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MEGA热_在德国_马克思恩格斯全集_历史考证版第4部分第3卷问世

_MEGA热_在德国_马克思恩格斯全集_历史考证版第4部分第3卷问世

_MEGA热_在德国_马克思恩格斯全集_历史考证版第4部分第3卷问世
_MEGA热_在德国_马克思恩格斯全集_历史考证版第4部分第3卷问世

M EGA热在德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4部分第3卷问世

?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原由柏林和莫斯科两个马列主义研究院共同编辑,自1975年起陆续出版,到苏东剧变前,共计出版了43卷(包括册),约为整个?全集#计划卷次的1/3。两个研究院相继解散后,这一宏伟工程几乎夭折。由于各国学者的热切呼吁,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它收藏2/3马恩的著作遗产)等研究机构下,于1990年11月成立了国际马恩基金会,由它担负起M EGA的编辑出版工作。此后到1992年又出版了4卷,但这些卷次都是两个研究院原来已经付排或定稿的本子。从1993年起人们一直在盼望着新的卷次的问世。去年年底,五年的沉寂终于打破了。1998年12月17日,国际马恩基金会在柏林!勃伦登堡科学院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M EGA第4部分第3卷出版。这一消息引起很大的反响。德国许多报纸纷纷发表评论,?法兰克福汇报# 1998年12月30日的一篇文章甚至用 M EGA热作为标题。

这一卷是莫斯科俄罗斯现代文献收藏研究中心以格奥尔奇 巴格杜里雅为首的M EGA组编辑的。本卷收入了马克思1844!1847年所作的札记和8个摘录本,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留下来的20个札记本中的第一个札记本。这些材料大部分都从未发表过。内容包括马克思当时的藏书目录,他想买的、想读的书目,一些简短的摘要、想法等等。被恩格斯称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就在这个札记本中。

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所作的8个笔记本。这些笔记本收入了马克思17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初31位作家所写的37本著作的摘录。头两个笔记本收录了他在法国期间(1843年10月! 1845年2月)对法国经济学家、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学的创始人比 布阿吉尔贝尔、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 罗和苏格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詹 罗德戴尔三人的著作的摘录,此外还有关于罗马史的摘录。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1845年2月!1848年3月)最初几个月作的摘录笔记,共6个笔记本。这些摘录主要涉及以下问题: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叙述(俄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历史学家亨 施托尔希、意大利经济学家佩 鲁 罗西的著作);工人阶级状况(法国经济学家欧 毕莱、瑞士经济学家让 沙 列 西 德 西斯蒙第、西班牙经济学家拉 德 拉萨格拉的著作);机器问题(法国农学家奥 德 加

书讯与书评

全球化问题及对策

!!!美国出版?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美国克卢威尔学术出版社(Kluw er Academ ic Pubisher)199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T he Po litical Eco nom y of Globalization)的书。除前言和导言外,本书包括14篇文章。作者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奥地利、印度等多个国家。主编萨提亚 德夫 古普塔(Sat y a Dev Gupta),加拿大圣托玛斯大学经济学教授。

本书探讨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所看到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德夫 古普塔在前言中写道,尽管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导致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增长,但是全球化进程威胁到民族国家的传统作用,并且给可持续增长、发展和环境带来深远的影响。联合国?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将近90个国家在经济上比它们10年前还要糟糕,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收入上的差距,在过去30年里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到原来的3倍多,发生了 全球两极分化。而各国内部的不平等也增加了。本书的主旨就是探讨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本书研究的问题有:民族国家主权之遭到侵蚀、全球化下的紧张的阶级关系、性别平等问题、南北国家之间不断增加的紧张关系以及国际机构、劳工组织、民族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的变化。德夫 古普塔指出,尽管作者在具体问题上观点不尽一致,但他们都认识到全球化是复杂的多

