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品安全危害分析与危害 控制技术

食品安全危害分析与危害 控制技术

食品安全危害分析与危害 控制技术
食品安全危害分析与危害 控制技术

项目五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及危害控制

ISO 22000标准明确组织应按照前提方案的要求,保持卫生环境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活动,控制食品加工环境可能给食品带来的危害。前提方案控制的严格程度与产品的安全性只有一定的相关性,前提方案达到一定的水平程度后将无法提高产品的安全水平,组织应通过系统的危害分析针对组织产品特性制定针对具体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措施。

任务一危害分析的预备

组织首先应明确由谁负责组织实施危害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运行、分析和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危害分析的输入内容。

一、任命食品安全小组组长,组成食品安全小组

1.任命食品安全小组组长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一名具有一定权威的高层或中层管理者为食品安全小组组长(如管理者代表、质量或生产的主管领导、质量主管等),最高管理者应给予食品安全小组组长充分的支持并授予相应的权力。组长应具备以下方面的职责、权限和能力:

(1)组成和管理食品安全小组,主持其工作;

(2)确保食品安全小组成员的相关培训和教育,具备组织食品安全小组开会、分析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

(3)确保建立、实施、保持和更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具备组织食品安全小组编写和修订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能力;

(4)有能力向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提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准确信息,为最高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5)经授权亲自负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或通过内部沟通及时从指定外部联络人员处获取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最新信息。

2.组成食品安全小组

食品安全小组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核心,它承担着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更新的重要职责,特别是体系策划和更新的过程,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这些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表5-1)。

(1)小组成员的组成。一个常规的食品生产组织的食品安全小组,通常应包括与食品安全管理相关过程有关的所有部门的人员,如:负责环境卫生和对外沟通的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原料和基地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采购管理人员、负责加工过程控制的生产管理人员和关键工序操作人员、负责产品及过程验证的品控人员、负责产品后续服务过程中与客户沟通的销售管理人员、负责设备维护的设备管理人员等。

(2)小组成员的专业结构。食品安全小组应由对组织的产品、管理过程、设备和食品安全危害等相关技能熟悉,并具备生产、卫生、质量保证、食品微生物学、工程学和检验等专业知识的各部门人员组成。此外,还应包括直接从事日常加工活动的人员,他们更熟悉操作过程的变化和限度,他们的参与能使其产生主人翁的自豪感,并主动参与HACCP计划的实施。

(3)小组的对外沟通。食品安全小组根据需要可与外部进行沟通,沟通工作可由组织指定的食品安全小组长或小组成员实施,对外沟通的人员需相对保持稳定。

(4)小组人员的职责。当组织明确固定岗位人员为食品安全小组成员时,可以将食品安全小组成员职责与此岗位职责一并描述,组织不宜多处重复对岗位职责进行描述。

(5)小组的外部支持。食品安全小组应能够全面了解组织产品的安全性要求,并能够寻找有利的控制措施实施有效的控制;若组织没有能力去识别、分析食品安全危害,无法对整个控制措施及管理过程进行策划时,可以通过短期或长期聘请外部人员作为食品安全小组的能力补充,聘请的人员应该明确其职责与义务并实施管理,确保其能够为组织提供所需要的技术支持。

(6)小组成员的培训。人力资源充分的组织可以根据组织自身的要求确定

食品安全小组组织结构,明确各组员的任职要求,只要满足相应条件的人员,就有资格成为食品安全小组成员。但是许多组织只能够根据现有岗位人员别无选择的组成自己的食品安全小组,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所以组织要通过培训,以保证食品安全小组成员的能力。组织应该保持食品安全小组人员的相关学历等资料或培训记录以确认其能力。

(7)其他事项。目前众多的食品组织都是一些小型组织或具有较大规模却严重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这类组织建立管理体系通常都是来自外部人员的指导。这样的组织可以将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分析改进由外部专家来完成,食品安全小组重点关注体系执行能力和效果。组织应要求外部专家按照一定周期以及在体系发生重大变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外部有新的需求时,能够及时与食品安全小组成员共同完善组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但是,完全由外部人员帮助建立的HACCP计划可能会缺乏组织内部员工的支持。

二、危害分析信息准备——认知组织全部原料、辅料以及与产品接触的材料特性

原辅料是终产品的重要组成。原辅料的特性可能直接构成组织终产品的重要特性,认识组织的原辅料特性对控制终产品安全危害十分重要。源头控制是目前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动物产品中农兽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PVC包装袋氯乙烯单体和乙基己基胺(DEHA)的危害,不合格磷酸盐添加剂铅砷的超标等都会给终产品带来不可消除的危害。

组织宜对现用的每一种原辅料进行详细的调查并记录,信息应足以满足危害分析的需求,通常包括以下方面信息:

(1)化学、生物和物理特性,如Aw、pH、细菌总数等;

(2)配制辅料的组成,为了满足食品感官、储存等不同要求应了解其可能含有的加工助剂及添加剂成分;

(3)产地,如不同区域的动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动物疫病的风险,不同地区农产品会有重金属含量的差异;

(4)生产方法,调查原料供应商产品加工方式(如热处理、冷冻、盐渍、烟熏等)及其质量控制能力,认识其产品不同的质量水平,如动物原料有的供应商经过金属探测工序降低了原料中金属危害的风险水平,有的供应商则配置了X 光探测仪全面降低各种杂质危害风险,有的供应商可能没有进行任何控制,不同原料在组织使用时需要经过不同的预处理或加工工艺控制;

(5)包装和交付方式、贮存条件和保质期,对原辅料的保质期、包装形式、储存条件与前处理要求等信息的了解可以确保原辅料的预期使用避免危害的引入。超过保质期的原辅料可能会因为其特性的改变引入不可预知的危害,不合理的贮藏可能导致产品霉变产生霉菌毒素或被污染物污染,不同的包装形式可能具有不同产品防护能力;

(6)其他,使用或生产前的预处理、与采购材料和辅料预期用途相适宜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接收准则或规范等相关信息。

例:调味用酱油的相关信息调查与描述如表5-2。

组织应了解目前使用的原辅料安全质量水平,危害分析前应确认其所有原辅料验收的方法与准则,查询采购原辅料产品强制性质量与卫生标准,了解原辅料现有控制能力。

与食品原辅料一样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同样可能污染加工中的产品,不安全的食品接触材料可能会导致食品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危害,如竹木表面可能会滋生微生物导致产品受致病菌污染,磨损的材料会形成物理性污染;使用没有防护的铁罐会与食盐、柠檬酸等化学物发生反应导致罐体腐蚀。认识组织食品接触面可以充分认识组织产品可能面临的危害。

当以上信息发生变更时要求能够及时在体系中进行信息的更新与沟通,经过确认和危害分析活动可能会导致针对食品安全的危害的控制措施的及时更新。

三、危害分析信息准备——识别不同预期用途终产品特性

终产品是组织所有危害控制措施的结果。组织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应具有的特性包括:方便顾客安全储存、食用或再加工的标识或说明,能够有效保

护产品的包装形式、产品的成分和食品安全标准。危害分析前组织应对终产品所有的这些特性进行确认。确认的信息应能满足危害分析的要求,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产品名称或类似标识;

(2)成分;

(3)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化学、生物和物理特性;

(4)预期的保质期和贮存条件;

(5)包装;

(6)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标识和(或)处理、制备及使用的说明书;

(7)分销方式。

如蘑菇罐头的产品描述(表5-3)。

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认识在不断地提高,过去认为安全的产品可能会随着我们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不断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为不安全。顾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新技术新材料不断的应用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组织产品安全性标准和要求在不断的改变中。组织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能不断地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要求,这就需要组织能及时获取终产品最新信息并进行更新。

四、危害分析信息准备——确认组织终产品的预期用途

产品的安全性是相对的并与其预期用途相对应。预期用途和终产品的安全标准相适应,如婴儿食品不同于一般食品的标准,出口产品不同于国内销售产品的

标准,直接食用产品不同于需要再加工产品的标准。因此,组织应考虑终产品的预期用途和合理的预期处理,以及非预期但可能发生的错误处置和误用,并将其在文件中描述,其详略程度应足以实施危害分析。

