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肠肽

脑肠肽

脑肠肽
脑肠肽

其他答案

在脑和胃肠道中双重分布的肽类。1931年,恩勒(von Enler)和加德姆(Gaddum)在研究体内乙酰胆碱分布时意外发现,马脑和小肠提取物都可刺激兔肠平滑肌收缩,此作用不受阿托平阻断,证明其不是乙酰胆碱。当时命名为P物质。40年后,此物质从脑和肠中分离出来,证明其有效物质为同一分子,由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双重分布的肽类有:

从脑和胃肠道(包括胰腺)中均被分离的有P物质,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胆囊收缩素,胰液素。

从脑中被分离,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显示胃肠道中有相应物质的有:脑啡肽和内啡肽,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从胃肠道中被分离,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显示脑内有相应物质的有:血管活性物质,蛙皮素,组异肽,胰岛素,高糖素,胰多肽,胃动素。

从其他部分分离出来,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显示脑和胃肠道内有相应物质的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Ⅱ,生长激素。

脑-肠肽的作用途径可分为循环着的和局部作用的两大类。胃素,胆囊收缩素,胰液素,胰多肽,抑胃肽,高糖素,胰岛素,胃动素,肠高糖素,神经降压素和生长抑素为循环着的肽类。这一类特点为:(1)在胃肠道上皮细胞均发现有产生这些肽的相应内分泌细胞;(2)在进食或刺激下可引起释放,使血浆内该物质浓度升高;(3)外源性给予该种肽类物质,其生物效应可复制。局部作用的肽类不出现在血液循环中,只存在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和神经纤维中,通过旁分泌或神经分泌而起作用。

一、内分泌腺和激素分泌细胞

1 .内分泌腺人体的内分泌腺主要包括:① 下丘脑和神经垂体(垂体后叶);

② 松果体;③ 腺垂体(垂体前叶和中叶);④ 甲状腺;⑤ 甲状旁腺;⑥ 内分泌胰腺(包括胰岛和胰岛外的激素分泌细胞);⑦ 肾上腺皮质和髓质;⑧ 性腺(皋丸或卵巢)。此外,也有人将胸腺和胎盘列为内分泌腺,但它们的主要功能不是内分泌调节。

2 .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细胞系统亦称为胺前体摄取和脱羧(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 -carboxylation , APUD)细胞系统。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脑、胃、肠、胰和肾上腺髓质。在其他组织中,也散布有数目不等的APUD 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肽类与胺类激素。

3 .组织的激素分泌细胞非内分泌组织的细胞也往往具有激素和/或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功能如心房肌细胞(ANP)、脂肪细胞(leptin)、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素)、成纤维细胞(FGF)等。

二、激素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

1 .合成肽类激素的细胞这类细胞的共同特点是:① 与激素合成相关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含量丰富;② 胞浆内含有膜包裹的分泌颗粒,颗粒内含肤类激素及其前体;③ 细胞常排列成索状或团块状,有时形成滤泡或具有特殊分化的

膜结构。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细胞除上述特征外,还具有神经电活动、神经元突触连接结构和对神经递质有生理反应等特点。胃、肠、胰等组织的APUD 细胞胞浆透明,可单个或三五成群夹杂在主质细胞间隙中。

2 .合成类固醇类激素的细胞此类细胞的共同特点有:① 与激素合成有关

内分泌激素(endocrine hormone) 是细胞分泌的微量活性物质,由血液输送至远处组织并通过受体而发挥调节作用的化学信使物质。但现代内分泌学已将激素的范围扩展到具有局部调节作用的旁分泌活性物质和具有细胞自身调节作

用的自分泌活性物质。分子结构清楚者称为激素,结构尚不明确者称为因子(factors)。

(一)激素分类的滑面内质网含量丰富,线粒体晴常呈管泡状,但无分泌颗粒;② 胞浆的脂质小滴较多,其中含有供激素合成的胆固醇;③ 细胞呈弥散性或成群分布。

三、激素

在人体内,已知的激素和因子已有200 多种,一般根据化学结构分为四类。

1 .胺类激素和蛋白质激素亦称为含氮激素,均由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的一级结构。由前激素原(prepro-hornlone)基因(DNA)编码,转录mRNA 后在核糖体翻译出肽链,形成的前激素原再经裂肽酶作用和化学修饰加工,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激素。

