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

浅析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

浅析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
浅析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

中国房地产十年历程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十年,过去的十年,是GDP高速增长的十年,过去十年,中国的快速增长震惊着世界,中国在举世瞩目中日渐膨胀,许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许多质疑都淹没在了对GDP 增长的赞美声中,不计环境承载能力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低廉的劳动力,低廉的土地价格都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中国的崛起似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似乎真的走出了独具一格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政府投资的有力拉动下“三驾马车”奔驰向前。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与经济同时崛起的还有房地产业,2003年对于房地产业来说注定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先后出台的121号文件和18号文件无不对中国房地产产生深重持久的影响,从央行121号文件到国务院18号文件,从2003年6月5日到8-12日,从房地产商一片哀鸿,到大喜,欢欣鼓舞。

《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即121号文件),“121号文件”的核心内容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其自有资金(指所有者权益)应不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商业银行发放的房地产贷款,严禁跨地区使用;商业银行不得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用于缴交土地出让金的贷款;对土地储备机构发放的贷款为抵押贷款,贷款额度不得超过所收购土地评估价值的70%,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承建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建筑施工企业只能将获得的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购买施工所必需的设备,严格防止建筑施工企业使用银行贷款垫资房地产开发项目。对于个人房贷,121号文件规定:商业银行只能对购买主体结构已封顶住房的个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借款人申请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的抵借比不得超过60%,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0年,所购商业用房为竣工验收的房屋;购买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住房的,应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并不再执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而按央行公布的同期档次贷款利率执行。

一时间,这个政策在社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又回到了姓资还是姓社的讨论中去,有关于房地产利空的消息铺天盖地,一时间房地产商人心惶惶,原本以加强银行监管和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政策却遭到房地产商前所未有的抗争,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主导舆论向政府施压。远总裁任志强反对呼声尤为激烈坚决,他说:21文件的严格执行将与央行的初衷相违,所谓截断了房

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完全否认房地产存在泡沫在现在看来更像是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准备的一套完美的说辞。事实上早在2003年,房价就已经出现了大幅攀高并且居高不下的状况,在此之前房地产消费连续几年的增长率高于GDP的两倍以上,商品房价与我国居民的家庭收入相比,房价超过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房地产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过高;商品房销售明显降温、商品房积压持续增加。而大多数房地产商对这些情况选择了熟视无睹,或者冠冕堂皇的冠以荒谬的理由进行解释继续误导大众与政府,但仔细分析,任志强与诸多房地产商的顾虑完全可算作是多虑了,121号文件并非孤立的政策,其主要目的也并非是打压房地产商,而是担心银行不良资产严重,而痛下决心整顿银行业务。

假如回到过去的那一天,121文件得以正常施行,房地产业未必会如诸多房地产商所说的遭受严重打击,甚至资金断链,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心剂政府绝不会容许支柱产业的崩塌,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应该是在政府干预下的地产商之间的联盟行为、合作开发行为增多。企业之间的重组与转让行为增多,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机会。房地产中的投机商也会无处遁形,大品牌的企业效益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可能会有新的突破,不再局限于银行贷款而转向如同房地产投资基金及信托产品, MBS,债券等。政策引导外资企业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同时会使国内房地产竞争更加激烈,

转而促进房地产整体质量的提升。这无论如何对于消费者是好事,经济适用房项目将大量增加,房地产也将保持平稳健康的增长。但是相关政策损害了利益集团得利益,两个月之后121文件胎死腹中,转而出台了与消费者选择完全背道而驰的18号文件。

有人持有这样一个观点: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经济发达国家)会让所有人都实现购买自有住房的,所有的国家中都会有大约30%的家庭会用租赁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他们所持的观点是政府要解决所有人的住房问题,但不是要每个人都拥有住房,用租赁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不等于生活空间与生活质量就差,尤其是不能期望所有人都购买一手新房,二手房并非达不到住房需求的满足。并以这样的理由对普通人无法承受的高房价做出合理解释,而他们却选择性的忽略了一些完全不应该忽略的问题:几乎所有发达国家中二手房的交易量都大于一手房的交易,许多国家二手房交易是一手房的三至五倍。中国只有少数城市二手房交易大于一手房。同时也正是因为二三级市场的不完善,交易存量严重不足,才造成了一手市场不断冲高。为了追求高率润,房地产商大多在一手市场做文章,然而,完善市场必然要两只脚做行动,事实上中国房地产在2003年便落下了病根,让人惊奇的不是跛脚之人终究倒在了路上,而是能够以如此畸形的姿态冲得如此快,如此远,以致于人们早已忘记这是个跛脚之人。

2003年8月31日,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也是一个让房地产商们弹冠相庆的日子,就在那一天,建设部出台了对中国

影响深重持久的18号文件

,这是我国房地产行业重要的转折点,由此开启了中国新的十年,完全不同以往的十年。

国务院正式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了、首次明确房地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表态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时任副总理的曾培炎论述了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当前的任务,并对贯彻落实18号文件精神做了部署。时任建设部长的汪光焘强调“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把‘目标’变‘指标’”。建设部房地产司司长谢家瑾认为:“文件的核心精神总的来讲是搞活房地产市场”。

中国房地产业在剔除了非市场化运作之贴合建设部房地产司司长谢家瑾所提出的核心精神,房地产市场的确拥有了更大更广阔的空间,再没有了政策性的障碍,中国房地产终于进入到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所标榜的不再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实业家,一夜暴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欲望在疯狂上涨的房价中滋生。炒房炒地皮,一时之间,投机风大肆蔓延,一个实业家辛辛苦苦十年所得的利润可能还不如投资房地产一年的回报高,在这样的风气下,还有谁愿意秉承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做吃力不讨好的实业呢?然而实业却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整体趋势

发生这样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无法衡量,也不得而知,是好是坏也许要经历若干年才能盖棺定论。

作为121号文件的坚决反对者,任志强随即写下在《水落石出》一文的开头写道:“从‘冬天’到‘泡沫’,从‘司法解释’到‘121号文’,历时近两年多的战火,随着国发(2003)18号文的发布而烟消云散了。虽然来得迟了点,但该来的终于来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不能因为有几个烂苹果而否定了一片林。房地产业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被国务院的文件肯定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事实。市场发展现状是健康的,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并且要持续稳定的支持与发展。应该承认局部地区的发展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市场的规范和监管还有待完善,但解决问题要靠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刘洪玉所长甚至把文件的出台视为行业发展的新里程碑。万科董事长王石也评价新政策:“控制张弛有度和更加灵活”。

