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12 “走”完长征的婴儿

学号姓名

一、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打上“√”

一步不落. luò( ) luō ( ) là( )

落.落大方 luò( ) luō ( ) là( )

着.落 zháo( ) zhuó( ) zhe( )

着.急 zháo( ) zhuó( ) zhe( )

二、请写出湘、鄂、川、黔分别代表的四个省份的名称:

三、理解词语

1、襁褓:

2、衣衫褴褛: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奄奄一息:

五、用加点的词造句

孩子丢了!父亲焦急万分,立即

..调转马头,回去寻找。

过草地时,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有了。

六、用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1、()我是个婴儿,()我还是“走”完了长征路。

2、我()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有。

3、()当时前方报捷,后方报喜,()“捷生”的名字就这样产生了。

七、根据提示,简要说说贺捷生奶奶回忆了长征途中的哪几件事:

1、“我”刚出生18天,

2、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

3、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八、阅读训练

新来的同学

这学期,班上转来一个新同学,他的名字叫维克托。

维克托和同学们熟识以后,就经常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一些奇遇。例如他一个人怎样扑灭一场火灾,又怎样从河里救起一个快要淹死的孩子。大家都信以为真。

有一次,班上的同学要排演一出话剧,不料扮演主角的学生突然病了,大家犯起愁来。“我很熟悉这个角色,就让我来演吧!”突然,维克托自告奋勇地说。

同学们立刻转忧为喜,都从心底里感谢他。

到演出那天,一切准备就绪,幕也报过了,可是维克托还没有来。同学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找遍校园的各个角落,仍不见他的踪影。

第二天早上,同学们一进教室,就不约而同地找维克托。而他就跟往常一样,安闲自得地坐在椅子上。大家立刻围了上去。

□你昨天为什么不来演戏□□

□忘了□□他若无其事地回答□

□这样重要的事情难道你也会忘记□□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提高了嗓门责备他□

同学们气愤极了,约定在两个月内谁都不理睬维克托,以示对他的惩罚。

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对爱说大话的维克托来说确实难熬。但是他终于领悟到说大话是最坏的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1、给文中6、7、8小节加上标点符号。

2、据意写词。

(1)好像事先没有商量过,但大家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 ) (2)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那件事。()

(3)好心情有忧愁转为喜悦。()

3、填空。

“同学们立刻转忧为喜都从心底里感谢他。”同学们起先“忧”的是

;后来“喜”的是。“从心底里感激他”是因为。

新来的同学叫,他爱说大话,文中写了他爱说大话的三个事例:一是;二是

;三是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附板书)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附板书) 教学目标1、积累并理解词语“襁褓”“围剿”“围追堵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三件事,并复述其中的内容,体会长征的艰险。3、理解“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感受给予后人的精神滋养。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初步了解长征和贺捷生1、板书“长征”。(1)了解长征●长征路途遥远,所以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打开课本,快速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节,你对长征又有哪些了解?(例如:为什么长征,什么时候开始,从哪里出发,最终到达哪里?)●罗列信息媒体出示:1935年11月19日粉碎“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二万五千里(2)根据上述信息,稍作整理,用一段话来介绍一下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2、板书“婴儿”:(1)板书“贺捷生”。(2)理解“襁褓”。3、补齐课题,媒体出示:不,这是事实,千真万确!(齐读)二、整体感知,简要概括长征途中的三件事。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写法,思考几件事?(1)哪几小节写了她告诉记者的内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自读课文2——6小节,思考:贺捷生告诉了记者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读准:一步不落、着落、奄奄一息、衣杉褴褛2、指名读课文的4——6小节,尝试概括三件事。(1)指名读4——6小节(2)出示第4节,指导概括●当时的情况是:过封锁线(是因为包围、追赶、封堵、拦截)发生的事情是:妈妈怕暴露部队,用衣服捂住我的头结果是:险些丢了命。●还没有完成,因为主要是讲贺捷生的事,所以在表述应当用我被妈妈怎么样了或我怎么样了。(媒体出示)●“我”字上必须加引号,指的是“贺捷生”。●指名读。(3)根据提示,选择其中一件事概括,并在组内交流。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突围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比较“丢”和“颠落”,用哪个词概括更准确。(5)现在我是记者,你来做贺捷生,请你把从父母那听来的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连起来概括说一说。(6)引读第三节(媒体出示):天上有——地上有——死亡的威胁来自于敌人的包围、追赶、封堵、拦截,课文所叙述的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就分别介绍了红军战士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突出敌人的包围圈。然而阻碍红军的还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在考验着战士们的意志。又值——。(第三件事,就是描写了过草地时的情景。)三、复述第六小节,感受长征的艰难1、男女同学分读第六小节。2、了解红军过草地的情景,体会长征的艰辛。●认真听、仔细看、用心记。●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选用用媒体中的词语介绍红军在过草地时遇到的困难。3、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红军过草地的困难和危险,现在请你把贺捷生是如何“走”过草地的告诉别人,因为要把具体的内容讲出来所以要读熟,并记在心里,同时把草地中的危险与困难也加进你的复述中。(和小组成员交流交流)四、体会“走”得含义,理解“精神财富”。1、引读第三节。2、红军精神是怎样的精神?(这些被贺捷生奶奶统称为——精神财富,而且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3、难怪记者会说——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走”完了长征路,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媒体出示,指名读)4、学到这,你对“走”有了什么理解?5、板书:经历6、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许多人都重新走上了长征路,想要通过长征来磨砺自己的意志获得精神财富。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像他们一样亲自走一走长征路,但是我们可以去读读有关长征的书,让书中的故事带你走进长征,感受长征精神吧!板书:14“走”完长征的婴儿(经历)(贺捷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沪教版小学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反思

