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大大气概论复习资料

北大大气概论复习资料

北大大气概论复习资料
北大大气概论复习资料

1.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天气系统属于热力环流?什么是焚风?焚风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已经知道因为热力差异,会造成高空气压梯度,而地面气压梯度则相反,因此造成了从热区吹向冷区的高空风,从冷区吹向暖区的地面风,如果考虑热的地方气流上升,冷的地方气流下沉,这样就组成了一个环流圈,称为热力环流。

许多地域性的风(局地环流)是热力环流,例如海陆风、山谷风和季风。

现在,凡是气流过山形成的干热风都已泛称为焚风。

其一,有降水时,潜热释放提供过山气流热能而使气温剧升,

其二,无降水时,空气自上层而来,经绝热压缩气温升高所致。

2. 三圈环流模型与实际大气环流在哪些方面不同?原因何在?极锋急流和副热带急流的平均位置在哪里?如何形成?

北半球的赤道与极地之间会形成三圈经向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个纬向风带——极地东风带、中纬度盛行西风带和低纬度东北信风带,以及四个气压带——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或称赤道辐合带)。南半球的情况则与北半球的分布对称。

因巨大陆地的影响,三圈环流模型中的理想气压带出现分裂,在海洋上形成了一些在一年中变化小的气压系统,称为半永久性气压系统。在北半球冬夏季存在的半永久性气压系统有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西洋百慕大高压。其中,阿留申低压夏季减弱很多,仅变成亚洲大陆低压的一个低槽。其它出现在陆地上的系统,如西伯利亚高压、加拿大高压、亚洲和北美热低压等系统,因它们在一定季节中经常存在,称为季节性气压系统。南半球气压系统变化不大,在副热带地区有4个高压中,而副极地低压带则形成为一连续围绕地球的槽。

极锋急流形成于极锋的上方,因为沿极锋,南北两边温度梯度很大,这样建立起很陡的气压梯度,因而形成强西风。

副热带急流位于热带对流层顶和中纬度对流层顶之间的地区,位于12km(200hPa)上空副热带高压的北部边缘,哈德莱环流圈朝极地的一边。因为哈德莱环流圈使暖空气流向极地,于是在30 N附近的高空出现了一个南北向有极大温度差异的边界,形成了一个没有伸向地面的锋面结构——副热带锋。这里因为温度差异大,导致气压变化大,从而出现强风。

3. 什么是涌升流?它是如何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在热带太平洋,赤道地区盛行的东风信风从东太平洋高压向西吹向中心在印度尼西亚附近的低压,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信风在南北半球均有指向高纬的分量,产生下层冷水涌升,称为赤道涌升。

1. 冷暖气团的天气、各类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的天气、锋面气旋控制下某地的天气状况如何?

热带海洋气团(mT)低层空气温暖而潮湿,通常不稳定。热带大陆气团(cT)产生于副热带干旱区,空气热而干燥,晴朗少云。

极地大陆气团(cP)气温低,空气干燥,低层稳定度高,天气晴朗,冬季多霜和雾。夏季受地面加热,天空容易出现表示晴好天气的淡积云。极地海洋气团(mP)最初具有与极地大陆气团类似的特性,但当移过较暖的水域时,它变得不稳定并具有较高的水汽含量,可能出现云和降水。

北极气团通常是冬季在冰雪覆盖的北极地表上形成,气团很冷可以向上延伸到很高的高度,水汽少,气层非常稳定。冬季入侵大陆时会带来暴风雪天气。

南极气团是南极大陆上形成的冷而干的气团,与北极气团相比,一般在所有季节它的下表面和内部大气温度都较低。

当热带气团进入赤道区并停留时就变性为赤道气团,但是这两种气团在对流层低层的大气物理特性没有明显的区别。这种气团形成的天气是湿热不稳定,天气闷热,多雷暴。

静止锋的显著特点是在锋两边地面风平行锋面吹,且方向相反。沿锋天气晴朗或部分有云。如果两气团干,则无降水。当暖湿气团在冷空气上面时,在广大区域会有大范围的云系和降水。我国准静止锋主要出现在华南、西南和天山北侧,常常形成持续的阴雨天气。

冷锋的典型天气特征是锋前进方向的前端,有锋里的积状云被高空风吹而延伸出的卷层云和卷云。在锋面附近,因暖空气上升剧烈形成积状云如高积云和积雨云等,积雨云会产生暴雨和强风,锋面气温骤降。在锋后,空气干冷,天气变晴,只有表示晴好天气的少量积云。

典型的暖锋天气:卷云逐渐被薄幕状的卷层云取代,然后天空云层加厚变低,我们看到高层云和云中太阳模糊的亮斑。高层云之后过来的是厚的雨层云,可以看到降雪,风也变大,气压缓慢降低。这时锋线大概距我们仍有数百公里,空中由雨层云也逐渐变成层云,但冷空气已经相当稀薄,空中小雪逐渐变成冻雨、雨和毛毛雨,较大地域会有小到中雨的天气。锋线靠近时,暖冷湿空气混合会产生雾。暖锋过境后,温度、露点升高,气压停止下降,降雨天气结束,层云和雾消失,天气变得晴好,只有少量的层积云,夏天空气潮湿时会有积雨云出现。夏季,当暖气团气层不稳定且湿度很大时,在暖锋中深厚的雨层云中常产生积雨云,伴有雷阵雨天气。当暖气团中水汽含量少时,锋上只会出现一些高、中云,很少有降水。

当冷式锢囚锋接近时,开始天气顺序和暖锋相似,高云降低并加厚为中、低云,在地面锋前有降水产生,气压下降。接着出现类似的冷锋天气,有大雨或阵雨,并伴随风的变化。在锢囚点附近天气最剧烈,随后天空变晴,气压上升,空气变冷。

当冷锋赶上暖锋,冷锋后冷空气不能抬起前面暖锋下更冷而重的空气,使冷锋骑在了暖锋的坡面上,即产生了暖式锢囚锋。与此联系的天气则类似暖锋天气。

总之,由于锢囚锋是由两条移动的锋面相遇而形成的,因此锢囚锋两侧均是降水区,锋上暖空气的抬升作用可以使降水进一步得到加强。

气旋:地面冷锋两侧有降水,接近暖锋的地方有阵性降水且降水区加宽。暖锋前有较宽的降水区,降水水区前部沿锋面移动方向云层增厚。

2. 简绘理想的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的垂直结构,并画出等压面图和水平流场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3. 叙述锋面气旋的发展和消亡过程?它因何才能得以发展并加强?

