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2017·安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斯:

(3)谈笑有鸿儒

..之劳形案牍:

..鸿儒:(4)无案牍

(5)子欲.居九夷欲:

【答案】(1)出名(2)这(3)博学的人(4)公事文书(或“官府公文”)(5)想,想要【解析】安徽中考文言文对词语解释题的考查一般设置五个小题,考查的词语多为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通假字等特殊词。“名”一词多义,它有闻名、出名、姓名等多种意思,翻译时要注意。“斯”在这里作代词用。“鸿儒”中“鸿”是大的意思,“儒”指有学问的人。“案牍”的解释,“欲”虽然来自课外文言文的词语,但在平时学习时,早已掌握其含义,较为简单。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曰:“陋,如之何?”

【答案】(1)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2)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语句讲求“信、达、雅”,对于初中生,只要

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

对于句中重点字,一定要重点翻译,很多地方看翻译题目往往依据这些关键字的翻译赋

分。就本小题而言,第(1)句翻译时要注意正确理解“上”(意思:长上),“入”(意

思:映入)等词语的意思。第(2)句选自课外,“或”在课内文言文中学过,它是“有

人”的意思。如果拿不定其含义,还可以查阅《新华字典》,上面也有明确的解释。“曰”

是说的意思,“陋”简陋之意,“如之何”倒装句,翻译时,可按“如何之”来润色答案。17.【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和“”。(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答案】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相对来说,

难度减小。【甲】文,作者认为自己的陋室不陋,是因为陋室的主人品德高尚的原因,

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便知。【乙】文,“何陋之有”,也是因为其居住人的品

质高洁,即因“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呢?

18.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4

分)

【答案】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能力。从两段文字来看,在作者的笔下,“君子”的形象是美好

的。从“君子”的交往、日常生活,及“子欲居九夷”,可看出“君子”的情操;另外,

从“君子”虽居陋室,却不觉得简陋,可以概括出“君子”其它方面的情操。

二、(2017·山东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注释】①任:推荐。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

1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亭亭净植.植:立

B.有狱.久不决狱:案件

C.有囚法.不当死法:法律

D.将弃官去.去:离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C项,“法”是名词用作动词,“依照法律”的意思。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水陆草木之.花敦颐独与之.辩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

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

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的比较辨析题型,A项中“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是助词“的”,“敦颐独与之.辩”的“之”是代词,指代转运使王逵;B项中“有狱.久不决”

和“小大之狱.”中的“狱”都是案件的意思;C项中的“濯清涟而.不妖”的“而”是转折连

词,“吾恂恂而.起”中的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D项中“可爱者.甚番”中“者”是“……的

花”的意思,而“负者.歌于途”中的“者”是“……的人”的意思。所以应该选择B项。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答案】(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最好直译,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句子的特殊句式。如,第(1)句中的“之”是“的”的意思,所以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同予者”应译为“……的人”,同时注意句子的反问语气。第(2)句中需要注意“酷悍”是“残酷凶悍”的意思,“众莫敢争”省略了“之”,应为“众莫敢(与之)争”。最后,注意语言通顺连贯。

15.【甲】文,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的特点。

(4分)

【答案】托物言志和王逵争辩富有才能为官正直(后三空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写法、人物性格的理解,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型。第一空,是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考查,可从【乙】中“叙事写人”的提示中,确定第一空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从【甲】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提示中,可以确定【甲】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二空是对文章内容的考查。通读文本,从“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内容中,概括为“和王逵争辩”。最后一空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考查。通过分析【乙】文内容,“与王逵争辩”可见他正直,从“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并能让“逵悟,囚得免”,可见他有才能。然后,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三、(2017·山东日照)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寝: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鼓:动词,击鼓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种题型,积累识记是基础。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可以采用组词法验证,也可以以课内推课外的方法。本题,C项“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而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代入验证,“经过”错误,应是“拜访”。A项从“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推知正确;B项从“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可推知正确;D项从“一鼓作气”(《曹刿论战》)一句可推知正确。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欣然.起行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放杖而.笑强饮三大白而.别

