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植被区划

中国植被区划

中国植被区划
中国植被区划

中国植被区划

Ⅰ.寒温带针叶林区本区位于黑龙江大兴安岭最北部,以落叶松林为典型植被,还有寒温带常绿针叶林(樟子松林)。山谷中栽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马铃薯、甘蓝、春大麦,而小麦、高粱、玉米和大豆只能在园内栽培。

Ⅱ.温带针叶树-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区本区分布在东北东部,典型植被有红松林和红松-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及蒙古栎林。农作物实行一年一熟耕作制,以春小麦、马铃薯、糖甜菜、亚麻等为主,其次有早熟品种的大豆,南部有玉米、高粱和粳稻。果树只有耐寒的小苹果、秋子梨、李、杏等。

Ⅲ.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Ⅲ1北落叶阔叶林带:包括辽东半岛、黄淮海平原及华北山地。除辽东栎、槲树林、油松林外,还有侧柏林。农作物以冬小麦、玉米、高粱、棉花、夏甘薯、夏花生等为主,实行两年三熟制。也有中熟粳稻。出产苹果、梨、桃、葡萄、枣、柿等落叶果树,但葡萄需要埋土过冬。Ⅲ2南落叶阔叶林带:包括山东半岛和淮北平原。除栓皮栎、麻栎林外,山地还有孛孛栎林。森林中含有亚热带的化香、漆树、盐肤木等树种。耕作制一般一年两熟旱作,葡萄、石榴、无花果可露天越冬。

Ⅳ.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Ⅳ1过渡性常绿阔叶林带:有木包树、孛孛栎等落叶栎林,马尾松林,还有刚竹林。主要为夏水稻、冬小麦(油菜)的一年水旱两熟制,局部有双季稻,平原有蚕桑,山谷有油桐、乌桕、茶、漆、石榴、枇杷等,局部产柑桔,品质、产量较差;Ⅳ2典型常绿阔叶林带:Ⅳ2(1)典型常绿

阔叶林北亚带:酸性黄壤上有青冈栎林、栲树林、毛竹林、杉木林、柳杉林以及茂密铁芒箕地被物的马尾松林。石灰岩土上为含榆科各种树、化香、青冈栎的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和川柏木林。耕作制度有双季稻或稻、小麦(油菜)两熟,经济林有茶、油茶、香樟、蚕桑、油桐、棕榈,是柑桔、广柑、柚子、杨梅、枇杷等常绿果树的主要产区;Ⅳ2(2)典型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在酸性红壤上为刺栲、小红栲、樟科树种、木荷、金缕梅科树种的杂木林,在石灰岩山上为含圆叶乌桕、南酸枣的榆科树种、化香、青冈栎杂木林和柏木林。耕作制有双季玉米或单季玉米连作秋甘薯、秋大豆或秋花生等。局部小环境有龙眼、荔枝、芭蕉、菠萝、橄榄等,喜温的柑桔类如木并柑、甜橙、蕉柑、夏柑、沙田柚等的品质较前一亚带为好。

Ⅴ.西部亚热带常绿阔时林(旱性)区Ⅴ1北常绿阔叶林带(硬叶常绿阔叶林带):包括横断山脉和滇西北、川西南高原。峡谷底部为旱生的常绿肉质有刺的仙人掌、霸王鞭灌丛,山地阳坡则以常绿硬叶的高山栎矮林、高山栎灌丛为代表。出产核桃、苹果、梨、桃、杏、石榴等落叶果树:Ⅴ2南常绿阔叶林带:Ⅴ2(1)南常绿阔叶林北亚带:分布于滇中北高原上。酸性土壤上有滇青冈、高山栲、白皮柯等纯林或混交的常绿栎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或滇油杉林。石灰岩上代表性植被为榆科树、化香、青香木、滇青冈、茶蚬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和干香柏疏林。耕作制度在高原面上以夏稻、冬小麦(冬油菜)的水旱两熟为主,无双季稻。还出产烟叶、马铃薯等,以及梨、苹果、花红、桃、李、核桃、板栗等落叶果树;Ⅴ2(2) 南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分布于滇中南的丘陵低山的酸性红壤上。以刺栲、印栲、西南木荷、水锦树等常绿阔叶林为代表。滇中西部则有刺栲、樟科树、西南木荷、亮叶木莲、滇八角等常绿阔叶林,还有金缕梅科、冬青科等树种,次生林多为思茅松林。

