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络文化与伦理作业

网络文化与伦理作业

网络文化与伦理作业
网络文化与伦理作业

第一次作业:选择题:

1. 网络文化的产生是在()。

A:20 世纪40 年代B:20 世纪60 年代C: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批阅:选择答案:C

2. 关于网络问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网络问政为公民提供了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通道B:网络问政是征集民意的最佳方式C:网络问政使政府决策更加困难D:网络问政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新渠道

批阅:选择答案:D

3. 以下网络空间的看法,正确的是()。

A:网络空间是一个无国界的空间,不受法律约束B:网络空间是虚拟空间,无需法律C:网络空间虽然与现实空间不同,但同样需要法律D:现实中的法律完全不适用于网络空间批阅:选择答案:C

4. 比尔?盖茨曾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说明,网络文化具有()特征。

A:去性别化B:开放性C:虚拟性D:多元性

批阅:选择答案:C

5. 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是()。

A:马克思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康德

批阅:选择答案:D

6. 网络媒体具有的特点有()。

A:高效性B:生动性C:便捷性D:僵化性

批阅:选择答案:ABC

7. 网络文化同传统文化一样,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分,以下关于网络主流文化说法正确的有()。

A:是指网络文化中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部分B:推崇公德、法制、秩序和社会责任感C: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准则D: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背离

批阅:选择答案:ABC

8. 文化传播的三大基本途径是()。

A:互联网B:商业活动C:人口迁徙D:教育

批阅:选择答案:BCD

9. 病态心理是引起网络主体异体的原因这一,具体体现在()。

A:逆反心理 B:破坏心理C:解压心理D:依赖逃避心理

批阅:选择答案:BCD

10. 以下属于网络文化主体异化的表现有()。

A:自我迷失B:帮助网民解决技术难题C:孤独感加剧D:能力退化

批阅:选择答案:ACD

简答题:1. 概述异化与网络文化主体异化的概念。

1、答:异化:即表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主体的活动以及产物成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反过来与主体对立,压迫主体、控制主体、支配主体的状况。网络文化主体异化: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发生的,是主体的主体性的丧失,是主客体地位的倒置。

2. 简述构建网络主流文化的主要途径。

答:1.在文化战略上对网络文化变"忽视”为"重视”。主流文化必须迅速占领网络这一重要文化阵地。2.在文化责任上变网络文化"自在”存在为"自为”存在。网络必须承担传承主流文化这一历史重任。 3.在文化意识上变"封闭”为"开放”、变"对抗”为"对话”。加强与其他国家主流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第二次作业:选择题:

1. 以下不属于网络情感异化行为的是()。

A:数字化虚拟性爱 B:多角网恋 C:婚外网恋D:通过QQ、微信等即时工具与朋友沟通批阅:选择答案:D

2. 网络规范是网络伦理的重要内容,以下关于网络规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指网络社会中人们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B:具有普遍性C:具有一致认同性D: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网络规范已经形成

批阅:选择答案:D

3. 以下不属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是()。

A:网络作品B:纯羊毛标志 C:科学发现D:克隆动物批阅:选择答案:D

4. ()第一次正式提出"责任伦理学” 。

A:大卫·休谟 B:伊哈努尔·康德C:汉斯·乔纳斯D:杰瑞米边沁

批阅:选择答案:C

5. ()原则既是对网络主体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保障人权基础的网络伦理规约原则。A:互利原则B:不伤害原则 C:诚信原则D:发展原则

批阅:选择答案:B

6. 我国网络虚拟信息呈泛滥之势,造成网络虚假信息随处可见的原因主要有()。

A:信息渠道多元化B:网络素质问题C:网络法制建设滞后且执行力度有限D:网络媒体信息审查不力批阅:

选择答案:ABCD

7. 21 世纪人类需要解决的科技伦理问题包括()。

A:生态伦理B:家庭伦理C:网络伦理D:生命伦理

批阅:选择答案:ACD

8. 网络伦理规约的原则包括()。

A:诚信原则B:不伤害原则C:自我中心原则D:发展原则

批阅:选择答案:ABD

9. 网络伦理规约的理论基础有()。

A:责任伦理B:德性论C:自我中心论D:公益论批阅:选择答案:ABD

10. 网络伦理规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责任伦理学,其思想可追溯至康德的义务论,康德提出的"绝对命令”有三个公式,它们分别是()。

A:道德规律的相对性B:道德规律的外部规定性C:道德规律的内部规定性D:意志自律批阅:选择答案:BCD

11. 网络原则是网络礼仪和网络规范的集中概括,是网络伦理关系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

A:全民利益原则B:平等互利原则C:自律原则D:团结友爱原则

选择答案:ABC

9. 以下属于网络礼仪内容的有()。

A:服务礼仪B:问候礼仪C:交往礼仪D:语言礼仪

正确答案:BCD

填空题

1. 尊重原则,不仅要求人们按照道德要求行事,而且要求人们在向往缺乏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真诚地尊重他人。

2.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进行网络信息活动时应该遵守的和。

3. 网络伦理的主要特点有、、。

4. 美德论着眼于道德主体的,主要解决道德主体在实践中如何确定行为动机及选择道德行为。

5. 一般而言,伦理构成道德的基础和前提,而道德可视作伦理的。

答案:1、法律和道德监督2、行为、道德规范3 鲜明的自主性、显著的开放性、明显的多样性4、诚信5、载体

第三次作业:选择题:

1. 以下属于功利主义代表人物的是()。

A:边沁B:黑格尔C:洛克D:康德

批阅正确答案:A

1、网恋是以网络为媒介,利用聊天工具等进行沟通、互动进而相恋的一种新型的恋爱方式,恋爱双方应()。

A:对人虚情假意B:对人真诚C:隐藏自己的身份等信息D:行为失范

批阅:选择答案:B

2. 作为一种信息搜索方式,"人肉搜索”的正当性直接与人们"为何运用”以及"如何运用” 相关。一方面,"人肉搜索”固然体现了信息与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约束机制,"人肉搜索”极易受个体主观性的影响,造成负面的社会效应。因此,对于"人肉搜索” ,我们应该()。

A:加强对“人肉搜索”的伦理道德的引导与法律规范B:在实践中随意使用“人肉搜索”这一工具C:对于“人肉搜索”来说,偏执一端的做法是可取的D:对“人肉搜索”给予一定限制但忽视其造成的后果

批阅:选择答案:A

3. "艳照门”事件对公民人身权利造成极大伤害,主要侵犯了主体的()。A:财产权B:生命健康权C:选举权D:网络隐私权

批阅:选择答案:D

4. 下列各项不能为保护网络知识产权提供伦理基础的是()。

A:劳动价值理论B:道德虚无主义C:财产权理论D:功利主义理论

批阅:选择答案:B

5. 某些网站不注重信息质量而盲目转载与报道,致使许多相同信息随处可见,造成大量积累,此类信息称为()。

A:冗余信息B:过时信息C:老化信息D:污秽信息

批阅:选择答案:A

6. 下列对网络沉溺的认识正确的是()。

A:网络游戏好处多,青少年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其中B:青少年应自觉抵制身边的不良诱惑C:青少年应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D:调控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批阅:选择答案:BC

7. 应对网络文化"霸权”的措施有()。

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B: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C: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维护国家文化经济安全D:提高人民大众的媒介素养批阅:选择答案:ABCD

8. 下列属于网络诈骗常见形式的有()。

A:“网络钓鱼”诈骗B:网络拍卖诈骗C:信用卡诈骗D:虚假机会诈骗

批阅:选择答案:ABCD

9. 以下表现属于践踏学术权威的有()。

A:计算机“黑客” B:转载他人文章不注明出处C:剽窃他人作品D:侵犯著作权

批阅:选择答案:BCD

10. 造成网络信息污染的伦理根源有()。

A:从观念层面看,个人主义道德观盛行B:从规范层面看,道德规范的运行机制受阻C:从行为层面看,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D:从思想层面看,网络维权意识淡薄

批阅:选择答案:ABC

简答题:

1. 网恋引发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答:1、网恋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2、网恋对诚信观的冲击 3、网恋对家庭稳定的破坏。

2. 现代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如何?