C.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

D.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A项中的“然”分别是“……的样子”和“然而”。B项中的“而”都“表修饰”。C项中的“之”分别是“代词,他们”和“结构助词,的”。D项中“于”分别是“在”和“比”。分析至此,不难判断答案。

1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种题型,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本题,D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错,甲文从最后一句,乙文从“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一句可知,作者的心情是达观的。

【乙参考译文】

己卯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他们)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四、(2017·浙江宁波)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

..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集》)

【乙】

刘酒,汴人,无名字。自呼曰“酒”,人称曰刘酒云。画人物,有清劲之致,酒后运笔,

尤觉神来。人以为张平山①后一人,酒不屑

..也。凡作画,皆书一“酒”字款②,其似行书者次,似篆籀③者,其得意笔乜。尝为上洛④郡王作画,王善之,曰:“张平山后一人!”酒意嗔,急索画曰:“尚未款。”乃卷入旁室,纵笔书百十大“酒”字于上下左右。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酒于醉睡之外,唯解画,他一无所知。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死以累君。”一日方持杯大饮,忽然脱去,开口而笑,杯犹在手。余感其宿昔之言,为买棺殓之。

(选自《虞初新志·刘酒传》,有删节)

【注释】①张平山:明画家,擅画人物。②款:钟鼎等器物上铸刻的文字,引申为书画上的题名。③篆籀( zhòu):即篆书。④上洛:古地名,即今商县。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

14.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包含四个小分句,分别是:上洛郡王非常生气,将画作撕裂,把刘酒驱赶门外,而刘酒却一直高兴快乐的样子。故在“王怒甚”“裂其幅”和“驱之出”和后分别停顿。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五柳先生钟爱宅边的五棵柳树,故取“五柳”为号。

B.五柳先生身居陋室,衣食不足,但忙于著文,无暇顾及。

C.刘酒作画,用行书落款,是为了显示其书法的精湛。

D.刘酒爱“酒”,以“酒”为名,与“酒”生死相随。

1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A.“钟爱”一词的表述有误;B.“但忙于著文,无暇顾及”的表述有误;D.“与‘酒’生死相随”的表述有误。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死以累君。”

16.(1)(五柳先生)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2)刘酒和我交往时间最长,(他)没有妻子儿女,经常对我说:“死后劳你料理后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每个词意,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句子。(1)句中应注意“造”指往、到,“辄”指就,“期”为期望的意思;(2)句中“死以累君”是“死后劳你料理后事”的意思。

17.传记往往用非常之笔表现非常之人。甲文中“曾不”一词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乙文中的“不屑”一词刻画了刘酒的性格特点。(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填写)(4分)

17.率真随性狂傲不羁(淡泊名利或恃才放旷)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甲】文“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体现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为人率真放达,是一位独立于世的、具有高风亮节的隐士。【乙】中,人们认为刘酒为“张平山后一人”,对此刘酒表现出轻视不赞同的样子,由此可见他对名利的不屑,有些狂傲,恃才放旷的特点。

18.两位传主,一位“衔觞赋诗”,一位“饮酒作画”,他们的人生追求有何相同之处?(4分)

18.他们都以艺术创作自娱: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重点通过“衔觞赋诗”“饮酒作画”的比较,在人生追求上求的两人的共性。两人一个“著文章”一个“擅画人物”可见他们都有高雅的志趣;陶渊明“不慕名利”,刘酒对他人以及上洛郡王“张平山后一人”的称赞表示“不屑”,可见两人都有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的特点;陶渊明“欣然忘食”“晏如也”,刘酒“固怡然”可见二人的率真放达、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

