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说课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说课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教案)

教材综述

本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章,在很多方面对高中物理来说都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在速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学习高中物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几项是第一次出现。例如:第一次在坐标轴上表示矢量;第一次在物理问题中渗透极限思想;第一次抽象地领会物理学中的“变化率”的含义;第一次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定量的实验;第一次用图象来定量描述某个物理量等等。因此,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重要的“第一次”,既要使学生扎扎实实从这些第一次中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做到循序渐进而不一步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是在本节学习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材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教材的重点是速度,从平均速度引入,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说明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

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

教材非常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无论是概念的引入、阐述、应用、练习都注意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现代科技。如:讲速度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物体和交通工具的速度;教科书注意物理知识的人文特色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特别撰写了一篇STS的短文:速度与现代社会,表述通俗易懂,介绍交通工具的速度与城市发展规模等各方面的关系,也介绍了交通网络促进经济发展和交通堵塞、污染等带来的社会问题,从一个侧面使学生对科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有所认识,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课后给出的“说一说”和“做一做”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思维有很大的好处.课后练习的设置着眼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使用速度和速率的能力。

教学目标

(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的诸多真理,它还在建立这种知体系的过程中发展了科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不仅如此,它的知识和思想对人类活动的广阔领域都产生了影响,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每一次重在成就,都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成为人类思想和观念进步的伟大阶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并列,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种飞跃。)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学能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3)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能在具体问题的描述正确使用平均速度

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3、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领会速度与平均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等效思想的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取极限的思想方法。

3.体会速度概念参初中基础上的深化,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解决一些基础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瞬时速度的的引入及理解.

主要教法:讲述、启发讨论、实验探究、指导阅读

课时建议: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2学时)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1.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用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

质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运动学的核心问题。教科书明确提出位置坐标以区分位置和位移,研究质点的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体现教科书内容的基础性。教科书指出应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并且定量地描述质点的位置。质点沿直线运动中,用x表示位置(又如在抛体运动中用x、y表示位置),用Δx表示位移。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分也因此更加明确。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都用位移与时间的比来定义,直线运动中质点的位移用坐标的变化量Δx来表示的方法是重要的。教材以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为例,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理解用Δx表示位移大小和方向的方法。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和总结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考问题的思路,如先选定质点运动的直线为一维直线坐标系,确定坐标轴的原点和坐标轴的正方向,并确定坐标轴的标度。

图1

质点①在t1时刻位于A点,坐标x1=10 m

质点①在t2时刻位于B点,坐标x2=30 m

质点的位移是有向线段AB,线段的长度20 m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Δx=x2-x1=20 m,Δx的绝对值表示位移AB的大小,Δx为正值表示位移AB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相同。

根据学生思考、讨论的情况,我们还可考虑设置下列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

质点②t 1时刻在C 点,x 3=80 m

质点②t 2时刻在D 点,x 4=60 m

Δx=x 4-x 3=-20 m ,Δx 的绝对值表示位移CD 的大小,Δx 为负值表示位移CD 的方向与x 轴正方向相反。

质点③t 1时刻在E 点,x 2=-30 m

质点③t 2时刻在F 点,x 6=-10 m

Δx=x 6-x 5=20 m ,Δx 的绝对值表示位移EF 的大小,Δx 为正值表示位移EF 的方向与x 轴正方向相同。

质点④t 1时刻在G 点,x 7=-40 m

质点④t 2时刻在H 点,x 8=-70 m

Δx=x 8-x 7=-30 m ,Δx 的绝对值表示位移GH 的大小,Δx 为负值表示位移GH 的方向与x 轴正方向相反。

2.教材突出了变化率的概念

任何事物的变化,包括物体位置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心两件事情,一件是变化的多少,另一件是变化的快慢,后者就是变化率。以物体的直线运动为例,位移Δx 是变化的多少,速度t

x v ??=就是变化率。两者相比,在研究物体的运动中,作为位置变化率的速度是更为核心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应该上的一个台阶。因为它不像位置变化的多少那么具体,那么“看得见,摸得着”。

