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青年研究2015.09-农村闲散青少年生活现状的个案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2015.09-农村闲散青少年生活现状的个案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2015.09-农村闲散青少年生活现状的个案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2015.09-农村闲散青少年生活现状的个案研究

摘?要:农村闲散青少年是我国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农村闲散青少年的生

活现状以及他们的成长环境,不仅对农村闲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我国的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对农村闲散青少年的生活现状进行个案研究,从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情况三个方面归纳农村闲散青少年的生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农村闲散青少年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加强政府对农村闲散青少年的关注力度、设立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等对策来构建农村闲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探索帮助农村闲散青少年脱离闲散状态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闲散青少年;生活现状;个案研究

农村闲散青少年生活现状的个案研究

□?

王 静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山东省L 村的闲散青少年进行个案研究,从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情况三个方面归纳农村闲散青少年的生活现状。同时,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和准确性,还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文献的主要形式是学术研究资料以及媒体信息。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收集资料和信息,访谈过程中运用参与性对话,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围绕农村闲散青少年的

日常生活状况展开交谈。在访谈之前,调查者向所

有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资料的使用情况,并在被访者同意之后展开调查工作。然后再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提取相关的研究结果,最后运用归纳法将访谈和文献分析得来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概括出农村闲散青少年的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运用问卷的方式对闲散青少年群体进行调查,将农村闲散青少年作为一个个体进行研究的较少。个案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农村闲散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现状,获得关于农村闲散青少年的深入详细的资料,丰富以往的研究 成果。

本文的访谈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获得,然后利用滚雪球的方式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同时,为了保证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笔者尽可能地调查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性别的农村闲散青少年,最终,笔者选择了山东省L村的5名农村闲散青少年进行个案研究。

表1:被访谈农村闲散青少年的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文化

水平

生活

来源

家庭经济

水平

闲散

时间

A男20初中依靠

父母

中等1年

B男18小学依靠

父母

中等5年

C女17小学依靠

父母

中上2年

D男14小学依靠

父母

中上1年

E男22初中依靠

父母

中等

1.5

二、农村闲散青少年的生活现状及

存在的问题

笔者利用半结构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从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社会交往情况三个方面来归纳农村闲散青少年的生活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1.个人情况

(1)自身文化水平偏低,劳动技能缺乏

从笔者对5名农村闲散青少年的访谈中得知,多数农村闲散青少年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差,不被老师和学校重视,贪图玩乐,较早辍学在家。在5名被访谈对象中,3名青少年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甚至有一人小学还没读完就辍学在家,5名被访谈对象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过早离开学校的农村闲散青少年大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不想继续学习,由此也导致了他们劳动技能单一,很少有农村闲散青少年能够从事一项专业技术工作,甚至连一般的工作技能也不具备。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的一项统计也证实了笔者的这一结论。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统计,社会闲散青少年多数有学业失败的经历,其抽测样本中

57.1%的人学习成绩中下或根本跟不上;50.3%的闲散青少年表示很少或从未受过老师表扬,这些数字都

远远高于普通未成年人。因此,闲散青少年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排在前三位的是初中肄业、小学肄业、小学毕业,文盲、小学和初中水平的占了97%[1]。

个案B:我小学没读完就不读了,呵呵,我都不记得我是读到几年级不上的(指辍学),我爸妈离婚之后我就不再去学校了。

个案C:我初中读了没多久就不读了,那时我爸妈花了很多钱把我送到县城里一所私立学校读初中,但是学校实在太苦了,老师每天都会布置做不完的作业,吃的也不好,用热水的话也要到伙房去打,最受不了的是晚上睡觉还按时熄灯。我觉得条件太苦了就不去读了。

(2)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认知较低

从心理发育状况来看,5名被访谈对象的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认知较低,没有一位农村闲散青少年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对他人以及社会也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分辨能力较低。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心理发育和自身思想都不成熟,思想和行为的可塑性很强。但是,由于农村闲散青少年较早离开学校,既得不到学校教育的指导,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合理,造成多数农村闲散青少年心理适应能力差,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较低,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产生越轨行为。