【乙参考译文】

刘酒,汴州人,没有名字。自称名为“酒”,人们称他为刘酒。他擅长画人物,清秀有力,且喝酒之后,运笔画作更是如天作。人们认为刘酒是画家张平山之后的又一大家,喝酒之后总是一副轻视的样子。只要作画,都要在落款处总要写一个“酒”字,写的是行书,却又似篆书,这个“酒”字写得尤为得意。他曾经给上洛郡王作画,郡王大赞他的画说:“张平山之后的又一大家!”因为酒意作怪,刘酒突然急着要回画作说:“我还没有落款。”于是就进入旁边的房间,拿起笔在画作上写了百十个大大的“酒”字,满满都是。上洛郡王非常生气,将画作撕裂,把刘酒驱赶门外。而刘酒却一直高兴快乐的样子。刘酒在喝醉睡觉之外,只会作画,其他一无所知。刘酒和我交往时间最长,他没有妻子儿女,经常对我说:“死后劳你料理后事。”一天,刘酒正端着酒杯畅饮,忽然离别人世,张开的嘴好像大笑,手里

好像还在握着酒杯。我因感怀刘酒先前的嘱托,为他买了棺材料理他的后事。

五、(2017·山东枣庄)

阅读下面的三则古诗文,完成6~11题。(18分)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丙)

景公①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③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陛:殿堂的台阶。③涂:通“途”,路上。

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6.选文(乙)出自西汉编订的史书《》。(2分)

【答案】刘向战国策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多识记和积累文学常识;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可知,乙文选择刘向的《战国策》。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2分)

A.闻.寡人之耳者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项,前句句意为: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闻”,使……听到。后句句意为:孔子听到后说。“闻”,听说。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前句句意为: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间”,偶尔。后句句意为:站了一会。“间”,一会儿。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前句句意为: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蔽”,受蒙蔽。后句句意为: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蔽”,遮蔽。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D项,前句句意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但”,只是。后句句意为:只是少有我们两个这样的人罢了。“但”,只是。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窥镜而.自视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婴闻之古之.贤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项,前句句意为:拿起镜子来仔细端详。“而”,连词,表示顺接。后句句意为: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而”,连词,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前句句意为:是因为有求于我啊。“于”,对于,向。后句句意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于”,在。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前句句意为: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者”,…的人。后句句意为: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者”,…的人.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前句句意为:我的妻子说我俊美。“之”,主谓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后句句意为: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之”,的。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答案】(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2)(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题,注意这是疑问语气,“孰”,疑问代词,谁,哪个。句意为: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2)题注意“知”,知道;“劳”,劳苦。句意为:(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10.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丙)。(4分)【答案】(甲)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注,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

(乙)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意见,去除蒙蔽。

(丙)希望景公关心天下百姓疾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一问,可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来体会其字里行间的情感。本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两句写渔民驾着小船,冒着风雨去捕鱼。由此可见,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第二、三问要求分别写出人物劝谏的目的。(乙)文邹忌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进而奉劝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丙)文晏子劝谏齐景公,可通过对文意的理解,尤其抓住相关语句,如“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寡人闻命矣”“晏子能明其所欲”等,再由齐景公听劝后“出裘发粟与饥寒者”等做法,可知,晏子劝谏的目的是希望齐景公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11.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邹忌采用“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顺理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的谈话技巧。一要分别提炼出二人劝谏的方式:(乙)文,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类比,以小见大,暗示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丙)文,晏子巧妙运用古之贤君的做法(“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来暗示景公,使景公顿悟,而“出裘发粟与饥寒”。二要多角度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从劝谏的对象、性质等角度分析。

附译文:

(甲)江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不知道渔民是冒着风波去捕捞的,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

(丙)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六、(2017·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沿溯.阻绝溯:__________ (2)属引.凄异引:__________

(3)不及返顾.顾:__________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__________

【答案】(1)逆流而上 (2)延长(3)看,回头看(4)就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沿溯阻绝”中“溯”是逆流而上的意思。第(2)题“属引凄异”中“引”是“延长”的意思,也与现代汉语不同。第(3)题“不及返顾”中“顾”是古今异义词,古代是“看,回头看”的意思,现在多用于“照顾”的意思。第(4)题“岩即幔亭峰后崖也”中“即”是“就是”的意思。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常见文言句读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意来判断。一般情况下,还是有技法可循的: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3.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4.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这句话的翻译是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然后根据“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三句意思进行断句。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译文: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2分)

