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秋沪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

2018年秋沪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

目录

第一章有理数 (1)

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 (1)

课题:1.1正数和负数(2) (3)

课题:1.2.1 有理数 (5)

课题:1.2.3 相反数 (9)

课题:1.2.4绝对值 (11)

课题:1.3.1有理数的加法(1) (13)

课题:1.3.1有理数的加法(2) (15)

课题:1.3.2有理数的减法(1) (17)

课题:1.3.2 有理数的减法(2) (19)

课题:1.4.1有理数的乘法(1) (21)

课题:1.4.1有理数的乘法(2) (23)

课题:1.4.1有理数的乘法(3) (25)

课题:1.4.2有理数的除法(1) (27)

课题:1.4.2有理数的除法(2) (29)

课题:1.5.1有理数的乘方(1) (31)

课题:1.5.1有理数的乘方(2) (33)

课题:1.5.2科学记数法 (35)

课题:1.5.3近似数 (37)

课题:第一章有理数复习(两课时) (39)

第一章有理数检测试卷(满分100分) (43)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45)

课题:2.1单项式 (45)

课题:2.1 多项式 (47)

课题:2.2 同类项 (49)

课题:2.2合并同类项 (51)

课题:2.2 去括号 (53)

课题:2.2整式的加减 (55)

课题: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复习(两课时) (57)

第二章整式加减检测试卷(满分100分) (61)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63)

课题 3.1.1从算式到方程 (63)

课题 3. 1 .1一元一次方程 (65)

课题 3.1.2等式的性质 (67)

课题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1)──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69)

课题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2) (71)

课题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4) (76)

课题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1)----去括号 (78)

课题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2)----去括号 (80)

课题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3)----去分母 (82)

课题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4)----去分母 (84)

课题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 (86)

课题: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 (88)

课题: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3) (90)

课题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复习(两课时) (92)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检测试题(满分100分) (96)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98)

课题 4.1.1认识几何图形(1) (98)

课题4.1.1几何图形(2) (100)

课题4.1.1几何图形(3) (102)

课题 4.1.2点、线、面、体 (104)

课题 4.2直线、射线、线段(1) (106)

课题 4.2直线、射线、线段(2) (108)

课题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112)

课题:余角和补角(1) (114)

课题:余角和补角(2) (116)

课题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复习(两课时) (118)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检测试卷(满分100分) (122)

第一章有理数

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 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51-

,4

3

2-,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 .O 是最小的正数

C .0是最大的负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给出下列各数:-3,0,+5,213

-,+3.1,2

1

-,2004,+2010; 其中是负数的有 ……………………………………………………(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总结反思】:

课题:1.1正数和负数(2)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学习重点】: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自主探究

问题:(课本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 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 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__________ ,小华体重增长_________ ,小强体重增长_________ ;

2)六个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___________ 德国__________

法国___________ 英国__________

意大利_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

【课堂练习】

1.课本第4页练习

2、阅读思考

(课本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

【要点归纳】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拓展训练】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总结反思】:

课题:1.2.1 有理数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方法;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标准分类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通过两节课的学习,,那么你能写出3个不同类的数吗?.(4名学生板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12个数,我们将这4位同学所写的数做一下分类;

该分为几类,又该怎样分呢?先分组讨论交流,再写出来

分为类,分别是:

引导归纳:

统称为整数,统称为有理数。

问题2:我们是否可以把上述数分为两类?如果可以,应分为哪两类?

师生共同交流、归纳

2、正数集合与负数集合

所有的正数组成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集合

【课堂练习】

1、P8练习(做在课本上)

2.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圈内:

15, -1

, -5,

2

,

8

13

, 0.1, -5.32, -80, 123, 2.333;

正整数集合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要点归纳】: 有理数分类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或者 ?????????????????正整数

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

【拓展训练】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3.14既是负数,分数,也是有理数 B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是整数 c .-2000既是负数,也是整数,但不是有理数 D .O 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2、在下表适当的空格里画上“√”号

【总结反思】:

课题:1.2.2数轴

【学习目标】:

1、掌握数轴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3、领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数轴的概念与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观察下面的温度计,读出温度.分别是°C、°C、°C;

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

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

汽车站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自主探究

1、由上面的两个问题,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能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吗?

2、自己动手操作,看看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引导归纳:

1)、画数轴需要三个条件,即、方向和长度。

2)数轴

【课堂练习】

1、请你画好一条数轴

2、利用上面的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 1.5, —2, 2, —2.5,

92,23

-, 0; 3、 写出数轴上点A,B,C,D,E 所表示的数:

三、寻找规律

1、观察上面数轴,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2、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又有什么发现?