组织同一类别产品可能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预期用途。食品安全小组应充分认识其不同的食品安全特性要求,识别其终产品的消费群体,尤其关注特殊的易感消费群体,如对牛奶、大豆等特殊的过敏人群;对糖的摄入有严格限制的糖尿病人等。

对产品的预期用途应准确识别并进行描述,如蘑菇罐头生产组织的两种不同产品的产品描述为:①出口日本调味蘑菇片,是供一般公众开袋即食;②火锅店配菜用蘑菇,是在漂洗后加热食用。

五、危害分析信息准备——认识组织现行工艺控制能力

1.绘制流程图

流程图是组织工艺过程最为直接简单的表述,可以通过流程图认识组织主要的工艺过程及前后顺序,包括产品加工过程中可能的危害引入及增加的风险,和相应的危害控制措施。

流程图应清晰、准确和足够详尽。适宜时,流程图应包括(图5-1):

(1)操作中所有步骤的顺序和相互关系;

(2)源于外部的过程和分包工作;

(3)原料、辅料和中间产品投入点;

(4)返工点和循环点;

(5)终产品、中间产品和副产品放行点及废弃物的排放点。

图5-1 蘑菇罐头加工流程图

流程图是危害分析的主要线索,通过加工流程可以对产品加工全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识别评价食品安全危害可能的出现、增加或引入的环节。流程图应描述出全面的工艺过程,危害分析时除关注其工艺过程同时还应关注其相关的环境因素。一个完整的流程图可以帮助食品安全小组实施全面的危害分析从而不会有细节的遗漏,如屠宰加工副产品的分包加工如果没有进行严格控制可能对加工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食品安全小组应通过流程图对这一环节可能存在的危害予以识别并进行分析。

2.工艺过程描述

流程图是为了能够充分识别产品现有的工艺过程之间的关系,是过程的简单描述方式,过程控制的具体方法及其严格程度需要通过详细的过程描述来实现。应描述现有的控制措施、过程参数及其实施的严格程度或影响食品安全的程序,其详略程度足以实施危害分析。

应描述可能影响控制措施的选择及其严格程度的外部要求(如来自执法部门和顾客)。现有的控制措施是否满足外部要求的控制措施需要进行分析比较得出,

通常专业规范或顾客会对一些控制措施有明确的规定,如低温肉制品的法规要求

的加工环境温度,出口罐头食品顾客要求的杀菌强度等(表5-4)。

每一次体系策划的结果都是下一次体系更新基础,体系运行中可能伴随使用的产品预期用途、产品质量标准、原料、工艺、设备、顾客要求、法规等多种现状的改变,相关信息应及时进行更新。

任务二危害分析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最终要求是能够有效的控制需组织控制的食品危害,危害分析识别和认识组织相关的食品危害是危害控制的基础。一是识别出可能的食品安全危害和可接受水平;二是结合组织在食品链中所处的位置根据顾客的、法规的、及组织的危害控制要求,对识别出的食品危害根据危害的可接受水平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需要由组织控制的危害;三是根据危害的风险性评估的结果,制定相适应的控制措施组合实现危害的有效控制。

危害分析是否全面取决于食品安全小组对组织产品危害信息的掌握,丰富的信息是实施有效的危害分析前提,包括外部和内部的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同类产品危害发生的历史数据、国内外病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法规等强制要求、以及国外法规最新要求、顾客的特殊要求和当前社会关注等信息,应特别注意来自供方的危害信息。

就食品中化学危害而言,科学的危害分析包括经典的动物毒性实验研究到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多种方法。内容包括不同毒性的分析如神经毒性、生殖和发育毒性、免疫毒性、食品过敏、激素平衡等多方面。针对危害水平的评估也是

建立在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的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技术上的,并包括了不同人群及种族的差异,如以数学模型模拟剂量与反应关系实现危害水平的科学评估。目前,CAC食品法典委员会、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国际生命科学学会(1LSl)等国际食品安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各国政府都在进行广泛的研究食品中不同化学物的危害水平。企业应关注与组织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分析的最新信息。

当组织无法获取针对组织生产的产品的权威危害分析时,也可以在经验数据基础进行组织现有水平的危害分析。经验是历史数据的积累,很多情况可能没有可见的具体数据,依据经验的判断通常是实施最初危害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以后的数据对其科学性实施进一步确认与验证。

一、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要求全面。食品安全小组可以采用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以预备步骤所收集的信息、数据和其他内外部沟通中所获取的信息为基础,小组成员根据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采用头脑风暴法全面识别所有已认知的潜在的食品安全危害。危害的识别包括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的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

在按照流程进行危害分析时不能孤立的只对工艺参数本身进行分析。危害可能来自普遍存在的生产设备、设施和(或)服务和周边环境等相关辅助过程。危害识别除参照工艺流程图外,还要关注设备布置图、人员流动图、物体流动图、气体流动图、供水网络图等,同时对水及空气处理、清洁管理、物资的采购管理、设备维护等环节进行分析。

1.物理危害的识别

(1)来自原辅料的。如植物产品收获、晾晒等初加工过程中可能带有的泥土、砂石、玻璃、铁块等。动物原料在养殖、捕获等过程中可能引入的针头、鱼钩等,以及原辅料的标签及包装物、虫害尸体等。

(2)来自工器具、设备设施的使用。如断裂的刀片、设备磨损的金属物、塑料容器破损的边角、传输带磨损的胶皮、破碎的玻璃器物、设备老化的漆皮锈渣、碰碎的瓷片、脱落的墙皮、清洗设备用金属丝或纤维物等。

(3)来自设备设施的维护过程。设备维修中遗留的垫圈及工具、电焊的焊渣、电线的断头及绝缘胶布等。

(4)来自人员不规范行为。头发、首饰品、烟头、创口贴等。

(5)来自不规范的工艺控制。产生的结晶体、形成焦糊物质、辐射杀菌放射物质残留等。

(6)来自包装物污染。玻璃瓶的玻璃渣、清洁不净的回收使用包装物污染物残留等。

2.生物危害的识别

(1)生物危害的引入:

①来自原料本身。动物的疫病、寄生虫、致病菌等危害性细菌、病毒等。

②来自加工过程及环境的染污致病菌等危害性细菌、病毒等。空气中微生物污染、不洁食品接触面的污染(如刀具、台面、管道及设备等)、操作人员污染(手、毛发、工作服、吐沫等)、进人生产现场的虫鼠,生产用水污染(传送、清洁、冷却等用水)、不同清洁条件的产品和工具相互交叉污染等。

③动物疫病的产生与扩散。如不规范操作导致动物应急反应以及不良圈养环境导致待宰动物的生病或进一步传染其他动物。

(2)生物危害的增加:不利的环境条件及产品状态会导致微生物的快速繁殖。

①环境温度控制不当导致产品温度的失控。如加工环境温度、贮藏库温度、冷藏车温度、冷柜等温度失控。

②工艺控制不当导致产品温度的失控。如热灌装时产品温度过低、果汁加工过程温度过高、冷却后产品温度高于控制温度。

③不利温度状态下加工时间过长。如肉制品出炉后包装加工时间过长、罐头封口到杀菌时间过长、杀菌后产品冷却时间过长等。

④水活度(回潮率、盐度、糖度)失控。如干燥工艺失控导致水活度没有达到控制要求、空气湿度的变化导致产品的回潮。

(3)生物危害的残留:杀菌条件控制不当杀菌不充分,产品不能安全保存与食用。

①抑制剂(柠檬酸、臭氧、防腐剂等)添加不足。pH值测试仪不准确导致柠檬酸添加量不足、辅料不合格导致防腐剂浓度过低、臭氧机工作不良导致产品臭氧含量不足等。

②影响杀菌的因素控制不良。如罐头杀菌前品温、封口到杀菌的间隔时间、pH值、最大固容量、杀菌过程时间与温度等多个因素控制不良。

3.化学危害的识别

(1)来自原辅料的。

①生物体本身自然含有的天然毒素。如毒菇类中含有的剧毒物质、金枪鱼的组胺、坚果中过敏物质、贝类体中的贝类毒素等。

②产品污染产生的毒素。如蘑菇污染产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谷物霉变产品黄曲霉毒素等。

