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于生活在一个现代化都市的人们来说

对于生活在一个现代化都市的人们来说

对于生活在一个现代化都市的人们来说
对于生活在一个现代化都市的人们来说

对于生活在一个现代化都市的人们来说,车辆行驶和工地施工等等一系列活动产生的噪音虽然表示着这个城市正在迅速的发展但是同样也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了不小的危害,可以被称之为一个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无形杀手!

一般室内噪音的主要来源

1、交通运输噪声。

据统计表明,北京是世界有名的噪声污染城市。虽然城市车辆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噪声程度却比日本高出1倍。城市交通业日趋发达,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捷和舒适,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不看到,随着城乡车辆的增加,公路和铁路交通干线的增多,机车和机动车辆的噪声已成了交通噪声的元凶,占城市噪声的75%。

2、工业机械噪声。

由于各种动力机、工作机做功时产生的撞击、摩擦、喷射以及振动,可产生七八十分贝以上的声响。这些声响,像纺织车间、锻压车间、粉碎车间和钢厂、水泥厂、气泵房、水泵房都比较严重,虽然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降噪处理,但仍

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机器本体上所产生的噪声。

3、城市建筑噪声

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建设迅速发展,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筑开发、旧城区改造,还有百姓家庭的室内装修,都造成了城市建筑噪声,建筑施工现场噪声一般在90分贝以上,最高达到130分贝......

4、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

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比如公共场所的商业噪声、餐厅、公共汽车、旅客列车、人群集会、高音喇叭等。据统计,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占城市噪声的14.4%。

5、家用电器直接造成室内噪声污染。

据检测,家庭中电视机、收录机所产生的噪音可达60至80分贝,洗衣机为42至70分贝,电冰箱为34至50分贝。近几年家庭卡拉OK机广泛流行,有些人不顾他人的幸福,沉醉于自我的享受之中,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噪声的污染强度。

噪音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噪声对睡眠的危害:突然的噪声在40分贝时,可使10%的人惊醒,达到60分贝时,可使70%的人惊醒。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是我们始终遵循的原则,让顾客满意是我们不变的目标

噪声对听力的危害:噪声可引起耳鸣、耳聋和听力损伤,超过55分贝,人会感到吵闹。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的噪声,40年后耳聋发病率为21%。

噪声对生理的危害:噪声会引起人神经衰弱,心律不齐,血压升高,高噪声环境下,会使一些女性的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孕妇流产率增高。

噪声对儿童的危害:噪声会妨碍儿童智力发育,吵闹环境中儿童智力发育比安静环境中的儿童低21%

怎样预防噪音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呢?、首先要尽可能避免噪声。如果要避免噪音想要除去声原有点不太现实,因为我们不可能去让汽车停止行驶,工地等设施停止运行,所以

我们要想办法来切断声音的传播途径,一般的室内噪音都是由窗子传播到室内的,我们要想切断声音的传播途径的话首先要把自己的窗子做到可以基本隔绝噪音。

所以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噪声。当然,阻挡噪音最理想的选择当然就是安装质量上乘的隔音门还有隔音窗。

广州静音莱创建于2005年,在深圳、东莞、惠州、佛山等都有办事处。静音莱是一家专门为隔绝噪音而建立的公司,静音莱公司主打品牌POD是英国剑桥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制出的新型隔音复合材料,其化学成分完全不同于PVB产品,其优点包括:安全、防爆防裂、太阳能控制、降低噪音、吸收噪音、抗紫外线、经久耐用、涉及广泛、阻延火灾等。

安装静音莱的隔音窗,就像住在星级宾馆一样安静舒适。

“静音莱隔音效果就是好,我们为您解决噪音烦恼。”选择静音莱的隔音门窗,我们给您带来一个安静生活环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大学语文作文范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800字作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大学语文作文范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800字作文 有人爱山,有人爱水,我却爱城。只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同爱城的人中,有人爱都市,有人爱小镇——这于我都是无所谓的。我爱的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城市亦是可以被人格化的。科技可以赋予一座城市以它所愿意的任何外表,正如人可以选择任何他喜爱的衣装。但这样的城市是不真实的。我想到了帕斯卡尔。在空间和时间的轴上城市和人都被湮没为一个质点,但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若有了思想和灵魂,一座城市亦可以包含整个宇宙。而城市的灵魂,便是城市中的人。 忘了在哪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爱一个城市的程度,与这个城市的书店和历史成正比。”我是极赞同的。高尔基之语曰“不阅读的人没有灵魂”,依然如雷一般敲打着我。排斥阅读和思考,便如阿伦特所指出的,是将人置于自然属性的压力下,满足于物质消费,成为生存必然性的奴隶。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条件,而我以为阅读和思考是人成为公民的必经之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xx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关于城市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调查报告