一、极锋的一部分相当于静止锋,冷暖空气平行锋面吹,建立了气旋性风切变。

二、初生气旋:适当条件下形成波状结构(锋面波)。波动性气旋沿锋面形成和移动。绕气旋的环流使锋上的波状结构变形。

三、受高空风控制,系统向东或东北移动,并在12-24小时逐渐变成一个发展完全的开口波。开口波–冷暖锋存在,但没有锢囚锋。波中最低气压中心位于两锋交界处。

四、中心气压非常低,围绕波的顶点可以有几条等压线环绕。当风吹向中心时,紧密的等压线导致较强的气旋性流动。风暴能量来自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势能转化为运动动能。凝结以潜热形式为系统提供能量。当表面空气向低压中心辐合时导致了动能的增加。快速移动的冷锋逐渐靠近暖锋。

五、当开口波向东移动时,中心气压继续降低,风吹的更加强劲。快速移动的冷锋逐渐靠近暖锋,使暖区变得很小。最终,冷锋赶上暖锋,系统变为锢囚锋。这个时候,风暴通常最强,有大范围的云和降水。

六、第五步形成的强烈风暴逐渐消散:因为锢囚锋的两侧是冷空气。没有了暖湿上升空气提供的能量,原风暴系统逐渐消散死亡。波动性气旋的生命周期为几天到一周以上。

波动性气旋发展的解释:发展气旋的斜压波动理论。假设一个短波通过这个区域,扰动的流场见右图。这样在流场中建立了不稳定条件(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称为斜压不稳定。

1. 高空气流支持随斜压不稳定的建立,空气的水平垂直运动加强了气旋性风暴的形成。冷暖平流加深了波动并与垂直运动相联系。

2. 急流的作用:强辐散导致弯曲的急流。在辐散区下面是上升的空气、云和发展的中纬度气旋风暴。急流在地面气旋上空移走空气,而给地面反气旋提供空气。弯曲的急流将使中纬度气旋向东北方向移动,而反气旋向东南方向移动。急流在地面气旋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辅助作用。

对于一个加强的风暴,必须有高层配合,即低压槽位于地面低压的西侧。当短波扰动了高层气流,就引起了不同的温度平流区,导致了高空槽的加深。同时,极锋急流形成波,并向发展的风暴南侧轻微摆动。当这些条件存在时,辐合和辐散区,连同上升和下沉空气,提供了风暴生长的能量转化,使气旋风暴加强。

第10 章

1. 普通雷暴单体的结构和天气与超级单体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在夏季散落分布的雷暴称普通雷暴(或气团雷暴),因为它们是在远离天气锋面的暖湿气团中发展生成。这些雷暴生命期短暂并很少产生强风和大的冰雹。

单个普通雷暴(气团雷暴)的生命期约为1~2小时,经历发展、成熟和消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称为积云期,是指从淡积云向浓积云发展的阶段。云下有潮湿空气进入云中,云内都是有组织的上升气流。随上升气流入云的水汽凝结而释放大量的潜热,导致云内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并使云内上升气流进一步增强。成熟期是从浓积云向积雨云过渡的阶段。由于受对流层顶阻挡和高空气流的作用,云体顶部向四周延展而呈砧状,因为高空强风使云顶冰晶向水平扩展。云的前部和上部仍以上升气流为主,在降水粒子的拖曳下云内出现有组织的下沉气流。一些风暴中,足够大的上升气流可以向上进入稳定大气,这种情形称为上冲。成熟期出现闪电、雷鸣和大雨(偶尔有小冰雹)。伴随降水的强、冷下沉气流导致地面强阵风,并在地面向四周扩散,形成与周围暖空气分界的阵风锋。消散期从云中下沉气流占主导作用时开始。在云的低层,下沉气流阻碍了上升气流,并切断了风暴的能量供应。在雷暴成熟期后的15~30分钟内,雷暴逐渐消散。缺少了暖湿空气的支持,云滴不再形成。从云中只能降下小雨,并伴随微弱的下沉气流。

超级单体雷暴是一个旋转雷暴,比通常的单体更巨大(尺度可达50km)、更持久(可维持一小时以上,曾观测到寿命长达7~8小时),并带来更为强烈的天气,例如葡萄大小的冰雹、具有危害性的地面风和大而持续时间长的龙卷。而且,超级单体具有一个近于稳定的、有高度组织的上升和下沉气流完美配合的环流,并与环境风的垂直切变有密切关系。

这时,高空风速往往很强,并导致强烈的风切;此外,风向也随高度变化,即从地面的南风转向到高空的西风。这种情形下,上升气流从风暴云右侧倾斜进入云体后,因风向的变化引起水平旋转,于是,气流便螺旋式上升进入云体。正是超级单体的这种旋转特性导致了龙卷的形成。

2. 雷暴云为什么带电?叙述云地间闪电的放电过程。

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起电理论,感应起电理论和温差起电理论。

(1) 感应起电理论

观测和研究表明,晴天的低层大气中存在着垂直向下方向的静电场,即地表面带负电荷,大气相对于地面始终带正电荷。

因此,在雷暴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感应作用下,降水粒子(雨滴或冰粒)中出现电荷分离,即粒子上半部带负电,下半部带正电。当降水粒子在重力场中降落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降水粒子的下半部与中性云粒子(小云滴和小冰晶)相碰后又弹离,弹离的云粒子将带走极化降水粒子下部的部分正电荷,从而使降水粒子携带净负电荷。另一种是降水粒子的下半部沿途选择性地捕获大气负离子而带有净负电荷,云中大量正离子则受到极化降水粒子下半部所带正电荷的排斥而留在云中。

经过重力分离,较轻的大气正离子或带正电荷的云粒子随上升气流到达云体上部形成正荷电区,携带净负电荷的较重的降水粒子则因重力沉降而聚集在云体下部,形成负荷电区。前者称为碰撞弹离起电机制,后者称为选择捕获大气离子起电机制。

(2) 温差起电理论

该起电机制的物理基础是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冰的热电效应。冰的分子中有一小部分处于电离状态,且温度较高时,H+和OH-的浓度也较高。若冰的两端维持稳定的温差,则高温端的离子将向低温端扩散,且H+在冰晶中的扩散比OH-快得多,结果使冷端具有相对多的H+,从而形成冰的冷端为正,热端为负。当具有不同温度的两块冰在一定条件下接触后再分离时,温度较低的将带正电荷,温度较高的将带负电荷。

云中存在两种温差起电机制,一种云中冰晶与下落的雹粒碰撞时因摩擦增温引起,对雹粒,增温局限于与冰晶接触的尖突部分,这里相对升温较高;而冰晶表面细密光滑,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升温较低。结果可使雹粒带负电,冰晶带正电。另一种是当云中较大的过冷水滴与下落的雹粒碰冻时,过冷水滴表面首先冻结而形成冰壳,随后内部冻结并释放冻结潜热,形成一内热外冷的径向温度梯度,致使外壳带正电,内部带负电。过冷水滴冻结的瞬间,因体积膨胀而使外壳破碎,这使得飞离的冰屑带正电,雹粒带负电。

经过重力分离,携带正电荷的较轻的冰晶和冰屑随上升气流到达云体上部,并在云体上部形成正电荷区;携带负电荷的雹粒则因重力沉降而聚集在云体下部形成负电荷区。前者称为摩擦温差起电机制,后者碰冻温差起电机制。

云地闪电过程是将云内的负电荷输送到地面、地面的正电荷输送到云内的放电过程。绝大多数的云地放电过程是这种电荷输送方式。闪电过程可分为梯级先导、回击、直窜先导、二次回击和直窜先导,甚至三次以上回击和直窜先导等放电阶段。