斯帕林、英国经济学家、机械专家查 拜比吉、英国经济学家、化学家安 尤尔的著作);经济学史(意大利经济学家吉 佩齐奥、英国经济学家约 拉 麦克库洛赫、法国经济学家沙 加尼尔、法国经济史学家日 阿 布朗基等人的著作)。

本卷包括的时期,正值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和后来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之时。马克思在巴黎期间,就已经十分注意社会财富来源、社会不平等的原因、私有制的作用、阶级对立的发展、货币的本质、价值、资本这些问题。上述笔记的发表,使我们看到马克思写作这两部著作时所使用的资料的来源。从笔记本的另一些摘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雅 让 比 布里索等人的著作)中还可看到马克思后来发挥的像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这样一些基本思想的来源。

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基金会的有关人士还谈到,1999年ME GA将出版两卷:第4部分第31卷和第3部分第9卷。前者是马恩1879!1883年有关自然科学的摘录,这些材料从未发表过。后者收入马恩1858年1月!1859年8月的书信。马恩著作出版史上这一宏伟工程据说将在2025年全部完成。

(周亮勋)

书讯与书评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及当代对其理解

学术园地 Xue shu yuan di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及当代对其理解 郑立朱开君 ﹙西华师范大学﹚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杰出贡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成果。但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学术界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要正确解读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理论。笔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发展为线索,并结合当代一些观点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人实践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杰出贡献之一,此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逻辑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来属于青年黑格尔学派,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1839年以后,受费尔巴哈的强烈影响向唯物主义转变。1844~1846年逐渐摆脱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完成了向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转变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现实的社会历史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我们通过其著作就能更好的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的基础及其逻辑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84页)。 这段话清楚地指出,马克思认为他在《哲学的贫困》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第一次科学的、论战性的表述。而恩格斯在《路德维希尔·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也对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的描述和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描述体现出了二者的高度一致。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文中说道,“当德国的资产阶级、学究和官僚把英法经济学的初步原理当作不可侵犯的教条死记硬背,力求多少有些了解的时候,德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出现了,它的全部理论内容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它一出现,科学的、独立的、德国的 经济学也就产生了。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后者的要点,在本书的序言中已经作了扼要的阐述。(第116-117页)恩格斯这里说的“序言”,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中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说对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作了经典的论述,虽没有展开论证,但其论述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进行了通俗化的表述和详细的实例论证。马克思强调物质生活关系的根源性质,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与一定发展阶段物 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 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2页) 接下来马克思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 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3页)紧接着区分了物质变革和意识形态形式变革的不同,指出只有当那个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那个社会形态才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那个社会形态才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进而强调了历史的具体性:“人类始终只是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而且任务本身,只有在它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过程的时候,才会产生”。(《〈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3页) 95 DOI:10.14070/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15809679.html,ki.15-1098.2008.11.0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读后感

