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3混凝土配料和混合设备翻译改

33混凝土配料和混合设备翻译改

33混凝土配料和混合设备翻译改
33混凝土配料和混合设备翻译改

混凝土配料和混合设备:基于全自动装置的新的建模与控制方法

外文作者:V. Deligiannis, S. Manesis

译者:汪长明机电1001班 201021030209

University of Patras,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Department, Patras 26500, Greece

摘要:本文介绍了混凝土配料和搅拌设备混合模式的发展。该模型介绍的十分详细,以确保其更好地用于在工业监控和控制框架内建立的控制系统。由于混凝土配料系统为混合动力系统,全自动装置被用来建立物理系统的模型,因为它们能提供更大的“建模能力”使其比其他类型的自动装置更适合系统建模。基于经典的混合动力系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无人看守的自动化工厂,这样一个在开放环境下运行并且支持二次开发的系统将会被行内人士熟知。所开发的模型由原来的层次结构与自动装置结合作为监督员和其他一些交互自动装置检测并显示设备的子系统的状态。此时所用的模型,还被用来了解对设备不同的设计和运行参数的影响。该模型也被用于建立控制策略。两个都在一个SCADA(监控和数据采集)环境监视和控制工厂的整体运作实施。这个框架已经成功应用在希腊西部的一个的搅拌站设备系统中,无论是控制操作还是模型验证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配料和混合设备,混凝土,全自动装置;建模;混合系统

1.介绍

混凝土是水泥,砂(细骨料),小石头或碎石(粗骨料)和掺合料的混合物。当水被混合在用本产品时,它激活水泥,它是负责对组合结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固体块的元素。水泥是粉碎石灰石混合有其它的原料,如页岩和砂,研磨成粉末,然后在回转窑中加热。这个过程会产生水泥熟料将石膏和地面进一步生产水泥混合。

混凝土作为结构元件具有许多应用,因此有许多不同的比率或配方的成分进

行混合。在示例的中等强度的组合,被称为C20的组合,也就是说,它会达到相当于承受力28天后压缩20 Nt/mm2。这种混合的比例是1×水泥,2×细骨料和4×粗骨料。理想的水灰比为0.55,但是,因为大部分的时间聚集体是潮湿的,甚至是湿透的,水的质量必须仔细计算,以确保结构不会变得太泥泞了。此外,水的体积和所用的外加剂可以支配的强度和成品混合物的和易性,并且因此配比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混合任务的各种类型的用于混凝土工业混合的方法和混凝土搅拌机的概述如[1]。混合方法和用于处理混凝土混合器条件是高度重要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具体的微观结构,因此影响其整体性能。

所有的混凝土厂也有类似的业务,尽管这可能会在成分和自动化水平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其主要功能是将比例的确切数量的各种物料混合,这使得到满足要求的混凝土。有混凝土厂的分离,按照该混合处理,在两种类型。第一类是预拌厂,可以发现主要是在大工业。它们的功能是按比例所需的组合,以得到所需的一批混凝土。当所有的组合都已排入卡车,卡车的搅拌机滚筒和融合的物料旋转,直到传递到工作现场。后一类是中央拌厂,主要除了与第一类相比是中央工厂的比例成分后,高速,大容量搅拌机拌混凝土。在本文所讨论的工厂是一个中央结构厂房及建模与全自动装置,最近提出的超类混合自动装置。

人们也可以找到其他的建模方法在参考书目混凝土厂[2,3 ]。图[ 2 ]提出了一种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在预拌混凝土厂的应用。如文献[ 3 ] ,模拟被用来作为一种工具来协助施工管理人员作出明智的决定。具体来说,仿真中应用到混凝土配料操作分析可选择的解决方案和资源管理。较早的方法可以在[ 4 ]中看出,其中利用Petri网的混凝土生产厂的建模和分析方法引入找到。 Petri网首先由正达介绍Petri网在20世纪60年代初,从那时起,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工具,用于建模和动态离散事件系统的分析如[ 5 ] ,但他们并没有满足广泛的认可,作工业用途,主要是因为它们是依赖于应用程序。关于混凝土输送章附表 lu和Lam在[ 6 ]提出了一个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同时优化预拌混凝土工厂交货调度和资源的规定。这项研究是基于HKCONSIM ,有效的仿真建模平台。HKCONSIM的另一个应用是在提出[ 7 ] ,其中混凝土厂操作通过将预拌混凝土生产模拟工具,优化程序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此外,还有对一厂多点预拌混凝土生产系统[8,9],基于仿真工具,用于规划和管理的具体工厂运作的建模和仿

真的一些作品。优化工厂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如[10] ,其中线性编程模型的设计是为了优化工厂操作讨论。所有这些方法处理从规划的角度来看混凝土厂的模型,然而,本文提出的项目意味着建模和全厂的现场控制。混凝土配料厂的一个简单的模型被提出如[11]。

全自动装置[12]在使用替代方法,这是模拟各种各样的工业系统的能力比较的主要优点。有限混合[13-15],定时[16]和PLC[17]自动装置,尽管学术界的努力,没有达到广泛的认可,作工业用途,主要是因为它们依赖于应用程序,或者更准确的领域依赖。全自动装置似乎避免了这种依赖,不提供对系统性能的任何限制模拟各类工业系统的便利性。作为一种方法,它借用一些特性不同的自动装置,如控制图形具有有限状态集和这些状态之间的转换。该车型的混合动力系统同时处理离散和实际值的变量相结合的流动,不变和警戒条件从混合自动装置,由定时和PLC自动装置时钟的限制和延迟输入。此外,全自动装置引入新的建模参数复位表于每个国家每个过渡和可执行事件的分级分类。总之,全自动装置包括一个超集所有其他类型的自动装置的,因此较少依赖于应用程序相比,其中任何一个方法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在第3。

为了验证该模型,它已经被应用到在希腊西部一混凝土搅拌厂。被有效地用于分析以及对于此批和组合过程控制策略合成所提出的模型。整个系统的运行,无需人工干预制备高品质的混凝土拌合物。整个项目是在SCADA软件环境的心脏,其中一台电脑供收集和分析实时数据实现的。 SCADA系统被用于监控和控制工业工厂或大型复杂的机器。 SCADA系统从设备中收集信息,传送回中央站点,开展必要的实时分析和控制,并以逻辑和有组织的方式显示信息。 SCADA 系统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使用的,从那时起,大多数工业工程师已经熟悉了它们的使用。所选择的SCADA平台为CX -监事,软件包由欧姆龙公司提供了一个运行时环境中的仿真系统可以发生,一个嵌入式脚本编辑器,其中的自动装置结构进行了转载的VB代码。与实际系统的输出响应模型的比较提供了模型的精度令人满意的措施。对更多的设备拟议框架的应用程序将允许我们继续以可靠的验证分析。本文的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2节给出配料和搅拌站混凝土的分析说明。第4节给出使用的数学模型,第5节提出构建SCADA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控制和监督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最后,最后一节结束本文与结束语和今后的工作。

