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1-基础设施资料

01-基础设施资料

01-基础设施资料
01-基础设施资料

第一章概况

1.历史沿革

1.1寨坝镇

寨坝场地名来源:清同治元年(1862年)闰8月,石达开率太平军所部转战,西进至四川綦江东溪镇,遭清军围攻,石达开遂率军路经条台岗至寨坝,驻军寨坝(北至两路口、横栈、官岩平,南至河包桥、松桂园一线),扎大营于现寨坝场所在地。寨坝(原为一坝盆地式的大田坝),一月许,即开赴温水、石豪、松坎、遵义。

太平军军旅走后,当地人就利用太平军未撤毁的寨棚开始赶场(赶集),以后逐渐有人建房屋居住,随后人们就称寨坝场。“寨”即“营寨”之谓也。

区镇演变:1950年2月1日,习水县全境解放,寨坝划为第七区,区人民政府建置寨坝场,辖寨坝、坭坝、条台三个乡共21个村。

1992年8月1日,县人民政府将原寨坝区撤区建置为寨坝镇和坭坝乡,寨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仍建置寨坝场。

1.2坭坝乡

坭坝,古称丁山里五甲地“三星场”。民国二年(1913年),改温水府为温水分县,坭坝设乡于龙胜场(现飞龙山村石板板)。民国四年撤温水分县建立习水县行政体制改革,因龙胜场交易场地狭窄,改迁“三星场”(现坭坝)。1949年解放,新中国成立,随之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因行政制度改革原因,“三星场”更名坭坝乡(原小乡政府),属寨坝区管辖。1992年8月,因建镇拼乡撤区改革,撤销坭坝乡、荣农乡、棕山乡,合并建立坭坝乡至今。

1.3大坡乡

大坡乡政府驻地在现大坡场财神庙址。大坡场始建于清朝末年,原址在河坝对门,因被火焚后,大坡场与黄桶岩(在大坡街道北面两公里)同时修集市,黄桶岩由赵兴老爷出资修建,到开市那天,办几桌筵席庆贺,主持人请木匠师傅与赵兴老爷同坐上席吃饭,木匠师傅谦虚地说:“不敢、不敢!”按古时习俗,说中了“不赶(敢)”的白口,所以黄桶岩就没有赶场;大坡场则是由袁超二老爷出资修建的,当时有几个门面铺子,因场后一座山叫大毛坡,因在国民党伪政府时期,当地的一位保长在山坡上修建了一间四面均为正面的房屋,取名叫“大坡头”,因而得名叫大坡场。后来由于来往居住的人增多,附近的老百姓都集中到这里交换农产品,逐渐形成集市,兴起了“大坡场”。大坡场是我县最早有集市、有人赶场的地区之一,解放后成为乡政府驻地。从修起至今,大坡场的市贸都十分繁荣。目前的大坡街道是一个有近两千人居住沿习水河而建的小镇,是方圆几十公里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农历的一、四、七是这里的赶集日,每逢赶集,温水、寨坝来大坡摆摊设点的客商上百人,每场人流均在3000人以上。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大坡场成为川黔渝两省一市民间贸易交流地。

1.4仙源镇

仙源以前叫“獐羊坝”,1929年,贵州军阀周西成修建“赤桐”公路时,曾派一巡视员视察公路的修建情况,在从温水进入仙源境内4公里左右处有一天然的石洞,公路正好要从石洞中穿过,该巡视员便在石洞的上方题上了“仙源洞”三个字,“仙源”一名因此而来,并延用至今。

解放后设双龙区,含现在的双龙和仙源,区所在地设在双龙。1958年,区所在地由双龙迁至仙源。1992年建并撤由原双龙区鲁城、仙源、黄龙、大杉乡合并建仙源镇。

2.区位关系

2.1寨坝镇

寨坝镇素有重庆市后花园、重庆的避暑山庄之称,是习水县规划的生态农业展示区。寨坝镇位于习水县东北部,东面与綦江县西北面与江津市接壤,南连大坡乡,镇所在地距县城69公里,国土面积164.3平方公里。

2.2坭坝乡

坭坝乡位于习水县东北面,南接习水县寨坝镇,东邻重庆綦江县丁山、东溪、郭扶、中锋,北靠重庆江津区柏林、蔡家镇,是习水襟连重庆市的前沿窗口。乡政府所在地距离习水县城97公里,川黔铁路綦江站57公里,距离渝黔高速入口31公里,距江津市区81公里。总面积79.6平方公里。

2.3大坡乡

大坡乡位于习水东北部,东北与綦江县、江津区接壤,南靠温水镇,西靠三岔河乡,全乡国土面积167.7平方公里。

2.4仙源镇

仙源镇位于习水县东南部,距离习水县城68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67.8平方公里。

3.行政区划

3.1寨坝镇

现辖13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29个自然村、94个村民小组。

所辖村为:先锋、桂圆、永盛、习源、友谊、灵仙河、凤凰、条台、福星、上坝、合心、新池、三联。

3.2坭坝乡

现辖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4个村民组。

所辖村为:南天门、小鼓池、大河沟、飞龙山、八字桥。

3.3大坡乡

现辖11个村(居)70个村民组。

所辖村为:典礼坝、田坝、小罗、龙灯、大坡、飞鸽、裕民、黄河坝、建筑、罗家坝。

3.4仙源镇

现辖居委会1个、行政村11个、126个村民组。

所辖村为:大獐、小獐、毛坪、羊久、和坪、大石、福同、骑龙、金山、金桥、龙台。

4.自然条件

4.1寨坝镇

属山区半山区地势,平均海拔960米,无霜期272天,年均气温14℃,平均年降雨量833毫米,日照时间1155小时。

寨坝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0%,是黔北巨大的绿色肺和天然氧吧,这里野生动植物繁多,被誉为中药材宝库,其中天然林面积达5万多亩,境内现有野猪、野兔等野生保护动物,地下铜矿、铁矿等能源储备丰富。这里地质疏松,土层深厚,环境无污染,适合农作物生长,曾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开创地之一。也是传统的农业大镇。

寨坝生态完好,环境优美,植被茂盛,气候凉爽,是一块绿色的凉地。境内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6条,其中习水母亲河——习水河就发源于镇乌梢丘,素有“山顶青松戴帽,山脚绿水缠绕”之美称,寨坝是一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地方,四季景观丰裕,“春天一山花,夏天一山绿,秋天一山果,冬天一山白”,是一个休闲避暑、旅游的天堂。

寨坝是一块投资的乐土。这里民风纯朴,风景秀丽,交通便捷,长东公路、寨丁公路穿境而过,正在规划建设的仁习赤高速路、合渝高速将寨坝镇纳入到重庆、遵义2小时经济圈内。

4.2坭坝乡

坭坝乡地处四川盆地向贵州高原过度的斜坡地带,海拔在600~1350米之间,平均海拔920米。气候条件优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4.9℃,无霜期282天,平均降雨量1010㎜。土地肥沃,拥有耕地面积1.5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88亩。荒山、荒坡1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7%。水力资源丰富,清溪、大河两河纵横交贯,河流落差明显,水能藏量0.2万千瓦。苦角坝、大古池、小古池3个小二型水库天然构成农灌水系。林业资源富饶,森林覆盖率达70%,林木繁多,植被完好,有稀植物杪椤、银杏、铁树,有药材生漆、桐油、乌桕、杜仲、天麻、油厚柏、五倍子和经济植物茶叶、棕榈、竹笋等,盛产果品黑桃、银杏、枣子、柿子、桃子、李子、樱桃、红花。农业属典型粮猪型,有县内“粮仓”之称。粮食以水稻、玉米为主,盛产小麦、薯类油菜、烟草、苎麻,大米品质优良,畜牧以生猪为主;现有茶园400亩,茶叶品质好,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坭坝毗邻重庆丁山湖市级风景区、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区和中锋男根圣地风景区,与国家投资建设的綦江县中锋镇蟠龙大型水电站库区接壤。境内连绵数十公里的清溪峡谷,两边青山高耸入云、千姿百态,点缀独特丹霞地貌、红崖峭壁、珊瑚砾石,与清溪湖交映成趣,构成青山碧水画景,是乡村旅游和

避暑休闲的理想之地。大古池生态农庄自助烧烤,休闲垂钩,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不是人生妙事。

4.3大坡乡

大坡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主要自然资源包括木材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地势北高南低,立体气候明显,最高海拔1577米(飞鸽村),最低海拔850米(典礼坝村),习水河自北向南蜿蜒穿过,辖区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飞鸽景区。

大坡乡是纯农业乡镇,境内无工矿企业,但森林履盖率和植被率高,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无典型的经济作物,主要靠发展畜牧养殖业、生态养殖业和科技杨梅。

4.4仙源镇

仙源境内海拔在630——1883米之间,大部分地区海拔在900—1500米之间,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形。年平均降雨量105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270天左右,年均气温14oC左右。植被良好,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010年以来,我镇依托环境优势,积极筹备,重点打造以“春赏万亩山花、夏纳千山凉气、秋品百味果实、冬临十里雪峰”为支撑的“绿野寻踪、五彩仙源”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乡镇。农业主要以水稻、玉米、红粮、洋芋等为主。畜牧业主要以生猪、黔北麻羊、黄牛等品种为主。镇内有丰富自然资源,盛产天然方竹笋、野生天麻、野蕨巴等纯天然植物。煤炭资源丰富,现有富邦、利达2间煤矿,年开采量共计60万吨以上,设计年产量90万吨的天城煤矿也正在筹建中。经济作物主要有黄柏、花椒、天麻、厚朴、板栗、方竹笋等。