3、进一步引导学生完成P9归纳

【要点归纳】:

画数轴需要三个条件是什么?

【拓展练习】

1、在数轴上,表示数-3,2.6,53-

,0,314,3

2

2-,-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

2、在数轴上点A 表示-4,如果把原点O 向正方向移动1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是( )

A.-5,

B.-4

C.-3

D.-2

3、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总结反思】:

课题:1.2.3 相反数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反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

3、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学习重点】: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

【学习难点】: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在下面画出一条数轴:

2、在上面的数轴上描出表示5、—2、—5、+2 这四个数的点。

3、观察上图并填空: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与原点的距离是

5的点有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从上面问题可以看出,一般地,如果a是一个正数,那么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即一个表示a,另一个是,它们分别在原点的左边和右边,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10、11的内容并填空:

1、相反数的概念

像2和—2、5和—5、3和—3这样,只有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练习

(1)、2.5的相反数是,—

1

1

5

和是互为相反数,的相反数是2010;

(2)、a和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a是的相反数

例如a=7时,—a=—7,即7的相反数是—7.

a=—5时,—a=—(—5),“—(—5)”读作“-5的相反数”,而—5的相反数是5,所以,—(—5)=5

你发现了吗,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一个“—”号,这个数就成了原数的

(3)简化符号:-(+0.75)=,-(-68)=,

-(-0.5 )=,-(+3.8)=;

(4)、0的相反数是.

3、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的距离。

【课堂练习】P11第1、2、3题

【要点归纳】: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拓展训练】

1.在数轴上标出3,-1.5,0各数与它们的相反数。

2.-1.6的相反数是,2x的相反数是,a-b的相反数是;

3. 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相反数大于它本身的数是;

4.填空:

(1)如果a=-13,那么-a=;

(2)如果-a=-5.4,那么a=;

(3)如果-x=-6,那么x=;

(4)-x=9,那么x=;

5.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点之间的距离为10,求这两个数。【总结反思】:

课题:1.2.4绝对值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绝对值概念.体会绝对值的作用与意义;

2、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绝对值和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体验运用直观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

【重点难点】:绝对值的概念与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问题:如下图

小红和小明从同一处O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走10米,他们行走的路线(填相同或不相同),他们行走的距离(即路程远近)

二、自主探究

1、由上问题可以知道,10到原点的距离是,—10到原点的距离也是

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0的数有个,它们的关系是一对。

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值也是10;

例如,—3.8的绝对值是3.8;17的绝对值是17;—61

3

的绝对值是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2、练习

(1)、式子∣-5.7∣表示的意义是。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记作;

(3)、∣24∣=. ∣—3.1∣=,∣—1

3

∣=,∣0∣=;

3、思考、交流、归纳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0的绝对值是。

用式子表示就是:

1)、当a是正数(即a>0)时,∣a∣=;

2)、当a是负数(即a<0)时,∣a∣=;

3)、当a=0时,∣a∣=;

4、随堂练习P12第1、2大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5、阅读思考,发现新知

阅读P12问题—P13第12行,你有什么发现吗?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要左边的数。 也就是: 1)、正数0,负数0,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 【课堂练习】:

1、自学例题 P13 (教师指导)

2、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3和—5; —2.5和—∣—2.25∣

【要点归纳】: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 0的绝对值是。

【拓展练习】

1.如果a a 22-=-,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a >O

B .a ≥O

C .a ≤O

D .a <O

2.7=x ,则______=x ; 7=-x ,则______=x . 3.如果3>a ,则______3=-a ,______3=-a .

4.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一定是…………………………………( ) A .负数 B .正数 C .负数或零 D .正数或零

5.给出下列说法: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②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只有正数; ③不相等的两个数绝对值不相等; ④绝对值相等的两数一定相等. 其中正确的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总结反思】:

课题:1.3.1有理数的加法(1)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会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2、会利用有理数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

【学习难点】:异号两数相加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

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

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

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那么,怎样计算4+(-2)

下面我们一起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二、自主探究

1、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1)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一个人向东走4米,再向东走2米,两次共向东走了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2)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一个人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4米,两

次共向西走多少米?很明显,两次共向西走了米。

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如图所示:

3)如果向西走2米,再向东走4米,那么两次运动后,这个人从起点向东走了米,写成算式就是这个问题用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

4)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这个人两次运动的结果:

①先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走了()米;

②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走了()米;

③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走了()米。

写出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

5)如果这个人第一秒向东(或向西)走5米,第二秒原地不动,两秒后这个人

从起点向东(或向西)运动了米。写成算式就是

2、师生归纳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几种情况。

3.你能从以上几个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的两数相加,取的符号,并把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4.新知应用

例1 计算(自己动动手吧!)