Ⅵ.东部热带季雨林、雨林区Ⅵ1过渡性热带林带:包括台中北、闽、粤、桂南部沿海一带。在大陆上,局部湿润生境的酸性砖红壤性土上,出现大戟科、桂林栲、厚壳桂、木荷杂木林,在台湾中北部出现青钩栲、刺栲(台湾栲)、罗汉松栲、樟科、茶科树种的杂木林。桂南大面积石灰岩上有含蚬木、核实木、闭花木、金丝李、肥牛树等半常绿季雨林。耕作制度水田有双季稻连作冬甘薯,旱地有双季玉米连作冬甘薯的一年三熟制,经济作物以甘蔗、木薯为多,还有大果油茶、千年桐、蒲葵、八角、肉桂等经济树木,普遍栽有荔枝、龙眼、芒果、橄榄、番石榴、番荔枝、蒲桃、洋桃、番木瓜、芭蕉、菠萝、香蕉、木菠萝等热带性果树或果类;Ⅵ2典型热带林带:包括典型热带的台湾东南角、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近赤道的南海诸岛等地。海南岛有含青梅、细子龙、蝴蝶树等为标志的热带雨林,西部为鹧鸪麻、槟榔青、海南椴等为标志的季雨林。石灰岩山上有含半枫荷、海南榄仁树、海南倒吊笔等的榕树、山麻杆、苎麻、野黄皮灌丛、矮林。海南岛海边泥滩上分布有茂密高大、含有十几种小乔木组成的红树林。耕作制度在海南岛水稻可以一年三熟,但亩产量不高,无经济价值。偏南地区一年四熟的甘薯,也不经济,一般为双季稻连种喜温旱作:如冬花生和冬玉米,甘蔗开花结籽,种子能发芽。除能栽过渡性热带所有的果树和经济作物外,还有巴西橡胶、椰子、腰果、大粒咖啡、胡椒、槟榔等。海南诸岛珊瑚石灰岩土上分布着草海桐、小叶草海桐、羊角树等组成的肉质常绿阔叶灌丛、矮林。

Ⅶ.西部热带季雨林、雨林区本区包括过渡性热带和典型热带,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因北部有高山阻挡,冬季受寒潮影响很小。滇东南海拔500米以下的迎风坡和沟谷中,分布着含滇龙脑香、毛坡垒、四数木、隐翼等为标志的雨林。农业植被海拔500米以下有双季稻、冬玉米、甘蔗、木薯、花生等。南坡有巴西橡胶林。海拔500-1000米处有小粒咖啡、金鸡纳霜和大叶茶。在滇南西双版纳海拔900米以下的砖红壤性土沟谷中有番龙眼、干果榄仁树、刺桐等为标志的热带雨林,而在同海拔的低山山麓、丘陵则有大药树、西南紫薇、大叶白颜树、麻楝为代表的半常绿季雨林。农业植被有双季稻、花生、甘蔗,经济林有巴西橡胶、咖啡等,果树有芒果、香蕉、菠萝、柑桔等,药材有罗芙木、肉桂、龙脑香、槟榔等。在海拔1200米以上有大面积茶园。滇西南山谷中木菠萝普遍栽培,干旱坡上还种有耐旱的番麻、剑麻、香茅等经济作物。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南侧海拔1000米以下,湿润山坡上有以数种龙脑香、四数木为标志的雨林,而在背风面干旱山坡上,则有阿萨母婆罗树组成的季雨林。

Ⅷ.温带草原区Ⅷ1森林草原带:包括东北平原及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在东北平原的黑钙土平坦处为线叶菊、羊草、杂类草草原,丘陵上为贝加尔针茅草原,沙土上则为榆树疏林。粮食作物以春小麦、大豆、高粱为主的一年一熟制,还出产糖甜菜、亚麻等。在内蒙古高原壤质暗栗钙土丘陵山地上为线叶菊、狐茅、杂类草草原,坡地为贝加尔针茅或大针茅、杂类草草原,而在沙土上北部为樟子松疏林,南部为榆树疏林。因海拔较高,玉米、高粱、大豆不适生产;Ⅷ2典型草原带:位于内蒙古高原。在壤质栗钙土上有大针茅、克氏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糙隐子草草原。在栗钙土型沙质土上有含锦鸡儿小灌木层的大针茅草原。在沙丘上分布有柳类、蒿类灌丛。农田面积小,以糜子、莜麦、春小麦为主的一年一熟制,多采用隔年休闲制恢复地力。

