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3 最新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3 最新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3 最新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3 最新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明确课标要求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

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

4.知道和理解断层的概念和断块山的形成,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

多媒体投影: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

设问:珠穆朗玛峰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

一、山岳的形成

1.褶皱山

多媒体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

学生尝试回答。

教师引导演示: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学生模仿。

多媒体投影:背斜和向斜的对比表格。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填写表格。

教师提问并点评。

多媒体演示:1.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提问: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

1.从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两方面比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2.在对有关地质示意图进行背斜和向斜判断时,不能单看其地表形态,一般可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判断:①根据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判断;②通过观察岩层之间的关系,以恢复构造的原来面貌来判断。

多媒体投影:“华山、庐山、泰山”景观图

提问:“华山、庐山、泰山”属于哪种山?

学生阅读教材。

承转过渡。

2.断块山

多媒体投影:断层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要求学生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承转过渡。

除了断块山,还有哪种原因形成的山?

3.火山

多媒体投影:火山的喷发过程

教师点拨:学生应该掌握火山的形成、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等方面的知识。

设问:如何评价火山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讨论。

教师总结:应该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火山对人类有利也有弊。

多媒体投影:本课练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 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及答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1~4题。 1.图中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 A.库布齐沙漠 B.土默川平原 C.呼和浩特市 D.阴山山脉 2.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A.地质条件稳定 B.年降水量增多 C.灌溉条件改善 D.黄河水量减少 3.河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湿地破坏 B.森林锐减 C.水土流失 D.土壤盐渍化 4.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 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 B.海拔 C.水 D. 热量 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 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 于2014年底通水,该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 紧张状况。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读图回答5~6 题。 5.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提高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有利于提高晋煤水运的能力 C.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D.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6.黄淮海地区水资供需矛盾突 出的原因是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 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的污染浪费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 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其具体表 现就是形成了一个个农业带,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7~8题。 7.对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追求生态效益 B.追求经济效益 C.便利的交通条件 D.完善的制度、法规 8.有关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F处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光合作用强,棉花带分布在此 B.A处为乳畜带,这里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C.B为小麦带,北部由于冬季较长,种植冬小麦,中部则种植春小麦 D.C、D、G分别是玉米带、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 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阅读上述文字,完成9~10题。 9.使“八百里洞庭”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②上游水土流失严重③蒸发和下渗④引水灌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C.水土流失加剧 D.水资减少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丰富,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11~12题。 11.在资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

(完整版)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 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 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2.四季的划分

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 说明: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卷; 2、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下面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正确的选项填在后面的答题表中。)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是主观任意划分的 D.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 2.对我国不同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南方差B.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 C.浙闽山区民居屋顶多为平坦状D.南方民居墙体较北方严实厚重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完成3—5题。 3.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 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A.a B.b C.c D.d 4.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 述,错误的是 A.a——洪涝灾害B.b——土壤肥力 C.c——灌溉水源D.d——生长积温 5.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6.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最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 B.粮食种植业精耕细作 C.与东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操作 D.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长期以来需要从区域外调入粮食 7.下面各项中,适宜应用遥感技术的是 A.人口普查B.森林普查C.交通定位导航D.确定某点高程8.GIS的全称是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C.全球定位系统D.地球卫星导航9.根据“因地制宜”的方针,下列地区与应种植农作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试题综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 1.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读图回答题。 3.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B.20世纪80年代的气温高于20世纪40年代的气温 C.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 D.近百年来的气温明显低于距今7万年到距今1万年的气温 4.上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5.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

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 2.1969-1972年,美国人登月成功。他们在月球可能上看不到() A. 太阳黑子 B. 流星现象 C. 夜晚的星星 D. 彗星的长尾 阅读以下材料和图示,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2014年10月8日傍晚,上海的夜空开始上演今年国内可见的唯一月全食;18时25分,月亮开始变红,红月亮过程持续近1小时。 3.月球所属于的天体类型是()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彗星 4.下列天体系统与此次月全食所涉与的天体系统无关的是() A.总星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太阳系 5.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试卷.doc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多选和不选均不得分。 1.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 A.干湿地区B.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 2.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B.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区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D.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3.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B.气候和地貌C.水文和土壤D.植被和水文 读图1“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4—5题: 4.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A.草原B.苔原 C.硬叶林D.针叶林 5.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B.固体废弃物污染 图1 C.土地沙化D.臭氧层破坏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6—9题: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D.干旱和大风现象 7.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A.平整土地B.修水平梯田C.深耕改土D.造林种草 8.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C.贫困D.环境恶化

