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cwnutj在初教育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论

Acwnutj在初教育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论

Acwnutj在初教育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论
Acwnutj在初教育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A优势:网站平台可以深度本土化、运营本土化,这一点口碑网会受到很多制约。

宜宾网络发展比较成熟,几家同类网站发展情况不理想,查看口碑网用户最新点评论时间为2007年6月29日。可以看竞争类网站发展不够理想。

宜宾地区虽然有几家类似网站,但是在用户们的记忆是非常模糊的,***可以打出宜宾生活消费第一门户品牌口号,迅速强占市场,使宜宾人在心理知道宜宾最大的生活消费门户网是***,这样同类网站就失去的竞争力

B劣势:缺乏网络产品的运营经验,对市场了解不够深入得不到精确的数据,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没有管理统筹经验,完全没有市场控制能力

2 项目外部因素

A机会:同类网站虽然有几家,但是却都出现疲软情况,即使强大的口碑网也做的并不是很好,前面的那些网站培养的用户和企业用户的习惯。现在缺少的就是真正有实力的网站来运营这个市场。同过网站和传统媒体的整合实现项目、个人用户、企业用户三赢的局面。

B 威胁:只要一个网站成功、周围同行就会全部模仿其模式、持久的价格站抢夺市场,这对我们本来缺少资金的情况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同时竞争过程中,对手可能研究创新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最近中国十七大问题,对互联网整治非常严格,如果政策变动对产品和服务开始进行征税。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论

严佩珠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针对世界性出现的人口膨胀,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短短几年之内,可持续发展已为全世界许多科学家和政府所重视和接受,几乎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我国现行的高中教科书中已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最基本的为“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

在初中地理课本中,还没有出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要“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实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在课本的许多章节中都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理论,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要清晰地看到教材的精心安排,并能把散布在课本内各章节的相关内容有机地串连起来,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教学重点之一紧抓不放。

例如,初一第一册第五章“自然资源”,除了简单介绍各资源的地理分布外,均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该资源目前的利用现状及我们应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典型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讲课时,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该资源的利用是否与

人口的发展相适应,是否与环境相协调,资源危机究竟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问题等。就以“水资源”一节的教学为例,我让学生首先举例我们的母亲湖、无锡人民饮用水的水源----太湖目前的水质现状:水浑浊不清、水面漂浮着大量的藻类、夏季发出腐臭等。再提出:太湖的污染是由谁造成的?太湖中蓝藻泛滥的罪魁祸首又是谁?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童心地发现,美丽的太湖是我们人类自己把它污染了:大大小小工厂排出的污水、农村的农药化肥,还有我们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蓝藻泛滥的罪魁祸首还主要是我们家庭用的洗衣粉,洗衣粉中含有丰富的磷,大量没有经处理的含磷污水排入太湖,使太湖出现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泛滥,而鱼虾却难以生存。要是让水污染继续下去,那么我们美丽的太湖将变成一个死湖,鱼米之乡也将无鱼少米了。通过这真实的事例,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水资源是重要意义,并认识到保护水资源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洗衣用无磷洗衣粉等。这种教学使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出发,由近及远地来认识全球的环境大问题,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有亲身的感受,学习的兴趣更大。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例如先让学生利用星期天亲身去感受一下市中心和锡惠公园两地空气的污浊和清新,再上“森林资源”一课,学生对森林资源的环境作用: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保持

水土、美化环境等理解得更透彻,这样,学生们均能自觉地去做绿化的小卫士了。

在讲人口增长过多带来的问题时,我也是让学生从身边说起,谈谈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严重。学生自己举出的真实的例子,对他们理解人口的发展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理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我国推行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重大意义。

在教学中,还可以用数据对比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其直观性、可信性强。说理有根有据,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土地资源”一节的教学中,先展示一组数据:

(1)1930年世界人口20亿,人均耕地0.53公顷。

(2)1987年世界人口50亿,人均耕地0.31公顷。

(3)1949年中国人口5.4亿,人均耕地0.25公顷。

(4)1990年中国人口11.6亿,人均耕地0.1公顷。

先让学生对比(1)与(2)、(3)与(4)这两组数据,分析其中人口与耕地的关系,得出“人口增多,耕地日益减少”的结论。再让学生对比(2)与(4),算出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教师再举出无锡目前的人均耕地仅为0.043公顷,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从而让学生知道珍惜土地资源在我国、在