Ⅸ.暖温带草原区Ⅸ1森林草原带:分布于燕山山脉以南的黄土高原东部和山西高原西部。在黑垆土上分布着含有本氏针茅的白羊草、黄背草草原和酸枣、荆条灌丛。栽培的刺槐、侧柏疏林生长良好。在山地垂直带上,中山上阴坡有辽东栎林、油松林、山杨、白桦林,阳坡为草甸草原。黄土高原大部分已开垦,草原植被只局部见于田边、梁、峁。农业植被以春、冬小麦为主,黄土沟谷中栽有梨、苹果、杏、核桃、枣、柿等落叶果树;Ⅸ2典型草原带:分布于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西北部。在毛乌素-带沙质土上以油蒿半灌丛和黄柳、沙柳、小红柳灌丛最有代表性。还有白草、沙生冰草、蒙古冰草、沙竹。在壤质土上以本氏针茅、短花针茅草原为代表。农业植被以春(冬)小麦为主,落叶果树有苹果、桃、梨、杏、葡萄等。

Ⅹ.高寒草甸和草原区Ⅹ1高寒森林、草甸带:以念青唐古拉山主脊分水岭为界,东北至川西、青海东部。在偏东地段高原上,阳坡以含高山柳的常绿草质叶杜鹃灌丛为主,局部出现鬼见愁、金露梅落叶灌丛,阳坡发育着圆柏稀疏灌丛和高山嵩草草甸。在偏西海拔4300-4500 米的宽谷和丘陵上,广泛分布着高山嵩草、短生嵩草为主的高寒草甸。在河边滩地或谷地低洼处发育着列氏嵩草占优势的高寒沼泽化草甸,基本上属牧区;只在东南部海拔4200米以下的谷地有部分农业,主要种植一年一熟的青稞、元根、萝卜等;Ⅹ2高寒草原带:Ⅹ2(1)高寒草原南亚带(高山丛生禾草草原和灌木草原亚带)位于藏南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之间。东部雅鲁藏布江上、中游海拔4300-4700米的高

处,以紫花针茅、短花针茅等草原为代表。在海拔较低的山麓覆沙地上分布有白草、固沙草、三角草、三刺草草原。阴坡有含高山柳的杜鹃灌丛,阳坡有香柏灌丛。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西藏的主要农业区,一年一熟制,有青稞、春小麦、豌豆、油菜、马铃薯、荞麦等;Ⅹ2(2) 高寒草原北亚带:占羌塘南部直到青海西南海拔4500-4800米的高原。普遍分布着耐旱、耐寒的紫花针茅和羽柱针茅草原。在黑河公路以南的湖滨或宽谷覆沙地上,分布有大面积的固沙草、白草、三角草草原。往北青藏苔草占优势的高寒草原逐渐显著。本区为纯牧区。

Ⅺ.温带荒漠区分布在北疆盆地。北部有含沙生针茅的盐生假木贼、小蓬砾漠。中部有大面积矮半乔木沙漠,半固定沙垄上分布有白梭梭沙漠,多少混生有春季短期生植物。农业植被全靠灌溉,一般以春小麦、马铃薯、糖甜菜、春油菜为主的一年一熟制。天山北麓有冬小麦、早熟品种的棉花等。

