极端形式就是跨性别者贬抑(指的是对跨性别者的厌恶甚至是憎恨)。对跨性别者的性别歧视也被称作「跨性别歧视」。另一个稍有关

系的名词是「恐跨性别者症」,指的是对性别不确定者的恐惧。相对于跨性别者而言,男性和女性以及变性者都可称作正性别者。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中缺乏对跨性别者的保护,如填写身分资料时要填上身份证字号与性别时,完全没有提到跨性别之身分。

We Shall Overcome

基本信息

1963年8月在华盛顿举行的近二十五万人参加的民权示威游行中Joan Baez 演唱了We Shall Overcome。现在在美国,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是“马丁路德金日”,纪念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无数群众,包括白人、黑人,扶老携幼,唱起"We Shall Overcome",和平地纪念他的逝世。

歌曲歌词

We shall overcome,

we shall overcome,

we shall overcome someday.

Oh, deep in my heart I do believe.

That we shall overcome someday.

We shall live in peace,

we shall live in peace,

we shall live in peace someday. Oh, deep in my heart I do believe. That we shall overcome someday. We'll walk hand in hand,

we'll walk hand in hand,

we'll walk hand in hand someday. Oh, deep in my heart I do believe. That we shall overcome someday.

我们要战胜一切,

我们要战胜一切,

我们总有一天能战胜一切。

我从心灵深处,坚决相信:

我们要战胜一切。

我们要和平的生活,

我们要和平的生活,

我们总有一天会和平的生活。

我从心灵深处,坚决相信:

我们要战胜一切。

我们要团结向前,

我们要团结向前,

我们总有一天会团结前进。

我从心灵深处,坚决相信:

我们要战胜一切。

社会价值

Joan Baez 本身在很多场合演唱过这首歌,最有名的是1963年那次25万人的游行,也就在那次游行示威活动中,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 。在那次游行当中马丁路德金和参加游行的人们合唱这首歌,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后的“马丁路德金日”人们会以这首歌纪念他的原因。

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英语: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48年大学毕业。1948年到1951年间,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刺杀,时年39岁。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

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中文名: 马丁·路德·金 外文名: Martin Luther King, Jr. 别名: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美国亚特兰大 出生日期: 1929.01.15 逝世日期: 1968.04.04 职业: 牧师

毕业院校:

波士顿大学 信仰: 基督教

主要成就: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代表作品: 《我有一个梦想》

血型: A

1929年1月15日马丁·路德·金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奥本街501号,一幢维多利亚式的小楼里。他的父亲是教会牧师,母亲是教师。15岁时聪颖好学的金以优异成绩进入摩尔豪斯学院攻读社会学,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8年马丁·路德·金获得莫尔豪斯大学学士学位)。1951年他又获得柯罗泽神学院学士学位,1955年他从波士顿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

领袖

1 954年马丁·路德·金成为了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德克斯特大街浸信会教

堂的一位牧师。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做罗沙·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公共汽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位,因而被蒙哥马利节警察当局的当地警员以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离条令为由逮捕了她。马丁·路德·金立即组织了蒙哥马利罢车运动(蒙哥马利市政改进协会),号召全市近5万名黑人对公共法进行长达1年的抵

制,迫使法院判决取消地方运输工具上的座位隔离。从此他成为民权运动的领袖人物。1958年他因流浪罪被逮捕。1963年马丁·路德·金组织了争取黑人工作机会和自由权的华盛顿游行。1964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恐吓

他一生受到无数次的恐吓,曾十次被人以各种各样方式监禁,三次入狱,三次被行刺,第一次被精神病人捅了一刀,第二次在教堂被扔进了炸弹。第三次1968年4月4日,孟菲斯主大街约克枪械机械公司楼上的办公室里,詹姆斯.厄尔.雷架起一架运动步枪,在邻近的比邻洛林旅馆的西布鲁尔旅社租下一个房间用运动步枪将其击杀。

纪念

1986年1月,总统罗纳德·里根签署法令,规定每年一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为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以纪念这位伟人,并且定为法定假日。迄今为止美国只有三个以个人纪念日为法定假日的例子,分别为纪念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的Columbus Day (十月第二个星期一),纪念乔治·华盛顿的Presidents' Day(二月第三个星期一),与此处所提到的马丁·路德·金纪念日。他最有影响力且最为人知的一场演讲是1963年8月28日的《我有一个梦想》,迫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

特点

语言和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第7卷第2期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Vol.7 No.2 2005年3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Mar. 2005 收稿日期:2004 - 04 - 14. 作者简介:杨智慧(1976-),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 文学.

