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鲁枢元版《文学理论》 课后问答

鲁枢元版《文学理论》 课后问答

鲁枢元版《文学理论》 课后问答
鲁枢元版《文学理论》 课后问答

第三章

1、简述文学言语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异同

文学言语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使用的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的语言,包括作品中所有的书面语和口头语;它是作者在文学创作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并由读者在阅读中解读的具有审美意蕴的语言。

文学言语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有着共同的语言内核,即表达某种思想观念的表意功能。语言作为人类思想意识的体现物,具有指义性、指向性和语音特质,以及蕴涵于三者之中的情感性。无论是科学语言还是文学言语,都是以丰富的具有整体包孕性的日常语言为基础,日常语言是科学语言和文学言语的直接来源。

文学言语是在日常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言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语言,文学是用语言编织出来的事件,表现的是艺术真实。日常语言突出种种实用目的,文学言语则以审美功能为主要特征。这样,文学言语就要充分发展日常语言中音乐性、情境性、形象性和表现性等感性特征,使日常语言发生“形变”。日常语言一旦进入文学作品后,便与原本的现实话语失去了直接的联系,获得了特殊的性质,又强调文学是对语言的一种艺术认识,文学言语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语言。

文学言语与科学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学言语与科学语言承载的思维方式不同,科学语言通过抽象思维从理性上来认识世界,而文学艺术是通过形象思维从情感上去认识世界。科学语言包括自然科学语言还包括社会科学语言,科学语言作为理论思维的工具,充分发展了认识性、概念性、逻辑性、精确性、目的性等方面的特征,并始终遵循着理论逻辑。其次,文学言语与科学语言的表现形式不同。科学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理论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要求准确严谨,严格遵守语法和尝试逻辑,采用规范的语言搭配,精确地描写、表述或推求真理。文学文本是为情造语,是追求语言美学功能和表情功能的语言形式,因此文学言语中蕴含着文学作品的意味。文学要担负起人类表达复杂情感的任务,决定了他必定要表现出多度的多义性和言不尽意的现象,要拓展出语义的新奇与独特,使语言符号的指义呈现出暧昧性、不确定性。再次,文学言语与科学语言的不同,还表现在主体传达与接受的态度上。科学语言作为一种推理性符号,旨在使用那些约定俗成的语言意义和语法手段来准确传达科学的内容。文学言语是一种表现符号,传达的是主体复杂的情感经验。为了言能尽意,就需要打破成规,创造性的使用语言,用心灵来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按照主体的情感流向和想象的逻辑来重新组织安排话语结构,

2、简述文学言语的基本特征

文学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阐述其个体性、情绪性、形象性、音乐性、变异性和暗示性。

文学言语的个体性,作家每一次用语言构筑的嗾使一个全新的世界,所有感性的事物之所以新奇独特,是因为它们都是创造主体心灵化、个性化的产品,为了使作品言语新奇独特,富有审美创造性。作家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对字词语句进行别出心裁的选择与组合,创造出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情境、氛围、场面、场面、人物与故事,以传达出个体独特的发现与感悟。

文学言语的情绪性。文学创作起于创作主体的情感冲动,是情感激活了生活表象,唤醒了创作主体的艺术直觉,提供了进行艺术创造的可能,进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全过程又始终伴随着艺术家的情感活动,作家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必然渗透于表象之中。

文学言语的形象性。文学形象性就是要求作家能够以形象化的言语,将千姿百态的事物的性质、情状和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心理活动等,都能鲜明、具体的展示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充分地想象它们,从而展开对艺术形象的欣赏和再创造。为了凸显文学形象的具体象感,能在瞬间唤起读者对具象得人视听触嗅等感官印象,形象化的文学言语,还能促成多种感觉的沟通、挪移。

文学形象的音乐性。指言语的声音层面不但和意义层面相联系,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使读者在听觉上获得美的享受。

文学言语的变异性。指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由于表现的需要而打破约定俗成的固定意义的语言符号和语法成规的限制,言语中凸显出非规范性、非逻辑性、无功利等超越语言常规的特性。从语音上看,文学

言语常常利用谐音来制造某种艺术表达效果,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文学言语的暗示性。指文学言语注重语言的美学功能和表情功能,它追求含蓄,反对直露,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作品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回味的广阔空间。文学作品中需要有“未定点”和“空白”,推动、诱发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

3、简述叙事作品中人物言语的表达特点。

叙事作品无论采取什么叙事策略来叙事,最终总是围绕一个核心因素即人物展开,总是要通过叙事来展现和刻画人物。人物言语既是塑造人物个性化性格的主要手段,又同叙述者语言一样,担负着展开情节、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艺术使命。叙事作品人物言语的表达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对话和独白两种,对话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交谈,独白式人物的自言自语。

叙事文学的人物言语具有灵活自由的特点,以小说的对话同戏剧的对话相比,这一特点便会凸现出来,戏剧中绝大部分是人物对话,只要人物在台上,就必须写出一些对话,小说则不然,只要与主题关系不大,就可以省略不写,它可以从众多人物长时间的谈话中挑出几段或几句写进作品,省去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它还可以只写问话不写答话,从而突出某个人物或某种内容,追求独特的艺术效果。

小说大的人物言语不仅可省可简啊,而且可以将人物言语转变为叙述人语言,由叙述人转述人物的话,从而达到结构的简洁、紧凑、匀称、富于变化。

叙事文学的人物言语还具有神肖之美,意思就是人物语言应该是人物内心微妙活动的自然流露,人物说的都是自己的话,是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人物言语要达到神肖美的境界,一是人物言语要切合人物自身的经历、教养、职业等身份特征,符合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二是人物言语还要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显出人物特有的精神、气质;三是人物对话要力避千部一腔,每个人说话都要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音容笑貌。