云地闪电从云内开始,沿某一路径,冲向云底再到地面的放电过程可分几步进行。每次放电通过约50m的距离,然后停顿约50μs,接着再放电前进约50米左右和停顿约50μs,不断重复向地面以梯级形式推进。这种梯级先导闪电非常迅速,通常人眼是分不清的。当梯级先导的末端接近地面时,沿着突出的物体从地面来的正离子流向上与之会合。会合后,大量电子流向地面,沿梯级先导路径,直径数厘米的较大较耀眼的回击闪电从地面向上冲到云中。这种先导和回击组成的一次放电过程称为闪击。人的眼睛没法分解闪击过程中的先导和回击,看到的只是一道连续的闪光。

在第一次闪击过后,空气中放电过程的离子通道建立了。尽管有时只有一次闪击,但多数情况下,是沿已建立的离子通道,在大约数十毫秒的间隔,先导—雷击重复出现。这种后来的先导称为直窜先导。它向下进行得更快,因为现在路径上的电阻变小了。当先导闪电接近地面时,从地面到云中的第二次回击要比第一次弱。一般情况下,一次放电过程会有3~4次闪击,即包括3~4个先导,每个都伴随一次回闪。闪电过程非常短暂,人的眼睛很少能分清单个闪击,因而闪电看以来就是连续闪烁的样子。

3. 举出一些龙卷形成的原因。如何进行龙卷的监测?

一种理论认为,从风暴中产生龙卷,上升气流一定要旋转。因为强雷暴可形成于强垂直风切的区域,导致了上升气流在风暴右后方(例如东行风暴的西南部)出现气旋式旋转。这些上升、旋转的气柱称为中气旋,它是一个低压涡旋,在超级单体风暴中它的直径可达10~15km。它向下可伸出云底,形成云底缓慢旋转的墙云(wall cloud)。墙云的出现是风暴中将要出现龙卷的不祥征兆。当空气从各个方向冲进低压涡旋,如果有足够水汽,这些空气扩展、冷却凝结为一个可见的云,即漏斗云。同时,中气旋垂直伸展和水平收缩(直径2~4km),使得旋转的空气加速向上。漏斗云下的空气被吸入核心,快速冷却和凝结,漏斗云也就向下延伸到地面,龙卷就出现了。漏斗外缘的空气旋转向上,而龙卷的中心空气是向地面的低压下沉。当空气下沉时,加热引起云滴蒸发,导致中心处是无云的区域。

另一种理论认为,边界层的风切(上部西风,下部东南风)导致出现接近南北方向伸展的水平旋转气流,从南看过去,气流绕水平轴顺时针旋转。这些由旋转气流组成的管子称为涡管。在雷暴发展过程中强上升气流作用,涡管被带进风暴中,成为两个垂直旋转的涡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出现两个龙卷风,即一个是气旋式的,另一个是反气旋式的。这种理论不能说明有时出现的强龙卷是如何从这些弱的涡管中发展起来的。也有人认为,涡管被带进风暴后,南边的一个就成为可以滋生龙卷的中气旋。

人们可以通过看和听来防备龙卷。观测雷暴低部旋转情况,这些旋转部位逐渐降低变成墙云。墙云是出现龙卷的征兆,从墙云中出现的小而快速旋转的漏斗伸向地面形成龙卷。此外,从几公里外可以听到多数龙卷的清晰的咆哮声,这是龙卷接触地面后发出的声音。

因为龙卷造成的灾害,必须有效地进行龙卷的监测。在美国,遥控飞机、多普勒雷达等先进设备已经被使用,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后,预测未来数小时的龙卷是否出现,并向公众发布龙卷预警。

第11章

1. 从温度、风和气压来说明北半球台风的空间结构。南半球的台风与北半球的有何不同?云系结构:螺旋状对流云带、台风眼壁云墙、台风眼晴空区

流场结构:低空气旋式辐合流入、高空反气旋弯曲流出、螺旋式上升、台风眼内下沉

热力结构:暖性;台风眼外,湿绝热;台风眼内干绝热,暖心。

南半球的台风与北半球的旋转方向不同。

2. 比较台风和中纬度锋面气旋的主要特征的差异。比较台风和龙卷风的平均尺度和强度,你认为哪个破坏力更强,为什么?台

风的灾害体现在哪些方面?台风对人

类有益处吗?

台风:正压,气团内,无锋,暖

心,热带海洋生成;

锋面气旋:斜压,气团间,有锋

面,中纬度大陆或海洋生成。

综合上述,自行回答!

台风的灾害,主要表现在大风、

风暴潮、暴雨、洪水、龙卷风和下击

暴流等诸方面。

有。

3. 热带的天气特征是什么?与中纬度的天气有何不同?热带天气中哪些条件适合台风生成?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列举一些初始扰动形成的例子。简述台风的生命史。简述台风形成的对流理论,它有哪些不足?

因为热带一年温暖,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很小,天气也就没有四季的特征。热带季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降水上,可分为干湿季节。当赤道辐合带(ITCZ)移到这一区域时,云和降水增多。在干季,降水是不规则的,一段时间大雨会持续几天,可能紧随其后的是极端干旱的一段时间。热带风一般从东、东北或东南吹来。热带海平面气压变化也很小。

在热带海域这样的天气中,太阳辐射对海面加热强烈,海面温度升高,海水蒸发,使水面的空气不稳定产生上升运动,因此可产生雷暴,周围空气从四面八方汇聚。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这些汇聚的空气就成了逆时针转动的涡旋了,有时候,涡旋就会加强成长为台风。

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至少必须有4个方面。

(1) 台风形成首先要求存在一个初始扰动,最常见的初始扰动场的就是辐合气流形成的涡旋、热带辐合带中的波动和东风波等。这些热带弱涡旋中心部位,气压低于周围地区,配合高层冷空气,于是涡旋周围湿空气流向中心并因为大气不稳定上升凝结,释放大量凝结潜热,提供了涡旋继续增强的能源动力。

(2) 台风形成需要暖性洋面。台风内部气体分子之间的运动摩擦会消耗巨大的能量,必须靠广阔热带海洋上释放的潜热来提供。另外,台风中心气压低,导致中心水面上涌翻腾(类似涌升流),可影响表面之下60m深处,因而需要洋面以下约60m厚度的海水温度在26.5℃以上。

(3) 科氏力效应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因为赤道附近科氏力小,因而一般在赤道附近南北纬各5度之内,观测不到台风。如果台风与下垫面之间没有摩擦,空气辐合时角动量守恒,因此,因为地转效应作用,即使在开始大的半径R i处气流没有旋转,当它们向台风中心辐合到较小半径R f处时,就获得切向速度,气流就开始旋转,当气流继续向中心辐合并旋转,离心力开始逐渐起作用,这时可用梯度风公式描述台风切向风速 ,旋转继续加强到一定程度,与增大的离心力相比,科氏力就可以忽略,这时就是向内的气压梯度力和向外的离心力达到平衡。使用旋衡风公式可得到距台风中心100km之内的台风切向风速,在北半球的夏季,由南半球过來的空气在低纬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东风会合而形成热带辐合区。该地区不但有大尺度的抬升,而且也有相当的旋转,是形成台风的主要地区之一。

(4) 整个对流层风的垂直切变要小。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的大小,决定着一个初始热带扰动中分散的对流释放的潜热能否集中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如果垂直切变小,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则凝结释放的潜热始终加热一个有限范围内的气柱,使之很快增暖形成暖心结构,初始涡旋能迅速发展形成台风。反之,如果上下切变大,潜热将被很快输送出扰动区的上空,不能形成暖心结构,也不可能形成台风。