可能无论是121号文件还是18号文件本身并无对错,造成的影响也无法量化衡量,历史为人们做出了选择,在这一年,中国走上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如果将98年的23号房改文件与03年的18号文件简单对比,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将经济适用房由“住房供应主体”改成了“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也就是说将原本由政府主导的住房问题全部交给了市场,市场成为了房地产业的主导力量。而往往过热的市场伴随着泡沫的产生。

值得铭记的2003年,这一年有人中国下了两剂猛药,“炒地皮,印钞票”

由此开始,中国房地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地产业逐年升温,在一片喝彩叫好声中如同脱缰的野马以狂放不羁的姿态冲向看似光明一片的未来。

伴随着昼夜不分的机械轰鸣,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日新月异的城市景观,无不让人们感受到房地产行业的空前繁荣,喧闹的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切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妙。

从那一年开始,我国土地市场步入繁荣期,,重要的表现是每年的土地购置面积超过3亿平方米,在最顶峰的2007年甚至超过了4亿平方米,达到了历史最顶峰。开发商展现了空前的热情,在资本市场融得巨资毫不迟疑的砸向房地产,疯狂的圈地,各地纷纷爆出地王,似乎只要涉及到房地产一定是稳赚不赔,一本万利。而事实上在房地产光速发展的4年内用这样的形容词丝毫不夸张。

在四年的房地产投资风潮中,也并非毫无风险与隐忧,大多数被掩盖在了房地产光鲜华丽的外表下。

在房地产热产生之后随之产生的流动性过剩就是其中的重要隐忧之一,衡量流动性是否过程通常使用M2作为标尺,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如果以每年16%的M2增长率作为标尺,那么从2003年起一直到2007年中国一直面临的重要问

题就是通膨压力,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在2007年7月M2处在了18.5%的高位,为了缓解通膨压力,回笼资金,巨量央票和特别国债获得发行,缓解人民银行对冲压力。

意识到房地产有过热风险的政府也做出相应的政策改变,在2007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将2003年以来“控制房地产投资过快”改为“保持房地产投资合理规模”并且提出“在严格的土地管理背景下,优先保证居住用地的供应”同年九月央行提高了非首套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率和贷款利率,抑制住房需求的增长同时被限制的还有外资对住房市场的投资性需求。同时在年末提出在未来一年内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这一系列的举措很明显的体现了政府对房地产过热的担忧,但是面对房地产所燃烧着的熊熊烈焰,这些举措如同杯水车薪很难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从承认房地产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的那一刻起,已经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奠定的基调,我们知道,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脉络就能发现,凡是投资过热尤其是房地产投资最热的年份,往往容易发生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因为房地产热本身就意味着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的加大,无论是开发商,炒地皮者,炒房者还是银行,都有着强烈的追逐利益的冲动,而所有的利益都必须通过货币这个媒介来完成。

2003年,当房地产第一次被确定被支柱产业,货币投放量也

随之同比猛增,房地产的发展与巨量的资金支持密切相关,而巨量的资金投放边然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这就需要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予以支持,货币的汹涌投放往往会增强人们对通膨日渐加大的预期,以这样的环境为大前提会滋生大量的投机,投资性买房,只要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加以改变或者没有走到山穷水尽,房价就会必然涨下去,短期的小修小补并不能解决问题。

对于信贷,从2003开始金融机构投放的房地产类贷款已悄然超过2003年金融机构全年发放的制造业贷款,房地产在资源流向方面占据了第一的位置。而在2007年央行提高准备金率也未能有效的缩小信贷规模,全社会的资源仍旧在集中流向房地产领域。即使提高了贷款标准,房地产商仍在通过各种途径融资,圈地,投机者仍旧在不遗余力的囤房囤地推高房价,到了普通民众难以承受的境地。市场需求决定价格,价格的飞涨时常会传达一种民众对住房有刚性需求的信息,其实不然,倒是像一场由政府主导,房地产商与炒房者上演的一出双簧,台下的普通百姓只能看着望而却步有苦难言。所谓的房地作为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却可笑的只是体现在GDP那几个空泛的数字上,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政策上不遗余力的支持,银行的信贷扩张,对普通民众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剥削,通货膨胀稀释了民众的购买力,房价的不停增高提高了民众固定资产投资率,房价的增速远高于GDP的增速使社会财富不断流向房地产业,大量热钱的涌入催生

了房地产泡沫,产生通膨压力,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只要这样的恶性循环有一节断链中国的经济就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而最终影响最大的,受害最深的仍旧是普罗大众。

要想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三驾马车”缺一不可,所谓“三驾马车”分别是指投资,消费,进出口。改革开放以来,本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拉开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序幕,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

简要分析一下拉动GDP增长的三大要素,抽取3个年份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分别为1990年2000年2008年

GDP

18667.8(亿元)

99214.6

314045.4

总消费

12090.5(百分比0.647)

61516.0(百分比0.6200)

152346.6(百分比0.4851)

总投资

4517.0(百分比0.24190)

32917.7(百分比0.3317)

172826.4(百分比0.5503)

净出口

510.3

(百分比0.0273)

2390.2

(百分比0.03316)

24229.4(百分比0.07715)1990年、2000年2008年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得: 我国GDP在1990年 2000年 2008年中一直是上升状态。其中总消费占各年GDP的比例依次为:64.76﹪ 62.00﹪ 48.51﹪;总投资为:24.19﹪ 33.17﹪ 55.03﹪;净出口为:2.73﹪ 3.31﹪ 7.71﹪

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投资总量从1900年开始就如同芝麻开花一般节节高升,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增长速度,消费占GDP比率竟然从64.76%直降到让人瞠目结舌的48.51%。这样畸形的增长使得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政府主导的庞大投资,成为了投放货币的依据和理由。一方面