关于乐山市城区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如何应对老龄化进一步加速,使社会服务更加适应老年群体的需求,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越来越来迫切的现实意义。但人们对老年群体的了解并不多,于是,我们对我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生活状况、休闲情况 一、调查简介 调查时间:2014年4月20日到5月4日 调查地点:乐山市市中心沫若广场、海棠公园、阳光广场、鱼儿湾公园 调查对象和范围:乐山市市中心50岁以上的老年人 调查方法:口头问答为主,调查问卷为辅 调查目的:了解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现如今的生活质量的评价,分析得出乐山市老年人在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改进的方法,引起乐山市政府对老年人生活休闲的需求的关注。 二、调查内容 1、我市人口老龄化的状况 根据我国2010年11月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396131人,占12.2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

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79个百分点。显然,我市老龄人口正在快速增加。 2、我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1)、物质方面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甚或来源方面,71.11%的老人是有子女供养,40.00%的老人是有退休金的,28.89%的老人是有存款的,44.44%的老人是有养老保险的,11.11%的老人是自己外出劳动所得的;在居住方面,40.00%的老人与老伴住一起,17.78%的老人与子女住一起,31.11%的老人与老伴及其他家人住一起,11.11%的老人独居。由此不难得出,多数老人的物质生活还不错,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独居老人的生活来源都是靠存款 和自身劳动所得,这表明,政府对独居老人物质生活方面的关注和帮扶还不够。 ◆社会养老保障大多属于临时、救济、救急、救灾性的,不能从根本 上改变养老现状,社会养老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未形成和健全。 医疗保障问题突出。老年人普遍反映:虽然有医疗保障,但还是怕生病,现有的医疗保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2)、精神生活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精神生活在老年人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老年精神生活有许多闪光之处:有享受生活的;有学习不怠的;有发挥余热的;有钟情文体娱乐的,内容之丰富,“日程”之繁忙,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你的

揭秘中国六大城市新贵族的真实生活

揭秘中国六大城市新贵族的真实生活2009年08月10日 10:01环球网 胡润研究院7月29日在上海发布“2009中国新贵族消费门槛报告”。胡润研究院调查了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沈阳、成都这六个城市的新贵族群体,发布6个城市的新贵族消费门槛报告。 公布六大城市新贵族消费门槛 六大城市中,北京的新贵族消费门槛为8700万元。其次是上海、杭州、深圳和成都和沈阳。胡润表示:“我认为《中国新贵族消费门槛报告》可以来定义中国的新贵族。另外,新贵族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要有正面影响。”胡润还表示,最近五年高档房地产的发展最能影响新贵族生活方式的变化。 上海新贵族一年花费750万,先生年消费最多。以上海为例,根据胡润研究院统计,门槛8397万元用于家庭消费、先生消费、太太消费、孩子消费,其中新增年消费750万元,主要用于今年新车购臵、150万元慈善捐款和收藏。先生年消费最多,高达360万元。 一、上海富豪爱出国游玩

《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上海的千万富豪有116000人,亿万富豪有7000人。上海富豪特点是在消费方面理智而清醒,绝不从众。同样他们也懂得生活,假期充足,出国频繁。 二、北京富豪娶亲动用加长林肯 《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北京的千万富豪有143000人,亿万富豪有8800人。北京富豪最大的特点是兼容并且恋旧,他们向往修身养性,回归自然。 三、杭州富豪酷爱收藏珠宝 《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杭州的千万富豪有42300人,亿万富豪有2280人。浙江富豪在奢侈品的选择上非常传统,也很自信。手表、珠宝、名车,都是他们的收藏最爱。 四、深圳千亿富豪宴 《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深圳的千万富豪有40600人,亿万富豪有2760人。深圳富豪认为奢侈品代表一种舒服的生活方式。 五、成都富豪追求生活惬意 《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成都的千万富豪有12200

