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周振甫品读陶渊明

周振甫品读陶渊明

周振甫品读陶渊明
周振甫品读陶渊明

周振甫品读陶渊明

陶渊明和他的诗赋

周振甫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口徐宗文

“周振甫著作别集”一共有七种,其中《陶渊明和他的诗赋》一种为首次正式出版。此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国性的陶渊明大讨论时期,分为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评价与时代关系以及作品自身的特色三大部分。同时又在其中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陶渊明归耕后的生活,具体描述他在上京的生活、在南村的交游以及他的艰苦劳动和贫困生活;二是突出陶渊明对刘裕北伐所抱的态度和他在晋宋易代之际所发的感慨。这两个重点部分,写出了见解,写出了个性,显示出本书在陶渊明生平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具体地说,比如在叙述归耕后的生活方面,陶渊明虽然隐居于浔阳(今九江)的南村,然而他所交游的却是殷景仁、颜延之、羊长史等这样一大批在朝廷做官的人;此外,还做了江州刺史王宏(诸史并作“弘”)的座上客。这就说明,陶渊明与抱着出世思想的隐士相比是不同的,那些人一旦隐居就不问功名,与世相忘,陶渊明却和贵人交往,说明他并未忘却时事,并不是单纯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飘逸,而是典型的“身处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一看法和评价就不同于一般的论客之见——以为陶渊明归隐后便“不染尘俗”、“浑身静穆”,是个完全远离现实的“田园诗人”——正好印证了鲁迅“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的评价。又如在对刘裕北伐和晋宋易代所抱的态度方面,过去一般研究者都认为陶渊明是晋代遗臣,对刘裕篡晋表示不满,但对他的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还是持积极态度的。对此,振甫先生指出:自晋室南迁后,中国北方一直为异族所占领。其间多少仁人志士力图恢复,祖逖的中流击楫,刘琨的枕戈待旦,直至淝水大捷,都未能如愿,真个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而刘裕以其非凡的军事才略,不仅灭桓玄、败卢循、平西蜀,而且消灭后秦,先后收复旧京洛阳和长安,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是一件极为振奋人心的事情。喜讯传来,从朝廷到民间,无不欢欣鼓舞,文人们更是形诸诗赋,歌功颂德。对于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驰骋疆场、为国效命的陶渊明来说,也应该是感同身受并予以褒扬的。可是,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检点其诗赋,却发现陶渊明对此表现得出奇的“冷淡”,“冷淡到在他的诗集中几乎找不到一点有关这些振奋人心消息的描写”。这一发

cHna即okRwiw论据与逻辑J1惦

 

万方数据

现,根本性地改变了陶渊明对刘裕北伐态度的传统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历史的真面目。

至于陶渊明对晋宋易代所抱的态度,以往的研究者大都搬出陶渊明诗文写作的纪年之法来加以说明。例如《宋书?隐逸传》云,‘陶渊明“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i唯云甲子而已”。此后,萧统《陶渊明传》以及《南史》、《文选>五臣注、赵宋秦观等各家,都有类似说法,共同肯定陶渊明由诗赋题年而显示其拥晋反宋的政治倾向。振甫先生通过排比梳理,却发现陶渊明所作的诗没有一篇题写年号的,而集子中的十篇文章(包括《桃花源诗》的序),只有两篇记有年号,一篇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开头说“晋太原中”;一篇是《祭程氏妹文》,开头说“维晋义熙三年五月甲辰”。原来前人的说法不过是捕风捉影、后来的记载则是以讹传讹而已;而记不记年号,振甫先生经过分析后认为,这主要是由“表达方法”决定的,与陶渊明的忠于晋朝没有关系。这个发现及其近乎情理的分析,也部分地纠正了前人的成见。

