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个性化学习的特征与策略_3

小学科学个性化学习的特征与策略_3

小学科学个性化学习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管建林

(浙江省海宁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海宁,314400)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个性化学习,既能充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程度差异和需求差异,又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个性化学习,必须让学生学会从“学习拷贝”转向“学会创造”,从“学科学”转向“做科学”,从“无意学习”转向“有意学习”,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探究”,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个性化学习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实施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布置你完成”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主动为学生创设探究活动的情景,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儿童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客观事物、现象的探究体验,从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以活动为主的科学呼唤个性化学习

科学学习的核心在于探究,科学探究中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活动,二是参与。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个性化学习,能充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程度差异和需求差异,鼓励和允许学生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方式和方法,在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和合作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施个性化学习有利于扩大学生活动的参与面。科学课程内容和活动内容、材料的生活化,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泉,这使课程内容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观察活动、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等的方式呈现的,教材不再是为教师讲授提供的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与传统的课堂活动方式不同的是,科学的活动目的不是为了知识的接受,活动的方式也不只是倾听、练习和背诵,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多项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这些都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活动参与面。

2、实施个性化学习有利于丰富学生活动的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四个最主要的特征。一是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学生主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学习,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直接体验;二是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从主题的选择、活动的设计,到开展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三是学习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在教室、学校内进行,也可以走出学校,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社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社会化;四是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完成一项活动任务往往需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必须是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的结合、全身心投入。活动能产生经历,如学生在研究四季的气候变化、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过程中产生经历,有时一堂课学了什么,说不清楚,过程却终生难忘。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动植物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经历却会在人的一生中产生永远不忘的印象,这是活动所特有的,也是活动所追求的。

3、实施个性化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度。实施个性化学习是适应“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实际上是学生主体与学习对象之间的一种建构活动,因此,学生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以学生的已知和需知为基础,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兴趣和需要中选择学习主题,并帮助学生确定他们建构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创新,以便科学处理各种信息和实验数据,让相信通过科学探究来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更多的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由于每个学生已知的起点不同,需知的要求不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里,学生要想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就必须实施个性化学习,以不断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4、实施个性化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体系的最大特点是“教教材”—教学的全部任务在于完成知识点的授受。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时,将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以“有结构的活动”串起的科学课要求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就必须要求教师提供充足的科学探究材料,呈现多样的研究方式,让学生在选择中自主、合作探究,从而激发兴趣,丰富经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科学教学中实施个性化学习,可以改变学生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

得到发展。

二、个性化学习呼唤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逐渐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科学教学中实现个性化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度,又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从“一刀切”到“自助餐”,个性化学习丰富了教学过程。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中,个性化学习让教师从“一刀切式”走向了“自助餐式”。在开放的科学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个性化学习,必须为学生准备大量的学具,以供学生在开展不同研究时选择。如在《瓶子吃鸡蛋》一课中,教师在让学生看了瓶子吃鸡蛋这一演示实验后,让学生猜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瓶子吃了鸡蛋,学生在猜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上台选择鸡蛋,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有壳和没壳的鸡蛋,还有气球等,而在加热这一环节上,教师给学生准备了热水、酒精灯、纸和火柴等,让学生在讨论和制订好研究计划的基础上,自主上台选择实验的器材,结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设想,用自己选择的材料探究自己选择的实验。

2、从演示者走向点拨者,个性化学习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在小学实验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保证学生实验成功,做的演示实验较多,而在科学的探究中,教师演示的作用已经转向了点拨,如在《指纹》一课中,教师在表演了用铁粉“扫”出的指纹后,让学生玩指纹,在玩前,教师只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把指纹取在纸上,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这时,学生讲出了用印泥、泥工、水彩笔涂、透明胶带取等许多方法,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到二种方法来取指纹,学生的探究变得十分顺利。