4、简要说明抒情性文学言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策略。

抒情文学指的是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写事、写物都是为抒发作者情怀服务的,常常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文学抒情的语言表达方式一般说来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直接宣泄某种情绪或情感,直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抒情方式。具有浓郁强烈的主观性和还不含糊的鲜明性,运用得当则坦诚显豁、痛快淋漓,能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郭沫若是一个性格外向、激情澎湃的诗人,诗集《女神》便直接喷发着诗人追求社会主义理想的磅礴诗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直接诉说自己的内心情感,二是把情感寓于艺术形象的塑造之中,寓于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使主观情感客观化、形象化,以此间接地暗示或烘托出自己的某种感受或体验,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艺术审美效果。间接抒情可以分为三种:托物言情、以景结情、意象传情。

托物言情是指借助于对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的描述,寄托、映衬作者的强烈情感,或表达某种情怀、精神,使抽象的情感依托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而变得生动可感。以景结情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创造出融入真挚感情的、鲜活美好的艺术形象,使自然染上浓厚的感情色彩,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王维的“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意象传情指借助审美意象传达出作家的内在生命体验和审美情感的抒情方式。

文学抒情的语言策略主要有以下五种,含情描述式抒情,作者对事件的叙述或事物的描写融进了浓烈的情感因素,使其塑造的艺术形象中,特殊的情感成分占了优势,事物的特征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异。复沓咏叹式抒情,为了酣畅淋漓的倾吐某种感情,或加强所抒发情感的浓度和力度,用完全相同或大体相同的语句来反复吟唱的抒情方式,例如《诗经》中《周南.芣yi》。谈心呼告式抒情,抒情主人公在描述某人或某物的时候,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读者,直接向描写对象倾诉衷肠,亲切的呼唤有关的人物,通过谈心、召唤等形式,以倾吐情感或情绪。象征寓意式抒情,通过某种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借助于联想或想象,去暗示相关的情感、精神或哲理的抒情方式。比兴比拟式抒情,指相关事物为先导,通过起兴、

比喻、比拟等自觉地象征手法,来显露作者的情感或情绪的抒情方式。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创造活动?

因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是具有特殊精神的结构的人。作家必须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精神气质,即天赋、气质、才情等,现代人成为有机天性。人的有机天性不全是由生物性遗传机制决定的,还必须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在人的深层心理的沉淀,它既有生理器质、神经类型方面的因素,也有民族血统、社会遗传方面即文化无意识的因素。作家的有机天性对创作的作用很早就被人类所认知,作家们自己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无数作家、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禀赋、气质天性之类作为一种特殊的潜能是存在的,它是作家、艺术家成才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先天的有机天性经过后天的熏陶,发展成为作家的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形成,并在艺术创作中呈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创作个性的形成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有个体的原因,从社会角度看,每个人都是无限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上的一个小结,受网络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人的本质,人的共性。另一方面,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又总是从自身单独具备的特殊状况中进行的。创作个性规定着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角度选择对象,以独特的方式处理对象,规定着作家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对对象作出独特的解释和评价。

文学常识告诉我们创作的对象是生活,文学写生活主要是写人,写人归根结底的是写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人的心灵、人的精神是文学的直接源头,文学是人类心灵的忠实记录。文学创作既然是对人的心灵的捕捉,而人的心灵又是无限丰富、无比奇妙的,因而文学创作也就是一种无限丰富、无比奇妙的精神探索和精神创造。

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创造还在于作家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文学创作绝非简单的加减法,文学创作必然是文学家的实践活动、生命活动、心理活动的结晶,在文学创造过程中,作家把自己的精神个性掺和进生活素材化成了“第二自然”,这是一种生命创造的奇迹,理论家们把它叫做艺术创造的“生物学”原理,这种创造艺术形象的思维方式叫做艺术思维。

2、作家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

文学创作绝非简单的加减法,文学创作必然是文学家的实践活动、生命活动、心理活动的结晶,在文学创造过程中,作家把自己的精神个性掺和进生活素材化成了“第二自然”,这是一种生命创造的奇迹,理论家们把它叫做艺术创造的“生物学”原理,这种创造艺术形象的思维方式叫做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始终不脱离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总是与事物的感性形象、与人的观察和感受相连接,联想、想象幻想具有特殊的意义;常常伴随着主体强烈的情感活动,且渗透着主体的精神个性;思维的结果与思维所用的材料想比,已有本质的区别。

3、简述文学创作的过程

文学创作的过程大致分为艺术发现、创作冲动、艺术构思、艺术传达。

艺术发现,就是作家对已熟知素材中所蕴含的精神意味的突然悟皆,既可以说是主体心灵突然对材料的照亮,也可说是材料的意蕴突然向主体的开放。艺术发现看起来是突然发生的事,但实际上与作家长期积累长期思考相关,与作家整体精神准备、精神水平相关。作家以一颗敏感的心灵体验生活,以同情开放的心态对待生活,生活中任何有审美价值的精神信息都可能引起他的注意,给他启示。让他发现人人眼睛看见而心灵没看见的东西。

创作冲动指由心理或外界触发而引起的强烈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欲求,它是长时间郁积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的情绪表现形式,是创作过程中一种积极的情感准备,创作冲动是客观社会生活与创作主体心灵高度契合的产物。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创作冲动的驱动下,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孕育具体作品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包括选取提炼题材,构筑形象体系,确立主体思想,安排结构布局,设计表现形式等。完成阶段的艺术构思,意象由模糊到清晰,由零散到整一,由不确定定到确定,纷乱的想象就有了较为确定的轨迹和方向,意象

的组合已排除了多种可能性获得与真实生活一样的自足的独立品性。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已浑然一体,主体心灵因已化入客观世界而显得更加成熟。

艺术传达就是用一定的物质媒介,按一定的艺术形式,把构思中孕育形成的审美意象固定下来,造成可供接受者欣赏的艺术形象。文学的传达,就是驾驭语言文字和各种表现手段,按一定的文学样式的审美规范把构思中的艺术世界写出来。在写作阶段,写作过程与艺术构思互相渗透,写作必须遵循一定文学样式的审美规范,掌握熟练的写作技巧,写作过程中的反复修改,使艺术构思更加合乎情理,艺术表现更加完美。