雷暴周围空气从四面八方汇聚。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这些汇聚的空气就成了逆时针转动的涡旋了,有时候,涡旋就会加强成长为台风。

热带辐合带(ITCZ)是一个低压带,赤道信风向这里辐合。有时候,当沿ITCZ形成一个波动时,一个低压区就会发展起来并加强为台风。

有时候,从高纬度移到热带的锋面上产生的低压系统也可发展为台风。

此外流线被赤道弱低压槽影响成为热带波或东风波。其波长约2500m,以10~20km的速度从东向西运动。在槽东边,东南信风使气流辐合上升产生雷暴和阵雨。有时候,东风波中辐合区加强会成长为台风。

从热带扰动起始发展到台风风力达12级的这段时间,就是台风的形成阶段。随后是台风的加深阶段,即台风继续加深,一直到中心气压达到最低,风力等级出现最大的这段时间。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心气压不再加深,台风中心附近等压线密集的范围扩大,台风风力大于12级的范围也在扩大,这段时间是台风的维持阶段。在维持一段时间后,台风开始了它的衰亡阶段,台风因不同的原因逐渐减弱为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和热带低压直至消亡。

如果台风停留在暖水面上,它如同一个漂浮的旋转的软木塞,可以维持很长时间。但是,大多数台风持续时间短于一周。大多数台风是在海上消失的。台风在海上消失的原因很多,其中有的是通过冷水区和失去供热源而逐渐减弱并消失;有的是由于台风移入强盛的副热带高压范围之内,下沉气流破坏了台风的环流,因而台风减弱消失,有的是因为有强冷空气从台风北部侵入,导致台风减弱填塞。有些台风北移进入西风带后,如有冷空气从台风西北部侵入,则台风有可能演变成温带锋面气旋。台风登陆后也会消失。台风登陆后,由于能量来源枯竭,加之地面摩擦辐合作用增强,使低层空气质量的辐合大大超过高层的辐散,导致中心气压上升,因而台风减弱消失。

对于台风形成的理论,最典型的和有代表性的是对流理论(也称为第二类条件不稳定理论,简称CISK理论)和热机理论。

对流理论认为,台风形成时,雷暴必须变得有组织,以便驱动系统的潜热能够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如果沿ITCZ或沿东风波,雷暴组织起来,而且信风逆温弱,那么台风诞生的舞台就可建立。如果高层空气不稳定,台风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加强。这种不稳定可由从中纬度移向风暴区的高空冷槽引起。一旦这种形势建立,积雨云会快速发展并生长成巨大的雷暴云。

虽然高层空气开始冷,但由于凝结过程释放的巨大潜热被迅速加热。当这股冷空气变成较暖的空气时,雷暴上部产生高压区。高层空气开始向外运动,远离发展的雷暴区。高层空气辐散伴随气层加热,使得表面气压下降,形成一个小的表面低压区。表面空气开始反时针旋转,并吹向低压区。当向里运动时,它的速度增加(角动量守恒)。风使海面变粗糙,增加了运动空气的摩擦阻力。这种增加的摩擦力导致气流辐合,并在风暴中心周围的空气上升。

上升的空气,从波浪起伏的洋面携带更多的水汽和热量,供给雷暴更多燃料并释放更多热量,这样导致表面气压降低更多。中心附近低压产生较大摩擦,导致辐合加强和更多的上升空气。上升空气产生更多的雷暴,释放更多的热量,使表面气压降的更低,风也更强。这样一个正反馈的连锁反应机制建立了,即空气上升导致中心气压降低,中心气压降低导致更多的空气上升,反复直到一个成熟的台风诞生。

只要高层流出多于地面流入,风暴就会加强,表面气压就会降低。由于系统内,气压受向上伸展的暖空气控制,风暴只会加强到一定程度。控制因子是水温和潜热释放。因此,当风暴完全成熟后,它将耗尽所有可供的能量,空气温度不再上升,气压将不再降低。当中心附近辐合空气超过顶部流出时,表面气压开始增加,风暴逐渐消失。

对流理论突出了积云对流的作用,抓住了水汽凝结释放潜热是台风发展的主要能源这一本质,因此它对热带气旋的发展过程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但是,对于低层原先存在的低压扰动是如何发生的,该理论没有给出解释,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热机理论认为,台风系统象一个热机,它从海面吸收热量,转变为台风发展需要的功(动能或风),然后在台风顶部通过辐射冷却放热离开。台风形成发展所需的能量取决于海面和顶部的绝对温度,台风的最大强度也是由洋面和云顶的温度差异决定的。洋面越暖,台风的

最低气压就越低,而且风就越大。

在台风中,旋转涡旋从海面带感热和潜热进入上面空气中。水越暖、风越大,传输的感热和潜热就越多。因为,当空气向风暴中心运动时,靠近眼壁时风速增加,传输能量的速率增大。同样,大风导致蒸发率提高,传输效率也会增加。

在眼壁附近,暖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云。云中潜热的释放,导致眼壁区域气温比远离风暴中心同样高度处的气温高许多。这种形势导致高层水平气压梯度,促使空气向外运动,以积雨云的云砧形式吹离风暴中心。在风暴顶部,云向太空辐射红外能量。因此,在台风中,热量从海洋表面带来,转化为动能或风,在顶部通过辐射冷却散失。

第12章

1. 煤烟型烟雾、光化学烟雾、臭氧洞和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什么危害?

SO2,无色有臭味气体,主要是由燃烧含硫化石燃料而来(如煤和石油),主要源地包括煤、石油燃烧,硫化物金属矿冶炼等。但是,它也可在火山喷发自然进入大气,或从海洋飞沫中的硫酸盐粒子。呼入肺中,高浓度的SO2可使呼吸问题加重,如哮喘、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大量的SO2会对某些植物造成伤害,如生菜、菠菜等,有时在叶子上产生漂白的痕迹,减少了产量。SO2易在大气中固体颗粒物烟尘(含铁、铜或镁等)的催化下,或雷电作用下,会被氧化成二次污染物SO3,在湿空气中,成为高腐蚀性的硫酸H2SO4。随降雨落到地面,就会造成酸雨。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起多次出现的伦敦烟雾(煤烟型烟雾),主要成分就是上述反应形成的硫酸雾。从工厂和家庭因燃煤排出的SO2和烟尘等,在冬季气温较低、逆温、低风速和高湿度的大气条件下,形成组成为气溶胶颗粒物、SO2和硫酸雾等的黄色烟雾。这种烟雾主要在工业化大城市产生它会刺激人的呼吸道,甚至导致死亡。伦敦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52年12月5~9日,近4000市民死亡。