第二章人口及经济现状

1.人口、民族

1.1寨坝镇

人口总数:30613人农业人口:28657人非农业人口:1909人,少数民族(苗族)98人。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1.2坭坝乡

人口总数:17384人农业人口:16908人非农业人口:476人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1.3大坡乡

人口总数:32893人农业人口:32109人非农业人口:684人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白族,土家族。

1.4仙源镇

人口总数:26910人农业人口:25395人非农业人口:1515人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2.土地利用现状

2.1寨坝镇

总面积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396亩,其中田19894亩,土15502亩。

2.2坭坝乡

--总面积:7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92.0亩

2.3大坡乡

--行政区面积:16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78.0亩,其中田13962亩,土9016亩。

2.4仙源镇

--行政区面积:16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671.0亩

3.主要经济产业

3.1寨坝镇

以粮、畜、果林为主导产业,2011年粮食总产量1.47亿吨,粮食人均618公斤,工农业产值1.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5元。

2011年生产总值:1503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金银花、板栗、生猪等种养殖业。

名特产品:大米、黔北麻羊、高寒冰糖翠西瓜。

3.2坭坝乡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旅游。

2011年生产总值:4100.0 万元

名特产品:茶叶

3.3大坡乡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旅游。

2011年生产总值:7161.0 万元

名特产品:杨梅,葛根粉,杨梅酒,蜂蜜。

3.4仙源镇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煤碳、乡村旅游。

2011年生产总值:14000.0 万元

名特产品:方竹笋、野生天麻、马桑菌、冻菌、野厥巴、野生猕猴桃。

仙源主要矿产有无烟煤、铁矿、硫铁矿等,尤以无烟煤储量大、煤质好、易开采,镇政府通过开展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富邦煤矿、利达、万金、庆口煤矿,4间煤矿的年产煤能力为30万吨,2006年底煤碳实际产量11万吨。在2002年至2003年,全镇实施退耕还林14000多亩,并利用退耕还林发展起了黄柏、杜仲、厚朴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通过引进扶贫资金,仙源镇在全县率先发展起了对优质黔北麻羊的提纯扶壮,随后在又发展了养牛、养猪等畜牧业,2006年底羊存栏11326只,牛存栏9126头,猪存栏22675头。镇内还生长着天麻、方竹笋等特色产品。通过发展有机红粮、大棚蔬菜、脱毒马铃薯,2006年共发展有机红粮3000亩、大棚蔬菜200亩、脱毒马铃薯6000亩,实现了仙源镇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2006年底,全镇粮食产量为14070吨,农业产值为4898万元,乡镇企业产值为2886万元,财政收入3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3元。

第三章公共基础设施现状

1.寨坝镇

从1992年至今,镇政府共筹措资金272万元,群众投工投劳28万个,修通了全镇13个村的村级公路,总长68公里。镇内有通村公路1条,长达19.5公里。1992年2006年全镇组建小水窑682个,1992年至1996年镇政府投资18万元,开通程控电话,截至现在全镇已安装电话3800多门,移动电话9880部,地面基站10个,1995年镇政府集镇建设规划,集资125万元修建集贸市场,占地面积3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841平方米。1997年镇政府投资8万元,群众集资10万元,投工4万个,于2000年5月修通寨四接壤公路,全长13.5公里。1998年年初,镇人民政府筹集资金59万元,硬化了镇街道集镇路面1.2公里,总面积18200平方。1998年县水电局技术专项资金43万元,对镇所在地河床进行改道建设。1998年,镇政府筹资28万元,修建镇计生服务综合大楼。又于2004年投入10万元,购置计生服务医疗办公等设备。2000年镇政府向上争取资金40万元,修建加固石龙湾水库,可蓄水60万立方,当年安装自来水主管道4800米,解决了镇所在单位、街道居民在校中小学生及附近农民1万余人吃水难的问题。2001年政府投资8万元,硬化了镇所在地河边球场和修建青老年人体育运动场和休闲场所。2001年政府筹资11万元,县市拔款35万元,修建镇财政办公大楼,于2004年8月投入使用。2001年积极向上争取资金60万元修建镇卫生院综合大楼和购买医疗设备,占地面积789平方米,建筑面积1298平方米。

2.坭坝乡

近年来,坭坝通过积极实施“生态立乡、产业强乡”战略,乡域经济水、电、路、通讯等基础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

发展,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黔渝边贸集镇已初具规模,正以现代“文明”、“卫生”的方向和谐发展。

2011年,新增城镇面积95650平方米,硬化打通老街至新街连接通道2个,扩展飞龙大道100米,建成商品房318套,农民集镇地新建住房156家;完成政府综合办公用房建设;高起点规划一批住宅小区,创业南路小区开发已启动,城镇化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3.大坡乡

3.1居住建筑用地

现状居住建筑用地6.49公顷,人均51.26平方米,占城镇建设用地的56.15%。

现状居住用地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一带,沿着过境道路以及河东发展。居住建筑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布局太分散,绿化普及率不高,居住区服务水平不高,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日常使用设施服务范围较小,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全,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居住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3.2公共建筑用地

现状公共建筑用地1.54公顷,人均12.16平方米,占城镇建设用地13.32%。

现状公共建筑用地除教育机构用地和行政办公用地比较充裕以外,其他公共服务建设用地显得十分匮乏。从镇区现状平衡表上分析,公共建筑用地不够完善,集市贸易较为完备,但需要改善设施。教育机构条件较为优越,用地充足且建筑质量较好,只有稍许改进。

1)行政管理用地

现状行政管理用地0.15公顷,人均1.17平方米,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28﹪。

现状独立建筑仅有乡政府、财政所和林业站。房屋建筑质量一般。

2)教育机构用地

现状教育机构用地1.21公顷,人均9.58平方米,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0.50%。

现状有大坡乡中心小学、大坡乡中学。学校发展备用地不足,规划对大坡乡中心小学以及大坡乡中学中心选址建设。

3)文体科技用地

现状无文体科技用地。

4)医疗保健用地

现状医疗保健用地主要为大坡乡卫生院。

现状医院大部分医疗设备较为陈旧,内部环境欠佳,医疗条件有待改善和提高。

5)商业金融用地

乡内的商业建筑极大多数沿道路设立,没有大型的综合性商场,以个体经营为主要形式,主要经营日用小商品和餐饮,其它的商业金融用地还有信用社、邮政储蓄等。

6)集贸设施用地

镇区内现状无成规模集贸市场。

3.3生产建筑、仓储用地

镇区内现状无生产建筑以及仓储用地。

3.4对外交通用地

现状对外交通用地为2.28公顷,人均17.99平方米,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9.71﹪。现状没有大型货车停车场,交通设施不足,无专门的公共停车场,机动车随意停在道路旁边,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易造成交通事故。现状镇区无长途汽车站。

3.5道路广场用地

现状道路广场用地为1.25公顷,人均9.87平方米,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0.82﹪。

道路路面以水泥为多,但多已破损,路面质量很差。雨天积水严重,严重影响交通效率。对外交通对村民的生活有严重的干扰。

现状镇区无广场用地。

4.仙源镇

1992年撤并建至2006年间,仙源镇集镇市政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从1991年修建教工站以来,先后于1992年投入55万元修建了政府家属楼;1993年投入60万元修建了供电所;1994年投入20万元修建了20万元修建了计生服务站;1996年投入20万元修建了信用社;1998年,教育局筹资6万元,镇政府筹资37万元,教师筹资8万元,修建了镇中学教师教师宿舍;2004年“两基”攻坚中,投入了240万元(其中洋河水电公司王守能捐赠20万元)完成了仙源镇中学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镇中学教学环境;2004年8月,新修了计生服务站,计生服务水平得到了加强。

集镇街道全长1396米,取名为“富邦大道”,拟规划三年内完成我镇小集镇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按照集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要求,集镇新区要布局合理、突出特色、以点带线、城乡统筹的原则,全面启动“一点一线”集镇新农村建设成“黔北民居”建筑风格,打通集镇老街与新区“富邦大道”的连接通道,完善1396米“富邦大道”路面建设。

目前,从习新公路进入仙源镇的骑龙村到进入桐梓县的夜郎镇,沿线39.5公里的黔北民居打造工程已基本竣工,沿途修建了垃圾池28个,修建的联户路已达到9千米。

村办公楼修建:山、小獐、毛坪、大石、福同、龙台6个村的村办公楼于2006年4月30日前修建完工,总投入资金24万余元,办公楼面积都在100平方米以上,规范了村级办公点,方便了老百姓办事。

第四章综合交通体系

1.寨坝镇

全镇长东公路和寨丁公路为主要道路交通,其道路断面宽度都不超过10米。

道路路面以水泥为多,但多已破损,路面质量很差。雨天积水严重,严重影响交通效率。对外交通对村民的生活有严重的干扰。

从1992年至今,镇政府共筹措资金272万元,群众投工投劳28万个,修通了全镇13个村的村级公路,总长68公里。镇内有通村公路1条,长达19.5公里。

1997年镇政府投资8万元,群众集资10万元,投工4万个,于2000年5月修通寨四接壤公路,全长13.5公里。1998年年初,镇人民政府筹集资金59万元,硬化了镇街道集镇路面1.2公里,总面积18200平方。

2.坭坝乡

坭坝乡是纯农业乡,农民以种养业、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乡只有一条6公里的通乡油路能够畅通以外,其余公路都是泥结碎石路面,处于晴通雨阻状况,与重庆市的6个毗邻乡镇尚有4个乡镇不能直通。2011年完成友谊桥至和平8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全面启动坭坝至丁山油路建设项目工程,目前完成硬化路面7.5公里;坭坝至大店子公路加宽改造已完成设计,近期即将开工建设。