3、从传授者走向引领者,个性化学习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教师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不同水平面的瓶子,让学生猜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学生在猜测后,提出用杯子、瓶子或量杯来比较水的多少。由于学生分别选择了杯子、瓶子或量杯来比较水的多少,使学习方法趋向多样化,传统的演示与传授已经无法在个性化的学习中生存,教师的角色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学习的引领者。个性化学习体现了教师与学生是真正的平等,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选择的机会,帮助学生寻找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并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

4、从注重结构获取知识走向关注过程获得体验,个性化学习实现了四个维度目标体系的回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课程目标从知识层面转向了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四个维度的目标体系。个性化学习是课堂教学开放的体现,让教师从关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转到关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从关注知识技能的记忆保持转到关注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从关注探究结果到同时关注探究过程和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四个维度目标体系的实现。在研究土壤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从引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入手的,在学生计划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探究活动,学生在“用筛子筛、用水浸、用眼睛观察、放在水中搅拌”等方法中发现土壤中含有空气、水、腐殖质、沙和粘土等,教学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师教学的重点由注重结构让学生获取知识走向了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体验。

三、实施个性化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科学探究中实施个性化学习,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环境的设计,为学生搭一个学习的“脚手架”,设立一个以学生表演为主的舞台,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全面发展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1、个性化学习让学生从“学习拷贝”转向“学会创造”。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指纹》一课中,教师在让学生玩指纹、充分感知指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生提出了“我的指纹是什么形状的?”、“我的指纹与小组同学比一样吗?”、“我的指纹有几种形状?”、“长大了我的指纹和现在一样吗?”等16个问题,教师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后选择一个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开展研究。以自主选择作动力,学生的研究是积极而开放的,在最后的展示中,学生学会了用写、画、印、比较等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成果,特别是学生对指纹的描述,如指纹像迷宫,像大轮胎,像可怕的龙卷风,像风中带着小雨点,像山、像狂风、像年轮等的比喻,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的发现,而且这些比喻都十分生动而形象。

2、个性化学习让学生从“学科学”转向“做科学”。个性化学习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了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在《混合身边的物体》一课中,教师一开始就出示了“醋”和“小苏打”,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后,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你想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最后让学生自己上台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结果学生快

乐地选择了自己的所要的研究材料,开始了他们的“做中学”研究,这种基于自主选择基础上的探究学习,“学科学”变成了“做科学”。

3、个性化学习让学生从“无意学习”转向“有意学习”。学习者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才会产生意义学习,有助于达到自己目标的知识,才会被认为是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当学习者发现学习材料不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或威胁到自己的价值观时,他就难以产生意义学习。在《乌鸦喝水》一课中,教师在出示乌鸦喝水的瓶子后,让学生讨论怎样让乌鸦喝到水,当学生提出用大石子、小石子、加水等方法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实验和实验中记录的方法,然后选择自己想要的材料,开展研究,学生在实验中情绪高涨,探究主动,学习变得愉快而有意义。

4、个性化学习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探究”。以验证为主的教学,十分注重“听讲与接受”学习,即使是以前的常识课,虽然有许多实验,但很多实验是老师演示,学生听讲,在接受后验证。而科学课上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从“记忆与模仿”走向了“理解与创新”。在《分离混合物》一课中,教师在出示米与面粉的混合物后,让学生讨论能不能分离?怎么分离?在学生讨论后,让学生自己上台来选择自己探究所要的工具和材料,学生有的选择了白纸,有的选择了小铁盆,有的选择了大脸盆,还有的选择了筛网和筛子等等,学生在取得成功后,许多组互相交换了材料与方法,真正达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汇报中,学生讲出了用小铁盆“敲底法”、用大脸盆“炒菜法”、在白纸上“滚动法”、用筛网或筛子“筛选法”、用嘴来“吹风法”等许多方法,课堂走向了真正的开放。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编.《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2、温寒江《现代教学论引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3、《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4、《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5、《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教育部,2001年6月8日.

7、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作者简介:管建林,海宁市教育局教研室科学教研员,主要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及研究。联系地址:浙江省海宁市教育局教研室,电话:0573-*******,133********,邮编:314400,电子邮箱:hnzwgjl@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16244354.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