2 .胺类激素其原料为氨基酸,如儿茶酚胺由酪氨酸转化而来;色氨酸在脱羧酶或羧化酶催化下生成血清素或褪黑素(melatonin)。

3 .氨基酸类激素由氨基酸衍生而来,如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s,TH)由酪氨酸经碘化、偶联而成。

4.类固醇类激素其骨架结构为环戊烷氢菲。在肾上腺皮质、性腺或其他组织内,经链裂酶、羟化酶、脱氢酶、异构酶等作用后,转变为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醇)、雄激素(如睾酮与二氢睾酮)、雌激素(如雌二醇)、孕激素(如孕酮)。在肝和肾内,胆钙化醇可被先后羟化为25-(OH)D3及1,25-(OH)2D3。

(二)激素的合成与贮存

如前所述,肽激素的合成与一般蛋白质相同,激素以分泌颗粒形式贮存。非肽类激素的合成方式各异。激素在体内的贮存量十分有限,但贮存在甲状腺滤泡细胞外腔中的TH可满足机体数个月之需。

(三)激素分泌方式

1.内分泌(endocrine)分泌的激素先进入毛细血管,再经腺体静脉进入体循环(下丘脑激素先进入垂体门脉系统,内分泌胰腺激素先进入门静脉),随血液分布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与靶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发挥调节作用。

2.旁分泌(paracrine)一般不进入血液,仅(或主要)在局部发挥作用。

3.自分泌(autocrine)自分泌激素反馈作用于自身细胞,是细胞自身调节的重要方式之一。

4.胞内分泌(intracrine)由胞浆合成的激素直接转运至胞核,影响靶基因的表达。

5.神经分泌(neurocrine)神经激素由神经细胞分泌,借轴浆流沿神经轴突运送至所支配(或贮存)的组织(如神经垂体),或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靶细胞的激素合成和分泌。

此外,还有并邻分泌(juxtacrine)、腔分泌(solinocrine)和双重分泌(amphicrine)等激素分泌方式,后两者是激素进入腺腔、腺导管或消化道的一种分泌现象,腔分泌只分泌激素而双重分泌可同时分泌激素和外分泌物质。

(四)激素转运

激素的转运载体为蛋白质,具有与激素结合的相对特异性。例如,血浆白蛋白和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ransthyretin)可转运小分子激素物质,其特异性不高。特异性转运蛋白主要有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皮质醇结合球蛋白(CBG)、胰岛素结合蛋白、GH 结合蛋白、IGF 结合蛋白、胰高糖素样肽-1 结合蛋白等。

(五)激素的降解与转换

肽类激素的半衰期短,一般约3~7min 。类固醇类激素的半衰期依激素的类型和分子结构而异,但一般均较肤类激素长,多数为数小时,少数可长达数周以上。激素在改变分子结构或在体内代谢后,其半衰期可缩短或延长,例如25-(OH) D3 的半衰期约2~3 周,经肾小管上皮细胞1a-羟化转变为l,25-(OH)2D3后,其半衰期明显缩短(6~8h)。T4和睾酮在外周组织中可分别转化为T3 和二氢睾酮,其生物活性均增加。

多数激素在肝、肾和外周组织降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故肝、肾功能减退往往影响激素的灭活。例如,肝功能严重障碍者,雌激素的降解明显减慢,半衰期延长。肤类激素亦可在合成该激素的细胞内降解,并形成调节激素代谢和生物活性的另一途径。例如,甲状旁腺主细胞内的PTH 水解酶与PTH 颗粒共存于同一分泌颗粒中,这可能是防止过多PTHS 、分泌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六)激素的分泌节律

1 .生物节律人体中的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s)可发生于一个细胞、一种组织或器官、一个生物个体或一个生物群体。许多激素的分泌具有脉冲节律性。在激素清除率相对恒定状态下,激素的血浓度主要受分泌脉冲频率和振幅的影响。血浓度变化周期自数分钟(如神经递质)、数小时(如LH 、TRH 、睾酮、皮质醇、生长激素、泌乳素、TSH 、醛固酮等)、数天(如FSH) ,至数周(月经周期调节激素)、数月(季节性节律,如T4 、l ,25 -(OH )