64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第7卷 在却只是女性的一般泛称。甚至一些原本褒义的女性词汇的词义已经贬化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汉语中的“小姐”一词。 4.词序中的性别歧视。语言中的次序并不是任意的,而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的,即主要的先于次要的,典型的先于边缘的,肯定的先于否定的。语言在排列有关性别的词时,总是把具有女性标志的词置于具有男性标志的词之后:男男女女,男欢女爱,夫唱妇随;husband and wife,Adam and Eve,king and queen. 二、性别歧视在文化中的体现 1.性别歧视在称谓中的体现 东西方文化都可以从称谓中发现性别歧视的现象。首先从姓氏上来看,东、西方女性在结婚以后都会经历自身姓氏更换或姓氏依附这样一种变化:英语中“Miss White”、“Miss Green”,其中的“White”、“Green”是夫姓而非妇姓;汉语中的“周王氏”、“赵李氏”,都是一种女性姓氏对男性姓氏的依附。再从取名的角度来看,常见的英美人女性的名字常被冠以像花、草、宝石之类的名称;中国女性的名字大多是梅、兰、花、菊等表示娇小玲珑,但同时也有柔弱顺从,被观赏的含义。而男性的名字大都有独立威严、坚强勇敢和自信的含义。再来看古汉语中的一些称谓如:“考”和“妣”是对已逝父母的称谓,“考”的含义是“成”,即一身德行已完成;“妣”即“媲、配”,指与“考”相配。再如对妻子的称呼:贱内、贱室、贱累、内人、内子、房下、糟糠、拙荆等等[3],都带有一种从属、附庸、难登大雅之堂含义。从宗族中的外亲女性称谓来看:中国传统称谓系统里,有许多家“外”字的称谓专指母家或妻家的亲族,如外公、外婆、外眷等等,稍加分析就可得出女性称谓是男性称谓的派生而这种内外的实质还是男尊女卑。 2.性别歧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些对于女性的刻画由于受到哲学、宗教以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体现出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三从四德”,“红颜祸水”,女性的装束和行为只是为了取悦男性,女性在外表和德行上的评判标准是男性制定的,女性的社会价值也是由男性来估量的。男性可以很轻易地就把责任推卸给女性,所谓的“一怒为红颜”,“女祸”,多只是男性的借口和遁词,把历史沉重的谴责强加在她们身上,这是不公平的,是一种在错误思想指导下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英语中“Women are devils’ nets”,“No devil is bad as she devil”,也是对女性的野蛮诋毁。 3.性别歧视在宗教和传统哲学中的体现 来自宗教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基督教《圣经》中有关上帝造人和上帝把人类逐出伊甸园的描述中。对故事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很轻易地得出这种宗教思想对于男女两性所赋予的不同观念:女人是男人身上的“骨中骨”、“肉中肉”;女人来自男人,是男人身体的一部分,是否就是说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这和中国宗法中的“三从四德”如出一辙。夏娃引诱亚当吃下智慧果而被逐出伊甸园,这使女性成为一切罪孽和惩罚的祸首,这又和中国史观中的“女祸”不谋而合。故此,西方人说“Women are devils’ nets”,“No devil is bad as she devil”,而中国人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 三、语言中性别差异的评述 语言和文化中所体现出的诸多性别差异和歧视现象应该被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很多的因素,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在的立场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大相径庭的。西方性别和语言研究的理论大致有两种倾向:夸大语言性别差异;忽略语言性别差异。 缺陷论认为语言反映社会规约,同时也强化社会规约。男女两性使用语言的不同使得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进而又导致两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而这又加强了语言中两者的不平等。语言的性别差异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从一个孩子幼小时就开始的,随着妇女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提高,语言和性别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尤其是在学术界。差异论则认为男女两性成长于不同的亚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这就决定了他们在使用语言是必然会有差异。社会亚文化中对男女的期望和要求不同,这

关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关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摘要 种族歧视是美国由来已久的问题。若要追溯其开端,在美国还没独立仍是北美英国殖民地时,英国殖民者引进了第一批非洲黑人劳工。他们于1619年在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詹姆斯敦被出卖。自此50年后,北美洲一些地方法律已经确立起黑人奴隶制。奴隶制在存在的两百多年里,不断激化着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美国奴隶制的这段惨痛历史在美国黑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伤害。 在2008年美国的总统大选中,非洲裔美国公民贝拉克·奥巴马击败对手麦凯恩赢得大选,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媒体和广大群众都认为奥巴马的当选可以让他成为美国种族问题的终结者。但实际上,无论美国多次改善黑人公民的权利制度,甚至选举非洲裔贝拉克·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这也不能完全消除美国白人与黑人间的隔阂问题。 先举几个例子吧 1.美国1787年宪法的歧视: (1)宪法没有规定废除奴隶制度。宪法不仅没有否定奴隶制度,而且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这就更加降低了黑人的地位。 (2)宪法没有提到保证人权问题。相反,宪法明文规定了保留奴隶和种族歧视的条款,将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和穷人排除在人权保护之外。 2.美国黑人枪杀事件:2014年8月9日下午,18岁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同一个朋友在密苏里小城弗格森街上行走时,被一名警察连击数枪身亡。 种族歧视问题成为美国“人权记录”中最不光彩的一页。在美国,黑人等少数民族始终是二等公民,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黑人和白人之问,教育水平、就业率、平均工资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由此形成的种族贫富差距和黑人的贫困化则是人人皆知[2]。司法中的种族歧视也极为严重。在美国,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黑人和被判死刑的黑人比例明显高于白人。在各州的监狱中,大约47 的为黑人,16%的为拉美裔。据联合国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在美国.犯有同样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种往往受到比白人重2至3倍的惩罚.杀害白人被判死刑的黑人是杀害黑人被判死刑的白人的4倍。尽管种族问题如今仍是困扰美国社会的大问题之一,但是.明目张胆“种族歧视”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越是大公司和政府部门,对少数族裔越是客气耐心.谁也不想犯“歧视”这一大忌。美国的种族歧视从目前来看,开始在新的领域呈现出新的现象,传统的政治保守势力也开始介入到其中,简单的单一种族歧视被文化上的隐性歧视所代替。同时.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美国存在的较强烈种族歧视,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任何行为.都担心会被带上种族歧视的印记.大家都知道种族歧视不好.但是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犯种族歧视的毛病.从中可见白人至上主义在某些美国人中十分顽固。就在这样的怪圈中,美国的种族歧视仍在继续。 美国的发展和构成美国社会的少数民族密不可分,但从不同肤色、不同文化导致不公平对待这一现象来看,少数民族又不属于这个一向主张自由平等的美国社会。美国社会的繁荣和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主要归功于这些少数民族的辛苦和努力而不是占绝大多数的白人。今天,一些少数民族要求的平等、公正已经实现.但遗憾的是,贫穷、偏见、不公平仍然存在着。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黑人及其他少数族裔不平等的地位和状况,这是美国社会根本性的大问题,就连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存在种族主义、种族歧视和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少数民族面临的不平等问题仍然是美国最严重和:无法解决的挑战之一。但是.我们仍然坚信一个能公正并人性化地处理不平等、偏见等种族歧视问题的社会.不仅会给自己而且会给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带来和平和繁荣。

