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补液糖盐的使用

补液糖盐的使用

补液糖盐的使用
补液糖盐的使用

一:用糖水还是用盐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1: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1 )如果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好,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如果病人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水,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兑调. (3).如病人肾功能不好,要减少钠水的摄入,减轻钠水储溜.

2: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 (1)如电解质结果.看是否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 (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

3:配液有的药物溶于糖或盐其效能会好点,这要根据药物说明书选则糖盐.

4:如病人休克,应先给于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于糖补能.

5: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糖主要作为能量选用时要首先想到这点.

总之,选择时要慎重,尤其是呼吸科,老年病人多,不同程度存在心功能不好,糖尿病,在选盐时要谨慎,选糖时考虑是否加用胰岛素。

二: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

1: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值。

2.溶媒使用的量一般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量控制。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我在儿科临床中就有看到溶于500ml糖溶液,输了2个多小时,前面的药物都代谢了,还没输完,根本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现在大多是使用100ml+抗生素,或许是治疗习惯,这样效率比较高。

.为什么抗生素不静推而要静点?第一是因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因(房室模型,表观分布等有关),二是因为油溶液及水(油)混悬液禁用于静注(抗生素多为水混悬液),因为可引起血管栓塞的危险.这在11版新编药物学上有明确指出.

2.用盐水还是糖水配伍抗生素的问题:其实这是和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了,通常头孢类,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在盐水的PH值中比较稳定,在外界配好后12小时内静滴都可以,但是在葡萄糖这类大分子物质中,抗生素会络合,稳定性下降.

而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可以请教药学板块的战友.

3.关于溶媒量的问题为什么用100,不用250?其实这个就是习惯问题了,没有绝对要求的,但是对于那些需要限制水输入量的患者(肝硬化腹水,心衰),以及需要迅速把药输完提高血药浓度的,应该用100ml液体配伍.

4:主张使用生理盐水,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以青霉素类为例,它们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使之分解加速,应用时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青霉素类。溶于葡萄糖液(PH=3.5~5.5)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青霉素类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极快。因此,严禁将碱性药液(碳酸氢钠、氨茶碱等)与其配伍。

(参考: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 新编药物学(第十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P49)

原则按药品说明书上明确规定配液要求的配制,一般进口药物说明书比较详细,战友可以搜索一些!

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特别是培氟沙星,应该用糖水配。培氟沙星不能见氯离子,否则会形成沉淀。

氨苄西林要用生理盐水不能用葡萄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患者为肺性脑病(2型呼吸衰竭)时候,最好用生理盐水带抗生素,因为使用葡萄糖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潴留,加重肺性脑病.但是有的抗生素只能用糖,如多数大环内酯类.

4:如病人休克,应先给于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于糖补能.

我觉得若是休克的话,两者都不能用。因为:休克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使用使得用葡萄糖易出现高血糖症,而盐水因所含的钠和氯均比正常细胞间液显著高,休克是肾功能受影响会阻碍钠和氯的排泄而致高氯血症,故不能用。在扩容治疗中,最好用平衡盐溶液也高渗盐溶液。单从抗生素疗效来说,我们科头孢类的多用盐水,奎诺酮类多用糖,青霉素族都用盐,大环内酯类多用糖.我还是认为说明书比较有权威

喹诺酮类类用糖水,大环内酯类大多用糖,其他的尤其是头孢类和青霉素类用盐水效果比糖水好。但是要兼顾病人是否有糖尿病,电解质是否紊乱,液体入量以及病人的心功能等等诸多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形而上学。

出来临床不久,有些关于抗生素使用的细节问题时不时困扰自己:

1.关于抗生素使用的途径:平时一般都是静脉滴注,但是什么时候考虑用静脉推注?是否所谓重度感染才使用?

2.抗生素的配药:我的上级医师总是说抗生素一般都用盐水配液,如果用5%葡萄糖配制疗效会减低。(当然除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般都用糖水配制之外)。不知道他在哪里看到这个结论的,也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是我在何权瀛教授主编的《呼吸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的肺炎治疗P66中常用抗生素的药物剂量中只是说“溶剂250ml+药物,静滴”,并没有强调使用盐水配制啊?!

3.与抗生素配制的盐水或者糖水的量的问题:现在我的科室使用抗生素大多是使用100ml+抗生素。有的医生说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浓度。乍一看,好像有理,但是那只是在体外时加100ml 配的浓度当然比250ml的高,但是进入体内,面对4-5L的血液,似乎又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在何权瀛教授主编的《呼吸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的肺炎治疗中并没有强调100ml,而且是250ml的较多。再说了,感染性疾病一般都伴有发热,需要补充液体,一般都大于1000ml,这样的话好像就更没有必要强调100ml啊。

以上是个人在临床上遇到的一些“小问题”,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知道对错,向各位请教了!

1抗生素的应用,我还没遇到过静脉推注,为什么静脉滴注能够解决的问题,要静推呢?一般静推药物多数半衰期短,需要快速发挥药理作用,好像一般的抗生素,半衰期没这么短,如果嫌液体太多,可以给少一些也可,没必要静推(50-100ml)

2关于抗生素配制的盐水或者糖水的量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很长时间了,我已曾经问过领导,他也没说出具体的理由,也查过一些资料和药品说明书,没有看到明确的解释(可能检索部全面),个人理解,无论是盐水还是糖水,都是作为液体来稀释或溶解药物,

自己解释原因(可能过于牵强):

用盐水配置可能是习惯;

用盐水配置可能更好的模拟人体生理环境吧,尽管生理盐水并非完全生理;

另外,如果临床上病人需要严格限制Na的摄入,也只能改用糖水

临床上,用糖水和用盐水配完的抗生素,在给病人输注完后没有发现有明显的差别

3用盐水的剂量问题:实际上没有太多限制,现在临床上用药液体量主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如果病人对盐水有限制,那么液体量就应该少些,如果病人液体量无明显限制,还需要补充液体量,那么就可以多给些;大家习惯上多选择100-250左右

但静脉推注一定要缓慢“,我在临床上看到别的高年资医生使用静脉推注的时候一般都是都是10-20ml的配液,具体应该推多长时间?我在丁香园下载的一些课件中有关急救药物的使用比如“胺碘酮、西地兰、利多卡因”等药物,一般都是建议10-20min以上。

问了一下病房各位护士推注的速度,她们说一般10~15分钟内推完,有时候推注时,病人会疼痛明显,可能会推上半小时。但是,以这样的速度进行推注,没有发生过不良反应!

