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民版中国古代史(必修一专题一、必修二专题一、必修三专题一、必修三专题二)经典主观题

人民版中国古代史(必修一专题一、必修二专题一、必修三专题一、必修三专题二)经典主观题

人民版中国古代史(必修一专题一、必修二专题一、必修三专题一、必修三专题二)经典主观题
人民版中国古代史(必修一专题一、必修二专题一、必修三专题一、必修三专题二)经典主观题

1.(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4分)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3分)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2.(18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4分)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6分)

3.(8分)阅读下列材料: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列举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6分)

(2)“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废除的是什么制度?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事实上他在推行一种什么新制度?(2分)

4.(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在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夫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材料引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请回答:

⑴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8分)

⑵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⑶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6分)

5、(12分)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

(3)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2分)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4分)

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请回答:

(1)依照秦朝官制,丞相一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分)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2分)

(3)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4分)

(4)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2分)

(5)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6分)

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请回答:

(1)明清两朝皇帝是怎样处理国家政事的?(4分)

(2)明朝的殿阁大学士与清朝的军机大臣有什么相同之处?(6分)

(3)明清这种政事处理方式有哪些突出的危害?(4分)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单位:钱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

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分)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2.(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了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时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5分)

(3)材料三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2分)

3、(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阃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3)比较材料一、二、三中“草市”与“市”区别,并说明“草市”出现意义。(6分)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4分)

4、(2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最为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室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

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倾,或数百倾。

——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2分)他的依据是什么?(6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6分)

(3)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9分)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茶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3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4 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2分)

2.(18分)历史上,中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二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三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5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趋势。(7分)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

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6分)

3.(12分)《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4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4分)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2分)

4.(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4分)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2分)

5.(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里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4分)(2)对比材料二、三,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4分)

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1.(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三: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万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1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3)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有的成为文明的助推器,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请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成果,并说明它们如何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3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明清时出现的“李约瑟难题”的原因。(9分)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

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

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

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

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

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

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地方发挥了他辨别方向的功能?(4分)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2分)

(3)材料四中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2分)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分)

3.(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材料二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竚立,宿

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材料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请回答:

1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分别采用的什么文学体裁?(3分)它们分别在什么时期最兴盛?(3分)这几种体裁是什么关系?(2分)

4.(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材料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请回答:

1 材料一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流派的代表人物?(2分)

2 材料二的作者是谁?哪个流派的代表人物?(2分)

3 各列举出他们流派的一个著名人物?(2分)

5.(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导学稿(学生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学生版) 班别学号姓名 一、课题: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课时安排:5课时四、学习目标:资料P144 五、复习策略:1。确立整体观念:复习过程中,要把整个主题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如: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调整,不仅要抓住“罗斯福新政前的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这一线索,还要联系世界史中的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垄断资本主义、苏俄新经济政策以及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认识到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同经济制度的相互借鉴。2。运用分析方法:如从剖解美国这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入手,发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共性;从探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找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规律:从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中看到资本主义经济机制的某些新特点。 六、专题框架 罗斯福新政背景:(“自由放任”的美国)------本单元核心: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七、知识梳理 (一)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原因、表现、特点、影响)(资料P144):罗斯福新政背景【自主检测一】 1、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问妈妈:“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呢?”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 这个例子生动而又形象地揭示出经济危机是由经济领域中哪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呢? 2、右图的“胡佛村”反映了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中() A、股市崩溃,冲垮了美国的金融机构 B、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C、市场萧条,世界贸易额剧减 D、生产过剩,大量产品被毁坏 【探究一】 材料一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 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材料二斯大林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材料三我感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必然要灭亡的。它的基本原则是:残忍、阴险和贪婪. ——农民同盟领袖辛普森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 (二)罗斯福新政(背景、措施、实质、影响、新点)资料P144 【自主检测二】 1、根据下列材料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其影响 材料一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已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闭,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1933年3月5日,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二天就下令全国银行一律休假四天,随后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授权总统对银行进行审理,凡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开业,同时,由国家拨款30亿美元贷款给大银行,支持其开业,并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存款实行政府保险。 (1)、 材料二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1933年《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 (2)、 材料三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3)、 材料四(4)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③阶级关系上:“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古代中国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侧;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学习要求:知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背景: ①现实需要: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学之士数百人,担任官职。 ③个人发挥: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与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3、影响: ①消极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积极作用: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深远影响:汉王朝由此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高中历史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专题三单元测试 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要特点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并举 B. 没收官僚资本与建立国营企业相结合 C.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 D. 暴力革命与和平赎买政策相结合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有( ) 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经济工作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交通运输堵塞市场供应紧张,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A. B. C. D. 3、下图选自1954年第1期的《人民画报》。与图片所示现象有关的运动是(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土地改革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下图所示照片可能拍摄于( )