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是O3,它是在太阳光照射下产生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形成的。虽然NO与O3反应生成NO2,但研究表明,在有有机物存在时,NO与活泼的有机物反应生成NO2,从而阻止了NO破坏O3,使O3浓度增加。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排气引起的,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汽车发达的大城市,主要是O3、PAN(硝酸过氧酰酯类)、醛类、NOx和碳氢化合物等组成的蓝色烟雾。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在白天大气逆温、低风速、低湿度和强日光下形成。它对眼睛和呼吸有刺激作用,严重可导致死亡。1952年发生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污染物质进入平流层后,使得O3的自然平衡受到破坏。主要的污染气体是NOx和有机物氟利昂(CFCs)。这些污染物可以逐渐扩散进入平流层,或者通过对流层顶断裂处,也可以随雷暴突破平流层低层而进入。NO对臭氧的破坏是循环反应,同样,CFCs进入平流层中层,紫外能量使其分解成Cl原子,进而与O3进行循环反应,估计1个Cl原子在与其他物质化合清除前,可破坏多于10万个臭氧分子。而溴化合物分解成的溴原子的破坏了更大,是氯化合物的10倍以上。研究已经证实春季南极洲O3剧烈减少,其元凶归结于上述污染物的破坏。这些污染物除了来自地面排放的致冷剂CFCs和NOx等外,大型喷气飞机高空频繁飞行也会放出大量NOx,核爆炸也会将大量含NOx的污染物送入平流层。平流层臭氧浓度季节性大幅度减少的情况,如同一个空洞,称为南极臭氧洞。平流层臭氧是要我们去保护的。因为它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有效地保护了地球居民。小于0.3微米的紫外辐射能量大会引起皮肤癌,小于0.26微米的辐射损害DNA中的传递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平流层臭氧浓度的减少导致的后果还包括:眼睛白内障和太阳灼伤骤增;人的免疫系统受抑制;紫外辐射对农作物和动物有不利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减缓;平流层变冷导致气流方式改变,影响O3的生成和损耗。

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的气体分子或悬浮粒子,在阳光、水汽和其它气体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首先形成较小的硫酸滴(H2SO4)和硝酸滴(HNO3)等酸性粒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作为凝结核,可形成雾滴,造成酸雾;或可形成云滴并继续长大产生降水,就是酸雨。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合建筑设施等都有直接或潜在的危害。例如可使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等发病率增加;使得建筑物、金属部件等受到损伤;农业减产;森林死亡;土质恶化和湖泊水酸化等等。

2. 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形势预报,以天气系统为对象,预报它们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它主要是依据天气图以及天气概念和模型,进行定性的、经验性的预报。主要有趋势法和相似法两种预报方法。由于天气形势与天气现象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根据形势预报,可以作出气象要素预报。这也是当前台站进行天气预报的主要预报方法,它包括形势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称为天气学预报方法。趋势法是根据前段时间天气系统的运动状态,来推断未来天气系统会移向那里以及状态如何变化。最常用的是外推法。相似法是另外一种形势预报方法。依据是目前天气图上存在的特征,非常象过去某段时间产生某种天气现象的特征,预报员就可以根据以前的天气事件进行当前的天气预报。但实际上,现在的天气过程不会与过去的天气过程完全一致,所以在用相似法进行预报时,还要分析当前天气系统的特征,过去的天气系统只作为一种参考。

统计预报是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的一些方法,寻找天气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规律,并用于天气预报的一种定量方法。它用途广泛,可用作短、中和长期不同时效的天气预报。统计预报中的模式输出量法(MOS),是日常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之一,非常类似相似法对气象要素的预报,只需要将模式输出量代替由相似法得到的当前天气信息。概率预报常用于降水的预报,预报的概率表示在预报区域内任何随机的地点有多大的降水可能。

数值天气预报的原理是,建立描述大气温度、气压和水汽等将如何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式(数学模式),将观测所得的气象要素(或称变量)作为大气某一时刻的状态(即方程式的初值),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计算出气象要素在未来时刻的分布,也就预报了大气未来的状态。

3. 数值天气预报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这种预报有时会失败?

在进行数值天气预报时,预报区域在水平方向要划分为许多网格点(即格点),在空间垂直方向则划分许多层。为了进行数值求解,首先必须确定变量的初始状态。全球常规气象观测网、卫星、飞机和雷达的观测资料,经过客观分析,即可获得初始时刻的大气各层每个格点上的分析值。这种分析过程由高速计算机完成,然后绘制地面和高空图。气象学家根据天气状况的分析,订正可能出现的一些误差。

在进行数值求解时,根据大气的数学模式编制计算机程序,将初值(如温度、气压、水汽、风和空气密度等)代入方程式,放入计算机进行计算。因为每一个变量随时间变化,所以还要设置计算机计算的时间步长,例如10分钟。从初始时刻起,计算机会计算预报区域内,10分钟后每层各个格点的变量值。计算结果可以再次充当初值,使计算机重新解方程组,这样将预测第二个10分钟后的天气。这样重复求解过程,一直到未来希望的时间为止,一般是12、24或48小时,即短期预报。

随后,计算机打印这些信息,画出等压线或等高线来确定气压系统的未来位置。最后代表将来某一时间大气状态的天气图称为形势预报图,预报员就是使用这些图为工具来预报天气的。此外,计算机利用虚拟现实的可视化技术,还可将计算结果以三维动画或立体图形式真实显现出来,更便于预报员对天气系统的演变有直观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数值模式不能代表真实的大气,它只是将实际大气理想化;而且,它无法详细说明影响大气的许多因子,如水、冰和局地地形与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等。在进行初值准备时,即使可以获得全球每天有数千观测站的资料,但仍有观测空白的区域,特别是海洋和高纬度地区,这样有可能会漏掉某些天气现象。在数值求解时,一方面,大多数模式不是全球模式,因此边界的误差会影响到其它格点;另一方面,采用了较大的格点和时间步长,对一些小尺度的大气现象难免就会在计算中漏掉,相反则会加大计算量;此外,初值的误差也会在数值求解时,随计算机的运算而逐渐放大。

第13章

1. 气候系统有哪些重要的反馈过程?哪些具有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是因为维持气候系统的平衡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维持气候系统状态的气候过程的变异来实现,即通过水、热、物质和动能的输送,控制着海陆表面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在气候系统中引起一系列的反馈过程,其中水汽、冰雪、云和海洋反馈过程对气候变化最为重要。

水汽─温室效应反馈是最重要的一种反馈。大气中的水汽作为温室气体之一有效地保持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如果气候缓慢变暖,会使更多的水汽从海洋和陆面上蒸发出来,从而增强了温室效应,使气温增加更多,因此水汽反馈是正反馈。如果不抑制,海水将会蒸发完,出现失控的温室效应。气候系统中有许多抑制和平衡办法来抵消这种反馈的变化。例如温度升高,正比于绝对温度的4次方的红外辐射也增强,因此减慢了温度的升高。

冰雪─反射率反馈是双向性的正反馈。当温度升高时,冰雪覆盖减少,地表反射率减小,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因而温度进一步升高;当温度降低时,冰雪覆盖增多,地表反射率增大,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因而温度进一步降低,两种情况都是正反馈。同样,温度降低的冰雪正反馈,如果无限制发展下去,会产生失控冰期。但其它机制可以调节降温的大小,抵消了这种反馈的变化。