③动植物中药物残留。如植物产品农药残留、动物产品的农兽药残留等。

④包装物可溶化学物。如PVC材料中氯乙烯单体和乙基己基胺等。

(2)消毒液、护色剂等助剂残留。如使用高浓度消毒液处理蔬菜导致次氯酸液、过氧化氢等残留,焦亚硫酸钠护色处理新鲜蘑菇导致二氧化硫残留,啤酒中甲醛残留等。

(3)食品添加剂不合理使用。如肉制品亚硝酸盐超标准使用、使用非食品添加剂苏丹红色素等。

(4)来自设备设施维护过程中的润滑油污染等。清洗剂处理不净、非食品级润滑油的不规范使用等。

(5)杀虫剂等化学物污染。车间内使用杀虫剂污染产品等。

蘑菇罐头的危害识别如表5-5。

4.食品状态产生的危害

组织应识别可能对消费者产生伤害的食品特殊状态,如热饮的温度、糖果的硬度、防腐剂的均匀度、啤酒的内部压力等。

二、确定终产品的危害可接受水平

食品的危害控制是通过食品链全过程控制来实现的。组织的终产品安全性是相对的,危害的可接受水平与组织在食品链中位置相关,取决于其在食品链中所承担的食品安全控制的责任。同一组织生产的同一产品,由于顾客对产品的预期用途不同,产品也会有不同危害可接受水平。满足法规、顾客及组织要求的产品才是合格的安全产品。

很多组织或顾客不以适用的强制性法律法规标准作为产品的安全质量标准,此时就应以高于法规的标准作为组织危害控制要求。

当产品没有国家标准等强制性标准要求时,组织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可参照同类产品的安全标准或是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手段来确定产品安全标准或要求。可以通过相同产品的安全事故报道、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顾客调查或是经验确定产品的安全标准或要求。

如果产品出口应收集进口国的产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如出口日本产品应关注其产品标准以及日本政府《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农兽残的标准要求。“肯定列表”制度涵盖的农业化学品包括杀虫剂(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对农业化学品拟订了“一律限量”、“豁免物质”以及“临时最大残留限量”的标准。“肯定列表”制度规定的农业化学品标准涉及我国对日出口的绝大部分食品、农产品。出口日本食品生产组织应特别关注。

三、食品安全危害评价

组织应对每种已识别的食品安全危害进行危害评价。评价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程度,以确定消除危害或将危害降至可接受水平是否是生产安全食品所必需;以及是否需要控制危害到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食品链中组织的食品安全危害评价应根据组织食品安全危害造成不良健康后果的严重性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对识别的食品安全危害进行风险评价。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定性的描述或一个可以量化的数据来完成。

通常科学的危害分析是由食品毒理学家、微生物学家、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土等负责,对包括流行病学研究、动物毒理学研究、体外试验等数据进行系统分析,

以最终评价不同食品安全危害的危害风险程度。组织可以通过聘请专家、收集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数据,或是依据经验以及较严格的危害控制认识与要求实现危害的风险评价,通过食品危害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评价,进而确认相关的危害风险程度。

1.危害的严重性评价

食品危害的严重性与其对顾客产生的影响即危害程度直接相关,同时食品危害可能与组织影响程度紧密相关。

组织可将危害程度定性地分为灾难性危害、严重危害、中度危害、轻微危害、可忽略危害。组织也可以将危害程度粗略地只分为严重危害(包括灾难性危害)、中度危害、轻微危害(包括可忽略危害)。可以将食品安全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分为严重影响、一般影响、轻微影响(或不影响)。并以严重性指数(S)来综合描述危害的严重性。

严重性指数(S):危害一旦发生顾客及组织不可接受程度的等级描述:

通常危害的严重性指数与其危害程度直接对应,如巧克力产品沙门氏菌污染水平与严重性指数的关系(表5—6)。

通常危害严重性指数与危害直接产生的后果的严重性直接相关。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危害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虽然是中度或轻微的,由于在一特定条件下可能会给组织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一些本不严重的危害可能成为组织不可接受的危害,并需要组织实施严格的控制。如国产啤酒中的甲醛问题。2002年初,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了19种国产品牌啤酒样本的甲醛含量。结果表明,国内啤酒的甲醛平均含量为0.31mg/L,与国外啤酒的甲醛含量0.25mg/L无显著性差异。假设每人每天饮用2L啤酒,以国内品牌啤酒的甲醛平均含量计算,每人每天经口摄入甲醛为0.62mg,加上从空气中吸入的1~1.2mg/d(国家规定的最大容许量),仍然低于美国环境保护局建议的每人每日12mg/60kg体重这个最大容许摄入量。因此,只要啤酒中甲醛含量没有超标,基本上不影响人体健康,正常工艺条件下在麦汁煮沸过程中,绝大部分甲醛可随蒸汽挥发掉,终产品甲醛不

会超过限量标准。然而一段时间随着新闻媒体对啤酒中甲醛危害的夸大报道,国内啤酒企业纷纷采用PVPP技术替代甲醛,甲醛含量一度成为影响啤酒企业生存的一个十分重要因素。此时危害分析应充分考虑危害对组织的影响程度。

为了更有效评估危害程度(Q)、食品安全影响程度(N)与严重性指数(S)的关系,可以利用下列矩阵图的方法对其三者关系进行描述。

危害的程度(Q)与食品安全影响程度(N)的值利用矩阵图得出严重性指数S,如表5-7。

如蘑菇罐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就其对消费者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而言是严重危害,由于其出口美国的特殊历史因素与目前安全质量要求,通关时一经检出全部产品将被扣留,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对出口企业而言具有严重影响。由于内销过程中缺乏监管,多年来从未有类似的质量安全事故在国内报道或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于内销企业其影响程度将大大降低。

根据以上矩阵图,蘑菇罐头生产企业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危害程度可评估为严重危害,出口美国的食品安全影响程度为严重影响,严重性指数为S5,内销产品其影响程度为轻微影响,严重性指数为S3。

严重性指数是一个相对的危害程度的描述,与组织设计的方法相对应,不同组织及不同的评估标准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估结果,但针对一特定组织使用同一评估标准是具有实际的评价意义的。

2.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评价

危害发生的可能性除了与其真实发生的频次或是概率相关,同时与识别危害发生的能力相关。

组织可将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分别定性为频繁发生、经常发生、偶然发生、很少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组织也可以将可能性只定性为经常发生[包括频繁发生、偶然和很少发生(包括不可能发生)]。以可能性指数来描述危害发生的可能性。

可能性指数(L):可确定的危害发生的频次或是概率的级别描述(表5-8)。

当能够准确识别危害发生时危害的可能性指数与其发生的频次或概率直接

对应,如组织出口日本产品实施每批农药残留检测,根据产品的质量控制目标和常规控制水平制定出可能性判断准则。10-6

当识别危害的能力较小时,发生的频次可能远大于被识别的频次。不同的数据来源对可能性评价具有不同的判断水平,如残留超标数据通过顾客反馈与自身抽样检测数据的不同评价(表5-9)。

表5-9 残留超标的不同评价

当无法实现全部产品的监控获取完整的可能性数据时,组织应制定评估不同数据来源的可能性指数(L)标准并持续更新,当数据有多种来源时应通过加权计算的方法,评估其可能性指数。

如蘑菇罐头的毛发危害的可能性评价(表5-10,表5-11):

