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

学习参考:

一.专业著作:

《报刊的四种理论》——韦尔伯·斯拉姆(著),人大新闻系翻译,1980新华出版社

《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1994福建人民出版社

《公众舆论》——(美)沃尔特·李普曼,2006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2000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论出版自由》——弥尔顿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

二.延伸阅读:

《聚焦<焦点访谈>》——郭镇之、赵丽芳,2004清华大学出版社

《冰点故事》——李大同,2005广西师大出版社

《新闻道德评价》——罗恩·史密斯(著),李青藜(译),2001新华出版社

《美国自由的故事》——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2002商务印书馆

《报纸的力量——世界十二家大报》——马丁·沃克

《创新的扩散》——埃尔

三.教辅:

《新闻学原理》——何梓华,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2006复旦大学出版社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寿

四.学术期刊:

《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

《中国记者》《新闻战线》《当代传播》

课程目录:

一.绪论

二.新闻本质论

三.新闻价值

四.新闻传播

五.新闻事业六.新闻记者

七.新闻受众

八.新闻自由

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第一章绪论

绪论是写在正文前的话,起概括总结的作用。

一.什么是新闻学

1.新闻传播现象:口语、口耳相传→文字、纸张、印刷术。

2.纸是承载信息的载体——威尼斯的手抄报是最早承载新闻信息的表现。

3.最早的新闻学是报学,新闻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社会科学。

4.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新闻载体

| | |

出现后开始有了新闻学研究→大众传播学出现——→社会信息学

5. 新闻学包含范围:(1)广义上的新闻学包括: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新闻史;

(2)狭义上的新闻学包括:理论新闻学。

二. 新闻学概论与新闻传播学概论V.S. 现代新闻传播学与新闻传播学导论的区别。

三. 新闻学从“无学”到“有学”

(一)国外的新闻学研究

1. 17世纪末德国的大学老师、学生开始以报纸为研究对象撰写论文。

2. 1845,德国的普尔兹编著《德国新闻事业史》——世界最早新闻史专著。

3. 1895出现最早的新闻研究所。

4. 早期的新闻学注重效用、培养专业人才,后来重视到理论,20世纪对新闻学的研究兴起。

5. 在西方新闻理论及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由主义理论(新闻研究自由,出现于17世纪)

社会责任理论(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的干预)6. 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出现传播学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

(二)中国的新闻研究

1.近代新闻学研究:

(1)第一篇有关新闻学的论文《新闻纸略论》,发表于1834年3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全文331字,叙述了报纸的起源和西方报纸的现状,介绍了新闻自由的观点。(2)历史人物:①洪仁玕:《资政新篇》提出通过报纸收民心、收公益,控制权力。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③陈炽:《庸书·报馆》

④王韬:A.《论日报渐行于中土》;B.《论各种省会城宜设新报馆》。

⑤梁启超:A.在27年内组织发行了11种报刊;

B.《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提出报馆是国家的耳目喉舌、去塞求通之法;

C.《敬告我同业诸君》,提出报纸监督政府、引导民众良好发展的作用;

D.《本馆第一百册祝词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

(3)1903中国翻译出版日本松本君平的《新闻学》。

(4)1913中国翻译并出版美国记者休曼的《实用新闻学》。

(5)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标志中国的新闻学诞生,蔡元培任会长,由留美学习新闻学的徐宝璜、留日报社记者邵飘萍任导师,从此新闻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科学而存在发展,之后各种新闻学会、研究机构、大学专业兴起,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虽然只有2年历史,但也是一个重要开端。

(6)专业著作:①1918徐宝璜《新闻学大纲》——中国第一部新闻理论与知识著作;

②1923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国自撰的第一部新闻业务著作;

③1927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自撰第一部新闻史著作。

2.现当代新闻学研究

(1)建国初期,新闻学研究处于重新开始阶段(这是我国建国前后的两种国家性质决定的,

社会性质变化→意识形态变化→重新发展)。(2)1956“双百”,王中提出的受众观到现在才被关注。

(3)成果:①新闻学理论框架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②对新闻理论基本问题的专题研究开始深入;

③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第二章新闻本质论

本章是基础、重点、难点

第一节新闻

新闻是科学、是职业、是消息、是事实。

一.“新闻”一词的来源

1.指传闻

(1)孙处权(唐初)曾说:“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2)李咸用(唐)《春日喜逢乡人刘松》“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

(3)尉迟枢(唐)《南楚新闻》,也指传闻。

2.指情报:赵升(宋)《朝野类要》之四《朝报》提到“小道消息为新闻”。

3.指新知识

4.指新鲜事:《红楼梦》、蒲松龄的书中都提到了“新闻”,亦指新鲜事。

二.新闻的本源、源泉

1.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新闻是社会变动在人

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早已存在,并非

是有了新闻事业之后才产生的。2. (符号—信息)

|

事实———媒介——→受众

| | | (信源)—→(信道)—→(信宿)

三.新闻的定义

(一)简析新闻的源与流:要从“缘”和“流”两个层面理解新闻,新闻的本质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关于事实的某种信息,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反映社会新近变动,这种信息是自在之物,它未经新闻媒介传播之前,是潜在新闻,把这种现实社会变动的原始信息,称为新闻的“源”;它经过新闻媒介之后,就是新闻,我们把这种经过新闻媒介整合之后公开传播的消息成为新闻的“流”。

(二)新闻的定义、什么是新闻:

1.若从“源”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广义的新闻定义:新闻是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

2.若从“流”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狭义的新闻定义:新闻是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的传播。四.新闻的特性

(一)真实性——新闻之生命

新闻必须是事实。事实之真就是肯定事实,新闻的基础与本源,实际上就是主张“事实决定论”;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有什么样的事实就有什么样的新闻。

事实之真与反映之真同为新闻真实性的基础,没有事实之真,新闻事实根本无从说起,没有反映之真,新闻真实存在也是一句空话。

(二)新鲜性——新闻之存在价值

新闻传播讲究两方面:1.新、快,即“时间性”,是新闻特征所带来的必然要求。

2.“时宜性”,指新闻要适宜于当时的形势,也就是常说的新闻

的“抢”与“压”,这是避免新闻产生负效应的基本手段。(三)公开性——新闻之目的

1.新闻的公开就是新闻应该被社会所分享,而且也可以被分享。

2.新闻的公开性必然要求报道与传播的公开性,即新闻传播要追求尽可能广的传播面,让新闻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范围内得以流通,以实现新闻的自身价值与目的。

3.新闻是应该而且也是可以被公开的,那么,它要不要被传播或能不能被传播就不是某个人或某一个传播者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

(四)重要性:新闻影响到人们生活、生产,新事件、新情报会先引起大家注意。五.新闻的种类

(一)软新闻与硬新闻

1.软新闻:主要凭借情意和趣味使人“乐”的新闻。

2.硬新闻:主要凭借信息和思想使人“知”的新闻。

(二)社会新闻

1.新闻在中国近代被称作“里巷中事”、“琐闻”,它来源于广大群众的日常社会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

2.发展新闻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是发展中国家针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职责而提出的):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多数发展中国家重视并提倡报刊的社会责任,强调报纸应该根据国家利益引导舆论,强调报纸在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利益、推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反对不受约束的无限制的“新闻自由”。也就是说,新闻媒介在报道发展中国家时,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将其主要镜头对准其发展、进步、光明的一面,既反映贫困、饥荒,又要报道发展中国家战胜贫困、饥荒的努力,使成功与失败、希望与困苦、顺利与挫折得到同样发展,保持平衡发展。

3.正面新闻与负面新闻

讨论:如何既向公众真实地报道了灾情,又不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果?