答:(一)盗版的猖獗是网络知识产权的主题(二)互联网:从"免费”到"版权保护”(三)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仍在继续(四)法律应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五)法律权威在网络上的弱势化。

第四次作业:选择题:

1. 网络互动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渠道,网络互动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以下不属于网络互动影响的是()。

A:病毒肆意传播、黑客侵扰和网络犯罪B:侵犯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等C:使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增加D:过量信息加大人们对有用信息的选择难度

批阅:选择答案:C

2.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是()。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网络社区教育D:网络道德教育

批阅:选择答案:B

3. 政府网络舆情导向中要坚持主流价值观取向原则,以下关于主流价值观说法正确的是()。

A:主流价值观必定是正确的B:主流价值观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是绝对对立的D: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中大多人所认同的观点

批阅:选择答案:C

4. 从人类精神的维度出发来探讨道德自律,认为自律是人类社会整体的内在制约和人类理性的把握的是()。A:孔子B:康德C:马克思D:罗尔斯

批阅:选择答案:C

5. 网络世界没有疆界、关卡、约束和教条,任何观点、任何思想和任何文化都可以在网上自由传播,这体现出网络文明的()特点。

A:虚拟性B:开放性C:普世性D:自律性

批阅:选择答案:B

6. 政府网络舆情导向的原则有()。

A:及时告知原则B:客观真实原则C:主流价值取向原则D:“三贴近”原则

批阅:选择答案:ABCD

7. 下列关于舆情和网络舆情的描述正确的有()。

A:广义的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B:侠义的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C: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D:可通过新闻、评论、发帖、回复等为载体表现出来

批阅:选择答案:CD

8. 为增强舆论导向的针对性,政府在网络舆情导向时应坚持"三贴近”原则,所谓"三贴近” 指的是()。

A:贴近实际B:贴近生活C:贴近群众D:贴近民生

批阅:选择答案:ABC

9. 加强网络主体道德自律的途径主要有()。

A:明确网络性质与功能,认识网络道德规范的局限性B:杜绝网络技术及网络信息的传播与使用C: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意识,提高网络主体道德自律能力D:提升主体道德境界,恪守“慎独”原则

批阅:选择答案:ACD

10. 陈春萍曾提出我们要加强发展前瞻性,增强教育的持续性。在网络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倡导()等原则。A:国内平等B:国际平等C:代内平等D:代际平等批阅:选择答案:ABCD

论述题:

1、政府网络舆情导向的途径有哪些?答:(一)建立健全舆情收集和研判制度,增强舆论引导的前瞻性。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三)健全舆论引导快

速反应机制,增强舆论引导的时效性。 (四)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增强舆论引导的长效性。 (五)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利益矛盾化解中的重要作用。

2. 结合自身,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践行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答:有宽松而自由的创新环境:(一)进行普法教育,让互联网同样也成为法律宣传的一个新平台,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最后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学校应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宣传法制观念。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从而让大学生成为法治精神的践行者。大学是一个学术重镇。或者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学校可以组织“模拟法庭”一类的活动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还应该在假期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社会的某方面,进行普法教育。

(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摒弃网络弊端,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发扬网络平台的广泛性,在竞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老师也应该改善教育手法。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加强社会注意荣辱观的教育,从而自觉守法,多举一些案例,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学校的《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实际案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假设的环境中了解并利用法律知识:社会应该通过多种媒体,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要有活跃而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深入社会。