智慧城市怎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落地何方? ——青岛励图高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诸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已经实实在在落了地,为城市的各项行业应用带来了充满时代意义的变革。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同样也受到前沿技术浪潮的推动,提出了对自身更高标准的要求,以应对智慧城市阶段的建设挑战。 为何筹建“时空信息云”?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自2006年,特别是2009年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以来,311个地级市、100多个县级市开展了建设工作,其中158个地级市、60多个县级市地理空间框架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国累计开发了2000多个应用系统,惠及国土、规划、房产、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众多领域,已经成为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便利帮手,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业与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理空间框架作为城市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信息资源。在数字城市建设阶段, 地理空间框架为城市信息化提供了基于地理位置进行信息共享的公共平台,奠定了城市各项功能、应用及服务的空间信息化基础。但如何感知、获取城市实时动态的信息,如何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自动化地处理、识别、匹配、分析、整合,形成具备各部门特色的知识,智能化装配到不同的应用系统中,是智慧城市建设阶段需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在更高层次的需求牵引下,为有效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目标与愿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要求对地理空间框架做出进一步提升。在原有信息化基础平台的搭建之上,提出建设时空信息云中心,即一个城市的“大脑”: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准确、实时地感知每一个物联网节点中的信息,如同人类的神经系统一样,将信息实时地传输给中心系统,智能地判别和处理相关的任务,并将指令反馈给现实世界。在此机遇下,数字城市建设时期的地理空间框架将转型为智慧城市阶段的时空信息框架,以时空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时空信息云平台为支撑的新模式应运而生。 智慧城市,标准先行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2006年就与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和试点城市人民政府三方达成了共建共享协议,分批、分阶段地开展了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为确保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标准研制、新技术突破、政策保障等方面下大力气,从标准、技术、政策三方面保证了所搭建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是市政府权威的、唯一的、标准化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早期阶段,如何在各部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纷争环境下,确立测绘地理信息的行业定位,形成一套统一的、能够协调起政府各部门工作的建设标准,同样也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长期以来不断探讨和完善的重要课题。

浅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一、文化与经济的基点和内涵 1.文化与经济学的含义 文化,广义地说,一般是指在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包括日常用品、交通工具、装饰品等,是具体的客观物质。制度文化是指生活规则、家庭组织方式和社会制度等等。精神文化是指文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等等,它们都深刻影响着人类思想和文明。 在个体层面上,文化一词具有合宜性。例如某个人受过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教育,言谈举止优雅,并在某些社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都合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甚至是社会价值观所认可并崇尚的对象,所以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受到尊重。在群体层面上,文化是指在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文化具有物质的属性,也具有精神的属性,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创造和发展。 经济,广义地说,是指人类为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进行的一切活动。狭义上说,经济是指物质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形成了一门学科叫经济学。经济包含了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文化也有着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因此,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叫做文化经济学。国际上权威文化经济学刊物《文化经济学》杂志将文化经济学定义为:文化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一切公共及私有的创作艺术、表演艺术、文化遗产及文化产业的学问。它着重研究文化部门的经济组织以及与文化相关的生产者、消费者、政府部门的行为,它的研究主题涵盖了很广泛的范围,包括主流的及新兴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及制度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的产生,标志着文化与经济学的融合和发展。文化经济学一般包括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文化产品的价值;文化资本的可持续性;文化遗产的分析;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产品的消费。 2.文化产品的经济基础 文化在整体性上表现为对满足人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的产品,这种文化产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流通,表现为商品化。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实践的性质,脱离了社会现实意义的产品也终将会被淘汰。人们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凝结着文化因子,这种文化因子的普遍性正是文化产品进行流通的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下,人们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建立完善一套相应的社会文化制度。人类整个的生产系统就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意图的领域。也即,所谓自然,并非一种完全脱离于人的独立客体,而是由人的存在赋予了一定意义的、用精神的线予以贯穿起来的一种社会存在。这种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决定了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肌饿不同于用手、指甲