(3)日常生活照料主要依靠家庭

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5名农村闲散青少年在缺乏生活来源时会首先想到父母,其次是亲戚和朋友。在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家庭对其承担着养育和教育的功能,而生活照料则是家庭养育功能最基本和具体的日常体现,也是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最低层次的需求。农村闲散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照料主要依靠父母提供,由于长期处于闲散状态,生活上缺乏经济来源,离开父母,他们根本无法生存,所以农村闲散青少年群体算得上是典型的“啃老族”。

个案A:我偶尔帮亲戚干点活,他们也会给我一些零花钱,但是这只是九牛一毛啦,我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去吃饭、去打游戏都需要钱的,没钱的时候也会找朋友借,但是我们的情况都差不多,最多的还是找我妈要(零花钱)。

个案E:前几年我在饭店上班也挣了点钱,这一年没干活也快花得差不多了,现在要是想结婚的话还是远远不够的,她家(女朋友家)那边还要给好多钱(彩礼钱),我根本拿不起,家里房子什么的也是靠父

母盖起来的,结婚用的钱还是得靠父母给。

(4)生活方式消极,娱乐活动内容单一,以上网和与伙伴闲玩为主

从笔者所了解到的农村闲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来看,农村闲散青少年都有大把的闲暇时间,他们主要通过上网、看电视以及和朋友一起闲玩打发时间,娱乐活动单调。由于整日无所事事,玩起来经常不管时间,生活作息日夜颠倒,昼伏夜出,极不规律。

个案A:平时我没事的时候就是和朋友待在一起,大家一起泡网吧,打游戏或者吃吃喝喝,我们晚上经常会玩到很晚,夜里一两点钟是经常有的事,反正第二天不用早起,睡到中午或者下午大家又出来聚聚。

个案C:我平时没什么事啊,家里农忙的时候我会下地帮爸妈或者爷爷奶奶干点农活,平时就是接送弟弟上下学,其他的时间我就在家里上网、看电视或者玩玩游戏,有的时候我看电视入了迷能看一晚上,早上送完弟弟上学回来以后再补觉。

个案D:我就是上网玩游戏。其实刚上初中那会儿,我晚上都和同学偷偷溜出来上网,我爸妈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后来爸妈为了让我不再泡网吧,专门给我买了电脑。现在我不上学了,可以天天在家打游戏了。

(5)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认识,对生活缺乏规划

从笔者与农村闲散青少年的交谈过程中发现,较早离开学校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闲散青少年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抱有过一天算一天的混日子的心态。他们对工作的认识也存在不足,一方面认为自己能力较低,根本无法从事待遇好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想做一些不要求学历和技能的脏活累活,择业观念上存在偏差。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渴望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早日脱离闲散状态。因此,在解决农村闲散青少年问题时,可以充分利用农村闲散青少年的这一心理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早日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

个案C:我也想找个工作做做,有的时候一直待在家里真的是很烦,我以前上班的那个厂子倒是还招工呢,可是我都不干了就不想再回去了,我想让我爸帮我找个超市里的工作,帮人家卖卖衣服什么的都行,只要合适就行。

个案D:以后的事情我从来没想过,反正我现在年龄还小,找工作人家也不会要我,等过两年长大一点,爸妈应该会想办法给我找个工作的,现在先玩两年再说。

个案E:我想今年先把婚结了,结完婚之后再出去找工作,厨房里的活儿我学得差不多了,做菜也还可以,在其他饭店找个活儿应该不难。

2.家庭情况

(1)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大部分属于中等收入?水平

在笔者的调查中,5名农村闲散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情况均为中等左右,其中3名的家庭收入为中等收入水平,两名为中等收入偏上。权福军等人所做的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和笔者的结论有相似之处,根据权福军、王俊燕和王玉香于2009年对山东省2800名社会闲散青少年所做的问卷调查的数据发现,在

