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宏观劳动力配置

自考宏观劳动力配置

自考宏观劳动力配置
自考宏观劳动力配置

1.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1

劳动力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力量。

(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

(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4

(3)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既包含有宏观的影响和决定因素,也包含有微观的影响因素。

(4)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配置劳动力资源。

(5)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的特殊性。

(6)社会性。

(7)经济性。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系统:是由若干既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性的特点。

2.系统科学方法论: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对所要研究的事物进行系统分析和

处理的一般途径或路线

3.系统科学方法的特征:综合性、整体性、定量性和最优化。

4.实证分析方法:它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因此,经

济行为人或经济主体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通过有效地分配其资源,以实现其利润或效用最大化。

5.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是用一定的价值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

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经济学中,通常用“互惠”原则作为判断应该是什么的价值观。

6.宏观劳动力配置:在宏观的层面上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间的

配置。

7.劳动力: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

8.劳动力的含义: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

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9.劳动力资源:也称为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

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10.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能动性。

(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4)具有时效性。

11.资源配置:社会如何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或

依靠某种机制,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地区以及企业,使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利用,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目的。

12.资源配置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物质资源的配置,二是劳动力的配置。

13.帕累托有效: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况:此时整个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

资源都已经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不可能在不降低其他经济主体效用的情况下来提高自己的效用。

14.帕累托改进:是指现有的资源配置基础上,对各种资源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

的分配比例、规模、素质等加以调整,一促进整体效用水平的提高。

15.劳动配置规律: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

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16.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

类的需要层次论。他将人的需求按照重要性分为5个不同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7.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的重要原因在于:

(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

(2)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

(3)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

18.劳动生产率是放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

19.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和

社会条件。

物质技术因素:劳动手段、能源、劳动对象、生产工艺和生产力布局。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劳动组织、劳

动条件和工作环境、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20.制度: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界定人们的行为,减少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

进交易的进行。制度提供的一系列的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构所构成。

21.制度的特点:(1)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

(2)具有“公共品”的特点。

(3)与组织不同。

22.产权结构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

(1)排他性—拥有者和使用者享受资源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权利。

(2)可转让性—产权可以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进行转让。

(3)强制性—产权是收到保护而不容侵犯的。

23.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和劳

动就业制度等。

26.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该包括:

(1)劳动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

(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

(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

(4)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5)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

27.“统包统配”劳动力计划配置方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1)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实行统包统配。

(2)单一化的企业用工形式。

(3)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调剂。

(4)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工资制度。

(5)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

(6)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

(7)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不能够自由流动。

28.传统的配置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计划配置的,主要包括两个制度: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和统包统配制度。

(1)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是国家有关行政机构和企业主管部门,根据生产建设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对在职的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

之间进行分配和调动的制度。

(2)统包统配: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的劳动制度。

29.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弊端。

(1)导致用人单位人浮于事和企业富余人员的产生。

(2)劳动效率低下。

(3)阻碍了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0.与市场配置的方式相比,计划配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

(1)劳动力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由计划部门统一安排。

(3)工资不能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只是与粮食、布匹等票证配合使用作为取得消费品的凭证。

31.资源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

3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

(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

(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

(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

(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

33.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存在的原因:

(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

(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职工滞后。

(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

34.劳动力市场的三大要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价格。

35.国有部门企业表现出与其体制的固有特点相适应的内部职工群体的共同品质

特征:

(1)相对长期相适应的内部既职工群体的技能差,业务能力主要来自连续的经验积累,因而工作年限一直是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变量指标。

(2)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结果导致该部门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福利来维持。

(3)职工对计划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企业依附得加深过程和对市场风险厌恶的累积过程。

36.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民工”具有以下及格品质特征:

(1)农村劳动力一般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低技术或无技术的简单劳动,其劳动收入随劳动总量及劳动强度的增加而递增,并且弹性较大;

(2)农村劳动力除根据所提供劳动的质和量取得劳动收入外,不享受来自企业的任何福利性待遇,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随劳动及分配过程而

终止;

(3)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工作机会的失去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承受能力。

37.劳动力的流动方式分为:自由流动、计划流动和混合决策流动三个类型。

38.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特征:

(1)如果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国际价值作为社会福利的计量尺度,那么市场上乡村工资与租金能够正确地计量劳动与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

(2)即使存在扭曲的劳动市场,也没有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

(3)资本(劳动)的增加将增加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

39.托达罗认为,传统、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以下利益:

(1)城镇传统部门的经济剩余有利于城镇经济的发展;

(2)传统部门比现代部门所需的就业成本少得多,有利于在资本短缺情况下发展;

(3)该部门能廉价培训劳动力,因而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方式;(4)该部门所吸收的是现代部门所不愿吸收的大量般熟练和不熟练劳动力;(5)该部门更易利用适度技术开发本地资源;

(6)该部门能促进废物利用;

(7)该部门有利于穷人收入的增加。

40.乔根森等人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的主要观点:

(1)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旳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

(2)否认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

(3)农村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高于人口的增长,即人均粮食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

(4)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而是不断上升的,不但工业部门为了吸引农业劳动力要提供高于农业部门的工

资水平,而且农业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工资也不断上升的41.乔根森模型假设:(1)经济系统分为现代部门和落后部门;

(2)落后部门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和土地,土地供给固定,且边际报酬递减,不存在资本积累;

(3)现代部门的发展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工资和利润绝对额呈上升趋势,但相对比重不变;

(4)两个部门的产出随时间且随时间而自动增长,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42.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风险成本。

43.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成本:劳动者为了实现流动而直接支付的费用。

44.心理成本:是劳动者离开原来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离开亲朋好友,为此所付出的精神上的代价。