译文:

【答案】(1)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句理解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虽?即使,?御?,驾驭;?以?,认为。(2)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同时抓住重点词语?汩然?形容山泉往下流的样子。

9.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本题有两问,分开答,避免混乱。其次,第一问中“四时之水”就是概括四季水的特点,“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夏水之大,“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得知夏水的特点,“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可得知秋水的特点。第二问:“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可以看出原因。

《徐霞客游记(节选)》参考译文:

登山有一里多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七、(2017·甘肃兰州)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18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2)时时而间.进间:

(3)自子之居.即墨也居:(4)封.之万家封:

【答案】(1)偏爱(2)间或,偶然(3)主管,主政(4)封赏,赏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能力。(1)(2)小题出自课内所学,调动积累作答即可。注意?私?在句中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偏爱?。(3)(4)小题来自课外,需要结合语境、句意推测词义。小题(3),根据下文齐威王对即墨大夫所说的话,结合对?自子之居即墨也?句意的理解?自从你到即墨主政(任官)?,可以推测出?居?字在此处的意思。小题(4),结合句意?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可推测?封?字的意思。

11.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2分)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答案】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断句要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下,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进行。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城),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其中?阿?指地点阿城,所以此外要断开。?田野不辟??人民贫馁?句式对仗整齐,?田野?对?人民?,?不辟?对?贫馁?,所以?不辟?后面要断开。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答案】(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2)这是

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的左右来称誉你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注释,先了解字词义,再组成句子。(1)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闻: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是:即判断动词?是?。子:对对方的敬称。事:巴结。左右:指身边人。厚币:丰厚礼品。以:连词?来?。求誉:谋求好的名声。

13.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2分)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想到齐威王的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答案】生活琐事自己的受蒙蔽(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甲文中?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讲述的是邹忌自己生活中的琐事,他却由此联想到了治国大事;?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赵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不之蔽甚矣?表明齐威王的处境与自己相似,也受到蒙蔽。

(2)从【甲】【乙】两段选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举措有关?请概括作答。(4分)

【答案】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奖罚分明。(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能力。在梳通文意的基础上.可分别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甲文是课内文亩文。同学们对其大意能够容易把握。乙文抓住?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俱,莫敢饰诈。务尽其情?这句话理解、概括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一)八、(2017·甘肃庆阳)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0题。(12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 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曰:“齐师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

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 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肉食者鄙.

(2)小惠未徧.

(3)再鼓.之,必走

(4)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答案:(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通“遍”,遍及、普遍。

(3)击鼓进军。(4)快,急速。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释这些加点的词时,注意它们是否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或词类活用,并结合所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实词来理解。(1)(2)题为课内实词,调动平时积累,正确解释即可。(1)中,“鄙”为古今异义词,在句中为“目光短浅”之义,而不能理解现代汉语中的“卑鄙”;(2)中的“徧”为通假字,通“遍”,意思是“遍及,普遍”。(3)(4)题为课外文言文中的实词,要结合所学的实词来理解。“再鼓之”中的“鼓”,与《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中的“鼓”意思相同,为“击鼓进军”;“势疾雷不及掩耳”中的“疾”与《三峡》中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疾”意思相同,都为“快速”之义。

18.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案: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要注意句中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如“狱”“情”均为古今异义词,应理解为“案件”“实情”。同时,还要将省略部分补充出来,“必以情”后省略的“处理”这一成分在翻译时要补充,这样翻译,句子才通顺,才完整。

19.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2分)

答案:彼竭我盈,故克之。(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亦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弄清楚题干中的“敌彼我打”的意思,再从曹贵的话中找出与之相同意思的句子。因而,可知答案是“彼竭我盈,故克之”。

20.【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甲】文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略写战争过程;【乙】文详写战争过程。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详略安排的分析理解能力。《曹贵论战》的“论”是文章的重点,而乙文的重点就是描写战争的经过,所以,乙文详写。解答时,应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叙述战争与曹贵论战的内容部分,再根据所用篇幅来分析即可。

九、(2017·广东深圳)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9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乙】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7.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斯.是陋室(2)惟吾德馨

..