沪教版小学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比较远,对小学生来说体会长征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回顾文中描写红军遇到困难的语句,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当时的恶劣环境。随后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了解红军在过草地时历尽艰难的情况。当同学们的情绪进一步受到感染时,我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请大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在彼此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我想,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引读课文第3节) 师: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 生:敌机侦察轰炸,

师:地上有—— 生:敌军围追堵截, 师: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 生: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师: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师解说:红军开始爬雪山似乎很顺利,可是没多久,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眼睛突然看不见了。山上没有路,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往前爬,却没有气力。有的人挣扎着要站起来,结果却永远倒了下去。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更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战士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吗?谁来说说? 生: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

沪教版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反思

沪教版《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比较远,对小学生来说体会长征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回顾文中描写红军遇到困难的语句,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当时的恶劣环境。随后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了解红军在过草地时历尽艰难的情况。当同学们的情绪进一步受到感染时,我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请大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在彼此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我想,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引读课文第3节) 师: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 生:敌机侦察轰炸, 师:地上有—— 生:敌军围追堵截,

师: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 生: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师: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师解说:红军开始爬雪山似乎很顺利,可是没多久,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眼睛突然看不见了。山上没有路,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往前爬,却没有气力。有的人挣扎着要站起来,结果却永远倒了下去。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更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战士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吗?谁来说说? 生: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 生:长征精神是一种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红军战士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 师:你说得真好。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时间] 1.5-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 这里的“婴儿”指谁? 婴儿怎么能“走”?…… 说明: 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佳途径。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又直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进入课文学习。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 二节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 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 #学习“剿”,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围剿”。 #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说明: 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如何来了解长征呢?课文中

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找,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了解了长征,又训练了语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当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 理解“襁褓”。 4、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 北,这真是一个奇迹。那么她是怎么“走”完长征路的呢?我们来读读她说的话。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方法 1、指名分节读第2—6节,读准:一步不落、着落、衣衫褴褛。 2、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是自述。 (2)第2-6节每一节都有前引号,第6节后有后引号,这是引用主人公的话来写。 说明: 这是一篇采访稿,因此写作方法与平时学习的课文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文中了解不一样的写作方法,知道因为主人公讲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用第一人称来写显得亲切、真实、动人。 三、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 1、默读第2—6节,思考:贺捷生讲述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2、学习第2、3节,指导概括。 (1)自由轻声读这两小节,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2)交流。 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我”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因为主要是讲“我”的事,所以引导学生用被字句来讲。“我”指贺捷生,要加引号,概括时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说明: 学生刚开始学习概括,教师要从方法上进行指导,循序渐进,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会归纳。在学习过程中,以鼓励为主,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只要基本内容包括即可。 3、学习第4节,组内概括。