45.劳动力个人流动的微观收益分析: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心理收益。

46.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效益:

(1)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3)流动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有利于劳动力要素比较利益的提高

(5)加速产业分工和技术的转移。

(6)劳动力输出的产业扩张效应。

(7)劳动力输出的出口替代效应。

47.对流出地的负面影响:

(1)在农村人口结构上可能会有不利于农业生产。

(2)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兼业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旳发展。

(3)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农村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

48.劳动力流出过程中表现的特点:

(1)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

(2)以寻求就业机会为主。

(3)以非农产业为主。

(4)年龄特征

(5)受教育水平。

49.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主要是受城乡间产业分工以及当时国家政策的影

响,农村劳动力主要配置在第一产业,而城镇劳动力主要配置在第二、第三产业。

50.根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1949—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2)1958—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3)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

51.城乡间、地区间、产业间的收入差距是流动的主要动机。

52.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基本决定了劳动力资源的规模。

53.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54.户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户籍制度是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

主要因素,目的在于把城乡人口分布和劳动力配置从此凝固化.(简答题练习P37)

55.盲目流动人口:偶尔也有农村劳动力外出,但规模和范围都十分有限,并被

视为非法。

56.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有可能系论述)

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受利益的诱导和驱使,城镇的工资和收入水平以及社会福利、发展的机会高于农村,都是吸引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城乡间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水平、个人发展机会等方面得差距越大,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动机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消除城乡差距是减缓劳动力流动的关键措施。

城乡间劳动力配置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特点:

(1)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

(2)劳动力资源继续向发达地区转移。

(3)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4)劳动力资源继续流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

57.产业结构的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演进序列,首先是以种植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向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过度,随后以运输、通信、金融、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超过第二产业。

58.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对于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有重要的作用:(1)产业结构整体有机构成的高级化过程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2)产业结构转向合理化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3)产业结构跃迁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59.劳动力配置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问题是劳动生产率

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就业结构正是以这两个变量作为传导机制,对产业结构调整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实际上,通过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两个方面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是影响产业结构的更深层次因素。

60.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特征:

(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打破了原有的就业结构,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并产生结构性失业现象。

(2)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扩大,升级速度加快。

(3)劳动力技能素质成为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

(4)劳动力在地区间、部门间的流动性加强。

(5)就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及难度加大。

(6)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并存。

61.简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互动的必要条件。

(1)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2)存在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生产要素。

(3)政府能够有效率地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产业政策。

(4)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有效防范各种社会风险。

62.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

(1)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2)由偏重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转变为三次产业全面发展。

(3)由“重重工业,轻轻工业”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4)农业内部结构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转变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5)由忽视甚至限制服务业发展转变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63.三套马车:即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

64.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工资、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水平。

6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信号是引导和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信号,是调节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

66.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市场化程度来看,第二、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化的成分较高,受市场供求的影响最大,

其对劳动力的供求、工资的决定等都是受供求影响。

67.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利于劳动力合理配置的问题:

(1)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2)工业生产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内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4)行业协调管理不力,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68.工业结构变动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业产品结构水平较低,市场相对饱和的低加工和粗加工产品过剩,而精加工和深加工产品不足。

(2)工业生产结构单一,分层次、多样化的工业生产体系还没有形成,不能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3)工业出口结构有待改善,高附加值、高档次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中比重偏低。

(4)工业技术水平低,机械设备陈旧老化、开工率低;技术装备落后,能耗高,效率低;技术改造缓慢,资金短缺严重,产业进步速度缓慢。

69.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率。

70.社会劳动力的分配要首先满足农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71.农业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动规律:从世界主要地区的农业劳动力的变动来看,

农业部门劳动力数量的变动总体趋势是从相对数量的变动到绝对数量的下降过程。

2.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农业劳动生产率、社会总人口规模和结构、

工资及收入水平、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动、工业化过程、农产品贸易、农业政策、社会因素。

73.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发展变化趋势

1、劳动力市场机制成为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基础

2、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3、离土离乡将成为重要的转移方式

74.农业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的重要标志和条件应当是: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75.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1)生产方式的制约。

(2)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3)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城镇非农产业对其的吸纳水平。76.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措施:

(1)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2)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3)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4)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6)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

(7)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

(8)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77.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的措施:

(1)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封锁。

(2)改善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民有偿转让自己的承包地。

(3)改革城镇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以及福利制度,给转移农民以公平的待遇。

78.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影响因素:(178)

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劳动力需求减少

2、竞争和科技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3、工业部门的工资率成为引导劳动力资源流向的主要经济因素

4、工业产品的贸易政策

79.机器的使用之所以会引起其他部门劳动就业的增加,马克思指出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80)

1、机器生产使产量增加,从而使原料消耗随之增加,因而原料的生产部门就要

扩大

2、机器参加了产品生产中的一个过程,会引起其他过程劳动需要增加

3、机器生产使社会分工扩大,因而使社会生产部门越来越多样化,由于社会成

员尤其是资产阶级增加了对奢侈品的需求,因而生产奢侈品的生产部门要增加

4、以机器的使用为特征的大工业创造了新的世界市场,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

扩大了运输业并增加了劳动力需求

5、在生产领域中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转移劳动力的同时,工人阶级中越来越

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劳动,特别是使旧式家庭奴隶在“仆役阶段”

(如仆人、待从等)的名称下越来越大规模地再生产出来

80.行业间的工资率成为引导劳动力资源流向的主要经济因素。

81.工业产品的贸易数量与结构直接决定着工业部门劳动力的配置。

82.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部门的就业表现出以下具体特点:(183)

1.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就业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值下降

3.工业就业增长贡献波动较大

4.在各次产业中,工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

5.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上升.