有关配液的问题,也不知道他的来源是否正确,这里给大家贴上看看:

不宜用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的药物:

呋塞米??????析出结晶

布美他尼析出结晶

苯妥英钠 pH<4时不能完全溶解

碘解磷定葡萄糖的中间代谢物乙酰辅酶A为合成乙酰胆碱提供乙酰基,增加有机磷中毒的症状

肝素钠在pH<6的溶液中很快失效

曲妥珠单抗蛋白凝固

依托泊苷不稳定,可形成细微沉淀

羟喜树碱出现沉淀

氨力农产生沉淀

腺苷钴胺维生素B12 与葡萄糖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替加氟忌与酸性药物配伍。

奈达铂不宜使用氨基酸输液、pH=5以下的酸性输液〔如电解质补液、5%葡萄糖输液或葡萄糖氯化钠输液〕。

替尼泊苷易产生沉淀

多柔比星用注射用水或氯化钠溶液溶解稀释本药。柔红霉素与酸性或碱性溶液配伍易失效。泮托拉唑注射剂只能用氯化钠注射液或专用溶剂溶解、稀释,禁止用其它溶剂或药物溶解、稀释。

伊曲康唑严禁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乳酸林格氏液稀释

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忌与酸性溶液配伍,不推荐使用葡萄糖溶液稀释本药。

葡萄糖的制造需要盐酸,而且还是偏于酸性呢。

罗氏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瑞士罗氏公司的产品

【用法用量】……静脉注射罗氏芬0.25克或0.5克融于5毫升灭菌注射用水中,1克融于10毫升中用于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不能少于2~4分钟。……

这个限定的时间够短吧

我发现外国公司的产品说明看着就是舒服。国内的简直惨不忍睹,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多看看进口产品的说明书,必有收获。呵呵

比如氟罗沙星就需要用5%G.S 250ML溶解,盐水就不行

因为加入盐水会出现白色混浊的悬浮物

这个够怕了吧

和头孢曲松钠加钙一个效果的

每次用药时如果有疑问一定要看说明书,我记得阿奇霉素500mg要配500ml水,静滴2个小时,欢迎穷举。抗生素静推与强心药静推是有不同的,强心药静推要慢是因为怕出意外,把它配到50%的糖里,

是不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克林等抑菌剂不能和杀菌剂合用啊?理论依据是什么?其中的杀菌剂是不是只有头孢、青霉素类,还是除大环和林可外的都是

杀菌剂和抑菌剂的合用已经被肯定了,相关资料可自己搜一下

我在新生儿看见0-3天的使用抗生素都是糖5-10ml 点滴,可是书上新生儿0-3天也可用

1-2mmol/kg NA,不知为何不用生理盐水。

我的理解是新生儿钠盐代谢还是不完善,钠盐不宜久用

另外,采用糖水对新生儿血糖也是维持调节作用 ,新生儿使用抗生素较少使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媒是与新生儿生后3天不补钠有关.通常我们会根据电解质来调整钠盐的补充.

新生儿输液张力要求不能太高,所以大部分用糖水

用糖水还是用盐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我认为以下几点要考虑

一: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 1 如果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好,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如果病人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水,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兑调. 3.如病人肾功能不好,要减少钠水的摄入,减轻钠水储溜.

二: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 1如电解质结果.看是否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 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

三:配液有的药物溶于糖或盐其效能会好点,这要根据药物说明书选则糖盐.

四:如病人休克,应先给于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于糖补能.

五: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糖主要作为能量选用时要首先想到这点.

总之,选择时要慎重,尤其是呼吸科,老年病人多,不同程度存在心功能不好,糖尿病,在选盐时要谨慎,选糖时考虑是否加用胰岛素.

药典的配套图书:《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与生物制品卷(05药典)。国家药监局药典委员会出的,权威而详细。另外好象也有中成药卷的,不过我没有搜过。

在网上可以搜得到。但是要注意,有个什么其它人编的《临床用药须知》也在网上流行,不要下载那个版本的。

我以前对抗生素的溶媒从未加以重视过,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的知识在里面,看了大家的发言真实受益匪浅,关于溶媒的问题小小总结一下:

葡萄糖成品溶液PH多为3.5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5.5左右。

1.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类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故建议选盐做溶媒。

3.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故推荐使用糖做溶媒。

我们急诊临床上常用的也就这几类了,当然临床上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例如低钠或糖尿病患者,选择起来就要分清利弊!

在有问各位战友一个问题:

就是根据血常规白细胞及其分类高低如何选择抗生素?

呼吸系统:白细胞总数高了,中性分类也高,选择哪种?

白细胞总数高了,中性分类不高,选择哪种?

白细胞总数不高,中性分类很高,选择哪种?

胃肠道及泌尿系统:白细胞总数高了,中性分类也高,选择哪种?

白细胞总数高了,中性分类不高,选择哪种?

白细胞总数不高,中性分类很高,选择哪种?