(三)社会和学校应加强法制氛围的制造,进而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丰富教学内容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扶持主流舆论网站的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贯彻“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站,使之在网络舆论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多家齐头并管的局面,多头管理只会造成部门间互相推诿、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尴尬和被动局面。 其次,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意见都要通过网络媒体才能起作用,他们的态度和责任感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特别是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政府对人的管理要实现“从虚拟到现实”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引导网民自发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操守,特别要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管理作用,要继续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为会员需要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我国的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网络事件的处理机制 首先,健全网络舆情常态预警机制。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反馈,做好预警防范。一方面,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我网络舆情中心设立了舆情信息监看与报送小组,每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从各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强调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确认知网络舆论极端重要的作用,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着力提升新兴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网络舆情极力扮演主信息源角色。从发展阶段看,当前媒体已超越所谓的精英媒体、大众媒体阶段,进入到人人皆为媒体、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人人皆为舆论制造者的阶段,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面临巨大压力。而从媒体加快分众化、对象化的角度分析,新兴媒体以其占有主要信息源、众多信息源、即时信息源的优势,向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议程设置模式、运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并加速舆论格局的复杂化。 网络舆情积极向群体心理领域聚焦。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许多问题所产生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此间,如果对正在形成的网上舆论处置不当或引导迟滞,势必导致或强化一些网民产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左右下,网民的这两种心理相互交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加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

转为群体心理。这无疑为我们克服和纠正网络舆论引导的反向作用增加了难度。 网络舆情更加置身意识形态前沿。随着若干“杂音”和“噪声”对网络“嵌入式”渗透、“价值论”引导和“话语权”干预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将日益凸显。一方面,网络舆论跨界影响空前直接,价值观互相激荡,“思想战”、“精神战”、“文化战”、“政治战”等更是“短兵相接”;另一方面,争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更趋于白热化。互联网毫不掩饰地演变为没有硝烟的前沿主战场。 网络舆情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的维度。从“黑砖窑”事件到前不久伊朗政府围绕选举与西方发生的网络战争,再到我国乌鲁木齐市发生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无不显示出了网络“问政”的巨大力量和现实威胁。如果说网络“问政”将继续从广度上引导更多网民有力地去表达心声,那么,网络“问政”还将从加压领导干部心理焦虑、约束其作风建设和促进执政方式创新等方面的深度上,着力发挥影响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舆论已经占据当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略制高点的新形势下,我们虽然在提高认知水平,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畅通舆论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很多工作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

加强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

加强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掌握网舆论主导权 目前,中国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网民数量已超过两亿人,由此可见,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将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宣传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我认为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阵地意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视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牢牢把握主动权,努力为促进阿尔山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急剧增加的网民规模和不断拓展的网络新闻,使网络舆论成为经济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在强大的网络信息时代,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搭建与网民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抢占舆情主动权。 目前,阿尔山市政府及其部分政府部门大多已建立了门户网站,除政府门户网站外其他部门网站几乎都是单向发布

信息,又由于信息更新滞后和互动机制缺失,使网站对大多数网民而言不具有吸引力。搭建网络平台,一方面要重视政府及其部门官方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及时利用网站平台发布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回应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收集网络舆情上发挥自身平台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收集相关舆情资讯,为平时工作提供参考。此外,政府官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可以采取开放博客、公布电子邮箱等方式,征求网民意见和监督议题,畅通网民访求渠道和网络监督通道,提升公共治理水平。 二、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引导网络舆情发展。 网络时代的公共治理,要求我们把网络舆论作为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晴雨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同各种网上错误言论作斗争,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只要我们多发表正面的言论,正确引导,各种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错误倾向就会失去市场,败下阵来。要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高素质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各种论坛里面针对政府治理的热点话题,发出主流声音,有效消除公众非理性民主、情绪式民主带来的消极后果。同时,注意网络舆情的分析、综合,及时发现关系改革稳定大局的重

网络时代如何做好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

网络时代如何做好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 摘要: 在现代社会,随着宣传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互联网由于具有强大的舆论放大功能和组织动员能力,日益形成了社会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认识网络舆论,不断提升青年员工的上网引导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关键字: 互联网宣传网络舆论引导监管