在我国,“发展新闻学”理论框架的指导下“以正面报道为主”和“社会价值大于新闻价

值”的方针,无疑是我国新闻工作的纲领。

(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1.事件性新闻是反映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的新闻,事件性新闻十分讲究时效,要求新闻迅速及时地反映事件,时效性很重要,可以单篇,可以连续(如奥运、世博)。

2.非事件性新闻新闻是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而言的,新闻反映的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针对一定时空内诸多新闻事实的综合,是一种阶段性总结、概况,时效性不强,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在前面会安排一个背景、由头,典型报道、综合消息、述评新闻,具有阶段性、概貌性、倾向性等特点。

(四)本土新闻与非本土新闻:是与传媒紧密联系的,以传媒所在行政区域为划分依据。

地缘性越强,本地人越易接受。

第二节新闻与信息

·“信息”一词,最早见于唐人李中的《暮春怀故人》“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把新闻传播出来靠符号,这些符号就是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一)通信过程中信息的含义:

1.传播学者申农认为:信息即“消除或减少接受一方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2.传播学者维纳认为:信息是我们对外部世界进行调解,并且使我们的调解为外部世界所了

解时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换来的东西。

(二)西方哲学中信息的含义:

1.信息是关于十五的运动状态以及对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

2.信息不仅是物质的,有时也是精神的,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中介,物质本身不可能进入人脑,人通过信息这个中介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三)传播学中信息的含义

1.信源、信道、信宿这些传播学中的基本概念就是来源于信息。

2.传播学认为信息是传播的材料和对象。

二.信息的性质

·冯建伟的《信息的传播与应用》一书中提到了信息的27种性质。

1.真实性:信息均是事实。

2.共享性:大家都可以知道。

3.扩散性:信息可以传播,传播可能使信息更完美也可能使信息走样。

4.压缩性:信息可以被概括、集中和凝练。

5.替代性:可以用描述代替物质体验(手语、盲文)。

三.信息与新闻的关系

(一)相同点:1.本源相同,都源于社会变动,都是事实;

2.注重变动性;

3.讲求亲近;

4.告知功能。

(二)不同点:1.信息的范畴比新闻范畴大;

2.信息的时效性、时限性不如新闻要求严格;

3.新闻是公开传播的,部分信息则是保密的;

4.新闻的政治性强些,是非指令性的;信息的服务性强些,是指令性的;

5.信息的传播方式比新闻的传播方式多。

(三)二者联系:一切新闻都是信息,但并非所有信息都是新闻,广义的信息包括新闻在内,通常情况下人们把新闻从信息中分离出来。

四.新闻信息的本质

1.新闻信息分为事实信息、意见信息、情感信息;

2.新闻信息的本质是指新闻传播活动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即关于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描述;

3.新闻信息是一种经过“把关人”人为过滤和新闻媒介整合过的人工信息,因此它具有意识形态性。

五.新闻信息的特征

1.新鲜性;

2.公开性;

3.层次性:(1)表层信息:通过信息符号直观表达出来的信息,也叫符号信息、形式信息;

(2)中层信息:新闻具体内容发出的信息,也叫直接信息、实体信息;

(3)深层信息:新闻所包含的文化密码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暗含着传播者的价值

观导向,对事物本质的揭示,预测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新闻背

后的信息。

第三节新闻与舆论

一.什么是舆论

1.周朝的《国语》中即有“舆人之诵”的提法,“舆”的本意是车厢或轿子,赶车抬轿的人便称为“舆人”,后泛指下层平民百姓。

2.三国时王朗:“舆人未畅圣旨”,“惧彼舆论之未畅而不宜出兵”。

3.在西方,“舆论”指公众意,1651年,霍布斯出版的《利维坦》中第一次提出并论述了“舆论”和公众意见。

二.舆论含义

1.含义:从社会学角度看,舆论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多数社会公众对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的

一件和态度的表达,是社会群体意识的反映。

2.舆论构成四要素:(1)一个现实的、有争议的社会问题;

(2)多数社会公众对这个问题表示关心并发表意见;

(3)在这些意见中,至少要有某种一致性;

(4)这种意见会直接或见解地产生影响。

这四要素表明舆论应包括:(1)舆论主体,即发表意见、参与议论的社会公众

(2)舆论对象,即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事态

(3)舆论意识,即人们围绕社会上普遍关注的事态所发表的

意见或言论,这是舆论的核心,它揭示出舆

价,是一种评价信息。

3.新闻是纯客观的,舆论是纯主观的。

4.什么是评价信息?

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认识事物的状态,得出的是描述信息;其次是揭穿事物的性质,得出的是析意信息;最后进行评价,判断客观事物能满足主体什么样的要求,得出的就是评价信息。

三.舆论的功能与作用

(一)舆论是各种社会信息的载体:

1.通过舆论可以观世俗、察民情、知得失、看政局、审征兆(如:听证会)。

2.执政者不放弃对舆论的监控,中国有舆情研究所。

3.作为大众的态度和意见,舆论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与相当准确的预测能力。

(二)舆论是道德法庭:

舆论作为众人的公开意见,它对于客观事物做出的论断和评价直接体现了道德的内容和标准,对社会生活和人们起约束作用。

(三)舆论是社会的调节阀

1.舆论是调节社会的阀门,它可以调节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可以对社会的思想、情绪、行为等进行宏观和微观调节。

2.执政者举行评议活动了解民情、调节执政方法,平民也通过舆论表达思想、缓解心情。(四)舆论与新闻的关系

1.舆论是新闻重要的建筑材料;

2.新闻是舆论的重要载体,新闻承担着舆论,新闻可以引发舆论。

四..新闻舆论的含义

(一)含义:新闻舆论即是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舆论。

(二)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

1.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

2.新闻媒介反映代表舆论;

3.新闻媒介引发舆论;

4.新闻媒介引导舆论。

(三)构成新闻舆论价值的三要素:新异价值、利益价值、认知价值。

(四)影响新闻舆论价值的因素: 1.新闻舆论价值的评价者——新闻媒介;