Ⅻ.暖温带荒漠区Ⅻ1半荒漠、荒漠带:分布于阿拉善东部、河西走廊一带和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东部以猫头刺、油蒿沙漠以及藏锦鸡儿、三瓣蔷薇、沙冬青、四合木沙砾质荒漠和戈壁针茅、矮半灌木荒漠化草原为代表。偏西以白沙蒿、沙拐枣沙漠,珍珠猪毛菜、琵琶柴砾漠和白刺、盐爪爪盐漠为代表。本带属灌溉农业区,基本是一年一熟,主要作物有春小麦、糜子、马铃薯、水稻和少量玉米、高粱、大豆、胡麻等,有些地方还勉强可种棉花。果树有枣、梨、苹果、桃、杏,瓜类有西瓜和白兰瓜;Ⅻ2荒漠、裸露荒漠带:本带包括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东疆盆地和阿拉善西部等的极端干旱地区。除有大面积的流动沙丘、裸露戈壁和裸露盐壳外,以矮半灌木的合头草、戈壁藜岩漠和琵琶柴砾漠,灌木的麻黄、木霸王、泡泡刺砾漠,多汁矮半灌木的盐爪爪、盐穗木、盐节木盐漠等为代表。另在地下水较高的河流两岸有胡杨林和怪柳灌丛。农业植被在塔里木盆地和东疆盆土一带有冬小麦、玉米、棉花、中熟水稻。局部地区可一年两熟。有桃、梨、杏、枣等落叶果树,葡萄、哈密瓜最为著名。最南部有无花果、石榴,还可种长绒棉。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只有一年一熟的春小麦、青稞、马铃薯、油菜、豌豆等,苹果可越冬。

ⅩⅢ.高寒荒漠区 13(1)高寒半荒漠、荒漠带:位于中羌塘高原。高原面海拔4500-4800米,有沙生针茅、西藏蒿、垫状驼绒藜、木亚菊混生在一起,形成荒漠化草原。覆沙地段分布着斑块状固沙草。在海拔5000 米高原上有青藏苔草、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草原,是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等天然牧场;13(2)高寒荒漠带: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之间的羌塘高原北部,宽谷湖盆海拔5000-5100米,广泛稀疏分布着垫状驼绒藜的高寒沙砾漠。阿里西部4750米以下的山坡上分布着驼绒藜、沙生针茅草原化荒漠,海拔2900-3900米的河谷主要是种植青稞的半农半牧区。

作者:侯学煜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关系

专业选修课论文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08生科A 姓名:龚兴鹏 学号:084120010 科目:植物地理学 教师:崔明昆(副教授)

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国家植被的分布规律 作者:龚兴鹏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8生科A班 学号:084120010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 正文: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1气候与中国植被的分布 1.1.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 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2] 1.2 受寒流的作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 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1.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北美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北美大陆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被经向的落

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 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广东分布于湛江、化 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 一、植物群落分类 分类方法: 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 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 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 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 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 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 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 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其系统如下: 植被型组:如草地

中国植被分布地地带性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06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

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东部亚区域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关键词]:中国植被自然要素气候条件分布规律 一、中国气候的特征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 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首先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次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