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 沪教版

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沪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根据要求积累词语;学会用“……连……也……”造句。 2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四个事例。 3 了解课题《“走”完长征的婴儿》中“走”上引号的作用。 4 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四个事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媒体播放长征图片或红军过雪山时的情景片段。 板书:长征(说说自己了解的“长征”) 师述: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2 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了长征路上,可是一个婴儿却“走”完了长征。 (把课题补充完整)齐读课题。 围绕课题质疑 (预设问题:婴儿是谁?她是怎样走完长征的?题目上的走为什么加引号?) 二、整体感知 1、读读课文,了解你想知道的内容,并提出你不能理解的地方。 2、交流读文后自己了解的课文内容。 (1)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初步解决:婴儿是谁?她是怎样走完长征的?题目上的走为什么加引号? (2)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一小节中为什么只有上引号,没有下引号的问题) 师述:课文是写贺捷生奶奶回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一连串的故事,所以叙述的每一小节有上引号,直到叙述完了以后加上下引号。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2——6节,想想贺捷生奶奶回忆了长征途中的哪几件事?遇到了哪些困难? 2、交流 (1)归纳第一件事: 随机媒体出示:“我”刚出生18天,。 (就被母亲背在身上,随红军开始了长征。) (感受:“我”一出生,就参加革命。) 指名读第二节,知道当时的情况,理解围剿:包围起来剿灭。为了保存实力,红军开始了长征,妈妈舍不得丢下我,这里有一段回忆。 (媒体)补充资料:女儿尚未满月,即不好揣在怀里,也不便抱在手里,更不能扛在肩上,只能将其手脚缚在襁褓里,放在一个背篓里面,由妈妈背着走。细竹编成的背篓里面,底下堆放着必备的棉毯、尿布和衣物,女儿不知所以地卧在中间,顶端还搭着一块棉布,藉以遮风蔽雨。贺龙不由逗趣地说:“白鹤有个滩头做宿营地,锦鸡有个山头做宿营地。这一路上,红军的宿营地就是两只铁脚板,我女儿的宿营地就是这背篓摇篮!” 还被当作“宿营地”和“供给部”的背篓摇篮,务必依托在妈妈的背上,一路上摇呀摇,但不是摇到外婆桥,而是摇向那遥远的北方…… 师述:就这样,出生才18天的“我”随部队开始了长征。 (2)以第三节内容作过渡。 (3)归纳第二件事: 媒体出示: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 (妈妈用衣服捂住“我”的头,“我”险些丢了小命。) (感受:穿过封锁线的危险) 理解“暴露”与“封锁线”,体会用衣服捂住头的感觉。你感受到了什么? 过渡:我不仅险些丢了小命,还差一点被弄丢了呢。 (4)归纳第三件事: 媒体出示: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幸亏被老乡捡到了,“我”才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感受:战斗的激烈) 师补充资料:有一天,蹇先任病倒了,怎么也抱不动女儿了,只好把她交给她父亲。贺龙用布袋子把女儿裹在怀里指挥战斗,女儿是何时从他的怀抱里掉出去,摔在了路旁的草丛中,

12 走完长征的婴儿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一、导入新课。 1 媒体播放长征图片或红军过雪山时的情景片段。 板书:长征(说说自己了解的“长征”) 师述: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2 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了长征路上,可是一个婴儿却“走”完了长征。 (把课题补充完整)齐读课题。 围绕课题质疑。 (预设问题:婴儿是谁?她是怎样走完长征的?题目上的走为什么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读读课文。 媒体出示: 读读课文,了解你想知道的内容,并提出你不能理解的地方。 2、交流读文后自己了解的课文内容。 (1)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初步解决:婴儿是谁?她是怎样走完长征的?题目上的走为什么加引号? (2)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有些小节中为什么只有上引号,没有下引号的问题) (课文是写贺捷生奶奶回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一连串的故事,所以叙述的每一小节有上引号,直到叙述完了以后加上下引号。) 三、研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2——6节,想想贺捷生奶奶回忆了长征途中的哪几件事? 1、学生自己读文归纳、概括。 媒体出示: “我”刚出生18天,就被母亲背在身上,随红军开始了长征。 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妈妈用衣服捂住“我”的头,“我”险些丢了小命。 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幸亏被老乡捡到了,“我”才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但“我”生命力强得出奇,大人们带着还有一口气的“我”,终于走出了草地。 2、学生交流:

马泽迎:未婚而背着婴儿长征的兴国将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17409660.html, 马泽迎:未婚而背着婴儿长征的兴国将军 作者:温均华 来源:《家庭文化》2016年第10期 江西兴国县是著名的烈士县、将军县。兴国出了54名开国将军,有上将陈奇涵、肖华2人,中将朱明、邱会作等5人,少将马泽迎等47人。每个将军都有许多传奇故事。其中开国少将马泽迎,时年23岁未婚的他,竟然背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两万五千里,到达陕北,那么,这位婴儿是谁的孩子?马泽迎为何要这么做?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烈士托孤,未婚先父 1912年4月,马泽迎出生于兴国县永丰乡茶石村,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 贫苦农民,家里没有土地,父亲给地主家做长工,受尽压榨欺凌,母亲给财主家做仆人,做牛做马,艰苦的生活着。马泽迎从父母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了苦命人的悲惨命运。他从小就受到父母同情穷人、怜悯贫苦人的教育和情感熏陶,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1929年冬,18岁的他参加了红军。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在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战场中,他常常看到许多熟识的战友,能说会笑的一个大活人,顷刻间被敌人的枪弹击中,倒在青山绿水间,永远安息了。每次遇到这种不幸,他心里总是十分沉痛,久久难平复。他把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化作杀敌的勇气而英勇奋战。 1934年10月,马泽迎是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第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第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团卫生队(连)的指导员,离开兴国高兴圩战场,在于都集结,跟着部队向西踏上了万里迢迢的长征路。 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中最激烈、最残酷的一仗。23岁的他冒着枪林弹雨,把满身是血的伤员背在身上,疾步如风,转移到安全地带交给医生后,转身又不顾性命地冲上战场,抢救伤员。这样来回奔跑,累得他气喘吁吁,满身是血。他以自己的辛苦,一天当中,勇敢地抢救了20多条生命,使20多名伤员脱离了危险。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他累得双手端不起饭碗。同志们夸他是火线救人英雄,他只是笑笑说:“这是我的应尽的义务,比起倒在前方的烈士,我还差得远呢。” 一天,部队遇到敌人的阻击。一位胸部中弹,血流不止的伤员被抬进卫生队。马泽迎正在包扎所里给伤员上药,担架队员焦急万分地说:“指导员,这位伤员负了重伤,流血过多,昏过去了!”又指着伤员怀里一个哇哇大哭的男婴不安地说:“这是他的儿子。” 马泽迎毫不迟疑,抱过婴儿,对医生说:“一定要想办法把他抢救过来,他是孩子父亲,事关两条人命,不能大意。”

沪教版四年级(上)《第12课 “走”完长征的婴儿》同步练习卷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走”完长征的婴儿》同步练习卷二、标题 1.(3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奄奄 长途 衣衫 千真 2.(3分)读句子,给带点字“和”选择合适的音节和解释,把序号填在空格里。 音节:①hé②hè③huo 解释:①温顺②相处很好③气候温暖④比赛不分胜负⑤跟着别人说或唱⑥连词,表示联合 3.(3分)照样子,转述句子。 例句:贺捷生奶奶说:“有一次过敌人封锁线,妈妈怕我的哭声会暴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我的头。” 贺捷生奶奶说,有一次过敌人封锁线,妈妈怕她的哭声会暴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她的头。 (1)贺捷生奶奶说:“那回,我的脸都憋紫了,险些丢了小命。” (2)贺捷生奶奶说:“有一次突围,我父亲把我裹在怀里,骑在马上,一路冲杀。” 。 4.(3分)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贺捷生奶奶回忆自己在长征途中经历的几件事。

(1)“我”刚出生18天,母亲就背着“我”开始了长征。 (2)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 (3)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4)过草地时,“我”已经奄奄一息,大人们。 5.(3分)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一艘法兰西的轮船从西班牙起航,开往意大利的热那亚。乘客中有法国人、英国人、西班牙人和回国的意大利人。 船上有一个十一岁的少年,他是意大利的热那亚人。两年前,他被拐卖给一个马戏班,戏班的人将他带到了国外。他们打他,骂他,欺负他,他实在受不了这些人的虐待。 在西班牙,他终于找到意大利驻西班牙的领事馆。在领事馆帮助安排下,他搭上了这艘船,回热那亚老家。 乘客们见到船舱里有这样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都非常奇怪,主动询问他的情况。 少年把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讲了出来。那些人听了,有的叹息,有的议论,还有一些人乘着酒兴,拿出一些硬币很响地扔在桌子上:“给你,拿去!” 少年低声道谢,从桌子上捡起硬币。他的衣服太破了,他还想给父母买点什么,这两年他没有赚到一分钱。少年回到自己的铺位,躺了下来,拉上了帘子。 那些人继续喝酒、聊天,他们不再谈论少年的事,而谈起了他们要去的意大利。看样子他们并不是第一次到意大利去。他们先是抱怨旅馆不好,交通太差,后来越说越起劲,把意大利说成了世界上最糟糕的地方。 “肮脏的国家!”一个说。 “愚蠢的国民!”另一个说。 “可恶的﹣﹣”第三个的话还没有说完,一旁的帘子突然拉开,一把硬币扔了出来,劈头盖脸地砸在这些人的头上、肩上。 热那亚的少年跳下床,站直了身子,大义凛然地说道:“你们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询问抱怨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走完长征的婴儿