(3)无案牍之劳形.(4)谈笑有鸿儒

..

【答案】(1)这(2)指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3)形体、躯体(4)读书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翻译能力。全部来源于课内文言文,相对简单。回答时,一定要仔细谨慎。“斯”,指示代词,“这”。“馨”,只回答本意“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是万万不够的,必须要答出文中的含义“德行美好”。“无案牍之劳形”的“形”,“形体”,课文中指“身体、躯体”。“谈笑有鸿儒”中的“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何可一日无此君!

【答案】(1)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2)怎么能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常用的方法:增、删、调、留、换。“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文言句子中,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1)“孔子云:何陋之有?”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值得注意)。(2)第二个句子,建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翻译即可。注意关键字“何”,解释为“怎么能”。

9.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两人所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3分)

【答案】共同点:从居住环境来看,刘禹锡居住的陋室和王子猷寄住的空宅都很简陋,但是由于居住的主人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而不显得简陋。

看法: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刘禹锡和王子猷一样,拥有高尚的品格。我的身边有很多家境不好的同学,但是我认为个人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具备优秀的品格与良好的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题干中已经给出了“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的提示,环境的相同之处已经有点不言而喻了,所以考生需要点出“主人的品德高尚”即可。考生如果读不懂课外文言文,可根据陋室铭的主旨可以猜想出来。至于谈谈看法,则务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作答。这是考生容易忽略的,需特别注意。

十、(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 7 — 11 题。( 14 分)

[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二]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③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④吕梁⑤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⑥?”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注释】①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巨室:世家大族。④浮:泛舟。⑤吕梁:地名。⑥盍救诸:为什么不去救他呢?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 )渡河而亡.其舟

(2 )今亡.亦死

(3 )予.尔百金

(4 )是.许金不酬者也

【答案】(1)翻、倾覆(2)逃走(3)给,给予(4)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其中(1)(2)小题都是解释“亡”,这是一词多义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1)中“亡其舟”是说“船翻了”,所以“亡”应该解释为“翻、倾覆”;(2)小题中“今亡亦死”的意思是“现在逃跑也是死”,所以,“亡”的意思是“逃走”。(3)小题中“予”跟现代汉语的的意思接近,就是“给予”的意思。(4)小题中“是”是个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是”是指示代词“这”,现代汉语“是”是个判断动词。

8. 下列各句中的“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

A.贾人浮吕梁而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佣者笑而应曰

D.未至,道渴而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而”的用法。其中例句中“而今予十金”的“而”表示转折关系,A项和C项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D项中“道渴而死”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B项“足肤皲裂而不知”,“而”前后构成转折,所以表示转折关系,和例句相同。

9. 请参照示例,分别用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要改变它在句中的意思),另写一个词或一句

话。

【示例】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救死扶伤(或救护)(2分)

(1 )辍.耕之垄上

(2 )舟薄.于石又覆

【答案】(1)辍学笔耕不辍读书不辍(2)日薄西山薄暮冥冥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和迁移能力。示例中加点词“救”是“救助”的意思,所以所找的词语“救死扶伤”“救护”都是这个意思。理解了题意之后,分析试题,其中(1)小题“辍”的意思是“停止”,可以想到“辍学”这个词,当然只要是“停止”的意思的有关“辍”的词语均可;(2)小题的“薄”的意思是“迫近”,我们自然联想到《岳阳楼记》中“薄暮冥冥”一句,意思相同,当然只要是“迫近”意义的含有“薄”的语句均可。10.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答案】(1)你一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到十金,还不感到满足吗?(2)有人说他们死了,有人说他们逃走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的总体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特殊句式,还要把关键词翻译出来。(1)句中“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中含有三个句式,“若,渔者也”是判断句式,“若”是第二人称代词,你,这句话要翻译成“你是打鱼的人”;“一日之获几何”疑问句,“几何”是“有多少”的意思;“犹为不足乎”是个反问句,注意“犹”翻译成“怎么,还”。(2)小题中“或”和“亡”要翻译准确,“或”是“有的人”的意思,不能翻译成“有时”;“亡”是“逃亡”的意思。