3.大坡乡

3.1对外交通

现状对外交通用地为2.28公顷,人均17.99平方米,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9.71﹪。现状没有大型货车停车场,交通设施不足,无专门的公共停车场,机动车随意停在道路旁边,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易造成交通事故。现状镇区无长途汽车站。

3.2道路广场用地

现状道路广场用地为1.25公顷,人均9.87平方米,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0.82﹪。

道路路面以水泥为多,但多已破损,路面质量很差。雨天积水严重,严重影响交通效率。对外交通对村民的生活有严重的干扰。

现状镇区无广场用地。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建设。

4.仙源镇

仙源镇境内有赤桐公路和习新公路经过。赤桐公路开通较早,是三级公路,境内公路长14公里。习新公路去年才开通,是二级公路,仙源境内长13公里。大的交通格局已经形成,但通往各村各组的公路设施较差,到目前为止还有三个自然村未通公路,70%以上村民组未通公路。

2006年底,仙源镇完成了从黄瓜丫到二台子的通乡油路,油路总长42公里,同时还修建了108公里的村级公路, 改变了仙源农村道路交通环境。

习水县第一条二级公路习新公路(习水到桐梓新站镇)于2006年7月28日开工,在仙源段总长38.7公里,设计速度为每小时40公里,路基宽8.5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规划区:习新公路六个村)沿线6个村除习新公路外,对外连接的公路为石龙公路:从羊九村公所至福同公路(该公路主要连接习水至重庆公路);羊九公路,该公路主要连接该村至集镇和赤桐公路;毛坪公路:风煤垭至政府所在地:该公路主要连接该村至镇集中点和赤桐公路,并途经小獐村,是集镇到习新公路以后的主要通道之一;天城公路:主要连接大石村、小獐天城组到集镇和赤桐公路;大杉公路:是大石村连接桐梓途经和坪村;龙台公路:是习新公路与赤桐公路的另一连接线,途经龙台村。

第五章市政基础设施

1.寨坝镇

1.1水

1)给水现状

镇区现状自来水为寨坝镇供水站供水。水厂占地面积0.5公顷,全年供水量为1.8万吨。水源主要为地表水。

2)排水现状

镇区排水设施不完善,主要采用地表无组织排水方式,雨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净化处理,依就地形地势自然排入河水。这种状况不利于人居环境的改善。

3)主要存在的问题

现状无任何污水净化处理设施,部分道路无排水沟管,部分街道污水横溢,破坏了镇区的环境。下雨天更为明显,即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

1992年至2006年全镇组建小水窑682个。

2000年镇政府向上争取资金40万元,修建加固石龙湾水库,可蓄水60万立方,当年安装自来水主管道4800米,解决了镇所在单位、街道居民在校中小学生及附近农民1万余人吃水难的问题。

镇域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可覆盖全镇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但仍需进一步补充完善。

1.2 电

镇区供电充足稳定。无供电站,只有变压器直接给居民供电。

1.3通讯

现有电信所一所,可开设国际国内长途电话业务。

现状邮政所主要开设邮政与特快专递,报纸征订等业务。邮政储蓄则开通储蓄及贷款业务。

1.4镇区现状总结

1)用地布局不合理,集镇用地现状混乱,基本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建筑质量较差,景观性较差。

2)集镇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力水平不高,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

3)集镇沿对外交通干道发展,居民生活与对外交通相互干扰。

4)集镇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5)集镇极度缺乏绿地,人居环境较差,对周边的吸引能力减弱。

6)乡域内自然景观资源比较丰富,但是集镇建设没有特色,结构布局没有特色,建筑形式也没有地域特色。不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

2.坭坝乡

1.1水

集镇人饮已完全不能满足集镇发展的需要;但是坭坝乡水力资源丰富,清溪、大河、紫云三河纵横交贯,水能藏量0.2万千瓦。苦角坝、大古池、小

古池3个小二型水库为坭坝的农灌和人畜饮水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1.2电

电力线路老化,安全隐患特别大,2011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2580户,农村用电安全有了基本保障。

1.3通讯

乡内90%农户能收看广播电视,通讯(含移动电话)普及率仅25%。

3.大坡乡

1.1水

1)给水现状

镇区现状自来水为大坡乡供水站供水。水厂占地面积0.5公顷,全年供水量为1.8万吨。水源主要为地表水沉淀。

2)排水现状

镇区排水设施不完善,主要采用地表无组织排水方式,雨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净化处理,依就地形地势自然排入河水。这种状况不利于人居环境的改善。

3)主要存在的问题

无任何污水净化处理设施,部分道路无排水沟管,部分街道污水横溢,破坏了镇区的环境。下雨天更为明显,即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

1.2电

镇区供电充足稳定。无供电站,只有变压器直接给居民供电。

1.3通讯

现状电信所,开设国际国内长途电话业务。

现状邮政所主要开设邮政与特快专递,报纸征订等业务。邮政储蓄则开通储蓄及贷款业务。

4.仙源镇

1.1水

仙源境内水系相对缺乏,主要是山泉出露汇集于河谷地带形成季节性溪流水系。有大杉河、羊久河、仙源河三条河从境内穿过,有水库两个,分别是天池和万家沟水库。但由于河堤没有有效治理,导致农田被洪水冲毁。地下水由于采煤导致干枯,大多数村人畜饮水困难。

除骑龙村等少数村部分村民组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安装了自来水外,绝大部分群众饮水困难;饮水困难达16650人,饮水困难牲畜19000头/只。只有8个村民组通自来水,大部分农户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用。

1996年镇所在地人饮工程,安装了饮水渠道1500米,饮水管道2000米,解决了200多户的人畜饮水。1998年-2006年在县水电局农村人饮工程共投入资金118.8万元,修建了大獐村沙灯人饮、大獐村大坡岩口人饮、小獐村三元人饮、三元中学人饮、毛坪村小学人饮、骑龙村人饮、福同村长环人饮、金山台上人饮、羊九插旗山人饮,解决了仙源镇农村3500人的饮水困难。2006年县煤灾办解决10万元资金修建了1400多米的福同长环组引水渠道,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灌溉问题。

1.2电

1994年4月,群众投工投劳,架通了各管理区的输电线路,总长100公里。目前,习新公路沿线6个村全部都用上了农网电。

1.3通讯

1996年接通了城控电话,2000年接通了移动电话,2006年实现了移动村村通。习新公路沿线6个村100%地段通移动电话,100%通联通电话,部分家庭用座机通信。

第六章自然资源

1.寨坝镇

1.1丁山坝

有被称为“鱼米之乡”的丁山坝,清清的丁山河在两行竹林簇拥下至西向东静静地流过田野和村庄,冬季的丁山河畔,千亩油菜一片翠绿,一幢幢典型的黔北民居依山傍水,青瓦白墙,绿树掩映,错落有致,水泥便道连起家家户户,农家小院干净整洁,远远望去,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丁山坝有百米竹廓及丁山河畔10里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丁山坝有千年僰族皇城遗址,丁山财坝主池塘鱼和特色米以其独特的味道成为重庆人的抢手货。丁山坝十里田园农业生态示范区,春来十里菜花黄,秋到千亩稻谷香,这里景色好、空气好、可以钓鱼,游泳、还可以欣赏菜花和稻谷,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

1.2金顶山

“金顶山”和“大牯牛”处寨坝镇桂园村上溪组,距寨坝镇10公里处。“金顶山”海拔高1645.9米,从寨坝镇朝温水方向走3公里处就到“聚宝堂”,太阳天从这“聚宝堂”看去,“金顶山”真象一把“金伞”伸展在小丘陵山地上,在它的对面800米处有巨石卧睡形成形成一头“大牯牛“,仰视着此伞;若晴天无云雾时,登上“金顶山”山顶,可隐约看到重庆市的全貌,真是乐哉!若从春天看去,草木交融,在山峦云雾中间,长600米、高200米的巨石很象一头大牯牛吃着草朝“金顶山”走去,真是妙哉!夏秋天看去,太阳光照射在“金顶山”山石之上,闪耀着万缕霞光,很象古代文人官吏头上“顶子”放射出的金光,真是美哉!若是冬天大雪天看去,“金顶山”真象一把雪白的大伞伸展在山峦雪山之巅,它与800米处雪白雄壮的“大牯牛”相互比美,其景色真是好看之极也。

1.3石老猫

“石脑猫”,它位于寨坝镇的西北面7公里大山处,海拔1480米,壁直立在地名“小官岩”处的大山“大官岩”半山腰间,其高86米,顶宽8米,方园100公里可见,确是十分雄伟壮观!

若从良村镇所在地看去,“石脑猫”很象一个恕发冲冠的老者怒视在大山间;若从程寨乡的石门看去,“小官岩”是一座鼻架山,而“石脑猫”很象一个人屹立在云雾包围之间;若从江津市看去,在晴天云雾包中,“石脑猫”真象一个老妈姿态骑马上山;若从关岩坪的田坝正面看去,“石脑猫”很象一个雄伟的巨人站立在大山半山腰间;若从“石脑猫”顶上看去,它俯视东胜、柏林、江津市一线的每一物景,实是壮观!