正文: 现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作为继广播、报刊、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介”,也日益成为社会宣传媒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互联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网络而快速兴起的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以网络媒体为载体,民众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具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认识网络舆论,不断增强对员工的上网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双面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来说,网络既是宝贵的知识宝库,是他们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和得到经验生存成长的另一种形式,但对于那些没有辨别力、没有抵抗力的人群来讲,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幻空,鱼龙混杂,充斥着诱惑,没有道德底线,引导青年群体沉沦于低俗的网络文化不能自拔。从哲学角度来说,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

2017网络舆情管理与网络事件应对92分政工继续教育

2017网络舆情管理与网络事件应对92分政工继续教育

网络舆情管理与网络事件应对 1.采用人工法进行舆情监测的优点是()。(3.0分) A.不会遗漏敏感信息 B.不需要专职监测人员 C.成本低 D.监测范围广 我的答案:C 答对 2.舆情引导工作之所以困难,是因为()。( 3.0分) A.它要引导的是人们的主观意愿 B.工作的性质是公益事业 C.需要进行引导的人员数量庞大 D.群众对这方面工作不够重视 我的答案:A答对

B.政府 C.大众媒介 D.社会精英 我的答案:C答对 6.根据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下列对我国网民的基本情况判断错误的是()。(3.0分) A.互联网在农村普及速度更快 B.手机网民数量占比相对较低 C.网民在年龄层次上更多集中在年轻人群 D.网民中社会底层人群更多 我的答案:B答对 7.在网络舆情报告中,舆情日报的功能是()。(3.0分) A.对大众进行舆论引导 B.评估舆情应对方案 C.舆情监测与舆情预警

D.提出舆情的应对方法 我的答案:C答对 8.对于政府进行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速下结论,争取时间 B.真诚以待,以据服人 C.巧用三方,借力使力 D.知己知彼,科学决策 我的答案:A答对 9.在舆情管理工作中,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3.0分) A.舆论引导 B.舆情决策 C.舆情干预 D.舆情监测 我的答案:D答对

10.要了解舆情,首先要了解“舆”字的含义,在古代“舆”字的含义中,与现代“舆论”一词最接近的是()。(3.0分) A.地位低微的人,泛指众人 B.车辆,尤指马车 C.疆域 D.轿子,如舆夫(轿夫) 我的答案:A答对 1.政府之所以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其原因有()。(4.0分)) A.网络成为负能量的舆论场,不反映社会现实 B.网络阵地几乎失守,利益集团广泛渗入 C.舆情被操纵、被利用,民意被绑架、被愚弄 D.舆情决策取代了科学民主决策 我的答案:BC答错 2.在新媒体时代,政府需要迎接的挑战有()。(4.0分)) A.人人都是记者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几点体会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几点体会 2011-08-25 20:54:32 来源:光明日报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惊人,“网络化生存”正在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情、畅通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大量的事实说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进而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舆论引导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带来的影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局限,新闻监管对象空前膨胀。传统舆论的传播必须经过专业人员和组织实施,其他人员难以进行。所以,从监管角度看,只要管住了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就可以对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而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我国目前有3亿网民、6亿手机用户,博客作者达1.62亿,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提供者、传播者。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大大增加了舆论监管的难度。 互联网作为信息载体所具有的影响力,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政府组织的运行,影响着执政思维与执政方式,是我们思想文化和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新阵地。党和政府对网络舆情非常关注。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前往人民网,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今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前夕走进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这一切都将促使广大群众更多地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对网络媒体、网络舆情存在着误读和不适应现象 在网络文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对网络媒体、网络舆情的误读和不适应现象,主要表现在: 片面理解网络,缺乏相应工作机制。毋庸讳言,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或不屑于通过网络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网络存在偏见,不愿意接受来自“虚拟世界”的声音,认为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网络民意也是虚的,不用理会,消极对待,对网络舆情置若罔闻,反应缓慢,没有对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应对、应用的工作机制。 被网络舆论牵制,丧失舆论主动权。一方面认为网民的言论,只是片言只语,觉得无所谓。有的充满猜测、谩骂、荒诞低俗、比较偏激,与其看到和听到不那么“顺眼”、“顺耳”的“坏话”、“恶言”,不如不看不听,“眼不见为净”。另一方面,不清楚在网上发言的群体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众的平均抽样,连随机抽查的客观性都没有。如果这样的声音不能得到正确引导,可能会误导社会,丧失舆论主动权。 跟不上传媒发展的速度,疲于应付。一方面不了解网络媒体的“对话”方式和业态发展,对其应用和管理,赶不上网络媒体的发展变化,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另一方面不懂得如何过滤失真信息、主动预防。遇到突发事件,一味删帖,一味封堵信息,放弃了主动驾驭新兴媒体的职责,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媒体应对