据我在呼吸科这些日子一般不是根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的高度来选用抗生素。而是根据是社区获得还是院内获得来经验性用药:

1 青壮年和无基础疾病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常用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没钱的患者或者以前没有得过病的农村患者才用,耐药太多)一代头孢和奎诺酮。【一般学生就用头孢唑啉或者拉定,看胸片炎症范围,白细胞青年人有炎症都能反应起来,所以一般中性和白细胞是同步升高的。咳嗽剧烈,痰少的,白细胞不高中性高的用阿奇霉素0.5。年龄稍大的用左氧

氟沙星0.4】

2 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或需要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常用二、三代头孢、B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奎诺酮,有时联用大环内酯类或氨基糖苷类。【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加阿奇霉素或加丁卡,有时左氧氟沙星加丁卡,有时候还要根据病人的既往过敏史选用】

3 院内获得性肺炎常用二、三代头孢,B内酰胺/酶抑制剂,奎诺酮或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加左氧氟沙星、或者单用莫西沙星】

重症肺炎:社区获得性-用大环内酯联合三代头孢,或联合广谱B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

【一般白细胞即使不很高,中性也会大于85%,烯类;B内酰胺过敏者用奎诺酮联合氨基糖苷。

单用莫西沙星】

院内获得性-用奎诺酮或氨基糖苷联合抗假单孢菌的B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中的任何一种,必要时联用万古霉素。【倍能、泰能、美平等,有时候有些病人高热、抗生素在其他科已经换了几轮用了一个月的还要加抗真菌的,这种病人常常白细胞和中性都是正常的,或者白细胞高一些,中性比较高,一定要及时重拳出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故建议选盐做溶媒

糖水是一种零张力的液体-----它会导致组织液低渗的吧?

如果只是应用抗菌药时作为溶媒,那点液量不会影响整体的。

另,葡萄糖溶液在制备时为了灭菌,其PH值偏低,在输入过程中可激活凝血系统,使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对于有凝血倾向的患者应用时要注意。

青霉素具有抗原表位,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青霉素在弱碱性中易形成青霉烯酸,因此使用青霉素时应临用前配制,放置两小时后不宜使用,生理盐水量不宜过多,特别是小儿,滴速慢,输液时间长。

大环内酯类用盐溶解不知是否实际操作过好象红霉素在盐水中不溶解或析出结晶所以临床上习惯用糖溶解类推次类药都习惯用糖溶解我记得有一本2005年出版的药品使用手册,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的,厚达1000多页,包含药物药理及药品说明书等内容,尤其是介绍了药物化学名称及所有的商用名及各种剂型,说明书部分还有国外用量,应该是内容齐全且权威的!售价200元。

阿乐欣的说明书上:可溶于5%G-S或5%G-N-S中静脉滴注,也属于B内酰胺类,却没说可用生理盐水溶解使用,为什么?

另外,不知各位对“等渗”液体如何理解?我的印象中,5%G-S和生理盐水在体外都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而到体内后5%G-S代谢后没有渗透压,生理盐水仍是和血浆渗透压接近的,因而这两种液体中的“等渗”应是生理盐水。小儿科,使用各种不同张力的液体,(所谓的“张力”,和渗透压应是差不多的),G-S根本不算张力的。然而,我们这儿医生护士都把5%G-S 称为“等渗”,生理盐水根本不是等渗?! 各位同仁如何认为呢?糖水不算张力是因为它输入体内后会代谢

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做过这样的实验,把某种青霉素类的药物,依照临床使用的浓度溶解在5%GS、NS、10%GS中,有时还溶解在5%GNS或复方NS中,然后隔一段时间测一下药物的浓度,看看药物降解了多少。从实验结果看,药物在5%GS、NS中是比较稳定的,而在10%GS 或其它溶媒中降解的比较多一些。象这样的实验,条件要求不高,论文也很容易发表,做的人也比较多,但都有一个通病,实验比较粗糙,一般都没有考虑药物的降解物是些什么东西,当降解物的浓度大于多少时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以及温度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等内容。对于医生来说,只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药品说明书所提示的溶媒,就应该没有问题。

说明书上所标明了的溶媒,一般都是通过实验证明了的,药物在其中比较稳定的溶媒,可以放心选用,如果未标明特定的溶媒,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药物比较稳定,一般的溶媒都可以选用,第二种可能就是还没人做该药物在溶媒中的稳定性实验

2.抗生素的配药:我的上级医师总是说抗生素一般都用盐水配液,如果用5%葡萄糖配制疗效会减低。(当然除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般都用糖水配制之外)。不知道他在哪里看到这个结论的,也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是我在何权瀛教授主编的《呼吸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的肺炎治疗P66中常用抗生素的药物剂量中只是说“溶剂250ml+药物,静滴”,并没有强调使用盐水配制啊?!

关于这个问题,园内曾有讨论,例如:

抗生素配液时为什么大多用盐配,而不用糖配?

主张使用生理盐水,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以青霉素类为例,它们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使之分解加速,应用时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青霉素类。溶于葡萄糖液(PH=3.5~5.5)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青霉素类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极快。因此,严禁将碱性药液(碳酸氢钠、氨茶碱等)与其配伍。

大家推荐一本书 <2005年 MCDEX 药物临床信息参考> 是由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编著,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监制,厚达1502页,售价198元. 该书信息全面权威

本人也在使用MCDEX,是2004的,感觉非常好,获得很多其他地方得不到的信息。

我们的话题可以扩展到药物配伍上。我在临床上遇到哮喘的病人,如果用糖稀释氨茶碱,能不能再加胰岛素啊,

糖尿病病人静滴5%GNS500ml,对血糖影响真的很大吗,如果是,有些情况很难办啊,如糖+大环内酯能再加胰岛素吗?

