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作业题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作业题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第三章完

一、单项选择题

1.【109976】社会解组的形式有(失范)。

2.【109972】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这种方法叫做(理性)。

3.【109975】把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叫做(社会整合)。

4.【109982】《新人口论》的作者是(马寅初)。

5.【109973】(环境问题)是全球各国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6.【109952】社会保障就是社会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7.【109923】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比例中是呈什么趋势(比例逐渐减小)。

8.【109921】现代化最早起源于什么时间?(16世纪)

9.【109933】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是(波浪式的前进)。

10.【109934】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集中度高)。

11.【109935】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工业化)。

12.【109899】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社区叫做(传统社区)。

13.【109904】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结构里普遍存在着(二元结构)。

14.【109900】专门从事某些活动的人们形成了一定地域空间的聚集区,我们叫它为(专能社区)。

15.【109902】我国人口的密度分布状态是(东部人口密度高,城市多)。

16.【109705】呈(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的社会运行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17.【109708】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研究对象,收集第一手的感性资料,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整理,探索事物发生

状况和内部规律性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18.【109706】通过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了解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从而对社会的认

识达成从现象的描述到本质的说明,这就是(机制)。

19.【109710】从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选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并从这些调查中获得可以代表总体的资料和数

据,叫(抽样调查)。

20.【109714】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社会关系是(家庭中关系)。

21.【109702】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22.【109707】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科学。

23.【109713】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与其他学科研究社会关系的区别在于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加以研究的。

24.【109703】(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5.【109732】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的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

有特点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6.【109739】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叫(角色冲突)。

27.【109730】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叫(社会化)。

28.【109736】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的模糊、混乱和趋于多元化的现象,叫(社会失范)。

29.【109737】克服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病态叫(再社会化)。

30.【109750】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负向社会化)。

31.【109734】一个人开始进入关注后代和关注自我是(中年期)阶段。

32.【109731】一个人要不间断的学习接受社会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叫做(继续社会化)。

33.【109749】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34.【109735】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他内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

活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气质和习惯等,是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

35.【109777】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叫(社会互动)。

36.【109776】在集合行为中,大家都以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谁,所以,参加了集合行为,这种理论解释叫(匿名理论)。

37.【109778】社会互动过程中,哪些行为属于不利于社会互动的行为(冲突)。

38.【109784】从众行为是一种(既有消极的,又有积极的)。

39.【109774】把自己所喜欢、所崇尚的人们当作自己的榜样,成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些被喜欢的人们,称为(参照

群体)。

40.【109798】初级群体有较强的(情感需求)。

41.【109803】随着学院经营性业务的开展,承载经营性业务的网站正在建设之中。为了给我们这项未来重要的事业开

一个好头,学院现在全院员工范围内有奖征集网站的中英文域名。热切地希望大家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也许今天你的一个奇思妙想,就可能成为未来一个著名的品牌。(随着学院经营)

42.【109797】是谁正式提出了“初级群体”的概念(库利)。

43.【109804】随着学院经营性业务的开展,承载经营性业务的网站正在建设之中。为了给我们这项未来重要的事业开

一个好头,学院现在全院员工范围内有奖征集网站的中英文域名。热切地希望大家开动(随着学院经营)。

44.【109821】有什么力量将群体团结到一起(凝聚力)。

45.【109824】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是由于(组织中人的情感需求)原因形成的。

46.【109822】群体关系随着人数的增加,其群体之间的潜在的复杂关系呈(几何形式增长)形状变化。

47.【109825】科层制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管理理论)时代的管理理论。

48.【109854】不同层次的人们其思想、观念、行为、兴趣是呈什么样的情况(异质性)。

49.【109853】哪种分化会对人的思想、行为、表现形成较大的影响(垂直分化)。

50.【109851】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叫(正式的社会地位)。

51.【109852】谁提出的以财富、权利、声望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M·韦伯)。

52.【109857】下面哪种条件是自获条件(1.技术;2.工作经历)。

53.【109850】依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异叫做(社会差别)。

54.【109855】哪种社会流动对人影响较大(垂直流动)。

55.【109891】“社会控制”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罗斯)提出的。

56.【109890】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规则体系、组织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57.【109885】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预防越轨行为的产生,叫做(积极性的控

制)。

58.【109882】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向社会成员昭示“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控制叫做(正式控制)。

59.【109884】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叫做(社会控制)。

60.【109909】我国对小城市的发展方针是(合理发展小城市)。

61.【109901】著名的费孝通教授提出了什么社区(小城镇社区)。

二、多项选择题

1.【109977】社会问题的特征有(1. 普遍性;

2.周期性;

3.破坏性)。

2.【109978】人口问题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主要指哪几个方面(1.人口结构;2.人口数量;

3.人口质量)。

3.【109956】就业保障制度中个人的养老金、失业救济金、病残补助等资金来源于(1.雇主;2.雇员;3.政府)。

4.【109955】社会保障包括(1.社会保险;2.社会福利;3.社会救济)。

5.【109953】社会工作的内容包括(1.社会福利;2.社会救济;3.社区工作;4.社会保险;5.社会救助)。

6.【10995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是(1.社会保险范围过窄;2.国家、组织负担过重)。

7.【109924】社会现代化是(1.工业化;2.城市化)。

8.【109926】社会变迁的原因主要是(1.文化传播;2.发明;3.自然因素;4.发现)。

9.【109927】人的现代性包含了(1.开放性;2.乐于接受变化;3.勇于创新)。

10.【109928】发展中国家政府(1.有较多的干预经济活动;2.有较多的支配力量)。

11.【109711】社会具有以下哪些功能?(1.整合功能;2. 交流功能;3.发展功能;4.导向功能)

12.【109741】两代人之间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叫(代差)或(代沟)。

13.【109742】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叫(先赋角色)或(归属角色)。

14.【109740】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中哪个是属于初级群体(1.同龄群体;2.家庭)

15.【109779】集合行为的特征是(1.无组织性;2. 无计划性;3.人数众多的)。

16.【109799】初级群体的特点包括(1.有直接、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2.成员难以替代)。

17.【109827】社会组织包括(1.企业;2.党派;3.家庭)。

18.【109830】组织目标的分类有(1.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2.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3.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4.

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19.【109829】组织目标的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选择适当时机;2.注意目标转移)。

20.【109887】运用政权、法律、纪律、政策、条令等控制手段对全体社会成员及整个社会关系进行调控与制约,叫做

(1.宏观控制; 2.正式控制)。

21.【109905】农村社区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广;2.经济活动简单;3.家庭关系重要)。

22.【109802】群体结构呈什么类型其群体成员比较平等(1.星型结构;2. 圆圈型结构)。

23.【109828】每个社会组织都有其确定的目标体系,其目标制定应该考虑(1.组织整体的利益;2.社会的整体利益;

3.组织中群众的利益)。

三、名词解释

1.【109938】雇主责任制:政府用法律规定,雇主对雇员有保险责任。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其保险费用由雇主直接承

担。如:职工年老退休、伤病医疗、工伤事故、生育或家属津贴等。

2.【109947】储蓄基金制: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保险基金制度。政府通过立法,要求雇主和雇员按工资的一定比例交

纳储蓄保险费。这些费用在银行建立专用账户,当雇员发生法定保险事故时,将这笔专用基金连本带利一次性付给受保人,或按规定分期支付受保人年金或支付给其遗属。这是一种自助式社会保障模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