83.中国工业就业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就业增长量有所下降,这是由多方面因素

造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展战略的影响、.技术因素、结构调整因素、劳动力资源(189)

84.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建设周期长

(2)发展早期的大部分设备需要从国外引进;

(3)初始的投资规模巨大。

8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指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第三产业具体地说主要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勘察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定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198)

86. 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个是第三产业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个是第三产业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

87. 第三产业劳动力的配置具有以下特点:(200)

1、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具有统一性

2、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依据生产发展的顺序性,这种顺序性又是由需要的层次

性所决定的,而不是出于人们的抽象认识

3、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有有限需要和无限需要的辩证法

4、第三产业服务劳动的层次、顺序性和无限性,决定了第三产业的弹性及容

纳劳动力的“弹性空间”

5、第三产业劳动者是服务性劳动,但服务性劳动并不都是第三产业劳动

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构成的变动,我国将逐步进入劳动力向第

三产业大转移的时期

88. 、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特点:(205)

1、从GDP及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化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2、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角度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3、从增量角度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89.根据1980年以来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转移情况来看:(205)

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迅速下降

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这一期间不高,仅占20%左右,但整体稳定且略

有增加

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高,但增长最快

90. 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4)

1、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0.8的部门

2、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0.4的部门

3、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0.2的部门

4、就业吸纳弹性系数0.1以下的部门

91.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行业垄断特点、从业人员素质和国家产业政策。

92.对我国而言,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的主要原因在于:(227)

1、市场化程度低

2、产业化程度低

3、城市化水平低

93. 三、发展第三产业有什么重要意义?试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途径

(一)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228)

1、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的协调发展。这

是完全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见解。重视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改变其落后面貌,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协调合理,对于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取得良好的宏观效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客观

规律,符合生产力不断增长的客观要求

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反映了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映了随着生产力不断地

发展,消费构成和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

4、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促进生产,生产力水平越高,消费需求越高

5、重视发展第三产业,是改变我国落后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各部门

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6、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较强。由于内部结

构的调整,即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减弱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方针是:(230)

1、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第三产业

2、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第三产业

3、把增强和完善声调功能与发展第三产业紧密结合

4、推进住房、信息、咨询、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体制里的

体制改革,加快有条件的行业产业化步伐,促进有条件的第三产业单位从福利型、事业型转变为经营型、企业型

5、加强对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三)大力拓宽第三产业的就业领域:(231)

1、有发展潜力的第三产业领域

(1)商贸餐饮业(2)社区服务业

(3)公用服务业(4)住宅服务业

(5)信息服务业(6)中介服务业

(7)运输服务业(8)旅游业

(9)文化、体育产业(10)科技教育业

(11)农业服务业

2、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233)

(1)加强第三产业设施建设

(2)增加第三产业投资

(3)深化第三产业价格与服务收费改革

(4)制定鼓励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

(5)搞好城镇规划建设

(6)加强劳动就业信息服务

项目部组成主要技术人员劳动力配备及保障措施

项目部组成、主要技术人员、劳动力配备及保障措施 (一)项目部组成 根据业主和招标文件对本工程的施工要求,以及工程规模、日期、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我单位将为本工程的施工组成一套高效、精干、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装备先进、施工技术水平过硬的队伍。 本工程选派一名优秀项目经理且有类似公路施工优良业绩的人员出任本工程项目经理,并组建一个精干、高效的项目经理部从事本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本工程项目部设项目经理1人,总工程师1人,项目副经理1人,经理部内设工程部、试验室、质检部、安全部、财务部、物资部、合同部、办公室等职能部门;下设3个施工队:道路工程施工一队、道路工程施工二队、管道排水工程施工队。 拟投入本合同工程人员组织机构框图

项目经理部是施工队伍的核心,其职能是按照业主和合同条款的要求,圆满的履行施工合同,即指挥施工机械和人员在业主规定的工期内,以优良质量完成合同范围内的所有工程项目,项目经理对外接受监理工程师和业主一切有关工程的指令,对内则是协调和指挥各施工处、队顺利完成分项工程。项目经理原则上常住工地,不允许擅离施工现场。总工程师负责工程质量与工程施工技术。 工程部的职能是制订和下达施工计划,检查、督促各施工工区、施工队,按时完成任务,每月对各施工队完成的施工任务计量计价,编制中期支付文件,并报送监理和业主,其次协助总工程师解决各施工队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编制重大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案。 试验室负责完成各施工队的大型试验和检测,之外兼负质检职能(我公司试验室为乙级资质)。 质检部直接在总工程师领导下负责全合同段的质量工作,是质量控制的专职部门,施工中同监理密切配合协助,接受和传达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有关质量的指令。 安全部负责监督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纠正违章,配合相关部门排除安全障碍。熟悉掌握各项安全生产规章、规定等内容,协助各施工工区、施工队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安全实施细则。负责全员的安全活动和安全教育,监督劳保用品质

宏观劳动力配置考试试题

宏观劳动力配置 总分:96 一、单选题(共18题,共18分) 1、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是()(1分) A:合理地配置资本 B:提高技术 C: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 D:制度改进 2、用于分析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时采用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1分) A:规范分析方法 B:实证分析方法 C:系统科学方法论 D:归纳分析放 3、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1分) A:人的劳动能力 B:劳动者 C:社会劳动力 D:智力 4、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是()(1分) A:劳动时间 B:生产的产品数量 C:劳动生产率 D:劳动技能 5、1952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废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统一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的是()(1分) A:工资“级” B:工资“元” C:工资“角” D:工资“分” 6、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主要形式是()(1分) A: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B:向城镇的易地转移 C: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 D:向海外就业移民 7、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1分) A: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