不宜用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的药物

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 pH不能<4.25,否则形成沉淀

甲磺酸培氟沙星产生沉淀。甲磺酸培氟沙星pH3.5~4.5,生理盐水pH4.5~7.0,两者配伍时pH 值发生变化,甲磺酸培氟沙星会形成游离培氟沙星,在水中溶解度变小,产生结晶。因此不宜配伍。

乳酸红霉素产生沉淀奥沙利铂不能与氯化物(包括各种浓度的氯化物溶液)或其它药物配伍。

洛铂氯化钠可使本药降解。

安吖啶不能与含氯离子的溶液配伍,否则易产生沉淀。

雌莫司汀磷酸钠不可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本药。

氟罗沙星与氯化钠或含氯离子的溶液属配伍禁忌。氟罗沙星注射液是利用氟罗沙星结构中既有酸性基团,又有碱性基团,能与氨基酸生成可溶性盐而制成的,在电解质溶液中因同离子效应而使溶解度减小,致使形成的微粒在短时间内凝聚而生成沉淀。

曲伐沙星不得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本药,可能形成一种阿拉曲伐沙星的盐酸盐而发生沉淀,可用5%葡萄糖溶液、0.2%、0.45%氯化钠注射液来稀释本药。

胺碘酮使用稀释液时只能用5%葡萄糖溶液,禁用生理盐水稀释。

去甲肾上腺素本药宜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而不宜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多烯磷脂酰胆碱严禁用电解质溶液稀释。

甘露醇避免与无机盐类药物(如氯化钠、氯化钾等)配伍,以免引起甘露醇结晶析出。

促皮质素不宜与中性及偏碱性的注射液配伍,如氯化钠、谷氨酸钠、氨茶碱等,以免产生混

浊。(急性痛风发作,本药40-80U稀释于生理盐水250-500ml中静脉滴注。)

硫酸普拉睾酮不可用生理盐水溶解,可产生混浊。泰能一瓶含0.5克亚胺培南,0.5克西司他丁。有效成分为亚胺培南。

2.抗生素的配药:我的上级医师总是说抗生素一般都用盐水配液,如果用5%葡萄糖配制疗效会减低。(当然除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般都用糖水配制之外)。不知道他在哪里看到这个结论的,也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是我在何权瀛教授主编的《呼吸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的肺炎治疗P66中常用抗生素的药物剂量中只是说“溶剂250ml+药物,静滴”,并没有强调使用盐水配制啊?!

关于这个问题,园内曾有讨论,例如:

抗生素配液时为什么大多用盐配,而不用糖配?

主张使用生理盐水,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以青霉素类为例,它们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使之分解加速,应用时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青霉素类。溶于葡萄糖液(PH=3.5~5.5)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青霉素类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极快。因此,严禁将碱性药液(碳酸氢钠、氨茶碱等)与其配伍。

协和王爱霞教授讲课:比较了静注,100ml,500ml,还是100ml药效曲线下面积大,建议.β—内酰胺类用100ml溶

在我的病房对于盐水的摄入在很多情况下是受到限制的,这时候往往需要将抗生素中的盐水换成糖水,而对于那些没有特殊限定的抗生素在更换后没有观察到大的疗效差别,不知在观察疗效上是否有更直接的评价指标;

其次,对于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延长给药时间是提倡的,直接静推是否不利于维持血药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如果患者需要限液,我们往往会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可以用较少的溶媒,但时间会维持2小时,不知各位在这方面如何做的。

先将红霉素在糖中溶解,在加入盐中就不析出结晶。感兴趣的可看一下现在的红霉素说明书。我试验过

首先,最顶楼同学能提出的问题似乎平常,但好多出入临床的医生往往人云亦云,不加思考。我们要有这种质疑的精神,求实求是的精神,这要才能不断进步,在临床工作中让那些不懂装懂却指手画脚的人沉默。

在此,我只想说一下加抗生素液体用量的问题。我认为,在允许的浓度范围内所用液体量小一些有益。原因:用液量小可以迅速将药给入体内,减少药物溶解后因氧化等减效。还可以减少因用液量大给药时间长肝脏更多的清除作用降低体内药物浓度。总之,用液量小,可以使药物迅速进入机体,迅速达到药物所能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发挥抗菌作用。药物的抗菌作用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

对此句话我有点异议:

1.“青霉素是需要滴注时间长的药物”应该说:“缩短给药间隔,多次给药”。对于此类药,因为药物稳定性的问题延长滴注时间还未达成广泛认同。一般 100ml溶液,30min内滴完。

2.在国外,很多抗菌药都不用做皮试,而我们的质量谁又敢保证输液泵长时间维持滴注,药性不会发生变化呢。

3.“青霉素....一开始滴注可以快速达到负荷剂量,随后控制滴注速度”一句有误,因为浓度依赖性的药物,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以一次给与高剂量,而时间依赖性的药物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越长越好,所以多次给药。

PK/PD对合理应用抗菌素的临床意义

药物的生物活性及其治疗作用,取决于药物体内浓度和维持时间。一定剂量的抗菌素在体内达到的浓度和维持的时间,涉及到体内药动学(PK)过程。抗菌素的治疗作用,与体内药物浓度和维持时间相关,同样也涉及到药效学(PD)的内容。所以,研究PK/PD对合理应用抗菌素,减少抗菌素耐药性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通用的衡量抗菌素抗菌活性和治疗效果的指标,是体外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能杀灭细菌的最低浓度(MBC),它们也是判断耐药的重要参数。但MIC仅是从浓度上反映抗菌素的抗菌活性,并没有包括其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的因素。药效学则将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和抗菌活性加以整合,是及时、正确选择给药途径,使用剂量,最佳间隔时间和适宜疗程,预测抗菌素临床疗效和避免耐药的非常有用的参数。