最为典型的是新加坡。

3.【109940】普遍保障制:也称为人头补助制。即每一个公民或居民,无论其是否就业,是否有收入和收入多寡,政

府按统一的标准发给现金补助。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拨款,也有一部分资金来自雇主和雇员交纳的保险费。

4.【109950】社会救济:又称社会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

帮助。如:现在国际社会各种社会团体或组织纷纷向阿富汗提供人道主义的救援工作。

5.【109942】社会工作:是指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

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和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6.【109918】城市化:所谓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

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人类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迈向现代化的综合反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7.【109914】社会现代化: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一个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

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狭义的社会现代化指的是工业化和民主化。

8.【109936 109912 109930】自发的社会变迁:是指人以一种无意识的、比较盲目的方式参与社会变迁。人类自己创

造着自己的历史,但是,人类对历史的创造活动也不是随意的,它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当人类认识能力比较低下时,社会变迁多为自发性的、无意识参与的自发的社会变迁。

9.【109892】社会个案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以个人或家庭为工作对象,运用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

在与工作对象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其发掘自身解决问题的潜能,调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方法。

10.【109897】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其特点是:人口集中,

异质性强;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11.【109896】小城镇社区: 小城镇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这种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具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它是城乡连续体中的特殊类型,具有纽带和桥梁的功能。

12.【109693】社会学: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学的概念解释有很多种,在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发

现社会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着自身的结构特征和运行特征,始终存在着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关系与作用。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社会运行和发展中如何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以及影响、制约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因素为何,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目标对象。

为此,我们给社会学作出了这样的界定: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我们可以把定义观点浓缩为五个字:即“社会运行论”。

13.【109699】观察法:顾名思义就是调查人员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研究对象,收集第一手的感性资料,然后经过自

己头脑的加工整理,探索事物的发展状况和内部规律性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适合于研究正在发生发展着的社会现象。

14.【109695】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

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运行。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横向运行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相互作用。

15.【109698】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相关因素的结构、

功能及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功能的过程和作用原理。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我们把它们分为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等五个机制。

16.【109726】人格解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限制,又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

社会学中,社会化形成或发展起来的个性与社会标准相互脱节,使人们不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被称之为人格解组。

17.【109756】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

的顺利进行。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之身,而这些角色期望在他自身内部产生了冲突。

18.【109722】规定性角色:指有着比较严格和明确的规定的角色,即对这种角色的权利、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

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如:警察、干部、法官等。与之对应的是开放性角色。

19.【109757】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

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

20.【109718】代差:代差也有人称为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

别。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代差反映的是在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上的差异。

21.【109728】再社会化:所谓再社会化,广义理解是在生活急剧变化中,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

对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自愿的,如,所学专业的转变,国籍的改变;也可以是被迫的、被强制的,如,罪犯的被改造、被教化等。狭义的理解专指强制的教化过程。

22.【109748】再社会化:所谓再社会化,广义理解是在生活急剧变化中,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

对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自愿的,如所学专业的转变,国籍的改变;也可以是被迫的、被强制的,如罪犯的被改造、被教化等。狭义的理解专指强制的教化过程。

23.【109758】再社会化:所谓再社会化,广义理解是在生活急剧变化中,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

对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被强制的,狭义的理解专指强制的教化过程。

24.【109725】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

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5.【109720】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

的顺利进行。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之身而这些角色期望在他自身内部产生了冲突。

26.【109752】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

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27.【109769】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

件的变化,总是会承担多种角色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承担着一种角色时,要为承担后来的角色做一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准备,如果这种准备不充分,就可能会出现角色中断现象。例如:上大学时,就要做好就业、从事不同职业的准备,否则,你一旦走入社会就很难适应,你就会感觉到你如此的不了解社会,社会对你如此的不公平等等,这种感觉会使你的角色扮演中断或失误。

28.【109773】镜中我:著名的社会学家库利将自我引进社会化研究。他把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

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认为人们认识自己,得到对自己的看法和感觉,需要借助他人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等。

29.【109772】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30.【109763】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在某一个广泛被人们关

心的事件情况不明的时候,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没有确切事实根据的信息。谣言传播本身就是一种集合行为,

是各类集合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合行为中的一个信息渠道。

31.【109762】所属群体:所属群体是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与之相对的是参照群

体。

32.【109760】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风格,是一时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

活模式。

33.【109791】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在某一个特定群体的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

立的一种标准化观念。

34.【109795】组织规范:规范指一整套稳定而系统的规则和规章制度。规范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功能

的具体表现,它指人们或团体应如何思考、感觉与信仰,在各种情况与关系中应如何行动。它规定、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观念。规范的目的是使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标准化。组织有组织规范,规范提供了角色扮演的要求,也规定了他人对角色扮演的期望,它起到稳定社会、稳定组织,规范成员行动,有利成员之间互动,协调相互关系的作用。

35.【109789】血缘群体:群体中的成员是以血缘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血缘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部

落、部族等等具体的形式。这种群体历史最为悠久,是个体学习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36.【109793】参照群体:是相对所属群体而言的,是指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

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37.【109796】业缘群体:群体中的成员是以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经

济组织、政治组织和文化艺术组织等具体形式。这类群体的出现是生产力日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阶级社会逐步产生的结果。

38.【109819】家长制管理:家长制是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特征是:组织

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中;分工不明,责任不清;任人唯亲,因人设位;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终身制。家长制管理方式适合于组织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管理的好坏决定于个人的经验和素质,因此,局限性很大。

39.【109813】科层制管理:科层制顾名思义,就是分科分层的管理制度,就是按组织的不同职能划分成各科,再按权

力大小分层,确定上下级关系。其基本点是:明确的分工和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组织成员的活动有统一、稳定的规则和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分明;量才用人。

40.【109836】组织管理: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

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41.【109814】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传统的组织理论学家比较重视组织的

稳定、明确的相互关系形式、清楚的职权和严格的沟通渠道的正式结构。他们强调结构的客观性、非人格化和形式化等概念,组织结构被认为是最重要、最持久的特点。现代组织理论学家在开始重视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信灵活的结构形式更适应环境的需要,也更有效率。

42.【109837】科层制管理:科层制顾名思义,就是分科分层的管理制度,就是按组织的不同职能划分成各科,再按权

力大小分层,确定上下级关系。其基本特点是:明确的分工和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组织成员的活动有统一、稳定的规则和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分明;量才用人。

43.【109809】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

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44.【109848】一生中的流动:是指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可以了解这个人过去从事过哪几种职业,其中最高的

职业是什么,现在从事什么职业或退休前从事什么职业,每次流动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当过兵,当过工人,接受高等教育之后,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以后可能还会怎样等等。这对了解社会流动或了解社会结构是有意义的。45.【109860】垂直分化: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的生活境

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处于垂直分化中的各个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本态度、行为倾向、社会表现诸多方面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其表现形式有政治的、经济的、职业的、居住区位的等等。

46.【109867】水平分化:是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

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47.【109862】社会经济地位量表:社会经济地位量表是用来测量社会地位的综合状况的量表。它以经济收入地位、社

会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的综合值为指标,反映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高低。每个地位分五个等级,把各个地位的所得值加起来,总分即为指标值。这样,可根据社会成员的总分值划分不同的社会地位等级。

48.【109869】制度化控制:又称正式控制,是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向社会成员昭示“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控制

类型,如政权、法律、纪律、规章及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等。义务教育制度,不送孩子上学违法,独生子女政策,都是一种制度化的控制。

49.【109876】积极控制:是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

生。

50.【109871】文化控制: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

行控制的方式。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和社会舆论等等。其特点是:非直接强制性、自觉性和广泛性。

51.【109881】控制失灵:是指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原有的社会规范正在逐渐失去约束力,不再具有引导与制约的社

会价值观与社会行为的功能,而与新形式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尚未建立或虽然已经建立,但无相应的约束力,此时,社会就出现了社会规范失去控制的作用状况。这就是社会控制失灵。

52.【109874】组织控制:就是某一个社会组织运用组织指令、组织章程对该组织内的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分支组

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方式。其特点是范围小,仅限于组织内部;层级控制,即在社会组织体系内部,一级对另一级实施控制。

53.【109879】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偏

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本身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由于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54.【109880】宏观控制:是指社会运用政权、法律、纪律、政策、条令等控制手段对全体社会成员及整个社会关系进

行调控与制约。

四、简答题

1.【109980109970】什么是社会问题?