2.配料和搅拌的混凝土厂

图1 示意图混凝土配料及搅拌站的

在研究这个项目的核心组合的设备描绘图。1。配料是称重并引入到混合器中的成分为一批混凝土的过程。所有的原材料,水泥,骨料,水和外加剂进行称重和混合,在骨料和水泥称量料斗,并在反应堆外加剂分别。我厂有五种不同类型的集合体中的每一个存储在单独的馈线箱。水泥组合物的类型有三种,置于发射井。称重料斗都只有一个权衡米,因此每种类型的集料或水泥是因此而并非所有的加在一起。外加剂,它是液体形式,也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分别喝醉。水是使用电表测量系统所需的音量控制。用于混合处理的双轴搅拌机是用来确保混凝土是彻底混合,直到它是均匀的外观和所有配料都均匀分布。最后,新鲜混合混凝土存入卡车运送到工作现场。

关于具体的类型及其机械和化学性能最关键的因素是材料的比例。此外,其它基本参数,如材料的层次 - 关于在混频器输入序列 - 和混合时间需要为了考虑,以确保质量目标。调节所有参数与否,用于每个混凝土配合相应的配方规格表中指定。

图2 配料和混合过程的流程图

整个过程的一个流程图描述在图2,凡配料和混合所有的行动都显示。当生产开始时,系统操作员选择所需的配方,并通过SCADA图形用户界面插入混凝土的通缉数量。然后,配料过程开始的三个不同种类的材料(也没有必要对配料的水),并且过程继续进行到下一步骤,这是在混合过程中,只有当所有的成分被正确批处理。混合过程同时在混合器内的材料诱导启动。感应层次结构,如上面所指出的,取决于所选择的特定配方。混合计时器开始计时混合时间后,所有材料放入搅拌机,当时间流逝,混合过程停止,卡车装载混凝土。当卡车装载结束,调音台是空的,制作完成后,系统准备好一个新的。

3.全自动装置:新的提法法模拟工业系统

全自动装置,如[12]提出,是一个广义的形式化方法建模的工业生产体系。

它们是基于自动装置的理念弥合差距的赌注 - 吐温的学术方法和实际应用系统,适合于建模种类繁多的工业系统。作为方法,全局自动装置引入额外的配方的PA - rameters那些常规方法。全自动装置的形式化定义在这里给出。

图3 一个简单的全自动装置模型具有两种状态

定义1。全局自动装置由元组中定义A=?X,Z, Q, Σ, Init, Flow, L, S, W, E, RX, Rz?其中:

?设置的实值的变量X={x1, x2, x3,…,xm}的并集的离散或二元变量Z={z1, z2, z3,…,zk}-奖金系统的变量。

?设置状态Q={q1, q2, q3,…,qn}中的。

?字母或一组事件:∑={σ1,σ2,σ3,…,σλ},它可以是离散变量,在实数变量的条件和它们的任意组合。

?初始条件:初始化,对于所有的系统变量和初始状态。

?流量情况,网络连接Fi(X,X) = 0和Zj+1=Gi(Zj) ,根据该系统变量的不变条件:L={?1, ?2, ?3,…,?n}的规定的范围之间波动。

?被忽略的事件集,W={w1, w2, w3,…,wn}与wi?R,直到限制的满意度:S={s1,s2,s3,…,s n} 。

?设置转换:E?Q×Q×E×RX×RZ与有关相对系统变量的每个过渡复位表:X=RX 和Z=RX。每一组(q, q′, σ, rx, rx)表示从状态q来状态q′过渡“,这是造成事件σ∈∑。设置rX?RX给人的实值变量,在此过渡期间被重置,而一套rz?Rz 给出了离散变量。如该图[3]所示每个状态具有补气的参数对应的集合,根据该定义。在这里,它必须精确定位,每个国家都有一套主动的事件:∑i?∑。集

里已经定义,ζ的元素,其中每一个属于集合∑。∑I={σi,kj},其中i是在本状态中,k= 1,2,…,ζ和j∈[1,λ]。索引k也表示不同造成的事件转换优先。如果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并导致两种不同的转换,与下索引k移交会,而其他将被忽略。

上述定义给出了所有构建一个全性自动装置所需要的规格。这是适当的给予一些关于这个定义,以避免误解,更多的细节。全自动装置是基于自动装置理论,因此其主要特点是控制图与一些这些状态之间的状态和转换的。在自动装置理论状态的首要定义意味着一个系统的状态是一组所有离散和连续变量,这是所有的知识需要计算在输入序列系统的行为。但在全自动装置的状态需要定义,而不是作为一种操作模式或位置更一般的描述,抛开了往日的定义。所以在本文中,国家的这种推广形式的标题的状态下使用。

此外,关于控制任务的某些方面必须精确定位。首先,连续的控制的能力可包括在某一状态下的一组流的条件。在示例中,在工业用当今最常用的控制算法,PID控制器吨,可以利用其常见的形式

全自动提供工业建模系统,尤其是大的,这是国家的异常积聚和组成两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状态聚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以构建一个新的超集,它有没有松动的任何类型的数据的相同的行为,所有合并后的状态合并。状态聚合的例子示于[12] ,而在[18]的组合物的例子给出。成分允许con-结构的使用所有系统组合的简单模型大系统模型。小模特的需求较少的努力,并付诸实践组成,整个系统的模型就产生了。状态聚合和组合的组合是谁必须处理当代工业系统工程师一个额外的工具。国家聚集和组成化的分析说明可以在全自动装置[ 12 ]的介绍文件中找到。

4.基于全自动装置建模与控制

图4 自动监控–流程。

在这个项目中使用的方法意味着使用几个自动装置的每一个造型整体的特定部分制度。首先,一个自动装置已被建造。这个自动装置中起着监控制器,以达到原料所需的比例进料的所有其他控制器与特定的设定点的作用。生产的监示于图4。状态q0为初始状态,而所有其他国家代表相对的配方,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身影,只有三个配方中给出。每个配方给出了变量的值,它为整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的第一,比例每一种材料都需要申报,Bagg={bagg1,bagg2, bagg3,bagg4, bagg5}, Bcem={bcem1, bcem2, bcem3}, Bw=bwater和Badm={badm1, badm2, badm3}。此外,材质层次相对在调音台的进口序列给出,Tin={tagg, tadm,

tcem, tw}。最后,混合时间也是在主管的自动装置,tmix确定。

图5 自动装置骨料称量斗

此后,为需要的人自动为每个产品类的配料过程。因此,三自动被取消veloped建模骨料和水泥称量料斗为以及外加剂反应器。这些自动装置示于图。

5,分别为6和7。

图6 自动装置用于水泥称量斗。图7 自动装置模型外加剂反应器。

这两种配料自动装置是相似的,因为他们的主要操作是称出正确的比例为每个不同的材料。在每个图中的符号已被阐明,但由于它们的相似性图的唯一的符号。 5给出。首先,q0是所有伺服箱“门关闭(变量aggri )的初始状态。每个状态补气,i=1,…,5表示第i个料箱的门打开。从标记为初始状态的转换