4、艺术知觉、艺术想象、艺术情感、艺术理解的含义及特点

知觉作为一般心理学概念,指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形式作为整体折射于人的大脑皮层而产生的映像,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艺术知觉是在一般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知觉,其特点是除了一般知觉的特点外,还带有审美趣味、欣赏习惯、艺术观念等因素的印记。艺术知觉就是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产生的知觉形象。

艺术想象是作家艺术家调动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饱含情感、充满形象获形式因素,心灵自由的创造活动。艺术想象外延宽泛,联想、幻想、空想、梦想等一系列想近的思维形式。乃至臆想、虚构等皆可包括在它的范围内。艺术想象不仅遵循一般的认识逻辑,而且遵循特殊的情感逻辑,作家在艺术想象中总是以情取舍,以情贯通,以情渲染。艺术想象在想象中必须熔进想象者主观的情志,必须加进自己的东西。艺术想象始终脱离不开形象,另外具有内指性,超越客观超越现实。

艺术情感也叫审美情感,指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或欣赏者在创作或欣赏活动中所产生的高度和谐、愉悦的情感体验,是审美主体对符合自己审美需要的客体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动力,而且是文学创作所要表现的内容。艺术情感大多具有务虚性、非功利性、稳定性、长久性、公共性、普遍性。

艺术理解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思考等理性思维活动。

5、举例说明艺术灵感及其特征

艺术灵感是文艺创作活动中一种特别引人注目的心理现象,是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忽然出现的顿悟,是作家思维活动极度兴奋时的一种高峰体验。当灵感到来之际,作家的创作欲望特别强烈,想象极为丰富,无数生动的意象纷纷而来,许多优美奇特的艺术构思忽然形成。灵感是推动创作活动的一种心理动力,是创作力旺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例如姜夔的“其来如风,其止如雨”;瞬时性,苏轼形容是“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激情性和独创性。

第五章

1、如何理解技巧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技巧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与之特定的行为模式相互适应的能力系统,从事该活动的主体是具体的个人,活动本身也就势必会呈现出参与活动之间相互契合的从程度差异。

每一种活动,都需要人具备某种特定经验所造就的行为能力,从宽泛的意义上看,这种行为就被称作技巧。技巧在文学活动中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文学创作的活动中,技巧身影无处不在,创作主体将审美意象用语言文字传达出来,存在大量的技巧使用实例。

技术是某种“机械的东西”,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是对现有形式机械地、固有的模仿。技巧确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对技术的独特运用和进一步提升。文学创作活动既然是一种审美活动之一,也无所谓技术,审美活动在实质上是一种本心面对本真世界的直观观照,任何先在的逻辑预设都将破坏审美直觉的表现行为。

第六章

4、影视文学剧本和舞台戏剧剧本有何区别?

影视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运用电影、电视的表现手法创作的文学文体,是一种独立的剧作样式,它既有别于一般戏剧作品,又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以故事为本,以人物形象为内核,以冲突为精髓,以北搬上银幕或荧屏为最终目的。

一、影视剧本具有视像性,影视是一种运动的画面艺术,与注重舞台形象的戏剧和注重文学的

作品相比,注重银幕和荧屏形象,所描述、描写的人物、场景都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都

必须具体、鲜明,能被直接转换为视觉形象。舞台对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的种种限制,

语言总是舞台剧的主要元素,而影视剧则以画面为主要元素。舞台剧注重语言的运动和流

动性,而影视剧则注重视觉的运动和流动性。影视剧作中多用富于表现力的动词等可见性

的文字表述,描绘人物的一系列行为动作,同时要通过人物的肖像、表情、服饰、动作,

将人物内在的不可见的心理活动化为外在的可见的视觉形象,以便于导演、演员等投入再

创作而最终成为银幕和荧屏形象。

二、具有时空灵活性。舞台剧是在真实的时空中展开的,时空的连续是舞台剧的特征,而影视

艺术是一门动态艺术。影视文学被搬上银幕或荧屏,影视艺术家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灵

活的创造出与实际生活大相径庭的时空。在时间上,可延长、缩短、重复、闪回,在空间

上,可利用蒙太奇等表现手法,,把距离拉长或缩短,甚至创造出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的艺

术空间。

三、具体性、逼真性。影视文学继承了现实主义绘画和戏剧艺术鲜明具体的在线现实和历史的

手法,作品的整个故事情节由镜头和其他特殊影视技巧从视觉上展示出来。“用画面讲述的

故事”,具有很强的具体性。由于影视拥有先进的现代科技的物质手段,在是空的调度上有

更大的自由,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逼真感,从而获得生活本色美的感受。

第七章

1、试述文学风格的特征

作家风格指作家在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特异格调和气派,它是作家在艺术上臻于成熟的标志。作品风格指体现了作家独特个性的文学话语系统的整体格调和风貌。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言语结构和有机整体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风格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一)独创性

独特的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没有独创性的风格是不存在的。没有独创性风格的艺术,就不能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但是独创不否认摹仿,初学写作者几乎都要经历模仿的阶段,如古龙等。

(二)稳定性风格是作家经过较长时间艰苦的创作实践积淀而形成的,一个作家的一种风格一旦形成,一般变化总不会太大,甚至贯穿于他的全部作品,即便有所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内在的血脉联系。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时代的变革、生活的变化、艺术趣味的转换,都会在作家的作品中各有不同的昭示和体现。

(三)多样性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饱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学风格所呈现出来的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景象,一是指一个作家在其相对稳定的风格特色所显示出来的姹紫嫣红的不同色调。创作主体精神世界的无线丰富性和创作个性的千差万别,创作题材与体裁的多样性。读者对多样性风格的审美要求,是形成文学风格多样性的复杂原因。

2、简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风格与作家的创作个性相表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在作品中的独特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个人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气质禀赋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显著特征。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主导因素,它引导作家选择和接受与其审美心理结构相契合的审美信息,主宰着风格形成的整个创作过程。