云─地面温度反馈可能是正反馈,也可能是负反馈。一方面,云可以反射掉入射的部分太阳能,减少了地气系统可能获得的有效能量,使地球变冷,称为阳伞效应;另一方面,云具有温室气体的作用,通过吸收其地球下垫面的红外辐射,同时自身也放出红外辐射,从而减少了地气系统向空气损失的能量,称为被毯效应。一般来讲,高云由冰晶组成,可以使太阳辐射通过,但其温度低向太空辐射的红外能量少,因而具有被毯效应,使系统增温。低云由水滴组成,反射太阳辐射多,而且云顶相对较暖,它们辐射从地球吸收的很多能量,因而常导致降温。例如,气候变暖时,地面温度升高,水蒸发增多,低云增多,反射增强,地面吸热减少,于是变暖减慢,此时云反馈是负反馈。研究表明,总体来说,目前云对我们星球有净的冷却效果。若无云,则大气会变暖。云量和云的结构等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复杂而敏感的,地面温度通过反馈作用使云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机制,还未完全弄懂,仍然是继续探讨的问题之一。

海洋─CO2反馈作用对气候变化存在着不确定性。如果气候变暖海水升温,将促使海上的浮游植物生长,并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的温室气体,减缓了气候变暖,这是负反馈。同时,因为海水升温,使得海水能容纳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使得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又促进了气候变暖,这是正反馈。此外,海洋具有极大的热容量,可以通过有效地调节热量的收支和传输,减缓气候变暖。

总之,气候系统内部各成员之间、气候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很多,没有一个是独立的,不能孤立考虑一个而忽略其它过程,这样就造成了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海洋─CO2反馈作用、云─地面温度反馈作用等都对气候变化存在着不确定性。

2. 如何进行气候重建?主要使用了哪些资料和技术?

古气候的研究只能用代用资料(proxy data )。代用资料是已知历史时期的生物或地质结构,从中可以提取过去气候的信息;也可以是史料,从中获得气候信息的证明。主要的代用资料包括:海洋湖泊沉积物、冰芯、树木年轮、珊瑚年层和史料记录等。

年代测量一般采用14C 年代测定法。

海洋或湖泊的沉积物,由钻空机获得和分析,它包含有从前生活在表面附近的海洋生物残骸的沉积物。因为某些生物要在适宜的温度下,并要求相对窄的温度范围才能生存,沉积物中生物的分布和类型可显示海面水温或湖泊水温。残骸中生物碳酸钙壳(含氧原子)中的氧同位素比值18O/16O ,可以定量反映温度及冰川变化。海水中大部分的氧原子核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组成,这样的氧原子原子量为16。但有约千分子一的氧原子核会多含有2个中子,这样的氧原子的原子量为18。在水的蒸发过程中,轻的水分子H 216O 较H 218O 更易于蒸发。在寒冷的冰期里,大陆冰盖扩展,大量的低16O 含量的淡水被固定在冰盖中,大洋中的18O 含量显著增高,因此同期海洋生物的壳中的18O 含量也显著增高。以现代大洋中平均的氧同位素比值为标准,根据

()18

161816183O /O O /O O 10O /O S S

‰d -=? 不仅可以估计生物生存时期的温度,而且可以对全球冰川的变化进行推断。其中下标“S ”表示标准值。根据这种方法,科学家重建了过去不同时期的地球海面温度。

冰芯,南极和格陵兰至今还保存着千米以上的冰盖,从中提取的垂直冰芯,可以提供了过去温度变化的信息。在温度足够低的情况下,一年中降雪量多于融化雪的量,因而会造成连续的降雪积累,慢慢积压结晶成冰盖。因为冰是由O 和H 组成,通过检查氧同位素在冰芯中的比例,可以获得过去温度及温度出现的时间。一般来说,当雪下时空气越冷,融化蒸发越少,因此冰芯中16O 浓度越高,δ18O 也随之降低。在中高纬度,温度下降1℃,δ18O 降低0.7?。此外,冰芯中残留的古代气泡,经过分析后可以确定过去大气的组成及其变化(见图*);冰芯中显示层状结构的厚薄,反映每年的降水量的多寡;冰芯中的化学成分和微粒含量,记录了过去大气气溶胶和地球沙漠化的状况;冰芯中的火山灰则记录了火山活动的历史等等。

树木年轮,树木生长受季节影响,春季的木质细胞大而颜色淡,秋季的木质细胞小而颜色深,这样每年的树木生长的状况显示为一淡一深组成的一圈年轮。年轮环的宽度与当年的降水和温度变化有关。

珊瑚,海洋珊瑚生长也象树木年轮一样,其骨骼有不同的密度带,但它是受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影响。因为珊瑚一般多生活在岛屿的河流入海处,珊瑚骨骼中的盐度变化可反映岛屿的降水气候。珊瑚的年层宽度与海温和营养有关,根据其宽度可以确定海温变化。但要准确反映海温,需要分析珊瑚中的氧同位素。氧同位数比的相对差值δ18O 每减少0.22?,相当于海温上升1℃。

史料,历史文献资料记录了十分丰富的、历史上的人类物质文化活动和自然环境状况,例如各种自然现象、物候的记载以及雨雪天气等的记录。从这种代用资料可以获取十分有价值的过去气候演变的证据,

3.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哪些?

形成气候的因子有两类,这两类也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因子,即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内部因子主要指气候系统内部各成员之间复杂的反馈作用,而气候系统对外部因子没有反馈作用。外部因子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运动的变化、大陆漂移和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影

响等。

第14章

1. 空气分子、爱根核、霾粒子、雾滴、云滴和雨滴的平均半径(单位μm)分别为0.0001、0.01、0.1、1、10 和1000,它们对于波长为0.5μm 的蓝绿光的散射属于瑞利散射、米散射或几何光学散射中的哪种?大气分子、水滴和冰晶,通过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分别可以引起什么光学现象。

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也称分子散射,其发生条件是a<0.1,即d<0.032?λ。大气中空气分子尺度为0.0001~0.001μm,它远小于光的波长(0.4~0.76μm),因此空气分子对光的散射属于瑞利散射。米散射(Mie scattering)发生的条件0.1<a<50,即d的范围是0.032?λ~16?λ。大气中气溶胶、烟雾和云滴等的尺度是0.01~10μm,它们相对于可见光就是米散射。

白昼天蓝:光在传播中如果遭遇微小的粒子,就会产生散射。粒子越小,散射的光越在短波的范围。空气中充满了氧和氮的分子,它们的大小甚至比短波的波长还短,散射出来的光都在紫、蓝、绿的范围。在白天时,阳光经过比较薄的大气层,散射的结果就呈现到处都是蓝色的情景。

黄昏天红:黄昏或日出时分,因为阳光必须穿过比较厚的大气层,蓝色的色素已经在前面被散射殆尽了,只剩下红、橙、黄等比较偏红的颜色,所以天色看起来是橘红色的。

云:外观白色。不下雨的云主要由云滴(小水滴)所组成,云滴比分子大许多,大致为20微米大小的云滴可以散射出各种光,但云是一团紊乱的对流体,云滴的分部也是非常杂乱的,向四面八方散射的各种颜色的光,加在一起就成了白色。而再大一点的云滴或水滴已经足够构成反射的条件,白色的阳光被反射出去後当然是白色的。

厚云:灰黑色。当阳光射入云里面时,如果云里面都是比较细小的云滴或雨滴的话,就会产生散射或反射,使穿透的阳光减少,大的雨滴还吸收太阳光,所以越到云的底部,光线越弱。