中国七大树种分布区

中国树种分布区概况 中国树种分布区主要受水, 热条件限制, 反过来说中国树种的分布区可以反映各区的水, 热等自然环境. 参照吴征镒主编的<<中国植被>>(1980)分区, 将中国树种分布区区分为7个区. 树种分布区与行政区不一致. 一.华北区 本区范围北自沈阳, 东一线, 南至甘肃天水, 武都, 沿秦岭山分水岭, 伏牛山, 淮河主流, 安徽凤台, 蚌埠, 江苏江坝, 盐城至海滨. 西界由辽宁彰武, 阜新, 河北围场, 沿坝上南缘, 山西恒山北坡, 兴县, 过黄河进入陕西志丹, 吴堡, 安塞沿子午岭至天水, 约北纬32.30℃-42.30℃, 东经103.5-124.5℃. 本区从地形上明显分为丘陵, 平原和山地3部分。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晴燥, 夏季酷热多雨. 年平均气温8-14.8℃, 由北向南递增, 沈阳年平均气温为7.8℃, 北京11.6℃, 河南驻马店14.8℃. 最低气温-20—30.5℃(沈阳); 年降水500-1000mm, 由东向西递减, 山东济南为723.7mm, 驻马店724.7mm, 西安584.4mm, 北京植物生长期为235天, 济南265天. 本区树木种类丰富.据<<华北树木志>>记载, 有89科, 245属799种. 本区以松属和栎属的树种为代表树种. (一)辽东, 胶东半岛丘陵区 本区范围北以东北区南线为界, 东面海, 南至江苏连云港, 西界以辽河平原, 山东的平度, 五莲至连云港. 海拔高度200-500m.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辽东半岛年平均温度6-10℃, 年降水量达1000mm; 胶东半岛年平均温度10-15℃, 年降水量达900mm. 树种以赤松和麻栎为代表. 它们是组成森林的主要树种. 还有蒙古栎, 栓皮栎和狍栎. 辽东半岛除与长白山有共同树种外, 还有许多喜暖性的亚热带树种, 如三桠乌药, 瓜木, 漆树, 盐肤木, 天女木兰等. 胶东半岛有野生山茶. 本区引种树种很多, 有北美乔松, 日本黑松, 北美短叶松, 日本厚朴; 在山东烟台昆仑山引种的杉木和池杉均生长正常. 在山东胶南, 日照等地引种茶树, 梅和秕杷等. 栽培果树主要有板栗, 日本板栗, 苹果, 梨等. (二)平原区 包括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 本区主要是农业区, 天然植被都已破坏, 常见栽培树种有侧柏, 圆柏, 毛白杨, 小叶杨, 加杨, 旱柳, 垂柳, 榆, 槐, 刺槐, 臭椿, 香椿, 桑, 枣, 楸在南部有泡桐, 楝等. 果树有枣, 苹果, 梨, 桃, 李, 樱桃, 葡萄等. (三)山区和丘陵区 包括辽宁西部山地, 河北燕山山脉, 太行山脉, 山西吕梁山脉, 中条山脉, 山东沂蒙山区, 河南伏牛山脉及陕西秦岭北坡. 南北跨9个纬度, 东西跨15个经度, 海拔高度差异很大, 水热条件变化大. 华北的树木主要分布在这些山区. 为了叙述得清楚一点, 分下列3小区. 1.辽西, 晋, 冀山区和丘陵区包括辽宁西部山地的医巫闾山, 河北各山区, 山西阳城, 曲沃以北各山区. 河北小五台山海拔高2870m, 山西五台山海拔高3058m. 北京东灵山海拔高2303m. 区内年平均温度5-9℃, 年降水量500-700mm, 随着海拔高度变化, 树种垂直分布明显. 本区以油松和辽东栎为代表种. 海拔800(1000)m以下, 针叶树种以油松, 侧柏为主, 阔叶树种有栓皮栎, 槲树, 槲栎, 黑弹朴, 大果榆, 栾树, 白蜡, 山杏, 荆条, 酸枣等. 本带下部多种植果树, 柿, 胡桃, 板栗, 山楂, 杏, 海棠, 梨, 苹果等. 海拔800-1200m 有油松, 辽东栎, 大叶白蜡, 大果榆, 山桃, 槭属. 灌木有大花溲疏, 小花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一节 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世界上不同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分布,决定于群落所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但是气候常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大多数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分布上是有地带性的。以下将分别叙述世界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和他们的分布。 一、常雨林和红雨林 这两类群落都出现在潮湿的地带。 常雨林又称为潮湿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分配均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常雨林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赤道非洲的西部,其他如中美的东部,印度西南沿海,中印半岛的西部,我国的台湾南部、海南岛,以及许多热带岛屿上,也都有出现。常雨林分布在雨量最充沛、热量最丰富,热、水与光的常年分配最均匀的地带;相应地,常雨林就成为陆地上最茂盛的植物群落。在常雨林里,植物种类很多,每公顷的地面上可以出现二、三百种以上的树种(也有种类较少的情况)。树木的分枝少, 树 冠小,树身高挺,有些树种在树干下部 产生许多板状跟、像护墙一样围绕着高 大的树身。由于乔木的高度不等,因此 常雨林的树冠常参差不齐。成层结构很 发达,乔木层多至4~5层,下面还有灌 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纠缠交错,如 棕榈科的省藤属(Calamus )缠绕茎长可 达300米,附生真蕨类和附生的兰科植 物最为常见(图10-1)。这些附生植物 大量出现,种类也很多。除附生的藻类 和藓类外,还经常出现附生的蕨类和有 花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不但生在枝干 上,还生在叶上,似乎形成特殊的空中 花园。常雨林中所有植物都是常绿的, 终年生长,轮流开花。很多树木,例如 可可属(Theobroma )、木波罗属 (Artocarpus )、榕属(Ficus )以及柿属 (Diospyros )等的许多种,能在树干和 老茎上直接开花结实(图10-2)。常雨林中所有植物的芽都没有牙鳞。林内湿度很高,林下植物具有大而柔软的叶, 显示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上层乔木的 叶由于有时接触到晴朗炎热的天气,所以通常革质、坚硬、具光泽,带有旱生特征。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443204000306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气候对xx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摘要]: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关键词]: xx植被自然要素气候条件分布规律 一、xx气候的特征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 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xx植被的主要类型 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首先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