创作个性本质是作家的一种特殊心理方式,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就是其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整体的动力结构,它由审美的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过程等多种心理因素有机构成。

有关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关系,中国古典诗学倡导“诗言志”,志即情趣志向,既然诗歌作品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自然流露,那么诗人个体的才能、气质等主体因素,必然会对作品的风格产生影响。司马迁评价《离骚》的风格就把屈原诗歌的文约词微、意旨深远,同他的远大志向、高洁人格联系起来,表明作家个人修行对艺术整体风貌的辐射力量。扬雄提出“心画心声”说,认为“声画形”是人的情感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人的品味和等第。陆机《文赋》说《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各师成性,其异如面”

外国布封提出“风格就是本人”,强调风格只是属于作家本人而任何别人都不具有的东西,这为读者鉴赏、品味作品提供了把握文章主旨的极好境界。苏联文艺理论家米.赫拉普钦科指出“创作个性与作家与艺术家日常生活的个人的相互关系可能是各种各样的。”

3、简述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文学的民族风格就是指同一民族的作家由于处在共同的民族生活环境中,受到共同的民族精神文化、民族审美意识、民族心理积淀的影响,使用共同的民族语言,在文学风格上所表现的某些一致性。

民族风格的形成首先受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比如乌鸦这个形象,民族认为它是不祥之兆,而纳西族古代文学中,乌鸦则被写成是好心肠的鸟儿。犹太人把乌鸦看成专传噩耗的鸟,但中世纪的英国骑士则把它看成是勇猛的象征。

民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影响。中国文学中梁祝的故事,在壮族民间叙事诗《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个热爱劳动的壮族少女,而不是闺阁小姐,他们相会于清水粼粼的小河边,而不是柳荫亭,壮族青年男女爱情的象征是摈榔树,而祝英台家门前就长着摈榔树。白族诗歌中,梁祝结拜是在松树下,而不是汉族文学中的柳荫下,也没有汉族文学中“化蝶”的浪漫与抒情。同一个梁祝故事,壮族文学显示出爽朗大胆,白族文学显示出豪放粗犷,汉族文学则是凄婉哀怨,回味悠长。

4、简述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风格的时代性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时代风格指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时代风尚、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等给文学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如我国文学史上的“汉魏风骨”,就是对建安时代的文学风格的概括,动乱的社会现实引起了作家的深切忧虑,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的作品中都透露出时代的缩影。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时代的烙印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或因政治的兴亡,或因时尚的变迁,或因作品风格自身发展的规律,或印度这趣味的需要。另一方面,文学的时代风格也会产生变异或消长,这不仅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也是源于文学风格自身的发展规律。

风格的时代性也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特别在社会政治制度或经济体制出现重大的变更和转型的时代,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作视野、艺术趣味乃至情调语调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例如丁玲,早年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却受到了挫折,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呈现出伤感色彩和浪漫风格。而成为“左翼”作家特别是进入延安革命根据地后,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政治色彩和写实风格。新的时代风格的产生,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文学自身的要求,同时也与作家有意识的创造是分不开的。

5、简述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中国文学中,《诗经》和《楚辞》可以说是现实了最早期的地域风格的差异。《诗经》中的大部分产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北方文学的代表。它在经过儒家学派的整理阐释后,成为整天文学的经典。《楚辞》产生于荆楚地区,是一部南方诗歌的总集。打破了北方诗歌的四言格式,且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气助词“”兮“思”之类,就来源于楚地民歌。又如南北朝民歌,北朝民歌感情直率,语言朴素,风格雄健豪放,反映了北方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而南朝乐府产生于城市和商业发达的地区,题材比较狭窄,以男女相思离别的情歌为主,风格清新活泼,绮丽幽婉。

地域特征不仅影响到异体文学的总体风格,而且同一作家辗转迁徙于不同地域时也有可能显示出不同的风格色彩。例如庾信早期以宫体诗为主,后入西魏,诗歌中充满了家国沦亡和追怀故国的乡关之思,风格苍凉萧瑟。

6、简述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的关系

文学流派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中,那些思想倾向、创作见解、审美趣味和文学风格较为相近相似的作家,在创作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学流派。

自觉组合的文学流派,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特色,有共同的文学纲领、一定的组织和结社名称,积极宣传自己的文学主张。如我国五四时期的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自然形成的文学流派,是较松散的作家集合体。由于他们有某种相近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某些共同的文学特色,而被后来的评论家、文学史家,们追加命名的。如我国文学史上的岑高学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则主要是从艺术风格和艺术意境的角度来归纳的。

文学流派,无论是自觉组合还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利于多样化风格的酝酿、生成和发展,因为风格是形成流派的核心,没有风格就没有流派。同一流派中的不同作家所表现出来哦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就是流派风格。

文学风格的各个文化层面不是独立自足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构成有机的统一体。无论是时代的、民族的风格,还是地域的、流派的风格,抑或是个人的风格,最终都同一于作品的具体风格,并在作品风格的本体构成中得到实现,例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我国的汤显祖都擅长描写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各自浸染着不同的时代思潮。汤显祖不满于当时统治阶级对程朱理学的拼命鼓吹,大力提倡封建道德,在《牡丹亭》中塑造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个形象,歌颂伟大的爱情。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罗密欧和朱丽叶》表现了封建门阀制度下和家族的世族仇杀扼杀的男女爱情,两人却冲破了家族的限制。

7、对比“风格即人”与“文如其人”

风格即人,是布封的“风格就是本人”的不同翻译,过去往往被翻译成“文如其人”。布封的风格即人是建立在修辞学基础上的风格论。按布封的意思,不仅作品的风格像作家的人格,而且强调作品的风格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是作家本人的思想、感情、气质、性格、审美爱好、艺术才能等因素在作品在中的印记和标志。他着重指出:“风格是应该刻画思想的”,所以风格因人而异,它既不能脱离作品,又不能转借,也不能变换。