投放货币稀释了民众财富,或者说,把民众的财富通过通货膨胀等方式悄悄转移到政府手中。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所建设的收费公路等,实际上是把民众的财富转化为国有资产,而且还可以继续对公众收取费用。通过发行货币建立大型企业,或者做矿产投资等,都是如此,显而易见,政府成为货币超发的最大受益者,民众购买力的下降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消费占GDP的比率。一方面政府高喊着扩大内需的口号,另一方面却没有做到藏富于民,由于货币超发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对民众财富造成了实质性的掠夺。一个直观的对比,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大致在3.3%左右,这个数字远远及不上每年5%左右的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民众的财富每一天都在蒸发,GDP在提高,民众购买力却始终在下降。而如今,为了粉饰消费萎靡,内需不振的现状甚至有人建议将原本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居民购房算作消费支出,这样的粉饰当真是荒谬绝伦,可笑之极。

当一个国家的GDP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时,经济结构就已经彻底失衡了

投资和出口上的力度逐年增加,有力的拉动了GDP指数的快速增长,出口量与投资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大量资源流向海外,付出了环境严重损坏的高昂代价却并未为国民带来生活水平实质性的提高,只是片面的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这样的行为让人不得不扼腕叹息。

在我们的经济教科书中,GDP被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

的的最佳指标,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但事实上,GDP 在中国严重神化了。米什金就指出:“许多政府开始承认,GDP 是一个虽然很有用但并不适当的福利衡量标准”GDP有着显而易见的缺陷。一些虽然被算作增加GDP的活动,却由于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应该从GDP中剔除。这个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比如,意向对硬度尼西亚的研究就认为,该国近年来计算出来的经济增长率由于对环境的破坏而应该减去3%,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中国的GDP中,如果剔除环境污染这种破坏性的经济活动,不断推动GDP的增长,增长率无疑也将大大降低。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消耗已有财富治理环境污染,同样会推升GDP。这有点像劣质建筑,由于质量太差,几年后就会拆掉从建,从建到拆再到建的经济活动,不断推升这GDP的增长,而财富却在不断被浪费与消耗。

在国外一个合格的官员必定是重视民生与环保的,即使GDP 增长率为负数,只要能够做到上述两点就会获得民众的亲睐,而在中国,实际情况似乎恰恰相反,GDP成为了衡量官员的唯一标尺,为了维持GDP的快速增长最简单易行的办法也是被政府广为接受的办法就是投资,而投资自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需要巨额资金,而银行恰恰扮演了为政府搭建便利的融资平台的角色,银行需要政府支持,于是政府急于用钱,银行乐于借贷。久而久之形成了庞大的难以偿还的地方债务。而这些巨额的贷款都流向哪了呢?官员们不会冒着丢掉乌纱帽的风险去资金注入制

造业,他们要的只是数据,GDP快速增长的华丽外衣,中国除了房地产业哪里还能在短时间内拉动GDP的快速增长呢?这一服针对GDP的特效药效果空前明显,时间短,见效快,几乎可忽略不计的的副作用。结局总是皆大欢喜的,官员们心满意足的披着GDP的华丽外衣升官发财,银行在其中大捞一笔,巨额资金保证了房地产的“空前繁荣”。

地方政府背负着巨额债务,这些债务如何清偿呢?主要是卖地!审计署的报告给出了答案:地方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过大,至2010年底,地方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与2.55万亿,设计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

在地方融资平台最旺盛的地区,土地作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资产,被大量收储并注入融资平台公司,目前这些地方恰恰就是资金最紧缺的地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大部分是土地抵押贷款,很多还款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如果土地市场持续低迷,就会造成地方的土地出让收益缩水,会使土地抵押贷款的债务开始恶化。一些地方的将会出现债务违约的苗头。

地方债务持续扩张而不至于爆发债务危机的重要保障是:政府手中掌握足够多的土地,并且,这些土地保持者持续升值的态势。而问题在于:土地价格一旦下跌,债务问题将会迅速浮出水面,地方政府将会如何应对呢?最令人担忧的是地方债务还在快速增长。

同时由于投资冲动和出口冲动引发资金流动性过剩,央行对冲过剩流动性的压力逐渐增大,在人们的认知中,钱自然是越多越好,可是市场是由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决定的,在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大致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是需要寻找出路的,用到处堵的方法也是行不通的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最直接后果是它要被吸纳掉,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在价格上。

过多的资金会在被吸纳的过程中推动某些资产价格的上涨,目前主要表现为全球性的石油价格、黄金价格、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上升。而对于2007的中国来说,中国的银行体系聚集了太多的流动性,银行的钱多得“花不出去”,房地产、股票这些大众可以接触的投资品价格持续上升,相反,在一些“会员制”的市场如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却很低。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GDP指数逐年升高,而消费水准却逐年下降?如此荒诞怪异的现象。毫无疑问,由投资冲动和出口冲动引起的流动性过剩又由民众埋单了,大量的货币涌入证券市场,因为过剩的流动性使得房地产商融资渠道变得异常通畅,特别是证券市场,为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储备,使得房地产开发商肆无忌惮的买地,圈地。不断提升的资产价格时时刻刻刺激着投机者的神经,朝思夜想的一夜暴富仿佛触手可及,失去理智一般的把自己辛苦积攒的储蓄砸向房地产市场,在这样一次次的投机获利中,不仅仅将房价推到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高位,同时也相应改变了社会风气,勤勤恳恳踏实做事的行事准则

被投机暴利所带来的浮躁风气所颠覆。就这样房地产泡沫就这样产生并且被被越吹越大,而市场终究会让给予投机者沉重的打击,泡沫也一定会有破灭的那一天。但是在房地产业极度繁盛的2007年,似乎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愿意相信房地产业会有衰落的一天。中国社会的种种隐忧被湮没在一片歌舞升平当中。

已经在2007年初见端倪的金融危机在那时似乎离中国还很遥远,并未意识到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正在靠近,继续沉浸在快速崛起的虚幻假象之中。对于经济前景过于乐观的估计推动了投资继续稳定快速的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投资同比增长25.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247亿元,同比增长26.4%,房地产开发投资16814亿元,增长30.3%,比上半年加快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6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速极快。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相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8.5%和22.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如此之快,货币投放量如此之大。这些都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

而在2007年的第四季度,央行突然针对过剩的流动性进行了货币政策的调整:

2007年,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形势,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总量平衡。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在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六次上调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信贷结构优化,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快外汇管理政策调整,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尽管银行收紧了银根,并且连续两次加息,但市场中流动性并未显著减少。国家似乎也意识到房地产存在过热现象,甚至限制了外商投资房地产业。虽说限制外商投资房地产业并没有能够阻挡房价上升的势头,但是不得不说这个政策对中国经济起到了极大的维护作用。如果大量资金流入我国房地产市场将加大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2001年以后,在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人民币产生了升值的预期。根据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在本币升值的过程中,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会产生价格上涨,吸引大量的外资投机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而大量外资的流入又进一步强化了本国货币的升值预期。在当时人命币汇率改革的大前提下,如果房地产价格还不断上涨,则国际资本可以通过投机国内房地产和汇率来赚取双重利润,它不仅对实体经济带来可怕的后果,而且会进一步导致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这是中国无法容忍的。

时光回溯到2008年,那是一个对中国对世界都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一年,2008年8月20日,当奥运之火熊熊燃烧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之中时,当全国人民声嘶力竭的呐喊时,当运动员一次次热泪盈眶的合着国歌时,整个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了一起。同时这一年也是全世界蒙受巨大灾难之时,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如果以前有人预测作为世界文明的金融寡头的贝尔斯登,美林会被廉价收购,经历150风霜坎坷的雷曼兄弟会轰然倒塌,或许只会引来人们嘲讽与嗤笑。然而这让全世界震撼到难以复加,和惶恐不安的噩梦竟实实在在的发生了。经过大萧条的猛烈冲击仍然屹立不倒的五大投行终于在次贷危机的阴影下缴械投降,永无止境的贪欲成为了这场危机的元凶,而在问题真正暴露时,华尔街的大佬们各扫门前雪与吞并同行,各方博弈瓜分了处在风雨飘摇的贝尔斯登,并且对雷曼兄弟的求援置之不理,冷眼旁观丝毫不讲同行情谊。由此开始,浩浩荡荡的金融海啸拉开了序幕。

而危及从何而来?

从本质上讲危机是一个泡沫不断膨胀最终爆破所带来的。所以若要追究危机产生的原因就必须要研究是什么温床哺育产生危机的泡沫。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海啸,而量变不断积累最终质变成次贷危机的正是美国房地产泡沫。截至2006年,美国的房地产已繁荣了十几年。因其初始正常的供应关系导致房价连续的上涨,这一趋势让人以为房地产是一种安全的投资选择,于是人们对房地产进行投机,投机行为的加入致使房价继续呈现上涨的趋势,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06年的中期。其中90年代初至2006年的十几年间正是房地产泡沫从小膨胀到达的历程。

在消费文化和宽松的信贷环境下,美国逐渐被催生成为一个信用卡消费大国,在这样举债消费的情况下美国公民在2008年人均负债达到了4.4万美元。但是在金融海啸之前从未听说有哪一

个美国公民对身上所背负的沉重债务所忧虑,这一切都得益于利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房价也始终有上升的趋势。在投机心理的驱动下,债务人将房产抵押进行融资并再度购置新的房产,他们始终相信这样反复的循环是一种简单易行并且绝无风险的投资方式。当一种东西被当成商品来买卖消费,投资投机,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市场机制来满足这样的互动。有消费就有市场,有市场的旷阔前景就有投资投机。于是在美国为了满足这种畸形的消费(投机),开始大兴土木地兴建房地产。随着房地产的大量建设,房子的供求天平开始严重倾斜偏向供大于求的一边。到了2006年中期,已经繁荣了十几年的美国房地产价格终于出现下滑。于此同时因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了抵御通货膨胀,接二连三地加息导致利率回升,还贷成本上涨。在房价下跌,还贷成本上涨与债务更加缠身的情况下,信用评级为次级的借款人终于发现他们无法偿还贷款。于是违约的现象开始广泛出现。

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碎引发次贷危机,次贷危机通过美国的金融市场影响到全球的金融市场,从而发生全球金融海啸,金融海啸带来的信贷紧缩波及到实体经济从而造成失业率上升,消费支出骤减,进而迫使政府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来遏制实体经济衰退。当一个国家没有那么多的资本来运作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通常这个国家会采用发放国债或者增大基础货币投放量的方式(印钞)来实现经济刺激计划

这样的情景与现如今中国的房地产业何其相似!当政府的宏

观调控无法影响市场预期时就是中国房地产业寒冬来临之时。“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如今中国走向了历史的分叉路口,一方面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另一方面却是满是臭泥的沼泽。中国将何去何从?扑朔迷离的未来仍旧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

撇开题外话在此回到2008年那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在2008年之前由于政府主导的投资时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房地产领域即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又成为推手,而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而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颇具标志意义,民生问题首次单独成章。“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也成为了该年度政府着重抓好的九项工作里的第六项。如果在那时能够全面转移工作重心,即使进行修正,即使转向民生还不算太晚。就在这改变的临界点,不得不说造化弄人。次贷危机的恶化使中国再次竭尽全力保增长,全面解决民生问题的时机再次被推后了。