一、《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读后感 1841年12月24日,普鲁士政府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用虚伪的自由主义词句掩盖其专制主义的出版政策,以取代威廉三世颁布于1819年10月18日的“旧”书报检查令。此“新”法令由于其字面上的保障言论、出版自由而迷惑了相当一部分人。马克思认为“书报检查令”就是官方的批评,书报检查的标准就是批评的标准。书报检查令明显地印刻着“官方的容颜”,代表官方的立场。无论是这项法律本身还是执行它的检察官都不可避免的披着虚伪的面纱。检察机关“不仅调整个别公民的行为,而且调整社会精神的行为。”因此,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在检察官的掌控下,公民得不到应有的自由权利。他进一步分析得出,检察官纵然是行使法律指令的工具,但法律本身存在更多的问题。检察官也就成了专制法律的牺牲品。而法律本身也在玩弄文字游戏。马克思辛辣地嘲弄道:“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 从1835年到1842年是马克思从康德主义向黑格尔主义的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哲学观,即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在资产阶级激进政治运动的发展,争取民主反对专制、崇尚理性摒弃神性、追求自由否定强权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抨击专制法律并深入分析了法与自由的关系。人类的各种自由从来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有时表现为普遍权利,有时表现为特权。马克思以其敏锐的眼光看到其专制,他强调人的自由,尤其是精神的自由,他认为,人的精神存在的样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将这种自由的精神扼杀,最终只能滋长专制和愚昧,世界最终会变得黑暗。但是检查令却指定用一种形式、一种风格来表现精神,即严肃和谦逊的态度,这种规定本身就是对自由创作的一种抹杀和限制。 二、《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自由观的解读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因此新闻出版自由就同时是人的类本质的表现。这里实质上是采用黑格尔哲学的语言,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包含的观点推到了极点上。这里指出了新闻出版自由的重要性,新闻自由作为一种充分体现人类意志自由的自然权利,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强调与张扬。同时马克思提出了自由的整体性,个体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关系。自由的每一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版、选集、文集等出版时间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15809679.html,/wxzl/jd/maen/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10) 资本论 (11) 单行本 (12) 选集 (13) 摘编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出版时间:1960-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出版时间:1957-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出版时间:1956-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出版时间:1958-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 出版时间:1958-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 出版时间:1961-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出版时间:1959-0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出版时间:1961-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出版时间:1961-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出版时间:1962-0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出版时间:1962-0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出版时间:1962-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出版时间:1962-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出版时间:1964-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五卷)出版时间:1963-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高中语文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剖.(pōu)摒.弃(bìnɡ) 撰.写(zhuàn)苍劲.(jìng) B.雇佣.(yònɡ) 藐.视(miǎo) 校.样(jiào)诽.谤(fěi) C.颓.废(tuí)愤懑.(màn) 着.手(zhuó)亟.请(qì) D.热忱.(chén)囿.于(yòu) 栏楯.(dùn)模.样(mú) 项,“佣”应读“yōnɡ”;C项,“懑”应读“mèn”;D项,“楯”应读“shǔ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坐落辑捕迄今归根结蒂 B.分歧会晤蔓延饥肠漉漉 C.羁绊匮乏辩证娓娓动听 D.缜密锁链秸秆响彻云宵 项,“辑”应为“缉”;B项,“漉”应为“辘”;D项,“宵”应为“霄”。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他发表的演说而有条理,逻辑性很强。 (2)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3)两人详细了他们这些见解的依据,提请工人代表们讨论。 A.简捷祛除申述 B.简洁驱除申述 C.简捷驱除申诉 D.简洁祛除申诉