速度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之分。两者相比,平均速度要容易理解,因为它是与一个真实的变化过程相联系的:真实的位移Δx 与真实的时间间隔Δt 的比值。与此不同,瞬时速度就难以理解了。在这本教科书中,该问题是在较小的时间间隔Δt 内,平均速度 更能比较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从这一事实出发,Δt 越小,描述越精确,进而给出一个推断和认定,即当Δt 很小很小时,就说t

x ??是物体在时刻t 的瞬时速度。在这里渗透了极限思想,但并未要求学生准确地从极限的意义上去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教学

在学生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要让学生参与速度的定义过程,通过一些讨论突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配合一些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时,也可采用,给出两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让同学体会,介绍一种运动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讲述平均速度时,最好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① 学生认为平均速度好懂,有的学生误认为平均速度与初中学过的速度没有区别,我们可通过实例让学生注意到,初中学的速度定义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它没有方向。现在说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与位移Δx 的方向相同。

一辆汽车10 s 内向东行驶120 m ,另一辆汽车10 s 内向北行驶120 m ,这两辆汽车平均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它们的平均速度不同。

② 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用极限思想介绍瞬时速度是可行的。教材在定义了平均速度t

x v ??=

后进一步指出“为了使运动的描述精确些,可以把Δt 取得小一些,运动快慢的差异也就小一些;Δt 越小,描述越精确;想像Δt 非常小,可以认为t x ??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这样处理较清晰地体现了极限思想,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思维方法的感悟,但又回避了严格的极限概念和计算,也没有引入“极限”这个术语。为加深学生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我们可做下面的演示实验。

图2

演示 如图2所示,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将滑块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即Δx 为1 cm ,3 cm ,5 cm ,10 cm ,若没有成品挡光片,可用硬纸片自制成需要的宽度。测出每个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Δt 。

遮光片越窄,Δt 越小时,

t x ??描述通过该位置的运动快慢越精确,Δt 极小时,可认为t

x ??是瞬时速度。 4、速度教学中渗透STS 的思想

STS 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本节教材在“STS ”栏目中设置了“速度与现代社会”的文章。介绍了车辆速度的提高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并讨论了环境、资源等问题。在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时,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文章的最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

另外,对教材中所列的常见的速度表,可让学生补充一些感兴趣的、重要的速率,如:空气中0℃时的声速为3.3×102 m/s ,大陆板块移动速度约10-9 m/s 等。

速度教学中渗透STS 的思想,我们可以多联系实际举例启发学生讨论,对于教材阅读材料,可以用指导阅读,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5、“说一说”“做一做”栏目的教学

教科书选用了费恩曼杜撰的那个著名笑话,可组织同学阅读、议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警察所说的超速指的是瞬时速度,女士说的是一段时间走的路程和将要走过的路程,这位女士不懂瞬时速度。另外,不仅告诉学生只知道快慢的概念而不懂科学的速度概念,会闹出怎样的笑话,而且还想让学生认识到,没有瞬时速度,就没有运动学、动力学……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栏目中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测量自行车在不同情况下行驶(长距离和短距离)时的速度和蚊香的燃烧速度均指的是平均速率。

教学过程设计示例(2007年南师大附中高一A 层教学班)

课 题: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质点的概念,引入了位移这一物量,用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 必须知道任何时刻质点所在的位置,才能说是对质点的运动有了完整的描述。

实际的运动是复杂的,从简单问题入手。

什么样的运动是最简单的?

质点的运动轨迹如果是直线的话,质点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在直线运动里有一种最简单、最特殊的运动形式,那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一)匀速直线运动

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

说明:

(1)“任何”“位移相等”

(2)理想化的物理过程模型。

思考:

发令后,如何确定运动员跑的快慢?

百米跑中,如何比较不同组运动员跑的快慢?

如何比较50米跑和100米跑运动员的快慢

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1)物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匀速度直线运动的速度。

(3)公式:t

s v = (4)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 )。

(5)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位移方向一致。

说明:

①比值法是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

②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为恒量的运动。

③速度的大小常叫速率。

3、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位置。 (1)位移:匀速运动中,位移跟时间成正比。 s=vt (t v s =)

(2)若已知物体的初位置o x ,则任意时刻物体的位置。x=x o +vt (t v x x o

+=) 例题:见《高中物理学1P 8》

4、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一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1)获得图象的两种方法。

①由数学公式,绘制函数图象。

②由实验数据,描绘物理图象。

例:研究某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坐标原点在运动的初位置)