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B: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D: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8、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人口的()(1分) A:规模和年龄结构 B:出生率 C:死亡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 9、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界限为流动的净收益现值()(1分) A:小于零 B:等于零 C:不小于零 D:不确定 10、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改革开始,根据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出生后,户籍登记的依据是()(1分) A:其母亲的户籍所在地 B:其父亲的户籍所在地 C:居住地 D:祖籍地 11、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是()(1分) A:户籍制度 B: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C:人力资本的结构 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 12、下列属于反映就业结构数量指标的是()(1分) A:就业人员的企业分布 B: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 C:就业人员的技能结构 D:就业人员的职称结构 13、下列哪个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分) A:农业部门 B:工业部门 C:商业部门 D:金融部门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及答案

20XX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课程代码11365) 一、单项选择题 1、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秉承的分析方法主要是( C ) A、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 B、边际主义分析方法 C、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 D、民族社会主义分析方法 2、人力资源政策主要针对的失业类型是( B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季节性失业 D、隐性失业 3、社会学对特殊劳动群体的研究源自于( D ) A、职业分层理论 B、社会差别理论 C、社会隔离理论 D、社会分层理论 4、劳动力市场上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始于( D ) 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5、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A、大卫·休谟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约翰·穆勒和凯恩斯 6、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基本上是( C ) A、按行业分配 B、按地区分配 C、按职务分配 D、按性别分配 7、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劳动力市场( D )

A、存在分割 B、存在制度分割 C、存在城乡分割 D、不存在分割 8、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因素是( A ) A、边际劳动生产力 B、复杂多变的 C、教育水平 D、职位 9、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 A ) A、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不可能自发形成 B、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一定可以自发形成 C、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可能自发形成 D、劳动力市场不需干预 10、造成来自农村劳动力和来自城镇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差别最主要源于( D ) A、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B、城乡收入机会不平等 C、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D、就业机会不平等 11、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是( A ) A、工资机制 B、竞争机制 C、市场机制 D、供求机制 12、国家公务员市场是( B ) A、不完全竞争市场 B、买方垄断市场 C、卖方劳动力市场 D、自由竞争市场 1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工资率水平提高时,短期内劳动力市场需求会( B )

劳动力配备及主要施工计划

2017年最新劳动力配备及主要施工计划 一、劳动力配备计划 根据施工进度要求,决定采取“紧密配合、见缝插针、平行流水、立体交叉”的组织形式,确保每一项计划切实完成。在项目劳动力配制上,坚持“计划管理、定向输入、统一调配、合理流动”,以各工种责任,承包合同组织优质高效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工序、工种要求不同合理安排施工队伍。如因外部因素影响施工工期,我公司将采取积极方法,增加劳动力投入,延长工作时间,保证不因劳动力不足而延误工期。(一)、劳动力计划表(见附表) (二)、劳动力投入保证措施来源:劳动力主要选用高素质的技工,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从总部下派。 1、劳动力管理劳动力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管理的任务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有关劳动力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度,从而协调职工的工作,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其劳动生产率。1)、充分挖掘劳动资源,合理安排和节约使用劳动力。 2)、正确处理国家、集团和劳动者个人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3)、编制劳动力使用计划,合理、节约、控制使用劳动力,改善劳动组织,完善劳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制订劳动力调配管理办法,挖掘劳动潜力。 4)、建立健全劳动定额管理制度,确定合理定额水平,监督劳动定额的使用。 5)、合理执行工资制度,控制工资限额,搞好工资分配,正确掌握奖惩制度。 6)、编制劳动力计划,确定计划期内劳动力的需要量,随着施工过程的进展合理调整劳动力,保证劳动力的协调和合理使用。 2、劳动力的组织管理保证措施

1)、项目部施工人员进场应即对总体工程量进行复核,再按照进度计划要求和现场情况作出详细的劳动力进场计划报送公司劳资部门。 2)、劳资部门依托公司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抽调考核合格的富余施工班组,按时段要分批进现场。 3)、选择性的组织部分施工队伍安排在适当的区域进行施工作业,并重点考核,以促进班组工艺上的学习交流和技术竞争,同时对劳动力数量的满足也有进一步的保证。4)、对已进场的队伍实施动态管理,不允许其擅自扩充或随意抽调,以确保施工队伍的素质和人员相对稳定。 5)、现场管理人员应对现场作业情况有充分的预计,及时调整计划。 6)、根据现场的情况做好各施工区内的劳动力调配工作,以便集中力量对重要部位和主控工序进行施工,满足进度需求。 7)、对成品、半成品构件、石材、木门扇等满足工厂作业的材料尽量安排到工厂进行成品加工,现场安装,以节省现场作业量。 8)、必要时安排加班作业,同时作好安全及后勤保障工作。 3、劳动力的技术保证措施 1)、公司劳资部门将组织大批与我公司长期合作的班组进场,这些技术工人参与我公司多项工程的施工作业,组织纪律强、综合素质高。 2)、区分不同的装饰区域,使用不同技术等级的工人,更好的处理成本-质量-工期间的关系。 3)、按照“质量管理措施”的要求,在施工班组间开展竞赛活动,奖优罚劣,对不合格的班组予以清退出场。 4)、对现场施工队伍严格审查,班组必须配备兼取的一定数量的进行协调、质量、安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 题型及分数分布 单选题(10分)、多选题(20分)、填空题(5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25分)、论述题(20分) 第一章导论 1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 (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P2 2. 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的特殊性有哪些? (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2)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公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 (3)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4)社会性; (5)经济性; (6)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P4-5 3 ?系统: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第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P6 4、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系统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 (2)整体性; (3)定量性; (4)最优化。P6 5?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为也随之变了。P7 6 ?规范分析方法:用一定的价值马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P7 7.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或机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 (2)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抽需要的劳动量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劳动力的社会分工问题。 (3)研究劳动力在不同的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研究市场机制是如何作用于劳动力的配置,也是劳动力配置系统极为重要的内容。 (4)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时期,劳动力配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5)研究城乡间劳动力流动机制及其特点。 (6)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P7-8 第二章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 1.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一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 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P9