走完长征的婴儿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采访稿,采访的对象是贺龙元帅的女儿女将军贺捷生。文中贺捷生回忆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四件事,反映了长征途中艰难困苦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念。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实际,我想本文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最好的典范。对于文章最后一句“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中的四个事例,让学生感受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过程中艰难困苦,学习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然后再来了解这段经历在她成长的路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2、读准课文,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最后一节,理解“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的意思。教学准备:收集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5年11月,红军为了保存实力,为了北上抗日,开始了耳万五千里长征。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课题中的婴儿指谁?“走”为何加引号?从哪里看出来? 2、正确的读通课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齐读最后一节,并质疑。(为什么这段经历会成为贺捷生奶奶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贺捷生奶奶在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多少困难?发生了什么事?带着问题自由读2——6节。遇到的困难用曲线划出。 2、交流:2——3节 遇到的困难:“把刚刚出生18天的我放进箩筐,背在身上,随部队出发。”、“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又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事件: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贺捷生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练习说话: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遇到的困难无法想象……(设计说明:说话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第4节:遇到的困难:“妈妈怕我的哭声会暴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我的头。”、“我的脸都憋紫了,险些丢了小命。”

12 走完长征的婴儿

12 “走”完长征的婴儿 基础性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w?i jiǎo qiǎng bǎo lán lǚyí huò ()()()()xiāo hào shuài lǐng yán jùn bá sha ()()()() 巩固性练习 “有一次过敌人封锁线,妈妈怕我的哭声会暴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我的头。等危险过后,我的脸都憋紫了,险些丢了小命。 “有一次突围时,我父亲把我裹在怀里,骑在马上,一路冲杀。等突出重围后,才猛然发现,胸口空空的,孩子丢了!父亲焦急万分,立即掉转马头,回去寻找。幸亏一位老乡捡到了被颠落在路边的我,交还给父亲,我才又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红军过草地时正是夏秋之交。在刚走出极艰苦的雪山地区,体力严重消耗,尚未恢复的情况下,一个更加严峻的考验又摆在红军面前。过草地时,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有了,眼看就要断气,大人已经在考虑如何埋葬我。总不能光着身子埋葬吧,因为我根本没有自己的衣服。红军长途跋涉,也都衣衫褴褛。后来军需处的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块白布,我的“棺材”才有了着落。不过,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大人们见我还有一口气,就仍然带着我,我终于走出了草地。” 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走”完了长征路,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1、阅读选文,根据提示概括地写出贺捷生回忆长征途中的几件事。 (1)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 (2)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3)过草地时,“我”已经奄奄一息,大人们 2、“走”完长征的婴儿,“走”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为什么说这段经历会成为贺捷生奶奶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提高性练习 维克托 班上转来一个新同学,他的名字叫维克托。 维克托经常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一些奇遇。大家都信以为真。 有一天,班上的同学排演一出话剧,不料,在演出前,扮演主角的同学突然病了,大家发起愁来。“我很熟悉这个角色,就让我来演吧。”突然,维克托自告奋勇地说。同学们立刻转忧为喜,都从心里感激他。 到演出的那一天,维克托却没有来。同学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找遍了校园的各个角落,仍然不见他的踪影。第二天早上,同学们走进教室,看见维克托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大家立刻围了上去。 □你昨天为什么不来演戏□ □忘了□他若无其事地回答□ “这样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忘记?”不管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提高了嗓门责备他。同学们气愤极了,大家约定在两个月之内,谁都不理睬维克托。 这两个月的时间,对爱说大话的维克托来说确实很难熬。但是他终于懂得了说大话是最坏的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1、在文中的“□“中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把短文的题目补充完整。 3、按要求填空。 (1)“同学们立刻转忧为喜”一句中同学们忧的是,喜的是。(2)到演出那一天,维克托却没有来,这时,同学们会怎么说怎么做?结合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维克托会改正白已的缺点吗?你是从文章中的哪些叙述内容得出这个结论的?