与SI由事件启动?(baggi>0)触发并导致过渡到qi状态。分别转换agij, i=1,…,4和j=2,…,5是由事件触发(Bagg_tot=bagg1+…+baggi)?(Baggi+1=0,…,baggj+1=0)?(baggj>0)而引起的状态转换之间的状态qi和qj 。在例子中,过渡ag25时事件(Bagg_tot=bagg1+bagg2)?(Bagg3=0,bagg4=0)?(bagg5>0)时触发。这种转变只执行,如果选择的配方意味着聚集3和4的金额为空。标记转换是由事件(Bagg_tot=bagg1+…+baggi)·(Baggi+1=0,…,ba gg5= 0)。这些转变也有一个复位表[agg_ok = 1]为所有的骨料称重并适当分批在称重料斗一个确认信号。最后,关于在每个状态是如下事件层次:(q0:s1,s2,s3,s4,s5),(q1:ag12,ag13,ag14,ag15,ag10,vagg),(q2:ag23,ag24, ag25,ag20,vagg), (q3:ag34,ag35,ag30,vagg), (q4:ag45,ag40,vagg)和(q5:ag50,vagg) 。此外,每一个材料流率的计算方法,如果是低,相对振动器开启数秒钟(循环转换标记vagg )。自动装置用于水泥和外加剂的一致好评称重和配料每种成分的规定的。

图8 自动装置模拟调音台的操作。

最后,是需要一个自动装置模型调音台的操作。这个自动装置是描绘在图8,其主营业务是饲料搅拌机与所有的成分和controlthe混合过程。状态q0为初始状态,毕竟配料称重及批次正常(信号agg_ok?adm_ok?cem_ok)状态转换到Q1发生。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在给定的方法中,混合计时器与混合过程同时开始的,但如图所示的流程图。 2,当所有的部件被排出到混频器计时器开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一个稍微多元化的方法,即混合时间,包括所需要的混频器喂食的时间。

按照该配方BW和细骨料利湿质量W。祛湿的测量是在相对馈线箱有适当METE 国家Q1还具有流条件,计算水的RS。此外,为了有持续不断的流在混合器中,有两个振动器,一个在每个称量斗,并且当流速低,它们被激活了几秒钟。另一个振子连接到混频器,用于清空它。所有的振动器控制是通过在状态q1和q2所示的循环转换。这些状态之间的过渡发生时,混合时间已经过去,只有在卡车已经准备好装载混合,事件的t≥tmix?卡车。

图9 配料和搅拌站的SCADA系统主页。

5.监督控制和数据采集站

该模型与控制设计采用一个中等规模的实际设备,配料和混合过程ofwhich 招致出现错误或系统故障的显著损失的风险验证。整个系统的控制器,在CX-监事,由欧姆龙公司一个SCADA软件趁着软件的动画功能实现,屏幕类似于真正的系统构建,以可视化系统的运行。对整个系统的概要主屏幕中给出了图9。图。9给出了混凝土厂,其所有子系统的图形表示。所有配料子系统都清晰地呈现和动画功能显示过程的演变。动画包括运营商,电机,搅拌机的操作和材料的流动。

图10 外加剂自动装置的运行模拟。

除了从与系统的图形重建主SCADA页,还有其他的一些页面表示自动装置的演化。一个例子是在图10,这里的自动装置建模外加剂反应器被示出。活跃状态(Q3)在当前时刻注意到有一个红色的方形,同时也作为最后一个事件(AD13),相对触发过渡。自动装置中的状态Q3即意味着该混合物3号被添加到反应器中同时,前排的状态是因为Q1选择的食谱意味着混合第2号的空量的混合物。

在这里,它已被提到,每个州的组合是由写在CX-监事的嵌入式脚本编辑器的脚本转载。编写的代码的一个小例子,关于外加剂自动装置的状态1在这里给出。该代码中有一个SWITCH - CASE结构,其中每个案例代表,不满的相对自动装置状态和每个事件再现与IF-THEN结构。表示本活性状态的变量是整数q 。

案例1

adm1 = TRUE

adm2 = FALSE

adm3 = FALSE “事件ad12

如果Badm_tot==b_adm1 && b_adm2>0则q=2

如果结束

“事件ad13

如果Badm_tot==b_adm1 && b_adm2==0 &&

b_adm3>0则q = 3的末端,如果

“事件ad10

如果Badm_tot==b_adm1 && b_adm2==0 &&

b_adm3==0 则q=0

adm_ok = 正确

结束

过程现场控制是由欧姆龙公司是SCADA系统的输入/输出设备与CS1 CPU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现的。整个过程不是时间控制的,因此,在SCADA环境控制实现被证明是足够的。

SCADA系统集成在一起,用于存储所有需要的数据的相对数据库。 CX-监督员可以兼容Microsoft Access中,所有的生产数据存储在数据库的建设。专门为各生产,每种成分的量被记录成也客户名称,卡车的车牌号码,混凝土总金额,日期,时间等。另一个数据表用于所有可用的卡车。以软件功能的优势,我们可以有打印的报告对每个生产或整体统计一天内或一段时间。

6 .结论

在本文的建模和配料和搅拌站混凝土的控制提出。所使用的建模方法是全自动装置,最近提出的方法进行建模基于自动装置理论的工业生产体系。建模与控制的整个过程已成功应用于西希腊一个真正的工厂。由于基于众所周知的状态图的自动装置结构,很容易解释,专家和非专家所获得的模型。所使用的软件平台是那里的自动装置进行了转载和控制操作运行的SCADA环境。在实际设备中,控制器的性能,然后确定和进一步调谐进行,直到获得所需的性能。涉及的生产时间优化进一步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在后续通信将提交。这样的一个延伸,是考虑两个平行的制作与他们之间的时间延迟进行处理。进一步的扩展是制定一个具体的工业厂房,其中在线测量将被一起使用的模型进行在线更新占到干扰和设备模型不匹配先进的控制策略。

致谢

笔者想感谢审稿人对编写文件的最终形式的意见和建议。这项研究工作是由局部佩特雷大学的研究委员会的Karatheodori计划的支持。我们要感谢ATELCO 公司分享重要的知识对系统的操作和在这个项目上和T. Arampatzis为他打造的SCADA站援助的全面合作。

参考文献

[1] C. Ferraris, Concrete mixing methods and concrete mixers: state of the art,Journal of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vol. 106, NIST, 2001, pp. 391–399.