14~25周岁的2132名社会闲散青少年中,绝大多数属于当地一般收入家庭(73.3%),其次是属于低收入家庭(15.4%),而在当地属于富裕高收入家庭的只占极少数(5.5%),属于当地贫困收入家庭的占5.3%[2]。

(2)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对孩子的管理教育存在不足

在笔者的调查中,闲散青少年家长的文化水平和认识层次都较低,均为小学和初中学历,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经费和管理教育投入不足,也不具备教育管理孩子的科学的方法。有些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格言,进而对青少年采取专制型的教育管理方式,导致孩子产生反叛心理,什么事情都要和父母对着干;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管理采取放任式的方式,以为不管不问就是好的教育方式,使得一些农村闲散青少年因缺乏有效监管而走上越轨的道路;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采用溺爱型的管理方式,即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好,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导致有些闲散青少年带有任性娇气的个性。

(3)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与农村闲散青少年情感交流较少

在5名农村闲散青少年的家庭中,几乎所有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和生活,再加上沉重的家庭负担,缺乏与青少年的交流和沟通,即使交流也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方面。长期缺乏情感沟通和交流使闲散青少年和父母之间缺乏理解,亲子关系紧张。

个案B:我从来不(主动)和他(继父)说话,他也很少和我说话,只有在他欺负我妈的时候我才会

上前和他吵,还有几次差点就打起来,不过都被我妈和邻居拦下了。他不敢动手打我,我在的时候也不敢欺负我妈,我不怕他,只是心疼我妈,有时候真想一走了之,可是还是害怕我走了之后我妈会受那个人(继父)的气。

个案D:我觉得我妈挺关心我的,平时我爸不在家,她什么事都帮我做好,但是有的时候她唠叨得实在烦人,就说上次吧,为了不让我上网她竟然把我的网线都给拔了藏起来,我实在太生气就和我妈大吵了一架。

3.社会交往情况

(1)社会交往圈子比较封闭和狭小,同辈群体交往较多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指由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对闲散青少年的性格养成,还是对青少年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从调查中得知,农村闲散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既包括闲散青少年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还包括闲散青少年与非闲散青少年之间的交往,但是后者只是很小一部分,往往只局限于闲散青少年辍学之前的几个较好的朋友,所以农村闲散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圈子比较狭小,主要的交往对象为同是闲散青少年的伙伴。

个案A:我的朋友不多也不少,我们没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玩,我们大都是因为整天没什么事可干,所以就混在了一起,人多玩起来才热闹嘛。

个案C:我上小学的时候还有一些好朋友,她们现在有的还读书,有的已经工作了,她们没事的时候也会来找我玩,我们在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什么的。

(2)社会支持网络单一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在社会中,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大,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就越能够接受来自社会的挑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5名农村闲散青少年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除了父母亲戚之外,还有几个较好的朋友。农村闲散青少年在遇到困难之后会向父母、亲戚和朋友寻求帮助,但缺乏更大的来自社会的支持系统。

个案A:有困难肯定找爸妈啊,不过有的时候也会找亲戚和朋友,日常生活上的小问题都会找朋友帮忙,平时谁有个什么困难大家都会一起帮他想办法。

(3)被“标签化”,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存在社会排斥和社会歧视

“农村闲散青少年”原本是一个从人口学角度做出的对某一个人群的界定,然而,随着闲散青少年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闲散青少年这一群体出现了被标签化的趋势—小混混、不懂事、没人管教、散漫、社会败类、不良青少年等,几乎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社会给农村闲散青少年贴标签的这种污名化的现象,带来社会排斥和社会歧视,直接伤害了农村闲散青少年的人格和自尊,影响农村闲散青少年融入主流社会。

个案A:他们(农村居民)都叫我们小混混,看我们不顺眼,好像我们都是坏蛋一样,让小孩都离我们远一点,我们也没做错什么吧,也没故意给他们搞过破坏啊,谁知道他们为啥都这样看我们呢。