组织在体系建立初期可能因为没有完整的基础数据可以使用而更多地依靠经验来对危害的严重性及可能性进行判断。经验同样是历史数据的积累,很多情况可能没有可见的具体数据,依据经验对危害严重性指数及可能性指数进行直接的判断也是实施最初危害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组织应通过以后的数据对其科学性实施确认和验证。

3.食品安全危害风险程度的评价

食品危害的风险与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性相关,可以用风险值描述危害的风险程度。

风险值P:食品暴露于特定危害时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概率(可能性指数L)。与影响的严重程度(严重性指数S)之间形成的函数。

通过严重性指数S与可能性指数L,利用矩阵得出风险值P的大小(表5—12):

不同风险的危害需要组织给予不同的重视程度,通常组织会对不同风险程度的食品危害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表5—13):

通过组织产品风险程度的评估,组织可以确定哪些危害应该由组织重点控制、哪些危害由组织实施一般控制、哪些危害目前可以不予关注。也就是说组织通过危害识别找出所有食品安全潜在的危害(组织可形成潜在的危害清单),通过终产品的安全风险评估进一步明确了应由组织实施控制的食品安全危害(组织可形成危害的控制清单)。

组织可在终产品的危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与其相关的加工环境与工艺过程,并根据危害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危害控制措施,实现产品的安全控制。

任务三危害控制措施的选择和评估

当组织通过对终端产品的风险分析识别出需要控制的危害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是组织应加以考虑的核心问题。这就需要组织首先应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的评价组织产品加工过程失控的可能性,以及过程失控对终产品危害控制影响的严重性,进而确定组织对各食品安全相关控制过程的控制要求,最

终决定是通过最为严格HACCP计划控制,还是通过一般控制要求的操作性前提方案控制,或是不予关注而由食品链其他环节进行控制。

一、过程失控的风险评价

过程失控的风险度评价是控制措施选择与评估的条件。风险度评价的方法可参考终产品风险评估的方法,分别对过程失控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评估,进而确定过程失控的风险度。

过程失控的严重性:是指本过程失控对终产品危害控制的影响程度。

过程失控的可能性:是指一般工序引入、增加危害的频次或概率,以及危害控制工序失控导致危害的残留或不能有效消除导致超出可接受水平的频次或概率。

如蘑菇切片工序,如果出现刀片断裂不能及时在本工序发现,由于后面还有金属探测工序,所以其对食品安全是不影响的,也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危害,本工序金属危害控制的严重性指数为S1'。由于切片机使用一年还没有发生刀片损伤,但顾客反应其他工厂使用同样设备曾有发生刀片损伤事件,所以评价其可能性为很少发生,其金属危害控制的可能性指数为L2'。由此得出切片工序金属危害控制的风险度为P1'。

再如金属探测工序,如果失控对终产品安全影响程度是严重影响,不能消除的金属危害后工序也无法消除,对消费者来说是严重危害。根据表5-14可评价金属控制工序危害控制的严重性指数为S5'。由于使用的金属控制设备日常监控中每天都发现有来自原料及设备磨损等原因的金属物,近3个月设备不稳定的次数明显增加每周都有返工现象出现,经过近3年设备偏离历史数据的统计,评价其可能性指数为L4'。由此得出金属.探测工序金属危害控制的风险度为P5'。

可用加工工序危害分析单对上述分析过程进行记录(表5-14):

危害分析在同一工序中应对同一危害的不同原因或途径分别进行危害评价,如蘑菇原料采收工序(表5-15)。

组织应对每一原料、辅料、助剂、添加剂等以及加工过程和重要环境因素进行系统的危害分析,分别评价每一因素可能引入或是增加危害的风险程度,并通过风险程度的评估结果实现控制措施的选择。

二、控制措施的评估

危害分析的结果是针对性地制定系统的危害控制措施组合,加强各工序的危害控制能力,对关键的控制点实施严格的控制手段。危害的控制措施是在前提方案基础之上的危害控制手段。

食品的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危害以及食品本身存在状况引发的危害,通常是通过组织的管理活动共同加以控制(控制措施组合)。危害控制措施组合包括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和关键控制点(CCP)。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和关键控制点(CCP)都是针对特定的危害进行设计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工序危害控制的风险度不同,也就是说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的危害控制的风险度要低于关键控制点(CCP)控制的风险度。

如何科学的选择控制措施,这里介绍2种不同的方法,即:一是工序风险评估方法;二是逻辑判断的方法。以上方法可根据组织在食品链中的类型、规模和管理水平等进行选择。

(1)工序风险度评估方法

组织可以依据危害分析的结果对控制措施进行分类(表5-16)。

通过表5-14,表5-15可以判断金属探测工序、蘑菇的原料采收时限控制是关键控制点,应加强工序控制能力。更多情况下,危害分析的结果是对管理能力改进的要求,通过对工序过程的分析,识别危害关键控制环节,加强管理提高组

织危害控制的能力。

又如当组织没有金属探测时,金属危害顾客又有特别的控制要求,组织加强现有工艺过程控制,对切片工序实施最严格的控制手段,但仍然无法有效降低危害到可接受水平,此时只能通过增加高能磁棒或购置金属探测仪等改进前提方案的措施来实现危害控制。

前提方案是食品安全控制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活动,也就是说当加强管理提高控制能力都无法实现危害的控制时应对前提方案实施改进。

(2)逻辑判断方法

通常组织通过以下方面的评估也可以对控制措施实施分类。

①控制措施与确定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效果应有密切的相关性。相关性越强,控制措施越可能属于CCP控制措施对危害水平和危害发生频率的影响方面,影响越大,控制措施越可能属于CCP;控制措施所控制的危害对消费者健康影响的严重性方面,影响越严重,控制措施越可能通过HACCP计划进行管理。如杀菌工序、金属探测工序与危害控制效果的相关性均较强。

②控制措施是否受控应能够被有效监视,通过及时监视以便能够立即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监视的需要越迫切,控制措施越可能通过HACCP计划进行管理。如杀菌工序、金属探测工序需要被及时监视。

③相对其他控制措施,该控制措施在系统中的位置。如果本步骤不加以控制,后工序就没有其他的控制措施可以将危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那么该控制措施越有可能通过HACCP计划进行管理,如杀菌工序、金属探测工序等。

④控制措施是否有针对性地建立并用于消除或显著降低危害水平。如果是专门设计,控制措施就有可能通过HACCP计划进行管理。如杀菌工序、金属探测工序等。

⑤当两个或更多措施作用的组合效果优于每个措施单独效果的总和时,单一控制措施并不直接体现危害控制能力,应充分考虑各要素的稳定性及影响程度(风险度),这些控制措施有可能通过HACCP计划进行管理。

不同的控制措施分类方法具有不同特点,组织可以综合应用。风险程度评估法是其中最为科学的评价方法,需要组织能够在充分收集的数据基础上,对危害的严重性、可能性进行量化或是半量化的评估。逻辑判断法是较感性的一种判断,主要是以经验为主。

三、控制措施的选择

1.控制措施内容

组织在控制措施制定过程中应明确的内容(表5-17)包括:控制什么危害、控制程序(由谁控制、如何控制、控制参数)、监视程序(由谁监视、监视什么、如何监视、监视频次、记录的要求)、纠偏程序(明确对不符合发生后的产品的处置、过程恢复的要求及相关人员权限、制定纠正措施的要求、记录的要求)、验证程序(对过程记录的验证、对危害控制效果的验证、对监控装置的有效性验证)。

可采用控制措施表或工艺文件的形式明确上述控制程序要求或是根据流程或环境控制要素进行描述。

如《屠宰厂环境温度控制程序》明确分割、预冷、包装、结冻、冷藏等环节的温度控制程序。

控制措施表简单、直接、明了,便于分割成各工序的现场指导文件,对简单表格不能充分描述的复杂过程的控制措施,最好形成单独的控制措施文件。

2.操作性前提方案和关键控制点的区别

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和关键控制点(CCP)都是危害控制措施,本质没有太大的差异,主要区别在于控制的严格程度不同(表5-17)。