抗菌素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二种类型,所以在根据PK/PD参数制订给药方案时,也有较大的不同。浓度依赖型抗菌素,浓度越高杀菌力越强,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和甲硝唑等。其药效学参数是:24小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MIC,即AUIC>125-250时不但起效快, 且能有效地杀灭细菌和抑制耐药菌株产生, 临床有效率可达>90%,故应该大剂量每日1次给药(免疫健全患者要求AUIC>25~30,免疫抑制患者要求AUIC>100)。以及血清药物峰浓度(Cmax)/MIC的比值>8-12。如氨基糖苷类为每日1次,喹诺酮类为每日1-2次为宜。国外将氨基糖苷类药物由每日两次给药改为每日一次全剂量给药,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研究表明,如果喹诺酮类的AUIC>100时,细菌即使未被清除,其对药物的敏感率仍维持在90%以上;倘若AUIC<100,则耐药菌会逐日增加,最终细菌几乎全部耐药;动物感染模型研究也表明,在AUIC<30时,死亡率>50%,当AUIC<100时,动物感染模型几乎无死亡。

时间依赖型抗菌素(非浓度依赖型),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的多数品种。其Cmax 相对不重要,而药物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对预测杀菌力更为重要。时间依赖型抗菌素要求血清药物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T>MIC),其持续时间应超过给药间期的40%-50%。如一项对中耳炎和鼻窦炎治疗的临床研究显示,无论是敏感的还是中介的或耐药的细菌,当β-内酰胺类药物的T>MIC达到40%-50%时,抗菌活性都达到了最大化,对细菌的清除不仅时间加快,而且清除数量明显增多。另外,时间依赖型抗菌素,以通常剂量给药,血清药物浓度达到MIC值的4-5倍,其杀菌作用即处于饱和状态,再增加给药剂量一般不能改善疗效。如头孢他啶,分别给以1g和2g, 每日3次,后者的血清药物峰浓度成倍增加,但药效并没有增加,其原因是T>MIC的比例并没有增加。此类抗菌素没有或很少有抗菌素后效应,维持其血清浓度的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如β-内酰胺类抗菌素在感染部位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持续时间,即T>MIC为50%-60%时杀菌率最高,药效达到最大化,而碳青霉烯类抗菌素,T>MIC为40%就可以达到最佳疗效,之所以存在这种细微的差别,与抗菌素和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的高低差异相关。不同菌种要求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不同。头孢菌素类抗菌素的最佳疗效为T>MIC 60%-70%,青霉素为50%。目前临床上将青霉素给药剂量提高到每天一次 1000-2000万单位静脉滴注, 以减少给药次数,这种用药方法是错误的。因青霉素的半衰期小于1小时,推荐用药时间为每4-6小时一次。随意延长给药间歇时间,达不到T>MIC和持续时间超过给药间期40%-50%的要求。所以,时间依赖型抗菌素需要每日多次给药,或持续滴注,以维持MIC在间隔时间的50%-60%内。实验证明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治疗肺炎球菌感染动物,当血药浓度T>MIC不超过给药间隔的20%时,死亡率为100%,如达到40%-50%或更长时间时,细菌学清除率可达90%-100%,动物均存活。但也应注意,此类抗菌素的药物浓度达到MIC的4倍以上时,即使再增加药物剂量,疗效也不会增加多少。

1、讨论溶媒的量没有太大意义,关键在于单次应用时间。

因为30ml的溶媒只要能完全溶解,如果应用微泵泵入,维持几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100ml

的液体放开滴20分钟滴进去也是没有问题的。

不同药物对单次应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不久前听了美罗培南的一个演讲比赛,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单次应用时间相比1小时、2小时而言,3小时效果最好,理由同xueyaoshi战友的PK/PD理论。再比如对于流脑这样的病人,我们科的要求是在第一时间先iv160万单位(成人),然后再ivdrip,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过千万不要违反说明书,说明书的法律依据的效力是各种依据中最强的,比药典、教课书、专家意见都要强,违反说明书打官司肯定输

理想状态的抗生素给药方案:先给单剂量静注,使血药浓度达峰,再给静点维持稳定血药浓度。但静注抗生素风险太高,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以及注射部位强烈刺激,所以弊大于利,还是不这样用的好。

我是做临床药学的,从药学的角度说说吧:

1.抗菌药一般不主张静脉推注,可能过快的注入带来过高的血药浓度易发生不良反应。只是在一些一级医院病人经济拮据,为节省费用常见。

2.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值。

3.溶媒使用的量一般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量控制。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我在儿科临床中就有看到溶于500ml糖溶液,输了2个多小时,前面的药物都代谢了,还没输完,根本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现在大多是使用100ml+抗生素,或许是治疗习惯,这样效率比较高。

在医院管理年的检查中,对住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检查情况记录表(卫生部),相关的条款就有溶媒的选择是否合理这一条,我们也是按照这些理论去查的。

青霉素是需要滴注时间长的药物。它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抗菌效果由青霉素浓度高于MIC的时间长短决定,因此一开始滴注可以快速达到负荷剂量,随后控制滴注速度,使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越长越好。在国外甚至有采用输液泵长时间维持的方法。类似青霉素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有β-内酰胺类药物、碳青酶烯类药物等。根据PK/PD,此类药物除了延长滴注时间外,还要缩短给药间隔,需用q8h或q6h。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值。”

抗生素的抗素作用主要发生在被感染生物内,即使用碱性溶媒又能体高机体多少PH值?