但是,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陶渊明的诗赋中虽然没有注明晋之年号,是否就意味着他不具有忠于晋朝的思想倾向呢?其实也不!这一点,只要我们把握以下几个事实就可以作出结论:一、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的建立立了大功,做到大司马的职位,封长沙郡公,手握重兵,为一方封疆大吏。祖父陶茂做到武昌太守,辖地千里,也是地方大员。父亲也做过安城太守。不仅如此,陶渊明的叔祖和外祖等都做过晋朝的大官。陶家及旁系都世代为晋臣,世受晋之恩禄,对于晋朝岂能无情?二、。从自己的履历看,他少时就有凌云壮志,愿为国家建功立业,特别从晋宋易代之变前后先从容出仕又终于归耕,最能看出这一点。以往的研究者,只着眼于他不与统治者合作,把他的归耕看做是与个人的性格志趣有关,梁代的萧统就非常欣赏他在这方面的人格魅力,说他“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陶渊明集序》)确实,陶渊明旷达恬淡、不慕荣禄的情怀对于他的归隐田园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陶渊明的终于不仕,最根本的还是与他的政治态度极有关系。根据记载,他最初出仕于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此后人而出,出而人,反反复复,几经周折,终于在义熙元年(405)绝然而归11'宁可冻饿而死,再也不去当官。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最后一次,即从本年八月做彭泽令到十一月“自免去职”,仅“在官八十余日”。值得注意的是义熙元年的上一年即元兴三年五月,刘裕灭掉了篡晋自立的桓玄,东晋政权已经落入刘裕及其党羽手中。开始,刘裕的嘴脸还没有完全暴露,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改革了桓玄的不得人心的弊政,朝野出现了一点点新气象;等到他地位逐渐稳固,乃至最终用“禅让”的手段夺取晋朝大权后,陶渊明的态度也跟着一步步地得到鲜明的反映。其中,义熙九年和十四年,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皆不就。说自了,此时的“不就”,其实就是不给刘裕面子。不仅在出入仕途上反映出来,甚至据吴仁傺《陶靖节先生年谱》考证,他人宋后改渊明之名为“潜”(潜者,藏而勿用也),也最简单却又最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刘裕政权的政治态度。对于此点,他的生前好友颜延1∞l中国图书评论c晰a∞“R耐_

 万方数据

之无疑是“知己”,在其所作的<陶征士诔>中劈头一句就是“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把他看成晋的隐士,挑明了陶渊明的政治立场,这也为后来多数史家把他视为晋之

遗臣或者把他的传记列入《晋书》起到了指示作用。三、当然,陶渊明的忠于晋朝。更

能从他的诗赋创作中找到根据,其中立场、情感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他的一组<命子>

诗。诗曰:“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

心,而近可得。”(其五)“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於穆仁考,淡焉

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其六)这两首诗以一种颇为自豪的口气,将其从曾祖到

父亲三世显赫的功名地位一路道来,不仅宣扬了自己的家世和祖宗功德,而且称颂了晋

朝对陶家的恩泽,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彰显出无可置疑的忠晋拥晋立场。四、1关于振

甫先生特别指出的陶渊明诗赋的年号记载问题,似乎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现

今流传的陶集中的诗赋已非当年旧貌,或许原文本如史家所记那样。理由是:第一,《宋

书》为梁代沈约所著,梁与宋相去不远,沈又为文史大家,精通历史,他对陶渊明的立

场、思想和作品的理解应该比后人更加接近事实。第二,萧统曾编辑《陶渊明集》,在

其同时所作的《陶渊明传》里也保留了沈约的说法,说明他当时所编的陶集中的诗文就

可能如此。第三,退一步说,从现传陶渊明诗赋来看,即使不是“义熙以前,则书晋氏

年号”,说确切一点,也应该是“书年号者,皆在义熙以前”;而谓“永初以来,唯云甲

子而已”,则所云不差。如此看来,即以书写年号与否论,虽然篇章有限,但仍能依稀透

视出陶渊明的忠晋心态。

 

由此可以进一步讨论的是,振甫先生在本书中把陶渊明对刘裕北伐的态度“冷淡”