霾:灰蒙蒙。霾是由空气中的悬浮粒子散射可见光而造成的现象。悬浮粒子有灰尘、盐粒、水滴甚至於有火山灰等,在乾燥的大气中它们大致是在0.1 微米左右,会散射黄、红色光,使得天空不再是湛蓝的颜色。

雾:白茫茫。雾和云滴的成因类似的,水滴大约是在1微米左右,对可见光构成米散射,故散射的是白色的光,白茫茫一片。也由於光在雾中散射掉了,因此相隔远的物体的光线随著距离而减弱,所以变得模糊。越浓衰减越严重,物体发射的光还没到达人的眼睛就被散射殆尽,而看不见了。

云隙:万箭光芒。在早晨或傍晚,光由云的裂缝泻漏出来。称为曙暮辉,是由於阳光被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子(例如雾滴)散射所致,又由於通常在清晨和黄昏时才可以看到,故名。

星星:闪烁。由於折射,星星看起來的位置比原來的位置高。如果这时大气的密度因为空气在移动(风)的缘故而发生变化,折射就会变化,而使得星星看起来位置也改变了。当这种情形一直持续的话,就会发生星星看起来是在闪烁的样子。

2. 根据悬浮气溶胶粒子尺度的不同,试分析霞的颜色。

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天边常会出现五彩缤纷的色彩,这就是霞(sunglow)。按出现时间分别称为朝霞(sunrise glow)和晚霞(sunset glow)。按出现的位置与太阳的关系分为反射霞和透射霞,反射霞出现在太阳相对的位置上,而透射霞出现在太阳相同位置上。当天边有云时,云也会染上颜色。从地平线向上,颜色顺序按从红到紫排列,有时个别彩色可

能不明显。

霞的形成和天空蓝色的道理一样,是由于空气分子的散射作用而造成的。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被较厚的近似水平的大气层分子散射,紫色和蓝色的光就减弱得最多,在地平线上空几乎只有波长较长的黄、橙、红色光了。这些光线再经地平线上空的尘埃等气溶胶粒子、云粒子等散射后,那里的天空和云看起来也就带上了绮丽的色彩。

霞的色彩与大气悬浮粒子的尺度有关,可依据米散射理论(图*Qs )去具体分析(习题),因此霞就不一定是红霞了,甚至出现蓝霞或绿霞。霞的不同色彩的出现,则反映了悬浮物气溶胶粒子的大小分布不同。

谚语“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里说的是反射霞,早霞出现在有云的西方,预示未来天气系统东移;晚霞出现在东方,说明西方无云,西边晴好的天气也将随时间逐渐移来。

3. 华、22°晕和彩环都是圆环形光学现象,它们在特征和形成原因上有何不同?蛾眉宝光和露面宝光有何差异?

3.1 华

华是当天空中有薄的云层存在时,围绕日月的色彩内紫外红有序排列的光环。华可以有好几圈,当中的亮斑称为华盖。华是我们面向太阳或月亮时看到的,其形成可用光的衍射理论来解释。

根据夫琅和费圆孔衍射特征,太阳或月亮平行光(波长λ)被直径为d 的云滴衍射后,围绕太阳或月亮会出现明暗相间的光环,这就是华。亮环亮度极大值分别对应sin /d θλ?=1.635,2.679,3.699,…。其中θ是距离太阳中心的角距离(角半径)。因为衍射角θ分布与光波长有关,红光衍射角要大于紫光,这样看离太阳中心较近的粒子时,其衍射光为波长较短的光,看离太阳中心远的粒子的衍射光则为波长较长的光,因而我们就看到了内紫外红的彩色光环。

如果红光和紫光径衍射产生的第一极大值重合,则云滴尺度小的对紫光起作用,而云滴尺度大的对红光起作用。在这两种尺度之间的云滴,经衍射就不会使各色光重合,从而形成华。因此通过计算分析可知,云滴尺度分布不能分布太宽,即需要窄谱分布才能形成华。

在第一极大值处,角半径随波长的变化为

1.635d

q l D ?D 这个关系式可以大致确定形成光环时对应的滴尺度。考虑第一亮环角宽度至少要大于太阳视直径0.5?,光线从太阳直径两端射来,因此?θ=0.5?,?λ则对应可见光波段的宽度。这样,根据上式估算云滴直径不能大于60μm 。

根据上述讨论,形成华需要衍射体(如云滴)尺度均一并满足一定的大小尺度,因此华并不是经过可以观测到的现象。虹彩云(iridescent cloud )却经常观测到,可以认为是扭曲了的华,是因为没有华形成的条件,却通过云滴衍射形成了彩色的云。

在很冷的云中(低于-40℃)存在的针状冰晶等,也可形成华,形成原因可依据夫琅和费单缝衍射理论分析。如果在确定的冷的高云中看到华,就可以断定是冰晶华。

气象上常常利用亮环或暗环的角半径大小,估计云滴或冰晶的尺度。另外,环的变化是地方性天气变化的预兆,例如,当环的半径变小,表示云滴在变大,未来有降水的可能。气象谚语“大华晴,小华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在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常常看到围绕月亮周围出现一条光环,呈现单一颜色。这种现象是由于月光透过空气时,受到分子、气溶胶等粒子散射后,剩余的月光衍射后形成的。例如,当空气中水汽、悬浮物很多时,波长短的光线被散射掉只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因此

可看到红色光环。光环的出现可以说明虽然当时天气晴好,但已经蕴涵着天气变化的有利因素。

3.4 晕

当我们继续向太阳或月亮方向望去时,我们还会看到晕族类光学现象。

空中如有薄云存在,而且这种云主要由冰晶组成,由于冰晶对日光或月光的折射和反射,就会引起一系列光学现象,统称为晕(Halo)。晕在冰晶云中形成,所以晕只能在卷云、卷层云和卷积云中出现。冰晶有很多不同的形状,最有代表性的形状是六角片状和六角柱状的结晶,其它形式的冰晶则可以看成是这两种基本形式的结合。因此可以把冰晶看作是棱角分别为60?,90?和120?的三种棱镜。图*给出了大气晕族在天空出现的位置和形状,其中常见的是22?晕、46?晕和近幻日(sundog)现象。

图* 各种晕在天空出现的位置和近似的形状

最常见的是22?晕,它是太阳或月亮周围的一个内红外紫的圆环,以日月为中心的角半径为22?,晕圈宽度约为1?20'。这种晕是由于日光或月光经随机取向、横向排列的柱状冰晶的相间侧面折射而形成的,冰晶的柱体直径小于20μm,相间晶面构成顶角为60?的棱镜。

有时还可以看到46?晕,角半径为46?,圆环颜色排列与22?晕相同,晕圈宽度约为2?42'。它是光线是从横向排列的六角柱体侧面射入,从顶部射出,出来的折射光线形成的。冰晶顶部面和侧面形成90?的棱镜,冰晶的柱体直径大约为15~25μm。