(1)(-3)+(-9);(2)(-4.7)+3.9.

例2 (自己独立完成)

【课堂练习】:

1.填空:(口答)

(1)(-4)+(-6)= ;(2)3+(-8)= ;

(4)7+(-7)= ;(4)(-9)+1 = ;

(5)(-6)+0 = ;(6)0+(-3)= ;

2. 课本P18第1、2题

【要点归纳】:

有理数加法法则:

【拓展训练】:

1.判断题:

(1)两个负数的和一定是负数;

(2)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的和等于零;

(3)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负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负数;

(4)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正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正数。

2.已知│a│= 8,│b│= 2;

(1)当a、b同号时,求a+b的值;

(2)当a、b异号时,求a+b的值。

【总结反思】:

课题:1.3.1有理数的加法(2)

【学习目标】:掌握加法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重点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想一想,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有哪些?先说说,再用字母表示写在下面:、

2、计算

⑴30 +(-20)= (-20)+30=

⑵[ 8 +(-5)] +(-4)= 8 + [(-5)]+(-4)]=

思考:观察上面的式子与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二、自主探究

1、请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2、自己换几个数字验证一下,还有上面的规律吗

3、由上可以知道,小学学习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适应,

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式子表示为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

用式子表示为

想想看,式子中的字母可以是哪些数?

例1 计算:1)16 +(-25)+ 24 +(-35)

2)(—2.48)+(+4.33)+(—7.52)+(—4.33)

例2 每袋小麦的标准重量为90千克,10袋小麦称重记录如下:

91 91 91.5 89 91.2 91.3 88.7 88.8 91.8 91.1

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你会怎样计算,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

【课堂练习】

课本P20页练习 1、2

【要点归纳】:

你会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运算了吗?

【拓展训练】 1.计算:

(1)(-7)+ 11 + 3 +(-2); (2)

).3

1()41(65)32(41-+-++-+

2.绝对值不大于10的整数有个,它们的和是.

3、填空:

(1)若a >0,b >0,那么a +b 0. (2)若a <0,b <0,那么a +b 0.

(3)若a >0,b <0,且│a │>│b │那么a +b 0. (4)若a <0,b >0,且│a │>│b │那么a +b 0.

3.某储蓄所在某日内做了7件工作,取出950元,存入5000元,取出800元,存入12000元,取出10000元,取出2000元.问这个储蓄所这一天,共增加多少元?

4、课本P20实验与探究

【总结反思】:

课题:1.3.2有理数的减法(1)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

2、会正确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3、体验把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转化思想;

【重点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郎玛峰海拔高度约是8844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约为 —154米,两处的高度相差多少呢?

试试看,计算的算式应该是.能算出来吗,画草图试试

2、长春某天的气温是―2°C ~3°C,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是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单位:°C)显然,这天的温差是3―(―2);

想想看,温差到底是多少呢?那么,3―(―2)=; 二、自主探究

1、还记得吗,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是:被减数—减数=; 差+减数=。

2、请你与同桌伙伴一起探究、交流:

要计算3―(―2)=?,实际上也就是要求:?+(—2)=3,所以这个数(差)应该是;也就是3―(―2)=5;

再看看,3+2=;所以3―(―2)3+2; 由上你有什么发现?请写出来.

3、换两个式子计算一下,看看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1—(—3)=, —1+3=,所以—1—(—3)—1+3; 0—(—3)=, 0+3=,所以0—(—3)0+3; 4、师生归纳 1)法则:

2)字母表示:

三、新知应用 1、例题

例1 计算:

(1) (-3)―(―5); (2)0-7; (3) 7.2―(―4.8); (4)-34

1521 ; 请同学们先尝试解决

【课堂练习】课本 P23 1.2

【要点归纳】: 有理数减法法则:

【拓展训练】 1、计算:

(1)(-37)-(-47); (2)(-53)-16;

(3)(-210)-87; (4)1.3-(-2.7);

(5)(-243)-(-12

1);

2.分别求出数轴上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表示数8的点与表示数3的点; (2)表示数-2的点与表示数-3的点;

【总结反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