我认为使什么样的溶媒重点关心的是抗生素的稳定性,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类:时间依赖性杀菌具有弱~中等程度持续效应的抗菌药,为β内酰胺类、红霉素等老一代大环内酯、伊曲康唑等,PK/PD参数是以T>MIC为参考;

另一类:时间依赖性杀菌具有强持续效应的抗菌药,为阿奇霉素等新一代大环内酯、四环素类、万古霉素、氟康唑等,PK/PD参数是以AUC/MIC为参考。

而再一类就是:浓度依赖性杀菌和具有强持续效应的抗菌药,为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制霉菌素、两性毒素B等,PK/PD参数是以AUC/MIC或Cmax/MIC为参考。在临床上,抗生素(我指的头孢类)静脉滴注,静脉推注,还有盐水,糖水配置,用100ml,250ml我都用过。

1.关于静脉注射的问题:很多抗生素说明书,在用药途径上,均提到可以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我在临床上碰到的静脉推注(缓慢)的病人,也没有碰到有不良反应的。但静脉推注一定要缓慢,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易产生不良反应。第一次看到静脉注射的

时候,也有和shanfeng一样的疑惑,但教授的解释是控制补液量,就像抗生素为什么有的用100ml,有的用250ml稀释一样,比如少尿患者。

2.关于糖水配置的问题:前面战友也都有提及,就是溶媒的PH值对抗生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抗生素在盐水中比较稳定,不易分解。但是在临床上,碰到一些病人还是用糖水配抗生素,比如一些需要限制液体输入量,但是又需要能量补充的病人,虽然也知道糖水会影响效果,但是为了兼顾,还是这样做了。

其实,虽然这些问题心里似有答案,但是正如shanfeng所说,教科书上没有明确的提及,临床上如此用了,但是究竟那个模式最好,是不是应该个体化,不得而知!药物间隔时间还要考虑多方面,包括半衰期的,阿奇霉素半衰期约41小时,可以保持体内浓度长时间>MIC,但万古霉素半衰期约3~ 9h,肾功能正常时。

口服补液盐III解读

口服补液盐III 适应症:治疗腹泻引起的轻、中度脱水,并可用于补充钠、钾、氯。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90205 生产厂家:西安安健药业有限公司 口服补液盐Ⅲ,国家基本药物,是WHO公布的低渗型ORS配方,通过调节肠道水、电解质代谢平衡,补液又止泻,用于各种病因和各年龄患者的腹泻治疗,也是WHO要求各国使用的腹泻病治疗首选药物。 WHO(世界卫生组织)和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78年建议口服补液盐作为腹泻病治疗的首选用药。通过近30年的临床研究,在口服补液盐I 、II的基础上推出最佳ORS配方,于2006年3月23日推荐使用口服补液盐III 口服补液盐Ⅲ 与传统ORS相比减少了钠和葡萄糖的含量,渗透压由311 mOsm/l降至245 mOsm/l。新配方可使溶液迅速吸收,减少静脉输液的必要性,并且能减少粪便量,具有补液和止泻双重作用,使用口服补液盐Ⅲ治疗腹泻是最为简单、有效和便宜的方法,尤其适合儿童腹泻的治疗,安全有效,无需住院。 WHO腹泻治疗指南明确指出,仅仅通过简单的口服补液的方法就能够安全和有效地治疗90%以上各种病因和各年龄患者的急性腹泻。 传统ORS 口服补液盐Ⅲ口服补液盐Ⅲ的优势 渗透压311mOsm/L 245mOsm/L 低渗:ORSⅢ,腹泻治疗首选用药 钠盐浓度90mmol/L 75mmol/L 疗效:双重作用,快速补液,安全止 泻 安全性:降低高钠血症发生几率,更 安全 张力2/3张1/2张

适应症轻度脱水轻中度脱水,补充 钠钾氯 疗效补液补液、止泻 口感苦涩淡甜口感:口感更好,更适合儿童 方便性:易于配制,随时轻松服用。 使用方便性每袋冲 500ml 每袋冲250ml,配备250ml量杯 规格:5.125g/袋,6袋/盒120盒/件 用法用量:临用前,将一袋量溶解于250ml温开水中,随时口服。 1、成人开始时50ml/kg,4-6小时内服完,以后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调整剂量直至腹泻停止。 2、儿童开始时50ml/kg,4小时内服完,以后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调整剂量直至腹泻停止。 3、重度脱水或严重腹泻应以静脉补液为主,直至腹泻停止。

口服补液盐BP2007

Oral Rehydration Salts General Notices DEFINITION Oral Rehydration Salts are oral powders containing either Anhydrous Glucose or Glucose, Sodium Chloride, Potassium Chloride and either Sodium Citrate or Sodium Bicarbonate. After being dissolved in the requisite volume of Water they are intende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hydration due to diarrhoea, including maintenance therapy. Oral Rehydration Salts may contain suitable flavouring agents. Where necessary they may also contain suitable flow agents in the minimum quantity required to achieve a satisfactory product. The composition of one of the formulations in use is described below in terms of the amount in grams to be dissolved in sufficient Water to produce 1000 ml. It is that recommended by the Diarrhoeal Diseases Control Programm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UNICEF). Sodium Chloride 3.5 g Potassium Chloride 1.5 g Sodium Citrate 2.9 g Anhydrous Glucose 20.0 g The oral powders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stated under Oral Powders and with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Content of potassium, K, sodium, Na, bicarbonate, HCO 3, chloride, Cl, and citrate, C 6H 5O 7, as appropriate 90.0 to 110.0% of the requisite amount, the latter being calculated from the stated amounts of the relevant constituents. Content of anhydrous glucose, C 6H 12O 6, or of glucose monohydrate C 6H 12O 6,H 2O, As appropriate 90.0 to 110.0% of the stated amount. IDENTIFICATION A. When heated with cupri-tartaric solution R1 a copious precipitate of copper(I) oxide is produced. B. Yield reaction B characteristic of potassium salts , Appendix VI. C. Yield reaction A characteristic of sodium salts , Appendix VI. D. Yield reaction A characteristic of chlorides , Appendix VI. E. For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Sodium Citrate a quantity of the oral powder containing the equivalent of 50 mg of citric acid yields reactions A and B characteristic of citrates , Appendix VI. F. For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Sodium Bicarbonate add 2 ml of hydrochloric acid . A vigorous effervescence is produced. ASSAY Carry out the following assays on the well-mixed contents of an individual sachet or on a