③建立直角坐标系

横坐标表示时间,单位:秒。(自变量) 纵坐标表示位移,单位:米。(应变量)

(2)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象是一根直线

①若坐标原点在初位置,则图象过原点(正比例)

②若坐标原点不在初位置,则图象有截距(一次) (3)坐标平面上的“点”的物理意义:表示一个

确定的运动状态。

(4)对位移图象的讨论。

①可以求任何一时间的位移,也可求某一位移的时间。

②利用位移图象可求速度。 a 、直线过原点:v=

t

s =tgx=r 。(斜率) b 、直线不过原点:

v=t s ??

。 注:与数学上的斜率不同,是有单位的

斜率相同表示速度大小相同。

小结:已涉及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1、 理想化模型的科学方法。

2、 从简单问题入手的方法。

3、 用数学公式表述物理规律。

4、 运用图象研究解决物理问题。

思考题:

1、物体的位移图象是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下列图象说明物体的运动如何?

2、两条位移图象平行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两条位移图象相交表示什么?

*5、位移-时间图象与位置-时间图象

参见《高中物理学1P 9》

(1)取初位置为坐标原点

(2)初位置不作为坐标原点

(二)变速直线运动

枚举生活中的实际直线运动:

1、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不相等,这种变速直线运动,简称变速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图象是曲线。

请预测飞机起飞时的运动位移图象形状。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都是相等的,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不相等。

如何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呢?

(粗略、精确)

例:读本P 62,列车半小时走了28千米……

说明:我们用一个匀速运动代替实际变速运动,替代的条件是该匀速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与变速运动发生相同的位移。

2、平均速度v

(1)物理意义: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粗略但实用、不能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细节。

(2)定义:在变速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3)公式:t

s v (4)单位:米/秒(m/s )

(5)矢量性:平均速度矢量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

理解:

①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而不能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细节。

例:百米运动员,l0s 跑完100m ,那么他ls 平均跑多少m ?

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ls 跑了10m ,有的ls 跑10m 多,有的1s 跑不到10m ,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 /s 的速度自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快慢)米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v =10m/s 只代表这100m 内(或10s 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m 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他后50m 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②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哪一段的平均速度。(不同时间段或不同位移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s 内的位移为10m ,第二个5s 内的位移为15m ,第三个5s 内的位移为12m ,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s 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s 内的平均速度。 计算得出:2m/s 、3m/s 、2.4m/s 、2.5m/s.

③平均速度≠速度的平均值

例: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 ,前一S 内平均速度为v 1;,第二S 内平均速度为v 2,求这个物体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v .

点评:

有的同学答案为2

21v v v +=,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④t

s v =的普适性 曲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位移(弦长)/时间 匀速运动t s v =可看成t s v =的特例。

如何精确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3、瞬时速度v

瞬时速度的存在:

①汽车仪表板上的速度指示计

②静立在路边感觉行人、骑车、汽车经过的快慢不同。

(1)物理意义:

精确描述物体(质点)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快慢程度

如何描述?如何定义?

a 、矛盾的引入:

即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而速度的定义又离不开运动的过程(物体的位移,物体运动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呢?

b 、提问:

1、什么情况下,即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同?

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如何用匀速运动来替代?

c 、研究质点在某一位置(某一时刻)瞬时速度的极限思维

如下图:V A =?

先取AA 1段:1

111t s t AA v ??=?=(AA 1为小位移) 再取AA 2段:22222t s t AA v ??=?=

…… ……

这样下去,s 及t 越取越小,那么v 的精确程度就越来越高,v 的值也就越来越接近v A 。 当t 很小(s 也很小)时,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量的变化也越来越小。

当t 足够小(S 也足够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变速运动也就趋于匀速运动了,(这里指测量仪器已无法分辨两种运动的差异了),这种情况下的平均速度也A 点的瞬时速度了。