飞涨的房价只是有利于少数既得利益者,从宏观层面来看,他恶化了民生。房价飞涨不仅带动了房租上涨。还带动了物价整体上扬。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昱辉曾指出:2003年以来,中国进入了历史上货币最宽松的时期。2002-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资产从5万亿元涨到了24万亿元,广义货币从18万亿元涨到68万亿元,银行资产从23万亿元涨到88万亿元,然而同期名义GDP只涨了1.83倍!那么为何决策者始终认为:“宽松货币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同文化的概述及对现状的分析,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 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韩流的席卷。自打美国电影进入我国境内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程度较高,但明显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说课讲解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萌芽与形成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和先秦奴隶时期及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主要是以皇家及贵族的宫苑为主,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春秋战国时期是萌芽时期的一个转折期,园林从商周时期娱神的“高台”形式转变成建筑群的形式,并且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建筑结构也变得相对清晰明了化,加之以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短暂的活跃期也使园林艺术在性质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园林审美观初步形成。道路秦汉时期,园林则成为了帝王游乐生活的地方。这个时期的园林不仅在布局上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建造,并且在建造意境上也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如秦始皇为了达到长生不老,模拟蓬莱神话中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建造园林,尽管这只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但这种性质却确定了山水园林的主体地位。 1、秦汉时期,私人园林也有发展,民间构住宅旁建造的小园林也是相当普遍的。在私人宅邸中,人们对庭院布置相当重视,庭院的绿化已经成为宅邸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先秦时期,造园行为已经初具规矩和规模,在原先以生存为目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娱乐、游戏及祭祀等建筑。这时期的园林大都设置了高台,其目的是为了通神明、察灾情等,但是后来随着园林中景致成分的提高,高台的游赏作用逐渐被强调了出来。 3、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学会耕作,建立村落。这时候的园林更多的是为了遮蔽风雨,实用性意义更强。而这种以居住为目的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建园意识则是对于环境的改造,如栽花植树等。 二、转折期 转折期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三百多年的动乱时期里,各地大小政权分裂割据,都纷纷在自己的首都修建宫苑,这就形成了一个园林兴建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布局更趋规范化,南北中轴线的形式开始更加清晰化,贵族和贫民分割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些功能性的建筑也与居住区分隔开。这时期私家园林也开始兴起,由于这时期盛行的山水田园风情,加上一些文人作诗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所以私家园林在这时期主要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寺庙园林也开始体现,并以很快的速度遍及了大江南北,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以见寺庙建筑当时的兴盛程度。 政权的割据使得各国统治者纷纷兴建官苑,由于统治者的支持,造园活动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园林快速发展,思想的解放也促使园林艺术更上一层,在满足人们物质的同时,还注重精神上的享受。 1、战争的影响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否定了秦汉时期长生不老的人生观,取而代之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在园林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寄情于山水,将士族的隐逸思想发展到园林中。 2、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艺术的各门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山水画、山水文学等,这些对园林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结合让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成为后世人文化人园林基本特征之一。 3、私家园林在这一时期基本普及。这时期私家园林是秦汉时期普遍的贵族府邸宅院和这时期文化士族的隐逸生活的基础上的发展,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进入世纪以来,国内地房地产市场日趋火爆,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地财富奇迹,在很多地区,房地产业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地支柱.在这种大地风潮之下,人们纷纷涌向房地产领域,不论之前做过何种工作,仿佛一旦进入房地产就可以资产翻倍.然而,经过几年盲目地火爆之后,房地产市场地泡沫不断增大,国家和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些调控措施不断出台,房地产市场终于开始逐渐回归理性.那么,国内房地产业未来地趋势又是如何,当房地产企业不再暴利之后,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如有些人所想地那样彻底崩盘亦或是逐步走下坡路呢?本文认为对这个问题地思考将有助于今后房地产市场地规范化发展.虽然在过去地几年中房地产市场展现出了不完善地一面,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内作为有着刚性住房需求地房地产业依然会继续稳定地发展下去,而本文地研究在理论上金额以指导我们今后更好地完善这个产业.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房地产投资状况 从目前国内房地产地经济来源分析,房地产投资依然呈现出不断增长地态势,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比重也比较大.这种投资一方面来自国内民间资本地投入,另一方面就是国际投资.其中前者是主要投资来源,占到国内房地产市场投资总额地绝大部分,年这一比例约在左右,而从增长速度来看,除了年有较小回落,年至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状态,年随着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地出台,这一数据又逐渐开始归落.从投资结构来看,投资对象则逐渐由商业营业用房转向住宅投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房地产开发状况 根据中国房地产协会地统计数据,国内房地产开发整体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新开工面积增多,竣工面积增速减缓.随着国内对房地产市场政策地一些改变,一些开放商对土地地囤积情况逐渐向使用过渡,开工情况增加很多,但是为了保证足够地利益,往往故意要求施工单位减缓进度,导致竣工面积地增长很缓慢.二是拆迁规模受到遏制,但土地控制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房地产开发不断出现地负面拆迁新闻,国家也对此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若干文件用于规范拆迁规模和方式,但是土地使用依然难以得到控制,这其中既有开放商地想法,也有地方政府地授意,而且开发过程中屡屡出现经济问题.国家审计署发布地《个市县年至年土地管理及土地资金审计结果》,列举了个市县在土地出让、征用及相关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合规、不规范地问题,实际情况可能远不止如此.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年联合召开地电视电话会议中,通报了年月至年月全国“未报即用”违法用地清查整改情况,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存在“未报即用”违法用地现象,其中包括一些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至今年月日,全国共清理“未报即用”违法用地案件宗,涉及土地总面积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万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房地产销售状况 从房地产市场地销售情况来看,销售量呈现出一定地波动,从年至年,销售量不断增加,即使在年中间有过短暂回落,但是从全年来看,销售量仍然是增加地,国家统计局公布地数据显示,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首度超过亿平方米.尽管面临严厉地楼市调控,商品房开发投资全年同比增速仍然达到.但是这一情况到年随着国家调控地坚决执行而发生了改变,数据报道年房地产市场相比年下降了左右,且这一比例依然在继续增加中.但是房地产销售价格和销售量有所不同,虽然调控力度很大,但是房价近年来依然处于高位运行,虽然在个别地区稍有回落,但是不具代表性,从全国范围来看,房地产价格依然较高.从房地产市场地需求来看,受中国城镇化运动地影响以及年轻人落户城市地主观意愿,房地产地刚性需求依然很强,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地因素就是投资性购房热度依然不减.中国城镇化是目前世界上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大规模地城镇化,在“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已经到了,规模是非常巨大地,这场城镇化运动也使中国人地生活发生了非常深刻地变化,也直接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有人说它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有人说它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鲜明标志,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已步入世界艺术强国之林。也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文明严重滞后的具体表现,也有人说它是中国痞子文化的最典型代表,也有人说那些都是垃圾。面对这些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如何给它一个全面公正的评价,如何思考其价值和弊端,这一切都需要在历史中进行寻找、分析、梳理、定位。 一、发展初期的中国当代美术状况 上世纪70年代末,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宣告结束,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正值此时,国家在思想领域中的解禁以及更为广泛的对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开放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文化介入获得了成熟的条件,于是启蒙主义就漂洋过海进入了敞开的国门。正是在这样一个发生学意义上的被动发生或刺激应变的过程中,启蒙主义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这股思潮从诗歌界开始,很快波及了整个文学艺术界。与此同时,美术界开始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星星画会,85美术新潮,黄山会议,89现代艺术大展等。现代主义的欢呼,打破了传统的保守与陈旧。各种标榜西方绘画先验的群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种波澜壮阔的景象汇成一股洪流,冲击着我们的思维与观念。一场以青年人为主的美术新潮运动,以其独特的活力与锐气,开始向中国传统官方艺术