哈佛大学英语介绍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一流学府之一,坐落于马萨诸塞州剑桥,隔查尔斯河与波士顿相望。哈佛大学有两所学院招收本科生,即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它们招收的学生约占哈佛大学全体学生的一半。哈佛大学是常春藤联校之一。 Harvard University (Harvard University) is the longest in U.S. history one of the first-class academic institution, is located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at Boston and across the Charles River. Harvard University has two colleges to recruit students, Harvard College and Radcliffe College, which recruited the students about half of all students at Harvard University. Ivy Harvard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school. 哈佛大学创建于1636年,原称剑桥学院。出生于伦敦的英国牧师约翰·哈佛(John Harvard,英国剑桥大学毕业) 于1637年由英国到此新建的学院内工作,由于工作很积极,得到好评。他将其全部藏书和一半资产捐赠给这所学院,该校因此而改名为哈佛大学。1638年夏天学校开学时只有一名教师、一所木板房和一个“校院”。 Harvard University, founded in 1636, formerly known as Cambridge College. Born in London, the British minister John Harvard (John Harvard, graduat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England) in 1637 by the British Institute in this new work, the work is very positive, be praised. He will all of its collections and half of these assets donated to the institute, the school be renamed the Harvard University. 1638 summer school at only one school teachers, a Muban Fang and a "School House." 哈佛创建初期是由教会主办的,但在头200年中,就逐渐地摆脱了宗教和政治的控制。1865年,该校校友开始选举学校管理委员会。19世纪初开设了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19世纪中期,哈佛的劳伦斯科学学院为美国应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Harvard created by the early church-sponsored, but in the first 200 years, to gradually shake off the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control. 1865, the school alumni proceed to the election of the school management committee. The early 19th century opened a seminary, and the Faculty of Law,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mid-19th century, the Harvard School of the Lawrence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science for the United States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埃利奥特任哈佛校长期间(1869至1909年),将哈佛办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学校。他采用选修制,取代了刻板的古典课程,学生们可以攻读他们感兴趣的专业。今天的哈佛大学已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Elliott president of the Harvard period (1869-1909), will be the Harvard of the impact of national schools. He used an elective system, replacing the stereotype of classical courses, students can pursue their professional interest. Today's Harvard is already a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2007年10月12日,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就任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她是该校历史上任命的第一位女校长。 哈佛大学设有17个学科系,分属2个本科生学院(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和10个研究生学院:文理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设计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行政管理学院、法学院、牙医学院、神学院和商学院。与它有直接联系的有95家图书馆、7个植物研究所、2个天文台、50余个科学、工程和医学实验室、9家自然历史、医学、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哈佛大学还拥有许多著名的研究中心,如国际事务研究中心、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环境设计研究中心、电子计算机研究中心等。东方研究中心燕京研究所,是个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受到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长期支持。 October 12, 2007, Delujier-Foster as presid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No. 28. She is the history of the school appointed the first Nvxiao Zhang.