2013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2013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课程代码 11365)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秉承的分析方法主要是( C ) A、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 B、边际主义分析方法 C、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 D、民族社会主义分析方法 2、人力资源政策主要针对的失业类型是( B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季节性失业 D、隐性失业 3、社会学对特殊劳动群体的研究源自于( D ) A、职业分层理论 B、社会差别理论 C、社会隔离理论 D、社会分层理论 4、劳动力市场上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始于( D ) 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5、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A、大卫·休谟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约翰·穆勒和凯恩斯 6、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基本上是( C ) A、按行业分配 B、按地区分配 C、按职务分配 D、按性别分配 7、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劳动力市场( D ) A、存在分割 B、存在制度分割 C、存在城乡分割 D、不存在分割 8、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因素是( A ) A、边际劳动生产力 B、复杂多变的 C、教育水平 D、职位 9、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 A ) A、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不可能自发形成 B、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一定可以自发形成 C、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可能自发形成 D、劳动力市场不需干预 10、造成来自农村劳动力和来自城镇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差别最主要源于( D ) A、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B、城乡收入机会不平等 C、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D、就业机会不平等 11、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是( A ) A、工资机制 B、竞争机制 C、市场机制 D、供求机制 12、国家公务员市场是( B ) A、不完全竞争市场 B、买方垄断市场

(完整版)劳动力配置及保证措施

1.劳动力的准备 1、劳务的选择与评定 (1)劳务的选择 项目经理部应从公司《合格劳务名册》中进行选择,录用《合格劳务名册》以外的劳务工,应对其进行评定。 (2)劳务的评定 劳务的评定应以劳务集体形式进行,评定合格的劳务集体以《项目部劳务清单》的形式登记造册。 1)对劳务集体的评定内容应涵盖如下内容: ①劳务集体中是否有未满18岁的劳务工; ②是否均持有相应工种上岗操作证的有效证件; ③是否具有相应的施工经验,工艺水平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④班组管理能力、配合协调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⑤识图能力、材料计算和鉴定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⑥是否有打架、酗酒等不良记录。 2)对于特殊工种项目经理部应验证其上岗操作证。 3)评定应在被评定人进场后十天内完成。 (3)被录用人必须提供如下资料: 1)身份证复印件; 2)相应工种的上岗操作证复印件; 3)若项目所在地有特殊要求时,被录用人还应按要求提供健康证明、学历证明、计划生育证明等相应资料。 (4)项目经理部负责劳务选择的人员应核实被录用人提供资料的有效性(如:复印件与原件对照)。 (5)项目经理部录用劳务工应按当地劳动管理部门的要求签订劳动合同。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在“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中明确约定“用人单位对录用的人员在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应视为录用人员主动终止合同”。劳动合同必须由项目经理签字。 2、考察

(1)对劳务集体(专业班组)的考察应结合工程施工作业的实际情况,对全过程进行考察。 (2)劳务集体(专业班组)的考察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安全员和专业施工员共同负责。发现被考察的专业班组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考察应为“不合格”: 1)不遵守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有违法犯罪行为; 2)拒不执行公司及项目经理部有关规定; 3)实物工程质量达不到质量要求; 4)存在的质量、环境及安全隐患拒不整改; 5)不进行工程质量交接检,不能提供交接检记录。 (3)对考察不合格的劳务集体(专业班组)均应终止劳动合同,作辞退处理,并将有关信息及时传递到品质保证部。项目结束时,项目经理部将《项目部劳务清单》报送品质保证部。 清单中如含有特殊工种,应将特殊工种操作证的复印件会同清单一并报送。 (4)品质保证部根据各项目经理部提供的《项目部劳务清单》编制《合格劳务名册》及不合格劳务名单,以供各项目经理部在劳务选择时参考使用。《合格劳务名册》及不合格劳务名单应输入公司局域网,以备项目经理部查阅。 2.劳动力安排计划 施工队伍是决定装饰工程最终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为保证业主所要求的工程质量,我公司将组织连续施工过优良工程的优秀施工队伍进场施工。 1、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确定各施工阶段的劳动力需用量计划。 2、组织施工班组人员按计划进场,第一批工人于开工前两天到达工地。 3、开工前第一天对工人进行必要的技术、安全、思想和法制教育,教育工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正确思想,遵守有关施工和安全的技术法规,遵守地方治安法规。 3.劳动力计划表 单位:人

20147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解析

2013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 (课程代码 11469)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 A、城乡间社会劳动力的有效配置问题 B、企业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C、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D、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2、实证分析方法所回答的是() A、“怎么干”的问题 B、“是什么”的问题 C、“要什么”的问题 D、“干什么”的问题 3、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 A、有机集合体 B、有机混合体 C、有机同一体 D、有机组合体 4、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 A、速度和效率的指标 B、速度和能力的指标 C、能力和效率的指标 D、速度和态度的指标 5、人类社会的产业发展顺序决定了() A、人类的就业次序 B、人类的分工次序 C、人类的生产次序 D、人类的消费次序 6、决定了“资源的成本和收益由谁负责”指的是产权的() A、收益性 B、排他性 C、可转让性 D、强制性 7、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 A、分布次序和结构变动的规律性 B、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C、结构变动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D、质量变动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8、调解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核心因素是() A、工资收入 B、学历水平