[2] J. Setien, I. Carrasal, J. Figueroa, J. Polanco, Application of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 ready-mixed concretes mix design, Journal of Materiales de Construccions, vol. 53, issue 270, 2003, pp. 5–19, Castineira Libreria Tecnica.

[3] T. Zayed, D. Halpin, Simulation of concrete batch plant production,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vol. 127, ASCE,2001, pp. 132–141. [4] A. Sawhney, O. Abudayyeh, T. Chaitavatputtiporn,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concrete production plant using petri nets,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vol. 13, No. 2, ASCE, 1999, pp. 178–186.

[5] J.L. Peterson, Petri Net Theory and the Modelling of Systems, PrenticeHall Inc.,1981.

[6] M. Lu, H.-C. Lam, Optimized concrete delivery scheduling using combined simulation and genetic algorithms,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Win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 2005, pp. 2572–2580, December 4–7, Orlando, USA.

[7] M. Cao, M. Lu, J.-P. Zhang, Concrete plant operations optimization using combined simulation and genetic algorithms, ICMLC 2004,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IEEE Press, Shanghai, 2004, pp. 26–29 (August).

[8] M. Lu, M. Anson, S.L. Tang, Y.C. Ying, HKCONSIM: a practical simulation solution to planning concrete plant operation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vol. 129, ASCE, 2003, pp. 547–554.

[9] S.L. Tang, K.C. Ying, M. Anson, M. Lu, RMCSIM: a simulation model o fa ready-mixed concrete plant serving multiple sites using multiple truckmixer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23, Taylor and Francis, 2005, pp. 15–32.

[10] T. Zayed, I. Minkarah,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oncrete batch plant operation: case study,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vol. 130, No 4, ASCE, 2004, pp. 560–569.

[11] V. Deligiannis, S. Manesis, Automata based modelling for batching and mixing plants for concrete, ETFA 2006,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Factory Automation, IEEE, Prague, Czech Republic, 2006, pp. 20–22 (September).

[12] V. Deligiannis, S. Manesis, J. Lygeros, Global automata: a new formal method for modelling industrial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Inderscience, in print.

[13] P.J. Antsakl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hybrid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Special Issue on Hybrid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vol. 88, 2000, pp. 879–887, July.

[14] T.A. Henzinger, The theory of hybrid automata,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nnual Symposium on Logic in Computer Science,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1996, pp. 278–292.

[15] J. Lygeros, K.H. Johansson, S.N. Simic, J. Zhang, S.S. Sastry, Dynamical properties of hybrid automata,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vol. 48 (1) (2003).

[16] R. Alur, D.L. Dill, A theory of timed automata, Journal of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vol. 126, Elsevier, 1994, pp. 183–235.

[17] H. Dierks, PLC-automata: a new class of implementable real-time automata, Journal of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vol. 253, No 1, Elsevier, 2001, pp. 61–93.

[18] V. Deligiannis, S. Manesis, Automata composition for modeling large industrial systems, CIMCA 2005,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for Modelling Control and Automati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Vienna, Austria, 2005 (November 28–30).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软件使用说明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软件使用说明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的基础。现代混凝土应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实自流平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等。以强度(水灰比定则)为基础的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不能满足现代混凝土的要求。作者提出的"全计算法"是以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为基础建立了体积相关数学模型,通过严格的推导得到用水量和砂率的计算公式。并且将其二式与水胶比定则相结合计算出混凝土各组分的配比和用量。因此称谓全计算法。全计算法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工作己近十年,广泛用于各种大型混凝土工程和近100个混凝土预拌站,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为了便于广泛应用现制作成计算机软件。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5SR00529 1.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模板(1) . 2.HPC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2) 3..固定用水量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3) 4.卵石流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4) 一. 模板使用说明 1..模板适用范围: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模版(表1)适用于高性能混凝土(HPC)、高强混凝土(HSC)、流态混凝土(FLC)、泵送混凝土、引气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自密实自流平混凝土,防渗抗裂混凝土、细砂混凝土、以及其他现代混凝土。 2.有关参数的变化范围: 模板(1)中红色的数值是使用者根据混凝土施工工程的设计要求和混凝土原材料的性能指标应输入的设计参数(共12项)。相关参数输入后,模板中自动生成混凝土系列配合比。 (1)..混凝土配制强度 fcu.p≥fcu.0+1.645σ 或 fco.p=fcu.0+10 (Mpa)

粉煤灰配合比设计)

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中掺人适量的粉煤灰,既可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增加混凝土的黏性,减少混凝土离析与泌水,又可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相对延长,坍落度损失减小,降低水化热,减少或消除混凝土中碱集料反应的危害。但也存在粉煤灰品质波动大,混凝土早期强度偏低的缺点。若在配合比设计时,对原材料、粉煤灰取代率及超掺量系数作正确选择,其混凝土能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本文论述桥梁结构中C25灌注桩、承台,C30墩帽及墩身,C40、C50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材料选择及施工注意事项。 1 原材料 (1)粉煤灰:用于混凝土的粉煤灰按其品质分为I、Ⅱ、Ⅲ3个等级,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桥梁结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选择I、Ⅱ级粉煤灰,其中I级灰用于强度大于40 MPa的混凝土,Ⅱ级灰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桩基、承台、立柱、墩台帽工程。 粉煤灰活性:粉煤灰越细,比表面积越大,粉煤灰的活性就越容易被激发,因此,所用粉煤灰越细,混凝土早期强度越高、耐久性越好。 粉煤灰烧失量对需水性影响显著,随粉煤灰烧失量增加,粉煤灰的需水量增加,当烧失量大于10%时,粉煤灰对流动扩展度无有利作用;粉煤灰含碳量增高,烧失量增大,在混凝土搅拌、运送、成型过程,粉煤灰更容易浮到表面,影响混凝土的外观与内在质量。另外,由于烧失量增大,还会降低减水剂的使用效果。 需水量与粉煤灰的细度、烧失量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粉煤灰需水量越小,对混凝土性能越有利。粉煤灰越细,需水量越小;烧失量越大,需水量也越大。所以粉煤灰的需水量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出粉煤灰的性能。 含水量过高,会降低粉煤灰的活性,直接影响使用效果。 SO3含量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增长极限和凝结时间,同时粉煤灰中SO3 含量过多还可能造成硫酸盐侵蚀。 (2)水泥: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30时,选用32.5或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30时,选用42.5或52.5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3)黄砂:满足Ⅱ类砂要求的条件下,优先选择级配良好的江砂或河砂。因为江砂或河砂含泥量少,砂中石英颗粒含量较多,级配一般都能满足要求。山砂中含泥量较大,且含有较多风化颗粒,一般不能使用。砂的细度模数控制在2.4