我市更有其重要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数据对比,“珍惜每一寸土地”这一基本国策也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了。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世界地理的很多分区亦有渗透。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人口、资源问题,南美洲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保护问题等。均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分散在课本各章节的这些理论贯穿起来。教会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最终目的是改变学生在人与环境关系方面的行为习惯,而不只是让他们记住有关的知识和道理。让学生从地理课后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自觉地节约用水,自觉地不乱扔纸屑垃圾,自觉地爱护一花一木,并且对周围的人们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作为21世纪的主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是我们地理教师的重大职责。我还要继续探索新的教法,吸收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把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做得更好。

备注:本文获无锡市中学地理论文评比二等奖。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说明

第三章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1)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1) 三、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2) 第二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和策略 (3) 一、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 (3)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 (4) 三、地理教学目标述新策略 (6) 第三节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 (7)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与学生发展 (7) 二、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理论依据 (7) 三、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基本策略 (7)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描述。有人说“一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应用至少60℅的时间来从事教学目标的设计”。显然,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系统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其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而调控矫正的参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过于抽象,教师无法把握客观、具体的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很大。用全面、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可以保证评价的效度、信度。 3.激励功能 “学习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学习需要系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与社会或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要缩小自身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实质上就是学习者的需要。在教学开始之初,向学生明确而具体地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反馈功能 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过程必须依靠反馈进行自动控制。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提问、讨论、交谈、测验和评改作业等各种信息反馈教学目标达成度,从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一)目标体系不全面 ,偏重认知目标。目前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促进学生

2020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就针对当前教育形势,结合省重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地理学科特点及地理学科教学中几方面来探讨德育渗透的主要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方法 【正文】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可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教书育人”就只剩下了“教书”。也有许多人错误的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师的事,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这也是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责任。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工作在教育第一战线的任课教师,必须要时刻树立德育教育为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科知识文化,更加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个怎样的人。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在省重点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知识的图式,这为他们顺利学习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前科学概念,为地理学习提供了心理准备。另外,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以自然世界为基础,直观性很强,而且跟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密切,这正好符合省重点中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特点,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心理条件,对德育内容进行渗透,就能促使学生在发现新奇地理现象与已有知识存在矛盾时,去探索现象的因果关系,形成学习地理的直接动机。 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正确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素养材料 2019年2月20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名为《世界青年报告:青年人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报告说,全球现有12亿15岁至24岁的青年人,占总人口的16%。他们积极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人类实现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新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世界各国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的5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在未来15年内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即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问题1(综合思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推行的目标实施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提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2(地理实践力)联合国倡导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得到了193个会员国的积极响应,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共同性原则。 问题3(综合思维)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其中的联系是什么? 提示:经济增长是条件;环境可持续性是基础;社会包容性是目的。 素养培养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1)~(2)题。 (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结合远程教育理论及自身实际及学习体会,试作传统校园_翔鹰励志协会

结合远程教育理论及自身实际及学习体会,试作传统校园_翔鹰励志协会 网络教育能否取代传统教育?说实话,这个辩题本身就有问题。“传统”与“网络”,并不是同一个逻

辑层面上的概念,辩论起来免不了要出现“鸭同鸡讲”的尴尬场面。其实,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能否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倒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辩题。 稍具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今天学校教育的形式,的确是100多年前从西方“引进”的,大到班级授课制,小到统一校服、统一作息时间表等等,都是当年所谓“新式学堂”取代科举教育制度后确立的。既然“新式学堂”可以取代有1000多年传统的科举教育,网络教育为什么就不能取代才有100多年传统的学校教育? “网络”或“网络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如果说今日中国有哪个英文词已经取代了bye-bye而朗朗上口,那就非IT莫属。 有人声称,人类已经经历了简单绘画传情达意??读形时代、文字的发现??读字时代、印刷的发明??读文时代、影视技术的发明??读图时代的不断更迭。随着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登录互联网并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人类逐渐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那就是“读网时代”。 “读网时代”的挑战,学校首当其冲。教育从