故前人根据从各地观察后,将此景点命名为“石脑猫”(石老妈)。

2.坭坝乡

坭坝旅游资源丰富,现有林地66000亩,森林覆盖率71.6%。毗邻重庆丁山湖市级风景区、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区和中锋男根圣地风景区,与国家投资建设的綦江县中锋镇蟠龙大型水电站库区接壤。境内连绵数十公里的清溪、大河峡谷,两边青山高耸入云、弥猴嬉戏、千姿百态,点缀独特丹霞地貌、红崖峭壁、珊瑚砾石,与清溪湖交映成趣,构成青山碧水画景,其中清溪沟、大河沟是乡村旅游和避暑休闲的理想之地。大鼓池生态农庄自助烧烤,休闲垂钩,让游客尽享人与自然的和谐。

2.1 清溪石笋沟

清溪沟森林覆盖大,距离坭坝乡政府5公里,清溪石笋沟四面围山,森林茂盛,在石笋沟河边。传说在很多年前,人们看到在一敦大石头上长出像笋子一样的石头,一柱冲天,后来过路人多都留步观看,因此取名为石笋沟,石笋沟风景优美,青山绿水,气候凉爽,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地方。

2.2 龙洞沟

大河沟村处于坭坝乡与重庆市江津区、綦江县中锋镇交界处,与清溪沟连界,全村森林覆盖率大。龙洞风景区四面都是山,森林树木茂盛,风景优美,听老人传说,在很多年以前看见龙洞出龙,非常惊人,龙在哪了出来后,人们就叫哪里龙洞。龙洞里面十分宽广,长约1500米、宽约200米,里面像一条龙,后来过路人都在哪里留步观看。龙洞风景优美、青山绿水、气候凉爽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地方。

3.大坡乡

3.1飞鸽子

飞鸽子景区与重庆四面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一碑之隔,一水相连,早在10年前,四面山景区就进行开发,现在景区各种设施已基本健全。飞鸽子因特

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完好的森林植被,成为了游客的休闲之地。

飞鸽子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峡谷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3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4座,最高海拔1577米,谷底平均海拔1200米,峡谷上下游相对高差200米,为低高谷地貌,是习水县“中国侏罗系森林公园”海拔高值区,是重庆市笋溪河发源地。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四季分明,有着古朴、自然、和谐的山水田园风光,色彩斑澜的常绿阔叶林,郁闭幽静的森林浴场,举世罕有的丹霞板状河床--水上公路,气象万千的日出、云海、晨雾,堪与“雨花石“媲美的"飞鸽石",香客不断的九凤山金龙寺等景观。春看花、夏避暑、秋观叶、冬赏雪,是游客休闲、避暑、度假的好地方。

飞鸽子景区景点有大小山寨门、七星寨、千年鸳鸯白果树、水上公路(地球上同纬度常绿阔叶林带,丹霞地貌板状河床保存最完美、长达10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千年神龟、五虎寻羊、九凤山金龙寺、黔渝界碑。

3.2赶场坡

赶场坡是2007年以来,以“四在农家”为载体,以杨梅产业为支撑的村民自治,民主管村的新农村乡村旅游,是习水乡村旅游首发地,为习水乡村旅游的发展树立了一种样板,激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走到赶场坡,就会体验到幽静、美丽、和谐。农家菜饭、山间幽闲、溪边垂钓。远离喧嚣城市生活,返璞归真,尽享美丽乡村农家快乐!

4.仙源镇

4.1天池

天池是一个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岩溶地区自然形成的水池,位于仙源镇西北3公里处,海拔在1400米左右,其周围的山峰并不是很高,植被覆盖较好,天池的水主要靠山上一汩细小的山泉和下雨时的积水所供给,池中的水自形成以来从未出现过干涸,而且其水深连当地百姓也不知。据当地百姓讲,在形成天池之前,天池的下面有一个洞,下雨时,周围的山水便从洞中流走,并未形成水池。可后来究竟是何原因形成了现在的水池?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迷。

天池的成因在当地流传着很多种怪诞的说法,比较普遍的是“人蛇传说”。据当地比较年长的人讲述,天池在形成之前,水洞的边上住着一个铁匠,每天以打铁为生,在附近的山上有一条莽蛇,经常在晚上到铁匠家觅食,铁匠知道后,本想将其赶走,但念其未对他有人生攻击,所以铁匠便未加理会,人与蛇和睦共处。时间一长,莽蛇便长出了翅膀和脚。在一天晚上,铁匠梦见了莽蛇变成了龙的模样,并对他说,他住的地方将会被水淹没,要铁匠赶快搬走。第二天一早,铁匠心中有点疑惑,但仍然整理家当搬离了此地,在走时告还诉了当地的百姓。就在铁匠搬走的当天晚上便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大雨过后,水便淹没了水洞和铁匠住的地方,形成了如今的水池,由于采取了防范措施,大雨未对当地的百姓造成损失。此后,铁匠和蛇便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面对一夜间出现的水池,当地百姓都无法解释清楚,所以,便把形成的水池叫做“天池”。

除天池外,仙源镇还有仙源洞、万家沟水库、问仙亭、千年红豆杉、仙源雪景等旅游资源。

第七章历史文化

1.人事记录

1.1太平天国转战习水

清同治元年(1862年)闰8月,石达开率太平军所部转战,西进至四川綦江东溪镇,遭清军围攻,北进入川因清军扼守重庆欲借道仙凤山渝黔古驿道攻占贵州黔北,但因入黔道路仙凤山一带地势险要,贵州地方团防坚守,在仙凤山两河口至贵州边界血战数场受阻无法前进,石达开遂率军路经条台岗至寨坝,驻军寨坝(北至两路口、横栈、官岩平,南至河包桥、松桂园一线),扎大营于现寨坝场所在地。一月许,即绕道綦江三角塘经江津穿合江至大渡河兵败全军覆没。

1.2红军长征在仙源

1935年1月中旬,中央红军分3路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其中一路经桐梓、从夜郎进入仙源镇大石村李村坝,经过仙源,大致沿现在的习新公路一线向温水进发。当时,红五军团保卫中央干部团在仙源镇大石村李村坝休息了一个晚上,至今仍有红军高级将领约见李村坝骑龙山文昌阁时任主持空智大师的轶事广为流传。

1935年2月下旬,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其中一路从习水县双龙乡进入仙源。红军部队约5000人驻扎在大獐羊(现仙源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休整了一个晚上。当时,带队首长住在大獐羊青冈堡小地名叫“石坎”的一户姓周的老百姓家中,大部队驻扎在大獐羊小坝一大地主周灿云家,周灿云及附近百姓邀请红军战士进屋过夜,但驻扎的红军战士婉拒了他们的好意,只是用老百姓提供的一些饲喂牲畜的干草铺在屋檐下睡了一宿,第二天一早把住

过的地方打扫干净后离开。至今,目睹当年红军过仙源的仙源镇毛坪村李家山年近90的刘培山老人仍对红军队伍的秋毫无犯赞不绝口。第二天,红军队伍在石坎带队首长住的地方院坝里集中出发。队伍往小獐羊,翻过杨白山,经小龙村垭口、谢家湾、大石场,出李村坝、岔口离开我镇到桐梓夜郎。随后,红军迅速攻克桐梓县城,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1.3坭坝乡剿匪

1949年10月,解放军从鄂西和湖南开始向大西南发动强大攻势。国民党残部退守贵州黔北边境习水坭坝乡、綦江高青乡凤凰山一带四构筑抵御防线,负隅顽抗,企图组织解放军进攻。解放军二野三兵团解放綦江后,成立了由解放军步兵104团、炮四团、炮六团、炮九团、西南公路警卫营、綦江县独立营组成的缴费指挥部,经过强有力的军事进剿和政治瓦解,到1959年10月,綦江高青乡和习水坭坝乡境内大小股匪全部被消灭,共击毙伤土匪451人、俘虏979人、投诚5199人,缴获各类枪支3136支,子弹、手榴弹和炮弹16900多发,土炮122门,以及大批各类物资。取得剿匪斗争胜利。

1.4曹明德事迹

曹明德自幼是一个性格奇特的人。他总是逢恶不怕,逢善不欺,为人正直,因他生于黑暗的旧社会,深受地主豪绅的欺压。所以对地主统治阶级有着刻骨的仇恨,因此,他常挺身而出帮助贫寒人和豪强抗争,以致和豪强闹成了对立。加之自己家庭务农,十分贫困,眼看要被国民党逮捕,所以迁到四川舒家井住,但天下乌鸦一般黑,在哪里都难逃追捕,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邀约一些贫穷饥民,从抢劫贫民的溃散川军手中夺得枪支数支作为造黑暗统治阶级的反的起本钱,活动在黄山、九坝、四湾、黄厂等地。尽力联络贫民参与,发展成队伍,据1983年4月,桐梓县内黄山一个小学生何益茂的祖父(当时80多岁)的口述:

民国24年(1935)3月红军游击队在放牛坪发动群众抗捐抗税,有力打击和惩办匪首,官僚、地主豪绅。当即震惊了周围各地。

那时正活动在黄山、凉水井、九坝等地的武装队伍首领曹明德得知此消息,觉得红军打富济贫的目标政策正和自己帮助贫苦人和豪强抗争相似,于是派人与红军联系,和红军取得了共同点,联盟发动群众抗捐税,惩办抢劫和危害贫困农民的匪首和匪徒,以及骑在人民头上的官僚恶霸。

此后,红军常与曹明德配合作战,例如:在桐梓县经常抢劫,危害百姓的大匪首辜海云,他的匪部大概有200多人枪,5月下旬,红军侦查到辜匪部正在田家沟一带抢劫。立即联系曹明德武装坚守田家隘口,来个两面夹击,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激战,彻底消灭了辜海云匪部,击毙土匪多人,俘虏多人教育释放,缴获枪支数支,红军受伤2人,曹部下牺牲2人,受伤1人。作战中红军战士机智勇敢,战术高超,不怕吃苦,因此常打胜仗。