《宏观劳动力配置》 宏观劳动力配置测试题(问答题)解析

《宏观劳动力配置》 简答题 1.简述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原因。 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 存在得到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 2.简述产权结构通常具有的三个特点 排他性——拥有者和使用者享受资源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权利。它决定了资源的成本和收益由谁负责。 可转让性——产权可以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转让。这是不同的资源所有者能够进行交易的条件。强制性——产权是受到保护而不容侵犯的 3.简述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4 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2.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消费秩序决定着生产秩序,生产秩序又决定着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秩序的基本理论,分析劳动资源的配置规律。3.劳动力资源培植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4.社会性5.经济性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简述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219 1.行业垄断特点的影响:第三产业分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其就业人数形成鲜明对比,工资较高的行业就业人数较少,而工资水平较低的批发零售业,就业人数逐年增长,这主要与各行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的结构甚至行业垄断性有关。 2.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从第三产业分行业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行业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的收入水平较高。 3.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第三产业的投资政策是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5.简述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特点205 1.从GDP及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化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2.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角度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3.从增量角度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6.简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176 1.生产方式的制约 2.生产水平的制约. 3.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城镇非农产业对其的吸纳水平。 7.简述农业劳动力剩余的成功转移的重要标志和条件175 1.非农产业的发展:1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部门构成和就业人口构成中的比重应有大幅度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应指标应有大幅度上升。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首要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农业有了剩余,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劳动力。 1

劳动力市场学串讲复习重点

自学考试劳动力市场学重点复习资料 (注:有时间多看历年试题及答案,会反复考,另外同进步综合练习册里面题目要多做几遍) 第一章、绪论 P01 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2、3) P02 劳动力有三种含义和定义。 P03 就业与失业,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凡在规定年龄之上,以下情况者都属于就业人员:(1)正在工作的人,(2)有职业但临时因疾病、休假、劳动争议等不工作的人,以及单位因各种原因临时停工的人,(3)雇主和自营人员,(4)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从业(合营和自营等各种方式)的人员。工资按表现形式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也称名义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工资。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受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所制约。劳动报酬包括货币报酬和非货币报酬,货币报酬的概念。 P4-5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P8 内部劳动力市场有三个基本特征 P11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1、2、3、4、5) P14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1、2、3) P16工资金机制(概念),还有第4段要熟记。 P16 非经济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一、二) P18 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一、二) P19 劳动力市场的上述特性将给社会再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破坏市场机制的优化配置功能。首先、其次要熟记。 P19 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和缺陷(1、2) P20 工资刚性(定义) 第二章、劳动力需求分析 P22 劳动力需要概述 P30 (四)生产区间 P40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概述(简答题) P41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分类(5种) P44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定义) 第三章、劳动力供给分析 P56 效用(定义) P57 无差异曲线(定义)(1、2点) P67 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与影响因素(计算题) P67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论述题) P81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述 P83 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图3-23

项目部组成、主要技术人员、劳动力配置及保障措施

项目部组成、主要技术人员、劳动力配置及保障措施 2.1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根据本标段工程的工程内容、工程特点、施工规模及专业特点,按项目法管理形式设置工程项目经理部全面负责本项目的施工和管理。项目经理部设项目经理1人,项目副经理1人,项目技术负责人1人,下设工程管理部、物资设备部、质量检查部、安全保卫部、财务部、综合办公室和降水施工组、支护施工组、桩机施工组等3个施工组。施工现场组织机构框图如下: 项目经理部由项目经理、执行经理、项目总工、工程管理科、安全保卫科、质量检验科、设备物资科、财务科、综合办公室等部门组成,代表单位全权负责本工程的全面实施,满足合同要求,并接受本单位业务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

2.2各职能部门职责 (1)项目经理部 代表本公司对该项目进行合同管理及项目实施,满足合同要求。接受本公司业务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项目经理具体对项目的实施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监督负责。根据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责任目标进行检查、考核和奖惩。 (2)工程管理部 工程管理科负责工地日常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安排施工计划进度管理、编制进度报表及统计报表,档案管理、合同管理负责施工测量放样,施工监测,施工调度,以及科技攻关、新技术推广等工作。 (3)质量检验部 为保证本工程的质量,质量检验科由我局局长直接负责管理。质量检验科负责工程质量全面管理,包括编制质量计划,通过检查、试验,监督评定等手段对工程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保证工程质量达到合格工程质量标准。 (4)设备物资部 设备物资科负责做好本项目的物资材料、设备的采购、仓储保管、调配供应,为质理检查科提供原材料的质量证明并做好产品的标识,满足可追溯性;负责施工机械、车辆的调派、检查、保养、维修,使其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 (5)安全保卫部 负责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文明施工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等,根据本标段的施工需要编制适合本标段工程的《施工安全手册》,制定安全施工操作规程,设置安全设施,控制,督促、检查安全生产,负责并检查落实情况;负责特殊工种、质检人员技术检查登记,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安全生产,对存在的问题向领导提出整改意见并上报安全报表;负责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日常安全措施、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的落实;配合地方公安机关做好治安管理工作。 (6)财务部