个案B:有时候我们想做点好事都会被误会,他们就认为我们干不出什么好事来。

三、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改善农村

闲散青少年生活现状的建议

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中,将社会支持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是指由政府、机构、组织等提供的支持和服务。非正式支持是指由家人、朋友、邻里、志愿者等提供的支持和服务。除了正式支持以外,非正式支持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青少年而言,非正式支持更是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1.强化农村闲散青少年的非正式支持网络

农村闲散青少年的非正式支持可以分为家庭内部支持和家庭外部支持,家庭内部支持主要包括来自闲散青少年的父母的支持,来自亲戚的支持;家庭外部支持主要是指同辈群体、邻里以及志愿者提供的支持。

家庭内部的支持。父母需要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想法,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学习和改进自己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方式,学习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为闲散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闲散青少年的亲戚也可以从情感上和心理上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并为青少年介绍合适的工作岗位等为闲散青少年提供非正式支持。

家庭外部的支持。同辈群体之间由于具有相似的

处境和经历,他们通过互相倾诉和安慰,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慰藉。邻里可以协助监督和教育闲散青少年,通过为闲散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等措施来优化闲散青少年的生活氛围。志愿者通过与闲散青少年结对帮扶来给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心理上的疏导和生活技能的培训,也可以通过组织活动、举办讲座和培训会等方式来吸引闲散青少年参加,提高他们应对生活的能力和信心。

2.加强政府对农村闲散青少年的关注力度首先,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与农村闲散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农村闲散青少年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修改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加强其法律效力,以切实维护农村闲散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和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其次,政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给当地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的同时,使企业接纳农村闲散青少年,给他们提供免费学习技能和培训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一些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帮助他们脱离闲散状态。

最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有很多农村地区至今还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社工机构可以从专业层面为农村闲散青少年提供服务,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的需求,政府可以从政策或制度上采取措施来扶持农村社工机构的发展,利用专

业的社工机构来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和监管。

3.设立农村社会工作机构

第一,社会工作机构的专职社会工作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理性评估农村闲散青少年的需求,利用专业优势为农村闲散青少年提供专业的服务。

第二,依托社工机构成立农村闲散青少年小组。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主要是运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分享团体经验,帮助组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个人潜能,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相互适应。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农村闲散青少年的排查摸底工作,掌握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对于有共同需要的农村闲散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可以将其组织到一起,集中进行小组辅导。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加强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形成对自我的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并通过与其他组员的互动和交流,分享小组经验,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结交朋友,扩大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探讨脱离闲散状态的方法,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王静: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杨守建

参考文献:

[1]朱作鑫.谈闲散青少年的成因、特点及教育管理[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67):22-25.

[2]权福军,王玉香,王俊燕.山东省社会闲散青少年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1(3):100-104.

参考文献:

[1][2]查有良.教育模式[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1,7.[3]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7(2).[4]吴重涵,王梅雾,张俊.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家校合作的经验和行动指南[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28-29.[5]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3).[6][9]周欣悦.谈中美家长参与教育的差异[J ].教学与管理,2003(3).[7]马忠虎.家校合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2-142.[8]孙孝花.谈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1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97.

(上接第109

页)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 研报告正式版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基本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既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县文化立县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