不久,红军和曹明德武装遇上黔军,经过激烈的战斗,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甩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在6月上旬,红军游击队与曹明德绿林武装再配合攻打水潦(桐梓松坎)土豪王成绪、张克成,缴获大量枪支、子弹、骡马、鸦片、大洋、土布、盐巴等物资。紧接着又在川黔公路的险道大塆子截击国民党军车3辆,缴获子弹30多箱。因那时红军游击队的用子弹量较大,所缴获的弹药与曹明德武装共同分配使用。

据鲁城元坪原任公社党委委员,元平大豫支部书记的张忠发(现83岁)说:“红军和曹明德的部队曾到我们这里来过,那时我还很小,只记得来到我们元坪驻扎了几天,纪律很好,对穷人问长问短,连吃根蒜苗都要开钱。但我们体会着他们的生活很艰苦的。

陈龙和张公理与曹明德相互配合作战,关系密切。原听在曹明德部下工作过的曹荣廷讲:6月下旬,陈张二人曾在仙源石坎一根大银杏树旁合影留念。又在曹明德家中送给曹明德亲弟革命书两本。7月,陈龙、张公理再次在獐羊坝会见曹明德,要他正式参加游击队,一起入川,因曹部下多数人留念家乡不愿远离,陈、张二人勉励曹部团结力量,坚持与地主豪绅进行斗争,此后曹与绿林武装姜万益部200多人枪汇合,经常袭击惩罚土豪劣绅,声势特别大。后在国民党政府的多次率兵缴办下,均无效果,(1935)己亥冬月十一日,曹明德带卫兵潜入夜郎坝,不幸被时任桐梓县新站区区长的拜把弟兄赵承宪暗杀。

红军游击队于1935年开至放牛坪,发动群众抗捐抗税,严惩土豪劣绅,联络曹明德等绿林武装,通过整编,配合作战,开辟了以放牛坪为中心的仁怀、习水、桐梓游击区,在该地区布下了革命的火种。

附:曹明德于1935年12月23日被国民党杀害于桐梓夜郎天坪丘,并葬于天坪丘之墓志超录:

“先父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丁末冬月初二日。

殁于1935年己亥冬月十一日,终年二十八岁。

据《习水党史六卷52至62页》,《桐梓党史185至186页》,《遵义党史川、滇、黔游击纵队斗争史45页载》,曹明德部武装于1935年3月中旬在放牛坪参加黔北游击队,有多次战斗功绩。后被伪省长、伪县长孔明福命令伪区长暗害于夜郎天坪丘,警卫员梁明清同时遇难。”

2.民间习俗

2.1寨坝钱杆舞

钱杆舞以钱杆为道具,采用1.3米长的斑竹或水竹竹竿,于上下端凿槽穿孔,系上古钱而成。钱杆舞由边打、边唱和边舞方式进行。舞者手握钱杆中

端,大都随着当地民间小调的音乐节奏绕体打击身体的肩、臂、手、腰、腿和脚等部位。漂亮的钱杆飞舞,哗啦啦的铜钱串脆响,悠扬的民间小调,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其中有单打、双打、对打和不同的队形变化,边打边唱。整个场面欢快、流畅,给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2.2苗家皮鼓与芦笙舞

皮鼓是过年苗族“打花鼓”必不可少的道具。“打花鼓”又叫“花鼓舞”,春节期间,男女青年出寨做客,主寨将大鼓横置于路上,迫使异性来客与其对打“拦路鼓”。如来者不会打花鼓,或者跟不上节奏,就必须从鼓架下爬过去。为了不丢人现眼,苗族同胞一般都会打花鼓,绝少发生爬鼓架的事情。花鼓的动作多与生产、生活有关,诸如插秧、薅秧、打谷、挑水、纺纱、梳头等,都是打花鼓的动作。舞者动作敏捷,舞姿幅度很大,令人眼花缭乱,因而有“花鼓”之称。

苗族普及率最高的是芦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人会吹。苗族芦笙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长的两丈多,短的不足尺,大的只能吹不能跳,只吹不跳叫“吹芦笙”,自吹自跳的叫“跳芦笙”,人吹己跳的叫“踩芦笙”。芦笙舞的种类很多,其中“技巧芦笙舞”特别精彩。苗族芦笙“讲话”颇为有趣,芦笙场上的后生吹着芦笙“讨花带”,声声夸姑娘,曲曲诉衷肠,情意绵绵,优雅动人。如果讨不到花带,芦笙便骂人:“姑娘为哪样这么笨?长得白白嫩嫩,穿得干干净净,就是不会织花带,看你怎么嫁得出去?”其实苗家姑娘人人都会织花带,芦笙场上讨不得花带,一般是看不上这位小伙子,不想送给他而已。

2.3苗家山歌

苗族山歌分为劳动歌、情歌、风俗歌、故事歌、识字歌、谜语歌等部分。劳动歌一般在田间地头或山上打柴、放牧时唱。主要内容是传授生产知识,交流技术、抒发美好的愿望。情歌包括传统情歌和男女青年社交的对歌,通过唱情歌使男女青年互相了解,达到结为伴侣的目的。主要内容有相会、交谈、相思、求爱、赞美等等。风俗歌包括起屋上梁歌、哭嫁歌、结婚拦门歌、踩门歌、丧葬歌、打油茶歌、劝酒歌等,大多在喜庆佳节和红白喜事时演唱。内容以家发人财旺为主。识字歌以识字为主,通过唱歌可以使不识字的人认识一些字。故事歌按传说中的故事编成歌,然后演唱。谜语歌以猜谜为主,通过唱歌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苗族山歌语言朴实自然,比喻生动,特别是苗族青年男女的对歌饶有情趣。苗族青年男女常在农闲之时或者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的节日里对歌。届时姑娘们身着民族盛装与苗族男青年们相约到风景秀丽的地方一展歌喉。

2.4花灯戏

贵州花灯戏是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

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其乐曲腔调在原有曲调基础上也出现了扩展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常用的板腔有【出台调】、【行程调】、【路调】、【数板】、【骂板】、【哭板】、【一字调】、【出马门】、【阴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调】等。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调】、【送夫调】、【巧梳妆】、【白牡丹】、【比古调】、【送茶调】、【观花调】、【雪花飘】等。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2.5竹编

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工艺竹编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深厚的历史底蕴。竹编行业历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传或以作坊依托的师徒关系,学徒学成后,自立门户,再招徒弟,口传身教。一般做生活用品、农业用具。

大坡乡竹林遍地,资源丰富,当地人民用竹材制作家具,编制用品,创造了具有不同艺术特色的多种编织工艺,常用的有:1、编织,即用竹丝、篾片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2、车花,将竹节车成一定形状和装饰;3、拼花,利用竹的表面或断面,拼成花型或器皿;4、穿珠,是将竹节制成小段进行穿结;5、翻簧,利用竹簧加工制成各种器皿的方法。

2.6打糍粑

糍粑也称年糕,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过年前制作糍粑是农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打糍粑活动成为大家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

2.7擂子

木擂子,圆形,高约3尺左右,直径约2尺,其形状与原理同石磨十分相似,分别由上扇和下扇两部分组合而成。所不同的是石磨是山岩石打制,专用于磨面粉。擂子却是由青杠木和其它木料、楠竹丝、黄泥巴三种合理组合制作而成,专用于脱稻壳的古老工具。

转动擂子的工具是一把长下约五尺的丁字形木制推把,将推把用绳索悬吊于宽敞屋子的梁上,推把的弯钩穿套在擂子上扇横枋外端的眼孔中,作业时,擂谷人双手平行握住推把横档用力来回推动,被脱壳的稻米很快就从转动的擂子四周齿缝中流出,经风车等用具将谷壳分离。

这种米虽说并没有如今的米那样光滑精致,但更多的保留了大米的有益成分,营养丰富,对身体健康有利。

2.8打竹笋

仙源镇金山村生长着一种竹子,当地老百姓都称之为方竹。金山村的海拔在1800米左右,因为海拔高,气候较寒冷,所以生长出来的竹笋也比较有特色,方竹笋的笋肉比较厚,中间的空心部分较小,吃起来非常细嫩,口感很好,而且,方竹笋富含纤维,有抗癌和减肥的功效。

进入农历的8月份,在金山村海拔最高的山上便开始长出竹笋,随后,海拔低的地方才逐渐有竹笋长出。每到竹笋生长的季节,当地百姓便会在山上搭建一个窝棚为“打竹笋”(当百姓把采集竹笋叫做“打竹笋”)时提供住的地方,并把采集的竹笋收集起来,然后再运下山,整个“打竹笋”的时间只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

2.9蒿支龙“斗雄”

养鸟、斗鸟是习水河是习水河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大坡,家家养鸟,处处斗雄。大坡人民每年都要在“蒿支龙”这个地方斗鸟,通过斗鸟选出鸟中的英雄,这个过程当地人叫做“斗雄”。获胜的鸟不仅可以得到好名声,还可以为主人带来一笔不菲的财富,少则上万元,多则几十万。