最新1月广东省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

2009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 (课程代号0841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力量的是() A.土地生产要素 B.资本生产要素 C.技术生产要素 D.劳动力生产要素 2.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从事( ) A.生产资料的生产 B.生活资料的生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 D.劳动力的生产 3.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新招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是在( ) A.1978年 B.1980年 C.1986年 D.1990年 4.中国的客观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走自己的路,即( ) A.就地转移的道路 B.易地转移的道路 C.产业转移的道路 D.就地转移与易地转移相结合的道路 5.以市场方式配置劳动力资源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 A.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劳动力资源的流向 B.通过法律机制引导劳动力资源的流向 C.通过行政机制引导劳动力资源的流向 D.通过制度机制引导劳动力资源的流向 6.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农村还是城镇,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和方式上划分,改革开放以后大体是( ) A.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B.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C.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 D.劳动力三结合就业配置 7.下列不是工业结构变动中存在的问题的是 ( ) A.工业生产结构单一 B.工业产品结构重复性较大 C.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比重偏低D.工业技术水平低8.社会对农业发展的需要有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需要其所提供的农产品,二是需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而这两个方面的需要主要是取决于() A.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工业化进程 C.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 D.农业政策 9.产业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是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现代服务业的顺序发展的,产业结构是对应人的消费需求顺序自然转换的结果。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跨越性,即国家利用计划经济的各种手段优先发展()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现代服务业 10.从1980年以来我国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转移情况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迅速下降 B.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在这一期间不高,仅占到20%左右,但整体稳定且略有增加 C.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高,但增长最快 D.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绝对量下降较快,但是相对量下降较慢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具体来看,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主要包括() A、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 B.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C.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社会规律 D.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发展规律 E.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产业结构优化规律 12.对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即() A.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B.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关系处理能力 C.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D.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 E.是指劳动适龄人口 13.国有部门企业表现出与其体制的固有特点相适应的内部职工群体的共同品质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A.职工工作岗位相对长期固定但专业技能差 B.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 C.职工对计划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表现为对市场风险厌恶的累积过程 D.对失去城市部门工作有着充足的心理预期 E.与非国有部门企业职工相比,竞争能力更强 14.通常根据流动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劳动力的流动方式分为()

2014年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

201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 (课程代码11469)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来涂均无分。 1、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是 A、合理地配置资本 B、提高技术 C、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 D、制度改进 2、用于分析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时采用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 A、规范分析方法 B、实证分析方法 C、系统科学方法论 D、归纳分析放 3、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 A、人的劳动能力 B、劳动者 C、社会劳动力 D、智力 4、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是 A、劳动时间 B、生产的产品数量 C、劳动生产率 D、劳动技能 5、下面这些特征中不属于 ...国有部门企业内部职工群体共同品质特征的是 A、职工工作岗位先对长期固定个,工作技能一直是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指标 B、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结果导致该部门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福利来维持 C、职工对计划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市场风险的厌恶的累积过程 D、职工对计划环境的足部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企业的依附的加深过程 6、1952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废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统一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的 是 A、工资“级” B、工资“元” C、工资“角” D、工资“分” 7、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 A、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 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B、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 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 被工业部门吸纳 D、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 被工业部门吸纳 8、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主要形式是 A、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B、向城镇的易地转移 C、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 D、向海外就业移民 9、托达罗认为发证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人口的 A、规模和年龄结构 B、出生率 C、死亡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

2018年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11469自考复习资料

2018年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 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 P1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 (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 1、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 2、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 3、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 (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 2、合理配置劳动力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 P3 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意义: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关系和特点,分析何种劳动力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 P2 劳动力配置的方式: 1、按照计划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 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P3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社会学。 P4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 (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结构变化(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P4 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 (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看劳动力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 微观:劳动力在企业中的配置 (2)宏观劳动力配置要考虑两个方面: 从经济和制度角度: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 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 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其次是衣住行 (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 (4)社会性。 (5)经济性(使用劳动力需要支付费用) (6)相对稳定性和变动性 P6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方法 1 特点:综合性、整体性、定量性、最优化、有效性、信息化、人—机系统最佳处理问题方法 2、实证分析方法 3、规范分析方法 P7-8 (1)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或机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区。 (2)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劳动量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劳动力的社会分工问题 (3)研究在不同的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研究市场机制如何作用于劳动力配置。 (4)研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时期,劳动力配置的特点 (5)研究城乡劳动力流动机制及特点 (6)研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特点及变化 P8学习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目的:总结出我国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规律 第二章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 P9劳动力: (1)指人的劳动力 (2)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 (3)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 (4)马克思: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会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P9 对劳动力的正确理解 (1)人的劳动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体力和智力 (2)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不能脱离人体而单独存在。 (3)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4)劳动力和劳动不同 P10资源:指可以被人们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料来源。 主要包括:劳动力和物质资源两大类。 P10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人口总称。主要包括:现实劳动力资源和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校学生,现役军人,自愿业者) P10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相比,劳动力资源的特点:(1)具有能动性 (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 (3)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两重性 (4)具有时效性 4、劳动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劳动力资源总量=数量*质量 P11 劳动力配置的含义 1、资源配置:社会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或依靠某种机制,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地区及企业。使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目的。 2、资源配置:一是物质资源的配置二劳动力的配置 3、劳动力配置:是指社会经济中全部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经济生活的各部门中的分配比例及使用情况。 4、劳动力配置: 宏观看:表现为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 微观看:表现在不同企业之间的配置或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工作岗位的配置

自考劳动力市场学重点

自考劳动力市场学重点

*标为重点 第一章 *劳动力市场:是经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狭义)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 (广义)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 1、它是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场所和空间。 2、其基本要素是价格。 3、其运行机制受多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三种含义) 1、指人的劳动能力; 2、指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 3、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的总和。 劳动力的特点和本质: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2、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 3、劳动力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是指劳动适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而且愿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生存的报酬收入或者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失业:劳动者失去了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的机会,从而也失去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这就是失业。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凡在规定年龄之上,以下情况者属于就业人员: 1、正在工作的人。 2、有职业但面临因疾病、休假、劳动争议等不工作的人,以及单位因各种原因临时停工的人。 3、雇主和自营人员。 4、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从业(合营和自营等各种方式)的人员。 工资的基本形式: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 *工资按表现形式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也称名义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受劳动者必须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所制约 *劳动报酬包括:货币报酬与非货币报酬。