观念到形式,都将发生根本的变革。 教育平等化:网络教育成主流 驱使网络从小规模实验迅速走进千家万户的主要动力来自价值取向。教育机构通过网络投资或出售知识,成本可以迅速降低,而“购买”者可以在互动中充分表达自我,再也不必在师道尊严面前噤若寒蝉。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的一个坚定信条是:在线销售的价格将比其他任何地方的价格都要低。知识“销售”又怎能例外。网络教育将改变人们对教育市场的看法。同时,人们将越来越关注“教育产品”和服务对受教育者所具有的价值。网络将使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言者谆谆,听者渺渺”,教师在表情冷漠的学生包围之下寂寞而无可奈何地讲授知识的历史将被终结。 网络化学习:无所不在 通过对互联网、局域网、外域网的整合,以及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化学习可以无处不在,网络化学习将取代传统学习方式,从而创造更高的学习效率。

地理教育学

地理教育学

————————————————————————————————作者: ————————————————————————————————日期: ?

地理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1、地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地理教育系统 2、地理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1)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2)教育研究与教学研究、(3)教导研究与学习研究、(4)内容研究与形式研究、(5)常规研究与改革研究、(6)现状研究与发展研究 3、地理教育学的学科属性:(1)社会性、(2)边缘性、(3)概括性 4、地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1)高师地理专业的专业主干学科 (2)普通教育学科的互补学科 (3)应用性理论学科 5、了解地理教育学的发展基础和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1.)以地理科学为理论基础(2).以教育科学为理论基础(3).以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4.)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5.)以信息科学为理论基础 ?实践基础 (1).以学校地理实践为基础(2.)以学校教育实践为基础 (3).以社会教育实践为基础(4.)以高师教育实践为基础 第二章学校地理教育 1、学校地理教育概念:是由地理教师、学生、地理教材、地理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教育系统。 2、学校地理教育的功能:(1)“三个面向”的教育功能、(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功能”、 (3)公民素质教育功能、(4)地方发展教育功能、(5)综合思维教育功能、(6)社会实践教育功能 3、学校地理教育的地位:(1)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2)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3)在乡土教育中的地位;(4)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5)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6)在产业教育中的地位 4、学校地理教育的特点:(1).空间性与区域性(2)科学性与人文性(3)综合性与生态性 (4)实践性与参与性(5)具体性与形象性(6)边缘性与多样性 5、学校地理教育的原则:功能充分发挥原则 2多因素综合考虑原则 3.多媒体搭配使用原则 4.多活动师生互动原则 5.多实践大胆创新原则 6.多举例事理结合原则 6、了解中外地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一)古代地理教育 (二)近代地理教育 (三)现代地理教育 地理教育目的趋于全面 2.人地关系主导理论发生转变

最新高校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最新高校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高校地理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8、9、10三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是在下学期接手这三个班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获取相关* 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习。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有教育意义的。不论何种社会还是哪个国家、哪个学校或是哪个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德育教育。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粗浅地谈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教育 从古到今,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把德育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点,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的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都不能放松。通过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地理教学任务的需要。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地理技能的培养,还要进行对学生有影响的思想品质、情感意志、道德修养等各种品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受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中,德育教育具有复杂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各科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从古到今都是如此。笔者现在此谈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地理中有丰富的德育教育材料

地理教材具有严密的科学逻辑性、深刻的思想性以及实用性等,这些都包含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地理学科本身就有着强烈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以中国地理为例,主要讲述的是我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还有我国人民如何利用这些地理环境发展生产,进行现代化建设。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素材。比如,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工农业、交通运输、航天事业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内容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面。当然,在中国地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有利的方面,还要讲不利的方面。如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发展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是比较落后,我们应该克服这些不利因素,赶超世界强国。只要我们抓住这些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 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与教材紧密结合,深刻分析和挖掘教材中具有思想教育性的东西,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地理教材中,有些材料是可以直接进行德育教育的,而有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进行挖掘和分析。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在深刻分析和挖掘教材上多下工夫。具体来说,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多种形式的地图法。利用多种形式的地图能够很好地说明多种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最新

第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课标要求】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基础积累】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可持续发展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 ①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②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提高人类 生活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自由、健康的社会环境。 ③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保证以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①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人类赖以生存的和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②空间上的公平,又称。 ③要求:之间,之间, 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 ①核心:指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 ②要求:人类必须保持、,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③目标:实现、、和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 ①核心: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各国、各地区、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地理老师教育教学反思