2.10婚姻习俗

结婚。当地农村结婚有三回九转、讨八字、看期会、迎亲、拜堂、吃交杯酒、闹房、回拜等礼仪。

三回九转,男方向女方求婚时,请媒人到女方家“三回九转”。即是第一回带上糖、酒等礼品到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同意,就与母亲、姑姑、嫂及叔娘到男方家看人户,走时男方家要(打发)给女方400至1200元;第二回是在基本同意的情况下,女方通知媒人给男方,送第二次礼物(糖、酒)到女方,叫做许亲,便叫媒人通知男方准备第三回礼物,第三次礼物包括现金几千元、衣物等,一对猪膀送到后,女方家便邀请三亲六戚酒宴款待,堂屋中香火上香缭绕,红烛高照,表示庆贺,亲朋走时女方家送给每户一瓶酒、一包糖,此举称为“调庚”“调香”。

开庚,男女双方达到国家规定的婚姻法定年龄后,男方便请媒婆到女方家提出提亲,即要女方的生庚年月,并征求女方家男方迎亲时所需礼物。

看结婚日期,男方得到女方的生辰八字后,请算命先生择定接婚日期,然后由媒人带上礼物并将择定日期通知女方家,以便女方家准备出嫁所需之物。

嫁妆,女方出嫁时,多数娘家培嫁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电磁炉、电炒锅,席梦思床等床上用品。

迎亲,即正式娶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家根据女方的赔嫁多少,便去一定人数抬运嫁妆,男方家去时要带一定的酒、糖果、和两块“离娘肉”,用红纸相缠,一定数额的现金,当日女方家备办延席,款待三亲四友。

拜堂,男方家堂屋中间铺上席子或忱头,桌子上方点上红蜡和点上香,把新娘扶到堂中,新娘,新郎站于堂中,主婚人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新娘、新郎随着喊声下跪作辑,礼毕,新娘、新郎跑入洞房。

吃交杯洒,洞房内,一对红烛辉映,桌上盛酒双杯,新娘、新郎座于床上,喜饮交怀酒。

收礼,男、女双方家中均有收礼簿,男方收礼簿上是亲朋好友送的是鞭炮现金记录数额不一,女方收礼簿上记录的是亲朋好友送的现金、家用电器、或床上用品。

请拜,开席请拜,由司仪喊请,先请公婆、父母、然后请族中尊长,外公、外婆、母舅,拜时作揖叩头,受拜者赠良言并给新郎新娘一定的喜钱。

闹房,正酒之夜,灯火辉煌,洞房内摆上糖、果和喜酒,平辈、亲朋、好友聚于洞房内,边饮酒边向新娘新郎提出难题取乐,至夜深方散。

回拜,新郎新娘新婚后第二天夫妻二人回娘家叫回拜,午饭后又回转新郎家中。

解放后至今,农村基本上都是由媒婆牵线,双方自愿,达到国家法定年龄后办理结婚手续,正式结婚。上述风俗习惯一直延至今日。机关干部职工是自由恋爱,办理结婚证采取旅游方式或举行结婚宴会结婚。

2.11传统节庆

进入正月初一,零时,人们就放鞭炮,迎接新年到来,贴上门联,气氛活跃。初一后,就是打连枪,耍狮灯活动出现,同时作扎龙灯准备,正月初九出龙,正月十五罢龙闹元霄,偷青,这半月内,吃得好,耍得好,应验了“有煮无煮,耍齐十五”。

清明节是祭纪已故长辈、为其扫墓日子,人们带上糖果荤素供品和酒,合手捧香烛、纸钱、放鞭炮进坟山,摆供品,倒出烧酒,点香烧纸,放响鞭炮,在

坟前作揖拱手、磕头下跪,过程严肃十分。

五月初五端阳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之日,有条件地方划龙船作表达,石堡因河道不具要求。此日历来习惯包粽子粑,用竹制蒸笼蒸些肉和南瓜,洋芋、芋头、为午餐。早晨,就要出去扯水菖蒲、陈艾、金银花,水菖蒲原状头上挂在堂屋门框,以此为入夏后防疫。将陈艾、金银花捆扎成狗状,称艾狗亦挂上,冬季伤寒病发,取点陈艾金花用水熬汤口服后病愈。

中午,将蒸菜端出上桌,白酒泡雄黄,大碗盛酒,伴菜吞饭,可防蚊子、麦猫叮咬,蛇类伤侵。餐后,到大路或田坎上行走,叫做游百病,游后百病消除,实质上是观赏田园风光,领略家园秀色。

中秋节,因月圆,又称团月节,谐为团圆节,所以,一家人无论在何方从事哪种职业,都须回家团圆。金秋八月稻谷晒干入仓,就将糯谷变米,打糍粑,一家老小享用,因糍粑形状,故作团圆。到夜晚,端杯小酒,坐在屋外望月亮,称为看月华。

除夕,腊月三十,年尽。幸勤劳作一年,宣告歇息,推大锅豆花,煨个猪脑壳,晚上,先摆上桌席祭先人,烧袱纸、泼水饭后,家人拆去桌上之物切些猪耳朵、猪尾巴,核桃肉上桌,表示一年到头有头有尾,饮酒后上菜吃饭,饭后老幼围坐火边,以摆龙门陈方式,你言我语,总结一年来的事情,由长者作下一年安排。年复一年,年年如此,是传统。

3.民间传说

3.1连白坝怪异现象

在位于仙源镇骑龙村连白坝境内有一条小河,平常流量为0.1立方米/秒,在距大桥约1千米处流入大洞进入地下河(地形附图于后),洞深100米左右,最宽30米左右,最窄3米左右,在洞的尽头有一块取名猪下巴石下有一个高3米,宽4米左右的洞口,水从此进入地下河,河水从距此洞直线距离约3千米处的福同村毛坝流出地面。

经地质队实地测量,水从猪下巴石流入,到福同村毛坝流出需72小时以上,而人从地面走只需1小时左右。

怪异现象:水不知何来,来去快,鱼随行。

在麦收季节,晴空万里,河里明明是清澈见底的河水,混浊的地下水会突然从猪下巴石洞口涌向地面,形成一个湖泊,淹没地面最多达400亩以上,淹没期间水不涨也不退,淹没时间最长达14个月,最短0.5小时,水涌向地面时,会有许多红尾鲤鱼随水涌向地面,多到农民用镰刀也可以砍到鱼,农民扎上竹筏,在上面捕鱼,捕获的红尾鲤鱼最大有15斤左右。水退入地下河时,会发出犹如晴天霹雳般的巨响,短短几个小时就退得一干二净,留下来不及随水一道流走的鱼,在地上蹦跳不已。2000年以前,一年会发生3次以上,但2000年后没发生过。

3.2八字桥村尖峰石笋

坭坝乡八字桥村有石笋像尖峰,说的是尖峰顶上的矗立朝天的块石头,石头酷似笋形,在尖峰顶石笋下面有两亩石甲竹,相传很久以前,天上八大神仙下凡,经过此地,被此地景观吸引,心花怒放,停留观察。看到青山翠竹,八仙在林中各显神通,突然天庭下诏,诏八仙回天庭执行公务,八仙手忙脚乱,韩湘子玉箫在此处变成了大块石头,至今遇大风仍时有仙音回奏。

3.3九凤起丹霞

传说天上有九位仙女,她们常常一起在天庭中相聚玩耍,可天庭的美景虽多,每天看总会看腻的。仙女们听说人间有许多风景如画的地方,她们就想到人间去走一遭,看看人间的美景。

一天,九位仙女相聚在南天门前,举目向人间望去,看到一个山清水秀,林木葱郁,景色诱人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是飞鸽子,就决定去玩玩。

仙女们怕变成九个人形从天上飞到人间会吓到人间百姓,于是就穿上彩色的羽衣,变成九只美丽的凤凰向飞鸽子飞去。九只凤凰伴随着彩霞,在天空中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好看极了。

不一会儿,九只凤凰飞到了飞鸽子河边,只见苍松翠柳成翠屏,清溪银瀑溅珠花,真不愧为人间仙境。于是她们在河边脱下羽衣,变成九个美丽的姑娘,跳入河中尽情地嬉戏。景太美了,让人不舍离去;水太美了,使人忘记了时辰;人间的一天太短了,不觉间太阳已落西边,天边的晚霞惊醒了仙女们,她们急忙从河中上岸,穿上羽衣,又变成九只美丽的凤凰展翅向天庭飞去。可当她们飞到南天门时,只听“砰”的一声响,南天门被守门的天兵天将关上了。

九位仙女回不了天庭,在南天门外盘旋了很长时间,飞累了,她们只好回到飞鸽子。暮色中,人们发现天空中一团彩云映红了千山万壑,九只凤凰降落在飞鸽河边的一座小山后面。当九只凤凰发现人们已经看见了她们,一转眼就变成了九座紧紧相连的山峰。

人们亲眼看见九只凤凰变成了九座山峰,就把这九座连在一起的山叫做“九凤山”。从那以后,人们还发现山上的石头、泥土都变成红色的了。人们说那是祥云降福,是上天赐给飞鸽子的宝地。清朝同治年间,十里八乡的山民募捐在九凤山的凤首上修建了“金龙寺”,而且终年香火不断。

3.4杨梅情深

从前,大坡山上住着一个青年,他勤劳、勇敢、力大无穷,上山能打虎捉熊,下地能插秧播种,遇事敢作敢为,人们都叫他石大武。在方圆百里之内,他是众多姑娘心中的白马王子,可他唯独喜欢的是住在飞鸽子半山腰的一个姓杨的姑娘,这个姑娘叫杨梅。两个青年浓情蜜意,好多年轻人都羡慕他们。