(完整word版)劳动力及资源配备计划

第六章劳动力及资源配备计划 第一节工程投入的主要物资(材料)进场计划工程的材料采购前必须对材料供应商进行多家“三家以上”进行合格分供方的评定,对于有规模、信誉好、供货及时、品牌意识强,能有效配合的供应商作为首选,挑选满足要求、价格合理的材料,严格把好材料采购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现场,防止不必要的由于材料问题而产生的质量问题而返工的现象。材料供应基本为原材料供应、半成品供应和成品供应三大类,除要严格把好原材料的采购关之外,我们自身还要要规范施工合理使用,但部分特殊材料完全可以利用供应商的加工能力和机械设备做成半成品后现场拼装或成品后直 接安装,这样既能提高产品的等级,又能确保工期,一举两得。本工程的物资(材料)主要包括: 1、基础材料:防水材料、防火涂料、水泥、CPVC管、衬塑钢管、镀锌钢管、无缝钢管、SC管及配件、电线电缆、石膏板、轻钢龙骨、钢材等。 2、石材:石材、人造石。 3、饰面:瓷砖、防静电活动地板、防火环氧树脂耐磨漆、乳胶漆、水泥板装饰板、铝板、拉丝不锈钢造型、铝合金百叶、矿棉板、铝扣板、铝方通可栅、石膏压花造型、仿砖瓷片/文化石、五金、地弹簧、拉手、开关面板、玻璃等。 4、灯具:疏散指示灯、安全出口标志灯、筒灯、应急照明灯、格栅灯、高空筒灯、镜前灯、荧光灯、吸顶灯等。 5、洁具:洗脸盆、污水池、小便器、蹲便器、座便器等。 一、材料采购工作流程 以物资采购工作流程控制,控制采购材料的质量,采购流程图见下图。 二、材料品质和质量控制措施 好的设计,配合专业精细的施工,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而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因此,要选定符合品质要求的每一种材料及部件。

三、材料确认 我公司对甲方与设计师指定的装饰材料品牌及样板,采取从专业生产厂家采购样板回来,并把实物样板送给设计师和甲方签定确认。达到满意后,直接从厂家按样本品牌规格定购回现场使用。 四、材料供应 工程材料需求流程:材料需求计划→材料定货计划→签订材料定货合同→生产过程跟进→材料需求计划。 五、材料需用计划 此计划根据本装修工程项目的设计文件、施工图纸,以及我公司的施工方案、施工措施编制完成,反映该工程项目总体的各种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和时间要求。 六、材料来源计划 根据需用计划和我公司的可供货源编制,反映构成该工程装饰材料的来源方向,例如直接进口或国内采购,专业厂家定购,市场采购等。 七、材料申请(采购)计划 申请(采购)计划是根据供应计划编制的,反映我公司须从外部获得材料的数量,是进行采购、订货的依据。 八、材料验收制度 1、本工程中所有材料,包括多种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材料,必须先将生产厂家简介、材料技术资料和试验数据及材料及样品,实地试验结果等各种技术指标报请甲方和监理工程师审批。凡是资料不齐全或未经批准的材料,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用量大而对质量又至关重要的原材料,即使具备各种上报资料,但仍须对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的检测手段等进行实地调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资料报批以及对生产厂家实地考察外,对材料在使用前后复检都要严格执行。 2、在购进材料过程中,材料部根据样板及有关技术指标对进货材料进行严格验收,杜绝不合要求的材料进入现场。 九、材料加工 利用专业工厂加工半成品,提高专业水平,减少现场制作量。能

劳动力市场学试题1

劳动力市场学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工资按()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1分) A:表现形式 B:分配形式 C:运用方式 D:性质 2、在所有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因素中最为基本的制度约束是()(1分) A:户籍制度 B:地方性就业政策 C:城市福利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3、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选择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对()所作的选择。(1分) A:政府的收入水平 B:政府的转移收入水平 C:政府的支出水平 D: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水平 4、在()条件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劳动安全水平与社会最优的保护水平相同。(1分) A:政府监督 B:信息不完备 C:信息完备 D:工会监督 5、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是()(1分) A:年龄因素 B:经济因素 C:地域因素 D:爱好因素 6、在解决弱势群体总是的过程中()(1分) A:政府是主导性的力量 B:个人是主导性的力量 C:家庭是主导性的力量 D:社会是主导性的力量 7、农村中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农民流动自由度的提高形成了农村中的贫困阶层和农民群体。所有这些造就了弱势群体的()(1分) A:同一性

C:同质性 D:单一性 8、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动是()(1分) A:劳动务需求量的变动 B: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C:劳动力代给量的变动 D: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9、80年代初,在我国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雏形应运而生的是()(1分) A:职业介绍所 B:职业培训机构 C:劳动服务公司 D:政府就业部门 10、凯恩斯认为解决失业问题最主要的政策手段是()(1分) A:货币政策 B:减少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 C:提高工资弹性 D:财政政策 11、在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型中,把经济发展过程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的是()(1分) A: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B: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C:托达罗模型 D:哈利斯对托达罗模型的修订 12、凯恩斯认为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中,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一个唯一决定性的就业量,这一就业量是由()(1分) A:产品市场的均衡决定的 B: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决定的 C: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决定的 D:单一市场均衡决定的 13、下列关于垄断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分) A:只存在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会出现短缺的劳动力 B:双边垄断条件下,垄断的工资率和就业量都会大大低于竞争性市场 C:只存在卖方垄断的条件下,可以降低劳动力的雇佣量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D:只存在卖方垄断的条件下,可以降低劳动力价格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14、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是()(1分) A:滞后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