这种思维方法(无限分割,实现由变到不变)就是极限的思想,在今后,我们还要多次用到。

注意:这里t 足够小,用数学术语来讲是t 趋于零(但不是零),t 在物理上只要有几百分之一秒就够了。

d 、实验研究:气垫导轨(一端垫高3cm ),数字计时计(s 2档);AA i 分别取190mm 、140mm 、10mm 、70mm 、50mm 、30mm ……

s /mm

t 1 t 2 t 3 t /ms v /m/s 190 224.5 224.4 224.7 224.5 0.846

140 167.6 167.6 167.8

167.7 0.835 100 121.3 121.3 121.3

121.3 0.824 70 85.75 85.82 85.50

85.69 0.817 50 61.82 61.57 61.57

61.65 0.811 30 36.68 37.05 37.37

37.03 0.810 (2)瞬时速度的定义:t s

v t A ??=→?0lim

(3)瞬时速度是矢量,方向在物体运动的方向上

(4)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瞬时速率

比较: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

①粗略,精确

②各有其实际应用的意义

飞机起飞速度不由v 决定,枪炮射程由出口速度决定。

③瞬时速度是时间趋近于零的平均速度。

讨论:“说一说“

作业:(一)问题与练习1、2、3

(二)“做一做”,阅读《速度与现代社会》

物体运动的速度说课稿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体运动的速度》,是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会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参考系、坐标系、时刻与时间、路程与位移等描述物体运动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描述物体运动的知识。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动力学的基础。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圆周运动中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以及电磁学中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等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符号、公式、单位,领会其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和区别。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认识汽车速度计和测量瞬时速度的装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均速度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等效的方法。 (2)通过瞬时速度的建立过程认识极限思想,体会数学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2)通过介绍和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其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 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2、瞬时速度概念的引入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在知识准备方面:速度这一概念学生在初中已有初步的学习,学生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对“速度”的严格定义显然没有概念。 在思维方面: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化的阶段,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逐步抽象思维过度。 在心理方面: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要善于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讲授、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启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最后归纳出概念。 学法:学生合作探究,观察与讨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题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 (二)新授课程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他们的运动情况有何区别?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学生在初中已有初步的学习,但初中给的速度概念比较模糊。高中阶段在学完表示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以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更科学。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的运动方向。 (2)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注意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4)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辩论、交流、极限渗透法让学生逐步建立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辩论、交流,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思考及合作交流精神。 3、重点:比值法定义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难点:由平均速度引入瞬时速度 二、说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观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最后归纳出概念。 三、说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由日常生活情景提出问题 2、速度概念的学习: 实验: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按照老师的指令走路,第一次时间相同位移不同,第二回位移相同时间不同。

让学生观察总结:当时间相同时位移大的快,位移相同时,时间小的快 老师进一步提问:当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例如:某同学跑完百米用秒 自行车在30分钟内行驶8千米 学生总结:求出两次运动中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比较大小,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引出速度的概念) 速度的定义 表达式 物理意义 单位 矢量性 由学生总结对速度的理解 练习: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B、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只有大小 C、速度越大,物体的位移越大 D、速度越大,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老师提问:目前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秒这能说明该运动员都是以米每秒的速度运动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更直观的说明上述速度的定义只能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在这段时间平均起来的快慢程度。 老师提问: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它从制动到停止用了5秒,这段时间内汽车每秒前进的距离分别是9m,7m,5m,3m,1m,你能求出前1s,2s,3s,4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吗比它大还是小若把时间间隔取得更小呢如何求关闭油门是的速度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老师总结这是极限的思维方法,自然引入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是一个矢量。 学生总结:比较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四、联系实际,回归社会。