9.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 .经济可持续发展 B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 .生态可持续发展 D .减少污水排放量 10.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A .露天开采 B .矿区道路的铺设 C .开矿井巷道的建设 D .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 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11—12题: 1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 .吸烟除尘 B .美化环境 C .防风固沙 D .净化空气 1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回答13—14题: 1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 .风蚀作用 B .水蚀作用 C .沉积作用 D .风化作用 1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 A .滥伐森林 B .开山取石 C .过度放牧 D .风化作用 图2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15—118题: 15.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 .交通发达 B .单位面积产量高 C .水热条件好 D .人均耕地面积广 16.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 .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 .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 .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 .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17.城市P 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130°E 图2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第一学期地理必修三中段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68分,每小题2分) 1、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上流程最长、流量最大的支流 B、田纳西河流域地形全为平原 C、田纳西河流域虽然降水少,但河床比降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 D、流域内有丰富的煤炭、铅锌等矿产 3、田纳西河流域的平原区,是美国农业带中的() A、乳畜带 B、小麦带 C、棉花带 D、畜牧和灌溉混合农业区 4、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发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 C、集聚生产 D、清洁生产 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下面问题5、6题 我国水能蕴藏量约6.8亿千瓦,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我国电力工业主要有水电和火电 两种形式,其中火电是主体。田纳西河流域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达457万千瓦,目前装机 容量为414万千瓦,水力资源利用率约为90%。 5、我国河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A、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B、我国水能资源不丰富 C、由于我国用电量大,所以水力资源尽管开发率很高,但仍比火电少 D、我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数量少 6、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A、河流的梯级开发 B、土地资源利用率及高耗能工业 C、旅游业开发 D、疏通河道 7、“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这样的护坡措施是() A、生物措施 B、工程措施 C、农业技术措施 D、生物、工程措施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8、9题 8、梯田田埂的水平延长方向一般与()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9、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10、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水文 B、地形和气候 C、土壤和植被 D、地形和植被 11、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 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 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12、GDP表示:()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D、工业生产总值 13、工业社会阶段,在石油资源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工业区() A、鞍山 B、曼彻斯特 C、阿伯丁D匹兹堡

地理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靖边七中12月月考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采用滴管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面和有机棉。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A. 增强市场竞争力 B. 改善生态环境 C.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 降低运输成本 2.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环境问题可能是 A. 水土流失 B. 石漠化 C. 生物多样性增加 D. 土地荒漠化 3.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机械化作业可缓解的问题是 A.交通不便 B. 资金不足 C. 劳动力缺乏 D. 土地多盐碱 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国家总的森林面积会逐渐减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态势出现减缓直至停止,并开始转变为扩张,这个国家森林面积从减少转变为扩张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被称成为“国家森林转型”。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出现“国家森林转型”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在“国家森林转型”阶段,面积逐渐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林地 B.耕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 5.我国“国家森林转型”现象较明显的地区最可能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 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页共14页◎第2页共14页

6.为有效控制田纳西河流域的洪水灾害,田纳西河流域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兴建大坝,疏通河道 B.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 建设和完善巨大航运网 D.发展畜牧业,改善气候 7.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修大坝,使通航条件大为改善 B.旅游业带来经济收人 C.大规模的水电开发 D.田纳西河的水质改善 8.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是 ①扩大了耕地面积②稳定了灌溉水源 ③减轻了洪涝灾害④增加了土壤肥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下图中右为“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左为“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土地沙漠化 10.经过调整,该县把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主要用于发展农区畜牧业,这有利于 A.改善局地气候 B.保护农田作物 C.防止水土流失 D.综合利用资源 下表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题。 第3页共14页◎第4页共14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2010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2009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思考并完成1~3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B.水蚀 C.冰川侵蚀D.海蚀 3.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5.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水电站 C.增加灌溉面积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6~8题。 6.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7.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③提供供水和航运之便④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修建道路、桥梁 C.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D.兴建防洪设施 田纳西河源出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据此完成9~10题。 9.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②流域内降水丰沛③下游河谷较开阔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 ) A.夏秋B.秋冬 C.春夏D.冬春 11.图中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测试卷