外文翻译---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

Concrete,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PrestressedConcrete Concrete is a stone like material obtained by permitting a carefully proportioned mixture of cement, sand and gravel or other aggregate, and water to harden in forms of the shape and dimensions of the desired structure. The bulk of the material consists of fine and coarse aggregate. Cement and water interact chemically to bind the aggregate particles into a solid mass. Additional water, over and above that needed for this chemical reaction, is necessary to give the mixture workability that enables it to fill the forms and surround the embedded reinforcing steel prior to hardening. Concretes with a wide range of properties can be obtained by appropriates adjustment of the proportions of the constituent materials. Special cements, special aggregates, and special curing methods permit an even wider variety of properties to be obtained. These properties depend to a very substantial degree on the proportions of the mix, on the thoroughness with which the various constituents are intermixed, and on the conditions of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in which the mix is maintained from the moment it is placed in the forms of humidity and hardened. The process of controlling conditions after placement is known as curing. To protect against the unintentional production of substandard concrete, a high degree of skillful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is necessary throughout the process, from the proportioning by weight of the individual components, trough mixing and placing, until the completion of curing. The factors that make concrete a universal building material are so pronounced that it has been used, in more primitive kinds and ways than at presen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starting with lime mortars from 12,000 to 600 B.C. in Crete, Cyprus, Greece, and the Middle East. The facility with which , while plastic, it can be deposited and made to fill forms or molds of almost any practical shape is one of these factors. Its high fire and weather resistance are evident advantages. Most of the constituent materials, with the exception of cement and additives, are usually available at low cost locally or at small distances from the construction site. Its compressive strength, like that of natural stones, is high, which makes it suitable for members primarily subject to compression, such as columns and arches. On the other hand, again as in natural stones, it is a relatively brittle material whose tensile strength is small compared with its compressive strength. This prevents its economical use in structural members that ate subject to tension either entirely or over part of their cross sections. To offset this limitation, it was found possibl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1.设计原则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强度保证率、标准差及离差系数等指标应与基准混凝土相同,配合比设计以基准混凝土配合比为基础,按等稠度、等强度的等级原则等效置换,并应符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的规定。 2.设计步骤 (1)根据设计要求,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进行基准配合比设计; ):(2)可按表10-41选择矿物掺合料的取代水泥百分率(β c )表10-41 取代水泥百分率(β c 注:高钙粉煤灰用于结构混凝土时,根据水泥品种不同,其掺量不宜超过以下限制: 矿渣硅酸盐水泥不大于15% 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大于20% 硅酸盐水泥不大于30% ),求出每立方米矿物掺合料混凝土(3)按所选用的取代水泥百分率(β c 的水泥用量(m ): c m c=m c0(1-βc)(10-16)

(4)按表10-42选择矿物掺合料超量系数(δ c ); 超量系数(δ c ) 10-42 (5)按超量系数(δ c )求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矿物掺 合料用量(m f ): m f =δ c (m c0 -m c )(10-17) 式中β c 取代水泥百分率(%); m f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矿物掺合料用量(kg/m3); δc超量系数; m c0 每立方米基准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kg/m3); m c 每立方米矿物掺合料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kg/m3)。 (6)计算每立方米矿物掺合料混凝上中水泥、矿物掺合料和细骨料的绝对体积,求出矿物掺合料超出水泥的体积; (7)按矿物掺合料超出水泥的体积,扣除同体积的细骨料用量; (8)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用水量,按基准混凝土配合比的用水量取用; (9)根据计算的矿物掺合料混凝土配合比,通过试拌,在保证设计的工作性的基础上,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直到符合要求; (10)外加剂的掺量应按取代前基准水泥的百分比计;

土木工程外文翻译参考3篇

学校 毕业设计(论文)附件 外文文献翻译 学号: xxxxx 姓名: xxx 所在系别: xxxxx 专业班级: xxx 指导教师: xxxx 原文标题: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crete crack of prevention and processing 2012年月日 .

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1 摘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预防处理 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钢筋混凝土规范也明确规定: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混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1.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 1原文出处及作者:《加拿大土木工程学报》

常规C20,C25,C30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

常规C20、C25、C30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凝土配合比通常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的质量来表示,或以各种材料用料量的比例表示(水泥的质量为1)。 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要求: 1、满足混凝土设计的强度等级。 2、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和易性。 3、满足混凝土使用要求的耐久性。 4、满足上述条件下做到节约水泥和降低混凝土成本。 从表面上看,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只是水泥、砂子、石子、水这四种组成材料的用量。实质上是根据组成材料的情况,确定满足上述四项基本要求的三大参数: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 混凝土按强度分成若干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 划分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立方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得百分率不超过5%,即有95%的保证率。混凝土的强度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十二个等级。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泥、水、砂、石)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1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如水泥300千克,水180千克,砂690千克,石子1260千克;另一种是用单位质量的水泥与各种材料用量的比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来表示,例如前例可写成:C:S:G=1:2.3:4.2,W/C=0.6。 1常用等级: C20 水:175kg水泥:343kg 砂:621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51:1:1.81:3.68 C25 水:175kg水泥:398kg 砂:566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44:1:1.42:3.17 C30 水:175kg水泥:461kg 砂:512kg 石子:1252kg 配合比为:0.38:1:1.11:2.72 2 混凝土强度及其标准值符号的改变 在以标号表达混凝土强度分级的原有体系中,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用“R”来表达。 根据有关标准规定,建筑材料强度统一由符号“f”表达。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为“fcu”。其中,“cu”是立方体的意思。而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fcu,k”表达,其中“k”是标准值的意思,例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时,fcu,k=20N/mm2(MPa),即立方体28d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0MPa。 水工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普遍采用90d或180d龄期,故在C符号后加龄期下角标,如C9015,C9020指90d龄期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5MPa、20MPa的水工混凝土强度等级,C18015则表示为180d龄期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5MPa。 3 计量单位的变化 过去我国采用公制计量单位,混凝土强度的单位为kgf/cm2。现按国务院已公布的有关法令,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制,在该单位体系中,力的基本单位是N(牛顿),因此,强度的基本单位为1 N/m2,也可写作1Pa。标号改为强度等级后,混凝土强度计量单位改以国际单位制表达。由于N/m2(Pa),数值太小,一般以 1N/mm2=106N/m2(MPa)作为混凝土强度的实际使用的计量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毫米”或“兆帕”。