2 D

3 、妊娠)不等。在人的一生中,同一激素的节律分泌也是变化的。一般来说,激素的半衰期越短、脉冲变化越明显。

2 .昼夜节律个体的生长、发育、代谢和环境变化及神经-内分泌的“生物钟”现象与下丘脑的视上核活动有关,并与褪黑素的昼夜节律分泌有密切联系,而褪黑素的分泌又是由光照和血清素能神经调节的。在病理情况下,激素的节律性分泌可有显著改变,如Cushing 综合征患者的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往往先于血皮质醇浓度的升高,测定皮质醇及ACTH 的昼夜节律性有助于Cushing 综合征的早期诊断。

3 .血液激素浓度的昼夜变化下丘脑昼夜活动的节律性和激素脉冲性分泌引起垂体激素的血浓度波动。例如,血皮质醇的昼夜节律是垂体ACTH 节律性分泌(来源于CRH 分泌的节律性)的反映。

4 .尿液成分浓度的昼夜变化尿液中的激素、激素分解产物、电解质或其他成分的昼夜变化是代谢调节激素、进食、体力活动、肾脏调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相对恒定条件下,尿量、钙、钾、钠、儿茶酚胺及其他代谢产物均有昼夜节律性波动。白昼排出较多,夜间排出减少,差值可达1 倍以上。

(七)血浆激素组分的不均一性

激素组分包括激素原、活性激素变异体、活性激素单体、二聚体、多聚体、激素的分解片段等,肽类激素和类固醇类激素均存在血浆激素组分的不均一现象。分析测定结果时必须考虑测定的组分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八)激素合成与分泌的调节途径

1 .内分泌调节激素要发挥对靶组织(靶细胞)集的调节作用,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① 激素具有正常的“生物活性”(即激素的分子结构正常),变异型激素或激素原的活性下降或缺乏;② 如激素为非水溶性物质,转运时要与激素转运蛋白结合,将激素运抵靶细胞。有时,水溶性激素(如胰岛素、IGF 、GH 等)也以与转运蛋白结合的形式运输,其意义可能是减少游离激素的浓度波动和降解,转运蛋白起着贮存、缓冲和调节激素活性的功能;③ 靶细胞受体的结构、受体-激素结合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正常;④ 受体后信号转导系统和级联反应(cascade reaction)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常;⑤ 促激素与靶激素或被调节代谢物之间形成正性兴奋或负性抑制的反馈调节环,使激素的分泌量或代谢物浓度迅速而严格地控制在机体所需的范围内;⑥ 靶细胞对激素的反应性和激素整体活动的协调性需要免疫调节和(或)神经调节参与。以上调节环路的任何步骤异常都可能导致内分泌代谢疾病。

2 .旁分泌/自分泌调节旁分泌和自分泌是局部激素调节和组织重建(remodehng)调节的主要方式。机体根据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局部调节系统和调节机制。例如,内分泌胰腺的A 、B 、D 细胞的调节具有同种细胞之间的整合性和协调性,以保证对血糖浓度快速而精细的调节。而在睾丸组织中,由内分泌和旁分泌激素、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代谢产物等组成的局部调节系统是维持正常的睾丸激素分泌和睾丸生殖功能所必需的。

(九)激素与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的相互联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医学考试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7855225.html,] ;原文链接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7855225.html,/weisheng/nkzzys/fudao/220612676.html