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日发表的《2004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指出,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份人权纪录说,美国有色人种普遍贫困,生存状况远不如白人。据英国《卫报》2004年10月9日报道,2002年,白人家庭净资产是8.8万美元,是拉美裔家庭的11倍,接近非裔家庭的15倍。 据统计,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黑人人数是白人的3倍。黑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比白人少6岁。 纪录指出,美国的少数民族受到就业和职业歧视。据《今日美国报》2004年5月5日报道,2003年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收到有关工作场所种族偏见方面的指控29000件。美国劳工部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到2004年11月,黑人的失业率为10.8%,白人是4.7%,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 来自于至少38个国家的未成年人从事着奴隶性劳动。在美国无力负担医疗保险的4500万人中,700万是非洲裔美国人,占美国非洲裔人口总数的近五分之一,这个比例比白人高77%。《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2004年3月29日的一篇文章指出,《独立宣言》称人类生而平等,而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差距简直是对这一“立国之本”的侮辱。 纪录说,美国学校普遍盛行种族隔离式教育。美国南方有八分之一的黑人学生上的是黑人学生占99%的学校,约有三分之一的黑人学生上的是少数民族占90%以上的学校;在北方,超过一半以上的黑人学生上这种黑人和少数民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学校。 纪录说,美国大学校园种族主义抬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迪亚波罗河谷社区学院接连发现法西斯标语口号及白人至上主义标语口号,还包括使用武器和语言进行威胁。在加州小圣罗斯学院,校报刊载专栏文章攻击犹太人,引发抗议风潮;网站聊天室被白人至上主义分子占领。在达特茅斯学院,白人女生在筹款活动中拍卖“黑奴”。在南密西西比大学,一批白人在美式足球比赛结束后高喊种族主义口号,攻击4名黑人学生。在只有55名黑人学生的密歇根州奥利维特大学,有51名黑人学生在发生种族暴力事件及骚扰事件后退学。 纪录显示,美国种族偏见和偏执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仇恨犯罪增加。据美国联邦调查局2004年11月22日公布的对16%的执法单位有关报告的统计,2003年美国发生的总共7489件仇恨犯罪案中,有3844宗与族裔仇恨有关。其中,针对黑人的族裔仇恨犯罪案达2548宗,占51.4%,是针对其他所有种族的此类犯罪总数的两倍多,有3150名黑人成为受害者。而犯罪人当中62.3%是白人。 《洛杉矶时报》2004年5月3日报道,受“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影响,2003年,全美共发生针对穆斯林的仇恨事件1019起,同比增长69%。加州针对穆斯林的仇恨事件共221起,同比增长近3倍。纪录指出,美国司法领域种族歧视司空见惯。有色人种被判刑和在监狱中被关押的比例明显高于白人。根据美国司法部2004年11月公布的报告,有色人种占美国在押囚犯人数的70%以上。

美国种族歧视的演讲稿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this is my content. first is The root of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I think that the root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Institutional racism,From President Truman began, the U.S. government was committed to black rights legislation。To Johnson's presidency, pass from the law except for racism fin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although legal racial discrimination was cancelled, but institutionalized racism remained intact. Next is relevant policy provide the basis for racial discrimination,The United States parties from their respective interests, formulated a series of related policies and harm the interests of black people。The last is black performance for racial discrimination provides an excuse,In the black areas, the excessive crime every moment will happen,at the same time Black will also do the drug trade. Review of the history, we can find the most miserable is black slaves trade,It is the most strong performance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In 1518, people started the salve trade between Africa and America directly. By 1540, Spain of the American colony each year into slaves may be reached 10000.In the 16th century, slaves trade reached its peak. This is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sells slaves,We can see from the graph, South America the most serious selling slaves, especially between16 ~ 17th century. Because of always racial