挑战。 热情一直持续到1989年的北京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这次大展是80年代中国当代美术运动的大阅兵,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大集结。而颇具意味的是,展出场地是中国美术界最高殿堂的中国美术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地位与认同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二、随之而来的中期发展阶段 80年代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当代艺术虽然天生带来了某些缺陷和弊端,但它也展现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它的“当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带着迷茫、激情和喧闹,中国当代艺术步入了90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随着真正的商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到来,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个人主义思想愈演愈烈,集体意识逐渐淡薄。在艺术上表现为从集体主义经验到个人经验的转换,大众文化和微观政治时代的来临。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一种被称之为“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绘画”等的架上绘画开始活跃起来。1990年的刘晓东、俞红画展,王劲松、宋永红画展,1991年的方力钧、刘炜画展,新生代画展,曾凡志画展等让我们意识到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开始出现,并迅速形成一种风气。加之刘震云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崔健吼出的“在雪地上撒点野”等摇滾之声,这种种文艺界的响应,使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泼皮艺术的时期。无聊成为他们对当下生存状态唯一的体验,意义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消遣,用荒唐、无意义、平庸、幽默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 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 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 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 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

浅谈中国房地产现状

浅谈中国房地产现状 从大的经济形式来看,目前中国为通货膨胀时期。中国通货膨胀率官方公布为:3.2%(我认为远远大于这个数值).而国际经济学上讲膨胀率3%为红色警戒。通货膨胀的意思是:国家发行的货币流通量大于市场实际需求量。通俗的讲就是钱不值钱(这跟国际上的货币兑换率不冲突)。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其中房地产业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年初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再次加力让201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在中央坚强的调控决心下,房价会不会回落,楼市会不会降温,成为许多准备买房者心中最大的疑问。一面是限购、信贷收紧、房产税试点等政策的冲击;另一面是通胀压力加大、股市低迷的现实经济环境……在充斥着各种各样变数的房地产市场,房子究竟要不要买成为购房者面临的大问题。 一、中国房地产的现状 深入了解中国房地产的现状,才能看到房地产业目前存在的困难,才能正确面对现实,改造现实。 1、当前,我国房地产价格虚高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1)为什么说我国房地产价格虚高? 无论从“租售比”还是“房价收入比”上衡量,都能说明:中国的房价虚高,尤其表现在一线城市。比如一般认为良性运行的房地产市场,租售比为1:200到1:300,房价收入比为4至6倍。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的租售比为1:600甚至1:1000、房价收入比为20倍甚至30倍的比比皆是,都远远超出可以接受的范围。 部分“口水”专家(他们的特点就是:靠嘴巴吃饭,讲大道理,到处讲经说法,只要出钱死的可以说活)频频亮相媒体,谈经论道,鼓吹中国“特色”,声称房价不高。房价高不高我们可以简单地算算账:以20倍的房价收入比为例,如果衣、食、行不花费一分钱,恭喜你,20年的收入可以买到房子,也就是从20岁开始赚钱,40岁可以买到房子了,如果衣、食、行花费收入的一半,同样恭喜你,40年收入的一半可以买到房子,也就是从20 岁开始赚钱,60岁可以买到房子了,老了以后,不会居无定所,相信这样的压力情况下谁都不敢生病。当然,如果是购房投资,以1:600的租售比为例,如果你30岁买到一套住房出租,中间不空租,600个月就可以收回成本,也就是50年后,你就可以幸运地收回投资,房子虽然年纪大一点,土地使用年限已到,但所有权还是属于你的, 近期,部分城市地价开始跳水,大幅下调,土地流拍频现,土地市场明显降温,说明地价存在泡沫。2010年6月2日,武汉在楼市新政后第二次拍卖土地,6宗地块中,有一宗流拍,武昌中山路一宗地块楼面地价仅卖1820元/平方米,回调幅度超过1000元/平方米,

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一、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基本的发展状况 中国现、当代美术的特点是多样性和丰富性。在20世纪中期比较简单,就是大家熟悉的国、油、版、雕,年、连、宣,现在就比较多样了。再一个就是在渠道和结构上的多样。过去比如美术家协会就可以把全国的美术家组织引导起来。但是现在除了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而且也有体制内外之间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 近十年来,全国美术空前繁荣,美术形式也很多。比如油画、国画、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等。原有的主流品种象国画、油画、雕塑等方面,这些东西在发扬和继承原有传统的基础上也有很多新的发展,比如中国画,它的整体格局已经和近百年的格局完全不一样了。在50年代,当李可染、黄胄这些人出来的时候,他们把写生、速写放到国画里,老的国画家对他们的作品持一种批评的态度,但现在李可然已经成为国画传统的代表人物了,而在50年代他们代表的是新的观念,他们在那个时候也是有“前卫”色彩的。黄胄以速写进入国画,李可染是以写生进入国画。再拿油画来说,以前是“苏派”的,学习俄罗斯,现实主义的这一路为主流样式。而到现在,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油画有各种风格和样式,目前很难说哪种风格,哪个“主义”完全代表了中国的油画。 像一些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所谓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它有一个时间因素在里面,它就是表现或者说是关注艺术家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的这么一种艺术;另一方面就是一般认为当代艺术在观念上,形式上,在艺术语言上与传统的包括与“现代艺术”有所区别。要比较客观和全面地理解当代艺术的话,不能放开它的时间性,它属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一般来说,从时间上来讲,做美术史的人就把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艺术划到当代艺术当中,但是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艺术有些还坚持了传统的样式、坚持了传统的风格,而且继续关注着传统艺术所关注的问题,比如宗教、神话题材、写实的肖像、静物等,人们一般不把这些划到当代艺术当中。 拿绘画来说,我们提到当代艺术一般要提到装置艺术、行为、新媒体艺术,但是有些绘画也有很强的当代性,比如像刘晓东的绘画,徐唯辛最近的绘画,徐唯辛在绘画技巧上是写实的,但他前一阶段创作了70年代中国众生相,画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不同位置的人物肖像,从普通百姓到领袖人物,他的观念已经很前沿了。再比如大家很关注的画家张晓刚、刘晓东,特别是刘晓东,他是学院的教授,他也一直从事写实的绘画,但是他关注的问题,比如关注当前社会民生底层状态,包括三峡移民,包括社会底层的、处于边缘状态的人的精神状态,这显然是非常当代的。 目前刚刚开始兴起的新媒体艺术,一般所谓的新媒体就是通过数字化的影视和图象来创作的作品。在国际上,通过数字化的图象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的作品已经比装置和传统的行为艺术更加前卫和当代一些。就拿行为艺术来说,一个人把自己关在什么地方,在笼子里待多少天,牛肚子里待多少天,半年时间不和别人说话等等,这种样式虽然不能说已经落伍,但是至少它在60年代已经在国外出现了,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前卫艺术就是要不断地把自己放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对立面,它一旦失去了这种针对性,它也就失去了它的前卫性。在这种情况下,当代艺术就越来越重视艺术的观念性,所谓的当代性就是你关注当代最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环境问题、性别问题、种族问题、宗教冲突问题等等,这是当前全人类都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