乃至不与刘宋政权合作,归结为对刘裕在功成之后诛杀异己以及先后残忍地杀害晋室安、

恭二帝的愤慨,似乎是由刘裕狭隘的胸襟和凶残的性格造成的。其实,这不是唯一的原

因,甚至不是根本的原因。应该说,陶渊明确实是深知刘裕的为人的,因为他还做过一

段时间刘裕的参军,也时时感到在刘裕手下当官的危险性,并在诗文中流露出来。但是,

从陶渊明的根本立场来看,不管刘裕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也不管是另外一个怎样

的人,只要这个人无论使用何种手法篡夺了东晋政权,陶渊明都有可能与之决裂;而

决裂最有可能选择的手段,对陶渊明来说就是归耕田园,不到新朝去替人充当犬马。

刘裕北伐后秦,克复长安,时在义熙十三年(417),当时就派人回京要求“九锡”;

而十四年年底,刘裕为了应验“谶语”,又迫不及待地勒杀安帝,为加紧篡晋夺权走了

更加有恃无恐的一步。作为对事态了如指掌的陶渊明,怎么可能再对他的北伐歌功颂

德呢?

振甫先生认为:陶渊明在安帝义熙元年005)归耕,到刘裕在永初元年(421)代

晋,其间相去十七年,他怎么能预料刘氏要代晋呢?所以,他的辞官与忠于晋朝没有关

系。这个判断也值得商榷。应该承认,如果仅仅从时间推断,陶渊明当然没有料事如神

的本领,但是如果仔细分析研究历史,就可以发现问题的实质。事实上义熙之后,晋帝

已经完全成为傀儡,朝政多为刘氏党羽把持,刘裕更是乾纲独断,总揽一切。刘裕碍于

时势,虽然还没有完全代晋,就像他的前辈曹操和司马昭,虽然还没有代汉和代魏,但

cHm勘ol‘Rwiw论据与逻辑l107万方数据

是实质已经权归魏、晋一样,他位为相国,手握大权和重兵,缺乏的不是政治实力,而是时机和舆论(譬如“九锡”之遇和当时流行的所谓“谶语”)的准备。这是对现实稍有了解的人都会作出的判断。

关于陶渊明诗赋作品的评价及与晋宋时代的文学风气的关系,振甫先生一方面作了简明扼要的梳理,让读者清楚地看出后人对陶渊明诗赋评价的走向,即越是时代相近(由刘宋到李唐)的人越不够了解和重视他的作品;越是时代较远(赵宋以后)的人反倒推尊他的为人及其作品。其间也有特例,即萧梁时代的萧统就比较推重他的“文章不群,辞采精拔”,但同时也认为“萧统虽是渊明的第一知己,认识到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但对他的估价还是不够的”。而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作者认为,“这跟当时的文学风气有关,也跟渊明作品的思想和风格有关”。比如陶渊明当时所处的历史地位不如谢灵运、颜延之等人显赫,他的作品质朴平淡的风格也与当时普遍形成的审美风尚(即比较欣赏华丽工巧的诗文作品)相左。所以,陶渊明的诗赋便受到了时代的冷遇,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到钟嵘的《诗品》,从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到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都普遍重视不够,评价不高。这些看法大体符合史实,也与传统之见略相径庭,显示了本书研究的独立品格。

但是,我认为需要补充的是,陶渊明的作品所以出现“近贱远贵”的现象,不仅与“当时”的文学风气及他的作品风格等有关,还与评价者自身的诸种条件,比如审美思想、气质品格以及所处的“境遇”有关。

 