1 存在制度化的种族主义

1 存在制度化的种族主义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存在是其制度化种族主义发展至今的必然产物。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便致力于黑人权利立法。到约翰逊总统执政时期,最终从法律上取消了种族主义。因而在今天的美国,虽然合法的种族歧视与隔离被取消了,但制度化的种族主义却丝毫未减。 绝大多数黑人因肤色被剥夺了享有与白人同等待遇的权利。时至今日,“黑人应在社会底层”一类思想并非没有市场。决策者们把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定位于改变广大黑人的文化、行为、道德,而不是消除其穷困窘境本身。 这就是说,美国政府在制定该项政策之前,就已对黑人的文化、行为、道德作了彻底否定,这便决定了美国政府的黑人政策无法摆脱种族主义的影响。 2 相关政策埋下歧视基础 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有色人种、特别是广大黑人的生存条件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种族冲突愈发激烈,种族主义更加猖獗。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竞选中令人吃惊地联合起来,他们从各自利益出发,均把矛头指向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并由此出笼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首先,否认黑人享有获得政府福利救助的权利,拒绝给予黑人基本的生存保障。1996年通过的《福利法案》强行规定了需要政府救济的黑人可得到资助的年限(一生中只有5年),解除了政府部门对其所应承担的救助义务。 其次,减免“精英集团”(以富有的白人为主体)的纳税额,实施有种族主义倾向的经济举措。在广大黑人最基本的福利待遇被大刀阔斧地砍除时,许多白人却得到了政府的额外津贴。 3 黑人表现提供歧视口实 种族主义的存在也有黑人自身的原因,许多黑人自身的表现为政府对其实行种族歧视性政策提供了口实。 长期以来,许多黑人因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没有工作,其中一些人(特别是部分年轻人)经常会做一些“残忍的毒品交易”,以自己的方式模仿资本主义的创业精神。在黑人聚居区,掠夺性的犯罪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 另外,还有一些黑人,特别是一些黑人妇女,他们习惯依赖政府的救济生活,不思进取。 种族主义分子以此为由,把广大黑人诬蔑为“寄生于毒品中的无业游民”,“缺乏道德、礼貌、良心的嗜血好战者”。由此,政府的决策者们为其制定“强硬政策”找到了“凭据”。 4 黑人斗争的历史还很短 美国建国200年后,才出现了马丁·路德·金为黑人争取权利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有一位黑人领袖说:自由只能用子弹才能得到。可见直到美国建国200年后,种族仇恨依然十分强烈。然而,子弹最终打进了马丁·路德·金。因而,美国黑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平等,还必须不断地进行顽强的抗争。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2012年第05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5,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3期) Total No .293 收稿日期:2012—03—10 作者简介:张秋平(1978—),女,山西汾阳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汾阳师范分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论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张秋平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汾阳师范分校,山西汾阳032200) 摘要: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本文所说的性别歧视,专指对女性的歧视,全文归纳了汉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试图从文化史的角度,追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歧视女性的习俗表现。目的是唤起女性不断地争取消除语言中长期以来残留的对女性的歧视现象。 关键词:性别歧视;语言;汉语;文化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011—02 一、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表现 中国特殊的社会境况,在汉语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从汉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其表现有以下几点: 1.男权主义 男权主义就是,一切以男性为规范和标准,把男性当做主体,女性则被视为例外。在封建制度里,丈夫可以休妻,但妻子就不能休 夫;男人可以续娶, 续娶的叫做“续弦”或“填房”,而妻子就没有这样的权利,这很明显地反映出妇女的 被支配地位。 即使在现代社会,仍存留着歧视妇女的痕迹,许多词语都是针对男性而言的或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例如:厂长、经理、校长、省长等。这些称谓,实际上都是为男性而设的。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我们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大多数场合都是指的男性,倘 若是女性的话, 往往在前面加上“女”字,像“女厂长”、“女经理”等等。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在以上词语的前面加上“男”字。还有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提到不明性别的人时,一致用“他”不用 “她”。汉语中还有一些俗语或惯用语,也同样反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现象。比如说:“未婚从父,婚后从 夫, 夫死从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称呼表达习惯,也明显地保留着以男性为中心 的痕迹。过去,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妇女虽然 有名字,但出嫁以后,通常以“x 氏”称之,即在“氏” 前面加上母家的姓,正式场合则在前面再加上夫家的姓。如某妇女为“张李氏”,表明夫家姓张,娘家姓李。平时称呼的时候,则把丈夫的姓冠之于前面,像“王大娘”、“刘大妈”等等。 2.贬女现象 许多称呼妇女的词都有贬义现象。首先,汉字的写法就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的现象。“女”是象形字,甲骨文“女”像一个妇女双臂反绑跪倒的形状。从字形,可以想见古代妇女的奴隶地位。许多带“女”字旁的字,也可分析出许多严重歧视、 侮辱妇女的地方。如“妒” 、“嫉”、“嫌”、“嫩”、“奸”、“婪”、“妨”、“妾”、“妖”等等。连指女性的 “阴”字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如“阴毒”、“阴森”、“阴谋”等。 古代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社会 上更是最底层。因此, 古代妇女常自称“奴家、贱妾、卑妾”等。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则有很多卑称。 如:贱内、拙荆、糟糠等。在农村,一般男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家里的、 屋里的、我那口子等。3.两性词序 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中,对男女两性的词序大都遵循着男先女后的原则。成语的结构也是男前女后。如:夫贵妻荣、夫唱妇随、男耕女织、善男信女、男婚女嫁、男女有别等。 · 11·

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

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种族主义可以视作是一个社会问题,经常被政客作为政治工具来使用。种族主义从集合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解释为一种情感上的现象。种族主义以德国纳粹政权为代表,德国纳粹政权视金发碧眼的白种人为最优秀的主宰种族,德国纳粹政权称之为雅利安人(现代称为北欧人种) 种族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列强瓜分非洲的年代。当时非洲的资源被大量掳掠到欧美各国,包括人力资源。这些人被当作奴隶售卖。 种族主义通常指基于种族的偏见、暴力、歧视与迫害。种族主义(Racism)通常指基于种族的偏见、暴力、歧视与迫害,此字有时带有负面意义易引起争议,另一相关字为Racialism,亦指种族主义,但较无负面意义。根据牛津英语辞典,种族主义(Racism)是一种认为一个种族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某一种特定的品质或者能力,并以此区分人群及种族间优劣的信仰或者观念。 形成 种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出现于19世纪。尽管带有部落仇恨的痕迹,其实却是19世纪欧洲科学理论的发展(达尔文生物学)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的后果。法国人戈比诺和英国人张伯伦是这种新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家。戈比诺著有《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他企图用种族观念解释文明兴衰,将特殊的种族性质与不同的种