容村貌等同步建设,整体推进,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纳入“xxx”规划,国家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问题分析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引言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少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和亲子关系上亲情疏远的状态,面临着道德、心理、教育、安全等诸多问题的考验,所以关注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 二、调查目的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给这些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曾经,我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在我5-8岁这三年时间里,我的爸爸妈妈在城市里打拼,留下我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照顾,半年甚至一年见父母一面。在爷爷奶奶的悉心照顾下,我健康的长大,坚强乐观,自信懂事。但是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让我直到现在都缺乏安全感,做事渴望得到认同。因为儿童时期的这段经历,让我格外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我的老家在鲁西南农村,经济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我们应本着理性分析、着力解决的原则,来认识和化解留守儿童问题,将留守儿童问题扩大化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 在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过程中,由于现实问题的种种限制从而产生了这个时代特殊的留守儿童现象。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社会上不断有留守儿童出走、自杀等负面新闻出现。其中,父母的缺位所导致的留守儿童人际交往不良愈来愈严重。这需要我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应对这一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本文选取了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方面,对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浙江遂昌的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妥善解决。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人际关系原因建议 一、前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由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致使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剧增。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2290.4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群体特别是留守儿童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关注的力度不断加大,他们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专家们的关注。只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为他们的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于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级行政管理专业冉浩学号:2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用了4周时间,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能够代表家乡农村面貌。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时间: 4月1号至 5月1号 2.调查地点:岳池县断桥乡庆龙村及附近几个村庄:金虎村,青龙村,石桥村。 3.调查人:冉浩

4.调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对自己所在的庆龙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经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她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经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她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她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而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 近两个星期我们小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情况做了一个实践调查。对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对我们的调查结果给以了总结和分析,对其面临的问题给以文字表现。并经过我们组员的讨论与研究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 一、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表问题调查选项比例父母外出打工比例父亲母亲双方外出打工31% 父亲单方外出打工60% 母亲单独外出打工9% 父母探亲时间一年一次74% 两年一次17% 三年一次9% 监护人状况与母亲居住51% 与父亲居住5% 与祖父母居住30% 与外祖父母居住11% 独居3% 感到孤独烦躁时找朋友倾诉64% 看电视14% 玩耍16% 无法解脱5% 学习态度对学习感兴趣51% 一般37% 学不进去9% 旷课逃学3% 遵守纪律情况遵守纪律85% 经常迟到15% 课外活动与娱乐做家务56% 干农活29% 玩3% 遇到困难时靠家人45% 靠朋友20% 靠自己17% 靠老师18% 生病时母亲照顾56% 父亲照顾29% 祖父母照顾5% 亲戚或其他人10%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

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社会实践作业 题目: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工程 学生姓名:陈田 学号: 任课教师:苏咏喜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 工,在给农民创造增收致富机会的同时,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 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我们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3年学生干部暑期三下乡活动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荆州市监利县棋盘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村委会的帮助下,我们的队员深入当地小学和村民家中,与他们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正文:“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经济参考报》,1月8日)另外网上多个材料中的数据估计万之多。如果以农民工的规模概算,恐怕这两个数字均属于较保守的数字。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首先应该了解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留守儿童是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或者说,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16332349.html,)/总结报告/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 告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一、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下面是我对XX年前的家百分比的调查及XX年我家乡的家电普及百分比。 XX年前我家乡电器 种类电视机vcd/dvd电磁炉冰箱 比例70%30%3%5%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生活状况不如人意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在家务农的收入无法让家庭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所以才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如若不然,他们当然也想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开支方面很节约。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是十分重要的。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这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

发展。 (二)、安全隐患。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基本上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由于年龄、生活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安全看护。因此在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的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知道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自控、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很有可能做出极其危险的举动,从而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不久前,江西宜春发生一起五名留守儿童溺水死亡的事故,求救过程中,在全村竟然找不到一个青年人,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悲哀。 (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据调查显: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代理监护人无法代替父母完整的监护职责。当留守儿童遇到成功、失败、困惑、孤独时,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往往只

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代理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缺乏自信。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对父母产生不理解的情绪,每当看到其他的同学都有父母陪伴的时候,会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表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可能会疏远他们。不久前,我对我校四年级212名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测验以及游戏测验,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比较孤独、内向、缺乏自信,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这说明留守儿童远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更渴望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留守儿童无法在学习上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导。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和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和思考 一、何谓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 (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 告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