脑肠肽

其他答案 在脑和胃肠道中双重分布的肽类。1931年,恩勒(von Enler)和加德姆(Gaddum)在研究体内乙酰胆碱分布时意外发现,马脑和小肠提取物都可刺激兔肠平滑肌收缩,此作用不受阿托平阻断,证明其不是乙酰胆碱。当时命名为P物质。40年后,此物质从脑和肠中分离出来,证明其有效物质为同一分子,由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双重分布的肽类有: 从脑和胃肠道(包括胰腺)中均被分离的有P物质,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胆囊收缩素,胰液素。 从脑中被分离,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显示胃肠道中有相应物质的有:脑啡肽和内啡肽,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从胃肠道中被分离,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显示脑内有相应物质的有:血管活性物质,蛙皮素,组异肽,胰岛素,高糖素,胰多肽,胃动素。 从其他部分分离出来,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显示脑和胃肠道内有相应物质的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Ⅱ,生长激素。 脑-肠肽的作用途径可分为循环着的和局部作用的两大类。胃素,胆囊收缩素,胰液素,胰多肽,抑胃肽,高糖素,胰岛素,胃动素,肠高糖素,神经降压素和生长抑素为循环着的肽类。这一类特点为:(1)在胃肠道上皮细胞均发现有产生这些肽的相应内分泌细胞;(2)在进食或刺激下可引起释放,使血浆内该物质浓度升高;(3)外源性给予该种肽类物质,其生物效应可复制。局部作用的肽类不出现在血液循环中,只存在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和神经纤维中,通过旁分泌或神经分泌而起作用。 一、内分泌腺和激素分泌细胞 1 .内分泌腺人体的内分泌腺主要包括:① 下丘脑和神经垂体(垂体后叶); ② 松果体;③ 腺垂体(垂体前叶和中叶);④ 甲状腺;⑤ 甲状旁腺;⑥ 内分泌胰腺(包括胰岛和胰岛外的激素分泌细胞);⑦ 肾上腺皮质和髓质;⑧ 性腺(皋丸或卵巢)。此外,也有人将胸腺和胎盘列为内分泌腺,但它们的主要功能不是内分泌调节。 2 .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细胞系统亦称为胺前体摄取和脱羧(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 -carboxylation , APUD)细胞系统。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脑、胃、肠、胰和肾上腺髓质。在其他组织中,也散布有数目不等的APUD 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肽类与胺类激素。 3 .组织的激素分泌细胞非内分泌组织的细胞也往往具有激素和/或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功能如心房肌细胞(ANP)、脂肪细胞(leptin)、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素)、成纤维细胞(FGF)等。 二、激素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 1 .合成肽类激素的细胞这类细胞的共同特点是:① 与激素合成相关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含量丰富;② 胞浆内含有膜包裹的分泌颗粒,颗粒内含肤类激素及其前体;③ 细胞常排列成索状或团块状,有时形成滤泡或具有特殊分化的

脑肠肽的种类

脑肠肽的种类 1 概述 脑肠肽是指在胃肠道和脑中双重分布的肽类统称。胃肠道是动物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能分泌多种不同的激素,目前已发现的50多种胃肠肽中,至少有20多种也分布于脑中。其中参与食欲调节的脑肠肽,如肽YY(PYY)、胰多肽(PP)、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胆囊收缩素(CCK)见表。脑肠肽由胃肠道分泌并传递信号到下丘脑、脑干,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和神经元通路调节食欲和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 表脑肠肽的概述 脑肠肽释放位置器官受体体重调节作用 PYY远端小肠(L-细 胞)小肠Y2 增加饱感 增加能耗 长期调节体重 可能对防治肥胖有作用 PP胰岛(F细胞)胰腺Y 4 增加饱感 增加能耗 可能对防治肥胖有作用 Ghreli n 胃黏膜 (X/A样细胞) 胃GHS-R1a 摄食引发剂 长期调节体重 营养物质分配 可能对防治肥胖有作用 GLP-1远端小肠(L-细 胞)大肠GLP-1R 增加饱感 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可能对防治肥胖有作用 增加饱感