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分别是() A.银河系、太阳系B.河外星系、地月系 C.太阳系、地月系D.总星系、太阳系 2.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A、氢气燃烧 B、氦气爆炸 C、核裂变反应 D、核聚变反应 3.地球上温度适宜的主要原因是() A.日地距离适中B.太阳光照条件稳定 C.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D.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4. 12月22日,下列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均为0o的是() A、北极点 B、北京市 C、广州市 D、南京市 5.下列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现象是:() A、昼夜的交替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春夏秋冬的更替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6.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的时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A.5月1 日B.7月1 日C.8月1日D.10月1 日 7.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A.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B.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D.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 8.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的时期是:() A.春分日至秋分日B.秋分日至春分日 C.夏至日至冬至日D.冬至日至夏至日 9.当本初子午线与昏线重合时,北京时间为:() A.9月24日2时B.6月22日8时 C.3月21日0时D.12月22日12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回答10~11题。10.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A.地壳中B.上地幔中C.下地幔中D.地核中 11.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A.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一)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下面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 把正确的选项填在后面的答题表中。 )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区域是主观任意划分的 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 也可采用综合指标 () ?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 .南方民居墙体较北方严实厚重 2. 对我国不同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南方差 B C.浙闽山区民居屋顶多为平坦状 D 图2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 3?5题: 3.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 B. 交通发达 单位面积产量高 水热条件好 人均耕地面积广 C. D. 4.以下不属于 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A. B. C. D. 5. 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A. 土壤十分贫瘠 B ?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30 ° E GIS 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 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 素的相互关系。回答 6题。 6. 对2000年与2006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 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数字地球”是 () A. 7. 指用数字表示地球的大小 把整个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用经纬网的数据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 用GPS 数据来表示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 ,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 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 回答8?10 题。 B. C. D.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9.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 C.水蚀作用 ( C.开山取石 D. ) D. 沉积作用 环境污染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讲解学习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3、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 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 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 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

高二地理必修三月考试题(理科)

高二地理必修三月考试题(理科) 班级: 姓名: 学号: Ⅰ问卷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1.下列关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方干旱地区广,北方湿润地区广 B.南方冬季多雨,北方夏季多雨 C.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小麦为主 D.南方农作物生长期短于北方 2. 下列各区与其特色优势、功能搭配正确的是: A、矿区-交通优势 B、中心商务区-艺术特色 C、文化区-商业功能 D、旅游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特色 3.列属于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的是 ①“三北”防护林②引黄济青③晋煤外运④退耕还湖还林工程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③④ 4.西电东送主要开发下列哪些资源 ①石油②天然气③煤炭④水能资源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③④ 5.“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意味着把西部建成 A.能源资源消费市场 B.农牧产品加工基地 C.能源供应基地 D.原材料供应基地 6.关于美国匹兹堡的发展,错误的是 A.初期是毛皮贸易场所,当地人大多从事畜牧业 B.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成为钢铁工业中心 C.有五大湖廉价的水运可以利用 D.由于资源衰减、环境污染严重而出现了衰退 7.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线工程从杭州取水,沿大运河输水到北京 B.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完工后,长江水将大部分调往北方地区 C. 西线调水路线最短,工程量最小,是最经济有效的调水方案 D.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取水,水位较高可自流输水 8.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C.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9.23.田纳西河流域形成了以高耗能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条件是: A.矿产资源丰富B.石油资源丰富C.科技发达D.水电、火电、核电丰富 我国某电冰箱生产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产品单一的电冰箱增加了空调、洗衣机、热水器、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人教版(含答案)