族相联系,并提出了“血液污染”这个纳粹反犹主义的重要理论。张伯伦的代表作是《19世纪的基础》,他是雅利安人至上论和日耳曼种族中心论的主要先驱者之一,并且强烈反犹。 纳粹种族主义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种族史观和雅利安种族优越论、族民共同体理论、生存空间理论和反犹主义理论。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雅利安人统治世界的种族乌托邦。雅利安人是19世纪西方人设想的操原始印欧语的古代民族。希特勒相信雅利安种族以北欧的金发碧眼白种人为血统最纯正的雅利安人是拥有最优秀血液的主宰种族,他们被上帝创造成不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最为杰出的人群。“所有的人类文化,以及目前为止所有的艺术、科学、文化成就,几乎都是雅利安人的创造性产物。”雅利安人由于其血统高贵和能力超群,天然地拥有统治其他劣等民族的权利。人类文明的衰亡,不是因为经济或物质原因,而是统治民族的血液受到玷污的结果。雅利安人的血液遭到了劣等民族的玷污,因此逐渐丧失统治地位。为了改变这种衰退,当代的雅利安人就必须纯洁自己的血液。通过恢复种族纯洁而达到复兴雅利安人文明的目的。 种族史观和雅利安种族优越论 反犹主义与雅利安人优越论紧密联系。在纳粹种族主义理论中,犹太人是最邪恶卑劣的民族。导致雅利安人血液遭到玷污的罪魁祸首就是犹太人。犹太人与雅利安人是两个截然对立种族的代表。犹太人,不仅拥有不同的宗教文化,而且属于不同的种族。

浅析中国的性别歧视

结课论文 题目:浅析中国的性别歧视姓名:耿松涛 学号:200904010066 系别:数学与信息科学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目录 摘要 (3) 一性别认同 (3) 二性别差异 (3) 三性别歧视 (4) 四结语 (5) 参考文献 (5)

浅析中国的性别岐视 摘要:人类社会是由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构成的,从新生儿降生之日起,就被周围人确定为男孩或女孩,这种性别的确定,反映了他或她本身的重要生理特性,也影响到他 或她今后在社会中的角色认同和角色作用。因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性别, 作为男性或女性,构成了我们社会认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很多时候,人们却在 有意或无意中维持着关于两种性别的错误的看法,性别歧视则成为其中争议最大、 影响最深的一个观点。在人们心中,重男轻女的观点根深蒂固,一直到现在仍然是 一个严重的问题。 关键字:性别认同性别差异性别歧视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 引言: 性别歧视是一种维护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平等的一种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男女两性之间自然的、生理的差别的强调和夸大,来宣扬男性优越于女性的合理性。这种主张人类的一半对另一半的偏见和压迫,却得到了大部分男性甚至还有许多女性的赞同,由此可见,性别歧视影响之深,伪装之精。 一、性别认同 性与性别是我们的基本分类,也是我们最基本的社会认同。从新生儿降临之时,人们便对其性别十分敏感,想知道究竟是女孩还是男孩,然后很快为孩子取一个男孩或女孩的名字,再会根据孩子的性别准备衣服和玩具等。孩子一降生,亦会由于其性别不同而得到其父母或其他亲人们的不同对待,待孩子稍微长大,对其本身性别的认同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而实现的,具体地说是孩子通过观察他们父母的行为,并学习模仿其相同性别父母的行为,也即做出与自己相同性别父母的相符行为,从而获得性别的认同。 二、性别差异 由于男女性别的不同,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从出生到死亡都贯彻终身,它犹如空气存在一样存在与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理差别、心理差别和社会差别三个方面。 而生理上的差异是最明显不过的了,如身高、体重等。补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属于生理性的差别,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相关理论的具体性质,如果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是取决于生理性的差别,那么也就承认了遗传的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则基本上没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答案就是接受男女之间的差别,进而接受建立在这种差别之上的诸多偏能见和不平等。相反,如果承认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区别中生理差别只是次要因素,社会的环境影响是主要的,那也就是承认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后天的社会差别,在这种情况下,答案就积极主动了,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女性完全可以改变社会环境而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此一来,性别歧视将被证明完全是一种人为的错误和骗局。