那时候,习水河里有一条恶龙,它不满意河畔的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千方百计去搞破坏。有一天,恶龙兴起狂风,掀起巨浪,推倒堤坝,搅塌堰塘。人们看到恶龙作祟,纷纷扶老携幼逃到飞鸽子山上避难。看到恶龙作祟,石大武急忙从家里取来弓箭,拿来砍刀,冲入习水河中与恶龙斗了起来。他游到恶龙身边,用砍刀使劲往恶龙头上砍,恶龙被砍得头破血流,就往后退去。石大武又用剑射恶龙。恶龙用长尾击打,用利爪抓石大武,他抓住时机,近砍远射,经过三天三夜的恶战,终于把恶龙砍死了,可是石大武也因为筋疲力尽而死,河水把他的尸体冲走了。

习水河恢复了平静,人们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可是杨梅姑娘却伤心欲绝,她的心上人不见了,杨梅姑娘决心要把他找回来。她沿着河岸边哭边喊,声音都嘶哑了,就是不见自己的心上人。杨梅姑娘的深情感动了上天,玉帝命大河龟找到石大武的尸体,并把他送回岸上。

杨梅姑娘把石大武的尸体带回赶场坡山上埋葬了,可杨梅姑娘坐在坟前不肯离去。她日夜哭泣,眼泪都哭干了,从她的眼中流出来一滴滴鲜血。无论人们怎么劝,杨梅姑娘还是不肯离去。有一天早上,当人们来到石大武坟前时,发现杨梅姑娘不见了,却看到坟前长着一棵树,树上结着一颗颗红色的果子。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果树,把果子摘下来尝一尝,酸甜可口。人们认为这树是杨梅姑娘变的,为了纪念杨梅姑娘,就把它叫做杨梅树,树上结的果子就叫杨梅。从那以后,赶场坡的杨梅树越来越多,杨梅树上的果子也越来越甜了。

至今,大坡乡都流传着:大坡杨梅,爱情之果。

3.5飞鸽子情缘

从前,在飞鸽子河边住着两户人家,上游住的是石家,下游住的是杨家。石家有个英俊潇洒、勤劳善良的小伙子。杨家有个心灵手巧、美丽端庄的姑娘。他们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常常在飞鸽河边幽会。

小伙子家养了很多鸽子,他走到哪里,那些鸽子就跟到哪里。每当小伙子与姑娘约会的时候,鸽子也会在附近等待。

好景不长,两人相爱的事很快就让双方父母走到了。因为两家历来矛盾很深,所以双方父母都不许他们俩人交往,一对恋人就这么硬生生被拆散了。

虽然不能见面,但是相思之情却不能掐断。小伙子每天都会用鸽子去给姑娘送信,诉说相思之苦,姑娘也会把心里话写成书信让鸽子带回去。当鸽子腾空飞起时,鸽哨就会发出悦耳的哨音,就像姑娘唱出的动听歌声。

鸽哨声惊动了两家的父母,他们知道小伙子与姑娘用鸽子传递情意,更生气了,于是把他们看管得很紧。

彻底断绝联系的两人伤心欲绝,日益憔悴,没过多久就相继死了。这对年轻人死后,人们发现在他们经常站立的地方长出了两棵白果树。一棵在上游山腰,长的枝繁叶茂,但从不结果。一棵长在下游河边,长得树大根深,年年结出丰硕的果实。人们都说,山上的白果树是公树,经小溪流使母树受了孕才结出了累累果实。可人们更相信那是一对年轻人死后的灵魂长相厮守。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了。更令人称奇的是,小伙子养的鸽子带着姑娘为他们装的鸽哨,常常在两棵树间飞来飞去,发生阵阵悦耳的哨音,人们常常指着飞舞的鸽群惊呼“飞鸽子,飞鸽子……”,从那以后,人们忘记了当地的地名,而把这个地方叫做“飞鸽子”。

3.6五虎寻羊

从前,飞鸽子山上住着一个叫杨三彪的青年,他生来就力大无穷。长大后,靠打猎为生,他武艺高强,剑术精准,每次山上都能达到很多猎物,他常常把猎物分给乡亲们,因此大家都很喜欢他。

有一天,杨三彪又山上去打猎了,他走呀走呀,一会儿捉到一只野兔,一会儿射到一只山鸡……杨三彪用山藤把猎物栓起,提着准备回家了。突然,杨三彪听到有动物奔跑的声音,他抬头望去,发现几只山羊惊慌地朝山崖边窜了过去,紧跟在山羊后面的是五只大老虎。

杨三彪害怕老虎不仅会吃羊,还会伤害山里的乡亲们,于是他急忙张弓搭箭,“嗖嗖嗖……”一口气向老虎射了过去。好准的箭法哟,几只老虎统统被杨三彪用箭射钉在山壁上了,数一数正好五只,一只只张着血盆大口,好像饿极了,可它们再也不能从山壁上跳下来害人了,只能与山壁融为一体,变成五块大石头了。当地的老百姓知道了杨三彪射死了捕羊的五只老虎,就把这五块老虎变成的石头叫做五虎寻羊。

4.现代节庆

4.1杨梅文化节

杨梅节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杨梅为媒介,开展各界联谊、信息交流、开拓经贸,带动杨梅产品的迅速流通,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大坡杨梅文化活动节是大坡乡打造旅游精品乡镇,提升乡镇魅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大坡乡对外宣传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5.墓葬文化

5.1穆正保墓

墓葬位于习水县仙源镇骑龙村,坐东南向西北,墓葬宽3.6米,高2.8米。墓碑上刻有彩绘石像,有双龙戏珠图、二十四孝图、麒麟图、墓葬两侧有石狮像各一尊。整个墓葬雕工精美,工艺独特,由于地处荆棘丛中,长度无法测量,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得以较好的保存。

5.2长老垭墓群

墓群封土堆呈圆丘形,直径约4米,封土高2米至3米。分布寨坝镇条台村长老垭一带。2008年村民劳作挖开一墓室,由贵州省博物馆和遵义市文化局有关专家鉴定为宋代墓葬,该墓坐东南向西北,为双室长方形平顶石室,平面长方形。二室长均为2.8米,宽1.3米,高1.7米。每室各有壁龛一座,东室阳刻楷书“寿山福海”,西室阴刻碑文一篇。墓壁皆有浮雕,有鹿、鹤图案,还刻有多幅团花图饰。

此墓早年曾被盗扰,墓中尸骨和葬具已经无存,无随葬品。墓的形制结构,石刻的内容和风格,均与黔北川南宋墓的情况相同。

5.3大獐村墓地

该墓葬位于仙源镇大獐村,修建于清道光十九年,坐东南向西北,土封石围。墓长13.8米,宽8.8米。四级牌楼式墓碑,高9.8米。墓碑两侧各有一石鼓,上刻两麒麟,雕功精湛;存一级石质拜台,长23米,高0.9米。墓前西侧存立有1根华表。高3.8米,边长35厘米。

6.遗址文化

6.1狮子岗遗址

丁山坝“僰族皇城遗址”。民间相传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推行“推恩令”,僰族为八个少数民族之一,因僰族在平定叛乱时是有功之臣,故汉武帝刘彻将丁山坝分给僰族首领建立诸侯国,建修皇城位于丁山坝的狮子岗,现还有卧睡在当时的皇城门前的石狮子一对。在距石狮子200米处向下挖2米深,便有青瓦碎片比比皆是。

在丁山坝“僰族皇城遗址”东西南北2公里内有“九子庙”、“侯榜”、“端刀亭”、“学堂”、“杨家庙”、“万人坑”、“马到止”、“马栏”“皇坟”、“将军坟”地名延续至今。

“九子庙”(传说是僰族皇帝的九个儿子名为东、南、西、北、中、齐、心、协、力居住的地方);“候榜”是指大臣们等候皇帝召见的地方;“端刀亭”是将军、士兵比武练演军队的地方;“学堂”是文臣们居住、办学的地方;“杨家庙”是皇帝与大臣们议事,办公的地方;“万人坑”是僰族人犯了僰族国家条令斩杀人的地方;“马到止”与“马栏”是文武官进见皇帝时下马和拴马的地方;“皇坟”与“将军坟”是皇帝、大臣、将军死后专门葬身之处。

上述这些地名现仍在使用,并且他分布在丁山坝河两旁。1973年三改前,丁山河为“S”形,从条台岗看去就像太极阴阳八卦,有地理知识人士称之为“双龙抢室”之宝地,据省市考古专家考证称:丁山坝众多古墓群为宋代时期墓葬群,其特点为宋代石刻,雕刻花纹特征十分明显。

7.宗教文化

7.1九凤山金龙寺道教

九凤山是黔渝边界地区早已闻名遐尔的道教圣地,九个山头像九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静静屹立于飞鸽河边,临毫嬉戏,故名九凤山。

清朝同治四年乙丑年(即1866年)由飞鸽村民杨天发等人发起,于同治五年丙寅年建成,共分上殿和下殿。1935年一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杨德志和陈庚护送伤员7名在此养伤。在金龙寺和尚精心医治和飞鸽老百姓的细心护理下,7名负伤红军全部伤好归队。7名伤员为谢感激之情,临走时留下感激手迹。1999年,由姓邓的和尚通过化缘在原寺庙后又建一大雄宝殿。

7.2佛教活动

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传说中的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涅盘日(出家日),这3天供奉、许愿、烧香的佛子人最多,关于观音的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7.3东斗山寺庙

在仙源镇与官店镇交界处,也就是习桐公路从仙源向南出去约5公里的大坪村西山沟盘旋而上的大山顶上,过去有一座人们号称“人间仙境”的,名传周围数千里的寺庙——东斗山。冬天云雾缭绕,仿佛住在天上一样,春夏秋晴空万里,白云飘浮,山中翠绿高大树木盖满山川,野花遍地丛生盛开,好一片迷人美景也。