2.新闻舆论价值的体现者——新闻事件;

3.舆论价值的评价尺度——新闻评价标准。(五)新闻媒介在新闻舆论活动中承担三项职能:

1.舆论价值的发现者;

2.舆论价值的创造者;

3.舆论价值的增值者。

五..新闻舆论的特点

1.舆论形态的多样性;

2.新闻舆论的权威性(舆论领袖一二级传播主体)。

3.新闻舆论的组织性:根据现实需要,按照自己的政治方针有意识地制造舆论;

六.新闻舆论导向方式

1.正面引导;

2.典型引导;

3.参与式引导(受众介入,众声喧哗,公民新闻时代);

4.开放式引导;

5.警示式引导(曝光监督,从反面、侧面形成一种曝光)。

导语:徐宝璜在《新闻学》中设专章予以论述:“据美人某君言,纽约各大报每口弃置废字篓中之新闻,常二四倍于其实际登出者。夫同为新闻,一则被弃置,一则见报载,是何故?曰:‘因其新闻之价值不同耳。’”

第一节新闻价值概念及其含义

一.新闻价值概念的提出

政党报刊转为商业报刊的典范:1833年纽约太阳报的转型。

二.新闻价值的理解

1.新闻价值的概念:新闻价值是客观事实能够满足人们新闻消费需求的素质的总和。

2.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的价值,是一种经主观认定并实现的使用价值。

3.新闻价值归根到底是一种客观物质而非主观观念,新闻事实是皮,新闻价值是毛,新闻事实是因有新闻价值才发表而不是因为发表了才有新闻价值。

4.新闻价值观即人们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评价尺度与标准,在新闻作品中没有不体现价值观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观属于把关人,他们依据客观存在的新闻价值,通过主观的新闻价值观判定新闻。

三.新闻价值构成要素

1.时效性;

2.重要性:作用、意义、影响;

3.显著性;

4.接近性:与受众的地缘、心理接近;

5.趣味性。

第二节新闻价值的实现

一.新闻价值实现的环节:第一环节是记者、通讯员的发现;

第二环节是编辑和新闻机构的处置;

第三环节是传播;第四环节是受众的接受水平。

二.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

1.新闻控制者及其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2.新闻传播者的水平;

3.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技术;

4.受众的水平。

第一节新闻传播活动

一.新闻传播及其起源

新闻传播含义:传播和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及其过程,称为新闻传播。

传播(从形态上划分):亲身传播(原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现代)。二.新闻的起源:威尼斯的手抄报是最早承载新闻信息的表现。

第二节新闻传播过程

一.新闻传播三要素

事实(信息)传媒(传者:人、物)受众(受者:新闻传播的源动力)

二.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

1.选择事实阶段(对事物进行选择、把关);

2.事实转换阶段(把事实转换为新闻作品,存在主观思想);

3.信息接受阶段(凭借媒介使受众接受)。

三.反馈

反馈,又称“回馈”,源于电子工程学。传播学中的反馈,受众把自己的视听反映回送给传者的行为及过程或传者获知受众视听反映的过程。

第三节受众

·“傻瓜盒子”与受众地位:

其一,只有当受众接受了新闻传播者传送的新闻信息后,才会有真正的新闻,在受众接受之前,新闻只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着;

其二,受众对于新闻媒介和它承载的内容有选择权,但受众有不是完全自由的,受众接受的内容与思考方式被确定了;

其三,受众对于新闻的内容及形式,有评议权、发言权。

综上,如果从接受的角度看,则受众不但不是被动者,而且是主动者,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第四节新闻传播功能

传播学者韦伯·施拉姆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告知新闻信息。

二.新闻传播的直动功能(直动功能是指新闻媒介告知新闻受众某种新闻信息之后,直接对受众的思想行为产生某种影响的功能):

(一)政治宣传功能:宣传功能是新闻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

1.新闻宣传的含义:(1)广义:新闻传媒所做的一切宣传;

(2)狭义:具有宣传功能的新闻传播。

2.宣传与新闻关系的多种理解及科学理解方法:

(1)等同论(全同论):认为新闻报道都带有宣传目的,抹杀了二者区别,不科学。

(2)并列论(全异关系):认为新闻是提供事实,是传事;宣传是灌输观点。二者并列,

完全割裂,不合理。

(3)包含论(大小关系)认为宣传包含新闻。

(4)交叉论(交叉关系):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各自独立、又有相互交叉。(5)科学理解:新闻与宣传的交叉关系规定了二者之间联系与区别共存,把二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是不科学的、有害的。正确的看法是,新闻具有宣传功能,宣传

可以借助新闻传播。在宏观上,新闻要服从于宣传,以宣传为导向、为中

轴;在微观上,宣传要依附于新闻,以新闻为工具、为手段。

(二)经济促进功能:

1.每日每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大量经济信息;

2.发表经济评论、宣传和阐述经济政策、分析经济形势、干预经济生活,对经济生活和经济工作进行指导和引导;

3.新闻产业本身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

4.广告功能。

(三)社会组织功能:

是指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组织、协调、沟通和监督功能。

(四)文化娱乐功能:

新闻传播的文化娱乐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两个渠道:

1.报道有关文化娱乐作品及活动的讯息;

2.非文化娱乐新闻中也含有刺激、娱乐、审美的因素。

(五)负面功能

1.新闻传播在实施政治宣传及协调、沟通功能的时候若控制失当,很容易借助大众传播固有优势,造成舆论一律,剥夺人们的自由思想和表达的权利。

2.拉扎斯菲尔德和墨顿提出的“麻醉性”负功能,以及“两种环境理论”。媒介反映出的世界和真实世界是有距离的,长期透过媒介了解世界只能是“虚拟的”,会有误差。

3.环境监视对现实社会体制和文化存在威胁。

当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通过新闻传播进行文化侵略的“传播帝国主义”的现象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

4.降低文化品位、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准。

一些新闻传播媒介为了商业利益粗制滥造或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刊登色情、暴力、低俗甚至恶俗的内容,实际上相对于高尚文化和道德来说,就是颇具侵蚀力的“腐蚀剂”。

三.新闻功能的连动功能——社会化功能:现代人的交往能力弱化;继续教

育的需要。

1.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因素有:家庭、学校、同伴、大众传媒等。

2.连动功能指在告知信息后对受众思维产生连锁影响,是一种隐性功能。

3.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内心适应、接受这样或那样一种文化规范的过程。

第五章新闻事业论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1.新闻事业的含义: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总称。

2.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发布新闻的机构,是新闻疏通的特殊渠道,它适应各种报纸的共

同需要而产生,本身就标志着新闻事业的发展。

3.世界首家通讯社:波兰籍匈牙利人查理·哈瓦斯于1835年在巴黎创办的哈瓦斯通讯社。

二.新闻事业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首先,“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受众的需要;