比如萧统是距离陶渊明时代较近的一位评论家,也是陶渊明的“第一知音”。他“爱嗜其文,不能释手”,亲自为陶渊明搜集编辑了文集,并作序给予高度评价:“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陶渊明集序》)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非常充分的,并不见得如振甫先生所说的还是“不够”的。试问“不群”、“独超众类”、“莫之与京”,这个估价还不高吗(顺便说一句,萧统对陶渊明诗文的评价,不仅是充分的,而且是准确而深刻的,他的“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和“语时事则指而可想”等语,直接启发了鲁迅等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即使以他主编的《文选》而论,能够选上陶渊明诗六首、文一篇,表面看比较当时的名人谢灵运、颜延之不算很多,但也毕竟为其留下一席之地,非如刘勰等人的只字不提。而萧统的这种评价和做法,又正与他的文学思想和个人气质、境遇有关。从文学思想来看,他之所以欣赏陶渊明的诗赋,即除了陶的作品具有上引“辞采精拔,跌宕昭彰”、“抑扬爽朗”等特点外,还大体符合他的“综辑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文选序:》)的审美标准。从个人气质和境遇看,萧统“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爱“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并见《梁书》、《南史》本传);“监抚馀闲,居多暇El,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文选序》)。这样的个人气质与秉性,就决定了他比较喜爱陶渊明的作品。又据《南史》载:萧统终年前又因子生母墓侧长子位埋蜡鹅及诸物事发,遭到了粱武帝的猜忌,“由是太子迄终以此惭慨,故其嗣不立”。精神上受此重1∞f中国图书评论c憎m日ookR晰w

万方数据

击。加以个人秉性如此,故而产生韬光遁世、远害安身的思想,适与陶渊明奉行的“达人善觉”、“逃禄归耕”的志趣一致。这些,也是他高度爱赏陶渊明诗赋的原因。

最值得讨论的是钟嵘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今所见者,陶诗被<诗品>列入中品,似乎评价不高。但细细考察起来,这里大有疑问。首先,陶渊明的诗可能原在上品之列。陈延僳《诗品》注引《太平御览?文部》日:“钟嵘《诗评》日:‘《古诗》、李陵、班婕妤、曹植、刘桢、王粲、阮籍、陆机、潘岳、一张协、左思、谢灵运、陶潜十二人,诗皆上品。’是陶诗原属上品。迨至宋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则云上品十一人,是又不数陶公也。王士祯日:‘彭泽宜在上品。’余甚然之。”其次,我们再看钟嵘评诗的“准的”,其《诗品?总论》有日:“故诗有三义焉:一日兴,二日比。三日赋。文有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这就告诉我们,钟嵘心目中的所谓“诗之至也”,即“上品”诗之“准的”,应该符合三大条件,即酌用赋比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关于钟嵘《诗品》“准的”的研究,请参看拙文《钟嵘(诗品)“准的”蠡测》,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四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最后,我们再具体对照一下钟嵘对陶诗的品评:“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对比之下,我认为,陶诗基本符合钟嵘“上品”品评的“准的”。即大体符合上述三大条件。除此而外,钟嵘还充分肯定陶渊明的人品,“笃意真古”、“想其人德”,由诗品而人品,全面评价。最后,.还总结他在隐逸文学方面的历史地位,是为一代宗师。由此可见,作为同时代陶渊明的知音并非仅有萧统一人;而钟嵘之所以高度评价陶渊明,显然正与他独特的文学思想有关。

除此而外,唐之李白、杜甫对陶诗的评价有出入,总体表现是李低杜高,这无疑与他们自身的气质品格有关。韩愈和自居易对陶渊明的评价也不尽相同,或爱或黜,或褒或贬,亦与其品性有关。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对唐人评陶所作的一言以蔽之的评价那样“性所不近也”。宋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普遍较高,无论是作为文学家的欧阳修、苏轼,还是作为理(道)学家朱熹等人,他们不仅推重其诗文,而且推尊其人品,或者更进一步地说,与其说是推重其诗文,毋宁说是推尊其人品。他们认为无论是诗文还是人品,陶渊明不仅高于晋宋人物,甚至高于汉魏和有唐之人物。尤其是苏轼,不仅逐首追和陶诗达一百余篇,而且以“不甚愧渊明”自许。其所以如此,就在于陶渊明的清心寡欲、淡于官场,正符合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志趣,而欧、苏之志趣实在也是由于他们和陶渊明有着某种相同的境遇造成的。人生境遇之相似,气质品行之相同,形之于诗文,从思想到风格,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而爱之赏之,推之尊之。日

作者单位系江苏教育出版社~一刊诚据与逻辑卜∞

 万方数据

周振甫品读陶渊明

作者:徐宗文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出版社

刊名:

中国图书评论

英文刊名:CHINA BOOK REVIEW

年,卷(期):2008,(5)

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0614830816.html,/Periodical_zgtspl20080501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桃花源记》“陶潜,字元亮”比较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陶潜,字元亮”比较阅读 答案 《桃花源记》“陶潜,字元亮”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 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①适②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③畜素琴一张, 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缘溪行缘: (2)屋舍俨然俨然: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9、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 反差的句子。(1分) 20、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 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参考答案: 17(1)沿着(2)整齐的样子18、(1)里边(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2)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19、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0、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 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21、(1)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学期 第八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字词。(8分) 1.我带着对yīnɡ xiónɡ()故事的wú xiàn()期待,拿起书,自己yī zhī bàn jiě()地读了起来。 2.输入mǒu()段文字在网站进行fǎnɡ wèn()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 3.小明正jīn jīn yǒu wèi()地读着xiào kān()上的一piān()作文。 二、多音字组词。(6分) zhuàn() juǎn() shà()传卷煞 chuán() juàn() shā() 三、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8分) 1.( )看了《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另一部著作——《水浒传》。 2.《三国演义》真是好听极了,( )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3.( )明天开始努力学习,( )今天就用功学习。 4. 昨天的电视节目真精彩,( )儿童歌舞之外,( )我喜欢的《动物世界》。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13分) 无( )呻( ) 流( )溢( ) 如( )似( ) ( )( )吞枣 ( )心( )血牵( )挂( ) 不言( )( ) 别( )心( )

兴( )盛( ) 1.这部小说是他的( )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 2.环保的问题在现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 )的。 3.“( )”的意思是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4.读书就像品茶一样,( )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五、根据情境写出合适的句子。(6分) 1.同桌在学习上不够勤奋,你会对他说:“ 。” 2.在异乡求学的王健十分思念家乡,仰望星空,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吟诵道:“ 。” 3.你的朋友不守信,请你送一句名言告诫他:“ 。” 六、积累填空。(11分) 1. ,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敏而好学, 。 3.默而识之, , 。 4.读书有三到,谓。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 , , 。 七、阅读理解。(23分) (一)忆读书(选段)(8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拼音版

读d ú山sh ān 海h ǎi 经j īn ɡ·其q í一y ī 【唐t án ɡ】陶t áo 渊yu ān 明m ín ɡ 夏xi à草c ǎo 木m ù长zh ǎn ɡ,绕r ào 屋w ū树sh ù扶f ú疏sh ū。众zh òn ɡ鸟ni ǎo 欣x īn 有y ǒu 托tu ō ,吾w ú亦y ì爱ài 吾w ú庐l ú。既j ì耕ɡēn ɡ亦y ì已y ǐ种zh ǒn ɡ,时sh í还h ái 读d ú我w ǒ书sh ū 。穷qi ón ɡ巷xi àn ɡ隔ɡé深sh ēn 辙zh é,颇p ō回hu í故ɡù人r én 车ch ē。欢hu ān 言y án 酌zhu ó春ch ūn 酒ji ǔ ,摘zh āi 我w ǒ园yu án 中zh ōn ɡ蔬sh ū。微w ēi 雨y ǔ从c ón ɡ东d ōn ɡ来l ái ,好h ǎo 风f ēn ɡ与y ǔ之zh ī俱j ù 。泛f àn 览l ǎn 《周zh ōu 王w án ɡ传chu án 》,流li ú观ɡu ān 《山sh ān 海h ǎi 图t ú》。俯f ǔ仰 y ǎn ɡ终zh ōn ɡ宇y ǔ宙zh òu ,不b ù乐l è复f ù何h é如r ú ?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

【推荐】陶渊明谈读书的阅读-精选word文档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陶渊明谈读书的阅读 篇一: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 短文两篇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2、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四、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 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 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五.分析文章的说理的方式。 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提纲笔记,重点分析说理的方式。 ⑴ 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⑵ 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⑶ 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 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六、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的认识。例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 喻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 象生动。) 例2: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 味道 (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阅读答案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答案 桃源里的陶渊明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逢生涯就在这样的背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