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 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其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农村 ; 留守儿童; 外出务工者;父母; 教育 前言:随着农村产业的调整,外出务工者的人数不断增长,而这些家庭的孩子 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寄居于亲戚朋友家里,要么与年老的祖辈生活。因此,在社会中又形成了一群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江西等),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到22%之间。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年人跟着进城的潮流来到了城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只能让未成年的孩子呆在家里,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一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成绩、品德和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比例:这些留守儿童全是父母双方均外出 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年龄阶段分别在6—15岁。几乎全部的留守儿童都希望能和他们的父母一起生活。2、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自我认知的学习成绩和作业完成度三方面来看他们的学习基本情况。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对学习抱有一定的兴趣,他们选择继续升学。在对自己学习成绩水平的认知方面,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处于优良的占58.6%,处于中等的占30%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占 11.4%。对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显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3、留守 儿童生活情况: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属于隔代监护。在生活满意度的上,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较高。4、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每天都在思念他们的父母,他们认为和 父母在一起是最开心的时候,这表明了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有69%勺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孤单寂寞,有19% 的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12%勺人觉得没有变化。在被问及“父母外出打工,对你各方面的不利影响如何”时,有41.8%的留守儿童认为没影响,39%勺人认为

影响很小,仅有19.2%的人认为他们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存在问题 通过和一些与孩子们的交流,我了解到各级政府在关心留守儿童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努力,每年积极组织的帮扶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在读书和生活方面遇到的部分难题。很多孩子都表示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会努力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回报社会的关心。但是也同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还是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它们主要表现在: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和学习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呈对半比例分布。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到,由于隔代带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加之隔代之间的溺爱,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更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他们对留守儿童大多重养轻教,仅满足于生活需要,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则被忽视。一些留守儿童虽然表示他们愿意继续升学,但同时也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于学习他们大都表现出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这些情况无疑使学校的教育处于了一种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2、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性格发展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性格发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吴学能,学号: 调查对象:留守儿童 调查地点:黎平县胜利村十组 调查时间:2013.7.21 至8.1 调查背景 我国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存在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今年人民网报道显示,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十分悬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例约为3比1。由于受到经济条件不同的影响,导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改善自己的生存、生活条件。以追求经济为目的农民工,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根本不可能承担的其大城市里孩子读书的诸多现实问题,如高昂的住房、教育、生活等费用问题,再加上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流转状态,不说他们无法照顾孩子,就是孩子们需要的最起码的稳定都是冋题。因此,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本身就是为 了谋求更好的经济

条件,而来到城市谋生的他们,不可能再用高昂的经济代价,将孩子带在城市上学, 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孩子单独留在农村生活、接受教育,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问题分析 通过进行走访调查,得出问题并进行分析。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当他们出现心理困惑、遭遇学习困境、面临生活困难时,几乎得到远在几百里甚至几千里之外父母的帮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主要困难,这些都非常值得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就业,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也会随之继续扩大。如今的城市建设离不开辛勤工作的农民工,在工地,一个个农民工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独自在家的留守儿童,他们为了增加收入不 得不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对孩子的 “舍弃”更多的是无奈地选择。长期 的亲情缺失,代管不力, 系列留守综 合征:厌学、性格孤僻、合作意识差等 问题。在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中, 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亲人照看, 由于年龄较大,又大部分属于二十世 纪五六十年代遗留下来的文盲,平时 只能勉强照顾孩子的起居,通过了解, 留守儿童厌学、弃学现象普遍,近一 “留守孩”出现一