其次,是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即社会统治力量所造成或允许的相对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最后,是一定的物资技术条件。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广泛反映并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事业

二.为一定阶级和政治服务的舆论工具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社会生活中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必定要反映到新闻传播中来,如何对待这些情况,就表现为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换句话说,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在新闻活动中的反映。

统治阶级利用有利的政治地位和较为雄厚的物质力量,通过直接或间接、明或暗的办法,掌握、影响、控制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机构,在传播新闻的同时,传输统治阶级的思想。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及其编排等等来实现的,体现为新闻机构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与评论,体现为新闻报道和评论中所表现的关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观点和主张。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有强弱之分。一般说来,机关报和机关报性质的新闻事业阶级性较强而明显;非机关报和非机关报性质的新闻事业,其阶级性较淡薄。

三. 新闻事业具有上层建筑属性

四.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产业

现代社会,新闻事业更是社会的信息总汇,在信息开发、信息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存贮等方面发挥着主要渠道和主力军作用,其信息的生产和流通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活跃、越来越重要。

我国新闻单位实行“事业性质,产业管理”。新闻事业作为信息产业部门,各媒体单位是独立的法人,经济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新闻媒介是怎样盈利的?

新闻产品是一种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有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及由此组成的过程。新闻产品也有其市场,起生产必须考虑消费者及其消费需求,要求产销对路。新闻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有激烈的行业竞争。新闻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也是一种经济行为、经济关系,采用稿件要付费,收看新闻要花钱,登广告更是要按章论价。

新闻作品绝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商品。首先,新闻作品的价值不像物质商品的价值那样去确定,更难以量化,也无法用货币形态去计算,尽管稿件和报刊有定价,但那并非新闻产品的价值价格,传受新闻的双方也不是纯粹的买卖关系,更非等价交换;其次,新闻作品作为精神产品,其生产和消费完全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它要听从于自己的政治使命和社会使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次,新闻作品具有共享性;最后,新闻作品的消费从新闻的角度看,往往是“一次性的”,从文化角度看,又是永恒性的。

·报纸多方面

的二重性:

报纸

产品 广告主

受众 关注度

时间

第三节 新闻事业体制

一.含义

1.含义:新闻事业体制简称新闻体制,是国家(社会或政党)管理新闻事业的新闻制度、新闻事业构成形式和规范模式,它包括新闻单位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形式、内部结构、 组织体系和干部制度等等。

2.新闻事业问世伊始就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运行的。

3.文化与新闻事业体制。

4.新闻事业体制分类:

(1)“四分法”以所有制为区分特征:①政治宣传性体制;②社会服务型体制;

③商业经营型体制;④社会自治型体质。

(2)“三分法”:①西方模式:自由、法律管理,公众享受权利不充分;

②原苏联模式:机关报、党报模式,无法制;

③前南斯拉夫的自制体制。

二.中国新闻事业体制的历史变革

1.党报体制阶段:中国共产党办报之初——文革前(受共产国际影响,向苏联学习)(从延安时期就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因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依旧延用)。

2.新闻专制体制阶段:“文革”十年,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工具,是党报体制的异化阶段(极端),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娱乐等一切作用,成为政治斗争工具,被反动派所控制。

3.新闻体制转型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1)1978-1986 解放思想阶段,事业性质;1987至今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

(2)1996.5.29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3)中国成立报业集团三种方式:创办新报、联合办报、兼并。

(4)中国的报业体制集团化会否从根本上改变新闻体制的性质?

不会;原因是:第一,中国的报业集团要履行严格的申请与批准手续,要符合一定条件;

第二,地区性,目前,中共中央宣传部规定,除人民日报外,其他报社

的集团化都只限于一定地区内;

第三,从实际情况看,中国的报业集团只能以党委机关报为龙头组建。(5)从广播电视结构来看:①广播从综合广播分为系列栏目;

②电视台分为无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教育电视台。

(6)新闻事业的结构特点——条块分割:

①条:新闻事业的组织体系包括新闻媒介系统、新闻监控系统、新闻传播活动系统

A.新闻媒介系统:a.报纸隶属于各级党委; b.广播电视隶属于广电总局、地方政府;

c.通讯社是国家通讯机关和其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B.新闻监控系统:由各级党委宣传部、各级政府的新闻出版局组成的新闻管理体系,包括

广大审读员、审听员、审看员。

C.新闻传播活动系统:由专职记者、编辑、广大通讯员、出版发行人员和新闻受众组成的

社会组织体系。

②块:新闻事业还有严密的“区位体系”,包括中央级新闻传播体系、省(自治区)、市新

闻传播体系、地市级新闻传播体系、县市的新闻传播体系。

③条块分割现象:A.报纸不能办广播、电视; B.报纸属地方党委直接领导;

C.广播电视归地方政府领导;

D.新闻单位有层次性但无隶属性。

第六章新闻记者论

第一节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

·广义的新闻记者包括:记者、编辑、其他专职新闻业务人员。

·新闻记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是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他们扮演着公众利益“守护神”、社会舆论导向人的角色。

一.新闻记者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位:新闻的传播者和社会活动家。

第一,记者这个角色的产生是源于社会信息传播的需要,第一批记者产生于十六世纪;

第二,记者的职业特征就是搜集信息、传播信息;

第三,信息传播的好坏是对记者进行社会角色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两种不同的角色观

1.记者是搜集、传播信息的社会活动家;

2.记者是“无冕之王”,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

(1)十九世纪英国《泰晤士报》的主笔在辞职或离职后都选择进入内阁;

(2)在英国,记者是一股不受政府控制的特殊力量,是脱离于贵族、僧侣、资产者的第四等级。

第二节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1.报道事实与意见,为社会公众服务;

2.提供知识(实用知识和背景资料),教育人民;

3.介绍和阐明社会目标和社会美德,描绘典型社会图景;

4.开展社会批评,进行舆论监督。

第三节新闻记者的素质

一.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对记者提出要求:

1.质疑的精神;

2.平衡的意识;

3.平等的视角;

4.平静的心态。

二.新华社记者顾钱江认为真正的记者应有如下特征:

1.理想主义者;

2.深切关注社会;

3.敏感;

4.对炽热的感情保持冷静。

三.政治、思想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2.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与献身精神;

4.健全高尚的职业道德。

四.记者是神圣职业:为报道历险、为真相历险、为真理历险。

五.记者的工作准则:

1.对工作负责;

2.报道要真实、全面;

3.客观、公正;

4.遵纪守法;

5.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6.廉洁奉公;

7.团结互助;

8.增进友谊。

六.新闻记者的业务素养:

1.知识素养:(1)基础知识(文、史、哲);

(2)专业知识;(3)一般知识(生活、社会常识)。

2.工作能力:(1)写作能力;(2)活动能力;

(3)运用现代传播工具的能力;(4)外语能力。

3.特殊的专业品格:(1)热爱生活、参与生活;(2)随机应变的思维品质;