美国的种族歧视从好莱坞电影

美国的种族歧视从好莱坞电影《相助》看 [摘要]电影《相助》反映了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影片站在女性的视角讲述了黑人女佣自我奋斗的历史和罕见的白人帮助黑人的故事,用一股温和的力量阐述了一段凄凉而又略显温暖的历史。在美国,一些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一直遭受着白人社会的种种歧视与刁难。本文围绕影片,从历史根源、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等方面出发来探讨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以及给美国社会带来的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种族;种族歧视;《相助》 2011年上映的好莱坞影片《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的白人主妇和黑人女佣之间的故事。这是一部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电影。影片用细致的手法和看似平静的场景描述了白人斯基特、黑佣艾碧林和明尼三个平凡的女人的故事。他们生活在因种族制度而令人倍感窒息的密西西比州,斯基特是白人农场主的女儿,因其从小受到家中黑人女佣的照顾而深受黑人文化的影响并对黑人抱有深厚的感情,长大后家中黑佣的不辞而别对斯基特产生了极大的打击。怀着对黑人妈妈的思念,斯基特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黑人女佣,将黑佣所遭受的种种凄惨遭遇记录了下来出版成书。影片从一开始便巧妙运用女主人与女仆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代替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冲突。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种族歧视、种族问题根深蒂固,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一、《相助》:种族旗帜下的个人命运 电影《相助》是由美国作家凯瑟琳·斯多克特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这是一部承载着作者对家中黑人女佣的无限感激与怀念的作品。电影从女主角——斯基特的视角,着重反映了黑人女佣艾碧林和明尼的不幸遭遇。斯基特是杰克逊镇白人女性中的一个异类。她讨厌白人对黑佣的欺压,并大胆地决定写书帮助黑佣改变现状。于是,她将目光瞄向了镇上的黑佣,希望她们用真实的遭遇帮助她写书。艾碧林是一位典型的优秀黑人女仆,她的性情平和而稳重,照看过17个白人小孩,但是却被不断地解雇与抛弃。尽管她对于白人雇主的孩子付出了自己的母爱并全心全意给予照顾,而她惟一的儿子,却在车祸后因白人医院拒绝抢救,最终死在了一张沙发上。艾碧林所遭受的一切是她对白人深感恐惧,因而她最初拒绝帮助斯基特。电影中另一主人公明尼是艾碧林的好友。明尼与艾碧林的性情截然不同,她从小便对白人的欺压深恶痛绝,但迫于无奈也只能忍气吞声,并将自己的四个孩子教育得对雇主俯首帖耳。电影中,明尼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个性遭到了女主人西丽的报复。但明尼是勇敢的,为了她的孩子不再受到白人的欺压,她试图向白人雇主宣战,并与艾碧林秘密参与到斯基特写书的计划中。然而,明尼最终还是成了种族文化的牺牲品。 整部影片试图用平和的手法,以种族歧视的文化为背景为观众反映半个世纪以前,发生在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制度和黑人解放运动。虽然从现实来讲,弱势群体想要摆脱束缚,得到真正的平等所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但影片仍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感人而又励志的故事。

种族主义和物种主义

种族主义和物种主义 对普罗伍德(Plumwood)来说,这些主张同时扩展了环境和动物行动者的队伍,因为她声称“我们(集体)在生态意义上对待人类社会的主要形式(已经)和我们在伦理意义上对待非人类的方面都是失败的,并且非人物种的境况在继续恶化”(2001:2)。因此,“霸权主义”不仅要对环境种族主义负责,而且也引发了那些体制化的物种主义,物种主义是“至少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理性中心主义”的派生物,它使得殖民者对于他者(动物和被视作动物的人)的剥削仍具合理性。(2001:8)正如普罗伍德所说,西方对人性的定义曾经取决于(现在依旧是)“非人”的存在:野蛮人、动物和具有兽性的人。欧洲对侵略和殖民的合理化辩解正是出于这个基本原则,他们把非欧洲的大陆以及动物视为“空白”(spaces)、“未被利用的、未被充分利用或者空的”(unused、underused or empty)(2003:53)。正是这种欧洲殖民意识形态使得人类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密不可分,同时由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欧洲中心主义被用来为欧洲殖民主义的观点辩护——他们视“殖民地本土文化为‘落后的’、不合理的、并且是接近儿童的、动物的和自然的文化。”(2003:53) 在许多文化中——不仅仅是西方文化——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长期以来被视作习惯。某一个物种的利益高于沉默的大多数物种,这种绝对优先权仍然被视为理所当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通过这种对自然的迎合使得对其他动物和环境时常被排除在人类的特权等级之外,也使得他们成为被剥削的对象。 正如卡里·沃尔夫(Cary Wolfe)援引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所说的: 人性概念的主观性与语篇和物种主义的制度是息息相关的,这种制度有赖于默契的接受——人类的全面超越以动物以及具有兽性的人的牺牲为代价,相应地,这使得建立一种象征性的经济制度成为可能,在这种秩序中我们才能够进行一种“非刑事死刑”,正如德里达所述,不仅是动物自身,而且还有人类也在促使他们成为动物。(1998:39) 这种物种话语的有效性是“适用于任何一种社会他者的”,它依赖于“理所当然的物种主义机制;依赖于系统的、制度化的对非人的他者的杀戮的伦理接受”。(39)换句话说,如果人类和人类利益的自然优先权是高于地球上的其他物种的话,那么从全球范围讲,我们都在形成或者重复帝国主义影响之下的种族主义思想意识。为了构建一种基于真正的后帝国的、环境的社区概念,那么,为了对自然中的人类处所进行重设与重构,我们需要对自身类别进行审问,同时审问与自然相背的建构自身的方式——伴随着建构所暗含的生命形式的分级,这种建构方式从帝国统治到当代以来与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剥削仍然是沆瀣一气的。 后殖民主义研究开始涉及环境议题,不仅仅是作为欧洲征服和全球统治的核心课题,而且是作为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这些问题在历史上长久地依附于此——内在的意识形态。他者化的人不仅往往被当作自然的一部分——并且因此被当作动物一样加以利用——而且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迫或逐渐形成了西方式的环境观,因此,殖民地即