文如其人,是中国古典风格论中经过历代文论家的阐发、积淀而形成的核心命题,蕴含着中国古典风格论的主要内容。它与“风格即人”虽有某种共同之处,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不仅指出创作主体与其风格表现的一致性,强调主体的独立地位,而且包含了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艺术风格的审美构成因素、艺术风格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艺术风格的审美表现、创作主体与艺术风格的对立统一以及艺术风格的不同类型等合租多问题,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创作主体的整个精神面貌。

第八章

1、如何从创造和接受方面理解文学的价值

2、文学的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

文学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与美悦作用。

文学的认识功能,即帮助人们获得多方面社会和人生知识,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加深人们对某些社会规律和社会关系的理解的功能。

文学的教育功能就是文学作品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净化人们心灵与灵魂,增强人们的道德感的功能。文学作品不仅给人以知识,读者在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也会产生共鸣和思索,从而得到心灵的震撼,从中得到启示。

美悦功能就是我们在欣赏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时,在感情上受到触动,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净化了灵魂。艺术美把现实中的美集中和升华,并把美的理想在作品中转化为现实,因而给人以更高的审

美感受。如戴望舒在《雨巷》中就用如丝般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雨中走过小巷一刹那的心情感受,哀怨彷徨,朦胧婉曲。

文学整体的审美功能,正是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美悦功能巧妙的结合的产物。也就是真与善获得最佳表现形态的结果。在文学实践中,并非所有文本都同时具有三种功能并得到最佳组合,对它们的不同侧重和体现程度,决定着文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分量,只有最优秀的文本才能实现三者的统一,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才能使人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中完成对它们的接纳,最后在精神层次上,获得审美的启迪与激励。

3、文学魅力的系统结构如何

4、如何理解文学价值的“无功利性的功利性”

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的审美文化活动,从最终意义上讲,必然带有功利性,即最终对人类的发展完善、前途、命运、幸福有利、有益。功利价值指纯粹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学价值等,无功利价值主要是指事物的审美价值。。

文学是审美的,这就是说,文学往往是无功利的,即无论作家或读者都没有直接的目的,并不祈求直接触及现实世界。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刘勰文心雕龙》中强调创作中要舍弃直接的功利考虑而以淡泊、宁静之心对待。读者也需要保持无功利目的才能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

文学直接是无功利的,但直接的或内在的却又是功利的,这一点可从文学作为作家和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作为显示物质存在方式的话语结构两方面。

首先,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无关,但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显现为审美的掌握世界这深层目的。

其次,作为显示物质存在方式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把握现实物质存在方式这一功利目的的手段。文学虽然直接地史无功利性的或无目的的,但由于它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物质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体现出掌握现实物质存在方式这一功利意图。

第九章

1 、文学鉴赏的过程大致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是什么?

文学鉴赏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形象感受、审美判断、体验玩味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想象和思维是始终不脱离具体的感性材料的,读者在鉴赏文学过程中,也始终部脱离文学形象这一具体感性的因素。文学鉴赏中,鉴赏主体首先接触到的不是直观的形象,而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主体必须把那些文字符号转换成活生生的可以感受的艺术形象。

文学鉴赏的感受形象阶段,不只是鉴赏主体在头脑里在现作品所描绘的人物、时间、情景的形象,还包括鉴赏主体在再现作品形象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情感的体验,产生某种情感态度。鉴赏者在再现作品的想象的过程中,随着阅读的不断延伸,随着感知范围的不断扩大,逐渐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形象体系和艺术境界中,并且情不自禁的被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命运所吸引,进而产生感动,并表达出某种情感态度。

审美判断:鉴赏还需要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对作品在表现真善美上所达到的程度做出某种判断,这就需要鉴赏主体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形象,把审美的感知提高到审美的判断。在审美判断阶段,鉴赏者是从真善美的高度理解、把握形象,是从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道德价值等方面把握形象,从而使文学鉴赏达到对作品理性认识的程度。

体验玩味是鉴赏过程中情感活动和理性活动的再度继续和深化。对一般的认识活动而言,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任务就完成了。而鉴赏活动中,审美判断的实现不仅没有结束鉴赏,而且还会让鉴赏更加进一步,即以审美判断所获得的认识和理解,再度感受、品味形象。是对艺术形象特别动人、最具魅力之外的反复体味和玩赏,这既是在感受之中对形象意蕴的咀嚼、把玩,又是在判断理解基础上对艺术形象微妙之处的再度感受和体验。

体验玩味对文学鉴赏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体验玩味,使得作品的艺术形象在鉴赏者的头脑里活起来,场面、气氛等也能让鉴赏者感到亲切,犹如身临其境,二是鉴赏者凭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通过体验玩味,还可以发掘出形象中隐蔽的深刻意义,举一反三,展开丰富的联想。

2、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什么能够有“永久的魅力”?

3、如何理解文学鉴赏的差异性?为什么会造成文学鉴赏的差异性?

由于文学鉴赏与读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而读者的主观条件因人因时因地各不相同,出身不同,教育不同,经历不同,趣味爱好不同,欣赏习惯不同,因此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就必然由于这些主观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差异现象。

其一,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鉴赏会产生差异性。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看作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作品的内容,从而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受到不完全相同的影响。这种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鉴赏的差异性,可以由读者多方面的主观因素造成,生活经验、鉴赏趣味、思想认识以至阶级立场观点不同,都会造成这种差异性。

其二,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同一部作品的鉴赏也会产生差异性。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是不会静止不变的,他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有所发展,有所演变。因此,一个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候,对于同一部作品,由于思想感情和升华经验的变化和发展,往往在第二次、第三次阅读的时候,会和第一次阅读时的感受、体验、认识上有不同之处。

随着读者的思想水平的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艺术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就越能透彻的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从中得到思想上和认识上的启发也就越大

4、如何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和作品之间会产生鉴赏的共鸣?