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观念地理作业

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 性与相互性 初二34班王芷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频繁的交往,使得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习惯的相互性增强,这也源于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简单自由。很多地区的独特风俗在逐渐淡化,从而导致他们的差异性并不是那么强烈。某些地区,虽然融合了很多不同于原始风俗的生活观念与生活习惯,但其原始生活观念和习惯仍然保留原始模式,这是差异性的直接因素。 正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是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且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南北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迥异,导致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观念和习惯有了较大的差异性同时又存在相互性。下面就此观点具体分析。 一、不同地区人们生活观念和习惯的差异性 ①我国南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适宜水稻生长。北方是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强,较干旱,适宜小麦生长。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故北方人较喜欢吃面包,以面食为主;而南方人则偏好米饭,可谓餐餐不离米也。这是南方人与北方人基本的生活习惯的差异。 ②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它是祭祀灶君的节日,这天送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人们把君神像贴在锅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二十三号以后,人们开始打扫房屋,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忙到除夕。有些地区把小年当作大年的前奏,但据调查,在48个大学生中,有30%的同学没有过小年的习惯,有7%的同学表示没听说过,63%的同学仍然保留着这种习惯。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观念保持着相对的差异性。即使同是过小年,但其庆祝方式却各不相同,有些地区的隆重程度胜于春节,而有些地区则只是简单的吃顿饭而已。 ③在不同地区人们的最大差异是否是在饮食的问题上,有的同学表示是肯定的。但由于所处区域的不同,长期食用一种食物,便不自觉地出现了许多饮食模式存在于每个人的胃中了。这种差异的饮食模式,不仅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还受到传统习俗,社会经济影响。我们知道北方人喜欢吃咸,而南方人喜欢吃淡,四川,湖南喜欢吃辣,这与所处地理环境和传统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饮食的差异性,使得社会的多样性更显著。饮食文化不仅是当地人们生活习惯与生活观念的映射,更适当地深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广西是一个壮族集聚的地方,也是壮族的故乡,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的一个特色。据材料得知,五色糯米饭又叫化米饭或青精米饭,是壮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之一,它是用糯米泡在枫叶汁,柴蓝草汁,红草汁,黄花汁里分别染成黑色,紫色,红色,黄色,加上本色蒸制而成。无色糯米饭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了壮族人对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壮族人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做无色糯米饭吃。

论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

论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将文化与经济割裂开来,认为文化与经济就像两条道上跑的车。事实上,文化与经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便成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总结,经济是基础,文化是核心。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一、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如果中华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变得自觉了,对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且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好,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在未来的民办经济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 二、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运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劳动当中产生的。而中央在决策过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渗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思维方

生活方式与居住关系探

生活方式与居住关系探析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颇为宽泛的社会学名词,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人们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其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整个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典型特征。生活方式的形式有多种,有个人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有闲暇生活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有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有城市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在这里,有关生活方式的界定,可能更需要面向城市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以及个人生活方式。 一、城市生活方式与居住的关系 1.传统的城市生活方式与居住的关系 城市生活方式是指城市居民所特有的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是全体城市居民共有的,而不论其阶级、阶层归属。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是由城市经济条件决定的。居住影响城市生活方式,同时生活方式也影响居住形式,北京的四合院与上海的弄堂就颇有代表性。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古都,生活方式中的等级与正统意识渗透到居住形式上,形成了北京四合院的居住特色。 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在上海则表现出弄堂的居住特色。鸦片战争结束后上海被选中作为第一批“通商口岸”而对外开放,居住方式也就重重地带上一种“住以商而存、商以住而兴”的特征。“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成为一种典型的居住方式。后来,它演变为一种让千千万万上海人生活了一个多世纪并由此而形成了近代上海市民特有文化与素质的、使上海人至今难以忘怀的居住形式——石库门里弄,上海人称之为“弄堂”。 2.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对居住形式的影响