(3)强烈的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

第七章新闻受众论

第一节基本理论

受众的含义和特征

1.受众含义:新闻受众指接受新闻信息的人。因接触媒体不同而常称为听众、观众、读者。

2.受众特征:(1)数量庞大,分布广泛;(2)受传者和传者分离,受众具有隐匿性;

(3)具有不特定性,异质性强;(4)新闻受众具有求真、求新、求近的心理。

第二节受众需求和心理

一.新闻受众的需求:

1.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借助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

2.新闻媒介是受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公共领域”。

3.现代新闻媒介已成为社会公众的日常必需品,人们对新闻媒介形成了一种程度上的依赖。·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

1.物质功利需求:(1)供给重要事物的消息及意见的需求;(2)提供日常生活帮助的需求;

(3)扩大社会交往面,进行社会交往的需求;(4)文化教育的需求。

2.精神情感需求:(1)娱乐需求;(2)做伴的需求;(3)好奇心的需求。

二.受众心理

(一)受众心理含义:受众心理是指新闻受众的接受心理。

(二)受众心理特征:求真、求新、求近、易得。

1.求真心理:受众希望获得真实的信息,而人们在接受新闻前就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假设:大

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新闻信息都是真实的。

2.求新心理:这里“新”有多层含义,包括时间上、内容上、表现手法上的“新”。

3.求近心理:指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时,对与自身状态比较接近的新闻表现出一种“认同”

的心理趋向。

4.易得心理:指新闻受众选择媒介和接受新闻信息时表现出的希望便捷轻松地掌握的心理。(三)如何看“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1.收视率是必要的,没有人看就没什么效果;

2.不能只关注收视率,社会责任也很重要;

3.高收视率不能与低俗节目划等号,有些严肃的节目收视率也高,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

第三节受众权益

新闻受众有哪些权益?

1.知的权利:即新闻受众按照法律规定,有权从新闻传播媒介获得各种信息、意见的权利。

2.言的权利:即新闻受众有权依法通过新闻媒介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开展自由讨论。

3.批评监督的权利:即新闻受众按照法律规定,有权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和国家事务、

对有关工作人员、对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进行批评和监督。

4. 传播服务保障权利:即新闻受众依法享有进行传播消费和一些列服务保障的权利。这

一权利有许多具体的细则,如受众有自由选择媒体、选择新闻信

息消费方式以及要求新闻媒介提供合格的、良好的服务的权利。

5.侵害补偿权利:即受众权益在受到侵害时,有权依法要求补偿的权利。这是保护受众权

益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前面四项权利得以实现的保障之一。

6.此外,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一些特殊权利也应受到适当的保护。

第八章新闻自由论

第一节新闻自由理论的发展过程

一.“人本自由”思想——新闻自由的滥觞。

二.思想自由需要表达自由

(一)美国新闻学者彼得森曾指出西方现代报业七大缺陷:

1.运用其巨大的影响力追逐自私自利的目的;

2.报业屈服于大企业的操纵下;

3.报纸抗拒社会变革,尤其是当报业经营者的个人观念或商业利益与社会改革有冲突,报业就成了改革的绊脚石而非推动者;

4.过度煽情和注重表面,忽视实质;

5.报道内容往往危及公共道德;

6.报道内容常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公开个人隐私;

7.报业常被几大巨头控制,由于新报难以生存,这就危及了自由及公开的意见交换市场。(二)社会责任论的新闻自由理论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在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广受批判的时候,社会责任理论及时出现弥补了自由主义理论的确实,确立了责任对于新闻自由的意义以及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方向。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是事实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敏锐地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新闻价值取向:是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什么导向、标准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取舍、和呈现的问题,表现为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倾向性。新闻事业:1、狭义的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2、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本源:人类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证明,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提供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和程度。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1、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一)新鲜性(二)重要性(三)显着性 (四)接近性(五)趣味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4、新闻的客观性: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5、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含义: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媒体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内涵,把新闻真实性原则落实到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公信力。 6、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 四、论述题 1、请你谈谈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答:首先,它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从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和唯心主义新闻本源观的界限。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不符合客观事实就不是新闻。 其次,定义明确指出,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报道。 第三,定义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设计学概论大纲

设计学概论 课程名称:设计学概论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学时:40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设计学概论是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通过对现代设计概念与类型、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设计方法与设计程序、设计批评理论进行的系统、科学、严格地讲授与练习,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掌握理论思维方法,并能善于用理论指导设计实践,自发的设计行为转化为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现代设计概念与类型;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与构成法则;设计方法与设计程序;设计批评理论。 第一阶段 1、理论讲授:(1)设计概念;(2)设计类型与相关学科。 2、作品解析与欣赏。 3、作业:读书笔记《认识设计》2000字。 第二阶段 1、理论讲授:(1)现代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2)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3)品牌 与创业形象创造案例。 2、作品解析与欣赏,互动对话。 3、作业:任选一幅设计作品进行解析《设计形态的知觉心理与创意》。 第三阶段

1、理论讲授:(1)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与构成法则;(2)现代设计方法与程序。 2、作品欣赏,学生点评。 3、作业:撰写论文《设计语言与创意》3000字以上。 四、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 任课教师制定的教学教案一定要适合本专业的教学要求,应包含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识态度与阅读设计理论书籍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五、课程考核方法和标准 评分方法: 1、通过学习和作业练习能完成教学要求。 2、对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有独特见解。 3、运用设计理论对设计进行准确批评、并能提出全新创意思维的。 评分主要内容: 1、能否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能否按课程教学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作业。 3、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有所体现。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新世纪出版社 七、教学大纲编写人、审定人 本教学大纲由环艺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审定,钟云燕执笔编写。

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篇一: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院系班级:新闻传播和影视艺术学院新闻学新闻1403班 姓名:刘铃 学号:2 新闻,是用心感受的“心闻” 读《看见》有感 读完整本《看见》,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这不是我平时在电视上面看 到的采访,这是心和心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本书里,柴静将她的那些值得铭记的采访和经历展现给了我们,给我们感动,也给我们力量;但最多的,是鞭策着我们去思考。 我曾经以为,记者这一职业就是简简单单的惩恶扬善的职业。作为 记者,就是当重大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将事件报道出来 使公众知晓。记者,就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和真相,无需夹杂着 我们的私人情感。唯一需要尊奉的,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毕竟,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真实是新闻的本质要求。并且我一直认 为倘若日后我从事了新闻传播行业,客观公正将是我报道的准则。 但是,在《看见》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新闻报道。柴静在“沉默在 尖叫”一章中这样定义采访的: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并且柴静的一句话深切地诠释了这一定义: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了采访中的人文 关怀。记者这一职业开始在我的心中变得鲜活起来。 作为采访者,倘若不以平等的地位和受访者进行交流的话,恐怕