:直截了当,简便快捷。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祛除: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驱除:赶走,除掉。申述:详细说明。申诉: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等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高考全国性的加分项目,共11项,2015年高考一下子减少5项,力度不可谓不大。取 消加分项目,显然是遏制乱加分的釜底抽薪 ....之策。 B.某化工厂车间发生爆炸,爆炸发生后整个车间立刻变得一贫如洗 ....。 C.这些限量版大牌精品既浓缩了品牌最受欢迎的经典元素,还赋予了物品特殊的纪念意义, 对于奢侈品收藏家来说更是朝思暮想 ....。 D.雷锋精神是一个民族艰难奋进中必须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期改革创业举足轻重 ....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华民族可以引以为豪的文明成果。 项,“一贫如洗”形容穷得一无所有。据语境,说的是爆炸破坏的厉害,不是指经济或生活方面,应为“一片狼藉”。C项,“朝思暮想”形容时刻想念。不合语境,此处可用“梦寐以求”。D项,“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据语境是说雷锋精神是不可缺少的,与地位无关,应为“不可或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2014年12月12日下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闸通水。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可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局面。 项,一面和两面不照应,“要激发这种潜能”应改为“能否激发这种潜能”;B项,主谓搭配不当,应在“铸制”后加“的”;C项,搭配不当,将“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改为“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遭遇大灾难”。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一、马克思主义 1.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①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 ③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2.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理论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根本价值目标):实现xxx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辩证唯物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物质意识何者第一性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物质 (1)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反映。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否认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绝对化会走向形而上学;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5)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3.意识 (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主观) 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环境和人口因素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3)关系:①决定、反作用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完全同步)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生产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关系客观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4)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 (5)生产方式:①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②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与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 (2)上层建筑:①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②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3)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4)2,3是社会基本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地位和作用不同,2是更为根本的矛盾 (5)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骨骼)又包括上层建筑(血肉),缺一不可。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4.①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阶级性 ②国家实质: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5.五大动力: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基本×) ②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习题1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习题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解剖.(pōu)给.予(jǐ) 撰.写(zhuàn) 孜.孜不倦(zī) B.佣.金(yōn g) 藐.视(miǎo) 校.样(jiào) 诽谤 ..(fěi bàn g) C.颓.废(tuì) 愤懑.(mèn) 着.手(zhuó) 摒.弃(bìng) D.热忱.(chén) 囿.于(yòu) 崭.新(zǎn) 一模.一样(mú) 答案 A 解析B项“佣”读yòng;C项“颓”读tuí;D项“崭”读zh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坐落辑捕迄今得心应手归根结底 B.分歧会晤蔓延迫在眉睫饥肠漉漉 C.羁绊匮乏辩证志同道合娓娓动听 D.亟待锁链经典赫赫有名响彻云宵 答案 C 解析A项辑—缉。B项漉漉—辘辘。D项宵—霄。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当然不能听任这种富于欺骗性的见解到处________而不加驳斥。 (2)1848年1月底,马克思收到伦敦中央委员会发来的一封带有警告意味的________书,要他尽快把草稿送去,“否则将对他采取进一步措施”。 (3)正如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后来所说——“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________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A.流传督促铲除 B.留传敦促根除 C.留传督促根除 D.流传敦促铲除 答案 D 解析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由前而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由此及彼,偏于精神层面,往往是自然传播。留传:只能是时间上的纵向传播,指历史长,多为具体事物,有主

观色彩。敦促:催促和施加压力使尽快执行,是作用于一个时间点上的动作。督促:有监督并施加压力使完成的意思,是作用于一个时间阶段上的动作。铲除:连根除去,消灭干净。 根除:彻底铲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国际社会上,一些国家希望借中国的力量来制衡美国;也有一些国家则只要美国不为已 ...甚.,就希望同美国继续友好往来。 B.某国际运动品牌公开承诺,会在2020年前淘汰其供应链中所有有毒有害物质,身先士 ...卒.响应绿色和平的号召,带动纺织业做出“无毒”改变。 C.正因为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所以才能见仁见 ...智.,写出极具艺术价值的学术著作《谈美书简》。 D.踏上北国土地,极目远眺,茫茫雪原,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你的心里顿时就会有 一种歧路亡羊 ....的感觉。 答案 A 解析A项不为已甚:不做太过分的事,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B项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多泛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C项见仁见智: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D项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此处只是进入雪地而迷路。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 ①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②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③寓所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④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⑤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⑥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A.③②①④⑥⑤B.②①④⑥③⑤ C.②⑥③⑤①④D.③②①⑤④⑥ 答案 A 解析语段的核心是“寓所窗前的梧桐树”引发的“我”的思考,故而起句为③,②句中的“这些”指代“梧桐树”紧承其后,①句“但”字转折到“形式上是我所有的”;④句“因为”解说原因,⑥句进一步说明“是我所有的”;⑤句转向“它们的主人”,与后文的“但是”句相呼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学人傅斯年(节选) 说到做到,果然一九四四年九月七日,张群向国民参政会提出施政报告后,傅斯年就提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两个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它起源于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历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最终得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伦理学第一次真正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实现了重大变革。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变革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详尽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英围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从发现到创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第二阶段: 马克思在巴黎写作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并与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第三阶段: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与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 在1843 年5 月马克思来到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 “为了解决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他深刻揭露了黑格尔国家现实与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经济决定政治的重要结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还指出国家制度是“私有财产的国家制度”。把国家的内容具体化为私有财产,涉及到了市民社会最重要的内容——所有制的问题,马克思揭露了私有制和国家的真实关系:私有财产是决定者,政治国家则是被决定者,国家根本不是什么“伦理理念的实现”,而是维护“私有财产的宗教”。马克思认为“人”是国家制度的创造者。国家制度是人的活动的产物, “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 1844年马克思把自己研究的方向转向政治经济学,他研究了当时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穆勒等人著作,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马克思开始创立崭新世界观科学体系的过程:在实现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基础上,开始了崭新世界观的创立,《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其阶段性成果。在手稿中他提出了异化劳动论,将哲学分析和经济学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通过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分析,认识到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析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了物质生产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关系决定国家和法还有各种意识形态。1844年9月—11月间,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第一部合著《神圣家族》。《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唯心史观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揭露了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深刻论证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两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初步