2001年,北京市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为3084美元,突破3000美元,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2%,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居住、医疗、教育、交通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人民生活开始进入富裕阶段。 北京城市生活方式集中表现出住房需求快速增加,私家车拥有率迅速提高,资源环境问题的增多带来人们对环境的愈加注意,注重教育投资和健身投资。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居住需求的一个重要趋势则表现为居住的郊区化。 目前北京城区内的人口和建筑密度分别是近郊区的2.2倍和1.4倍,其中个别地区人口密度高达5万人/平方公里。此次非典型肺炎的广泛传播,让人们更加警惕与重视居住的环境问题。SARS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会加快有着工业导向型与居住导向型相结合为自身特点的住宅郊区化。而从居住者来说,现阶段北京居住郊区化的特点有两个,即主动郊区化与被动郊区化,前者看中的是郊区的优美环境和舒适生活,后者则是被郊区住宅的低廉价格所吸引。 郊区住宅的购买人群可以大致分为中低价位和高价位两个层次的购买人群。中低价位郊区住宅的购买人群主要由以下三类人组成:其一是位于郊区想改善居住条件的本地居民:其二是在北京工作或经商的外地人;最后是居住地位于城里的拆迁户。这几类人群的共同点是经济实力有限,往往是首次购房,特别重视房子的总价和经济实用性。同时,由于他们的经济实力有限,拥有私家车的比例相对较低,因此,与城区便捷的交通联系特别是轨道交通联系被他们非常看重。而高价位郊区住宅的购买人群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往往在城区有一处不错的住房,收入较高,工作、家庭比较稳定,交通主要依赖私家车,为了提高生活居住品质,希望在郊区拥有一套舒适的第二居所。这类人并非

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

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 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过相对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近年来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可是,它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吗? 在大学时候,某天我去一个学校的图书馆,找了一些自己自选的书籍和读者之类的杂刊,其中有一篇关于刘达任的《柏克莱那几年》。幸有此文,让我一直坚定了我毕业之后的梦想。 上世界六十年代,刘大任从台湾去美国求学,恰巧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言论运动风潮。最终,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乌托邦的寻找者”。 这位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小说家写道:“也真是直接参与运动的亲身体验,因…柏克莱人?而感染的…寻找乌托邦旅程?,接受了残酷考验,所有事业梦想全部报废,学位自动抛弃,人生大转弯,甚至对人生的本质产生了难以解决的怀疑,然而,直到今天,扪心自问,没有一丝一毫后悔。” 他还提到了有名的《呼伦港宣言》,开篇是那几个著名的句子:“我们这一代的人,孕育于至少是相当舒适的环境,安置在各地的大学殿堂里,不安地看着我们继承的世界``` ```” 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不也是身处一个“至少相当舒适的环境”,但又不安地看着找个世界吗?只是,比起上世纪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如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加物质化,甚至使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屈从于生活的压力。但是,万一如今这种琐碎的物质生活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在上世纪风起云涌面前也注定是小儿科,至少不会像目前这样。换言之,如果你是一个能为“寻找乌托邦”放弃一切的人,那么“大城市小还是城市”式的问题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你能听到并听从内心的声音,任何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显而易见的优缺点:大城市生活丰富,工作机会多,如果是非体制内领域,还相对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创意产业,科技产业等上世纪的人基本无法进入的新兴领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业务多于重人际(但人际同样重要)的氛围,缺点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相对安逸,但工作机会少,又普遍是人情社会,任何事情都得靠关系,又因人际关系复杂,隐私空间常被侵犯。 这些优缺点并非绝对,它往往会随着个体自身的特点而转化。比如在家工作的自由职业者,有一份中上的收入,那么小城市的低房价就显得诱惑,但如果他又特别喜欢丰富的多元的生活,那么大城市的高房价也不会阻挠他。 你想要什么,最终就会实现什么,当然这和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是分不开的。 许多人会觉着这种想法太不成熟了,因为许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实现,即使行动起来,路上也会遇到各种现实的艰难险阻,以至于不得已放弃。他们会摆出各种大道理,列出各种反面教材,告诉你若不按部就班,以后的生活回如何凄惨·······可是,如果你连对梦想追求的勇气都没有,你又能实现什么?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问题上,我的感情一直倾向于前者,。当然,我并不是认为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也并不是呼吁每一个年轻人必须去大城市生活,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是前者的生存压力更大,也是需要更大的的勇气去承担,而遵循自己内心的勇气,克服心理障碍,也正是我所缺少的,也是我喜欢并尊重的。 对于逃离大城市的年轻人,我同样尊重,因为他们尝试过。对于选择小城市安逸生活的年轻人,我也并不反感,因为那也未必不是遵循内心的选择。我唯一不能认同的是某些人对打拼者的嘲笑,以及庸俗化的论调。 我见过不少世俗眼光中的失败者,虽然我并不认为那是失败者,但他们无一例外遭遇到了嘲笑。比如有人被迫从北上广回到家乡,就有一些这辈子未曾离开过家乡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当然还少不了“早说过在外面难以生存”这样之类的话。还有一些人正在大