11. 读了选段[二],你有何感想?请简要写下来。(2分)

【答案】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不能像文中的商人那样出尔反尔,失去信用。(或文中商人虽言行不一,不讲信用,但不能因此就漠视生命的宝贵。)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选段二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商人为了活命许下重赏,结果打渔人救了他以后反倒食言;结果第二次商人遇难的时候,打渔人没有救他,这个不讲信用的人被淹死了。从商人的角度上感悟,人不能出尔反尔,一定要信守诺言;从打渔人的角度上体会,商人再不讲信用,也是一条生命,焉有见死不救的道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阴那个地方的大商人,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

十一、(2017·湖北鄂州)【甲】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高帝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②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③下相国,相国酂侯④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⑤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

义⑥、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伯:同“霸”。②游:交游。“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④酂侯:即萧何。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酂侯。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⑦癃(ló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谓为信然

.. ( )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3)患在人主不交故.也( ) (4)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 【答案】(1)确实这样(2)接近,趋向(3)缘故(4)通“无”,不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句⑴中的“信”有“确实”“信用”,通“伸”(伸张)等义,这里是“确实”的意思;“然”有“然而”“……的样子”“这样”“对的”等义,这里是“这样”的意思。句⑵中的“就”有“从事”“靠近”等义,这里是“靠近”的意思。句⑶的“故”有“所以”“老、旧”“缘故”等义,这里是“缘故”的意思。句⑷中的“亡”有“死亡”“逃亡”、通“无”,“不”“没有”等义,这里是通“无”,“不”的意思。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答案】(1)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2)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要抓住关键字词,如句⑴中“度”(衡量),“信”(通“伸”,伸张);句⑵中的“尊显”是使动用法等。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君与.俱来

B.凡三往,乃.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其.有意称明德者其.如土石何

D.皆待贤人而.成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A句中的两个“与”都是“和”的意思,B句中前一个“乃”是“才”的意思,后一个“乃”是“竟然”的意思;C句中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那些”,后一个“其”与“何”连用,加强反问语气,“又……能怎么样”的意思。

14.甲文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的作用是。

乙文列举周文王和齐桓公的例子的作用是。(2分)

【答案】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说明了贤才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写法的对比能力。甲文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无非是说诸葛亮是人才,不能怠慢他,要体现刘备的诚意,这是从侧面进

行烘托;乙文中周文王和齐桓公再有能力,也离不开姜子牙和管仲的辅佐。举这两个例子,具体地论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15.甲文中刘备“思贤若渴”,乙文中汉高祖刘邦发诏令求贤,他们都渴求贤才来辅佐自己,但他们求贤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点。(3分)

【答案】刘备还处于创业阶段,求贤的目的是兴复汉室;刘邦已平定了天下,求贤的目的是守住汉室的江山。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比较能力。做任何事情的目的都要联系背景或现实。刘备能放下身段,三顾茅庐向一个小自己20岁的后辈请教,也是环境所迫“智术浅短,遂用猖蹶”——他还没有根据地,求贤的目的是帮他建立基业,实现他的理想“欲信大义于天下”——兴复汉室;乙文中“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道出了背景及刘邦求贤的目的——平定天下后能长治久安。

《高帝求贤诏》参考译文:听说行王道的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行霸道的没有能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的人才成就了事业。如今天下贤者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如古代的人么?忧虑在于当人主的不交结贤士的缘故,贤士有什么道路被进用?如今我依靠上天的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因而创建了一家的天下,想让它长治久安,世世代代事奉宗庙不绝。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却不跟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受益,能行吗?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因此布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这个布告由御史大夫周昌下传相国,相国酂侯萧何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各郡郡守。那些确实可称为有美德的人,郡守必须前去劝勉,并为他驾车,送到京师相国府,登记他们的品行、仪表和年龄。有贤才而郡守不举荐,发觉后就罢免他的官职。年老手足不灵活有病的,不要送。