很难得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有我们在采访中倾注了我们的感情,把受访者当成我们的朋友(无论受访者是何种地位何种阶层),我们和受访者才能够进行心和心的交流。就像柴静老师在采访那些 在监狱中的人一样,尽管他们是犯了罪的人,但是在采访中你要得 到他们的真实情感,你就必须平等的看待他们,平等的进行交流。 但是,人文关怀倘若过了度,便会变成感情泛滥。在“真相常流失于 涕泪交加中”柴静老师是这样说的:“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 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着拳 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而柴静还写出了一位观众对她的批评: “准确是这一种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 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所以,在从事这一职业时, 我们必须得把握好人文关怀这个度的问题,不能硬邦邦的去采访受 访者,也不能让情感冲昏了理智的头脑。 最让我受益非凡的是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 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 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倾尽所有, 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不安。” 作为一个将要从事新闻行业的学子,我不能不为我将要从事的这一 职业付出努力。记者,并不是表面上的光鲜亮丽;你要做一名好的 记者,除了你的职业操守要遵循之外,你还要经受更多艰难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付出自己的真心。新闻,不仅仅是靠风里 来雨里去做出来的;新闻,更多的是用心去采访,用心去编辑,用 心去 体味。 既然我已选择了这条道路,我就应当用心去面对这条道路上的所有 挑战和感动。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这一路上,我要做的是用心感受。 【篇二: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0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0章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本章重点: l 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具体说就是读者、观众、听众。 l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 ①决定着媒介内容的选择 ②决定着媒介的风格 ③决定着媒体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l 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隐蔽性。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l 受众新特点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 l 受众的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主要是依信息需求的指向性的清晰程度来划分的。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凡是已经确定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l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包括一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

设计概论学习心得

《设计的魅力》 ———读设计学概论有感 设计学类144 储筠尧 设计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相互交叉,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具有整体的科学表现特征的新兴艺术类学科。艺术的形式美感,科学的核心内容及技术的工艺特征完美地构成了艺术设计的全部内涵。它是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 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可以从设计的艺术性,科学性及技术性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设计的艺术性包括对设计物像的造型形态特征,色彩装饰特征及材料肌理特征等方面的理解与表现。 设计的艺术性是基于对设计物象的基本认识和在设计创造活动中对物的形态特征,色彩装饰盒材料肌理等的理解,依据功能性,舒适性,装饰性,审美性,等需要加以主观的,合理的,符合形式美感法则的创造性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通过部分创造和改变物的性质。通过造物的方法,形成物品为人所用,获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的目的是适应生活的具体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积极方向,构成历史性的文化积累,从而证明人类高度文明的具体所在。 设计的创意性特征 设计的的创意性特征体现出设计作品的文化特征与积淀,具

有思想的导向性及象征性,设计的奇妙思想包括对视觉与知觉甚至触觉的冲击,隐喻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创意直接体现设计的生命力。 设计的图形特征 在设计中有文字图形,图案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无论那种形式都是设计表现的重要手段,对设计的成败至关重要。以图形为主的设计具有极强的装饰感和视觉感的冲击力。 设计的产品型特征 设计的产品型特征往往突出产品的使用功能性与舒适性,重点表现在产品的造型形态上。强调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及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实用与舒适经常作为标准规范。 设计的科学特征 设计的科学性特征严格地界定了产品的规范技术指标,并突出表现在新技术新科技的成果应用上。先进的技术含量代表着时代的发展与时尚,体现综合的科技与经济实力。 设计的工艺性特征 设计的工艺性特征是产品的制造加工的完美展示,是设计的功能性,舒适性及艺术性的具体体现。无论产品的外观造型及内部构造,其精准的工艺技术都将是优质产品的重要保证。 设计的市场性特征 设计的市场性特征是商品创造社会的唯一经济指示,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价值。好的设计通常能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报纸最早产生于( A ) A威尼斯 2、“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有(D )提出 D.弥尔顿 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通常取决于新闻内容的( C) C.指向性 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B ) B.约翰·弥尔顿 6.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A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7.新闻事业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手段是( D ) D.传播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D ) D.上层建筑层次 9、一般地说,公营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A ) A.社会化领导制 10、新闻立法是指(D ) 11、一般地说,国有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B ) B. 政府领导制 12、.新闻的基本特性是( A ) A.新鲜、真实、.迅速及 时 1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提出者是( D ) D.毛泽东 14.新闻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D ) D.行政控制行为

15、新闻的本源是( B )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16、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 A )。 A. 哈瓦斯社 17、新闻体制的核心是( C ) C.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 18、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除采访、编辑之处,另一个是( A ) A.写作 19、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办的无产阶级报纸是( C ) C.新莱茵报 20、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C ) C.人民的监督 21、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条首位的是( C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除了沟通信息,还有( A ) A.影响舆论 23、在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中,除了事实和新闻接受者之外。另一个是( C ) C.新闻报道者 24、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是( D ) D.忠实记录 25、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B ) B.信息交往 26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27、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着作《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C.戈公振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客观性)【圣才出品】

第六章 新闻客观性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1.客观性相关概念 (1)客观报道(objective reporting ) 客观报道是新闻实践中的报道手法,是实际操作规程。 客观性相关概念 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9世纪与客观性相关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的新闻客观性 客观报道的要求 客观报道手法 客观报道的情形 使用客观报道的理由 客观报道是一种策略 客观性作为一种态度 对新闻客观性的评析 客观性作为一种方法 新闻真实性不等于新闻客观性 新闻 客观 性

(2)客观性(objectivity) 客观性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或者是一种理想,是要求记者尽量达到的目标。 (3)客观主义(objectivism) 客观主义是一种新闻观念,是关于新闻是什么的一种判别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普曼的“形式彰明论”,它是观念层次的东西。 2.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据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理查德·斯特雷克法斯教授考证,客观性和客观报道这两个词在19世纪并没有成为新闻界的日常用语,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两个词才进入新闻界。 比他更早而且第一个对客观报道进行界定的是纳尔逊·A.克劳福德,在他1924年写的《新闻职业道德》一书中,他明确提出把自然科学方法作为记者的工作方法,并认为这就是客观。 3.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不相信人能够在作主观判断之前来收集事实材料。这种见识主要来自弗洛伊德和沃特森等人的心理学理论。 (2)即使人们能够收集并运用事实材料,宣传家也会加以操纵和利用,使得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事实”变成被污染的东西,也污染公众舆论。这主要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教训。 (3)当人们不能在现实中使用事实材料来作出正确的判断时,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就存在着极大的危险:人民做主就成了空话,真理最后终究能获胜也成了一句空话。

新版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高教、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基本条件:1.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2.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两种不同的起源观: 1.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队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2.资本主义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1.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2.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 3.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政治性,趣味性),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新闻对事实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是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因为 1.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2.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 3.对事实进行选择绝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背离事实、随心所欲地改变事实。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罗丹艺术论--嘱词读书笔记