小儿常用补液方法

小儿补液总结如下:一、首先,判断脱水程度。1、程度性脱水判断:轻度脱水:由于身体内水分减少,患儿会稍感到口渴,有尿排出,检查见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两眼窝稍有陷,捏起腹部或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尚快。(轻度脱水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有尿排出,一般情况可,哭时有泪)中度脱水:患儿的出烦躁,易激惹;口渴想喝水,婴儿四处找奶头,如果得到奶瓶,会拼命吸吮;医学教育网原创啼哭时泪少,尿量及次数也减少;检查见患儿两眼窝下陷,口舌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慢。(中度脱水主要的判断标准:开始烦躁,易激惹,哭时泪少,眼窝下陷)重度脱水:患儿现为精神极度萎缩、昏睡,甚至昏迷;口喝非常严重,啼哭时无泪流出,尿量及尿次数明显数少。检查见患儿两眼窝明显下陷,口舌非常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很慢。(重度脱水判断标准:精神萎靡,甚至昏睡。皮肤相当的干燥,甚至出现了花纹,哭时无泪,无尿排出。) 2、渗透性的判断:低渗:血清钠 <130mmol/L ;(初期并未有口渴症状,但

是极易发生脑水肿)等渗:血清钠130-150mmol/L ;高渗:血清钠>150mmol/L 。(口渴症状相当的明显,高热,烦躁、肌张力增高. 接下来,补什么,补多少,怎么补的问题了。 一、补什么、补多少 1、补液总量:轻度失水:90-120ml/kg*d 中度失水:120-150 ml/kg*d 重度失水:150-180 ml/kg*d 补液总量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一般需按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计算。 ①累积损失量:指病后(如急性脱水)减轻之体重数量,这部分液体最主要。这部分液量可根据脱水程度加以估计。累积损失量也可按体表面积计算,轻度脱水为 30-50ml/kg ,中度脱水为50-100ml/kg ,重度脱水为100-150ml/kg 。 ②继续损失量:按实际损失补充,一般在禁食条件下为40ml/kgd ,非禁食状态是 30ml/kg 。电解质包括钠、氯及碳酸氢离子各40mmol/L 。继续损失量也可以用口服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III

口服补液盐Ⅲ,国家基本药物,是WHO公布的低渗型ORS配方,通过调节肠道水、电解质代谢平衡,补液又止泻,用于各种病因和各年龄患者的腹泻治疗,也是WHO要求各国使用的腹泻病治疗首选药物。 医保甲类。 基本信息 ?外文名称 Oral Rehydration saits III ?用法用量 将一袋量溶解于250ml温开水中,随时口服。 ?是否处方药 非处方药 ?别名 博叶 ?药品名称 口服补液盐III ?药品类型 化学药品 ?批准文号 H20090205 ?主要用药禁忌 1.少尿或无尿 2.严重失水、休克。 ?运动员慎用 非慎用 ?主要适用症

治疗腹泻引起的轻、中度脱水。 ?不良反应 1.恶心、呕吐,多为轻度 ?是否纳入医保 纳入 ?剂型 5.125g 目录1简介2服用说明 简介 通用名: 口服补液盐Ⅲ 商品名:博叶 形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 规格:5.125g:氯化钠0.65g,氯化钾0.375g,枸橼酸钠0.725g和无水葡萄糖 3.375g. 口服补液盐III 适应症:治疗腹泻引起的轻、中度脱水,并可用于补充钠、钾、氯。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90205 生产厂家:西安安健药业有限公司 WHO(世界卫生组织)和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78年建议口服补液盐作为腹泻病治疗的首选用药。通过近30年的临床研究,在口服补液盐I 、II的基础

上推出最佳ORS 配方,于2006年3月23日推荐使用口服补液盐III 。与口服补液盐II 相比,口服补液盐III 减少了钠和葡萄糖的含量,从而降低了渗透压,更适合婴幼儿预防脱水和轻中度无循环衰竭的脱水的液体补充。 口服补液盐Ⅲ 与传统ORS 相比减少了钠和葡萄糖的含量,渗透压由311 mOsm/l 降至245 mOsm/l 。新配方可使溶液迅速吸收,减少静脉输液的必要性,并且能减少粪便量,具有补液和止泻双重作用,使用口服补液盐Ⅲ治疗腹泻是最为简单、有效和便宜的方法,尤其适合儿童腹泻的治疗,安全有效,无需住院。 WHO 腹泻治疗指南明确指出,仅仅通过简单的口服补液的方法就能够安全和有效地治疗90%以上各种病因和各年龄患者的急性腹泻。 传统ORS 口服补液盐Ⅲ 口服补液盐Ⅲ的优势 渗透压 311mOsm/L 245mOsm/L 低渗:ORSⅢ,腹泻治疗首选用药 钠盐浓度 90mmol/L 75mmol/L 疗效:双重作用,快速补液,安全止泻 安全性:降低高钠血症发生几率,更安全 张力 2/3张 1/2张 适应症 轻度脱水 轻中度脱水,补充钠钾氯 疗效 补液 补液、止泻 口感 苦涩 淡甜 口感:口感更好,更适合儿童 方便性:易于配制,随时轻松服用。 使用方便性 每袋冲500ml 每袋冲250ml ,配 备250ml 量杯 服用说明 规格:5.125g/袋 ,6袋/盒 120盒/件 用法用量:临用前,将一袋量溶解于250ml 温开水中,随时口服。 1、成人开始时50ml/kg,4-6小时内服完,以后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调整剂量直至腹泻停止。 2、儿童开始时50ml/kg,4小时内服完,以后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调整剂量直至腹泻停止。 3、重度脱水或严重腹泻应以静脉补液为主,直至腹泻停止。 有效期:24个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205