CCK近端小肠(I细胞)小肠CCK-A可能对防治肥胖有作用 2 Ghrelin 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是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HS-R)的内源性配体,是一种胃源性促生长激素释放多肽,也是第一个被确认的末梢具有活性的促食欲因子。它主要是由胃组织泌酸腺的X/A样细胞分泌,也在小肠和下丘脑中少量表达。Ghrelin有28个氨基酸,在第3个丝氨酸残基上有1个酰化的侧链,侧链对于结合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有重要意义。它需要蛋白修饰才具有生物活性,这种修饰包括中链脂肪酸分子尤其是辛酸酯的附着,酰化作用的酶是胃o-酰基转移酶(GOAT)。去酰化Ghrelin不能结合GHS-R,也不能增加摄食量。研究表明Ghrelin与摄食关系密切,具有促胃肠动力作用,可促进摄食、刺激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 3 GLP-1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GLP-1)属于肠促胰岛素家族,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GLP-1由回肠和结肠黏膜的L-细胞内的胰高血糖素原剪切产生,与胃泌酸调节素(OXM)是同一基因不同片段的翻译产物。GLP-17-36是主要的循环激素,而食物是释放这种激素的主要来源,实际摄食量也影响其释放的时间和数量,快速消耗蛋白如乳清蛋白将促进GLP-17-36的释放,而慢速消耗蛋白如酪蛋白将对其释放产生抑制作用。GLP-1受体存在于下丘脑,其中在下丘脑弓状核、室旁核及视上核高表达,GLP-1作用于GLP-1受体发挥抑制摄食的作用。 4 CCK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是由小肠I型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作用于CCK-A 和CCK-B两种受体,研究表明,CCK-A受体对CCK的厌食作用有影响。CCK是一种致饱激素,它作用于下丘脑食欲中枢可产生明显致饱效应,同时可使胃排空延缓及摄食减少,其主要通过作用于幽门及胃平滑肌上CCK-A受体、迷走—迷走反射以及中枢边缘系统,舒张近端胃、提高幽门括约肌的张力,进而延缓胃的排空。 5胰多肽家族

肠神经系统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肠神经系统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296?圈医兰凼塾堂坌盟o05年7月第32卷第7 肠神经系统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陈敏综述;罗和生审校 摘要: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神经肽不仅在畅神经元合成,而且 存肠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胞也ff合成淋巴细胞表达大部分神经肽的受体淋巴细 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肠上皮细胞都能对这些神经产生应答,并促增生或抗增生的反 应,还能影响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一些神经肽,特别是胆囊收缩素,促胃泌素 释放肽和神经降压素,似乎rf为闻疾病或胃肠道切除而不能接收肠正常反馈的患者维持 黏膜免疫. 关键词:神经呔;肠神经系统;Hjj捌关淋巴组织;免疫系统 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69(2005)07-0296,-04 l肠神经系统(entericnervoussystem,

ENS) ENS首先由英国生理学家Langley发现(1921)并命名为肠神经系统:ENS是胃肠 壁内的自主神经系统,具有独立于大脑而行使其功能的完整结构.实验证明,一个离体胃或 一 段离体小肠放在含饱和氧的生理溶液中可以自动收缩达10~20h,并能对电或各种化学刺激起良好反应,完成胃肠蠕动局部神经反射,说明胃肠壁内有一个完整的反射装置,从一级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到支配胃肠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并独立于大脑之外的肠神经系统,称之为肠脑.胃肠运动功能的神经调l节主要依赖三个系统即中枢神经,自主神经和肠神经系统: 目前发现人肠神经元的总数达到8~l0亿个, 相当于整个脊髓内所含神经元的总数分为三种类型的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任何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的突触联系均可在ENS中看到.ENS神经网络中,具有大量含有脑肠肽的神经元,对胃肠运动的兴奋,调节和抑制起重要作用.ENS中主要的兴 奋性递质有乙酰胆碱,速激肽,阿片肽和5一羟

肠脑学说及其临床应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肠脑学说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王文举, 李克钧, 韩世春, 周翔, 张洪顺, 潭涛, 刘胜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推拿科,天津市,300193 刊名: 中国临床康复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年,卷(期):2004,8(16) 参考文献(8条) 1.胡仁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新技术 2002 2.朱智明;段立平;高连如脑肠肽与肥胖[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3(21) 3.翟森神经生物化学 1981 4.田明清中医学的经络实质探讨 2004(03) 5.田明清中医学气的电实质探讨[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3(23) 6.胡云章经络的本质-蛋白质电传感效应 1995 7.薄智云腹针疗法 1965 8.王文举中华腹部推拿奇术 199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车旭东.石志超.安照华推腹点穴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2005,23(7) 2.五耀堂推腹可治哪些病[期刊论文]-家庭保健2011(2) 3.刘明军.王之虹.张欣.卓越.陈邵涛运腹通经推拿法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脂肪代谢的影响[期刊论文]-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 4.车旭东.安照华推腹点穴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探析[期刊论文]-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2) 5.中里巴人"推腹法":推走慢性病[期刊论文]-家庭科学·新健康2009(12) 6.陈鹏飞.罗洪洁.Chen Pengfei.Luo Hongjie马寿椿教授与癌症中医支持疗法[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7,25(10) 7.欧云喜振腹推拿对改善Ⅱ型糖尿病运动能力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02(6) 8.张欣.刘明军.李冬梅.卓越运腹推经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2009,29(12) 9.骆仲达.骆竞洪腹诊推拿手法与其他推拿的比较[会议论文]-2009 10.丛德毓.胡金凤.王立新.王宇峰.吴兴全.邹权腹背推拿对亚急性衰老家兔血清SOD、MDA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 引用本文格式:王文举.李克钧.韩世春.周翔.张洪顺.潭涛.刘胜肠脑学说及其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4(16)