目录: 一.了解房地产 (2) 二.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历程 (2) 三.我国房价走势 (3) 四.房地产现状成因分析 (4) 五.对我国房地产的未来预期 (5) 六.报告总结 (5)

一、了解房地产 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房地产由于其位置固定、不可移动,因而往往又被称之为不动产。它分三种存在形式: (1)单纯的土地,如一块无建筑物的城市空地; (2)单纯的建筑物,如在特定的情况下,把地上建筑物单独看待时; (3)土地与建筑物结合的“房地”,如把建筑物和其坐落的土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也就是说,土地和建筑既有各自独立的特质内容,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不论土地和建筑物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或以结合的形式存在,都属于房地产,是房地产的一个部分。 房地产业:是从事土地和房屋开发经营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 二、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被福利化的单位住房供应制度所取代。自从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重新兴起,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我国住房分配和供应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已超过五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以前的8平方米,提高到了现在的20平方米。 八十年代以前,没有人公开地把房地产看成商品,更不会把它作为商品来买卖。它自然就不会形成产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房地产业,这一亿万价值的巨大商品开始起动,开始流通。 1998年-2007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24.3%,销售额年均增长33.2%,但在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全面萎缩,房地产交易量和房价齐跌。2008年全年总计商品房销售面积下跌19.7%,销售额下跌20.1%,十年来首次出现年度房价下跌。但2009年后,房地产市场开始反弹,量价齐升,房地产业反弹,泡沫再度出现。部分城市的房价增长过快,大型城市的销售价格,租金以及房价收入比出现不平衡,开发商高价抢购土地,购地价格已严重偏离合理水平,呈现泡沫化。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主要是大城市的局部性泡沫,但是今后可能向二级城市扩散。如果泡沫破裂,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短期内随着房地产的活跃,房价较低的中小型城市将面临上涨压力,但是长期来看中国房价仍面临下调压力。 三、我国房价走势 这是我们找到的我国2013年6月~2014年6月的一手房指数环比数据以及走势图:

中国当代艺术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当代艺术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种与世界接轨的中国艺术,代表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必然与世界艺术发生联系,其联系的纽带就是符号。目前,全球化发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其机遇反映在官方的认可和艺术市场的繁荣,而西方话语权和政治象征符号的过度使用则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必须面对的挑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艺术家对于当代艺术概念的理解失误,另一方面是唯市场论现象的结果。解决问题的关键还需要艺术家在艺术发展的规律中探寻原因,继承和发展乃是解决之道。 关键词: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符号;艺术话语权 一、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不同的学者对当代艺术的定义有不同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当代艺术是一种时间的概念。以中国发展进程看,我们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到今天的艺术,都是“当代形态下的艺术”或者“当下时代的艺术”。“从狭义看,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注重艺术语言形式,包括观念艺术和艺术主题探索的部分艺术现象”[1]。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从“星星美展”算起已经有30多年了,逐渐发展成熟,这种成熟表现在艺术生产阶段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也反映在艺术消费阶段的艺术欣赏者、艺术市场和艺术批评层面。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阶段,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西方艺术形态如潮水般的涌入,一部分不满足于传统写实绘画和学院派艺术的艺术家找到了个人艺术语言的突破,在摆脱绘画叙事性上找到了个人艺术存在的价值。“星星画派”和85中国现代艺术展为他们提供了展示个人绘画实验的舞台。当然我们今天在谈到他们时或多或少会定性他们当时的艺术语言和观念主要是以西方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为模板的模仿和参照,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存在为后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喜忧参半埋下了伏笔。当下,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受到艺术批评家的关注、讨论和评价。之所以当代艺术成为热点议题,一方面是中国当代艺术积极介入生活,获得了市场强烈反应,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高价”神话,塑造了一批“千万俱乐部”成员,得到了艺术批评界和大众的积极关注。另一方面无条件的紧跟西方流行样式,将日常生活等同于艺术,将艺术与历史、人文价值的联系切断,表现自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对它的认识与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引起人们对经济以外诸如政治、文化等问题的思考,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文化全球化。诚然,经济全球化会加强各个地区文化的联系,对文化交流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可能消除各地区文化的民族特色,更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每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是独立的,在文化上也是独立的,各民族应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文化只有样式不同,才能更丰富。丰富多彩、百家争鸣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今全球化越演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时,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易传》中提出“自强不息”,也称为“刚健”。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到外国的侵略,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谐”。春秋初年,史伯提倡“和”,“以他平他为和”,意思就是,对于不同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的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而“和”即“和谐”。 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主义和小农经济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确包含一些陈腐的内容,如专制主义传统、惰性等。这些内容是为适应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社会背景而产生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我们不能够全盘照搬,不能够全盘继承和弘扬,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西方文化传统中讲究逻辑推理,所以,西方的逻辑学发达。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注重分析,而中国自古就缺乏分析方法。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相对发达。例如在数学方面,虽然中西在数学方面各有特点和贡献,但尤其在几何学方面中国却不如希腊。三是西方文化的文化创新速度要比中国快。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间的碰撞,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张岱年先生运用哲学的方法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 “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来对待文化问题。文化的综合创新,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而努力有所创造。如今,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包括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 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家、民族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多了。我们在对其他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同时,也应该采取主动回应的策略,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优秀的文化,同时传递我们由于进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的信息。加快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单就现阶段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展的文化交流来看,我们似乎“拿来”的多,“送去”的少。近年来,国家也搞了一些对外文化宣传活动,如:中国文化美国行、中国文化法国节等等。但这种“送去”的工作还不够。在“送去”的同时,“拿来”的工作也还要继续做。世界上各地区间在文化方面应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可以借鉴的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内容,儒家追求“天下为公”,道家的“无为”都是民主的思想内容。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践,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对西方的民主文化进行借鉴,然后再逐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主文化。 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但绝不会消除各民族的各种样式文化的特色。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成就,同时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我们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指导文化研究,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因此我们要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而它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样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具备文化进步的基础。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尤其是民主与科学。建设新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它,就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学者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精神,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第一,新的文化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第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第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第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就是创造; ——传统存于现在,我们的传统就在于我们的现实;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后,房地产业开始真正发展起来。90年代发展壮大,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逐渐增加。随着城镇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购房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城市达到2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70%。住宅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达4%,城乡合计达7.5%,房地产业己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近两年来住宅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5个百分点左右。 (一)房地产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 第一,房地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增加。199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4010.17亿元,到2004年达到13158.25亿元,房地产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10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第二,开发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房地产施工面积从1999年的56858万平方米上升到140451万平方米,增加了83593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长25 %,房地产开发规模逐步扩大。房地产开发的各项指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最高接近30%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第一,房地产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存在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①无论是房屋施工面积还是房屋竣工面积,东部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所致。②中部的增长速度(除了销售额)基本处于领先水平,并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偏紧,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和竞争激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房地产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中部经济的发展,中部的各项指标(除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两部。③地区间差距正逐步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西部的房屋销售面积占全国销售面积的比例都较前有所增加,且中、西部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宅在全国的份额也在增加,由2002年的13.6%, 21.7%上升到15.7%, 24.3%,中、西部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增长比例较大,均高于全国平均的增长比例。可以看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地区间正逐步缩小差距。 第二,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在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建筑面积仍在增长,反映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因各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从表3-4可以看出:从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东部地区24.91 >西部地区23.25>中部地区22.06。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西部地区虽然房地产发展不完善,但人口密度较小,相对来说居住面积较为宽松,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又不很发达,所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小;从其增长速度来看,西部地区5.1%>中部地区4.6%>东部地区3.6%。 (三)房价居高不下 近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三高”,房价高、居民购房热情高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004年全国商品房价格大幅攀升,达到了2714元/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了355元,远大于