解放路小学2019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期中阶段调研卷 (含答案)

解放路小学2014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阶段调研卷 (完卷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一、书写正确,卷面整洁。(5分) 二、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填写序号)。2% A 娓娓动听感概不知好歹细腻 B 戛然而止挚爱面面相觑朦眬 C 因材施教宽怒惊慌失措伫立 D 恭恭敬敬焦躁奄奄一息诡秘 2.选词填空。3% 陆续持续继续连续 (1)爸爸()三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2)中场休息后,足球比赛()进行。 (3)电影结束了,大家()走出电影院。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 (2)《美丽的小兴安岭》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介绍了小兴安岭的景象。()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秋夕》一诗。 () (4)华罗庚说过“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4.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有四处错误)。4% 我的家乡是杭州人,那里清山绿水,每年都有很多的人到我的家乡游玩。春天是杭州最好的地方,希望大家有机会必须一定到我的家乡来玩一玩。 5.请根据以下的内容写一则通知。5% 经学校大队部决定:于5月25日在学校会议室召开中队长回忆,研究“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的有关事项。请你代育才小学大队部写一则通知。 三、阅读理解。(42分) (一)“走”完长征的婴儿(节选)(21%)

①“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wéi zhuī dǔ jié(),又值 寒冬季节,风雪交加。坐月子的母亲和襁褓中的我一步不落【luò là】地跟着队伍行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②“有一次突围时,我父亲把我裹在怀里,骑在马上,一路冲杀。等突出重围后,才猛然发现,胸口空空的,孩子丢了!父亲焦急万分,立即掉转马头,回去寻找。幸亏一位老乡捡到了被颠落在路边的我,交还给父亲,我才又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③“红军过草地时正是夏秋之交。在刚走出极【艰坚】苦的雪山地区,体力严重xiāo hào(),尚未恢复的情况下,一个更加严【竣峻】的考验又摆在红军面前。过草地时,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有了,眼看就要断气,大人已经在考虑如何埋葬我。总不能光着身子埋葬吧,我根本没有自己的衣服。红军cháng tú bá shè(),也都衣衫褴褛。后来军需处的干部不知从哪里 找来了一块白布,我的“棺材”才有了着【zháo zhuó】落。不过,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大人们见我还有一口气,就仍然带着我,我终于走出了草地。” ④老奶奶喝着野菜汤“走”完了长征路,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1.根据拼音在“()”里写词语。3% 2.在“【】”中划去不正确的读音或字。4% 3.根据句子意思,填写适当的关联词。2% 总不能光着身子埋葬吧,我根本没有自己的衣服。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4% 奄奄一息: 取之不尽: 5.读读短文,完成填空。5% (1)选文中的这位老奶奶是贺龙元帅的女儿。(写出名字) (2)“我的‘棺材’有了着落。”中的“棺材”原指装死人的东西,文中指 ,所以“棺材”要加上双引号。那么“‘走’完长征的婴儿”中的“走”加双引号,是因为。 6.为什么说“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3% (二)庐山(21%) ①离开武汉,我们到九江登岸,乘车直奔“奇秀甲天下”的庐山。 ②在这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为什么会跳出一座孤零零的山峰? ③传说有一天,秦始皇捡到一条神鞭,他挥鞭抽开陕西骊(lí)山的一角,使它变成了一座脱离母体的子山,然后一口气把它赶到长江边上的鄱(pó)阳湖畔。南海观 世音菩萨发觉丢了神鞭,就把它收了回去,给秦始皇留下一条普通的鞭子。第二天,秦始皇挥鞭赶山,一连挥了九十九鞭,可山依然不动。从此这座山峰便留在鄱阳湖畔,成为一座独秀奇峰。九十九条鞭痕变成了九十九条深涧幽谷,那鞭子变成了高耸云天的桅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并理解词语“襁褓”“围剿”“围追堵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三件事,并复述其中的内容,体会长征的艰险。 3、理解“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感受给予后人的精神滋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了解长征和贺捷生 1、板书“长征”。