地理老师教育教学反思 地理老师教育教学反思(精选4篇) 地理老师教育教学反思1 早在正式授课的第二节以后,我就陷入了一种学生的反应和生活常识层面跟不上我的思路的矛盾境界。每次上课前都花很多时间去修改、调整思路和实例,希望能有所改变,然而总是事与愿违,上完课后都觉得效果很不好。由于自己把教学看得很重,迟迟未有定调的上课方式与日渐消疲的学生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总是纠结与此导致的心情不佳直接反映到备课、教学的低效,反过来更加剧了这种不安感。日子在这样燥郁的氛围中一天天过去。 直到我开始放弃教学,选择重新听课,在一节指导老师传统教学课堂和一节实习同事的日常黑板教学课堂之后,突然顿悟了一般:原来课堂气氛成这样就已经可以了。现实中每个老师的课堂大多数都是比较平淡的,有人讲话、有人开小差、也有人发呆,但这应该才是最正常的课堂状态。之前的我过于追求全神贯注似的愉快氛围,一旦哪一点有所欠缺便会放大无数倍的自我责备,然后旧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至。 突然想开之后的一切都默默的变得顺畅起来,像是注入了新鲜活力般每天都精力旺盛,心情愉快。而备课也竟然变得简单起来。最重要的是,开开心心上课的我也带动着每个班级的课堂氛围变得十分活跃。之前的一切问题在我对教学的态度改观后竟然如此轻松的逐个解

决了。觉得很是神奇,同时又倍感欣喜。 但是在两节课后,我还是发现了新的问题。这问题来自于我的学习习惯。我总是习惯把课本的内容按自己的思路图形化或流程化,再按照自认较为顺畅的逻辑思维连接起来,相当于用自己的话将知识重新模块化后再输出。这使我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有更好的把控,但缺点在于,这种方式较为脱离课本,一旦中途卡壳或是什么原因会存在遗漏重点的问题;而且顺序不遵照书本,对于一些基础差又不抄笔记的学生来说复习会比较困难。 可由于这种思维性的讲解我认为会更符合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因此不太舍得改用传统顺序教学法。后来发现,只要提前设计好笔记的版式,按照大纲的顺序往下走,各节点再采用分散式导图教学就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上更便于记忆的思维性讲解。在实验了一节课之后,效果反响还不错。而且后面的知识可以按照前一章的框架进行备课,即省时又高效。 经过这阶段的经历与思考,一直说态度决定成败,这次开始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有的时候,摆正心态,轻松应对比什么都重要。当你调整到本初状态,期望值合适的时候,往往回馈会变得更加赏心悦目。 地理老师教育教学反思2 一、课程安排方面 高二上期教学内容应调整为必修三和中国地理,高二下期上选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国地理的内容比世界地理更少,这样安排还可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

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3.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地理科学的特点。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 3.运用空间思维等地理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理念、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方法。 3.会初步运用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 (三)地理教学设计能力 1.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需求和已有学习经验。 2.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3.能够结合具体的课题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2.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学知识与运用 1.熟悉高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熟悉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方法。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地理教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仪、地理图册、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分析和解决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媒体选用、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教育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教育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三维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古人有言:“文以载道”。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不只是政治学科和班主任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涵,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我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做了一定的探索、尝试,也收到了一定实效。 一、地理教学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地理”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事物的不断认识推动着人类的文明和世界的进步,一个杰出地理学家的出现,是一个民族的骄傲。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博览了很多地理图书,徒步对我国很多地区的山河、地质、植被进行了考察,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对所到之处的地理事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以及外国人了解中国都是很好的资料。李四光教授,对中国地质结构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考察,终于在大庆打出了石油,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在当时震惊了世界,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教材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同学们知道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人口12.95亿,居世界第一位,占了世界上人口总数的21%,我国人口密度为第平方千米135人,并且分布不均,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东西差距很大,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并且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太快,每年净增1200—1300万人口,相当于西欧上些小国的人口,所以,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工农业产品数量增长很快,如:粮食、棉花、原油、钢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但因我国人口增长过快,我国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当然,我也向学生指出,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由于贫穷落后,受到了外国侵略的入侵,曾经使一个完整的中国四分五裂,由于国内政局动荡,我国许多领域出现了空白,从这一历史教训可以看出,任何时候,落后是要挨打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对我国的评价由过去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东方腾飞的巨龙”,我国日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去努力,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学生树立起学好地理的勇气和决心,更好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入实践教育 地理来源于自然,并且为社会实践服务。教师的地理教学应注意其实践性,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无反顾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复杂环境里,坚持这样的教育方针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中离不开地理”,体会到地理的积极性。在讲比例尺的时候,首先通过对比例尺概念的学习,量算出某一地点到另一地点的实际距离,在进行这项教学活动时,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指导学生如何量算两地间的距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与实践的变通过程,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 三、地理教学中渗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大纲》对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学科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阐述。 1、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4.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基础知识】 【问题探究】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类必须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有四个部分组成,①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资源保护与管理,③加强社会群体的作用,④实施手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议程》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并着重强调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 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庞大的人口压力 (2) 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人口数量庞大 环境危机 资源 短缺 人口成为发展的障碍 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 用较多的财富养活较多的人口 新增人口绝对数较多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种类多 总量大 类型全 庞大的人口数量 生产技术、工艺落后 经济迅速发展 我国自然资源 资源利用率低 人均占有量小 资源需求量大 资源 相对短 缺