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读山海经 其一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译文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注释 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颇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欢然:高兴的样子。 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八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字词.(8分) 1.我带着对yīnɡ xiónɡ()故事的wú xiàn()期待,拿起书,自己yī zhī bàn jiě()地读了起来. 2.输入mǒu()段文字在网站进行fǎnɡ wèn()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 3.小明正jīn jīn yǒu wèi()地读着xiào kān()上的一piān()作文. 二、多音字组词.(6分) zhuàn() juǎn() shà() 传卷煞 chuán() juàn() shā() 三、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8分) 1.( )看了《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另一部著作——《水浒传》. 2.《三国演义》真是好听极了,( )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3.( )明天开始努力学习,( )今天就用功学习. 4. 昨天的电视节目真精彩,( )儿童歌舞之外,( )我喜欢的《动物世界》.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13分) 无( )呻( ) 流( )溢( ) 如( )似( ) ( )( )吞枣 ( )心( )血牵( )挂( ) 不言( )( ) 别( )心( ) 兴( )盛( ) 1.这部小说是他的( )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

2.环保的问题在现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 )的. 3.“( )”的意思是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4.读书就像品茶一样,( )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五、根据情境写出合适的句子.(6分) 1.同桌在学习上不够勤奋,你会对他说:“ .” 2.在异乡求学的王健十分思念家乡,仰望星空,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吟诵道:“ .” 3.你的朋友不守信,请你送一句名言告诫他:“ .” 六、积累填空.(11分) 1. , .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敏而好学, . 3.默而识之,, . 4.读书有三到,谓.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 七、阅读理解.(23分) (一)忆读书(选段)(8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4分)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译文及注释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读山海经·其十鉴赏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

周敦颐《爱莲说》陶渊明((饮酒》<其五>比较阅读答案

周敦颐《爱莲说》陶渊明((饮酒》<其五>比较阅读答案【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 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蔓不枝蔓: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而:___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鲜:___________ (4)结庐在人境庐:___________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水陆草术之花,可爱者甚蕃。(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能印证“背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8.【甲】文和【乙】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作简要概述。(5分) 参考答案: 15.(1)生(长)枝蔓(2)表示转折的连词,却(可是)(3)少,稀少(4)简陋的房屋(或“房屋”)(共4分。各占1分) 16.(1)水上、地上各种草本花和木本花,可爱的很多。 (2)此情此景蕴含着淳真的情趣,想要辨别表达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共4分。各占2分) 1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共2分。各占1分) 18.【甲】文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热爱自然(归隐自洁)的生活态度。(共5分。各占2分,语言表达占1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原文阅读 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

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山海经·其一》 作者: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1、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2、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3、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4、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5、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6、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7、欢然:高兴的样子。 8、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9、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10、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11、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翻译: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 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 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 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 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 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 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 读训练附答案 本文是关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 《归去来兮辞》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该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 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

翳翳(yì)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注释】: 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③非矫厉所得:这是勉强不得的。④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⑤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⑥寻:随即,不久。⑦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骏奔,即去祭祀。 【翻译】 序文 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