(1)定义

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的定义是为减少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或产品加工环境中引入和(或)污染或扩散的可能性,通过危害分析确定基本的前提方案。

关键控制点(CCP)定义是能够进行控制,并且该控制对防止、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所必需的某一步骤。

(2)共同点

①都是针对具体危害的控制措施;

②明确具体的控制和方法;

③对控制过程实施监视测量;

④对出现的过程失控要采取纠正与纠正措施;

⑤所有的过程要求明确相应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⑥对过程监视要进行记录。

(3)不同点

①CCP的控制应有明确的区分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关键限值;

②CCP过程的监视要求更高,应能够及时发现偏离并确定受影响的产品;

食品安全试卷答案

食品安全学试卷三答案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分数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5分。 1、生物性危害是指致病菌和寄生虫两方面的危害。( × ) 2、危害是妨碍符合消费者要求的因素,它包括生物性,化学性或物理性等可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 ) 3、终端产品满足规定要求可作为控制措施组合能够达到预期水平的证据。(√ ) 4、组织的食品安全方针应符合与顾客商定的食品安全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 ) 5、操作性前提方案不包括对污水排水系统的管理。(×) 6、审核员和生产工人一样,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才能进入现场。(√ ) 7、对危害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安全危害造成不良健康后果的严重性及发生的可能性。(√ ) 8、食品的冷藏只能减缓食品变质及产生危害的程度。(√ ) 9、危害分析包括危害识别和评价,控制措施的识别和评价不属于危害分析。(×) 10、食品安全仅指消费阶段食品中食源性危害对消费者不会造成伤害。(×) 11、水的流向由非清洁区流向清洁区(×) 12、与食品接触的表面的清洁度可以不考虑工作服的清洁度;(×) 13、手的清洁、消毒和厕所设备的维护与卫生保持与食品的安全没有关系;(×) 14、食品加工过程中会使用一些清洁剂、润滑油、燃料和杀虫剂,可能会造成食品的污染;(√ ) 15、有毒化学物质的标记、贮存和使用将直接影响食品的卫生与安全;(√ ) 16、对于雇员的健康与卫生控制以及对虫害的防治均会影响食品的卫生和安全;(√ ) 17、化学品贮存和使用记录必须保存,而购置记录可以不需要保存;(×) 18、食品容器可使用竹制品、纤维(×) 19、苍蝇、蟑螂、鸟类和啮齿类动物带一定种类病源菌,因此虫害的防治对食品加工是至关重要的。(√ ) 20、关键控制点越多越好(×) 21、清洁区、非清洁区使用的工作服可一次清洗(×) 22、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员工可穿工作服、鞋靴上卫生间(×) 23、公司要有固定的场所或区域,对工器具进行清洗消毒(√ ) 24、上岗前和每年度从事食品加工的员工应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 25、灭鼠尽量使用灭鼠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食品是各种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A) A、药品 B、食品 C、物品和烟草 D、保健品 2、食品危害主要包括生物性的、化学性的和(A) A、物理性的 B、生理性的 C、生化性的 D、物质性的 3、下列属于食源性病毒的有( D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溶组织阿米巴 C、诺沃克病毒 D、沙门氏菌 4、(A)是食品安全危害能被控制的,能预防、消除或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的一个点、步骤或过程 A、关键控制点 B、控制点 C、操作限值 D、以上都不是 5、以下不属于HACCP的七个原理之一的是( D ) A、危害分析和预防措施 B、确定关键控制点 C、建立关键限值 D、控制与措施 6、加工厂通常都远离地方以下说法正确是( D ) A、远离环境遭污染的场所及有严重食品污染性的工业活动区 B、除非有充分的防范措施,否则应远离易受洪水威胁的地方 C、远离易受害虫侵扰的地方,不要选在不能有效消除固体或液体废弃物的地方 D、以上都正确 1 / 4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 及其应用准则 ,() 的附录 序言 本文第一节列出了由采纳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的准则。在认识到体系的具体应用会因食品操作环境而有改变时,第二节提供了体系应用的一般准则①。 体系以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基础,识别特定危害,确定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是一种评估危害和建立控制体系的工具,着重强调对危害的预防,而不是主要依赖于对最终产品的检验。任何体系应当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如,设备设计、加工方法的改进或技术上的发展。 可应用于从初级生产到最终消费整个食品链中,它的运用应以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科学证据作为指导。在提高食品安全性的同时,实施体系也能带来其他明显的好处。此外,体系的应用有助于管理机构实施检查,并通过提高食品安全的可信度促进国际贸易。 的成功应用,需要管理层和员工的全面承诺和介入。按照特定的研究对象,它也需要多学科的研究途径,一般来说,应包括农学、兽医卫生、加工、微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食品技术、环境、化学和工程等学科的专业技术。的应用与执行

质量管理体系,例如系列,是兼容的,在这些体系内的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是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系统。 考虑到对食品安全的应用,以下概念也可运用在食品质量的其他方面。 ①的原理建立了应用要求的基础,而应用准则提供了实际应用的一般指南。

定义 控制(动词)():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以保证和保持符合计划所制定的指标。 控制(名词)():遵循正确的方法和达到安全指标时的状态。 控制措施():用以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和活动。 纠偏行动():监测结果表明失控时,在关键控制点()上所采取的行动。 关键控制点[ ()]:可进行控制,并能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必需的步骤。 关键限值():区分可接受与不可接受水平的指标。 偏离():不符合关键限值。 流程图():生产或制造特定食品所用操作顺序的系统表达。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对食品安全显著危害加以识别、评估、以及控制的体系。 计划:根据原理所制定的用以确保所考虑食品链各环节中对食品安全有显著意义的危害予以控制的文件。 危害():食品中产生的潜在的有健康危害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子或状态。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doc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 发布日期:2010-10-09 来源:食品伙伴网浏览次数:1063 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提出的食品安全良性发展对策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马长路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 【作者简介】马长路(1978- ),男,黑龙江佳木斯市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食品质量安全控制 【摘要】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提出的食品安全良性发展对策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分析;发展对策;HACCP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 。 近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流行事件,涉及44个地区,病人逾万人;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引起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恐慌;二恶英事件使数十个国家禁止从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进口鸡、猪、牛肉和蛋、奶等制品[2]。。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仅以2005年为例,苏丹红食品遭到封杀;全国严查孔雀石绿;雀巢奶粉碘超标;广东凉果被逐出京;光明“回奶”事件;深圳黑作坊生产哈根达斯;薯条致癌等等,都令国人“谈食色变”,可见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一、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一)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 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3]。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新版)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1目的 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原料、辅料(含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出厂产品所发生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3程序 3.1在超出关键限值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由关键控制点监视人员直接识别潜在不安全产品,对其进行标识和隔离。 3.2不符合操作前提方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现场生产人员先行将其标识和隔离。通知质检人员评价不符合的原因和对由此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后果,满足如下情况的取消标识和隔离,否则应更改标识为潜在不安全产品。 a)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已降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b)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进入食品链前将降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c)尽管不符合,但产品仍能满足相关食品安全危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3.3对潜在不安全产品由质检员从如下方面获得证据可作为安全产品放行,否则应作为不合格产品处理: a)除监视系统外的其他证据证实控制措施有效; b)证据显示,特定产品的控制措施的整体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即达到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c)充分抽样、分析和(或)充分的验证结果证实受影响的批次产品符合被怀疑失控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3.4当认定为不安全产品时 a)出现的批量不合格品或异常不合格产品,由质检员填写《不合格品评审记录》,上报总经理,处置方案经总经理批准后,由生产部实施;处置方案有报废、移作他用、返工、让步放行等;返工产品应重新进行检验;让步放行产品应详细记录,并应单独存放和标识; b)当发现个别不合格品,由生产部确认后作出处置,处置方案有:报废、移作他用、返工,并应在相应的检验记录上作详细记录;返工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Hazard Analysis &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是由食品的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 HA)和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 CCPs)两部分组成的一个质量保证系统的管理方式。通过对食品的加工生产包括从原料到消费者的整个过程的危害控制,将食品安全卫生危害消除或降低至安全的水平。HACCP的概念起源于廿十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与美国部队的Natick实验室共同提出,主要运用于航空制造工业,当时称为“故障类型与后果分析”。1971年,Pillsbury公司(为美国太空计划提供食品的公司)、NASA 和Natick实验室联合提出了食品生产的过程控制推理方法,试图将零缺陷程序应用于宇航员食物的卫生质量控制,以确保宇航食品的安全。当时,大多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多以终产品检验方式检验,要确保食品的安全,就要扩大检验的范围甚至对所有的成品进行检验,结果能为宇宙飞行计划提供的食品已经很少了。所以,要确保安全的维一方法,就是开发一个预防性体系,防止生产过程中危害的产生,这就促使HACCP的诞生。 目前已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行业中得到采用,并且已经得到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食品卫生主管机构,以至联合国FAO/WHO的食品法典委员会的认可。七十年代初,美国国家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要求罐头食品生产厂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实施HACCP控制,1995年12月18日,FDA颁布了强制性的水产品HACCP法规 (21CFR-123,1240)要求从1997年12月18日起所有对美国出口的水产品企业必须建立HACCP;2002年1月22日美国的果蔬汁产品的HACCP法规(21CFR-120)生效,欧共体从1994年开始要求水产品加工厂建立与HACCP等效的“自查系统”;日本厚生省先后制定了用于食用鸡、水产品等几十种食品生产加工的HACCP模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年4月29日颁布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明确要求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的要求建立和实施HACCP体系。 1. 建立HACCP体系的基础条件和必需程序。 1.1. GMP(良好生产操作规范)是HACCP的基础之一,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94)、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SC/T3009-1999),包括了对生产安全、洁净、健康食品等不同方面的强制性要求或指南和所有加工人员都要遵从的卫生标准原则,主要涉及加工厂的员工及他们的行为;厂房与地面,设备及工器具;卫生操作(例如工序、有害物质控制、实验室检测等);卫生设施及控制,包括使用水,污水处理,设备清洗;设备和仪器,设计和工艺;加工和控制(例如,原料接收、检查、生产、包装、储藏、运输等)。 1.2.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是HACCP计划的基石,主要涉及8个方面:即加工用水的安全;食品接触面的状况与清洁;预防交叉污染;维护洗手间、手消毒间、厕所的卫生设施;防止食品掺杂;适当地标记、贮存和使用有毒成分;员工健康状况的控制;排除虫害。这8个方面均有对应的GMP法规的卫生标准。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 分析及对策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恶英”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

