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3版政治理论 doc

13版政治理论 doc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李大钊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

2党的一大明确了最终的奋斗目标,二大明确了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三大明确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四大明确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

3目标、纲领、战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

4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5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6党中央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在遵义会议之后。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之后。

7党的七大,刘少奇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8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10(1)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并确定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2)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写入党章

(3)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将其写入党章。

1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1)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大题):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优秀历史传统和中国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做法:(大题、多选)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大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和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注意:(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资源(现实依据)

(3)邓小平指出:“许多方面来说,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一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重思考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1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都有共同的“根”,这个根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1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3)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4)坚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5)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8毛泽东思想:(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3)是中共共产党智慧的结晶

19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的时代,使中国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1毛泽东的政策和策略理论:(1)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2)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3)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22毛泽东指出思想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23毛泽东指出文化工作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

24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2)人民群众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3)自我批评的作风

25针对党内的斗争存在过“左”的错误,毛泽东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26毛泽东鉴于我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他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7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8实事求是,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是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29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30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1邓小平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依法治国”

32江泽民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3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因:(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2)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5)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

35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36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7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9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40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41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要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

42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43包括知识分子在内工人阶级和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44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提出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去研究

45经过延安整风和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4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47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首次作出了概括,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表述

48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2)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49一起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目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最基本国情:逐步沦为一个半值半封的社会

2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

3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4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客观条件:(1)旧民主主义的失败;(2)近代化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3)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1)无产阶级领导的;(2)人民大众的;(3)反对帝国主义;(4)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7分清敌友是革命首要问题;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8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9中国革命主要就是打击两个敌人,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1)无产阶级、(2)农民阶级、(3)城市小资产阶级、(4)民族资产阶级

1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的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12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1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

(1)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3)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4)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14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他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15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16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18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19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I(1)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2)党的领导;(3)正确的政策

20中国国革命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1)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2)武装斗争是我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战略阵地。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1)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2)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4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25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必须同其他斗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其他斗争形势都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

2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族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4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5建立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是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之上。

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变为共有财产,即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8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是由于:

(1)我国经济和文化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

(2)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其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改造它们。

9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10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1)互助组、(2)初级农村生产合作社、(3)高级社

11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12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13赎买: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14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原因: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的两面性。

(2)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3)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15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6四马分肥: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分红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17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18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1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20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

(1)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2)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

2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22三大改造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23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

2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以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4社会主义社会的(1)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5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划分为敌我矛盾(犯罪)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违法),人民内部的矛盾是主导地位的矛盾。

6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1)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2)方针: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7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8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9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10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11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1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1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大题)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

社会主义。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2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基本国情,即我们仍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3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4邓小平提出中国的现实国情: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

5叶剑英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6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7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8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一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11社会主义社会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明显区别:社会性质。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党的十三大从逐步发展过程、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五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党的十五大,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国际比较等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了概括。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15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16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

17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18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注意: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9邓小平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2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21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2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

2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2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26中国共产党的(1)最低纲领:民族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2)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3邓小平:“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4邓小平:“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5邓小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6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

(1)突出了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7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B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9邓小平指出:“社会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0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革命力量”,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11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2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3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制体制。

15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16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7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最广大了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18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

19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20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

21我国的总体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2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台阶,即(1)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

力迈上了一个台阶;(2)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了一个台阶;(3)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了一个台阶。

24党的十八大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民落实;(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全民提高;(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26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关系:A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B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C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7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中国精神,就是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8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4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

5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

7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8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关键取决于党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1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的又一个重大创新

11全面深化改革,(1)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2)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12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13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4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

15改革开放的主要原则和主要经验(多选):(1)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3)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4)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重要结合点;(5)通过改革促进稳定社会。

16开放和改革密切不可分、相辅相成、一起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17中国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主要取决于(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

(1)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2)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3)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

根本基点,把立足国内、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4)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8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9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

(1)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2)实现改革和开放的良性互动;(3)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4)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20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21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2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1)一是秉持互利共赢的时代理念;(2)二是,实行多元平衡的战略;(3)三是,坚持安全高效的原则

23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总结。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5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7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8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9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1)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2)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调控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继续发展。

10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依据: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3)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4)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11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为了促进多层次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所有制形式。

12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1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4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15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16马克思主义认为,(1)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2)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17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8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9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0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21坚持公有制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22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23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

24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

25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26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

27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28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的共同体。

29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30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31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33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

34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35按生产要素分配归纳起来可分成两大类:

(1)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生产资料;(2)另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注意:按生产要素分配(私人)、按劳分配(公家)

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依据: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37按生产要素分配可分为三种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里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38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39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1)资源相对紧缺;(2)生态环境脆弱;(3)环境容量不足

40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4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1)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2)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3)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4)最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42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占得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一变化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的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4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44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内涵: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45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发展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抉择。

46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4)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47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48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政策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

49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50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5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52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

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53邓小平“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依靠党的领导。”54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55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的体现。

56依法治国的实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业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做主的各项民主权利

57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58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59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产物

60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6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6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6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6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6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6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67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68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69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70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71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他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72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自治,已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7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74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进一步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并于1996年提出了“依法治国”思想

75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76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77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78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2)依法治国是中共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4)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5)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9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依法治国”的目标和任务: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80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做到: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4)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5)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8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8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4)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的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83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是:

(1)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3)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

(4)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8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2)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3)发展基础民主

8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8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87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

(2)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5)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

(6)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

8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8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90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

91(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92十八大首次提出了,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4)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93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

94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9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96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97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98所谓的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9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举措: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100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0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102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

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把和谐社会工作全部包揽了)

103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于和谐发展的社会。

104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主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05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多选):(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3)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4)就业更加充分;(5)收入分配差距小,扶贫对象大幅减少;(6)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社会和谐稳定。

10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1)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3)促进共同富裕;(4)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5)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6)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7)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107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3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5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7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本质上是历史上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8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完成祖国统一、推动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共同发展

9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国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10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早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12我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13毛泽东、周恩来在不同场合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要点概括为:省亲会友、来去自由、既往不咎、立功受奖、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14周恩来将我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15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6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7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8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

2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

(2)高度自治

(3)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一国两制构想将

和平共处这一准则的精神应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是我党的一种创造性运用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

环境和国内环境。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2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23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24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25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恢复,全面直接双向“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已经实现

26习近平就坚定不移的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建议:

(1)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最根本、最核心的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2)坚持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3)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4)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A首先要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

B其次,要努力增进两岸民众福祉,让更多民众贡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坚定振兴中华的共同信念。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和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3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4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论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5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6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7世界多极化,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8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

9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10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11各国应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互惠共赢的多变经济体制。

12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13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4新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期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国内看,(1)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2)市场需求潜力巨大;(3)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4)制度优势日益显现。

15我国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1)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大;(2)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