此庙宇拥有一定的土地和庙产,庙上住着十多位和尚经营着寺庙事务。从寺庙建筑来看,当时从习水县的古庙中可以说是第一流的。宅占地约一平方里,分为上殿、下殿、黑神殿、文昌角等四个建筑点。上殿建在最高处,黑神殿建在上下殿左前约300米的地方,各种建筑各有特色,特别是上殿修得十分华丽。当你一走进上殿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间是整齐的大石坝,三面是细打的石坎和雕刻的花草,庙檐下全是彩画的鲜艳的卷条十分壮观,漆黑的柱子上也是各式各样精致的雕刻,板壁是红色和绿色彩画。庙前左右分别两块大石碑上刻满了庙的建造历史过程和承建庙宇的主要负责人名单,两面夏子角落处各有两尊不知名的神像。进了正中正殿,可见威武炯炯的神像,有的神像还穿着人们敬神时上敬的衣裳。神台前放着一排长长的条桌,桌上是人们进香时摆放的供果和庙上顶敬神佛的和尚烧的盆香,大多时候都是香烟缭绕。

走进偏右的一间大殿,除和正中神殿相似外,殿中4根木头架子支撑着一口约两顿重的大钟,和一个用大水牛皮绷的鼓。神台前还摆放有生铁铸的相当于铁锅大的小钟。大小钟上都有出钱铸钟人的一排排名字。钟鼓都是专供人们上香时击鼓击钟使用的。

其余各个神殿中的神像真是数不胜数,各种姿势,动作,形象真是使人眼花缭乱。

还有下殿、黑神殿、文昌角的建筑也各有特点,塑的神像各有不同,看来,这座寺庙中的神像十分齐全的。

每年正月初一弥勒佛圣诞,初九玉皇上帝圣诞、二月初三文昌樟潼君圣诞、十九观音菩萨圣诞、三月十六准提菩萨圣诞、山神圣诞、东岳大帝圣诞、四月二十眼光圣母娘娘圣诞、二十八日药王圣诞、五月十三关胜帝君降神、十八张天师圣诞、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二十六二郎真君圣诞......每年到这些日子人们都要常挂钱做会,特别是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十九为会期,四面八方到东斗山烧香的人不计其数,热闹非凡。总之,一年之中东斗山就像赶百日场一样,经常人来人往。除烧香求佛的以外,很多商人也到庙上卖各种各样的商品。

但遗憾的是:在52年、53年间,庙子遭到彻底的破坏,庙上居住的和尚一一下山而走,菩萨被损坏、庙子被拆毁、庙产被洗却一空,从此成了一片废墟。

因下殿原后檐下有股清澈的泉水,多年来都有人到那里请水治病,甚至有从远方乘车来的。

后来有的自发捐钱又在这庙基上建起一间简易的庙子,有的将庙子被损坏时悄悄搬去隐蔽起来的菩萨送回庙上,但在2000年左右的几年间,说那些古老的菩萨属文物,都被盗个精光。现在书写此事并不是惋惜神灵怎么样,主要的是惋惜前人不知费了多少心血,不知花了多少钱财方才建造出这座雄伟壮丽的庙宇。要是不损坏,在仙源这偏远落后,高寒的山区不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圣地吗?因此,这是一个十分遗憾的回忆。

8.建筑文化

本地传统民居建筑一般为土木结构,条件好的人家为木结构,一色青瓦盖顶。这种建筑在坭坝乡、寨坝镇、大坡乡、仙源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保存,颇具旅游观赏价值。

8.1红专水系工程

红专水系工程,始建于1958年,至1982年底竣工,历经24年,曾“四上三下”,实际施工期三年零九个月,累计投工37.9万个工日。

红专水库位于寨坝镇,距县城74公里,小(一)型水库。工程以红专水库为主体,采用“藤上结瓜”方式,自成体系。整个工程包括水库5座,小山塘1口,蓄水量183万立方米。红专水库水源为灵仙河,积雨面积1.2平方公里,最枯流量0.01立方米/秒,最大洪水量21.4立方米/秒。建成均质土坝一座,高22.5米,顶长120米,顶宽4米,坝底宽130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水库工程:大茅沟水库,均质土坝,高一米,蓄水10万立方米;生期弯水库,均质土坝,高10米,蓄水14万立方米;大古池水库,均质土坝,高13米,蓄水20万立方米;小鼓池水库,均质土坝,高10米,蓄水21万立方米,小山塘1口,蓄水3万立方米。

红专大堰,为渠系工程干渠,长23.94公里。其中三面石衬砌13.26公里,二面石衬砌4.092公里,土渠6.59公里,过水流量1立方米/秒;支渠7条,总长22.392公里,其中三面石衬砌15.686公里,二面石衬砌3.058公里,土渠2.748公里,过水流量在0.05至0.3立方米/秒之间。渠道建筑有隧洞9座,长832米;渡槽5座,长178米,倒虹管3座,长2702米,涵洞52处。水库灌溉两路、云龙、坭坝3个乡村的部分稻田。

8.2大石堰渠

位于仙源镇大石村,1972年,仙源镇当地群众集体修建,作为习水县高山地区饮水工程的首创,当时影响较大。现为当地小水电站的水利通道。该水渠为单孔单心石拱桥形制,东西跨向,横跨于两山峡谷溪流之上,宽2.2米,长21.9米,矢高8.3米。

8.3龙灯桥

该桥位于大坡乡龙灯村,始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长21.7米,宽6.5米,矢高5.9米,净跨7.4米,东西跨向,河水由南流向北。该石拱桥为单拱石拱桥,水泥桥面,石质条石护栏。

8.4徐双桥

该桥位于坭坝乡大河沟村,长8米,宽2.2米,矢高2.7米,净跨3.9米,东西跨向,河水由北流向南。该石拱桥为单拱石拱桥,用青石条砌成,桥面用石板铺成,护栏为石质护栏,桥的东面有五级石质台阶。该桥始建于清代,1996年进行了维修,主要用于人行。

8.5南天门桥

该桥位于坭坝乡南天门村,横跨在一条小河上,长15.2米,宽5.6米,矢高6.6米,净跨11.5米,东西跨向,河水由南流向北。该桥为单拱石拱桥,柏油路桥面,两侧护栏用条石砌成,现主要为公路桥。该桥始建于二十世纪文革时期,桥护栏的石根柱子上,刻有楷体阴刻毛主席语录,东南面:备战备荒为人民;西南面: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东北面:认真搞好斗、批、改;西北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8.6水车桥

该桥位于大坡乡大坡村,横跨在水车河上,长33米,宽6.7米,矢高4.2米,净跨25米,东西跨向,河水由南流向北。该桥为三拱石拱桥,泥土桥面,两侧护栏用条石砌成,原为公路桥,现已弃用,主要用于人行。该桥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早期大坡乡通往习水的交通要道。

8.7三元桥

该桥位于仙源镇小獐村,长12米,宽6.3米,矢高2.2米,净跨4.8米,南北跨向,河水由西流向东。该桥为单拱石拱桥,柏油路桥面,两侧护栏用条石砌成,现主要为公路桥,该桥始建于1979年。

8.8裕民井

该井建于清代,位于大坡乡裕民村,长3.4米,宽1.7米,出水流向自西向东,古井呈一个半月形,位于一陡峭的岩壁脚下,这里是大坡裕明村人民的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8.9飞龙山井

该井位于坭坝乡飞龙山村,长3米,宽1.3米,出水口2.1×4.4厘米,出水流向自西向东,古井旁边有一个长95厘米,宽88厘米,高35厘米,用一块巨石开凿成的洗衣槽,这里是坭坝飞龙山人民的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处。

8.10九凤山金龙寺

位于习水县大坡乡飞鸽村群丰组九凤山,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坐西南向东北,小青瓦顶建筑,分为前殿、后殿、西厢房。前殿四柱三间,面阔13.1米,进深一间,5.5米,前殿东北处有一块400平方米的平坝,并在离殿门9.6米处新修有焚香炉;前殿西南1米处修建了消防池1个,5.2米处为后殿;后殿面阔12.4米,进深6.2米;前殿、后殿共有木塑神像27尊、碑5通。西厢房面阔三间15.2米,进深一间5.4米。

8.11母氏宗祠

位于习水县寨坝镇上坝村茶台,坐南向北,四合院小青瓦顶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元年,毁于兵乱,清道光年间重建,民国壬午年增建门厅三间,二层为戏楼,门外有石狮一对,雕刻精美;中有天井;后殿名为“金阁堂”,供奉母氏先祖母大鹏及其妻。共4栋10间。

母大鹏,字云程,宋大司徒,宋端平元年,奉旨平蛮入播,破贵州公鹅石寇,隧留居此地,开枝散叶。

8.12杨家祠堂

该祠堂位于坭坝街道居委会,始建于清嘉庆12年,坐西向东,为小青瓦顶三合院建筑,一正两横,正房为青条石砖砌成,面阔两间11.2米,进深一间5.6米,两侧厢房为泥土砌成,均面阔1件6.2米,进深1件4.8米,院中坝子用石板铺成,面积约40多平方米。房屋现在十分破烂,现用于居民堆放杂物。

8.13袁家祠堂

袁家祠堂位于寨坝镇桂园村,建于1886年,为四合头木架青瓦房,坐西向东,东为下殿,西面上殿,南北厢房,中央天井,房前坝子,可容千众。袁氏祠堂是寨坝当地颇具传统建筑风格古建筑之唯一,具有一定地方文史价值和旅游价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