C40掺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

C40掺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组员:熊景飞赵廷江贺亚光

主要内容 .1.设计依据 (3) .2.设计步骤 (3) .3.拌合物性能指标 (5) .4.结束语 (5)

设计依据 在充分考虑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经济性和国家推出的“低碳减排”政策,我们最终选取超量取代法掺25%的粉煤灰和FDN 高效减水剂的配合比设计方案。 设计依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90)》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 《混凝土塌落度的试验方法(JIS A1101-2005)》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 设计步骤 (1)基准配合比设计 备注:式中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按1.13计算 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选取单位用水量为M W0 =215kg. 掺入外加剂为聚羧酸,减水率为28-30%;推荐参量为0.8~1.2%,含固量为22%。 减水按29%计算,掺入减水剂后用水量:215×(1-0.29)=152.7kg 水泥基准用量: =30% 砂石用量: 在不使用引起型外加剂时α可取1. 解得: 减水剂用量: 原材料 水泥 砂 卵石 水 减水剂 水灰比 单位用量kg/m3 381.8 558.3 1302.7 152.7 3.82 0.4 MPa f f k cu cu 9.49645.1,0,=+=σ40 .0,=+=ce b a o cu ce a f f f C W ααα3 '0/8.381/m kg C W m m w c =={ 00 0000001001 01.0?+==++++g s s s s s g g w w c c m m m m m m m βαρρρρkg m kg m g s 7.1302,3.55800==3 /82.3%18.381m kg m bs ≈?=s β

外文翻译(中英文word版)废弃混凝土再生新技术探索

废弃混凝土再生新技术探索 【摘要】本文对目前废弃混凝土再生技术的研究做了论述,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混凝土各组成部分的结构特点,提出了通过低温煅烧对废弃混凝土综合利用的新方法。在750℃温度条件下煅烧1h,可以实现水泥浆与骨料的分离。脱水后的水泥浆可以重新获得水化活性。得到的混凝土骨料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关键词】废弃混凝土;再生技术;煅烧;水化活性;压碎指标 【中图分类号】TU3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864(2009)09-0004-02 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指出:“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加快废弃物处理的产业化,促进废弃物转化为可用资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废料、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建材工业是典型的基础原料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建材工业又是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型工业,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建筑和建材行业的根本出路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起初,我国对混凝土的利用仅是简单的破碎充当再生粗骨料,这种生产的再生骨料性能与天然粗骨料的性能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密度低、吸水率高、压碎指标大,表明再生骨料的空隙率高,强度低,这主要是由于其表面附着有大量水泥砂浆及在破碎过程中引入一定量的微裂纹的缘故[2],生成的混凝土性能低,耐久性、抗冻融、抗腐蚀能力差。研究者根据再生骨料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再生骨料进行了物理、化学改性以及整形改性。如朱崇绩等通过整形除去再生骨料表面的砂浆,使颗粒变得光滑,需水量降低,使所配制的混凝土收缩降低,但仍高于天然骨料混凝土[3]。没有解决再生骨料中微裂纹带来的弊端。目前有研究者对废弃混凝土进行了综合利用研究,通过筛分获得砌筑砂浆或进步筛分生产具有水化活性的再生水泥。如孙荣光等[4]对旧水泥浆高温处理后的再水化胶凝特性研究,得出再生水泥具有再水化的能力,同时生成C-S-H凝胶、Aft和CH等物质,说明水化产物结构相同,但由于大量脱水相的存在使水化速度快。余睿等[5]通过对水泥浆的研究得出石膏和粉煤灰组成改性剂能延长活化水泥浆的初凝时间,增强其抗压强度,但不能减少活化水泥浆的标准稠度需水量。由于易水化的水泥石脱水需要时间,所以煅烧时间和脱水温度对再生水泥性能不容忽视。 1.废弃混凝土裂解温度确定 混凝土是由水泥、粗细集料、矿物掺合料等加水拌合,经水化硬化而形成的一种微观不均匀,宏观均匀的人造石。废弃混凝土在低温煅烧时的温度由水泥脱水温度与石灰石分解温度共同决定。 1·1水泥水化产物脱水温度 文献认为,含水矿物中普通吸附水的脱水温度一般为100~110℃,存在于层状硅酸盐结构中的层间水或胶体矿物中的胶体水多数要在200~300℃以内脱水,个别要在400℃以内脱水;架状结构的硅酸盐结构水则要在400℃左右才大量脱出。结晶水在不同结构中的矿物中结合程度不同,其脱水温度也不同。结构水是矿物中结合最牢的水,脱水温度较高,一般要在450℃以上才脱水[5]。为了确定废弃混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全计算法

现代混凝土土配合比设计------全计算法 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如绝对体积法和假容重法),是以强度为基础的半定量计算方法,不能全面满足现代混凝土的性能要求,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是以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的到混凝土的用水量和砂率的计算公式,并将此二式与水灰(胶)比定则相结合能计算出混凝土各组分(水泥、细掺料、砂、石、含气量、用水量和超塑化剂掺量等)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用量。用于流态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商品混凝土以及防渗抗裂混凝土等现代化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一)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高性能混凝土(HPC)与高强混凝土(HSC)和流态混凝土(FLC)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混凝土配合比考虑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其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是:(1)满足工作性的情况下,用水量要小;(2)满足强度的情况下,水泥用量少、细掺料多掺;(3)材料组成及其用量合理,满足耐久性及特殊性能要求;(4)掺多功能复合超塑化剂(CSP)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的多种性能。因此,HPC的配合比设计比HSC和FLC更为严格合理,图--1表示各种材料类型的混凝土配合比分区范围,无论采取什么方法设计,HSC、FLCHE和PLC(塑性混凝土)的配合比在一个范围之内,而HPC在AB线附近,由此证明HPC的配合比设计必须严格、精确和合理。 图1 混凝土配合比组成图 一、强度与水灰(胶)比的关系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材料学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早在1919年Duff Abrams(D.艾布拉姆斯)就发表了混凝土强度的水灰比定则:“对于一定的材料,强度仅取决于一个因素,即水灰比。”这一定则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σc=a/b1.5(W/C) 式中:σ c----一定龄期的抗压强度