英语考试作文-雅思写作真题范文之:大城市生活影响人们健康

英语考试作文 雅思写作真题范文之:大城市生活影响人们 健康 考鸭们都知道,2018年的雅思作文真题都来自于历史题库。本文就为大家梳理历年雅思写作真题范文——教育类话题:Some people think living in big cities is bad for people’s health.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2014年3月1日) 题目讲解 题型类别:议论文 审题要点:大城市的生活是否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破坏 思路分析:文章架构可以选择单边倒,倾向一边或中立,城市发展和健康类的很多素材稍作改动都可以很好地支持论点。 同意: 1.整个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空气污染,导致人们的健康遭到威胁; 2.生活节奏快,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往往精神压力大,心

理不健康 不同意(让步段): 城市健身设施完备,很多人也积极参加锻炼,但尽管如此,只要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没有得到改善,生活节奏过快,人们还是很难维持健康。 雅思写作大作文范文In many countries today, big cities seem to be stubbornly appealing to the mass population, along with which there arises the question as for whether living in a city will damage people’s health. For me, the answer is definitely yes. 在今天的许多国家,大城市似乎一直在顽固地吸引着大量人口,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居住在城市是否会损害人们的健康。对我来说,答案是肯定的。 On one hand, the environment of most major cities, especially those in developing and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has been severely destroyed due to the overly quick industrialization. Take air pollution as an example, the speed of vehicles’s injecting tail gas and erect chimneys’ vomiting forth clouds of smoke is so fast and the volume so considerable that the atmosphere long before has failed to degrade the pollutants. Consequently, haze become a new natural hazard in many metropolises in the long run, with the PM 2.5 density in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演讲稿1903) 齐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又译齐美尔1858-1918),出生于柏林市中心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1876年进入柏林大学,先后学习了历史、心理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最后以一篇研究康德哲学的论文于1881年获得博士学位。从1885年开始,他以编外讲师的身份开始在柏林大学授课,但一直受到排挤,不被学院承认。直到1901年在他工作十六年之后,才被校方勉强聘为副教授。而在此期间,Simmel 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著作,被译成英、法、俄等多种语言,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声望。在柏林文化界他也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1914年,56岁的他离开柏林远赴位于德法边界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担任这所省立大学的教授。差不多终其一生,齐美尔都一直处于边缘状态,不被体制承认,这种境况,使得他得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局外人自由地思想和写作。齐美尔的绝大部分论述都不合乎学院中的“学术规则”,给人缺乏体系的感觉。 齐美尔批评当代潮流的方式是远离“科学意识”的一种方式,这种批评是在现时审美化的情景下进行的。在他描述的任何想象中,都没有系统性的历史分析,也没有对同一领域既有成果的引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所谓文化批评的兴起,人们对齐美尔的兴趣愈来愈大,因为人们发现早在近一百年前,齐美尔已经对现在文化批评说关注的许多问题有过锐利的讨论,而他的批评姿态即使在今天仍极具前卫性。 Simmel在社会学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通过提出并回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从而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基于这种观念,对社会互动的形式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尝试将量化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群体浮动性质的影响;通过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会分化问题,尤其是货币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悲剧”。 齐美尔的著作主要是文章,他的主要著作有《 个体灵魂的生命感觉是个体生命与生活实在发生接触的唯一途径。如果人的感觉都触摸不到生命实在,何况理论。“假如生命缺少内在差异,以至于人们害怕天堂里持久的幸福会变成持久的无聊,那么,无论生命在何种高度、以何种深度流淌,对于我们来说,都显得空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安排学生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组查找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查找相关书籍,摘取资料,进行整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利用电脑进行文字、图片、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制成多媒体,演示改革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

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式方法 课前开展合作实践法,教学开展资料展示法、谈话法、多媒体师生互动法。 四、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

全国各大城市舒适生活标准

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的城市,来衡量一下一个人的月薪能够在所在城市形 成的生活标准!最后还是决定拿北京作为参照城市! 如,拿一个在北京月薪为5000.00元(税后)人民币的人,可以达到舒适的生活水平,那么达到同等的生活水平在其他城市需要多少的月薪来维持呢,下面一一指出 (其中包括物价水平、居住成本、交通成本、城市现代化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上海:5350.00元 广州:4750.00元 深圳:5280.00元 杭州:4980.00 元 南京:3780.00元