共鸣的产生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人们在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心理特征基础上具有某种共同性,二是文学作品在思想情感内容上具有某种普遍性。但是如果鉴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与鉴赏对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民族,也会发生共鸣现象。

第一,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能够突破时代、民族的界限,表现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表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共同美”,于是引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鉴赏者与之发生共鸣。

这些优秀的作品超越了特定的时空,具有普遍性和永久的魅力。例如古希腊神话。

第二,文学鉴赏中这些共鸣现象的发生,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鉴赏者生活的客观条件,如社会矛盾、生活处境和实践经验有相近或相通之处,从而在鉴赏活动中产生了

相思的感受和认识,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对于每次民族危亡时候都会引起人们共鸣。

第三,人类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的精神素质也能使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产生共鸣。例如孟郊的《游子吟》中母子之情的咏唱,代代人都为之感动。

高级英语第三版课后答案整理

Lesson 1 Question: 1. Why did John Koshak decide to stay although he knew the hurricane would be bad?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For one thing, the house was 23 feet above sea level; for another,he was unwilling to abandon his home. 2. How did the man prepare for the hurricane? Why was a generator necessary? They filled bathtubs and pails. Besides, they checked out batteries for portable radio and flashlights, and fuel for the lantern. A generator was necessary because John's father wired several light bulbs to it and prepared a connection to the refrigerator. 3. What made it impossible for the Koshak to escape? It was impossible for the Koshers to escape both by car and on foot. The car's electrical system had been killed by water. Meanwhile, the water became too deep for them to escape on foot. 4. Why did John Koshak feel a crushing guilt? Because he blamed himself for underestimating the power of the hurricane and then endangering the whole family by his wrong decision not to flee safer inland. 5. Why did Grandma Koshak ask children to be sing? A: Because she knew how frightened the children were and wanted to boost their spirit. 6. What was a hurricane party? What happened to the party gores? A hurricane party was the one that was held by several vacationers to enjoy the spectacle of the hurricane with a clear and broad view in the fancy Richelieu Apartments from where they believed they would be safe. Richelieu Apartments were smashed apart by the hurricane and 26 people perished. 7. What did Grandma Koshak mean when she said," We lost practically all our possessions, but the family came through it. When I think of that, I realize we lost nothing important?" She meant that human live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material possessions. 8. How did the community of Gulfport act after Hurricane Camille was over? They managed to make their lives return to normal and began rebuilding their community without any delay. Paraphrase: 1. We're elevated 23 feet. Our house is 23 feet above sea level. 2. The place has been here since 1915, and no hurricane has ever bothered it. The house was built in 1915 and since then no hurricane has done any damage to it. 3. We can batten down and ride it out. We can prepare ourselves for the hurricane and manage to survive it without much damage. 4. The generator was doused, and the lights went out. Water got into the generator, and it didn't work. As a result, the lights were put out. 5. Everybody out the back door to the cars! Everybody go out though the back door and get into the cars. 6. The electrical system had been killed by water. The electrical system in the cars had been destroyed by water. 7. John watched the water lap at the steps, and felt a crushing guilt. When John watched the water inch its way up the steps, he felt a strong sense of guilt because he b

文学理论简答题

文学理论简答题 第一章 一、唯物史观对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①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引起了革命,它不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而且为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文艺学等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基础。 ②唯物史观的创立,为文学活动发生学的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提出了新问题,指明了新方向。 二、列宁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1、文学发展的新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即列宁,他提出文学“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与创作自由:①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必须尊重文学艺术事业发展 的特点和规律。②要把作家团结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③要努力改造旧的文学乃至整个文化出版事业④只要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每个人都有自由写他愿意写的一切”。接近工农群众与创造新生活建设者的典型形象:①列宁认为艺术典型的首要特征在于反 映社会生活的本质。②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4、批判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①列宁尖锐地批评了“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观点”,发表了《青年团的任务》《论无产阶级文化》②在继承人类的文化遗产问题上,列宁提出了“两种民族文化”的观点。③列宁关于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文学理论。 5、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美学的、历史的文学批评传统,并结合俄国文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于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批评中,为我们开展文学批评树立了榜样,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一、为什么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1、①邓小平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 ②人民群众给予文艺家以精神的哺育。人民群众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物质力。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这种历史地位就决定了他们的立场、态度,他们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趋向。不间断的劳动、斗争和创造也铸造和培养了他们种种优美的品质和丰富的智慧。 ④因此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接受他们精神的哺育,使人民群众的立场、态度成为自己的立场、态度,。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突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建立的丰功伟业,强调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造的丰厚土壤好和源头活水,人民是检验文艺作品的最终仲裁者。 ②坚持文艺反映人民生活,为人民群众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贯主张。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答案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第一批次 通俗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着共同的指向和相似的建立基础。正确 “艺术是现实的反映”是我国实践派美学代表性观点。错误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是::“诗言志” 五四时期以写爱情诗闻名,被朱自清誉为“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的现代诗人是:汪静之 曹丕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讲的“文章”包括: 文学非文学各种应用文体议论文 “诗言志”中的“志”在古代主要是指:政治抱负 文学作为审美乌托邦,它所代表的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基本关系是:冲突与对立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徐干“时有齐气”,这意味着影响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环境 在我国的文论史上,首次运用西方文论话语体系全面地评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著作是:《评论》 充分肯定自然环境对文学有直接影响,并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的理论家是:泰纳 我国传统文论史上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一部文论著作是::《文心雕龙》 明确提出诗歌应“乐意戴着脚链跳舞”的现代诗人是:闻一多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态度主要是: 斥责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称为“革命好莱坞”的是:当代革命文学 第二批次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文心雕龙》。错误 白居易曾激烈主张“文章合为时而做,诗歌合为事而做”。正确 文革时期,被奉为“革命文艺”最高典范的艺术样式是:报告文学 中国当代战争文学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乐肉欲 作为人类整个心灵活动的产物,艺术作品通常表现为:感觉梦幻欲望情感 我国古典诗歌尽管主题的种类繁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农业诗政治抒情诗 中国古代诗歌中著名的叙事长诗包括:《孔雀东南飞》:《长恨歌》 30年代郑振锋、傅东华主编的《文学百题》一书把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散文诗小说戏剧 近代以来,在域外小说及文艺的译介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性 艺术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立发展道路不同于科学 中国当代革命文学的创作规范包括:“根本任务论”“三突出”“三陪衬” 过去长久以来,我们心目中作为文学艺术传统的典范的是士大夫文艺宫廷文艺民间文艺山歌 受古代农耕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传统文论在阐释诗的起源及情感表达方式时多采用:物感说 第三批次 1、现代新诗即摆脱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的束缚而来的。正确 2、中国历史上的圣贤英雄特别是在红色经典中与西方常常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往往都与女色女色无染日正确 3、当代中国革命战争文学所严厉批评和鞭笞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贪生怕死的胆小鬼信奉活命哲学的叛徒 4、在《什么是散文》中主张把散文视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而把论文、宣言等斥于散文之外的人物是:朱自清 5、李泽厚认为美感的矛盾二重性主要体现在:主观直觉性客观功利性 6、在肯定自然环境对文学的直接影响等方面有着相似的理论主张的人物是:刘勰、泰纳泰纳、孟德斯鸠 7、文学批评的核心应当是:文学性