2《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讲课的题目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 1 第一章第三节的《速度》围绕 本课题,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 的基础概念。它即是对初中所学知识的一个延伸,也是我们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 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知识外延性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掌握了两种简单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这就为我们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对于速度的矢量性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 速度等概念,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理解。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速度的定义、表达式、单位和方向②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 概念并掌握其区别与联系。③能够根据V-t图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例题的引导,使学生对速度有更加深刻的认 识。 情感与态度:应用所学的速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和愿望。 4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速度与时间图像。 ②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平均速度的计算。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教法:由于本节讲的是高一的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较强的认 识,本节将以讲授、启发式教学法为主。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类比等活动主动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 -- 导入新课---- 观察比较----- 形成概念 ---- 应用新知 --- 加强巩固 -- 体验成功---- 归纳总结 1 、引入新课我将例举出一个刘翔和自行车的实例,让学生来判断二者运动的快慢。这时学 生将陷入迷惑之中,此时我再点出主题:“这样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上我们引入 了速度这一个概念。”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2 、进行新课 我将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速度的物理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衡量物体 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这里可以通过速度的定义来导出它的计算公式,再对公式进行分 析:介绍速度的性质,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接着向同学们介绍速度的单 位,包括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然后再回过头和学生一起解决老师课前提出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引入平均速度,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引入的时候可以利用运动员在 百米比赛中的例子: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一个速度,可能刚开始跑的 快,到最后速度就降下来了。为了大致地描述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运动情况,就需要引 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在A t时 间内运动快慢的速度。同时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平均速度时的注意事项,必须指明是计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稿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 朱国君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是运动和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将为以后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奠定知识基础。加速度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同时,它又是一个较抽象的物理概念。编者考虑到高一学生现在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不急于从科学性、知识性的角度客观地、严密地阐述这一概念,而是用去繁就简的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仿照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引入加速度这一概念。这样既能顺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又在此概念上留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待学生日后深化。而教材只是教学的平台,如何用好教材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2、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知道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的区别;知道加速度方向和加速运动及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2)、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能区别速度和加速度,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读法;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建立平均速度的基础上,参照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学会用类比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2)、学会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作风,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中,感受研究问题的乐趣,养成分析物理概念的严谨态度和习惯;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由于学生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概念,加上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在加速和减速直线运动中,弄清楚加速度的方向是本节教学要突破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迈上高中门槛的初中学生来讲,实在是太抽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涉及到运动多少路程、位移,运动有多快?很少碰到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的现象,可以说不学物理,在头脑中是不会自发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2、学习方法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复习过程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

精品资料 第二节、速度(说课稿) 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李秀芹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速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介绍我对《速度》这一节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速度一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速度这一概念是在学习了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一个新概念,速度概念的建立为下一节直线运动的学习提供了准备,也为今后密度、压强、功率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速度的计算是初中物理第一次接触的物理量的计算,规范的解题格式为学生今后进行物理量的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以及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知道日常生活中测量速度的方法;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通过速度的测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以速度取胜的奥运健儿的介绍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树立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测量速度的方法以及有关速度的计算。 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速度的单位换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法 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猎豹追捕羚羊和奥运会百米赛跑的视频,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进而把他们引入到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情境中来,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求知热情。 利用桌上两张完全相同的纸,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使两张纸下落的快慢不一样吗?学生分组活动并请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有的学生把纸揉成团、有的学生甚至折出了纸飞机……),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下落的快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高中物理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几点想法 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问题的设置 思考与讨论1: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 练习1: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与讨论2: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对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 练习2:由思考与讨论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个强调。第一问的设置暗示学生不要把物理学成数学。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数学中图象的信息量。 练习3在以上表述过。 3.暂时淡化三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由什么来决定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第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快慢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是运动和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将为以后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奠定知识基础。加速度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同时,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开云镇中心学校王力波 尊敬的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的快慢》,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速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研究物体运动必不可少,也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本节课中要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使学生感兴趣,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速度公式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用字母来表达数量关系的公式,对此学生可能不太习惯,另外学生第一次运用公式解题,教师也一定要注意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体会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变速运动物体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解决、身边事例。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进行的轻松有效,教法是关键。而学生是教法的支撑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教法学法的选择。 三、教法学法 我校正尝试推行“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每三名学生分为一组,结成帮扶对子,先让学生学,发现问题后才教,教不是由教师教,而是“兵教兵”,教师补充。因此,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课前体验热身,课上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从而乐于探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学情,本节课中采用: 教法:体验法、基本概念“六问”法、启发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提高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体验,预热新知 (二)先学后教,小测过关25分钟 (三)运用提高,形成技能15分钟 (四)归纳小结,评价指导3分钟 (五)分层作业,巩固创新2分钟 (一)课前体验,预热新知 课改要求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获得学习经历的体验。因此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我尝试课前把学生分组带到操场开展运动快慢的小比赛,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有人跑、有人计时、有人发令、有人记录。采取两种比赛方式,第一种,比10秒钟内跑的米数的多少;第二种比跑完50米用的时间的多少,每个人感受自己的相对快慢。(二)先学后教,小测过关 本节是以概念教学为主,所以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后,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结合课前亲身体验,从而掌握基本知识部分,那么“自学指导”是学生自学的航标,我采用基本概念“六问”法,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即:(1)物理学中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2)是怎样引入这个概念的?(3)物理意义是什么?(4)它的定义是什么?