读《罗丹艺术论—嘱词》笔记 --141627031 王亚琴环艺 最初知道罗丹这号人物是在第一年考研复习的时候,阅读《设计学概论》这本书,书中仅仅提到罗丹是法国19-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以及他的作品《思想者》《加莱义民》,再无其他。没想到的是我那一年名落孙山,不得不准备第二年的考研复习,在这期间主要用的教材是《美术史论考研辅导》,在这本书里,我更加详细的了解了罗丹以及他的雕塑们,包括《地狱之门》《丑之美》等等,都有了更加详尽一步的了解。第三次探索到罗丹,是在林逸鹏教授的课上,记得第一堂课林老师就把罗丹的作品《加莱义民》与我们中国的烈士纪念碑的一般造型进行比较,罗丹大师是以粗糙的纹理以及精确的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同时输入大量情感,以表达出强烈的心理影响力。而当代中国雕塑,动作死板肢体僵硬表情一致,几乎是没有情绪没有感情的。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林教授的引导下,我开始阅读《罗丹艺术论》这本著作,本书是罗丹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的总结,也是罗丹本人在几十年如一日探索雕塑奥秘的路途中的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读完这本书,对我对艺术的理解有了更加进一步的理解,也对罗丹那专注于艺术、专注于雕塑的精神感到震撼和敬佩。现在我在这里来谈一谈我在认真阅读完全书后,对嘱词部分的感悟: 首句“罗丹一生,热爱艺术,垂暮之年,犹以忠诚恳切之言作此嘱词,为一般青年艺术家作一详明之指导。”此作是罗丹暮年之作,以深情恳切之语气,给我们青年艺者们以前辈在探索艺术这条道路上的经验之指导,在我们深受感动的同时,也给我们深切的启发。首先是要虔诚地瞻仰在我们艺术这条道路上的前辈们“瞻仰激赏是一杯慷慨的祭酒,是处于高贵的心灵的奉献。”说的是,富有激情的瞻仰前辈伟人的作品是真诚的情感,是瞻仰其高贵的灵魂,并非流于表面。他在告诉我们要从前辈们身上学习经验的同时,不忘提醒我们“要跳出因袭的樊笼”所以他下一句便是“可是留神不要去模仿前人。”“这便是传统自己教你永远要探求现实,禁止你盲从任何大师。”罗丹大师在这里教会了我们正确对待传统,要从传统中学习其精髓,但又不能被传统中的权威所束缚。既要学习,又要发展。“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罢。”罗丹一生钟爱艺术,追求自然。在此他又提醒各位青年艺者,效忠于自然,用发现美的眼睛来探索自然。“触到它内在的真。”真就是美,遇见了“真”就一定会找到“美”。“真”是鉴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接着又从雕塑的专业角度来详解雕塑家们如何更加明晰的表现自己“牢记罢:只有体积,没有线条。你描绘时,绝对不要注意轮廓,而要着眼于凹凸面。是凹凸面支配着轮廓的。”这里是在告诫艺者们,不要执着于外形轮廓,不要执着于体积,而是要更加把重心放在凹凸面上,着重表达的是物体的凹凸,只要凹凸面表达准确,体积自然出来,轮廓不需要刻意勾勒也能完美的表达物体,表达艺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当然,要做到这些事不容易的,要“不断的磨练。把你整个的融化在工作里。”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要专注自己的工作,就像罗丹专注于他的雕塑们一样。嘱词部分最让我有启发的就是“要有耐性啊!不要向往什么灵感,它是不存在的。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如诚实的工人一般,努力你的工作罢。”罗丹在这里是将艺术的德性与工人的德性等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表影响某人或机构名誉进行指责的报道,而不给被

设计学概论读后感

《设计学概论》读后感 大千世界中多样的造物艺术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然而,当我们生活在一切需要之物齐全的环境里,对这些无时无刻不接触的造物艺术里的存在以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便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第一章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况中提到的:设计学的目的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笔者认为就飞船的正确。然而,研究设计理论就必须要研究相关的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美术史学上19世纪的两位巨人:森铂和里格尔奠定了见识的设计史研究基础、20世纪的佩夫斯纳和吉迪恩也是及有贡献的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 20世纪80年代,将混沌理论运用到设计领域成了一件时髦的事,反对将设计看作是单一和有次序的观点,主张设计家应当努力探求混沌的文化潮流。但是,对于设计史研究者而言,创造性的混沌不是一场设计运动,而是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多元主义理论的一个方面 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征:一、设计与艺术的渊源:设计概念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初的意义是素描、绘画,将设计、色彩、构图及创造并称为绘画四要素。设计指控制并合理安排视觉元素,如线条、形体、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等,它涵盖了艺术的表达、交流以及所有类型的结构造型 二、设计的艺术含量:从古到今,设计的艺术追求都在设计品中体现出来的。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纯精神产品的艺术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 当设计解决了物质技术产品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它永无止境的追求。 在今天,设计不仅以科学技术为创作手段,还以科学技术为实施基础,然而这并没有损害设计的艺术特性,反而使得现代设计具有了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艺术特性,这就为艺术拓展了大片的新天地,为生活增加了很多新情趣。三、设计的艺术手法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四、不同设计的艺术特征: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品而言,凭籍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解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的构成要素 1 、文字;文字主要有象形、表意和表音三种类型。在人类的信息传达与交流活动中,文字是最普遍使用的视觉符号元素。 2 、标志 相对文字符号,标志表现为一种图形符号,具有更直观、更直接的信息传达作用。 标志有多种类型。按性质分类,标志可分为指示性标志和象征性标志。指示性标志与其指示对象有确定的直接的对应关系,而象征性标志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事物及其存在性,而且可以表现出包括其目的、内容、性格等方面的抽象概念。 按使用主体,标志可分为公共标志和非公共标志。公共标志指公共共同使用的标志,非公共标志是指专属某机构、组织、会议、会计、私人和物品使用的标志。 3 、插图:有绘画插图、影像插图和复合插图三种。绘画插图表现手法灵活,富有个性;影像插图比手工绘制速度快捷,真实感强;符合插图制作手法新颖,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自由理念)【圣才出品】

第七章 新闻自由理念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个人权利与出版自由 1.出版自由观念的宗教源泉 (1)1644年,英国的密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首先明确提出出版自由理念。 ①他首先从宗教宽容的立场抨击在英国主张取消主教制后居然仍保留书籍出版许可令 出版自由观念的宗教源泉 个人权利与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观念形成的政治、经济动力 出版自由理念的代表人物 出版自由观念的演化 出版自由观念建立的基础 两种不同的自由观 滥用新闻自由权的表现 新闻自由的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对新闻界的具体要求 社会责任论对公众的要求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与资产阶级新闻自由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 评普鲁士专制的书报检查令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自由的人民报刊观 新 闻自由理念