【人大张雷声课程马原著笔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第二讲(第三周9-16) 资本论第一卷,1975 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一、为什么要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1、什么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经典:时代的意义,它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群体的意义,它是“一定的阶级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经典: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不等于马克思 2、马克思,伟大的思想家 3、马克思,无法绕开的巨大身影 雅克、阿塔利《卡尔。马克思,或全球化思想》,本书从全球化的角度,马克思所预见的理论今天正在实现。 (1)马克思的人格(2)理论学说(3)研究方法(这是最为重要的) 为什么无法绕开?江泽民四个着眼于:(1)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2)对实际问题的思考(3)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4)理论创新年 四个着眼于的意义:第一,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观 理论思维的逻辑力量 第二,既要反对西化,也要反对僵化 为什么在《资本论》问世一个世纪后,西方学者会提出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1、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经济现实问题。―――危机、滞涨(沟通-融合,把马克思凯恩斯化,把凯恩斯马克思化)琼。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和凯恩斯》、《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 把马克思凯恩斯化: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语言来阐释马克思的理论 把凯恩斯马克思化:把凯恩斯的理论披上马克思的外衣(因为马克思语言晦涩,所以如此。这种做法抹杀了凯恩斯和马克思的根本区别:反映的阶级利益不同,语言只是表面的东西。)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复活”? (1)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理论,一种科学价值,一种人类文明的成果 (2)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因素至今依然存在,没有消失。 (3)马克思主义是千万人实践的成果,还在经历着不断发展的过程。 2、马克思《资本论》在人类历史发展实践中产生了巨大威力 苏联十月革命的深远意义是永存的。俄罗斯学者面对一些人对苏联十月革命作业和意义的诬蔑和诋毁做了深刻的评价:十月革命不是阴谋,而是社会革命;十月革命并不崇尚暴力;当代俄国的强大依然要靠十月革命。 琼。罗宾逊主要观点: 熊彼特主要观点: 海尔布隆纳主要观点:要探索未来发展的前景,势必要求教于马克思。 《马克思:赞成或反对》 苏东剧变后,西方各种进步力量从来就没有放弃过马克思主义,他们始终都在进行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中关于青年的论述(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2001年8月第1版) 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马克思:《致保尔〃拉法格》(1866年8月13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520页 回忆过去的运动对青年是有益的,否则他们会认为,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他们自己。 恩格斯:《致约翰〃菲力蒲〃贝克尔》(1877年3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239页。 某些对党的事务的发展表示不满的大学生先生们又开始学习了,这当然很好。他们学习得越多,对那些担任负责工作并勤勤垦垦履行自己职责的人们就越会采取宽容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会看到,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他们还应当发现,他们在工人面前所极力焙耀的“学识”,还是差得很远的,而工人们本能地、“直