动物胃肠肽的研究进展

动物胃肠肽的研究进展 胃肠肽(gut peptide or gastrointestinal peptide)是指神经组织及内分泌组织所产生和释放,并起着循环激素及(或)局部调节肽和(或)神经递质作用的活性肽类物质[1]。胃肠肽主要由胃肠道的物理或营养刺激而产生,起自分泌、旁分泌和神经分泌调节信号的作用。多种胃肠肽同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作用,被称为脑肠肽,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代谢信息反馈的通道[2]。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胃肠肽不仅参与动物机体对摄食和营养摄取等活动的调控,而且还参与胃肠酶分泌,消化道运动,胰腺等消化腺体的生长及分泌,血糖调节,免疫活动调节,休克保护,癌症细胞的发育调节等一系列重要功能的调节和控制,因而已成为动物生理代谢及信号传递途径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动物胃肠肽的研究历史、主要类型、结构、功能及对性成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胃肠肽的研究历史及其概述 1.1 胃肠肽的定义和发现 促胰腺素(secretin)是第一种被发现的胃肠肽,于1902年由Bayliss W M 和Starling E H 于胰腺中发现[3]。Yehuda Handelsman 和Daniel Portel 指出此发现不仅是胃肠肽研究的起点,同时也是整个内分泌学的开端[4]。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大量胃肠肽先后被发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胃泌素[5]和分泌素[6]几乎同时被纯化,开启了内分泌生化时代的大门。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40余种胃肠肽[4],胃肠肽的研究在内分泌学研究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 1.2 胃肠肽的基本特征 胃肠肽由胃肠道不同细胞分泌,相互之间结构和功能差异较大。但是大多数胃肠肽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胃肠肽的生化基础不随组织变化而变化,因此胃肠肽在不同部位的受体及作用机制都是相同的;(2)胃肠肽往往以多种形式存在,更小、更有活性的形式包含在更大且更稳定但活性更低的形式之内。不同胃肠肽可能具有相同的肽链特征,但是却不能说明其是否有相同的起源或者只是趋同演化的效应;(3)所有胃肠肽基底水平都很低(<100pg/mL),通常是由大分子前