答案: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系统,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的作用下,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病态现象,这些社会病态现象不仅侵蚀社会有机体,妨碍社会运行,而且还可能导致社会解体,使社会陷入恶性运行状态。因此,一定意义上讲,社会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对于什么是社会问题的解释有很多种,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我国社会学家孙本文在《现代中国社会问题》一书中,总结归纳了当时国内外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各种解释,他提出,社会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种理解:

一是从社会变迁和文化失调的角度来解释社会问题的产生,当社会变迁时,社会文化部分的变化速度不一致,出现滞后现象,因此,便产生了文化或社会失调的问题,当这种失调影响到多数人时,就成为社会问题;

一是社会问题没有特殊内容,不论是什么社会情况,只要是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注意,并需要社会集体采取行动以调整或补救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

一是社会问题不仅是一种看得见的现象,而且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判断;

一是孙本文本人的解释,他认为,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总的来说,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即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109941】简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保障取得的成绩。

答案: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保障取得的成绩主要有:(1)在城市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51年2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条例》,这个条例是我国基础性的、受保范围最广、内容最齐全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实施范围从国营企业扩大到集体所有制企业。同时,在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也逐步建立了一些社会保险单项规定,到1955年形成了一个比较齐全的保障体系。(2)在农村建立了“五保”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五保”制度即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其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农村集体经济以及国家财政拨款。合作医疗制度资金来源于农民集资和集体经济出资,是一种互助互济式的医疗保险。(3)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优抚对象包括:烈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参战和参加经济建设而负伤、牺牲的民兵及其家属等。具体抚恤内容包括,牺牲病故抚恤、残废抚恤、公费医疗、医疗费减免、生活补助等。(4)创建了一套方便职工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设施。基本上是有国家和企

事业单位出资。企业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为职工提供福利。(5)开展了规模较大的社会救济工作。每年从中央财政中拨出专款用于救灾工作。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救灾指挥系统。把救灾与防灾结合起来,从治本上下功夫;把救灾与“生产自救”结合起来,帮助灾民恢复生产的能力。

3.【109948】社会工作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社会工作是指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和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其主要有三个功能:

一是恢复功能。天灾、人祸和人自身的原因造成了社会上一部分人不能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恢复这部分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社会工作担负起的主要任务。这种恢复,包括直接给予帮助(如:医疗和康复活动)和间接地创造条件(如:形成有利于残疾人的社会环境),还包括生理功能的恢复和心理功能的健全以及社会关系的改善调整。

二是协调功能。一般说来,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往往是以那些身体和智能各方面较为健全的人为参照对象而制定出来的。因此,社会生活往往有利于健全的人而不利于受到某种损害的人。这时,社会工作就要义无返顾地发挥它的作用。社会工作者要反复地提醒政府和社会各界注意到未受到损害和受到损害这两类人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差异,通过社会立法和社会服务来保证受损害人的利益得到一定的照顾和补偿。

三是稳定功能。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利益损益不一,尤其是某一群体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受到某种损害的人常常处于劣势,如果社会不给予他们一定的照顾和帮助,长此以往,将严重伤害他们对社会的信心,甚至产生某种反社会的行为。社会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这部分人身上,借助社会的力量,帮助他们提高社会生活能力,使他们与整个社会融合在一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4.【109937】为什么说发明会引发社会变迁?

答案: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有的能动性。发明就是原来没有的事物被创造出来。一切发明都是创造,被发明出来的事物有物质方面的产品,也有精神方面的产品,还有社会生活方面的规则、规范等。社会学家认为,发明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现代组织管理的科层制的出现,改变了组织内的人与人的关系,等等。现代社会发明创造日新月异,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变迁。

发明对社会变迁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众多的发明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同样,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说,发明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5.【109931】制度变迁是如何进行的?

答案:一个社会有一个庞大复杂的制度体系,在总的制度体系中包含着许多分支制度体系。社会变迁不是从制度体系变迁开始的,更不是从总的制度体系变迁开始的,而是从制度内部个别的因素变化开始的。总之,就是从制度内部的变迁到制度本身的变迁。

制度内容的变迁开始是不被人们注意的,遇到抵抗不大,还可能受到普遍的支持,但是,制度内部的变迁是有限度的,只是在原有的制度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发生变化。制度内容的诸多因素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依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由于内部诸多因素变迁的积累,总有一天会达到旧的制度体系无法容纳的程度。这时,制度内部的变迁就会和旧制度发生冲突。

而冲突的结果,要么是在旧制度的禁锢下,制度内部诸因素暂时停止变迁,暂时屈服于旧制度的压力。但是,这种停止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阻止制度内的变迁。要么是引发了制度本身的变迁,也就是说,旧的制度彻底瓦解,新的制度取而代之。但是,在总的社会制度体系内部各种分支制度的变迁并不是象革命那样干脆利落,多半是旧制度为了适应内部变迁的需要,作局部的调整和改革,使冲突得到缓解。由于不断地冲突,不断地调整与改革,最后完全改变旧的制度的性质和面貌,出现了新的制度。但是,新旧制度总是有一种连续性的,如何搞好过渡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变迁结果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6.【109893】简述转型期我国社区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案:社区作为一个“微型社会”,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而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的转变。社区转型在当代中国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指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由体制改革而呈现全方位的同质向异质的调整转变(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二是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各社区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相互渗透性、交流性、依赖性日益增强(信息化社会,打破了地域的界限,

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社会化的分工,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依赖性);三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注重效率,改变了时间的价值,导致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同时,更加注重生活情趣(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四是产品经济市场化,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促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发生相应的转变。

7.【109908】简述转型期我国社区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案:社区作为一个“微型社会”,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而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的转变。社区转型在当代中国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指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由体制改革而呈现全方位的同质向异质的调整转变(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二是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各社区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相互渗透性、交流性、依赖性日益增强(信息化社会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社会化的分工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依赖性);三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注重效率,改变了时间的价值,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同时,更加注重生活情趣(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四是产品经济市场化,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促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发生相应的转变。

8.【109696】什么是社会整合?社会学提到的社会整合都有哪些?