中国植被区划 最后

中国植被区划 学院:林学院 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姓名:李银莲 学号:2010203025

中国植被区划 一、几个定义 植被:一定地区中植物群落的总体。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受纬度(热量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南北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受经度(水分条件)影响所呈现的东西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受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垂直分布规律。 植被区划:在一定地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等划分出高、中、低各级植被组合单位。 二、中国的植被类型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树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地带;温带草原地带;温带荒漠地带 3、植被区域基本特征 I.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我国称寒温性针叶林,系指主要分布于寒温带及中、低纬度山地的针叶林。针叶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它们在欧洲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分布最为普遍,构成一条非常明显的针叶林带。它们的北方界线就是整个森林带的最北界线。 针叶林分布区的气候比夏绿阔叶林更具有大陆性的特点,夏季温凉,冬季严寒,最温暖的七月平均气温10℃~19℃,最冷月份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为3℃,在我国东北地区达-20℃,在西伯利亚甚至降至-52℃,一年中温度超过10℃以上的只有1—4个月。而严寒月份连续2—3个月,在雪被不多的地方,经常有很厚的冻土层。一般说来,植物生长期是很短的。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 针叶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非常特殊,很容易和其他森林类型区别。由于组成的优势种不同,外貌也有差异。一般来说,由云杉属(Picea)和冷杉属(Abies)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可以见到圆锥形和尖塔形树冠;由松属(Pinus)组成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 叶林 2、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第一章人的由来 1 2进化论的建立者是19世纪的达尔文 3、演变大致过程:环境变化→下地生活→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制造工具→大 脑发达→产生语言 3 输精管---输送精子 4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5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6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 种为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能提供能量。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奶、蛋、鱼、肉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肥肉、大豆、花生 含脂肪较多的食物葡萄糖、蔗糖、淀粉 无机盐: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牛奶 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动物肝脏、菠菜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海带、紫菜、碘盐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沉发生障碍 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鱼肝油、动物肝脏 维生素B ——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1

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牙龈出血 桔子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牛奶等 2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收器官)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 肝脏——胆汁(化成脂肪微粒) 胃腺——胃蛋白酶 胰腺、肠腺——含有消化糖类、 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4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胃、小肠) (胆汁)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的编研及其数字化 获

Dialogue 对议天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的编研及其数字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 中国植被图1: 100万说明书(电子版)中国植被区划图(1:600万)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院士、张新时院士等3代200余位科学家历经了30多年艰辛工作所完成的科 学成果, 该成果包括: (1)《中国植被图(1:100万)》64幅; (2)《中国植被区划图 (1:600万)》1幅; (3) 图件说明书即《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2卷; (4)中国植 被类型图、植被区划图及其说明书电子版; (5)相关数据库(植被类型图、植 被区划图、地理环境数据库); (6)植被信息管理系统(VIS)。 中国植被图表明了中国11个植被类型组、55个植被型、960个植被群 系和亚群系, 以及2000多个群落优势种、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植被区 划图将全国划分为8个植被区域、116个植被区和464个植被小区。 该项成果在以下7个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和突破: 1. 中国植被图 (1:100万)是世界上首部最大和最完备的植被图件; 2. 提出以植被群落外貌、 群落优势种及其生态地理特征为指标的植被综合分类原则, 是植被生态学 和植被制图的新进展; 3. 重新调整和修改了中国植被区划的八大植被区域的 界限; 4. 明确提出"青藏高原隆起是导致中国植被类型和分布格局发生巨大 变化的根本成因"的重大创新性学术观点; 5. 全面定位中国农业植被的地理 分布格局并反映了我国独特的农业植被类型系统; 6. 台湾省植被图的编制是 中国植被图的重大突破, 是海峡两岸学者合作的新成果; 7. 植被图的数字化 引发了制图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上的极大进展, 开启了植被制图新纪元。 该项成果不仅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也是农林牧业发 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 是全国农林牧业区划与规划, 县、地以上行政单元和大中流域经济建设规划、中近距无线电通讯、检验检疫、军事医学、 科研和公众教育必备的数据源、图件和重要参考资料, 已在水利部、环保 部等20多个国家单位44项重大研究项目中得到深入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的编研及其数字化"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