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情况的调查

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情况的调查 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情况调查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有了大的变化,各种文化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掌握现阶段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所存在的问题,本小组以“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情况调查”为主题,采用多种调查方法,精心组织成员深入调查了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情况。调查发现,伴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和居民物质生活的提高,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关键词:居民;业余生活;文化;现状正文: 总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可见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对民族的团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小组在认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之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于 2009 年7 至 8 月组织深入调查了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样本选取与调查方法为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情况,本小组根据成员的籍贯,分别选取了以下十一个地区作为调查样本进行调查(样本后括号注有调查人姓名): 湖北省宜昌市安徽省阜阳市山西省忻州北京市昌平区四川省南充市福建省福清市甘肃省酒泉市云南省玉溪市安徽省六安市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昌平区所选取的样本分布全国九个省市,有农村也有城市,有东南沿海也有西北地区,能比较全面的反映我国居民当下业余生活的真实面貌。 首先,各成员采用走访交谈、问卷调查、查阅文件资料等方式,各自了解到了具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小组组织召开讨论会,认真分析了各成员采集到的原始资料,综合整理总结,得出了最后的调查结果。 二、当前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情况与分析根据各成员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地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又由于我国各地区地理、经济、文化存在着差异,各地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各不相同。下面从两个角度将当前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进行简述与比较: (一)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类别 1. 现代文化活动现代文化生活主要有以下几类: (1)看电视、电影、听歌(2)上网(3)歌舞厅唱歌跳舞(4)逛街购物(5)打球、游泳等体育活动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高速发展,新兴业余文化活动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并快速进入千家万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自从 1995 年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以来,由于的大力支持,中国因特网发展极其迅速。加之这几年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城市,网吧、酒吧、咖啡厅、歌舞厅等业余活动场所十分兴盛;在农村,电话、电视电路基本覆盖全国农村,网络线路也正在迅速普及,并有一些城市常见的业余活动场所在农村出现。这一类文化活动为广大居民所喜爱,尤为年轻人所青睐。 2.传统文化活动传统文化生活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串门聊天(2)逛庙会等地方文艺活动(3)下棋、打牌(4)看书、看报(5)钓鱼(6)听京剧和其他地方戏种(7)散步虽然有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但在一些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传统文化活动照样是当下居民业余文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其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父母;教育 前言:随着农村产业的调整,外出务工者的人数不断增长,而这些家庭的孩子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寄居于亲戚朋友家里,要么与年老的祖辈生活。因此,在社会中又形成了一群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江西等),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到22%之间。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年人跟着进城的潮流来到了城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只能让未成年的孩子呆在家里,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由此可见,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特有的问题,它产生背景是非常复杂,本文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户籍制度是留守儿童产生的历史根源 我国户籍制度的建立最初就是为了防止大量的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1956年前后,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寻找生活机会,或逃荒乞讨,对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此,1956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57年3月、9月和12月又连续下发通知和指示,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制止农民外流。1958年1月,经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91次会议通过,正式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长期以来,户籍制度虽然再维持社会稳定、控制城市人口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也在城市人(非农户)和农村人(农业户)之间设立了严格的界线①。改革开发以后,户籍制度限制农民流动的功能开始淡化,农民可以相对比较自由地进入城市务工,但户籍制度仍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限制作用。他们虽然从农民进入城市,从农民变为农民工,但却未成市民,他们的农民户籍并未发生变化,他们也不能享受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待遇。在偌大且繁华的都市里,虽然他们承担着城市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却只能聚居在城市边缘地带简陋的出租房,甚至是住在建筑工地或简易的工棚中。因此,艰苦的打工生涯中,他们无法将子女一起带进城市,只能让孩子们留守在家中。 (二)陈旧的身份等级观念使孩子们只能留守家中 即使农民工在建设美丽大厦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的血汗,但是城市市民却普遍对他们怀有偏见,认为城市的脏、乱、差都是农民进城带来的结果,市民们还认为城市犯罪率生高也主要是农民大规模进城造成的。城市居民的这种舆论倾向和观念导致基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调研分析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是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学生,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开展此次以“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为主题的调研。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心理情况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在这次暑期社会调查活动中,我选择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这一主题。我希望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调查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的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弊端和探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同时,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在留守儿童和社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他们看到社会温暖的一面,给他们一个倾吐自己心的机会。再有,我也希望这一突出问题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个需要被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使人们认识到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最后,我希望能够召集更多有爱心的人加入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队伍中去,而这也是我这次活动最重要的目的。 二、调查时间 时间:2018年5月26号至2018年6月5号。 三、调查围