(一) 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XXXXXXXXX学院 (论文)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2010.11.8

论文 (一)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时期来概述。 一.中国园林的雏形—“囿” 从夏立国至秦统一,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孕育了中国的山水园林的胚胎—“囿”。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文化艺术的丰富,从“囿”向苑发展。“囿”是人工隔离的自然环境,其中草木丰盛,鸟兽潜藏,主要提供人们的养育禽兽和狩猎的场所。“囿”大体具有三个特点: 1.:片地宽广。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左右, 2.工程浩大。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 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促成早起的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其中以楚国的章华台、荆台,吴国的姑苏台最为著名。 二.中国园林的形成——苑 这种苑在秦汉时期到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瀛州山”“方壶山”“蓬莱山”及“一池三山”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是帝王的主要游猎场所。不过此时段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 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三.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主要时间段在魏晋朝到隋期间。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风景式晕了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的模仿自然山水进而适当的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游赏的内容主要是追求视觉景观学的享受,虽然已有迹象通过景观美来激发人们的寓情于景的感受,但毕竟尚处在简单、粗浅的状态。 四.中国园林的写意化 唐宋时期。它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 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布局关系也趋 于融洽,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一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西方浪漫主义到先锋艺术脉络的区别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西方浪漫主义到先锋艺术脉络的区别 [摘要]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很大的相似处,相较之下它们都有反官方反学院反传统的思想。而西方的浪漫主义的兴起更是审美现代性所引发的先锋艺术的基础。三十几年间中国学习西方艺术样式到现在慢慢走出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化或中国样式的当代艺术,而在此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也经历了很多弯路,也有很多对西方艺术的误读,而就其发展方向来看,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一样它都是一场是思想解放的艺术思潮。 [关键词]浪漫主义审美现代性先锋艺术“星星美展” “八五思潮”“八九艺术大展” 自从“八五新潮”至今的二十几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当代艺术打开中国先锋艺术的新视野,开辟了新的篇章。在这样一个思想独立、开放式的时期,很多艺术样式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迸发出来,无论是从题材、风格还是从媒介语言上都有很多标新立异之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其期间无论我们的装置、架上还是行为都有许多是“拿来主义”,都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当代艺术有相似性,但是我们只是在短短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运用了大部分西方艺术的样式,而这些西方艺术样式已经在其社会中发展了百年的历史。就其发展时间跨度的不同,我们的当代艺术确实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或者说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但是这种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自身特点。 中国当代艺术在近三十年短短的时间内,就将西方一二百年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演绎了一遍。从“八五新潮”时期,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到九十年代至新世纪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女性主义等的发生,在中国这样长期封闭、艺术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大一统的文化体制下,这样大规模的集体出演的现代艺术可谓是前所未有,其突破性和跨越性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少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先锋性、前卫性仅仅是局限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学习借鉴甚至重复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一部分经验。 从“八五艺术思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一特点。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哲学、艺术理论被翻译到国内,各类画册书籍被解禁中国的艺术家或是当时还是美院的学生已经可以接触到这样的现代艺术,涌现出一批活跃的艺术家群体,他们的作品都有类似模仿西方现代流派的痕迹,甚至在当时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森伯格在中国个展之后,中国很多先锋艺术家也都纷纷开始使用现成品做作品,模仿、借用、“拿来”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表面的形式。这里所谓的“拿来”,是在中国刚刚打开国门的环境下提出的。中国本土是没有现代主义发展的脉络和根基的。五四时期曾有过短暂的现代主义发端,如林风眠的表现主义油画,庞薰琹带有立体主义风格的油画,但这条线索随着建国,和后来的美术教育苏化和之后的文革就断掉了。因此,八五时期的艺术样式是直接在中国现代艺术这块贫瘠的土地之上从西方“嫁接”过来的,既没有完备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也没有紧密的现代主义发展史,这种“嫁接”、“拿来”仅仅是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表面的形式、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