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

附件:1 编号:CNCA-N-008:201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 实施规则 2011-12-31发布 2012-05-01实施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录 1.目的、范围与责任 2.认证机构要求 3.认证人员要求 4.认证依据与认证范围 5.认证程序 6.认证证书 7.信息报告 8.认证收费 附表:HACCP体系认证现场最少审核时间表

1.目的、范围与责任 1.1为规范食品行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以下简称HACCP体系认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1.2 本规则规定了从事HACCP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以下简称认证机构)实施HACCP体系认证的程序与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认证机构从事HACCP体系认证活动的基本依据。 1.3 本规则适用于无专项HACCP体系认证实施规则的HACCP体系认证。有专项规则的HACCP体系认证应按照相应认证实施规则实施。 1.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HACCP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应遵守本规则的规定,遵守本规则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可免除其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2.认证机构要求 2.1从事HACCP体系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应依法设立,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和从事HACCP体系认证的技术能力,并获得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批准。 2.2认证机构应在获得国家认监委批准后的12个月内,向国家认监委提交其实施HACCP体系认证活动符合本规则、GB/T 2702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GB/T 22003《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机构要求》的证明文件。 认证机构在未取得相关证明文件前,只能颁发不超过10张该认证范围的认证证书。 2.3认证机构应按照适用的我国和进口国(地区)相关法律、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附件1: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HACCP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指能够识别、评估和控制那些对食品安全有明显危害的系统。是一种保证食品安全的预防管理系统,对整个生产过程,包括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储存和运输,乃至批发和零售的全过程进行危害确认、危害评估和危害控制。 一、HACCP的优点: 1.它是一种预防性措施 2.食品安全的系统性,建立在现行食品安全计划基础上,如GMP 3.提高对食品安全性的意识 4.包括了可能的危害性,目标是针对关键控制点 5.不是零风险,但可尽量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 6.克服传统食品安全控制方法(现场检查和终成品测试)的缺陷 7.每一HACCP计划都反映某种食品加工方法的专一特性 二、应用HACCP的逻辑顺序(操作) 1.组建HACCP小组 1)项目负责人应有HACCP相关经验 2)所有人能在讨论生产线具体问题时提出见解 3)成员应包括生产、工程、质保、研发人员 2.产品描述 包括原材料、产品描述、工艺简述、内包装、仓储条件和保质期 3.确定预期用途 1)应以食品的最终使用者或消费者期望用途而定,特殊情况下应考虑发生的人

群,如:集中用餐。 2)五大易感人群:年老、婴儿、孕妇、患病、免疫缺乏。 4.描绘流程图和现场确认 流程图应包括整个食品加工操作的所有步骤,并在现场对操作的所有阶段进行确认,必要时对流程图进行修改 5.危害分析 1)物理性:金属/木头/玻璃/塑料┄ A.来源控制; B.生产控制——磁铁、金检、网筛或X光 2)化学性:农药/抗生素/消毒剂/重金属┄ 化学性危害主要有以下三类: A.天然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坚果)、组胺及贝壳毒素(海产品)、蘑 菇毒素; B.有意加入化学物质:如食品添加剂(GB2760); C.偶然进入化学物质:农用化学物质、重金属、清洁剂、消毒剂; 控制措施有: A.来源控制--供应商证书和原料检测; B.生产控制—正确使用批准的添加剂; C.标签控制—在终成品加贴标签(过敏源); 3)生物性:细菌/病毒/寄生虫┄ A.细菌 a)肉毒梭菌:厌氧芽孢杆菌,产生神经毒素,加工不当的罐装食品或半加 工海产品,如熏制、腌制和发酵水产品。加热杀菌,PH<4.6,AW<0.93 b)大肠杆菌:污水污染进入海产品。加热杀菌,4℃冷藏 c)李斯特菌:不需加热的即食食品,如未加工的鱼、蟹、虾等水产品。能在 2℃下生长,加热即可杀死 d)沙门氏菌: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通过充分加热杀菌 e)志贺氏菌:人类肠道内。消除人类粪便污染 f)金萄菌:人类和动物,可在AW 0.86,盐18%食品上生长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现状分析: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国外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 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研究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代,便有神农氏遍百草,测试毒性。其中有毒的,纷纷被各大江湖门派所亲睐;无毒味美的,便成为百姓人家的盘中餐;无毒味不美的,可能就被制成中药了吧。 炎帝乃神农氏后裔(一说炎帝就是神农氏),中华民族又是炎黄子孙,因此可以认为,勇于品尝各种有毒食品,是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而这种传统,在当下得到了极大的继承和发扬。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责任重于泰山。但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大头娃娃”、“毒大米”、“毒奶粉”、“雪碧汞毒门”、“染色馒头”、“瘦肉精”、“皮鞋制酸奶、胶囊”等事件的频发,让消费者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为了更好的配合国家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推广,提高广大民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更多发生,保护自身身心健康安全,我们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食品安全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现状: 1.一些蔬菜、水果中普遍残存化肥、农药等物质,使这些食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在农业生产中,一些菜农、果农为了增收往往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来喷洒蔬菜、水果,这直接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超标,这样的蔬菜、水果被消费者食用后肯定会带来身体健康上的很大危害。例如,在2009年曾经有相关的组织对北京市4家大型超市销售的樱桃、甜瓜、桃子、油桃、苹果5种水果进行抽查,结果一共检测出了17种农药,甚至有的农药是法律已经禁止使用的农药,可见某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多么不容忽视。 2.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化学用品。一些黑心肠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受金钱的驱使,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往往违规使用、超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甚至不惜掺加有毒有害的化学用品,主要表现在:(1)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加工食品使用的添加剂的品种及其用量,如果超量使用很可能会对人体带来危害。但是为了追逐利润,一些食品加工者却无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的保护,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例如,在面粉中添加超限量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多倍超标量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了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使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还有孔雀石绿、苏丹红、三聚氰胺……像这些老百姓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尝不出却能导致人们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化学物质到处可见,令人防不胜防,触目惊心。(2)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家禽、家畜、水产品体内。在种植业、养殖业中滥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使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水产品在短期内获得丰收、成熟。例如,带尖的西红柿,坚硬的猕猴桃、肥大的豆芽等等,都有可能是使用激素促使其长熟的结果。这种做法不仅使培育出来的产品营养价值明显降低,而且也会给食用者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关键控制点危害分析

