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地整合

浅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地整合

浅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地整合

广西桂平市西山镇长安小学卢世芳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教学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发挥资源的最大优化。它是一个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混合。要实现学科教学的最优化,必须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系统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使整个设计更加合理,从而实现我们的“怎样教才最有效?”的核心问题。但是它不是“万能”的,有些内容是无法用多媒体代替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的整合,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方法和思想。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有效整合

正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通过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及教学环境的融合,促进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并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我们的学科课堂中。但是在我们的整合中,也存在着一些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一些误区和无效性的做法,光为“整合”而“整合”,走入“整合”的误区,对“整合”的理解流于表面。认为只要使用了计算机、幻灯片等与信息技术沾边的技术与设备就是整合。信息技术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方法和思想。

一、什么是整合

要对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进行有效地整合,首先我们必须先理清什么是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体和方法融入到学科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中,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将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系统地加以考虑,使学科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

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如果仅仅把使用了多媒体计算机就当作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整合,而不对是否该用,在什么时机用,如何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是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当然也就算不上是与信息技术整合了。在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中就恳切地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地整合

从以上整合概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学科教学的最优化,必须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系统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使整个设计更加合理,从而实现我们的“怎样教才最有效?”的核心问题。下面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实现整合的有效性。

(一)、以教师为主导――改变教师的课程整合观念

要搞好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的有机整合,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把整合置于以“探究式学习”

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关键。只有改变了教育观念,才能实现学科课程改革目标,才能把学科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敢于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扩展,这与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学科教学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有人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学生的主动性的调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学生的才能发现和扶植等等都需要依靠教师,教师的品格风貌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不论在何时,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是不可抹灭的,因此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学科进行整合的今天,又对教师提出什么新的要求呢?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能有效的利用、获取、筛选、创新、评价信息,要具备数字化信息开发利用能力,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具备课程整合的备课能力。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学生、信息技术等角度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使各个要素结合起来,融合在一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是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是最终的目标和归宿,他是教师实施新课程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备能力。

(二)、以学生特点为依据――寓教于乐

现在信息技术的信息是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呈现给我们的,这种方式更加易于被学生所吸收。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信息技术的呈现方式恰好就是通过图、文、音、像、动画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具备感官获取信息的各种特点。

从儿童本身的特点来说:儿童活泼好动,对动画较为敏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例如,我在教人教版四年级《蝙蝠与雷达》时,课前,我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组织学生做“蒙眼捉人”的游戏,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我让学生谈谈“蒙眼捉人”的体会,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观看蝙蝠录像。这样,学生初步感知蝙蝠不用眼睛也能准确判断物体的方位与距离.

通过游戏激趣,播放蝙蝠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渗透了“要发现目标,不一定需要眼睛”的知识,为学习揭开了蝙蝠夜行的奥秘做了良好的铺垫。这样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很感兴趣。(三)、以教学内容为依托――选择有效、合适的整合切入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整合必须以教材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因为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的物质载体,在把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进行整合时,时刻不能离开教材这个依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将内容简单的混合,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应有的功能。为此选准整合的切入点,是搞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

1、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进行整合,在我教学的每一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内容有主次、难易之分。因此,我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切入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蝙

蝠与雷达》时,为了了解三次学科试验的过程,我首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4-6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弄清三次不同试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并填写试验报告,最后让学生上台展示试验成果。通过听课文朗读,学生动手操作和上台展示成果,最后得出“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结论,这样,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2、对一些难理解的抽象的,没法通过亲身经历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如对蝙蝠、雷达发出的超声波、无线电波的概念较为抽象,而常规手段无法达到效果的情况下,我运用信息技术flash 演示蝙蝠捉蚊子和用飞机利用雷达探路模拟演示,让学生弄清蝙蝠探路原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不仅化抽象为形象,还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发挥了的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

3、在自行获取信息处进行整合。小学学科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自行获取知识。”为此在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处进行整合,实现学科教学的最优化。例如在学习《蝙蝠与雷达》这课中仿生学的内容时,我收集大量的信息,让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还把这个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已通过有关的科普网了解仿生学的有关内容。我还把这一主题活动制作成一个网站,让学生在网站内进行阅读学习。根据它们分组在网上查找到的资源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就能对仿生学知识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收集信息的能力。

(四)、以可实施性为宗旨――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功效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的整合必须以可实施性为宗旨。信息技术的作用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说处处都要整合,也并不是说用了就是整合。特别在小学学科课堂上,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它无法代替传统实验操作,嗅不出气味,摸不到手感。比如在教学三年级《清清的水》时,要让学生从三杯液体中,通过“扇闻法”的方式,闻出三杯液体中的不同气味,从而判断出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这些信息无法替代。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中,必须综合考虑实施的可行性问题,能有真实的就不用虚拟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混合。其整合的有效性除了以上谈到的几方面外,还应遵循其它一些原则:如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对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课堂的纪律等方面都会综合影响其有效性的实现。

三、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只有达到这个目的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性。这个整合是充分把各种教学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发挥资源的最大优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许多无法通过常规实验来展示的自然或物理现象,利用信息技术有时却可以很好地解决。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把抽象复杂的事物形象简单化,使得学生对这一知识容易接受和理解,并且掌握的持久性比运用其它媒介要强,这是其它教学媒介所无法替代的。但是它也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代替教师的一部分工作,教师仍处于主导作用,况且,小学学科实践性较强,有些内容是无法用多媒体代替的,所以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

学生的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有效辅助教学的目的。

[参案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科(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张新明,王振.浅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J] .中小学电教,2007,7-8

[3]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