A. 1927年 B. 1949年 C. 1953年 D. 1958年 5、下图选自1954年第1期的《人民画报》。与图片所示现象有关的运动是 (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土地改革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6、深圳从一个贫穷的渔村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有人以“一夜城”来形容深圳的迅速崛起。深圳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率先开展

C. “一五”计划的执行 D.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7、下面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 改革开放的成效 8、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在1983年出版时,将《目前形势和任务》一文中“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改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反映出 A. 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仍很明显 B. 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较顺利 D. 国企市场化改革遇到瓶颈 10、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B.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 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D.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11、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的论断“新”在( )

浙江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专题二选择题(人民版)

1.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4.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兵着,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6.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7.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8.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9.浙江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列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①灵隐寺②永嘉牌楼③衢州孔庙④岳飞祠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11.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12.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13.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颖 C.朱熹 D.王阳明1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巳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5.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为天下之大灾者,君而已矣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制天命而用之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铝的制取 ①溶解:Al 2O 3+2N aOH === 2NaA lO 2+H2O ②过滤:除去杂质 ③酸化:NaAlO 2+CO 2+2H2O === Al(OH)3↓+N aHCO 3 ④过滤: 保留氢氧化铝 ⑤灼烧:2Al(OH)3 ======= 4Al+3O2↑ 铝合金特点:1、密度小2、强度高3、塑性好4、制造工艺简单5、成本低6、抗腐蚀力强 铝的化学性质 (1) 与酸的反应:2Al + 6HCl = 2AlC l3 + 3H 2↑ (2) 与碱的反应:2Al+2N aOH+2H 2O =2NaAl O2+3H 2↑ 第一步:2Al+6H 2O= 2A l(OH)3+3H 2↑ 第二步:Al(OH)3+NaOH =NaAlO 2+2H2O ★ 总方程式: 2Al+2NaOH+6H 2O=2NaAlO 2+ 4H 2O +3H 2↑ (3) 钝化:在常温下,铝与浓硝酸、浓硫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不 与浓硝酸、浓硫酸进一步发生反应。 (4) 铝热反应: 2Al + Fe 2O3 === 2Fe + Al 2O3 铝热剂:铝粉和某些金属氧化物(Fe 2O 3、FeO 、Fe 3O 4、V 2O 5、C r2O 3、M nO 2)组成的混合物。 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两性氧化物) 氧化铝的用途 高硬度、熔点高,常用于制造耐火材料 通电 高温

氢氧化铝(两性氢氧化物) (1)与酸的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3H2O (2)与碱的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氯化铝的制取: 氯化铝与氨水反应AlCl3+3NH3H2O=Al(OH)3↓+NH4Cl3 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Cl3+3NaOH=Al(OH)3↓+3NaCl AlCl3+4NaOH=NaAlO2+2H2O+3NaCl 第二单元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常见的铁矿石和铜矿石 铁的冶炼方法 (1)制取CO:C+O2 === CO2,CO2+C===CO (2)还原(炼铁原理):Fe2O3 +3CO===2Fe+3CO2(3)除SiO2:CaCO3===CaO+CO2↑,CaO+SiO2===CaSiO3 铜的冶炼方法 1.高温冶炼黄铜矿→电解精制;2.湿法炼铜:Fe + CuSO4 = FeSO4+ Cu;3.生物炼铜 铁、铜的化学性质 铁的化学性质:铁是较活泼的金属(或中等活泼金属)表现为还原性。 铁铜 (1)与非金属反应①铁生锈(铁在潮湿空气中被腐蚀生成Fe2O3) ②2Fe+3Cl2 === 2FeCl3 ③2Fe+3Br2 === 2FeBr3 还原性:Fe2+>Br ④3Fe+2O2=== Fe3O4(2价Fe占 3 1 ,2价Fe占 2/3) Cu +O2=== 2CuO Cu + Cl2=== CuCl2 2Cu +S === Cu2S ①非强氧性的酸:Fe+ 2H+ ==Fe2+ + ①非强氧性的酸: 不反应 高温 高温 △ △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 1.(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4题)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书画的发展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并以新材料和图示的方式出现,设计新颖。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个高峰大约出现在唐朝,顾恺之是东晋画家,张择端是北宋画家,郑板桥是清朝画家。由此可知,只有吴道子符合题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古代绘画的杰出代表人物,图中第一个高峰应为唐朝时期,A顾恺之是魏晋时期,B吴道子是唐朝时期,C张择端是北宋时期,D郑板桥是清朝时期,故B项正确。 2.(2008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62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答案】B 【点拨】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对文学形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自然经济的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儒家思想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