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媒体应对 一、网络经典案例回放 1.县委书记指派警察进京拘传记者。 2.“最无耻区委书记”一夫二妻。 3.区委书记称病出国不归。 4.海事局官员酒后行为不检。 5.房管局长深陷“香烟门”。 二、重视网络舆论及网络媒体 网络“猛于虎”! 网络足以动摇原本认同的看法 网络足以动摇原本正确的决策 网络足以改变一个官员的命运 如,群众解决利益诉求新动向 打官司”不如上访; 找政府不如堵公路; 上访不如上网。 党校的研究生大都在党政机关工作,有许多都是政府公务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网络媒体应对,是各位党校学员朋友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后,如何及时而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党校研究生,我们需要深入思考: 为什么一些领导干部会陷入“网络门事件”?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那些经验教训?这种事件能避免吗? 网络舆论有哪些特性?面对网络媒体我们如何应对? 主要内容:(共3个大部分) 一、认识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对策 三、引导网络舆论、应对网络媒体的智慧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民意表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舆情也极易受到非理性等因素的影响,错误引导公众,给政府和公众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一些敌对的政治力量利用网络的隐蔽环境,制造背离政府主流政治文化的网络舆

论,破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建立快速反应的舆论引导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舆情也己经成为了政府危机管理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应该成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己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政府如何履行自身职责,对危机进行及时的应急处理,并且因势利导,对网上舆论危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一、网络舆情的涵义及特点 (党校学员首先要了解网络舆情有哪些特性?)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 网络舆情借助于网络的传播,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借助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便捷性、及时性和虚拟性,这就使得针对某一公共事务的分散和错综复杂的舆情,向一致有序的舆论的转化成为一种必然。 舆情信息借助于网络,通过电子邮件(E-mail),新闻组(Newsgroup),即时通讯(QQ、MSN等),BBS、博客、播客等方式进行传播,其特点也与其传播方式息息相关,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及时性与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不同,民众不再只是信息的受众,现在网络的便捷性,使舆情借助于网络,可以对任何一个公共事务进行评论,甚至可以自己编写并发表新闻相关信息。只要你可以连接网络,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你就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一个网民上传自己写作的稿件或拍摄的照片,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只需半秒钟;一篇网上稿件被另外一家网站的自动抓取系统转载的时间只需53秒。在这种便捷的环境下,受众可以随时发表观点和看法,而传播者也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随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从而实现双方的随时交流,实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对象进行传播。然而,在这种便捷与及时性的同时,也伴随着负面舆情的出现,一旦负面舆论聚集,极易造成舆论危机,引发不稳定因素。 2.匿名性与非理性 由于网上的言论,舆情都是匿名表达,一方面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更好的表达民意,另一方面,也由于网络匿名的存在,更容易导致人们非理性情绪的宣泄,网络成为了人们不满情绪的一个宣泄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害怕被孤立、被羞辱,害怕伤害别人,害怕不被人喜欢或遭人反对等恐惧心理,从而存在“从众心理”,然而在网络匿名的情况下,这些心理一定会有所减轻。毕竟,网上的行动很难被归到具体的某个人身上,而对话者在身体缺场的情况下,来自他人的直接压力也没有那么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畅所欲言,恶言相向、无聊对骂的行为也频频出现,“因为匿名,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顾忌地释放多重人格,使许多交流都带上不真实性。”而同时,这种匿名性也给人们的非理性言论找到了发泄的通道,一旦人们在现实社会受到不满或不公平,则会在网络中发泄,甚至会有过激的、非理性的言论出现,也给网络带来了不和谐因素,而同样遭受