1.3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1.3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高伟,来自北票市第五中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下面我将从以下五大板块阐述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的换算,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二、说学生 学情分析 因我校的师友互助的合作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一就一直试行。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加之他们刚涉及物理领域,对新知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为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将成为本节的主线。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探究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合作探究、观察、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教师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版块的内容) 1、组长汇报 各组长汇报本组同学的导学案书写情况,和预习过程存在的问题,教师板书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请其他组同学回答,能解答的组加一分。对于预习中稍有疑问的问题可在课上一同探究。(用时约3分钟) 2、新课引入 (1)速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右图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 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距离 2.相同距离比时间 新问题: 若距离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教师总结:物理学上,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叫做速度,速度的公式v=s/t,国际单位制中单位为米每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 给下列各种运动速度排序。(以上过程用时13分钟) 2、匀速直线运动

《平抛运动》说课稿

《平抛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解答有关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抛物体探究实验中突出了“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关注生活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爱物理、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 二、学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⑴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⑵学生刚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中刚学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对这一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作如下的--。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组织活动 设计意图 ㈠ 情景创设 引入课题 创设情景: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空投物资;(视频) 引问:请同学描述上述物体运动的轨迹和运动性质 (演示i)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重复两次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地观察。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球为什么会做曲线运动呢? 情景创设教学法:

《运动的快慢》说课

八年级上册物理1.2《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取自于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参考系、坐标系等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后提出的,这一节的学习是对这些内容的运用。教材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明确运用矢量描述位置变化的方法,然后将其与时间变化量的比值定义为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化的阶段,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对“速度”的严格定义显然没有概念。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展现速度快慢的现象,同时又要不失时机的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 高中物理课中所说的速度,被严格地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这对初学者来说,达到理解并不容易,需要有一个适应和熟悉的过程。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以上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结合物理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领会其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及物体运动的方向的关系; 2.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3.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 4.能在具体问题的描述中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取极限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体验速度的意义,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探究、交流,体会物理学的乐趣、思考及合作交流精神。 具体教学过程是: 1、通过生活实例,体悟判断快慢的方法 首先在多媒体投影展示:自行车、摩托车运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现象,并让学生比较两者运动的快慢,并追问学生是如何比较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得出两种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思路,即: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以及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 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出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使学生隐约体会快慢的感觉,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思考,得出比较快慢的方法。 2、运用比值法,建立速度的概念 教师再展示自行车、汽车、火车和飞机的运动情况,让学生观察四者的初位置、经历时间以及末位置,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火车、飞机在不同初、末位置,经历不同的时间的情况下,如何比较两者运动的快慢。这样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作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说课稿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 间的关系。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对前一节所学的加速度的深化和加强,也为即将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本节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引入数学方法一图像法研究物理问题,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体会这一方法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建立和应用,难点是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尤其是加速度的正负值在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像法使学生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1图象特点,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1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2、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通过对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像法来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物理过程 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 新欲望.学会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2、通过分析图像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因此我通过知识的归纳,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法,图像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学案导学法:课前分发学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图像探究法: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从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做出图像,分析图像、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图像这一形象直观的数学工具,让学生理解公式,帮组学生从图像上来领悟速度一时间的关系式。问题讨论法:学生讨论速度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及速度时间公式的推导 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 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学过的加速度概念为基础,在实

《物体的运动》说课稿

《物体的运动》说课稿 12、《物体的运动方式》说课稿 一、说教材 《物体的运动方式》是青岛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四课;在学生了解运动的概念以及学会分析运动快慢的基础上,本课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为主,从引导性探究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让学生了解运动方式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着一种以上的简单运动,体会到运动的复杂性,为以后进行具体运动的探究作铺垫。学生对物体运动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概念没有具体化。我抓住学生认知模糊的地方设置阶梯,引导学生利用材料由浅入深的观察,分析它们运动的方式及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运动方式的特点,用图示描述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 2、了解一个物体运动时可以具备几种运动方式,体会到运动的复杂性,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将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分类的能力作为本课的重点,分析物体复合运动方式定位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设计 围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的 教学思路: (一)、激趣揭题,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