高级英语 课后习题答案

Unit1 Paraphrase 1.Our house is 23 feet above sea level. 2.The house was built in1915, and since then no hurricane has done any damage to it. 3.We can make the necessary preparations and survive the hurricane without much damage. 4.Water got into the generator, it stopped working. As a result all lights were put out. 5.Everyone go out through the back door and get into the cars! 6.The electrical systems in the cars had been destroyed/ruined by water. 7.As john watched the water inch its way up the steps, he felt a strong sense of guilt because he blamed himself for endangering the family by making the wrong decision not to flee inland. 8.Oh, God, please help us to get through this dangerous situation. 9.She sang a few words alone and then her voice gradually grew dimmer and stopped. 10.Janis didn't show any fear on the spot during the storm, but she revealed her feelings caused by the storm a few nights after the hurricane by getting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nd crying softly. Practice with words and expressions A 1.main:a principal pipe, conduit, or line in a distributing system for water, gas, electricity, etc.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高级英语第一册Unit12 课后练习题答案

THE LOONS 课后习题答案/answer I . 1)The Tonnerres were poor The basis of their dwelling was a small square cabin made of poles and mud, which had been built some fifty years before. As the Tonnerres had increased in number, their settlement had been added, until thc clearing at the foot of the town hill was a chaos of lean-tos, wooden packing cases, warped lumber, discarded car tyres, ramshackle chicken coops, tangled strands of barbed wire and rusty tin cans. 2)Sometimes, one of them would get involved in a fight on Main Street and be put for the night in the barred cell underneath the Court House. 3)Because she had had tuberculosis of the bone, and should have a couple of months rest to get better. 4)Her mother first objected to take Piquette along because she was afraid that the girl would spread the disease to her children and she believed that the girl was not hygienic. She then agreed to do so because she preferred Piquette to the narrator's grandmother, who promised not to go along with the family and decided to stay in the city if the girl was taken along. 5)The cottage was called Macleod, their family name. The scenery there was quite beautiful with all kinds of plants and animals at the lakeside. 6)The narrator knew that maybe Piquette was an Indian descendant who knew the woods quite well, so she tried to ask Piquette to go and play in the wood and tell her stories about woods. 7)Because Piquette thought the narrator was scorning and showing contempt for her Indian ancestors, which was just opposite to her original intention. 8)Because the narrator felt somewhat guilty. Piquette stayed most of the time in the cottage and hardly played with the narrator. At the same time, she felt there was in Piquette something strange and unknown and unfathomable. 9)That was the very rare chance she was unguarded and unmasked, so that the author could perceive her inner world. 10)Her full name is Vanessa Macleod. 11)Just as the narrator's father predicted, the loons would go away when more cottages were built at the lake with more people moving in. The loons disappeared as nature was ruined by civilization. In a similar way, Piquette and her people failed to find their position in modern society. Ⅱ. 1)who looked deadly serious, never laughed 2)Sometimes old Jules, or his son Lazarus, would get involved in a rough, noisy quarrel or fight on a Saturday night after much drinking of liquor. 3)She often missed her classes and had little interest in schoolwork. 4)I only knew her as a person who would make other people feel ill at ease. 5)She lived and moved somewhere within my range of sight (Although I saw her, I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her). 6)If my mother had to make a choice between Grandmother Macleod and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 一.术语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艺术形象 2、文学材料 3、文学本体说 4、创作动机 5、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简述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理论。 2、简要说明文学的文化含义。 3、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 4、探索艺术起源问题的实证途径有哪些? 5、弗莱是如何理解文学发展的? 6、通俗文艺的价值在哪里? 7、说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在哪里? 三、扼要指出下列引语中艺术道理(每题3分,共9分) 1、文学是“无用之用” 2、文学是“诗的思想” 3.丰富的生活阻碍了艺术表现。 四.阐述分析下列材料所蕴涵的文学原理(8分)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光、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五、论述题(共21分)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应是话语的艺术?举例说明。(12分) 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11分)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参考答案 一、 1、艺术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特有存在方式 2、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3、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4、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或意图。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5、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二、 1、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2、文学的文化含义。中国魏晋前。词源学:文——文章(写作和文采)。学——博学(学术)。文学=文献=文化=文=一切应知之学问. 西方18世纪前。古希腊无文学概念。o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广义的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是语言性符号。等同于文化。韦勒克:文学研究史=文明研究史。 3、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研究艺术起源有三种实证途径: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分析史前艺术遗迹。从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从儿童艺术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 5、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6、通俗文艺的精神价值:在可读性中,让读者获得平易性的精神愉悦,进而产生超越生活的艺术快感。 7、人性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即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使人能自由地表达对对象的感觉。文学活动使人能进行自由的精神创造。文学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三: 1、功利与无功利结合。 2、情感与认识的结合。 3、想象力作用。 四:文学物化。作家将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使其成为物质性文本的过程。从心理到物质的过程:“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五、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一、塑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形象间接性原因:语言符号是“人为符号”,非“自然符号”。形象间接性局限:无艺术形象感情

