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文11

论文11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函授

毕业论文

2009级本科经管专业

论文题目: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学员姓名:吴伟学号:13140109b200073

指导老师: 孔君

函授站名:项城函授站

2011年9月26日

内容提要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比较薄弱。

(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乡镇之间发展差距大。

(三)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新型工业化发展缺乏动力。

(四)城乡居民收入拉大,农民增收缓慢。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城镇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域经济信贷支持乏力

(三)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企业投资回报率不高

(四)供给有余、需求不足的市场约束了县域经济总量扩张和结构调整

(五)县域行政成本增大,政府资源拉动经济的能力减弱

(六)现行管理体制跟不上形势需要,制度性问题已经成为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依托资源,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二)优化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三)筑巢引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四)优化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化

(六)发挥优势,提升第三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还是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现实需要,因此,这不仅是一个区域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也面临金融危机过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要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开拓创新,突出特色,狠抓关键,统筹规划,强化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决思想问题,更新观念,用科学发展统领全局。围绕把壮大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群众增手“三大”目标,突出加快县域工业。县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做到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经济手段与组织措施“五个”相结合,坚持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五个”统筹,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

竞争力,形成比拼争先、跨越发展新格局。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

县域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县相比,仍然比较落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县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县域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县域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比较薄弱。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二是县域经济人均占有水平低。

(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乡镇之间发展差距大。受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

(三)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新型工业化发展缺乏动力。一是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二是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缺乏能有力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科技含量高、对产业起支撑作用的创税型大型工业企业,工业化瓶颈仍在。

(四)城乡居民收入拉大,农民增收缓慢。据统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以农村为1)3.13,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多方面,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工作上的原因,也有体制上等深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镇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域经济信贷支持乏力。

三是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企业投资回报率不高;

四是供给有余、需求不足的市场约束了县域经济总量扩张和结构调整;

五是县域行政成本增大,政府资源拉动经济的能力减弱;

六是现行管理体制跟不上形势需要,制度性问题已经成为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县域经济的新跨越,就没有全面小康。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理清思路,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泛珠三角区经济合作、沿海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的四种机遇。要能过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四个比重”即第二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非农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进

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民营化、发展开放型经济和劳务经济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园区为载体,培育和壮大县域的特色经济,实现县域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最终达到富民、强县的目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依托资源,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县域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远远没有完成,要把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城镇化,依托龙头企业,培植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梯度转移,建设初级产品的加工基地和辅助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要以各自优势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扶强项、创名牌、扩规模、上水平,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定位,办好工业园区。一是科学规划园区工业,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利用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以壮大园区经济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园区为载体,将乡镇企

业集中起来,发挥乡镇工业的集聚效应;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面发展,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县域工业布局要构筑以县城为中心,改变县域工业布局分散、规模小、关联度低的局面。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县域工业主要载体、高新技术孵化区、城市建设新区。二是扩大企业规模,引进高附加值企业。工业发展要坚持做大做强,发挥规模效应,发展配套工业。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更多中小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区位优势转变为开放优势,积极引进大中型、高附加值企业。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投入产出率。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传统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培植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

(二)优化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以市场来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市场上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生产什么,经济结构就往哪里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根本手段。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在于现存的经济结构体系已经老化,调整就是要打破现成体系,淘汰过时的,开创新兴的,用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去扩大或开创新的市场需求与市场。这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本质所

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就会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坚持以民营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着力扶持一批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一是要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降低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要降低注册资本、投资范围的限制。当前,县经济基础还不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眼光放在市场上,放在激活民间资本上。二是要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放宽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放宽财政信贷支持、放宽融资渠道,坚决做到对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商逐步开放的领域,优先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三是要进一步公平待遇。要强化民本经济思想,大力鼓励和支持当地能人回家乡投资办实业。要大力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消除一切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政策规定和不合时宜的做法,在登记管理、收费标准、税收、财政贴息、土地使用、进出口经营权、职称评定、筹资融资等方面创造条件,让民营企业享有国有企业同等权利,让民营企业人员