统治思想;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的限定上。 3.(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5题)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答案】A 【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汉赋、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渐兴起历史。日益平民化,反映平民的生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此题考查考生的时序思维和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灿烂辉煌,各朝代有自己的主流文学形式,一起构成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从汉代到明清,主流文学形式由“赋”到“小说”的变化,考生只要按时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就会明白主流文化是日趋平民化了。此题选A。 4.(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23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答案】D 【点拨】电子文献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检索方便、信息存储容量大等优点;纸质文献则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具有权威性等优点。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在很长的时期内将共生共存。工具发生了变化,那仅仅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是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它们对保留民族文化遗产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5.(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题)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教案

专题二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和处理科学技术以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学习中国古代科学家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追求真理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难点: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发明的国度》中一句话导入。“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开放式设问:你觉得我国古代的哪些科技发明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对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授新: 一、造纸术 【成语故事】“学富五车”你知道这个成语的典故吗? 战国时有个思想家叫惠施,人称他博学多才、学富五车。原来,他旅行时也爱学习,随车装着爱看的书。其实这些书是一捆一捆的竹简和木牍,一共装了5辆车,“学富五车”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要用现代的眼光看,这5辆车竹简上的字数加起来,顶多也不过我们现在阅读的这本历史教科书的字数。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纸在文化传播上的重要性。那么你知道在纸发明之前人们还曾经使用过哪些材料来记录信息书写文字?这些材料和纸相比有什么样的缺点? 竹、木、骨、帛,(多媒体展示)缺点:成本高,不易阅览收藏流传 问: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纸是哪一时期的?造纸术后来又由谁进行了重大改进?造纸术的改进有何意义与作用? (1)西汉时期已经有了纸的应用;(2)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多媒体展示:图片一西汉考古发现的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图片二蔡伦图像从考古和正史记载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1、知道纸产生的经过:西汉早期出现,东汉蔡伦进行了改进。 2、传播: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了懂得造纸技术的中国工匠。没过多久,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 3、影响 材料:在我国的造纸术没有传到欧洲之前,欧洲人使用“羊皮纸”作为代用品。据说抄一部圣经要用300多只羊的皮,价值昂贵。所以,那时欧洲的图书馆,用铁链子把书锁在桌子上,以免丢失;学生在学校里也买不起书。——钱伟长《我国历史上的科技发明》①作用:使得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1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1.2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升失氧还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 还原剂→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种子数的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1.氯气的生产原理 (1)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2NaCl + 2H2O ==== 2NaOH + H2↑ + Cl2↑ 正极负极 (2)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MnO2+4HCl (浓) =△= MnCl2+2H2O+Cl2↑ 反应仪器:圆底烧瓶、分液漏斗 除杂:HCl气体(用饱和食盐水除)、水蒸气(用浓硫酸除)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排饱和食盐水法 尾气处理:NaOH溶液 氯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1. 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2. Cl2与非金属反应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3. Cl2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84消毒液成分为NaCl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2、Ca(ClO)2为漂白粉的成分,其中Ca(ClO)2为有效成分 氯水Cl2+H2O == HCl+HClO 成分分子:H2O、Cl2、HClO 离子:H+、Cl-、ClO-、OH- 氯水的性质 1. 酸性 2. 氧化性 3. 漂白性 4. 不稳定性 Cl-的检验:试剂:AgNO3溶液和稀硝酸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结论:溶液中有Cl 次氯酸的性质 1.酸性 2.氧化性 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氯气的用途: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 卤族单质的物理性质 1.状态:气态(Cl2)→液态(Br2)→固态(I2) 2.颜色:黄绿色(Cl2)→深红棕色(Br2)→紫黑色(I2),颜色由浅到深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

专题三单元测试 1、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B.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C.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D.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2、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司合营。这两个阶段: 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都是利用资本主义来恢复新中国的经济 C.发展目标都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 3、196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优先发展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发展社员家庭副业》。社论指出,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要规定一些有效措施,在优先发展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发展社员家庭副业。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试图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 B.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经验 C.系统的纠“左” D.运用新机制调节农民经济生活 4、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C.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 D.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 5、1956年,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见表 项 目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 个体经 济 比 重 85.6% 7.3% 7.1% 由此可见,三大改造使 A.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6、下图为中国1978—2015年就业人口比例变化柱状图,这反映了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国家重视产业结构调整 C.国有企业改革充满活力 D.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专题二知识点