这一事实。 ②密尔顿站在清教徒的立场来谈论信仰、言论、出版自由,而压制这些自由的旧教是“牛鬼蛇神似的罪恶机构”。 ③密尔顿还从真理的本性出发,讨论了为什么不能禁止出版自由的理由。 (2)1453年,德国的古登堡第一次用他那由榨葡萄汁机改装的金属活字印刷机印制了100多部《圣经》。 ①在此以后,这种便利的出版技术一直主要是用来印《圣经》及其他宗教书籍的。 ②印刷术的广泛运用使书籍的出版变得更不易控制,各种学说、各种对宗教的见解以书的形式得以流传。这引起了教廷的不安,才有禁书令。 ③印刷术天然地有一种解构权威的力量。 ④如果没有便利的印刷技术,新教改革运动也许不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其影响力也不一定会如此深远。 (3)由信仰自由出发,个人的自由权就顺势进入一切对真理追求的领域,科学自由、学术自由以及出版自由都在只承认上帝而不受任何人之束缚的条件下成长起来了。 2.出版自由观念形成的政治、经济动力 (1)以英国为首的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逐渐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寻求合理性。由于新教中必然产生出来的个人主义,新教就成了资本主义的一种动力。 (2)宗教宽容精神逐渐得到肯定,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也慢慢扩展到经济、政治领域,这是资本主义政治自由合法性的宗教来源。 (3)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从信仰自由中衍化出来并深入政治、学术等其他领域,由新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 1世界各国新闻主导理论:社会责任论论(20c4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新闻活动的渠道a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语言,信号传播 b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C群体传播 3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4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变动产生新闻) 5新闻要素:新闻主角 ;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弄清事实要点,抓住新闻重点) 6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7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多角度性,相对性。 8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不同:受众的需要;宣传者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理解,接受,支持它。 传播方式不同:不重复;重复 传播要求不同: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定性准确,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9新闻与舆论 A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开讨论中形成;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近在眼前,迫切需要结决的问题。) 广泛性(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现的广泛性) 评价性(是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 B舆论的社会功能: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结果;执行人物)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3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身条件的限制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作用是正负双向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 10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应并代表舆论(公众论坛,公众代言人,舆论的载体,舆论主体。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通过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或无意的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体拟态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自考00633《新闻学概论》授课笔记.

‘2第一章绪论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揭示新闻活动规律的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2.《论出版自由》),主要观点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的新闻自由口号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4。 5 6 7),(1924年)出版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标志世界新闻学的成熟 8 9 梁启超:从1901年到1911年,发表了多篇新闻专论,阐述了许多深刻的新闻学术问题。他提出了著名的报纸监督政府和国民向导两大天职说,认为报纸“非政府之 隶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他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舆论观;还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倡导一系列宣传方法。 , 研究和新闻教育正式开始。 三本书:1919年, 1923 1927 12 13 14 15. 16从1998年起, 17

18 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 19 业发展的规律应用新闻学既含应用理论,也含应用技术,它所研究的是新闻学传播业务过程的操作方法和一般规律 20 早期新闻学以报纸为唯一的研究对象,因此早期新闻学又称为报学。报学最初侧重于业务技术探讨,直接为培训从业人员服务。1845年德国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新闻学开始超越单纯业务研究的微观视野。 《解放日报》改版前后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闻宣传主张,集中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若干重大原则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改革:1956年7月,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工作改革全面启动,改革中的报纸和通讯社以清新的面貌出现在公众 面前。其主要内容:a 力求突出受众的多样性需要,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 b 开展自由讨论, 可以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通过群众性讨论把社会见解引向正确道路 c 杜绝党八股,努力改进文风 力求突出受众的多样性需要,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 b 开展自由讨论,可以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通过群众性讨论把社会见解引向正确道路c 杜绝党八股,努力改进文风 洪仁玕、王韬、梁启超、孙中山。 洪仁玕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论述新闻问题的中国政治家,他的《资政新篇》提出了设立报馆、出版报纸和新闻论著等一系列主张;最早在近代报刊上公开发表办报主张的中国人是王韬和郑观应; 梁启超是改良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开拓者,他提出了著名的报纸监督政府和国民向导两大天职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倾向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说中反对封建的民主内涵,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是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陆定一发表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发表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发表了《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这些著作集中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若干重大原则问题:1)确立了辩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内容:1、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2、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5、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6、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畅想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7、坚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8、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使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相统一。 9、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增强生机和活力。 10、切实加强新闻工作队伍的建设。 【一章新闻的本源】1、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2、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3、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新闻的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二章新闻真实】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1、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 件 2、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 求 二、坚持真实性原 则: 1、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 误 2、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 趋势上反映事实。 3、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 客观、公正。 4、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 向性的统一。 三、杜绝虚假新闻 1、要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新 闻观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的学习和教育,使新闻媒体和 广大新闻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 认识,不断增强杜绝虚假新 闻、抵制虚假新闻的自觉性。 2、要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意 识,努力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 准,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自 觉抵制金钱诱惑和各种之风的 影响 3、要针对新形势下媒体发展 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新闻媒 体内部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 机制,提高有效制约的能力。 【三章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是事实 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 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二、新闻价值的一般 要素: 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 近性、趣味性。 三、影响新闻价值取 向的因素: 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 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 值、新闻媒体定位 【四章新闻事业】 一、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 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 称。 二、新闻事业的产生 发展 1、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 新闻事业 2、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 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 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存在形式 及其能提供的传播手段。 3、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新 闻事业的基本属性。决定新闻 事业的根本性质及新闻传播的 基本内容。 三、新闻事业的性质 1、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 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2、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 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 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 3、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 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 舆论工具。 4、新闻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四、新闻事业的基本 功能 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1)传播知识,普及教育 (2)倡导文明,宣扬道德 (3)刊登广告,服务生活 (4)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五、中国社会主义新 闻事业的性质 1、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 分 2、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 舌 3、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要舆 论工具。 六、中国社会主义新 闻事业的任务 1、推动经济发展; 2、引导人 民思想;3、培育社会风尚; 4、促进社会和谐 【五章新闻工作的党 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一、党性原则是社会 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 原则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 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 求: 1、思想上,坚持把马克思主 义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指导思 想; 2、政治上,坚持新闻工作者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组织上,接受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自觉遵守党的纪律。 三、新闻工作坚持 “三贴近”的意义 1、“三贴近”是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新闻工作 的必然要求。 2、“三贴近”是新闻工作增强 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 染力的根本途径。 3、“三贴近”体现了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是党的新闻工作历 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新形势下 遵守和运用新闻规律的理论概 况和实践提炼,更是发展壮大 舆论极具现实针对性的有效方 法和具体途径。 4、坚持“三贴近”就是坚持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第一的 观点,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四、新闻工作贯彻 “三贴近”的基本要 求 1、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 入生活; 2、立足于基本国情;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