让学生参与眼力竞赛,观看各种不同运动的方式的短片;通过直观的形式发现各种运动的物体,初步了解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今天就通过具体的物体来研究运动的方式,揭示课题。 (二)、学生活动,概括运动方式的表象 1.此环节教师要明确指出实验的要求,提高学生动手的效率:一、讨论确定四到五种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研究,然后思考“如何使他动起来,”二、研究过程中,要明确分工,然后根据实验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描述它的运动方式,用图示将他“动”的方式记下来,再根据“动的特点”命名。三、在讨论时,请注意控制音量,不要影响到其它组。四、汇报时:可以一人汇报,一人做辅助表演,直观展示运动的方式;要认真倾听,补充你的发现。 2.学生探究,汇报(乒乓球跳动、皮筋振动、直尺振动、小风车转动……)教师相机将学生提到的“动”贴在黑板上。 3.联系实际,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的方式,学生汇报(红旗在飘动,水在流动,车轮在滚动,车把在摆动,汽车在平移,脖子可以扭动,身体可以原地转动,树叶被风吹动,蚂蚁在爬动,陀螺在转动……)教师相机在黑板上出示学生提到“动”的卡片我的意图是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明确实验要求,有针对性地研究发现,提高效率,互相质疑式的汇报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加深了对于运动方式的了解,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生思考,提高分类概括的能力 1.让学生试着将各种“动”分成两类,并说明理由。教师总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自然不同。一般我们将运动分为两类:一种是平移,一种是旋转。 2.学生观赏运动方式分为四类的影片,拓展加深学生对于运动方式分类的认识。 3. 出示几种生活常见的运动物体,让学生观察,说明他们运动的方式并且归类。让学生自己试着分类,由此明确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进一步培养学生

教科版高中物理 必修一 1.3.2《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讲课的题目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速度》。围绕本课题,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的基础概念。它即是对初中所学知识的一个延伸,也是我们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知识外延性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掌握了两种简单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这就为我们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对于速度的矢量性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理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速度的定义、表达式、单位和方向②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并掌握其区别与联系。③能够根据V-t图判断物 体运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例题的引导,使学生对速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情感与态度:应用所学的速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速度与时间 图像。

②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平均速度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本节讲的是高一的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较强的认识,本节将以讲授、启发式教学法为主。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类比等活动主动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引入新课 我将例举出一个刘翔和自行车的实例,让学生来判断二者运动的快慢。 这时学生将陷入迷惑之中,此时我再点出主题:“这样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上我们引入了速度这一个概念。”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2、进行新课 我将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速度的物理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这里可以通过速度的定义来导出它的计算公式,再对公式进行分析:介绍速度的性质,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接着向同学们介绍速度的单位,包括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然后再回过头和学生一起解决老师课前提出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引入平均速度,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引入的时候可以利用运动员在百米比赛中的例子: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一个速度,可能刚开始跑的快,到最后速度就降下来了。为了大致地描述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运动情况,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在Δt时间内运动快慢的速度。同时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平均速度时的注意事项,必须指明是计算的那一

《运动的快慢》说课教案

《运动的快慢》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运动的快慢》是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的内容。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亲身的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科学世界”,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感,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因为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要求学生遇到未知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问题要去解决。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速度的计算。 二、说教学与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我在教学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究法、直观教学法、观察法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在学法上采取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法以及观察法等。主要体现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规律。这样设计可以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以活动为载体,这样来设计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引入新课: 通过四组生活中常见的和运动快慢有关的图片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些 物体的运动情况,得出运动有快有慢从而引入新课。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于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的教学。 2、自主学习,找出疑难: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有不少项目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更好的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所提倡的更快、更高、更强。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奥运会女子10000米和男子100米决赛的两张图片,这两位选手都打破了世界记录。让学生体会到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在学习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的超越自己。通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从而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在得出这个结论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不同路程、不同时间如何进行比较快慢的问题。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学生的思路清晰,参与讨论的热情和讨论的效率自然高了起来。 得出速度概念后可以对比刚刚学过的密度公式的建立让学生自己来说出 速度的公式及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对于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也可以借鉴密度单位间换算的方法进行。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