接地”(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掌握了的东西,他们这些大学生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获得。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明年2月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270页。 他们这些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总的说来,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 恩格斯:《给〈克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信》(1890年9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第82页。 希望你们的努力将使大学生们愈益意识到,正是应该从他们的行列中产生出这样一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他们负有使命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 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生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他们的政治活动家的最好的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丰富的知识。 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1893年12月19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翅卷第487页。 为了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我们需要有技术素养的人才,而且数量很大。我们没有这样的人才,直到最近,我们甚至还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高中语文第6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学设计

6.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并概括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内容。 进一步学习“评传”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三年革命经历,两部著作,三次论战。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及与其他友人的真挚友情,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赏析作品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评点精当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伟大革命家的崇高人格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发向上,为理想执着追求的崇高精神。 【预习任务】 1.感知教材 ①回顾评传的有关知识。 ②阅读课文,理清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三年革命经历,两部著作,三次论战。2.识记教材 ①识记文学常识: 评传是带有研究与评论性质的传记,它有哪些特点?(P125) ②识记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桎梏着手摒弃梦呓愤懑沉湎模样撰写 一贫如洗归根结蒂刻不容缓饥肠辘辘推波助澜袖手旁观 赫然在目不言而喻迫在眉睫不遗余力娓娓动听恰如其分 3.初步理解教材 节选的这一部分评述了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思想建设和革命活动。请总结这段经历。

③革命理论在传播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需要澄清,马克思用了很大精力与之进行论战。课文中叙述了几次这样的论战?各有什么样的意义? ④课文用大段篇幅评述评述了马克思的两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⑤总结学过的几种传记特点。本文可归入_____ 【自主检测】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桎梏 ..着.手摒.弃梦呓.愤懑.沉湎.模.样撰.写 2.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给“心理咨询”下定义: ①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②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③这种活动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咨询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反馈】

唯物史观中的实践观

唯物史观中的实践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把这个发现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认为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通过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社会矛盾的运动规律,把人类历史和社会形态发展置于科学的视角下进行考察。马克思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范畴,不仅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也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实践观的引人不仅使唯物主义对于历史的阐释成为可能,也成就了科学历史观的建立,宣告了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破产。 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出发点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萌芽见于1845年春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提纲》中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不能从主体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现实,又批评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与世界关系中的能动方面,不了解实践的意义。马克思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要考察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是不可能的。 唯物史观的完整表述见于马恩在1845到1846年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说:“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此处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指出唯物史观从“物质生产”,即“物质实践”解释生产过程,用生产方式解释市民社会,然后用市民社会解释各种观念。马克思恩格斯还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作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所在。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可见,完整的、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以实践出发的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唯物考察。 实践观是唯物史观的思想根基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所构成。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一直以来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说法,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是LI前集中讨论的话题,这一问题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笔者针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存在的问题,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以及马恩经典原著中的话语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本质,阐释了把握这一解释原则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定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提法完全违背了列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整块钢铁的旨意,列宇说: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看到这个原理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直接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可能的。[《列宇选集》第2卷,第330页]这里重点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统一性,并不能山此判定还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存的辩证唯物主义。对于这一定位存在两种可能情况: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和发展,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二是两者相提并论,平行并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两个组成部分共存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承认了一个现实,就是关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看法与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和看法是完全割裂的,分门别类地把它们装入两个不同的框架中,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把历史作为研究领域和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这势必造成人所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的断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截然分开, 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人本身就生存在统一成体系的世界中,而对于自然界形成的一般规律与看法并不是与存在于历史中的主体无关的消极对象,其中必有人的历史活动参与在内。因此,这一提法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对象性活动,会把自然与人类社会自然地割裂开来,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一定位在逻辑上隐含的问题是科学与哲学的混淆,科学与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科学是对世界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研究的是存在者,在这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对自然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思维规律的总结,就是对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句汇编

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句 (一)论唯物史观 1.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4.“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6.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2卷,人民

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页 9.“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10.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11.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1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