答案: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社会运行整合机制,则是指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由三个部分组成:整合对象、整合中心、整合过程。

(1)整合对象。社会整合的基本对象只有一个,即社会利益。由此,与共同利益和互补性利益相对应,有两种不同的整合方式:认同性社会整合和互补性社会整合。除了利益这一最基本的整合对象之外,还有一些由此而衍生出的整合对象,相应地,也就有了情感整合、组织整合、规范整合和功能整合。(2)整合中心。是指能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产生吸附力量,使之凝聚为社会整体的社会事物。如社会主义中国的整合中心就包括政治整合中心、思想意识形态整合中心和规范整合中心。(3)整合过程。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微观世界的自下而上的整合过程,是建立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之上的整合过程,另一种是宏观世界的自上而下的整合过程,其特征是认同性、互补性、强制性三种整合方式交织于这一过程中。

9.【109715】为什么要采用双盲实验?

答案:(1)在新药的实验中,研究者为了得出新药的效果,将病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研究者给实验组病人吃新药,给控制组吃宽心丸(这是一种无毒无任何作用的物质),两组病人并不知道他们所吃的究竟是新药,还是“宽心丸”,这种实验被称为“单盲设计”。此时,若将两组病人的结果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新药的效果了。(2)但是,研究者发现,即使采用这种单盲设计,仍存在偏误。这种偏误由于研究者的期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所造成的,在这个实验中,实验人员知道,实验组所服用的是新药,而控制组服用的是“宽心丸”。这种清楚往往会导致实验人员在实验中自觉不自觉去“发现”新药具有某种“效果”,进而导致实验人员自觉不自觉地“看到”实验组的病人“病情好转”。(3)这些实验结果启示我们,实验组对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期待也可能影响到实验的进行,对行为的测量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因此,必须排除这种期待的影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更严格的实验设计中,往往会考虑采用双盲实验的方法。(4)在新药实验中,研究者进一步设计了“双盲实验”,作为实验对象的病人和作为观察者的医务人员都不知道谁被给予了新药,这样,医务人员对新药效果的观察会更加客观。

10.【109700】社会学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由于社会研究对象的特殊内容和性质,决定了这门学科在人类认识社会的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占具相应的地位。社会学的功能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描述功能。这是社会学使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收集和整理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等相关信息,为深入认识和有效管理社会提供可靠的感性经验资料。二是解释功能。这是指社会学研究过程借助概念、范畴进行理论分析,将感性资料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如果说,描述功能告诉我们“是什么”、“怎么样”;那么,解释功能则进一步告诉人们“为什么”。这也是社会学理论综合能力的独特表现。三是预测功能。进行社会预测是社会学的又一个功能,它是在前两种功能基础上的进一步运用。当社会学用经验研究法把社会事实描述出来,再加以理论解释以后,实际上就已经掌握了各种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相关程度了。对这些相关关系和相关程度的研究就是预测它们未来的变化和发展。

11.【109729】简述人的社会化这一概念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历程。

答案: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这个概念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是以少年儿童作为对象。从50年代开始,人们对社会化问题的思考范围广大了,不仅研究前者,还包括一切角色学习在内的社会化;同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化的研究出现了联合的趋势,社会化被认为是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标准的统一过程;从此形成并出现广义社会化的研究。这种研究认为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

现在学者们在研究社会化方面,一方面开始注意个体成长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变化比较快的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都有可能在短时期内出现较大的、跳跃性的变化和多元性倾向,使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造成个体社会化的偏差或失败,使个体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将个体概念的泛化,也就是说,人们在研究中将个体这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发生了变化,它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有社会意义的群体和社会单元,像一代人、一个文化群落、特定发展水平上的文化传统等,都可以认为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单元。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对社会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因此,也有人提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12.【109745】并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答案: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对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理解:首先,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其次,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第三,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如果没有信息的交流,互动双方互不理解,互动就无法进行。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第四,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面对面的场合才能发生。通过通信、电话、国际互联网等进行联系交流的行动都是一种社会互动。第五,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第六,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13.【109751】简述角色失调与社会运行发展的关系。

答案:人们在角色扮演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一样,在社会的角色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角色失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与社会运行发展相互影响:(1)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会妨碍或破坏社会运行中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应该尽力避免。它会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种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个角色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这往往体现在社会运行发展的急剧变迁过程中,因为新的角色、新的职业出现,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权利义务要求,角色承担者不知如何是好,影响社会角色行为。这体现出社会运行对角色失调的影响。(3)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前者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后者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们的发生即可能是个人原因,也可能是社会原因,但最终都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行。社会角色在社会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社会的运行状态,是我们应该了解、关注的问题。

14.【109759】阐述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失误所产生的犯罪现象的原因。

答案: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病态,主要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在这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不一定都会犯罪,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可能有出现社会化过程失当的人。

现在和将来,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面临着一些不利于他们社会化的条件和因素:例如:(1)转型期,尚未理顺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社会规范体系,会影响或干扰他们的心理成长和思想成长。像现在许多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过分强调自我,个性,而忽略了与社会、与群体、与他人的相互协调,造成矛盾或冲突。(2)当前的社会转型,面临着政治、经济的改革,观念的冲突、规范的冲突不可避免,这对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3)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活的贫穷与欲望的上升,成为影响社会犯罪率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据调查,我国现在,犯罪年龄趋于小化,犯罪手段更趋于恶劣、残忍。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影响到正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我们可能会因为社会的转型而牺牲一代人,这是一个惨重的代价。

15.【109746】并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答案: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对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理解:首先,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其次,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第三,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如果没有信息的交流,互动双方互不理解,互动就无法进行。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第四,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面对面的场合才能发生。通过通信、电话、国际互联网等进行联系交流的行动都是一种社会互动。第五,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第六,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16.【109753】简述社会化的意义。

答案:可以从两个方面谈人的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来看,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因为,人需要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各种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以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须的途径。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总是处于变迁之中,这种社会变迁会造成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使人们无所适从,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需要继续社会化,以便于重新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社会。(2)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新的一代总是从上一代人那里接受社会文化。

17.【109771】如何理解社会互动?

答案: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对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理解:首先,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其次,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第三,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如果没有信息的交流,互动双方互不理解,互动就无法进行。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第四,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面对面的场合才能发生。通过通信、电话、国际互联网等进行联系交流的行动都是一种社会互动。第五,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第六,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18.【109768】简述印象管理理论。

答案:戈夫曼采用戏剧理论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他认为,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该理论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他认为,互动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动,使对方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理解,作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动反应。日常生活中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大学生毕业求职时,一方面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言谈举止;另一方面,又总是想方设法地在与他人的交谈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优点、特长,以便于用人单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自己有所了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现在许多组织、个人均十分重视印象管理,以便于留下好的印象。

19.【109786】简述印象管理理论。

答案:戈夫曼采用戏剧理论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他认为,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该理论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他认为:互动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动,使对方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理解,作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动反应。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常说的“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现在许多组织、个人均十分重视印象管理,以便于留下好的印象。

20.【109783】简述印象管理理论。

答案:戈夫曼采用戏剧理论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他认为,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该理论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他认为:互动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动,使对方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理解,作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动反应。日常生活中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大学生毕业求职时,一方面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言谈举止;另一方面,又总是想方设法地在与他人的交谈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优点、特长,以便于用人单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自己有所了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现在许多组织、个人均十分重视印象管理,以便于留下好的印象。

21.【109790】什么是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答案: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是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划分的。

群体中的成员以血缘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血缘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部落、部族等等具体的形式。这种群体历史最为悠久,是个体学习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群体中的成员基于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地缘群体,包括邻里、老乡、民族社区等等具体形式。这种群体的出现晚于血缘群体。比较稳定的、牢固的地缘群体是人类采取定居形式后的产物。

群体中的成员以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文化艺术组织等等具体的形式。这类群体出现是生产力日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阶级社会逐步产生的结果。