陶渊明谈读书方法.doc

陶渊明谈读书方法 作者:谭余粮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5年第05期 很多同学在读书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学习方法和技巧,为的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好事。但是,很多周学又一味地追求学习的技巧、捷径,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即基础知识的学习,捡起芝麻丢了西瓜,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学习倾向。 诚然,学习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但必需是科学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得更好、更轻松、更愉快。实际上,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神奇的方法”,惟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勤学不已的精神抵达成功的彼岸,这才是学习、读书最好的方法。 东晋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退居田园后,乡邻中有个少年来向他求教:“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渊博的学识,不知您在少年读书学习时有什么妙法?”陶渊明一听这个少年是向他讨教学习妙法的,便掩面将须哈哈大笑:“天下哪有什么学习妙法,真是荒唐、荒唐!”然后,他严肃地对少年说:“学习是绝对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则进,辍学则退。”接着,陶渊明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稻田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说:“你蹲在那禾前,聚精会神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少年摇了摇头,陶渊明接着引导说:“你看见禾苗不长高,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长高,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而已。正如我们读书学习,知识在增长时也是一点一点积累的,有时连我们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学不已,就会由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就如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陶渊明说着,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你再看那快大磨石,为什么会出现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随口回答到:“那是磨损的。”“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的?”少年想了想,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上面磨刀,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磨损而成的,绝非哪一天之功啊!从这磨石,我们便可以悟出另一个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力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忘掉。”此时,少年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叩首拜谢,满载而归。 没有什么神奇的妙法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陶渊明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勤奋。勤奋可以弥补天资的不足,而天资却永远也弥补不了惰性的,缺陷,哪里有勤奋耕耘的足迹,哪里就有理想的归宿。的确,学习没有什么神奇的妙法,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正如《卖油翁》里所讲:“唯手熟尔。”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此。当众人都在惊叹他那“神妙绝技”时,他用一句“唯手熟尔”,轻描淡写,指明自己拥有这些绝技的方法只是熟而已。的确,熟能生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高二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作者简介 生平 经历 陶渊明(约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陶渊明为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 仕。 作品 组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 《归去来兮辞(并序)》。另一类题材的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 木》等。 评价 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 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 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人物轶事 陶渊明谈读书 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陶渊明求教读书的妙法,陶渊明说:“天 下哪有读书的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然后他又指着稻田里的一棵小苗说:“你虽然没看见它长,但它时刻 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能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一块有马鞍一样凹面的磨刀石对少年说:“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并没有看到它磨损,但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它才成为现在这样子。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请陶渊明为他留几句话。陶渊明欣然答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一)背景链接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从29岁起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东晋义熙元年(405),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归去来兮辞(并序)》可以说是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辞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Ⅱ.文化常识 1.诸侯 ..以惠爱为德。 (1)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2)公:是爵名,五等之首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如:宋襄公之“公”是爵名,晋文侯之“侯”为爵名。 (3)诸侯称国君,也可称爵名;侯爵、伯爵诸侯在封国内也可以通称“公”。如:齐桓公之“公”并非爵位,而是诸侯在封国内的通称。齐公即齐侯。 (4)王: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春秋时周衰,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僭号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2.仲秋 ..至冬。 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参考答案: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3.东晋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参考答案:12、(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第8单元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字词。(8分) 1.我带着对yīnɡ xiónɡ()故事的wú xiàn()期待,拿起书,自己yī zhī bàn jiě()地读了起来。 2.输入mǒu()段文字在网站进行fǎnɡ wèn()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 3.小明正jīn jīn yǒu wèi()地读着xiào kān()上的一piān()作文。 二、多音字组词。(6分) zhuàn() juǎn() shà() 传卷煞 chuán() juàn() shā() 三、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8分) 1.( )看了《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另一部著作——《水浒传》。 2.《三国演义》真是好听极了,( )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3.( )明天开始努力学习,( )今天就用功学习。 4. 昨天的电视节目真精彩,( )儿童歌舞之外,( )我喜欢的《动物世界》。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13分) 无( )呻( ) 流( )溢( ) 如( )似( ) ( )( )吞枣 ( )心( )血牵( )挂( ) 不言( )( ) 别( )心( ) 兴( )盛( ) 1.这部小说是他的( )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

2.环保的问题在现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 )的。 3.“( )”的意思是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4.读书就像品茶一样,( )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五、根据情境写出合适的句子。(6分) 1.同桌在学习上不够勤奋,你会对他说:“ 。” 2.在异乡求学的王健十分思念家乡,仰望星空,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吟诵道:“。” 3.你的朋友不守信,请你送一句名言告诫他:“ 。” 六、积累填空。(11分) 1.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敏而好学,。 3.默而识之,,。 4.读书有三到,谓。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七、阅读理解。(23分) (一)忆读书(选段)(8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4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