文学理论题目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是从逻辑上对文学类型进行的总体划分,它适合于不同历史刑期的文学形态,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则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形态。它们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不能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概念来指称所有历史时期的文学类型。但二者有密切的关系。近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使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形态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成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它们较完全地体现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类型特征。 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1)现实型文学侧重再现客观现实,理想型文学侧重表现主观理想,而象征型文学侧重寄寓某种审美意蕴。这种意蕴或侧重客观,或侧重主观,但都具有某种超出具体现象、个别事物的抽象性、概括性。 (2)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再现与表现都具有直接性。再现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表现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以暗示的方法间接地传达某种观念、意味。 (3)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文学的审美意蕴则是朦胧、多义、含蓄的。 (4)现实型文学侧重从现实中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象征型文学则从现实中取材,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性形象。 3.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提示:此题可以选择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1)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类型划分研究,指出哪些作品是现实型的,哪些是理想型的,哪些是象征型的,并概述其类型特征。 (2)对某部作品的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如某部作品是象征型的,便对其象征意蕴、暗示手段等进行具体说明。 (3)在与古代、近代、现代文学类型的比较中,探讨当代文学的类型特点。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某些因素,是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多向演变形态。其主要特征是: (1)主观性。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摹仿、再现客观现实,追求个人主观情感不受任何限制的充分表现,强调非理性的、心理化的、梦幻的现实。 (2)假定性。它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作品中充满非常态的变形形象、极度的夸张、朦胧的象征和荒诞的情节等。 5. 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从诗的基本特征可见,它不便于像小说等体裁那样通过较详尽的描写,较长的篇幅去再现客观生活面貌,但它那言简意深的词句、按想象、情感逻辑安排的跳跃性结构和含情蕴意的节奏、韵律.使它更长于直接或含蓄地自由抒发主观情感。 6. 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散文与报告文学都要求以真实的生活现象为表现内容,不像小说、戏剧那样可以虚构,但二者的真实性有不同的特点: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侧重真实的事件。其叙事成分、记人成分大大多于抒情与议论。对真实事件发生过程的形象描述是其突出特征。

2016一2019年广东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考研真题

2016一2019年广东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考研真题2016年广东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七体 2.建安七子 3.诗格 4.势 5.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6.宋诗派 二、分析题 1.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1)请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这段文字出自哪篇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3)试通过这段文字分析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2.宋张鎡云:“古文分三等,周为上,七国次之,汉为下。周文气雄,七国文壮伟,失于骋,西汉之文华缓,失于滞。东汉以下文无可取。” 根据其中提到的文章写一篇文学批评史。 3.分析下列作品的主旨及艺术特色。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论述题 1.论述唐朝诗歌批评对唐诗的影响。 2.《牡丹亭》中《惊梦》一节六支曲子如何刻画杜丽娘的心理? 3.分析《聊斋志异》小说中的诗性特征。 2017年广东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6分) 1.诗《四始》 2.香草美人 3.有为而作 4.沈汤之争 5.境界说 二、材料分析题(每个20分) 1.给的材料是文心雕龙宗经篇,问作者和文章出处,然后分析理论内涵。 2.材料是《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问作者和时代,以及分析文论史上的意义。 3.给的是桃花扇最后一支曲子问出处及其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论述司马迁和班固对《离骚》的评论,并略作点评。 2.论宋人“以文为诗” 3.论《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2019年广东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郊寒岛瘦

文学理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2.陌生化:3.期待视野:4.原型: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 指、、、、。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 指、、、、、。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 括、、、、。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 括、、。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 括、、、。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 是、、。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 有、、、。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______、______、______。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 6.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 ①真实程度②文体形式③形象特征④意蕴内涵⑤政治倾向 7.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8.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同点是: ①源于生活②细节真实③手法夸张④反映本质⑤表现情感 9.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实质上是在于: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完整)高级英语上册巫漪云__课后答案(2)

Keys ( Lesson One To Lesson Seven) VERBAL PRACTICE III. Particles 1. relaxed 2. packed, gliding, fitting 3. disguised 4. blunted 5. spreading,involving 6. leading 7. added 8. prevailing, raised 9. canceled, determined 10.folding, watching, fascinated 11.doting 12.failed 13.hurried, pretending 14.faded 15.renewed Ⅳ. Diction and V ocabulary A. 1.meager/scanty 2.ahead of 3.tram, pavement, wallet/pocketbook 4.boarded it 5.baggage 6.besides/apart from 7.great 8.beamed 9.carriage D.1. get him into trouble 2.sensed 3.keep me company 4.are weighed down 5.took refuge in 6.engrossed, failed 7.to take advantage of 8.to play hokey 9.tiptoed, intrude upon 10.keep up with 11.are looking forward to/look forward to/have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12.tripped over 13.cared 14.practice 15.due E.1. I can’t imagine what prompted him to pursue a graduate program at his age. 2. He set out at six, an hour ahead of his usual time for going to office. 3. I could see Jimmy was eager to tell me about the interview. Laughingly, he said,” When I walked to the desk, the manager looked up, took stock of me, then asked me a few questions and said ‘OK’.” 4.Virtually under house arrest, the general took refug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nd found peace and solace in ink and water. 5.As the Shanghai-Beijing train was due to leave at 17:25, I had to take a taxi .Shortly after I boarded the train and found my berth, it started to move. 6. Like Mrs. Taylor, Mrs. Green lives a lonely life on a skimpy pension Cooped up in a small dreary room day after day , she is starved for company. 7.The women scientist said, “I can do without jewels, I can even do without a car, but I can’t do without my books and laboratory.” 8.The istle and bustle before setting out, the car ride and the picnic itself filled the children with thrill and excitement. 9.As the boat sailed on, the young girls were enthralled by the picturesque scenery around them. 10.Anne was surprised to find Stephen in the corridor. “What is he doing here at this hour of the night?” she asked herself. 11.For a moment I did not recognize her, for instead of the lively girl I knew, sh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