22.【109806】简述社会群体的特征。

答案: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从广义上讲,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从狭义上说,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应该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特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既有着某种行为期望,还有着某些可以与群体以外的人相区别的标志。(2)有着持续的相互交往。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临时性的,他们保持比较长久的交往。其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可以是面对面的、非常亲密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比较疏远的。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利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或者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群体内部的分工协作还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有的分工不很严格,有的却很严格、明确、甚至制度化。无论在何种群体中,都有明显或不明显的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以及伴随此种关系的内部权威。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在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的作用下,社会群体随时可以产生共同一致的行动。社会群体与乌合之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23.【109807】为什么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1)所谓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2)儿童和青少年刚刚步入群体之中,受到同龄人趋同的兴趣、爱好的吸引,以及想获得同龄群体的认同的心理影响,使这个群体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群体的人们来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影响力不容忽视。

(3)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东西。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这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形成较为明晰的亚文化意识。

24.【109792】简述社会群体的特征。

答案: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从广义上讲,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从狭义上说,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应该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特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既有着某种行为期望,还有着某些可以与群体以外的人相区别的标志。(2)有着持续的相互交往。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临时性的,他们保持比较长久的交往。其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可以是面对面的,非常亲密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比较疏远的。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利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的或者明确的规定的行为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群体内部的分工协作还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有的分工不很严格,有的却很严格、明确、甚至制度化。无论在何种群体中,都有明显或不明显的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以及伴随此种关系的内部权威。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在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的作用下,社会群体随时可以产生共同一致的行动。社会群体与乌合之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25.【109808】什么是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答案: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是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划分的。

群体中的成员以血缘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血缘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部落、部族等等具体的形式。这种群体历史最为悠久,是个体学习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群体中的成员基于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地缘群体,包括邻里、老乡、民族社区等等具体形式。这种群体的出现晚于血缘群体。比较稳定的、牢固的地缘群体是人类采取定居形式后的产物。

群体中的成员以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文化艺术组织等等具体的形式。这类群体出现是生产力日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阶级社会逐步产生的结果。

26.【109811】简述组织的目标,组织目标的含义应该如何把握?

答案: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社会组织是执行社会特定分工的群体,社会分化程度越高,社会组织的类型就越复杂,他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目标的差异上。因此,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组织目标而言包含了这样几个含义:

其一,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的活动一切都是围绕着目标进行的。

其二,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对内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对外向社会大众宣传,都是以组织目标为准的。

第三,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组织活动围绕组织目标进行,这种活动是否有效益或效率,及其效益或效率如何,都要看活动的结果接近组织目标的程度。

27.【109820】什么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答案: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以组织有无政治结构划分,我们可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由正式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的,叫正式组织。如政府机关,军队。与之相反的,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阐明,成员间的交往比较自由,不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的,叫非正式组织,如娱乐团体。两者间的差异在于有无正式结构。

28.【109832】什么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答案: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以组织有无政治结构划分,我们可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由正式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的,叫正式组织。如政府机关、军队。与之相反的,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阐明,成员间的交往比较自由,不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的,叫非正式组织,如娱乐团体。两者间的差异在于有无正式结构。

29.【109839】简述社会组织的特征。

答案: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相对于整体社会表现出如下特征:(1)社会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在社会组织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普遍性的关

系,总体结构否定了人们自身的个性,个体行为需要符合组织的要求,而转变为“组织人”的行动。(2)社会组织的非合理性特征。在组织中,社会个体往往被安排到固定职位上发挥其职能,他们只能按所属组织的要求来行动。这样,每一组织都以功能上的合理性为基础,而否定实质性的合理性。(3)社会组织的非道德性。社会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来说是理性化的,它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工具,用以提高社会活动效率。那么,它无论用于慈善目的还是用于残忍目的同样都可以取得成功。

30.【109861】简述两类社会分层标准,并列举几种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及其影响。

答案:社会分层标准有两类:一是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例如:以人们从事的正式职业为标准,它可以描述人口在社会垂直分层中的分布状况以及人们活动的时空范围。二是以潜在地位为标准。例如:收入、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可以了解人口内在素质的垂直分布状况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确定分层标准要注意结合具体的研究,以便于有的放矢。常见的社会分层标准有:

第一,收入。收入与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安全感和积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收入差距对社会安全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第二,职业。职业地位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社会地位,是个人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生活的范围和性质等等不仅影响着在职人员的社会表现,同时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

第三,教育程度。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能力、知识、技术、趣味、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婚姻生育意愿、人格修养等等。教育程度全面地、持续地影响人的一生;同时,对于整体社会的运行来说,教育程度分层结构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它在划分层级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第四,权力。权力意味着一个人在群体和社会中向别人施加影响的能力,因而,权力的大小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和行动意向。处于同一权力层的人,对社会政策的评价,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具有较大的共同之处。

此外,还有像家庭背景、居住区位等都可以作为分层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选择适用的标准。

31.【109847】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阶级的概念。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一定义表明,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第二,阶级产生的条件。阶级产生的条件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二是私有制的存在,使对于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因此,阶级结构是处于生产力发展特定阶段上的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结构。第三,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因此在社会表现的各个方面容易取得一致,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而阶级共同行动能力则与它是否成熟相联系,判断一个阶级是不成熟的“自在阶级”还是成熟的“自为阶级”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阶级意识;二是阶级的组织化程度。第四,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集中表现。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五,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阶级是个历史现象,仅仅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并最终将随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灭亡。第六,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进行阶层分析必须以阶级观点为指导。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是:资本私人占有以及以它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的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32.【109864】简述两类社会分层标准,并列举几种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及其影响。

答案:社会分层标准有两类:一是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二是以潜在地位为标准。

确定分层标准要注意结合具体的研究,常见的社会分层标准有:

第一,收入。收入与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安全感和积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收入差距对社会安全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第二,职业。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生活的范围和性质等等不仅影响着在职人员的社会表现,同时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第三,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全面地、持续地影响人的一生;同时,对于整体社会的运行来说,教育程度分层结构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它在划分层级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第四,权力。权力意味着一个人在群体和社会中向别人施加影响的能力,因而,权力的大小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和行动意向。处于同一权力层的人,对社会政策的评价,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具有较大的共同之处。此外,还有像家庭背景、居住区位等都可以作为分层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选择适用的标准。

33.【109849】试述社会分化的类型,并结合实际论述不同的社会分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答案:分化的最一般含义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社会分层研究所说的社会分化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的社会地位的过程。(一个人即采购、生产,又买产品,现在每个环节由不同的人的承担)也就是说,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地位的多样化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就是从社会分化的角色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化以日益加快的速度向纵向发展,因此,揭示社会分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状况、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运行的影响是当前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课题。

社会分化的类型: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水平分化是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处于水平分化中的各个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本态度、行为倾向、社会表现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具有较大的一致性,易于相互协调和整合。垂直分化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处于垂直分化中的各个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本态度、行为倾向、社会表现诸多方面,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

社会垂直分化有各种表现形式,如:政治的、经济的、职业的、居住区位的等等,多种形式的垂直分化共同构成了一个具体社会的实际分层空间,使得分层结构呈现出复杂性和多面性。由于垂直分化造成的社会不平等给社会协调和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提高了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可能性,因此,社会学把分层结构所体现的不平等现象作为研究的重点和主题。