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私有经济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地主阶级兴起(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3、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评价)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汉代儒学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 (2)君权神授(核心),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3)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1)是儒学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 (2)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但社会潜伏危机,需要加强中央集权;(3)是统治者大力提倡的结果。 3、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积极: ①适应了封建统治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 ②发展了儒学,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主流奠定了基础; ③形成了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消极: ①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主张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②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东汉到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 (2)隋唐,“三教(佛、道、儒)合一”融合趋势加强。 (3)唐中期,韩愈和李敖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出现的先声。 (4)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铝的制取 ①溶解:Al2O3+2NaOH === 2NaAlO2+H2O ②过滤:除去杂质 ③酸化:NaAlO2+CO2+2H2O === Al(OH)3↓+NaHCO3 ④过滤:保留氢氧化铝 ⑤灼烧:2Al(OH)3 ======= 4Al+3O2↑ 铝合金特点:1、密度小2、强度高3、塑性好4、制造工艺简单5、成本低6、抗腐蚀力强铝的化学性质 (1)与酸的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 (2)与碱的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第一步:2Al+6H2O= 2Al(OH)3+3H2↑ 第二步:Al(OH)3+NaOH=NaAlO2+2H2O ★总方程式: 2Al+2NaOH+6H2O=2NaAlO2+ 4H2O +3H2↑ (3)钝化:在常温下,铝与浓硝酸、浓硫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不与浓硝酸、浓硫酸进一步发生反应。 (4)铝热反应: 2Al + Fe2O3 === 2Fe + Al2O3 铝热剂:铝粉和某些金属氧化物(Fe2O3、FeO、Fe3O4、V2O5、Cr2O3、MnO2)组成的混合物。 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两性氧化物) 氧化铝的用途 高硬度、熔点高,常用于制造耐火材料 通电 高温

氢氧化铝(两性氢氧化物) (1)与酸的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与碱的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氯化铝的制取: 氯化铝与氨水反应AlCl3+3NH3H2O=Al(OH)3↓+NH4Cl3 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Cl3+3NaOH=Al(OH)3↓+3NaCl AlCl3+4NaOH=NaAlO2+2H2O+3NaCl 第二单元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常见的铁矿石和铜矿石 铁的冶炼方法 (1)制取CO:C+O2 === CO2,CO2+C ===CO (2)还原(炼铁原理):Fe2O3 + 3CO === 2Fe + 3CO2 (3)除SiO2:CaCO3===CaO+CO2↑,CaO+SiO2===CaSiO3 铜的冶炼方法 1.高温冶炼黄铜矿→电解精制; 2.湿法炼铜:Fe + CuSO4 = FeSO4 + Cu; 3.生物炼铜 铁、铜的化学性质 铁的化学性质:铁是较活泼的金属(或中等活泼金属)表现为还原性。 铁铜 (1)与非金属反应①铁生锈(铁在潮湿空气中被腐蚀生成Fe2O3) ②2Fe+3Cl2 === 2FeCl3 ③2Fe+3Br2 === 2FeBr3 还原性:Fe2+>Br ④3Fe+2O2 === Fe3O4(2价Fe占 3 1 ,2价Fe占2/3) Cu +O2 === 2CuO Cu + Cl2=== CuCl2 2Cu + S === Cu2S ①非强氧性的酸:Fe + 2H+ == Fe2+ + H2↑ ②强氧性的酸(浓H2SO4、HNO3): ①非强氧性的酸: 不反应 ②强氧性的酸(浓H2SO4、HNO3):在一定 高温 高温 △ △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知识总结

儒学产生孔子 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开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贡献:整理“五经” 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 伦理观:性善论 荀子仁义;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伦理观:性恶论 老子 哲学思想:“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政治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无为、逍遥的处事方法 庄子道是最高准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的人生哲学 韩非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逻辑学:提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成为正统 董仲舒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针对阶级矛盾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针对稳定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儒学复兴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儒学成熟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提供依据。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在理论上,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二程哲学思想: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认识论:格物致知;伦理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政治思想:发挥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理气论:理是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万物皆有理,终归于一,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 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区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 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 干预政治关键是“正君心”。 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陆九渊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 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王守仁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学以至圣的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批判继承李贽 否定儒学正统权威性-----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标准。 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提出“童心说”,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礼教虚伪,官场欺诈 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点

第三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破坏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土地改革(1950-1952年,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结果: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4)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1)原因: 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等敌对政策,发展重工业是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政权的当务之急。

②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其它: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目的: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 (3)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 关系同时并举。 (4)主要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 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成四大重点 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 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6)意义: 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②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2)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