如何设计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矿粉和粉煤灰掺量

1)混凝土拌和料和易性得到改善掺加适量的粉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和料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使混凝土拌和料易于泵送、浇筑成型,并可减少坍落度的经时损失。(2)混凝土的温升降低掺加粉煤灰后可减少水泥用量,且粉煤灰水化放热量很少,从而减少了水化放热量,因此施工时混凝土的温升降低,可明显减少温度裂缝,这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特别有利。(3)混凝土的耐久性提高由于二次水化作用,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界面结构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二次反应使得易受腐蚀的氢氧化钙数量降低,因此掺加粉煤灰后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硫酸盐腐蚀性和抗镁盐腐蚀性等.同时由于粉煤灰比表面积巨大,吸附能力强,因而粉煤灰颗粒可以吸咐水泥中的碱,并与碱发生反应而消耗其数量。游离碱数量的减少可以抑制或减少碱集料反应。通常3既的粉煤灰掺量即可避免碱集料反应。(4)变形减小粉煤灰混凝土的徐变低于普通混凝土。粉煤灰的减水效应使得粉煤灰混凝土的干缩及早期塑性千裂与普通混凝土基本一致或略低,但劣质粉煤灰会增加混凝土的干缩。 (5)耐磨性提高粉煤灰的强度和硬度较高,因而粉煤灰混凝土的耐磨性优于普通混凝土。但混凝土养护不良会导致耐磨性降低。(6)成本降低掺加粉煤灰在等强度等级的条件下,可以减少水泥用量约10%~15%,因而可降低混凝土的成本。 两者的允许掺量不同:粉煤灰在水泥中的允许掺加量为20-40%,但在混凝土中最大掺量一般不超过35%;磨细矿粉在水泥或混凝土中的掺加量则可达20-70%。一些欧洲国家甚至允许掺到85%。 两者在混凝土中的掺加方式不同:粉煤灰一般采用“超量”取代水泥方式以保证混凝土强度达标;磨细矿粉则通常采用“等量”取代水泥方式配制混凝土,其强度仍然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1、“单掺”矿粉时,可按等量取代原则并根据以下方法确定矿粉的合适掺量: (a)对于地上结构以及有较高早期强度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掺量一般为20-30%; (b)对于地下结构、强度要求中等的混凝土结构,掺量一般为30-50%; (c)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或有严格温升**的混凝土结构,掺量一般为50-65%; (d)对于有较高耐久性能要求的特殊混凝土结构(如海工防腐蚀结构、污水处理设施等),掺量可达50-70%。 2、采用“双掺”粉煤灰和矿粉时,由于受粉煤灰掺量和质量波动的影响很大,只能根据上述基本原则,通过具体试验确定各组份正确的掺加量。

混凝土相关外文翻译

英文译文 在桥梁覆盖中的聚丙烯酰胺改性混凝土在实验室材料性能测试和有 限元建模结构中的反应 Qinwu Xu1; Zengzhi Sun2; Hu Wang3; and Aiqin Shen4 摘自: Qinwu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14955837.html,boratory Testing Material Property and FE Modeling Structural Response of PAM-Modified Concrete Overlay on Bridges[J]. ASCE: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2009,14(1):26-35 摘要: 在开裂困扰和界面脱粘的影响下,波特兰水泥混凝土通过反复装载车辆和温度循环进行覆盖桥面。为了提高覆盖性能,本研究运用聚丙烯酰胺聚合物能修改混凝土力学的性能。直接剪切和耐冲击性试验,旨在分别衡量界面结合强度和动态性能。弯曲强度和弯曲疲劳根据标准进行试验。同时,在交通的负荷下,为了分析应激反应和提高结构设计,建立T梁和箱梁桥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一个分析模型弯曲应力的开发来验证有限元模拟结果。在有限元模型设计中,橡胶垫能够吸收弯曲应力。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粘结强度,耐冲击和疲劳寿命。含8%聚丙烯酰胺的改性混凝土对水泥质量比混凝土与其他PAM的百分比提出了更高的抗弯强度和耐冲击性。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一个关键覆盖厚度的存在能够减小在结构设计中应该避免的最大界面剪应力,橡胶垫能够有效地减轻弯曲应力。 关键词:桥梁;化验结果;有限元法;材料特性;结构响应;波特兰水泥;混凝土 导言 波特兰水泥混凝土已被用于桥面表面结构的覆盖,以支持车辆装载和保护桥梁结构。在反复车辆装载,温度循环,收缩和化学反应的影响下桥梁的覆盖可能遇到开裂的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新法(全计算法)-陈建奎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新法-全计算法 北京工业大学陈建奎教授 一.现代混凝土概念或理念 二.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的数学模型 三.砂率和用水量计算公式 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五.配合比设计工程应用实例 六.结论 一.现代混凝土概念或理念现代混凝土是由水泥、矿物细掺料、砂、石、空气、水和外加剂等组成的多相聚集体,并能满足“高工作性、高早强增强和高耐久性”的基本要求。现代混凝土应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流平自密实混凝土、防渗抗裂混凝土、水下浇筑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等。以强度为基础的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不能满足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 综合考虑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其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满足工作性的情况下,用水量要小; (2)满足强度的情况下,水泥用量少,多掺细掺料; (3)材料组成及其用量合理,满足耐久性及特殊性能要求; (4)掺多功能复合超塑化剂(CSP),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的多种性能。

配合混凝土配合比组成图二. 图1 比全计算法设计的数学模型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中最基混即假 定容重法和(的问题。以强度为基础的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现代混)绝对体积法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是以“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为并推导出混凝土用水量和砂率的计算基础建立的普适数学模型,比定则相结合就能实现混凝土配(灰)公式。进而将此二式与水胶全计算法的创建和推广合比和组成的全计算,故称谓全计算法。应用几近十年,受到广泛的关注,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近“现代混凝土配合期在总结混凝土工程应用实践的基础上编制了国 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比全计算法设计软件”(。这样使“全计算法”更加实用化、科学化和智能2005SR00529)化。全计算法不仅适用于所有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计算,而且能检验和验证其它配合比的正确性。 2 1.现代混凝土的数学模型现代混凝土组成复杂,其中包括水泥、矿物细掺料、砂、石、空气、水和外加剂等7个组分。最简单处理方法是用多项式表示: F(x)=a+bx+cx+fx+gx+hx+ix+jx 7412635(1)

C25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掺粉煤灰)

C25水下掺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 一、配合比设计依据 1、《安徽省巢湖市北外环路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2、《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4、《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手册》 二、设计要求 1、设计砼强度等级:25Mpa; 2、设计砼坍落度要求:18-22cm 三、拟使用工程项目和部位 桥梁桩基 四、运输工具:砼罐车 五、浇筑方法:采用导管法,无振捣施工,导管直径为250mm 六、原材料技术要求 1、碎石产地:巢湖含山石料厂,粒径:4.75-26.5mm连续级配; 2、砂产地:巢湖东坝口砂站; 3、水泥厂家:铁鹏水泥厂,品种标号:铁鹏水泥P .042.5级; 4、水:符合饮用水标准。 七、配合比设计过程:: (一) 初步确定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用量: 1、C25水下砼基准配合比: 水泥:水:砂:碎石:外加剂 =390:195:762:1053:3.510 2、按所取的粉煤灰取代水泥百分率=20%,计算每立方米粉煤灰混凝土的水泥用量C: C=C0 *(1-βc)=390×(1-20%)=312(kg/m3) 8、选取超量系数δc=1.2,计算每立方砼的粉煤灰掺量F:

F=1.2×(390-312)=93.6(kg/m3) 9、粉煤灰超出的体积,扣除同体积细集料用量 S=762-(390×20%×1.2-390×20%)/2.2×2.6=744(kg/m3) 10、确定外加剂用量(减水剂JM-Ⅵ型) 减水剂用量:1.0%×C=1.0%×(312+93.6) =4.056(kg/m3) 11、确定初步试验配合比: 水泥:水:砂:碎石:粉煤灰:外加剂 =312:195:744:1053:93.6:4.056(kg/m3)(二)试拌,调整: 1、经过试拌,坍落度不满足要求,调浆5.7%,βs=43% C=312(1+5.7%)=330(kg/m3) W=(330+93.6)/0.48=203(kg/m3) S=(2424-330-93.6-203)×43%=773 G=1024 测得坍落度T=195mm,满足设计要求;实测湿表观密度P=2435kg/m3,无需调整。 2、根据基准配合比,保持用水量不变,调整水灰得出两个辅助配合比分 别为: (1)w/c =0.53 水泥:水:砂:碎石:粉煤灰:外加剂 =289:203:791:1048:93.6:3.826(kg/m3)T=205mm;实测湿表观密度P=2430kg/m3,无需调整。 (2)w/c =0.43 水泥:水:砂:碎石:粉煤灰:外加剂 =378:203:752:997:93.6:4.716(kg/m3)T=190mm;实测湿表观密度P=2442kg/m3,无需调整。

掺粉煤灰和矿粉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掺粉煤灰和矿粉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粉煤灰是一种工业废料,从微观结构上看具有潜在的火山灰活性物质,可取代部分水泥并与水泥进行二次水化反应,有效地降低了混凝土水化热反应的放热峰值与反应速率,并有效地提高了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可以应用于建材工业市场。从研究大掺量粉煤的意义来看,它将高性能混凝土与低水泥环保型混凝土的开拓相结合,对于走绿色建材、新型建材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将粉煤灰大量单掺于混凝土中,会使混凝土自身具有前期强度低、需水量大等缺点。本次研究特引入矿粉同时作为掺合料,利用矿粉与粉煤灰双掺的复合效应、堆积密度效应、微集料填充效应,从而改善拌合物性能,提高粉煤灰的利用率。通过水泥胶砂试验调整掺合料掺量,以河北建设集团混凝土分公司多年实践C30普通双掺混凝土配合比为基准,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设计优化。 1试验过程 1.1原材料 (1)水泥(C):选用顺平曲寨P·O42.5水泥,主要性能指标见表1。 (2)粉煤灰(F):选用保定大唐Ⅱ级粉煤灰,主要性能指标见表2。 (3)矿粉(K):选用保定乾华建材S95级矿粉,主要性能指标见表3。

(4)聚羧酸外加剂(A):保定慕湖恒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主要性能见表4。 (5)石子(G):本试验采用5~25mm天然卵碎石,级配良好,含泥0.4%,泥块含量0.2%,针片状颗粒5%,表观密度2670kg/m3,堆积密度1570kg/m3。 (6)砂子(S):满城天然砂,细度模数2.8,级配良好,含泥1.8%,泥块含量0.2%,表观密度2720kg/m3,堆积密度1560kg/m3。 1.2胶砂试验 根据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采用表5的配合比。共设计21组试块,试件的制作与养护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土木工程专业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及原文

毕业设计(论文)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资料中文题目: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文献、资料英文题目: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文献、资料来源: 文献、资料发表(出版)日期: 院(部):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翻译日期: 2017.02.14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参考 资料及译文 译文题目: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原文: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1. BASIC CONCERPTS AND CHARACERACTERISTIC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Plain concrete is formed from hardened mixture of cement, water , fine aggregate , coarse aggregate (crushed stone or gravel ) , air and often other admixtures . The plastic mix is placed and consolidated in the formwork, then cured to accelerate of the chemical hydration of hen cement mix and results in a hardened concrete. It is generally known that concrete has high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low resistance to tension. Its tensile strength is approximately one-tenth of its compressive strength. Consequently, tensile reinforcement in the tension zone has to be provided to supplement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ection. For example, a plain concrete beam under a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q is shown in Fig . 1.1(a), when the distributed load increases and reaches a value q=1.37KN/m , the tensile region at the mid-span will be cracked and the beam will fail suddenly . A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if the same size but has to steel reinforcing bars (2φ16) embedded at the bottom under a un distributed load q is shown in Fig.1.1(b). The reinforcing bars take up the tension there after the concrete is cracked. When the load q is increased, the width of the cracks, the deflection and the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幻灯片1 ●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单位体积的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质量比例。确定这种数量比例关系的工作,称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达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即: (1) 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要求; (2)满足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和易性; (3)满足工程所处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 (4)符合经济原则,即节约水泥以降低混凝土成本。 ● 国家标准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00 于2001.4.1施行 幻灯片2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参数确定的原则 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基本参数。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确定三个参数的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混凝土的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种类和规格确定单位用水量;砂率应以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计算1m3混凝土中各材料用量为基准,计算时骨料以干燥状态为准。 幻灯片3 二、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原理 (1)绝对体积法 绝对体积法的基本原理是:假定刚浇捣完毕的混凝土拌合物的体积,等于其各组成材料的绝对体积及混凝土拌合物中所含少量空气体积之和。 1 01.00 =++ + + αρρρρw w s so g g c c m m m m 式中 ρc ——水泥密度(kg/m3),可取2900~3100 kg/m3。 ρg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 ρs ——细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 ρw ——水的密度(kg/m3),可取1000 kg/m3; α ——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α可取为1。 幻灯片4 (2)重量法(假定表观密度法)。 如果原材料比较稳定,可先假设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为一定值,混凝土拌合物各组成材料的单位用量之和即为其表观密度。

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的主要种类外文翻译、中英对照、英汉互译

毕业英语翻译 专业:土木工程

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的主要种类 1、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 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 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 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 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 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 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 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 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 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 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2、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 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 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 裂缝一般长20-30cm ,较长的裂缝可达2-3m , 宽1-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 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 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 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 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 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 图1、干缩裂缝 图2、塑性收缩裂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