社会分化产生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社会正是通过内部结构的不断分化来适应发展环境,求得咨商的发展,因此,社会分化程度可以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判断标准;其二,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当然,并不是任何形式的分化都必然伴随着各个结构要素的功能互补,都能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的社会分化会造成冲突,降低社会整合性,压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34.【109844】精英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案:精英理论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开创的西方分层研究理论。他提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是可以通过精英循环实现其上向或下向流动的。精英概念是在天生的能力和才干基础上提出的,精英并不表示由社会地位所确定的特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这些精英可以依靠后天的努力,提升到社会阶梯的上层,同样,出生名门的子弟,也会因为自己的无能和懒惰而跌落到社会下层。精英的出现有助于社会的统治和发展。同样,精英的流动可以改变社会的阶级格局,打破阶级的壁垒。

帕雷托试图用精英及精英循环概念说明社会系统——特别是其中的政治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他根据性质不同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天赋能力的自然差别,一个是掌权与否的社会差别——进行交叉分类。他指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线路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革命的意义就在于更新上层成员,补充和提高执政阶层所必备的管理能力。一旦流动缓慢,社会将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长期处于下层无法实现上向流动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精英流动循环的道路是否畅通是一个社会能否避免冲突和革命的关键。

35.【109873】文化控制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答案:文化控制手段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的方式。它的特点是:非直接强制性、自觉性和广泛性。文化控制手段是组织控制和制度控制的有效补充。其主要手段包括:

(1)伦理道德。它是指人类共同创造并共同遵从的,涉及到人伦关系和次序及善恶、是非、正义和非正义评价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总和。在文化控制手段内,伦理道德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力最强。

(2)风俗习惯。它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代代相传并自觉遵从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所调节和约束的社会行为大都是日常生活领域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的社会控制作用的机制是从众行为。因此,尽管人们受之约束,但并没有受束缚的感觉,而是习惯成自然。

(3)信仰、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非现实力量或某种价值体系无限信服和崇尚,甘愿受其支配甚至为之献身。信仰、信念的典型形式是宗教信仰和主义信仰。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人们对虚幻神灵的臣服和恐惧,以及对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而主义信仰则是人们对某种哲学理论或社会学说的认同和信服,是对某种社会理想或社会目标的自觉追求。

(4)社会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它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

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其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通过广为传播的舆论,造成一种社会氛围,处在这种氛围中的社会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其具体作用方式是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向进行褒扬、赞赏,或进行批评、谴责。

36.【109877】简述社会控制的类型。

答案:通过社会力量,诸如:支配、调节、抑制、管理等手段,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就是社会控制。其类型主要有:

(1)积极性的控制与消极性的控制。前者是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后者是运用惩罚性手段,对已经产生的社会越轨行为进行制裁。(2)硬控制与软控制。前者是指运用强制性控制手段,如:政权、法律、纪律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实行控制。后者指运用非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如: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实行控制。(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前者是指社会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的控制类型,它以社会力量的强制性作为其发挥作用的基础。内在控制是指社会成员在内化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检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又称自我控制。(4)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前者又称正式控制,是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向社会成员昭示“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控制类型,如政权、法律、纪律、规章及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等。非制度化控制又称非正式控制,是以风俗、习惯的形式控制社会成员的控制类型。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之后,基本上掌握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所以,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知道该怎样做。(5)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前者只指社会运用政权、法律、纪律、政策、条令等控制手段对全体社会成员及整个社会关系进行调控与制约。后者是某个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的规章、组织的文化等控制手段对其组织成员实施指导与约束。

37.【109875】怎样有效地实施社会控制?

答案:通过社会力量,诸如:支配、调节、抑制、管理等手段,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就是社会控制。有效地实施社会控制,就要真正把握社会控制的度。社会控制的度,则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适度的社会控制对社会的运行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反之,则会激化矛盾,限制个人的发展,障碍社会运行。

社会控制具有三个维度。一是控制的力度,表示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二是控制的刚度,表示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三是控制网络密度,社会活动空间被社会规范体系包围起来,它就像是个网络。

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即考察社会控制是否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社会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社会控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与其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考察。社会井然有序,人们安居乐业,是社会稳定的标志,也是适度社会控制的表现。如果社会控制欠度,管理松懈,民心涣散,社会动荡不安,那么,将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过度的控制表面上看起来社会是稳定的,而实际上却蕴藏着危机、不满,而且随时可能爆发。

三是从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考察。人类始终是在追求着自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人类也逐渐地从社会关系中解脱出来,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大,获得的自由越来越多。过度控制会限制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又会造成人们社会行为的放纵。因此,社会成员的自由度应该与适度社会控制相吻合,使之可以最大限度允许社会成员拥有自由的空间和行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整合。

我们可以分别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地来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38.【109967】简述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

答案: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来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达到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我国情况来看,我们面临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的严重任务。人口过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制约条件,如就业问题、吃饭问题,所以必须探讨我国人口转变为适度人口的主要途径;导致高素质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下降的人口素质逆淘汰趋势客观地存在着,人口质量偏低,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文化素质、体能素质等,必须拿出解决人口素质逆淘汰的对策来;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社会问题增加,例如,老年社会,如何解决老年人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会产生社会的不安定,犯罪率上升等问题;以及人口发展与生产发展的适当比例关系,人口数量与生产资料的数量相互关系等,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阻碍的作用。

39.【109968】社会问题的类型有哪些?

答案:现代社会问题复杂纷繁,种类繁多,社会学家至今仍没有找到满意的统一的划分标准。一般来说,社会问题的类型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从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地区差异分为普遍性社会问题与特殊性社会问题;另一个是从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上划分为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与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

(1)普遍性社会问题与特殊性社会问题。普遍性社会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发生在各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如:环境问题、经济危机问题、犯罪问题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普遍性社会问题。特殊性社会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在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如: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等属于这种类型的社会问题。特殊性的社会问题只是在某个地区或国家或社会里才有的社会问题,对于这类问题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手段予以解决。

(2)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与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失调而发生的社会问题。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存在某些障碍或病变而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因此产生了社会问题。例如: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社会问题大都属于这种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组织结构的病变或障碍引发的。

五、论述题

1.【109932】结合实际谈谈人的现代化问题在整个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

答案: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曾最早系统地研究了人的现代化问题。提出,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方面。所谓人的现代化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现代人应该具有与宿命论相对立的效能感,乐于接受社会变迁,愿意接受新的生活经历(具有开放性),尊重并愿意考虑各种不同的意见,积极获取并关心新的知识和信息;遵守时间、珍惜时间,有比较强的时间观念;无论是在公共生活,还是在私人生活中都趋向于计划性,基于对理性的信赖而对周围的人给予信赖,重视专门技术和公开的分配,有较高的受教育和职业的期望,具有普遍主义的取向,不因特殊的个人特征而给与不同的对待,对生活采取分析的态度,倾向于更积极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等。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一个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狭义的社会现代化指的是工业化和民主化。

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结构、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城市化以及民主化的发展,最根本的还要有人的发展。因为,社会是无数社会成员构成的,没有个人,也就没有社会,在任何社会或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现代制度是不可能很好地运行的。一个社会只有在它的人民现代化了,或者说,只有那些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和各种组织中工作的人,都获得了与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性,社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现代社会,现代制度和现代人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基本的方面。

然而,现代人的特点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在现代制度、现代组织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逐渐培育出来的相应的人的现代品质。当然,由于社会的历史文化的传统不同,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和程度不同,因此,人的现代性也会有所不同。上面说的只是人的现代性的普遍特征。

2.【109929】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与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这种作用?