①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物种。②自然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来发展经济,而不应该被闲置。 ③如果砍伐森林是当地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么砍伐森林的做法是合理的。④即使绝大多数人从不光顾,保护野生自然区域也是重要的。 ①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观念。②不正确。对可持续发展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③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伐与抚育相结合,才能符合发展的观念。④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权利、环境的观念。小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愿望,

论证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与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旨及其

试论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与 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旨 及其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影响 张兴华 一、赫尔巴特的理论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年出生于德国北部的奥尔登堡。他是传统教育的代名词,其理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确立了教学论。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这种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作法尽管当时受到批判,但历史及教育学的发展却证明了他的先进性。分认为“情感不是心灵孤立的单独官能,它只是观念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将伦理学引入教育学,确立了教学目的论。赫尔巴特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他坚持教育应该包括真理的观念、正义的观念以及善意的观念和美的观念。对于教育,他说:“教育唯一和生命的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也就是说,他认为教育的内容及目的就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使之成为有“高贵品质、高尚品德”的人。 (三)、教学是学校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赫尔巴特认为“积极教育的主要方法在于最广泛的教学”。他认为教学应当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所在。对于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他作了这样的论述:“教师不应该把学生歪曲为游戏,也不应该是指定的工作;他应该明白在他面前是严肃的事业,但应用温和和稳当的方法来促进它。”同时,他也注重兴趣对教学的作用力。他认为“通过兴趣与性格教育结合起来,并且为了使二者都取得成就,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赫尔巴特在强调教学重要性的司时又使用权教学变得又不可捉摸。 (四)、教学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赫尔巴特在论述教学中心时提出了教学阶段论,并论述说:“教学应该遵循这一规则:即教学对象的每一个最小可能的组合中,也须得集中与反映活动以同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必须同等注意,并依次做到:对于每一细节的清楚明确,对于许多细节的联合和对于已联合细节,以及通过这样安排进行一定实践,使所教的东西都清楚明白。” (五)、一切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确信性格培养的主要基础是教学的基础性。他认为教学应当具有教育性。教学不是简单地讲授而是要有思想。这无疑是和其目的论相一致的,他说:“最主要的是,教学包含了教育性和教育形成性格。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在这里包含了我的全部教育学。” (六)、“教师中心”的理论化。赫尔巴特无疑是将“教师中心”理论化的集大成者。虽然教学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但他决不允许我们忘记人的