自制补液盐

ORS是口服补液盐的英文简称,它是防治腹泻脱水的有效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配方。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可以买到ORS,但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还很难买到。因此学会在家庭中自制口服补液十分重要。 家庭中自制口服补液溶液方法一 自制糖盐水口服液方法: 原料与用具: (1)白糖、食盐和摄氏40度左右的温开水适量; (2)清洁的盛水容器一个; (3)清洁的空啤酒瓶一个; (4)小茶匙一把。 制作方法: 将20克(相当于两茶匙量)白糖和1.75克(相当于1/4茶匙量)食盐放入容器中,再加入500毫升(相当于一啤酒瓶量)温开水,充分搅匀后即可服用。 自制米汤电解质溶液方法: 原料与用具: (1)大米粉或小米粉、食盐和清洁水适量; (2)清洁的空啤酒瓶和瓶盖各一个; (3)清洁的空火柴盒一个; (4)锅一个,勺子一把。 制作方法: 将大米或小米磨成粉,取25克(相当于两平火柴盒量)米粉和1.75克(相当于一平啤酒瓶盖量的一半)食盐,放入锅内,倒入500毫升(相当于一碑酒瓶量)清洁水,边煮边搅,煮开5-8分钟,冷却后即可服用。 ORS配方: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粉20克,加凉开水至1000毫升。电解质浓度:钠90毫当量/升,钾20毫当量/升,氯80毫当量/升,碳酸氢根30毫当量/升,葡萄糖111毫分子/升,所以ORS为2/3等渗电解质溶液。如果没有葡萄糖粉,可以用蔗糖代替,因蔗糖在小肠分解成果糖和葡萄糖,所以用量应加倍。但蔗糖浓度大、味太甜,容易导致呕吐。另外,碳酸氢钠可用枸橼酸钠2.9克代替。 ORS配方有下列优点:渗透压接近血浆;溶液中的钠、钾、氯浓度能纠正腹泻时钠、钾、氯的丢失,而且患儿能够耐受;溶液中的碳酸氢钠浓度能够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葡萄糖浓度为2%,能有效地促进水和钠的吸收。 ORS改良配方:即将ORS配方中的葡萄糖20克去掉,改用谷粉80克,其他成分不变,所以又叫谷物口服补液盐。谷粉可用米粉、玉米粉或高粱粉。ORS改良配方有下列优点:可就地取才,不用买葡萄糖粉;味道可口,患儿容易接受;服后呕吐少,或者呕吐较轻;大便成形快;热量较高,维生素及矿物质丰富;电解质吸收较好。

口服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急性腹泻脱水有优异疗效的药物,处方组成合理,价廉易得,方便高效,其纠正脱水的速度优于静脉滴注。 药品名称:口服补液盐: 主要成分:再水化溶液。 性状:溶液剂,散剂。 规格:溶液剂:(临用前加水配制);散剂:5.5g/瓶(用时加200ml水溶解)。 是否医保用药:非医保 是否非处方药:处方 简介 口服补液盐是世界卫生组织1967年制定的配方,其成分是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和葡萄糖20克,加水至1000毫升后饮用,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和秋季腹泻引起的轻度及中度脱水。1984年WHO将配方更改为氯化钠1.75克、氯化钾0.75克、枸橼酸钠1.45克、无水葡萄糖10克;2006年WHO公布新配方为:氯化钠2.6克、氯化钾1.5克、枸橼酸钠2.9克、无水葡萄糖13.5克。口服补液盐应用不当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其原因在于消化不良和急性胃肠炎患者的消化道粘膜有炎性水肿,吸收功能很差,短时间内大量快速服用补液盐,不但难以吸收,而且会促使胃肠蠕动加快,引起吐泻加剧,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加重。所以,口服补液盐虽有许多优点。但也不能滥用。 功能主治 该品对急性腹泻脱水疗效显著,常作为静脉补液后的维持治疗用。 1、此疗法不单适用于医疗条件较好的城市,适宜于边远地区的。在世界范围内,口服补液盐疗法的推广应用每年可挽救数十万患者的生命。 2、该品虽为口服制剂,但同样强调含量准确、配制方法及使用方法之规范。在通常情况下,口服液体制品主要强调主药的摄入总量,如某液体药剂,每次要求口服10%溶液15ml(主药1.5g),若改用5%溶液30ml 或20%溶液7.5ml以水服下亦可。但作为口服补液盐而言则不可类推,其含盐类不仅应准确,添加的葡萄糖也并非可浓可淡,配制量及加糖量应力求准确。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g,加水1000ml。其内含水电解质为:钠90mmol/L,钾 20mmol/L,氯80mmol/L,碳酸氢盐30mmol/L,葡萄糖111mmol/L。口服单纯盐水能引起水泻,3%以上的葡萄糖溶液也能引起渗透性腹泻,就是过去口服补液盐不成功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初,基础医学研究证实,1%~2.5%的葡萄糖能促进水和钠最大限度吸收。肠道内钠和葡萄糖的吸收,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