关键控制点危害分析(HACCP)简介 1.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食品生产者与美国航天规划署合作,首次建立起了HACCP系统。1993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HACCP系统为目前保障食品安全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HACCP是以科学为基础,通过系统性地确定具体危害及其控制措施,以保证食品安全性的系统 。HACCP的控制系统着眼于预防而不是依靠终产品的检验来保证食品的安全。任何一个HACCP系统均能适应设备设计的革新、加工工艺或技术的发展变化。HACCP是一个适用于各类食品企业的简便、 易行、合理、有效的控制体系。 2.HACCP所涉及的定义 2.1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指收集和评估有关的危害以及导致这些危害存在的资 料,以确定哪些危害对食品安全有重要影响因而需要在HACCP计划中予以解决的过程。 2.2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 CCP):指能够实施控制措施的步骤。 该步骤对于预防和消除一个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减少到可接受水平非常关键。 2.3 危害(Hazard): 指对健康有潜在不利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性因素或条件。 2.4显著危害(SignificantHazard):有可能发生并且可能对消费者导致不可接受的危害;有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2.5 HACCP计划(HACCP Plan):依据HACCP原则制定的一套文件,用于确保在食品 生产、加工、销售等食物链各阶段与食品安全有重要关系的危害得到控制。 2.6步骤(Step):指从产品初加工到最终消费的食物链中(包括原料在内)的一个点、 一个程序、一个操作或一个阶段。 2.7 控制点(Control Point, CP):能控制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的任何点、步骤 或过程。 2.8控制措施(ControlMeasure):指能够预防或消除一个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任何措施和行动。 2.9 关键限值(Critical Limits):区分可接受和不可接受水平的标准值。 2.10 操作限值(Operating Limits):比关键限值更严格的,由操作者用来减少偏离 风险

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其发展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重,食品中毒、假冒伪劣、出口受阻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危害和影响十分恶劣,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声誉和经济利益。因此,探索、完善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一定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管理体制 【正文】: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禽流感”还有“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恶英”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根据我目前搜集的资料显示,中国食品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分为如下几类:(1)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和生化学污染素主要包括农物毒素。(1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江河、湖泊、近海等污染

(调查报告)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按照《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调整的要求,自6月起*县食药监局承担了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面对新的监管领域和新的职能,如何保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是我部门面对的一项新课题。我局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基础上,把调查研究当作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问路石”,集中利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采取摸底调查、重点抽查、座谈走访、典型分析等方式方法,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对全县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餐饮服务行业具体经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汇总分析形成了调查报告。?一、基本情况概述 *县辖区面积约2540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辖28个乡镇(处),469个行政村,农村人口约47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全县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的餐饮服务业整体水平较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有固定店面的餐饮总数为862家,其中有许可证的为560家,无许可证的为302家,即将转让的为13家,获证率约为64.9%。在所有餐饮单位中大型企业18家,中型企业15家,学校食堂40家,农家游199家,绝大部分为小型餐饮单位,占全县餐饮单位总数的96%。从数据统计来看,我县餐饮单位基本呈金字塔状,塔顶端的大、中型餐饮单位数量最少,中间部分为较为规范的小型餐饮单位,最底端则是数量庞大的流动性强、从业人员不稳定、设施设备缺乏、自我管理水平低下的“五小”(小餐馆、小吃店、小饮品店、小农家乐、小食堂)餐饮单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数量众多、布局分散,无证经营现象突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生产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对方便快捷的就餐需求越来越大,餐饮服务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除较规范的酒店外,绝大多数是家常风味店、特色小吃店、休闲餐厅、烧烤店、大排档、农家乐等,而这些小型餐饮单位常常抱着“省钱经营”的心态去经营,投入少、成本低、分布广、条件差,加之多数业主法律意识不强,存在事先不申请,不管卫生条件符合与否,不经许可即行开办的现象,有的企业则是被查处时才被迫办证,不查不办,更有甚者是遇到检查,听到风声不对,干脆“收兵回营”,躲过检查后再继续经营,导致我辖区内存在着一大批未办证的餐饮单位。 (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健康体检不到位。目前,我县餐饮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从业人员,多数是低文化层次的群体,其中初中、高中文化的居多,部分从业人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法律法规和起码的卫生知识都一无所知,大多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操作;有的企业不为从业人员办理健康证明,或者为了应付办证,节省体检费用,从业人员体检几个就算了事,不符合全员体检的规定,加上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体检了的走了,新来的未经体检随即上岗,特别是无《餐饮服务许可证》的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全部未进行健康检查,若有患有传染性疾病(如甲肝、肺结核等)的人员上岗,给消费者构成严重的健康隐患,这些患病从业人员成为餐饮业的“隐形杀手”。 (三)设施设备简陋,经营条件不符合要求。众多的小餐饮单位受自身经营规模、方式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业主不愿意在硬件设施上投入,难以做到分间操作,有的甚至生熟案不分,也不能达到远离厕所、粪堆、污水沟等污染源的要

食品安全召回管理制度

食品召回管理规定 1、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避免和减少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所称不安全食品,是指有证据证明对人体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危害的食品,包括: (1)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2)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确的食品; (3)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不安全食品。 3、本规定所称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4、由厂质管科负责统一组织、协调本单位食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 5、建立质量安全档案,负责收集、分析与处理本单位有关食品

安全危害和食品召回信息并逐级上报。 6、生产车间应当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相关管理制度,应当准确记录并保存生产环节中的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以及产品标识等信息,保存消费者投诉、食源性疾病事故、食品污染事故记录,以及食品危害纠纷信息等档案。 7、对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包括消费者投诉、食品安全危害事件等,不得隐瞒或虚报其生产的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事实。 8、生产车间应当及时通过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并提交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内容。 9、经调查和评估确认不属于不安全食品的,当配合质监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不得以食品已通过任何符合性审查为由拒绝。 10、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的,食品生产者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 11、自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之日起,当在3日内,通知有关销售停止销售。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 12、食品生产者提交的食品召回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一)停止生产不安全食品的情况; (二)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情况;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全球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日前发布了“2010年全球幸福度调查”数据。在此次民调涉及的124个国家当中,中国人的幸福度排名第92位;88%接收调查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远离“美满幸福”的标准,其中生活成本和房价上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让人不安的食品安全是导致民众幸福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物价、房价和食品安全位列居民最关注的十大热门话题前三位。如果说物价、房价只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反映在某个特定阶段的价格表现,那么食品安全问题却是由来已久却难以根治的痼疾。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事件,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态度早已变得麻木和无奈,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当面对这一幕幕丧失道德和法制基准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时候,我们应该全面反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相比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建立起来的世界瞩目的成就和光辉文明,食品安全方面的落后和差距是巨大的。 关键词:食品安全添加剂绿色食品 一、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体现的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生产或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一种担保,这种担保是无须说明也不能附加条件的。所谓“民以食为天”,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和关注应该高于其他商品。从过往的案例查处和实际了解来看,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确实是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平密不可分。简而言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收入增长推动了食品生产和加工业