美国种族歧视与社会治安现状解析

美国种族歧视与社会治安现状解析 美国种族歧视现状美国的种族歧视现状情况非常复杂,与过去相比,种族歧视情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却未彻底得以消除。从制度上和法律上而已,种族歧视的法律与制度已被全面彻底瓦解,但是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种族歧视状况依然存在。 在美国搞种族歧视是非常严重的违法犯罪,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运动以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而言,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的缓解,非裔、亚裔以及拉美裔人的权利已经得到保障。在美国,很多单位和团体专门招聘一定的比例的有色员工来避免被起诉为种族歧视,就法律而言,种族歧视也将受到严厉的惩戒。美国的反种族歧视协会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求职以及社会生活中,如果有色人种因种族肤色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便可以去协会投诉,协会会维护有色人种的合法权益。 然而,这就意味着美国就没有种族歧视了吗?不是的,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有色人种依然是边缘化的社会团体。诚然,非裔美国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日益提升,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但是奥巴马毕竟是被漂白过很多代的黑人,其所受的教育及生活环境并不代表全部黑人的情形。有关调查表明,亚裔受歧视率为31%,非洲裔为26%。很多出国留学的同学都会感觉到,在美国,华裔的社会地位不如非裔,而且留学生很难融入到白人的主流团体里去。毕竟是异乡的异客,在美国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白人总和白人在一起;黑人总是黑人在一起;黄种人总是和黄种人在一起。要做到真正的大融合,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只在美留学生,各国移民都是种族聚居的,在美国的主要城市有唐人街,还有印第安人自我管理的印第安纳州。虽然白人的长椅上,黄种人以及黑人已经有了坐上去的权利,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 摘要]性别歧视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章对英汉传统文化所反映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在称谓语、词汇和宗教信仰中的体现作了探讨和比较,阐明了社会角色中的男女在不同文化中的期望值。 关键词]性别歧视;称谓;词汇;宗教信仰 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英汉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它们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完全对等是极为少见的,但是在男女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歧视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却存在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英汉称谓语反映的性别歧视 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即为称谓。这种称呼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组成了社会关系的网络,每个人都在这张社会关系的网络总占有一定的位置,和周围的人形成一种相互关系,一个普通的称谓语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会产生丰富的社会内涵,并随着时间和场所的不同而变换着内容。 1、姓名里的性别歧视 姓名或姓氏是一种符号,它是人们借以相互区别的标志,它包括姓和名两部分。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事物,它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姓名在中英文中虽然排列顺序不同(中文先姓后名,英文先名后姓),但人们在择姓取名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输入其中,强调反映性别原型,即父母和社会根据不同的性别而寄寓不同的期望值。 在英语国家,孩子一般随父姓,女子取名通常体现美丽、贤淑、高洁、可爱、美德等寓意,如Faith(忠诚)、Charity(博爱)、Lily(莉莉,原意为百合花)、Susan(苏珊,源于希伯来语,表示优雅、亲切之意)、Diana(黛安娜,源于希腊语,表示优雅、美丽、高贵);而男子取名则体现坚强、勇敢、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远大抱负等寓意,如Richard(理查德,源于撒克逊语,表示坚强有力的)、Andrew(安德鲁,源于希腊语,表示勇敢率直的)、Lewis(路易斯,源于法语,表示人民的保护神)。 在汉语中,汉字“姓”由“女”和“生”组成,产生于中国上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在那个时代,人们以母亲的姓为姓。但在后来的漫长的父权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依附于男性,受男性支配,姓都是从父亲那里传承来的,拥有命名权的同样是男性长者,即祖父或父亲。在古代,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还被剥夺了拥有名字的权利,她们有姓无名,即使有名,也很少被人称呼,女性婚前常被称为“丫头”、“妞”。在现代汉语中,上述情形虽然有所改善,但期间的性别歧视仍然可见一斑,女性的名字强调阴柔之美,名字中常常含有“花”、“雅”、“秀”、“美”等,而男性的名字强调阳刚之气,名字中常常“强”、“伟”“壮”“刚”等等。 2、婚俗称谓里的性别歧视 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男女角色进行了再分配,“男主外,女主内”,妇女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失去。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英语社会的婚俗中,结了婚的man,照样在外打天下,挣面包,呼风唤雨,而变成wife的女人,其天地则缩小到家庭,只能呆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伺候丈夫、照顾孩子、当丈夫的陪衬和点缀。男子在家中被看作是身强力壮、主宰诸事、赡养妻小的一家之主,而女性则是依附者,妇女的存在仅仅是对男子的点缀和装饰。男士婚前称Mr.,婚后还是Mr.;而结了婚的女士就变成了wife,就会失去自己的姓名而变成“某某夫人”,就会从Miss变成Mrs.,如MaryRobert嫁给JohnSmith之后,当人们提及这对夫妇时,通常称之为Mr.andMrs.Smith,MaryRobert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姓(即父姓),而且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