答案: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这一点几乎被所有的发展中国家认识。如果说发达国家政府在目前也起很大作用,那么,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现代化过程起始,政府就发挥了广泛和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1)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由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对自己不利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政府往往通过控制外资、扶植本国工业等措施,保护本国的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谋求符合本国利益的发展。(2)政府是现代化的提倡者、计划制定者和组织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赶上发达国家,一般只能由政府发挥中心的指导作用。因为,政府在符合本国人民最大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发展计划和规划,并动员和组织全国力量,有重点、有步骤地去实现。(3)推动并且控制社会现代化过程。政府要发挥强有力的支配作用,克服种种落后状态对现代化进程的抑制和反抗,控制住由于整个国家迅速变化所带来的种种紧张局面,协调种种不协调的社会冲突,把整个国家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与决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并使之不被任何力量中断。所以,一个稳定的政府十分重要,政治的稳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由此同时,政府还在控制人口过度增长与集中、收入悬殊、环境污染,在发展教育、卫生事业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4)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素质较差,为了尽快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往往由政府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一是由政府投资建立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港口等。因为,这些设施所需要的庞大资金是私人企业无力承担的。二是建立一定的公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以带动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发展。三是国家直接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如:银行、信贷部门,以直接引导整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方向。但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如何合理发挥作用、在什么程度上发挥作用,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对此,我们要加以正确的对待,既要承

认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要看到由于内外的一系列条件导致其经验上存在不足,效果可能并不非常理想,甚至存在重大缺陷,需要有个历史过程来完善。

3.【109915】结合实际谈谈人的现代化问题在整个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意义与作用。

答案: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曾最早系统地研究了人的现代化问题。提出,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方面。所谓人的现代化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现代人应该具有与宿命论相对立的效能感,乐于接受社会变迁,愿意接受新的生活经历(具有开放性),尊重并愿意考虑各种不同的意见,积极获取并关心新的知识和信息;遵守时间、珍惜时间,有比较强的时间观念;无论是在公共生活,还是在私人生活中都趋向于计划性,基于对理性的信赖而对周围的人给予信赖,重视专门技术和公开的分配,有较高的受教育和职业的期望,具有普遍主义的取向,不因特殊的个人特征而给与不同的对待,对生活采取分析的态度,倾向于更积极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等。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一个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狭义的社会现代化指的是工业化和民主化。

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结构、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城市化以及民主化的发展,最根本的还要有人的发展。因为,社会是无数社会成员构成的,没有个人,也就没有社会,在任何社会或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现代制度是不可能很好地运行的。一个社会只有在它的人民现代化了,或者说,只有那些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和各种组织中工作的人,都获得了与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性,社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现代社会,现代制度和现代人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基本的方面。

然而,现代人的特点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在现代制度、现代组织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逐渐培育出来的相应的人的现代品质。当然,由于社会的历史文化的传统不同,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和程度不同,因此,人的现代性也会有所不同。上面说的只是人的现代性的普遍特征。

4.【109910】阐述我国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以及二元结构问题。

答案:农村社区就是一群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居住在一个地域之内。农村社区的特点是:其一,人口密度稀疏,社会结构简单;其二,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其三,家庭作用重要,血缘关系浓重。

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其特点是:人口集中,异质性强;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这种“二元”社会即表现为社会性质上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于正在进行重大社会转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在可以控制的矛盾范围内,“二元”社会结构会有利于或促进社会现代化进程,但同样也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特别是处于相对落后的“二元”状态中的社会成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关键在于如何从本国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战略出发,积极而慎重地协调“二元”社会结构的关系,使其与整个国家统一的社会现代化过程协调起来。“二元”社会结构只有在一个社会走上稳定的现代化道路之后,才能逐渐消除。我国目前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特点依然比较明显。

5.【109894】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看待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问题。

答案: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是社会学家、乃至政治学家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全社会一盘棋,均衡全面的发展问题。关于城乡协调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理论,一种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另一个是城市布局理论。

(1)城乡协调发展融合理论。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缩小城乡差别,直至最终消亡这种差别。城乡对立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它一方面表现为发展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为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为了解决城乡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人们提出了城乡融合理论。所谓城乡融合,就是从根本上消灭城乡对立,而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具体形态。有三种理论模式:

其一,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该理论认为,要想缩小城乡差别,消灭城乡对立,就应优先发展落后的乡村,使乡村向城市接近。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4左右,因此,把重点放在乡村。这种理论,在建国初期一度曾出现过抑制城市发展来“拉平”城乡差距的做法,然而却使城乡发展都受到了抑制,差别并没有明显地缩小。

其二,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的理论模式。其理论核心是以城市发展来影响并促进乡村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别。该理论的社会背景是世界城市化的大趋势,期望通过选择合理的城市化方式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我国情况是,乡村人口多而且发展水平低。如果再重点发展城市的话,最终会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使乡村成为城市发展的尾巴。所以,在我国,城

市化的速度与方式应有所选择。目前的城市发展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使城市化在我国稳步前进。

其三,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该理论把城市和乡村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考虑,全面规划城乡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协调好大、中、小城市以及集镇和乡村的发展。目前的城市发展,大、中、小城市比例失调,大城市人口比例过大。这种情况给大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同时也不利于大城市中心作用的更好地发挥。因而,我们首先要控制大城市的规模,严格控制人口的增加,有计划地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以疏散人口;第二,要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利用其生产、流通、服务条件好和人口压力小等优势,有选择地发展一些急需经济项目,缓解大城市压力;第三,积极发展小城市(包括小城镇),以促进乡村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期间,小城市(城镇)的发展在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市场经济以及有计划地向城市转移乡村人口等方面,发展小城镇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城乡协调发展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优势发展的原则(寻求优势,因势利导,发展城乡社区);二是整体发展的原则(全国一盘棋计划,使城乡社区有机地结合,发展其更大的效益);三是互益发展的原则(城乡社区的发展以增益其他社区为前提,考虑周边社区的利益与发展,相互获利);四是地区平衡发展的原则(即城乡发展应当在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与人口等方面力求平衡和协调)。这个问题与城市布局理论有密切联系。

(2)城市布局理论。该理论主要是探讨城乡社区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及缩小地区差别问题。布局的焦点是城市,而城市布局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又是经济与人等方面的布局问题。

首先从我国城市布局情况来看,出现城市分布不合理现象。东部城市多,而西部城市少。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城市东西部发展不均的状况。东部城市集中,人口集中,地域却较少。我国城市人口的52%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而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多,约占全国的57%,但是,城市人口却只占不到16%。这种城市分布状况,无论是人口数量、城市数量,还是国土面积、经济发展程度都呈现出不均衡状态。

其次,从环境与城市布局来看,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大都是和这些地方的自然资源紧密联系着的,因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保护,这些地方的城市就会遭受厄运。

其三,从经济发展与城市布局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从东向西分为三大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经济相对落后,中部地区经济介于两者之间。这种经济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发展,也促进城市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情况也会出现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越发展,国民经济越发达。而落后地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日益扩大。因此,要全国一盘棋地从整体角度考虑全国的发展,以东部带动西部,实行东西部互帮,促进整体的发展。

第四,从人口与城市布局来看,我国人口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状况。因此,劳动力问题,以及人才的流动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越是发达的地区,劳动力越多,越是聚集着大量的人才。相反,越是不发达、欠发达的地区,劳动力越少,人才越紧缺。因此,人口与城市布局密切相关。