快速发展,这与相对滞后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者保护制度之间产生了矛盾,在缺乏有效对冲和缓和机制的情况下,矛盾在媒体和社会大众的镁光灯下被放大,从而引起了民众对食品安全巨大的不满和失望情绪。 我们有必要把当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放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表面上直接原因是不良生产者的违法行为,但更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面对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事件,很难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某一个环节。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我们按照引致食品污染的不同诱因和解决方式的差异,可以把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四类。 第一类是因为自然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大体上属于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造成食品污染或变质。主要表现在种养殖源头污染、食品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落后、流通储运手段达不到保鲜要求等。比如,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污染,使很多地方的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11.60 -2.93% 股吧研报]的质量受到影响。另外,我国13亿多人口每天消耗200万吨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众多的食品供应商具备典型的小生产者特征,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对于食品安全的诉求不高时,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难以符合安全标准。调查显示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损耗平均达到20%左右。 第二类是因为食品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出于私利或盈利目的,在知情的状态下人为影响食品质量。中国农业虽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但也患上了“大农业病”:

谈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

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 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及分析,认为加强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和行业道德教育,加大对食品科学研究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是保证我国公民的食品安全,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营造节约、安全、和谐型社会的主要途径。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品种丰富, 数量充足,供给有余。但是在满足食品数量需求的同时, 质量却存在着严重不足。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2 005年对苏丹红一号事件,揭开了中国对苏丹红一号实行从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拉网式围剿行动的序幕;一些色泽鲜艳、卖相好的被检测含有有毒工业染料“苏丹红四号”的红心鸭蛋又出现在市场上;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导致1000多名婴幼儿受害;双汇食品中含有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而发生食物中毒的食品安全事件;通过回收馒头再加上着色剂做出来的,如加入柠檬黄色素做成“玉米面馒头”,加入黑色素、工业石蜡做成的染色馒头事件等等; 假冒伪劣食品出现的频率高、流通快、范围广,不法商人制假售假的手段和形式也多种多样、更隐蔽,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化学污染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每一次食品出现问题都无不撼动全国,影响了普通民众正常的生活。 影响食品安全卫生的因素 1.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特别是以细菌、病毒为主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成为危害人群,特别是危害学生健康的重要问题。 2.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农药、兽药滥用造成在食品中残留量过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3.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工厂、粪场、垃圾堆等污染源的危害日益严重。 如环境污染、有害昆虫,如苍蝇、老鼠、蟑螂等传播污染。 4.豪华装修材料释放有害物质。 如甲醛、苯化合物等,不仅对食品的直接污染,还可直接危害人群的健康。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CNAS-SC17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认证机构认可方案 Accreditation Scheme for HACCP Management System Certification Bodies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前言 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 本文件是CNAS对实施HACCP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提出的特定要求和指南,并与相关认可规则和认可准则共同用于CNAS对实施HACCP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的认可。 本文件中,用术语“应”表示相应条款是强制性的。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机构认可方案 1 范围 1.1 本文件提出了对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以下简称HACCP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所应遵守的特定要求和指南,适用于CNAS对实施HACCP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的认可工作。 1.2 本文件R部分是对《认证机构认可规则》(CNAS-RC01)的补充规定和进一步说明。 1.3 本文件C部分是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机构要求》(CNAS-CC18)的补充要求。 1.4 本文件G 部分是对CNAS-GC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业务范围管理实施指南》的补充。 1.5 除本文件的特殊规定或要求外,CNAS制定的认可规则和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认可准则和指南均适用,应同时满足这些文件的要求。 注:本文件的 R 部分、C 部分和 G 部分分别是对 CNAS 认可规则(R 和RC)类、认可准则(CC)类和认可指南(GC)类的补充,其效力等同于相应类别的认可规范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以下引用的文件,注明日期的,仅引用的版本适用;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实施规则》 CNAS-R01《认可标识和认可状态声明管理规则》 CNAS-RC01《认证机构认可规则》 CNAS-CC12《已认可的管理体系认证的转换》 CNAS-CC14《计算机辅助审核技术在获得认可的管理体系认证中的使用》 CNAS-CC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机构要求》 CNAS-GC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业务范围管理实施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采用CNAS-CC18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本周,关于“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消息在网上迅速流传。消息源于2009年住建部对全国4457个城镇自来水厂的普查,其中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仅为58.2%。媒体人杨永平微博讲了个故事,或许只是个段子:某自来水厂带瓶自来水去荷兰参观人家的自来水厂,并请他们检测。结果是,重金属严重超标,达不到欧洲污水排放标准。 段子未必可信,但折射了国人对自来水危机的心态,而自来水危机,又应置于普遍的食品安全危机中。有网友戏谑说:中国人就是一张化学周期表——2006年,苏丹红;2008年,三聚氰胺;2009年,瘦肉精;2010年,地沟油;2011年,染色馒头;2011年,牛肉膏;2011年,毒豆芽;2011年,塑化剂;2012年,皮鞋胶囊;2012年,人造猪耳;2012年,“农残”茶;2012年,甲醛白菜;2012年,蓝矾韭菜…… 新鲜韭菜上竟有蓝色粉末,摸一摸还会染蓝手指。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南京市民在市场里购买到了“蓝矾韭菜”,商贩为了保鲜而给蔬菜喷上了蓝矾水,过量食用可能造成铜中毒。最近的蔬菜界有点热闹,先是传出卖白菜的菜农为保鲜而在白菜上喷上甲醛,当百姓还在思考怎么应对甲醛白菜的时候,蓝矾韭菜又来了。近日一些不法菜贩为了给韭菜保持保鲜,竟在在韭菜上喷蓝矾水。专家表示,蓝矾吃多了会腹泻,严重者甚至肾衰竭而死。“蓝矾是一种工业化学原料,在和蔬菜发生反应的过程中会渗入蔬菜中,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一次食用多量可能造成呕吐、腹泻、黑便等症状,导致急性胃肠炎、黄疸,严重者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是死亡。南昌、沈阳、郑州、大连等城市均作了市场调查,未发现蓝矾韭菜。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第2章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安全危害是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 食品安全危害可以分为三类,即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危害。 生物性危害: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指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化学性危害:指食用后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积累性伤害的化学物质。包括天然毒素类(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污染物(如农药残留等)。 物理性危害:指食用后可能导致物理性伤害的异物,如玻璃、金属碎片、石块等。 需注意的是,危害仅仅指食品中能够引起人类致病或伤害的因素。食品中出现昆虫、头发、污物或发生腐败,存在经济欺诈行为或违反食品标准等情况,虽然不符合要求,但是只要这些缺陷没有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安全,一般不将其纳入HACCP计划。 2.1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是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指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食物中的生物性危害有可能来源于原料,也有可能来自于食品的加工过程。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主要指微生物危害)按生物的种类,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细菌性危害:包括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及其毒素造成的危害。 (2)病毒性危害:包括甲型肝炎病毒、诺瓦克病毒等病毒引起的危害。 (3)寄生虫危害:包括原生动物(如鞭毛虫等)和绦虫(如牛猪绦虫和某些吸虫、线虫等)造成的危害。 (4)真菌性(霉菌、酵母)危害:包括真菌及其毒素和有毒蘑菇造成的危害。 一般而言,霉菌和酵母不会引起食品中的生物危害(某些霉菌、藻类能产生有害毒素,但通常将这类毒素纳入化学危害的范畴),所以本节只讨论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食品生物危害以及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按引起疾病的严重性,将生物性危害分为三类: (1)严重危害: 肉毒杆菌A、B、E、F; 痢疾志贺氏菌; 伤寒沙门氏菌:甲型、乙型; 副伤寒沙门氏菌; 流产布鲁氏菌; 猪布氏杆菌; 创伤弧菌; 猪绦虫; 旋毛虫。 (2)中等危害,但是具有广泛传播性,且对某些敏感性体质的人或患并发症的病人具有严重危害: 沙氏门菌; 单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