无锡:3200.00元苏州:4300.00元济南:3120.00元太原:1980.00元银川:1100.00元昆明:2800.00元贵阳:1600.00元南昌:1200.00元福州:3380.00元厦门:4100.00元青岛:4000.00元

天津:3150.00元成都:1900.00元重庆:2250.00元长沙:2480.00元武汉:2680.00元兰州:1500.00元郑州:2880.00元西宁:1000.00元秦皇岛:2550.00元石家庄:2300.00元哈尔滨:1700.00元

长春:1500.00元 沈阳:2100.00元 合肥:1680.00元 常州:3380.00元 温州:5020.00元 大连:5000.00元 呼和浩特:1700.00元乌鲁木齐:2100.00元拉萨:900.00元 西安:2080.00元 南宁:1300.00元

海口:2600.00元三亚:2360.00元澳门:8900.00元香港:18500.00元台北:11500.00元

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得关系 社会历史,就就是指人类活动进程中所发生得历史事件,人类生活得社会所进行得一切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政治活动等等都包含在其中。 人类社会历史得进步就是全面得,包括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政治等。那么什么能够推动社会历史得进步呢?因素有很多,如生产力,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人民群众,英雄人物。但其中最重要得就是社会生产力得发展,生产力得发展决定了历史得发展。生产力代表一个国家得生产能力,也就就是一个国家能创造得财富。所以说生产力得发展可以代表经济得发展。因此经济得发展会推动社会历史得进步。 一、经济基础通过决定政治、文化来决定社会历史。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简单得事实出发: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得生产活动就是最基本得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其她一切活动。 一切历史上得斗争,无论就是在政治、哲学、宗教或其她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得,实际上都就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斗争得表现;而这一些阶级得产生、存在,及她们之间得冲突,都就是由她们得经济发展程度所制约得。社会得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得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这些生产关系原本就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得,但此时变为了束缚生产力发展得桎梏。生产关系得进步与生产力就是不可能同步得,所以束缚关系得产生就是必然得,随着经济基础得不断变更,全部庞大得上层建筑也就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所以我们说,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变革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得变革产生得,即社会历史得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得发展,就是经济得发展。 二、社会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存在着重要得相关性。 谈到经济学研究得交叉领域,人们可能会想到政治、哲学与数学等,从经济学得起源来瞧,这种流行观念就是有道理得。但就是,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同样存在重要得相关性。 回顾西方经济学说得发展史,可以发现凡就是对经济学做出重大贡献得学者,都就是在对前人得思想或经济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得基础上实现其理论创新得。例如萨缪尔森曾这样评价亚当·斯密得《国富论》:“这就是一部具有吸引力得编年史,充满了睿智得见解与生动得历史事实。人们能够读懂,并且确实被广泛阅读。每一个受过教育得人都知道它,而且,不考虑它得影响,就无法理解议会得立法与公众得意见。”西方伟大得经济理论学家在提出其理论时都严重依赖社会历史知识。在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卡尔·马克思、索尔斯坦·凡勃伦、克拉克与威斯利·米切尔等理论家得著作中,对历史得这种依赖显而易见,同时在那些精通数学得经济学家得著作中,包括奥古斯汀·古诺、斯坦利·杰文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欧文·费雪等人,亦就是如此。 历来经济学所研究得就是一种现实得社会活动,它得运行与绩效就是检验经济理论就是否正确得唯一标准,而能够被拿来用作检验实例得,只有已经发生得经济活动,即历史。一种经济学理论如果获得了历史得证明,那么它得说服力大大增加就将就是毫无疑义得。也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指出:“新经济史”得研究者——其代表人物就是罗伯特·福格尔与道格拉斯·诺思——通过她们得杰出工作,“证明了经济分析中加入历史因素得需要”。当人们运用现代经济学得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审视时,历史不仅不再遥远,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它得认知价值。 综上所述,经济基础通过决定政治、文化来决定社会历史,而社会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又存在着重要得相关性,所以,经济得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历史得进步。 有意识地思考与研究自身得历史,就是人类得特点。人离开狭义得动物越远,就越就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得历史。而人类通过对社会历史得关注,长期创造形成了一种产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