十二、(2017·湖北黄冈)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1-25题。(14分)【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乙】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①,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②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③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④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注】①用事:掌权。②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③削其籍:革去他的官职。④筇屐:筇,

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2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亦不详.其姓字详:知道

B.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俦:辈(同类)

C. 人避之,莫敢诘.诘:质问(责问)

D. 先生文章名.一时名:名气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的辨析。对课内的文言词语,要加强识记,尤其是对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于课外的文段,要联系学过的文言词语来作答。考在课外,得法课内。D项,“名”在这里是“有名”的意思。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因以为号.焉故自号.醉翁也

B. 或.置酒而招之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假.他事削其籍以归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解答的时候,要逐项比对,分析清楚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A项,号:别号——取号;B项,都是“有的人”的意思;C项,以:而——凭,靠;D项:假:介词,借助——借。

2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答案】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解析】此题考查对对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被划分开。题目中还作出了提示,“划二处”。从题目上看,“乃遍游江浙”是一个意义单位,“所至”是一个意义单位,“人士争奉筇屐迎”是一个意义单位。

2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怒,命卒曳下奴,笞之。

【答案】(1)穿的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竹篮子和水瓢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2)(谢御使)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时候,要遵循逐字逐句的原则,文言句子中的每个词语都要有对应的解释,适当地进行增删调换,使句子表达流畅。(1)句的关键词语“短褐穿结”在这里是“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的意思。“箪瓢屡空”是形容贫困,难以吃饱。“晏如”是“安然自右的样子”的意思。(2)句的关键词语“卒”是“士兵”的意思。“曳”是“拖”的意思。“笞”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2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1)甲文中第二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赞语呼应了第一段中“”和“忘怀得失”两句,突出了五柳先生的隐士性格。

【答案】不慕荣利(填“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亦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对比分析理解。解答的时候,要理解文章内容,按照要求用原文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本小题考查对甲文的理解,空处加了引号,应该用原文语句作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现的是他不羡慕荣华富贵的性格,找出前文

中体现他的性格特点的语句填入即可。

(2)乙文中人们称赞谢御史“此真好御史矣”,是有感于谢御史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谢御史具有的高尚品格。

【答案】“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或“怒,命卒曳下奴,笞之”)不畏权贵,敢于执法【解析】本小题考查对乙文内容的理解。要求概括出文中谢御使做了什么好事,用简练的语言把文叙述的他“痛斥奴,遂焚烧其车”的事件概括出来即可。从这件事情中分析其性格,他敢于这样做,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他的特点。

(3)两文都写了主人公的兴趣爱好,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答案】喝酒写诗(填原文“衔觞赋诗”或“饮酒赋诗”亦可)

【解析】本小题考查文言文的对比分析。比较两文的主人公,分析他们的兴趣爱好,甲文有“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常著文章自娱”,乙文中有“饮酒赋诗”,即可找出共同点。

十三、(2017·湖南郴州)文言文比较阅读(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摇动。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沿溯.阻绝()(2)哀转久绝.()

(3)河中漱.广()(4)窥.深悸魄()

11.【答案】(1)逆流而上(2)消失(3)冲击,冲荡(4)看,望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能力。考查的实词往往是课内学过的(绝大部分是课下注释标注出来的),因此一定要牢记重点实词意义及用法,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它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1)题“溯”与《河中石兽》“遂反溯流逆上矣”的“溯”意思相同,意为:逆流而上。(2)题可联系成语“络绎不绝、不绝于耳”理解,译成:消失。(3)与“飞漱其间”中“漱”意思一样,冲击,冲荡。(4)与“窥谷忘反”中“窥”意思相同,译为:看,望。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