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形成靠勤劳致富、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

(三)筑巢引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的思想。不论壮大农业规模,还是引进工业项目、改善城镇基础设施,都需要招商引资强力推进。要选准县域发展主攻方向,抓住金融危机过后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全方位开展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把“开放活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手笔促大引进、大引进促大发展。

一是创新观念。要树立“县外就是外”的观念,既要引进县外企业的资金,又要激活县内雄厚的民间资本。要开拓视野,适应市场,不能墨守成规。

二是创优环境。要努力营造文明高效的服务环境,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宽松优质的政策环境,形成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和企业的“洼地”效应。首先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杠杆,把发展县域、中心镇作为重点,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互补配套和资源高效配置,发展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区域配套的卫生城。完善城镇交通、供水设施、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提高供水供电质量,以改善“硬环境”。其

次要大胆“降门槛”,整顿地价、电价,重拳“打假劣”、“治三乱”,以改善“软环境”,保护外商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使之真正成为外商投资置业的旺地。

三是抢抓机遇。要充分利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泛珠三角区经济合作、沿海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的四种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通过外引内联,把有优势、有潜力的项目嫁接引进。

四是创新方式。招商主体要由政府为主转向以企业、中介组织为主,推行业主招商、代理招商、联合招商,采取“政府牵线、经贸搭台、信息上网、企业唱戏”等手段,按照“领导带动、政策启动、活动推动、部门联动、社会行动”的方法,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领导机制和激励机制,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招商引资上,要以更大的胆略、更灵活的方法,拓展招商思路,广开招商渠道,实现利用外资规模、质量新突破。通过招商引资,高位嫁接,使县域经济也有大企业,也有大老板。突出个子特色,发挥各自优势,与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衔接,配套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制造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

(四)优化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无农不稳,县域经济发展农业是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对农业和农村

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形成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格局。

一是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生产、观光农业等。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区域化。认真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扩大特色规模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上,立足产业整体开发,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种植业要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大力引进和推广“名、特、优、新”产品。要把养殖业作为县域农业大产业来抓,积极推广畜牧业优质品种规模养殖,使农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二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增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要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围绕优势产品和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形成抓好一个龙头企业、牵出一个特色产业、促进一片基地发展、带动一批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从事农业开发,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各具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三是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

力。要适应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和国内市场准入的需要,按照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引导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生产,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要加快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四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科技服务体系、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彻底清除假农药、假种子。规范农村生猪定点屠宰场的发展,加强对定点屠宰场的监督管理。大力发展“三绿工程”,引导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加快建立全区农产品绿色通道,采用科学的流通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

五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应下决心精简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金钱的彻底分离。同时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只有丰收,产品能够销售出去,并卖个好价钱,才能实现扩大消费的行为。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信息指导,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建立大市场,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销比重,减少自产自食,

扩大农村内部相互间的服务领域,促进第三产业更快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目的。

(五)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空间,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

一是突出重点。要重点发展县城和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的重点中心乡镇,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城镇集聚,努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平台。

二是要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严格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建设品位。

三是树立产业兴镇的观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工促商,以商兴镇,吸引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产业工人转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同时,要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办

理城镇常住户口的条件,消除农民工进城的限制。

(六)发挥优势,提升第三产业

无商不活。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交通、资源、区位等优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速市场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功能,在广大县域依据市场规模形成梯度规模的网络体系,使其为开拓广大的市场发挥更大作用。要积极发展专业市场。在特色经济与市场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批专业化市场,这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与条件。积极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县域延伸。对县域现有流通网络进行整合,完善其功能。以县城、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符合现代流通要求的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流通基层网络,引导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供销合作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分阶段、分层次对其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其功能,把他们建设成为统一配货的便民店,进一步发挥其便民、利民的作用。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引导农民通过网络查找信息,开辟销售渠道。

卖房电话四万吨:155******** 186******** 135********

佩佩13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