平邑县保太镇家庙村及邻村儿童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由问卷调研和走访调研组成:问卷调研是以纸质问卷的方式,由当地留守儿童完成;走访调研是通过走访的方式,实际考察留守儿童家庭和周边环境完成。发放75份,最终有效问卷68份。 五、调查容 平邑县保太镇家庙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的方式和容进行调查。 (一)、问卷版块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27题,分为两大板块: 1、第一板块:个人情况(1-10题)。包括家庭成员,父母和留守儿童本身的基本情况等等。 2、第二板块:心理情况(11-16题)。包括留守儿童的心理倾诉对象,其他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变化等等。 3、第三板块:学习情况(17-23题)。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等等。 (二)、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位于平邑县保太镇家庙村的学生们和周边农村家庭住户。(三)、统计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数量关系分析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 六、调查状况及分析 (一)个人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1、本次调查中16.46%为独生子女,83.54%为非独生子女。家里孩子众多也

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查报告

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 查报告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n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 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FS-DY-20889 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查报告 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记录基本情况、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发现存在的问题 i 以及形成今后的应对措施。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调查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 此, 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1.调查时间:年月号至年月号。 2.调查地点:县镇村。 3.调查人: 4.调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对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较为 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与对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乡农村进城务工人数与日俱增,父母离乡进城务工、经商,而大多数子女却留守在农村老家,而且这部分人数还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在我乡不管是中学校,还是小学校的学生中,平均有65%以上的是留守儿童,他们存在方方面面的不足。其中留守儿童的年龄段跨越了整整十年,小到刚入学的孩子,大到要成年的青年,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我对此做出相关说明、分析、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数据说明 宜冲桥乡下辖20个村,九年制学校包括本部及4个教学点。我先后部分村及教学点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现将数据情况说明如下: 先后多次到黄泥、长岭及部份村和教学点与当地儿童、群众、村书记、科任老师、班主任交流,对当地的基础建设、自然条件、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由浅入深的调研,获得了许多客观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整套调研数据。同时也通过通信工具关注当今各地“留守儿童”的动态。 然后组织看望“农村留守儿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进行必要的辅导与帮助,形成了“老师-志愿者-留守儿童”的互动式访谈模式,并随时进行总结与访谈。让我更加了解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为后期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打开了局面。 二、现状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身心方面 (1)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成长应尽的“教育”职能往往转化成了监护人的“监管”职责,而这些监护人大多数为奶奶、爷爷、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农村现状“三八、六O”),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低或文盲,使得他们在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对孩子生活习惯,思想交流,社会交往等的正确引导;甚而有些监护人在这方面根本不管。在心理上,“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撑更多的是来自于班上同学、朋友,而非家人,使得他们性格往往比较孤僻,甚至偏直。严重影响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身心健康。 (2)外出打工的父母,有部分刚把孩子生下不到一年,双双离家外出打工,甚至七、八年不回家,导致孩子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对父母反感、陌生,反映出“好像跟父母没什么话好说”的状态;对父母、自己都缺乏自信心。下引例一通话记录:“华华,班上排名没有下降吧!”,“嗯!”,“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哈!”,“嗯!”,“爷爷、奶奶身体都好吧!”,“嗯!”,“其它没有什么了,华华挂了哈!”,“嗯!”。总共不到1分钟。 2、学习方面 (1)“留守儿童”总体上学习积极性刚开始较高,但对于低年级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对其学业行为起着负面作用。由于有的职能部门管理不到位,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对学生诱惑太大,加之父母不在,监护人监护不力,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自己无法及时给予纠正;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失范和越轨行为。不仅学习成绩下降,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 (2)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表示他们最苦恼的事是“学习题目难,不知道应该问谁”,缺乏必要的课外辅导,这一点在县城实行“早九晚五”工作制后显得更加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