只有综合平衡这四个方面的布局,才能够最终促进我国城乡社区的均衡发展。

6.【109694】结合中国历史发展情况,阐述中国历史上不同的社会运行形态,以及这种运行形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答案: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我国50年代前期,党风优良,政治清明,社会风气正,人民的精神面貌好,生产恢复发展快,社会障碍等因素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那时,我国社会是处在一种初级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状态之中。

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括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因此,社会的中性运行也叫有障碍运行。我国1957—1959年期间、1962—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时期,总的来说,就处在这样的状态之中。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运动、片面强调阶级斗争,是政治上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阶段,片面地、频繁地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和革命,如公社化、割“资本主义尾巴”、“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以及大跃进之类,是经济上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对这些“左”的不协调因素失去警惕,不加以及时纠正,任其泛滥,结果是愈演愈烈,终于退化为后来“文化大革命”时的社会恶性运行。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初步感受到这种恶性运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更全面广泛地感受到了它;党组织瘫痪、公检法被砸、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交通运输混乱、武斗升级、无政府状态泛滥,冤狱遍于国中,人际关系紧张等等。

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如果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社会也会经常处于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之中;

如果再不注意,还会陷入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甚至达到崩溃的边缘。十年动乱给我们上了极其充分的一课。从这个角度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功绩在于它真正结束了我国不幸陷入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使我国社会进入了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的状况,并向我们展示了向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转化的可能性。

7.【109716】你在工作中,怎样使用访问法和问卷法,它们各自的利弊是什么?

答案:(1)访问法是指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有目的的谈话,就是说调查者按照目标项目提出问题,向被调查者征询答案。访问法一般分为:结构性访问和非结构性访问。前者指的是按照严格的预先拟订的调查表或问卷向调查对象发问。后者是指研究者在访问之前不事先拟订详细的调查表或问卷,而只是就调查主题提出有关问题。

访问法的优点在于:访问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过程,访问者和被访问者相互作用,可以收集到其它调查方法所不能获得的资料;获得的资料更丰富,实行起来更灵活,弹性更大,应用范围更广,且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环境可控,可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还可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缺点是:易导致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的相互干扰,形成访问误差;对于敏感性问题、尖锐性问题和隐秘问题,被访问者一般不愿当面回答;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经验、感情过程不宜或无法用访问法来获取;此外,费用较高,费时较长,需要的人力较多,限制了其规模。

(2)问卷法是研究者经过详细周密地思考,设计出一套问卷,要求被调查者进行回答的方法。

问卷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开放性问卷,二是封闭性问卷。开放性问卷指问题虽然对每一被访问者都是相同的,但是,被访问者可以自己情况自由回答,事先不列出任何答案。封闭性问卷是问卷不仅问题是相同的,而且每一问题都事先罗列了若干个可能的答案,由被访问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其中所给的若干答案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是恰当的答案。两者各有优点,开放性问卷有利于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使研究者更准确地把握被调查中特殊情况,但是,问卷的处理工作较为困难。封闭性问卷有利于在大范围内实施调查,并进行问卷处理,具有普遍性意义。

问卷法的优点是: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有很好的匿名性;可以避免偏见、减少调查误差;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缺点是: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回答率难以保证;不能保证填答问卷的环境和填答的质量。

8.【109712】结合中国历史发展情况,阐述中国历史上不同的社会运行形态,以及这种运行形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答案: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以及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我国50年代前期,党风优良,政治清明,社会风气正,人民的精神面貌好,生产恢复发展快,社会障碍等因素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那时,我国社会是处在一种初级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状态之中。

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括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因此,社会的中性运行也叫有障碍运行。我国1957—1959年期间、1962—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时期,总的来说,就处在这样的状态之中。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运动、片面强调阶级斗争,是政治上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阶段,片面地、频繁地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和革命,如公社化、割“资本主义尾巴”、“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以及大跃进之类,是经济上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对这些“左”的不协调因素失去警惕,不加以及时纠正,任其泛滥,结果是愈演愈烈,终于退化为后来“文化大革命”时的社会恶性运行。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初步感受到这种恶性运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更全面广泛地感受到了它;党组织瘫痪、公检法被砸、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交通运输混乱、武斗升级、无政府状态泛滥,冤狱遍于中国,人际关系紧张等等。

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如果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社会也会经常处于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之中;如果再不注意,还会陷入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甚至达到崩溃的边缘。十年动乱给我们上了极其充分的一课。从这个角度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功绩在于它真正结束了我国不幸陷入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使我国社会进入了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的状况,并向我们展示了向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转化的可能性。

9.【109717】结合中国历史发展情况,阐述中国历史上不同的社会运行形态,以及这种运行形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答案: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以及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我国50年代前期,党风优良,政治清明,

社会风气正,人民的精神面貌好,生产恢复发展快,社会障碍等因素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那时,我国社会是处在一种初级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状态之中。

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括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因此,社会的中性运行也叫有障碍运行。我国1957—1959年期间、1962—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时期,总的来说,就处在这样的状态之中。对“左”的不协调因素失去警惕,不加以及时纠正,任其泛滥,结果是愈演愈烈,终于退化为后来“文化大革命”时的社会恶性运行。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初步感受到这种恶性运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更全面广泛地感受到了它。

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如果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社会也会经常处于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之中;如果再不注意,还会陷入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甚至达到崩溃的边缘。十年动乱给我们上了极其充分的一课。从这个角度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功绩在于它真正结束了我国不幸陷入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使我国社会进入了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的状况,并向我们展示了向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转化的可能性。

10.【109723】结合实际谈谈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外界环境与人的社会化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

答案: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所谓社会化必需的外部社会环境条件是指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全部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对于一个正常的儿童来说,他的社会化过程的完成有赖于他所处的环境。如果剥夺了某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个体社会化必然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

(1)家庭。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他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与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是一生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对他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例如,家庭的阶层、宗教等,父母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和文化教养等,都会通过日常的家庭生活和交往活动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再次,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2)学校。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作用逐渐增强,有时甚至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影响。因此,作为专门为社会化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如何做人的道理,传授各种规范、各种制度,使这些刚刚步入群体、步入社会的儿童和青少年获得相关的知识、信息。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老师又是怎样为人师表的,是十分重要的。

(3)同龄群体。儿童和青少年刚刚步入群体之中,受到同龄人趋同的兴趣、爱好的吸引,以及想获得同龄群体的认同的心理影响,使这个群体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群体的人们来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影响力不容忽视。

(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人们要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个人在这个场所中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个过程,形成个人的能力、品质、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同样,工作场所是人们正式步入社会的地方,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验证和发展家庭和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在这个新环境中,个人如何调整自己,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进行继续社会化,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发展。(5)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各种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11.【109721】结合实际阐述当前我国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答案: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对社会化造成的重大影响关键在于,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变化,必然带来人们新旧观念上的冲突,造成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导致在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这些现象打乱了以往社会化的既定程度,引出了在转型中较为突出的一些社会化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有社会化主体的不成熟性和社会化执行者的多样性两个特点,需要社会为早期社会化提供特定的条件。但目前,早期社会化的困境就在于这些条件的模糊和不稳定。一方面,新旧规范和价值标准有相互矛盾对立的表现,旧的规范体系被逐渐打破,新的规范体现尚未确立,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人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多元化和不确定的倾向;另一方面,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社会权威形象的丧失。使社会对青少年思想与行为的指导教化更加困难,因此,社会对他们的约束力有所降低或减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