(1)了解长征 ● 长征路途遥远,所以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打开课本,快速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节,你对长征又有哪些了解?(例如:为什么长征,什么时候开始,从哪里出发,最终到达哪里?) ● 罗列信息 媒体出示: 1935年11月19日 粉碎“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 二万五千里 (2)根据上述信息,稍作整理,用一段话来介绍一下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2、板书“婴儿”: (1)板书“贺捷生”。 (2)理解“襁褓”。 3、补齐课题,媒体出示:不,这是事实,千真万确!(齐读) 二、整体感知,简要概括长征途中的三件事。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写法,思考几件事? (1)哪几小节写了她告诉记者的内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自读课文2————6小节,思考:贺捷生告诉了记者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读准:一步不落、着落、奄奄一息、衣杉褴褛 2、指名读课文的4————6小节,尝试概括三件事。

(1)指名读4————6小节 (2)出示第4节,指导概括 ● 当时的情况是:过封锁线(是因为包围、追赶、封堵、拦截)发生的事情是:妈妈怕暴露部队,用衣服捂住我的头结果是:险些丢了命。 ● 还没有完成,因为主要是讲贺捷生的事,所以在表述应当用我被妈妈怎么样了或我怎么样了。(媒体出示) ● “我”字上必须加引号,指的是“贺捷生”。 ● 指名读。 (3)根据提示,选择其中一件事概括,并在组内交流。 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12走完长征婴儿

12 “走”完长征的婴儿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2、根据要求积累词语;学会用“……连……也……”造句。 3、了解课题《“走”完长征的婴儿》中“走”上引号的作用。 4、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1、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2、了解课题《“走”完长征的婴儿》中“走”上引号的作用。 3、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长征80年了,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一篇关于长征的课文时非常有意义的,下面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词。(1)了解长征:长征路途遥远,所以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打开课本,快速读读1.2小节,你还知道哪些信息?(2)指名回答,罗列信息 2.板书:婴儿 师:故事的主角是个婴儿(不满一岁的小孩),知道她是谁吗?(板书:贺捷生)(1)指导写“捷”,范写,组词(捷报、便捷、快捷) (2)理解“襁褓”(包婴儿的被子、毯子等。) 千难万险,许多战士都倒下了,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却能走完万里长征,这是个神话吧?课文肯定地告诉我们——(生)不,这是事实,千真万确。(3)补齐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走”字为什么加引号?婴儿是如何走完长征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1)找一找相关的小节。2-6小节 (2)初步认识自述形式的表现手法(引号用法) (一)读2-3节,了解事情的起因 1、师引读2节,生读3节 (1).理解:①围剿:包围起来,进攻,消灭②围追堵截一种作战方法,把军队分成几部分包围式地夹击,正面拦截敌人,加以消灭。 . 学习多音字(落luò、là、lào) 贺捷生奶奶就这样开始了她的长征,她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 4-6小节,简单概括她的经历。

走完长征的婴儿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2、正确朗读“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襁褓”等词语,并能理解词义;学会用“……连……也……”造句。 3、理解课题《“走”完长征的婴儿》中“走”字上引号的作用。 4、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点: 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教学难点: 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 教学准备: 课件;了解长征和长征中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走出了草地。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你知道长征吗?你能讲长征中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吗? 2、今天,我们学习《“走”完长征的婴儿》,你觉得课文的题目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学习课文 1、初步读课文,你有问题要提出吗?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不明确指出几件事。) 词语:疑惑(心里不明白,困惑)报捷(报告胜利的消息) 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气息)风雪交加(风和雪一齐袭来) 2、你对课文第一小节中“我”、“她”、“贺捷生”之间是什么关系? 3、理解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 作者采访贺龙的女儿贺捷生,是贺捷生奶奶向“我”叙述了“走”完长征的婴儿这件事。 4、再读课文2~6小节。想一想:我是怎样的情况下,“走”完长征的路?遇到了那些事?(1)1935年11月19日,刚刚诞生18天的贺捷生被母亲背在身上,随红军开始长征。(2)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妈妈用衣服捂住贺捷生的头,她险些丢了小命。 (3)一次突围后,父亲发现裹在怀里的贺捷生丢了,幸亏被老乡捡到了,她才回到了父母身边。 (4)过草地是,贺捷生奄奄一息,大人们为她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单她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 5、想一想,贺捷生奶奶“走”长征遇到了哪些困难,再读课文。 (用叙事的方式讲述贺捷生奶奶“走”长征之路。) 6、课文最后小节讲什么? 三、你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感想? (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 四、将一讲,你知道的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小组之间交流、推荐代表说故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