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9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7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在中国内地网民中,已有超过3/4(76.3%)的网民表示,重大新闻一般都是首先从互联网上看到,互联网位居网民信息来源的第一位。以互联网为载体表达、汇聚和传播的公众意见即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强大。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舆论将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笔者认为,要抢占网络舆论主阵地,通过正面引导,将网络舆论引向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建立快速发现舆情的机制 怎样才能快速发现舆情呢?目前宣传主管部门都建立有专门的网络管理部门,其重要职责就是监控并协助处理舆情,这对于及时引导网络舆论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但面对越来越多的网站(我国网站数量已达到131万个),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光靠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监控舆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根据网络本身的特点,采取专

业人员与业余人员相结合的办法,来发现舆情。 一是专业人员紧盯,主动发现重要舆情苗头。这里所说的专业人员既包括网络文化队伍(即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也应包括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还应包括党委、政府主管主办的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都应有发现舆情及时报告的义务。紧盯并不是漫无边际地搜寻。在互联网上,尽管各类论坛、各种跟帖等浩如烟海,防不胜防,但网民的从众心理很强,网站都希望自己发布的信息和观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最大的注意,因此诸如中央新闻媒体主办的网站论坛和天涯、凯迪等社区论坛,都是很有规模和影响的信息集散地和观点集散地,如果紧紧盯住这些论坛,很容易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苗头。同时,网络管理人员还应该熟练使用各种搜索工具,开发和使用专门的搜索软件,通过各种敏感词收集舆情信息。 二是建立收集平台,充分利用网民的力量收集舆情。网络管理部门在管理辖区网站的同时,应该寓管理于服务,主动协调主要网站,为网民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主动了解民情民意,并利用这些平台,收集整理舆情信息,协助有关部门解决网民反映的问题,满足网民的诉求愿望。这一收集平台,本身也可能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同时,网络管理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以及应对措施

写作思路: 论文共分五章,以“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为目的,沿着“提出问题(存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问题)→分析问题(制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因素)→解决问题(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应对策略)”的逻辑思路展开。 写作框架: 首先,以典型案例为文章的切入点,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存在突发事情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现象,并从引导时机、引导主题、引导方式分析其失当的具体表现。 其次,分析制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引导意识不足、引导管理体制不健全、引导保障机制不完善。 最后,基于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积极社会舆论环境、实行网上网下两级联动引导舆论、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组织机制建设三方面分析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策略。 写作大纲 第1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理论分析) 1.1突发事件的内涵、起源、分类 1.2网络舆情的内涵、分类、以及特点 1.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 第2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现状扫描 2.1案例分析:双汇“瘦肉精事件”(事件回顾:结合具体案例来谈网络舆情中所存在的问题) 2.2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表现(通过上述案例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具体表现,主要从引导时机、引导主题、引导方式三方面来分析)第3章制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本章通过以上对双汇“瘦肉精”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的分析得出: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的时机和引导的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失当表现,引导意识、引导管理、引导保障三方面的不足) 3.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意识不足(主从引导意识、传播意识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来谈)

中国网络舆论现状及舆论引导

中国网络舆论现状及舆论引导 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游览新闻这一网络服务功能的占62.1。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须臾离弃的手段和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0日在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游览新闻这一网络服务功能的占62.1%。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场”。也正因有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 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网络舆论的反映和形成呈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的特点。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一个言论的“自由市场”。在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 2003年8月16日,有关媒体报道了刘涌二审被改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其团伙成员宋健飞被核准死刑并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的消息,旋即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网民纷纷撰文抨击司法黑暗,间接促使中国最高人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