“脑肠相通”假说及意义

“脑肠相通”假说及意义 张思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脑肠相通”理论假说提出的依据。认为脑肠肽的发现使假说成为可能;神经胃肠学的建立为假说开辟了新篇章;脑肠病交互作用的临床报道奠定了假说实践基础。生活 习性、环境的变迁,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时代需要。假说的提出对于丰富中医整体观、脑肠病的防治有 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肠相通;假说;依据;必要性;意义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Hypothesis and Implication of Brain- Intestine Connection ZHANG Si-chao (Shan dong university of TCM,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hypothesis of brain-intestine connection from 3 perspectives,suggesting the discovery of brain gut peptide make the hypothesis possible.And the neuro-gastroenterology offers another foundation.The clinical report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rain-intestinal disease is the base of this hypothesis.This article also studies the changes in life style and environment.This hypothesis is vital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reatment of brain-intestinal disease. Key words:brain-intestinal connection ;hypothesis;base;necessary;implication 脑为奇恒之府,位置最上,元神所居之地。大肠为传化之腑,腑之最下,糟粕汇集之所。精汁之清藏于脑,不容浊气侵;水谷之浊聚于肠,排出须有时。如此浊气出,精汁藏,则脏腑得养,气机调畅,神乃正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言语、运动等均能保持正常有神状态。故提出“脑肠相通”新的理论假说,认为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促进,病理上相互影响。 1.假说提出的依据 1.1脑肠肽的发现使脑肠相通假说成为可能 二十世纪,脑肠肽的发现成为研究脑病的亮点,许多胃肠激素存在于脑组织中,而原先认为仅存在于脑组织的肽也在胃肠中发现。Pearsa指出,胃肠道的肽类分泌细胞和脑内的肽类神经元在胚胎发生上是共同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1]。P物质是最早在脑和肠同时发现的神经肽。早在1931年V on Euler和Gaddum在研究体内乙酰胆碱的分布时,意外地发现马脑和小肠的提取物都含有一种活性相同的物质,它能刺激兔离体空肠平滑肌收缩,当时称之为P物质(pomder)。60年代末期,英国的Prarse,意大利的Solcia等阐明了胃肠内许多内分泌细胞的定位、形态、分布及其分泌特点,并证明脑肠这两个部位中的有效物质确为同一分子,它分布于脑内,也存在于消化道管壁的各层。在肠肌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中有大量含P的细胞体,它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近来,又发现了脑啡肽(ENK)神经元、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元、生长抑素(SOM)神经元等。ENK神经元存在胃肠道壁内神经元中,VIP神经元分布在胃肠道的所有各层,参与胃肠道的推进运动、括约肌运动、分泌和吸收过程以及局部血液的调节,SOM神经元分布于整个胃肠道,在鱼类、两栖类、哺乳类和人类的胃肠道中都有,它参与蠕动和消化间期运动的调节。从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脑肠肽不论是在胃肠道作为胃肠激素,还是在神经系统作为神经信息的传递物质,在产生、释放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一些共同点,显示了神经系统和胃肠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近几年来在中枢和外周神经元中已发现有50多种肽类物质,具有脑肠双重分布这一特点。 随着脑肠肽概念的提出及研究,发现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的起源与功能上,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消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6-07T09:25:33.0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作者:李杰 [导读] 目前发现与 FD 有关的脑肠肽多达 10 余种,随着相关脑肠肽研究的不断进展必将给 FD 的诊治带来改观。 河南省平舆县中医院 463400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症状显著的 FD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对这一群患者的诊治是目前消化领域研究的热点。FD 的发病机制包括遗传易感性、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功能失调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脑肠肽在脑肠轴各个环节的交互作用中起到了连接和调控介质的功能。目前发现与 FD 有关的脑肠肽多达 10 余种,随着相关脑肠肽研究的不断进展必将给 FD 的诊治带来改观。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脑肠轴;脑肠肽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FD)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D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脑肠轴的异常,动力障碍,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以及内脏感觉过敏等相关因素。