崖城高级中学13?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试题 学科:地理 (必修一)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老师:周秀云 审核人: 第一卷 2.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C.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和淡水湖泊水 3.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 ) A. 气旋与反气旋 B. 热力环流 4. 我国夏季的台风来自太平洋,成因是 ( D.冰川和生物水 A.干燥 B.狂风暴雨 C. 读图“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完成6?9题 6. 关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 ?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 大陆东岸为寒流 D. 大洋东岸为暖流 7. 洋流对海洋渔场分布有重要影响, 图中最有 可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8. 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增温减湿 B .降温减湿 C.增温增湿 D .降温增湿 9. 能将①处被污染的海水带到②处的洋流是 A. A B . B C. C 10. 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A ) A .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 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A.地下水、湖沼水和土壤水 B.海洋水和冰川水 A.气旋 B. 反气旋 C. 冷锋 D. 暖锋 5.台风一般会带来 天气。 ( 1.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排列正确的是( A.光球、日冕、色球 B. ) 色球、光 日冕 C.光球、色球、日冕 D. 日冕、色球、 光球 .大气垂直运动 ) D .大气水平运动 以上都不是 D. 晴朗 图10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潍坊市高一地理期末考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组成。 2、请把第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请把第Ⅱ卷的答案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 直接写在试卷上。 2.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中表示夏至日的是: 2.我国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白昼时间比黑夜长,但白昼一天比一天短的日期是 A.春分日--夏至日 B.夏至日--秋分日 C.秋分日--冬至日 D.冬至日--春分日 3.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澳大利亚的季节应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我国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的方向正确的是: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5.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的时期是 A.春分至夏至 B.夏至到秋分 C.秋分至冬至 D.冬至到春分 6.当北京(116°E)太阳高度达一天当中的最大值时,北京时间(120°E)为 A、12时 B、12时16分 C、11时44分 D、11时56分 图为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7~9题。 7.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A.反气旋造成B.气旋造成C.冷锋造成D.暖锋造成8.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 A.气流下沉造成 B.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9.此系统易造成: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B.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下图为沿某岛屿20 纬线地形剖面及两地气候统计图,据图完成10~11题。 10.该岛甲、乙两地都是: A.1月降水量最大 B.2~6月的降水量逐月增加 C.7月气温最低D.8~12月气温逐月递减 11.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为: A.地处背风地带B.海拔较高 C.受沿岸寒流影响 D.距海较远 图5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关于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 B.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 C.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 D.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 13.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14.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右图表示重庆附近长江某水文站的气温、降水状况及该江段补给类型,读后回答15~16题。15.图中①所示的补给类型为: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填空(必修二全套)

高一地理基础过关(农业部分) 班级姓名 1、农业生产活动概念:。 2、农业分类:按生产对象分:、、; 按投入多少分:、; 按产品用途分:、 3、农业投入的要素:、、、。 4、农业区位中: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 5、季风水田农业区位优势: 自然区位:①; ② ③; 社会经济区位:①; ② ③; 6、季风水田农业特点:①; ②; ③; ④; ⑤; 7、亚洲水稻种植业分布在季风区的有分布热带雨林区的是 农业地域类型(二):大牧场放牧业 8、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国家: 分布在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属于,主要类型有牧牛和牧羊,其中属于牧牛业的国家、。 9、藩帕斯摹区位优势:①; ②; ③。 10、阿根延促进牧牛业发展措施:①; ②; ③; ④;

⑤。 农业地域类型(三):商品谷物农业 11、商品谷物农业最典型代表国家,另外还有该农业类型分布国 家、、、、 ,主要作物 1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基本特征:、。 1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优势:①; ②; ③; ④; ⑤。 农业地域类型(四):混合农业 14、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优点:①; ②; ③; 15、混合农业分布在、、、、其主要类型 澳大利亚著名农产品、 16、中国混合农业典型代表:的。 农业地域类型(五):乳畜业 17、乳畜业就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分布地区:、、、、 就农场小区域范围来讲多分布在附近。其生产对象是,是随城市发展产生面向农业地域类型。 分析西欧乳畜业发达的原因:①; ②; ③。 农业地域类型(六):热带种植园农业特点:。 与中国的区别:。 二、(工业部分) 1、工业投入的要素,自然方面:、、、 社会经济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