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中,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上级组织和学校工作计划,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现就将本学期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本人一贯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与安全、法制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除了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外,还注意结合地理教学内容采取比较灵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广泛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尤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所任七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严格执行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抓好课堂常规教学。坚持参加校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积极参加公开课听课和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吸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和新课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通过课内创设教学情景,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视、听、说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外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地理这门功课,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经过努力,所任各班教学质量连续不断进步,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方面还存在经验不足的缺陷。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姓名:席许苛 学号: 104754140136 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方向:地理教育 课程名称: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任课教师:陈德广 上课时间:2014.09—2015.01(周二9-10节)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席许苛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而探究式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大量不足,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此,我简单谈一下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依据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课题探究和项目(活动)设计四类。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属于课堂探究。新高中地理教材强化了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点,以正确阐述人地关系为基本线索,构建知识框架,并附有大量图表、阅读材料及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一强化就要求地理教师应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探究式教学概述 1.1 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对知识质疑并进行研究、思考、调查的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首次将探究的方法引入到教学之中。在他看来,科学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获得的方法。探究式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主张利用探究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教材与学习材料,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对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反思和总结,最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 1.2 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7830519.html, 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骆志敏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19期 一堂好的地理课,学生在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其中的德育所在。而语言则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科学准确,通顺流畅,富有启发性,而且要特别注意语言艺术。如果教师的语言自然生动、情感激越、幽默风趣,则能做到“春雨润物细无声”;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语焉不详、言不由衷,则会“模模糊糊”,德育渗透将达不到目的。 一、充分展现语言的情感性。即赋予教材内容以适当的感情托尔斯泰说过:“语言应当是活生生的”,教师倾注感情的语言,往往具有动人的魅力,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教学过程中,语言要富有激情,以自身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煽起学生的思维热情,起到“扇子”作尉。同时,语调作为、一种调料,要讲究抑扬顿挫,惟妙惟肖,富有感情色彩和强烈的情感,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的投入,使其如痴如醉,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之中。比如教师在讲述祖国的大好河山、山南海北时,应以深刻正确,饱含激情的语言,自然流露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审美情感,从而以情动人,以情激情,感染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切忌矫揉造作、拿腔作调、情绪过激,教师语言中所饱含的情感,也是真情实感,因为只有用自己美好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语言才能声情并茂,使学生心悦诚服。 二、加强真实异向开拓。地理教学语言应通俗明白浅显易懂。、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其前提条件是教师使学生听懂。如果教师的语言刁钻晦涩,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莫名其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朴实无华、自然流畅。犹如春风化雨,吹入学生的心田。例如,讲“地球形状”时,教师可用层层设疑的方法和学生这样交谈:是谁首次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用环球航海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现在利用卫星的精密测量,得知地球并非正球体,而是个“三轴椭球体”你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凝聚了多少地理探险家和科学家的实事求是、执着追求的科学态度吗?……。教师朴实的语言,自然的点拨,声声入耳,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循着你的思路,逐步领悟了知识中所蕴含的意义,邪就是要珍视知识,努力学习,勇于攀登。切忌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且要注意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同步进行,要避免跳跃式“说教”,否贝怀仅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断档,而且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抵触情绪。 三、坚持乐学并举。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地理教学中,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要注意恰当的时机、适当的内容,且内容要真实自然,这样才能催化感情,深化理智,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城市环境污染”时,我看到教室比较脏,便笑着说,我以后得带两样东西来、了,一个是大墨镜,一个是大口罩,你们说是吗?学生听完后,先是面面相觑,马上便恍然大悟,对教室进行了快速净化。教师这

2019高考地理练习11区域可持续发展解析版

夯基提能卷11 区域可持续发展 夯基提能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贵州遵义调研]世界上的风电场多建在陆地上,而英国却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下图是英国海上风力发电场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说法与英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原因不相符的是( ) A.海上风能平稳 B.降低投资成本 C.岛国海岸线漫长 D.减小土地利用压力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发展海上风电的原因。风能属于清洁能源,英国位于盛行西风带,常年吹偏西风,加上海上风能平稳,有利于海上风电场建设;海上风电场建设要克服海水的侵蚀等问题,投资成本高;英国为岛国,海岸线漫长,海洋空间广阔,有利于海上风电场建设;在海上发展风电可以减小土地利用压力。 2.一般而言,海上风力大于陆地,原因是海上( ) A.气压低 B.气温高 C.摩擦力小 D.气压梯度力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上风力大于陆地的原因。海洋下垫面单一;而陆地的下垫面高低起伏,加之植被分布等因素,导致风在陆地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等的情况下,风在海洋上受到的摩擦力小,所以风力大,故C项正确。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海洋在不同季节和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气压有时高于陆地,有时低于陆地,故A项错误;海洋和陆地在不同季节和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气温各有高低,故B项错误;海洋上的气压梯度力不一定大于陆地,故D项错误。 3.英国风电场所在海域,风力发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改变大气环流 B.改变大气降水 C.干扰海上航运 D.干扰GPS定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影响。英国在海上进行风力发电利用的是盛行西风,并没有改变大气环流,故A项错误;海上风力发电对大气降水没有影响,故B项错误;在海面上建设了风力发电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上航运,故C项正确;海上风力发电对GPS定位没有影响,故D项错误。 下图为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及伦敦气候资料统计图。泰晤士河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夏季多于冬季。读图,完成4~6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