其中脑肠轴的异常是FD发生的本质因素,各种因素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均会引起脑肠轴中胃肠激素水平紊乱,最终导致FD。脑肠轴的分子基础在于脑肠肽,但脑肠肽在FD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相关临床应用也不成熟。本文将对FD相关的脑肠肽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F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胆囊收缩素 CCK 是一种由小肠Ⅰ型细胞分泌的 BGP,与位于胆囊、胰腺、胃肠平滑肌、中枢边缘系统海马和杏仁核以及外周神经上分布的 CCK-A 受体结合,可以促使胆囊收缩及胰液分泌,还能延缓胃排空,并诱发饱胀感觉。外源性 CCK 可以刺激具有 5-HT 释放能力的神经元,进而影响中枢性进食感觉和胃肠运动。 2.瘦素 瘦素由肥胖基因编码,是新发现的一种 BGP 类激素,由机体脂肪细胞、下丘脑和胃肠黏膜的主细胞分泌,其作用的部位在下丘脑,可以调节摄食行为、减少能量消耗以及发挥下调动物进食量的作用。瘦素与胃肠道功能的关系也很密切。近来的研究表明,空腹状态下血中瘦素的浓度很低,而进餐后的消化运动期间其血中的水平迅速升高,抗瘦素血清可以有效阻断这一由进食所诱发的分泌水平改变,证明瘦素是启动并参与消化期胃肠运动的激素之一。 目前多个研究表明,瘦素可能在 FD 患者胃肠动力异常扮演一定的角色。陈莹等人的一项关于 FD 患者中血清瘦素水平的研究显示,在 FD 两亚型 PDS 及 EPS 中,血清瘦素水平均显著减低,其中 PDS 血清瘦素水平较 EPS 更低,说明FD 组患者中血清瘦素水平减低主要见于 PDS 组患者,PDS的病理机制可能主要与胃肠运动异常相关,这一病理生理的改变可能与瘦素在餐后的分泌异常减低有关,同时也提示对瘦素的检测可能有助于 FD 的分型。 3.促生长素 促生长素,即生长激素释放肽,主要由胃黏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生理状态下促生长素包括酰基化和非酰基化两种,二者的作用相反,酰基化的促生长素促进胃肠运动和十二指肠的排空,非酰基化的促生长素则可抑制食物摄取和减缓胃排空。 研究发现,促生长素是一种 MTL 相关肽,与 MTL 在结构及功能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胃排空障碍的 FD 患者中,促生长素水平显著下降,提示这一改变可能与 FD 的餐后不适症状有关。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是一种下丘脑分泌的神经肽,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释放。研究显示,位于下丘脑的室旁核(PVN)是 CRH 调节胃肠道功能的主要作用部位之一,向 PVN 注射 CRH 可抑制胃的排空,同时促进结肠的运动。此外,CRH 还参与应激状态下胃肠功能的调节,对胃及小肠的收缩有抑制作用。 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属于降钙素家族,可分为 α-CGRP、β-CGRP 两类,均发挥相似的生物学作用。目前在肠神经系统的内源性神经元和外源性传人神经的末梢中均发现有 CGRP 存在。CGRP 与其特异的受体结合后能激活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和蛋白激酶 A2 依赖的蛋白磷酸化过程,导致脊髓背根的神经元去极化,进而活化神经元。CGRP 异常表达所致的 FD 患者的胃肠感觉过敏症状可能是通过外周与中枢神经两条途径来实现的。研究发现,在部分 FD 患者的胃黏膜中 α-CGRP 的 mRNA 表达呈现异常增高,且其表达量与胃的机械性感觉阈值呈负相关,静脉应用 CGRP 能诱导出类似的胃伤害性扩张,而使用 CGRP 的拮抗剂能逆转这一病理过程。 6.5-羟色胺 5-HT 是一种吲哚衍生物,广泛分布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其中 90%在肠道嗜铬细胞中。5-HT 是一种旁分泌为主的 BGP 介质,发挥感觉换能器的作用,刺激胃肠蠕动和分泌反射,并将信息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目前已发现至少五种 5-HT 受体分布在胃肠道(5-HT 1、5-HT 2、5-HT 3、5-HT 4 及 5-HT 7),用于介导对胃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使用 5-HT 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可以有效调节胃肠动力及内脏感觉,缓解部分 FD 患者的症状。5-HT1B/D 受体激动剂舒马曲坦可通过促使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递质(主要是一氧化氮)的释放,使胃底、胃窦和幽门等多处平滑肌松弛,改善 FD 的餐后饱胀症状,提高胃的容受性。T 7.胃泌素 GAS 主要由位于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内的 G 细胞和位于胰岛的 D 细胞分泌。此外,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中也检测到 GAS 的存在。GAS 可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原和内因子的分泌,增加胃黏膜的血流,起到对胃肠道黏膜的营养和保护作用,并能广泛影响胃肠道的运动。GAS 的表达改变在 FD 发病中的作用目前仍有争议。有研究发现,FD 患者的血浆 GAS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存在胃排空延缓的 FD 患者其餐后血浆 GAS 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及胃排空正常的 FD 患者。 8.一氧化氮(NO) NO 是胃肠道一种主要的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抑制性神经递质,经由肠肌间丛内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激活后而合成、分泌,可以广泛引起平滑肌的舒张,包括食管下段括约肌、幽门括约肌、Oddis 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等,还可调节胃底容受性反射弧及肠蠕动反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