直径大于30μm的六角片状冰晶存在时,它们在空气中近于水平走向,并会缓慢下落。这些冰晶的相间侧面组成一个60?的棱镜,从地平线射来的太阳光经棱镜折射,造成在太阳地平纬圈离太阳22?处出现两个光斑,这就是近幻日,其着色现象和22?晕相同。靠向太阳的一侧是红色,并且纯度最高,然后逐渐远离太阳时,近幻日退色为白色。其原因是红光折射率最小,形成幻日靠近太阳;而不是红光的其它两种颜色的光,入射角不同(太阳光不是严格的平行光)有可能会造成折射角相同,两种光加到了一起,减弱了颜色纯度。当太阳不在地平面时,光线折射线所在的平面与冰晶的侧面不垂直,相应棱镜的顶角要变小,这时折射角要大一些,因此近幻日总是在22?晕的外边形成。

其它晕的现象还很多,但出现的机会较少,一般现象也可以用冰晶的折射和反射来解释。

在解释一部分现象时还需要考虑到冰晶在空中的振动。

我国有“日晕风,月晕雨”的气象谚语,诗经也有“础润而雨,日晕而风”的记载。说明晕是风雨的前兆,因为晕常见于卷云、卷积云,这些云的出现往往预示锋面系统即将到来。

3.3 彩环和宝光

我们继续背对太阳,在飞机上看飞机在阳光下投射到云中的影子,常会看到围绕飞机影子有一圈圈的彩色光环,称为彩环(glory),或者称为对华(anticorona),因为它象是围绕对日点的华。虽然彩环与华有共同的特征,但差异是明显的。除了观测方向不同外,非球形的冰晶可形成华,但形成彩环需要球形云滴。此外,因为光衰减的关系,彩环中可以见到比华更多的彩色环。

当你背对太阳,看你前面的云层或雾层时,也可看到同样的现象。明亮的光环围绕在你头的影子的周围,这种情况下的现象称为布肯宝光(brocken bow),在我国称为峨眉宝光,前者是因为经常发生在德国布肯山区而得名,后者是我国峨眉山上发生而得名。这种现象俗称佛光,在很多山上都能看到。

上述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简略叙述如下。当光线射向小云滴时,它沿云滴边缘折射射入,在云滴中后部某一点发生全反射(没有折射),然后光线在云滴上入射点的对称点处紧贴云滴表面折射射出。从云滴边缘射出的这些衍射光线,就会产生上述的彩环或宝光。彩色环带

则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线以不同的角度离开云滴而形成。

有时会看到草地宝光或称露面宝光(heiligenschein,德语名),在晴朗早晨有露珠的草地上,当你背对太阳,你会看到围绕头部影子是明亮的区域。当平行光线射向露珠时,露珠如同人的眼睛使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一点一样,它使光线聚焦。这一点相当于光源,使光线再逆着太阳光方向,几乎沿相同路径反射回来。与此类似的例子是,夜晚某些动物(如虎、豹等)的眼睛在有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但如果偏离照射光线一定的角度,也就看不到闪亮的眼睛了。因为露珠形状的关系,反射光线多少有些扩散,因此我们会看到头部影子周围的一片明亮区域。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Clean Ai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Moisture 水汽(滴)② Impurity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③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N2):氮气(①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氧气(O2②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臭氧(O3③ 时空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水 ,含量极少。~60km 垂直:55 ,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25km 20 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12 ~ 10km向上,逐渐增加;从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a. 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b. 温作用。 CO2) 二氧化碳(④ 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

垂直:0~20km,含 量最高;20km 以上,含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三、水汽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① ②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K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

北大政治学概论难吗,考研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是什么

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主编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成分和类型 一、政治文化的成分 作为人们主观心理世界所反映的政治取向模式,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三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理论;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述系统,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政治心理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就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而言,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它实际上反映的是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而就政治心理本身所呈现形式外观而言,它常常是一种直观的心理反映,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出现,是对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未定型的感性认识。 就政治心理的内在过程来看,其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 1、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过程就是认知者、认知客体以及认知情境等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的政治认知所能达到的程度与认知主体自身的智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以及他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政治认知过程常常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

段: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而政治认知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前两个过程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从而形成对认知对象的综合分析。政治认知过程要求认知主体获得相应的政治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意识,所以,它是整个认知心理过程的基础,对于政治心理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觉,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政治心理包括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和较高层次的政治感情:前者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根据切身的政治实践而产生的暂时的主观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积极的、肯定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否定的;如果说政治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那么政治感情则是一种相对持续、稳定的精神活动。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政治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构成的政治生活的感情纽带,也是政治动机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 3、政治动机。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政治主体的政治动机取决于主体的政治目标以及主体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对自身政治能力所做的评估。 4、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认知的重要环节。主体政治态度的肯定与否、积极还是消极,会直接反映在主体最终的行为选择上。作为政治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上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政治心理的整个过程。 【政治心理的特性:(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自发产生的。(2)政治心理因社会成员个体差异、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3)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4)政治心理积淀相对稳定。】【政治心理的基础:(1)客观基础。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系和条件。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环境”来概括。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层面。(2)主观基础。主要指政治主体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政治主体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其构成包括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政治心理的作用:(1)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2)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3)政治心理是政治变革的制约力量。】 (二)政治思想 所谓政治思想,就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对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辨的结果,它仰赖于人们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验和体验、

北京大学操作系统期末试题有答案

操作系统原理试题 一. 名词解释题 1. 中断—— 2. 进程控制块(PCB)――它是进程实体的一部分,是操作系统最重要的记录型数据结构, 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识 3. 虚时钟 4. 段式管理 5. 文件控制块(FCB) 6. 对换(SWAPPING) 7. 系统调用 8. 绝对路径名 9. 特别文件 10.虚设备技术 11.管道 12.中断接收 13.恢复现场 14.页式管理 15.作业步 16.字符流文件 17.通道 18.页面淘汰 19.多道程序设计 20.死锁 21.当前目录 22.快表 23.作业调度 24.原语 25.中断屏蔽 26.地址映射 27.文件目录 28.死锁避免 29.原语 31. CPU 状态 32.虚存

二 . 填空题 1. 分时系统追求的目标是 __及时响应 ___. 2. 用户进程从目态 (常态)转换为管态 (特态)的唯一途径是 ___ 中断 ________ . 3. 从静态的观点看 , 操作系统中的进程是由程序段、数据和 __ 作业控制块 PCB__ 三 部分组成 . 4. 在系统内核中必须包括的处理模块有进程调度、原语管理和 __中断处理 __. 5. 批处理操作系统中 , 作业存在的唯一标志是 _作业控制块 PCB ___. 6. 操作系统中的一种同步机制 , 由共享资源的数据及其在该数据上的一组操作组成 , 该同步机制称为 _管程 ______________ . 7. 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中 , 为实现地址映射 , 一般由硬件提供两个寄存器 , 一个是基 址寄存器 , 另一个是 _限长寄存器 ___. 8. 联想寄存器 (相联存储器 ) 的最重要、最独到的特点是 _按内容并行查找 ___. 9. 在虚拟段式存储管理中 , 若逻辑地址的段内地址大于段表中该段的段长 , 则发生 __ 地址越界 __中断 . 10. 文件系统中若文件的物理结构采用顺序结构 , 则文件控制快 FCB 中关于文件的物 理位置应包括 ___ 首块地址和文件长度 _. 11. 在操作系统设计时确定资源分配算法 , 以消除发生死锁的任何可能性 , 这种解决死 锁的方法是 __死锁预防 __. 12. 选择对资源需求不同的作业进行合理搭配 , 并投入运行是由 _作业调度算法 ___来完 成的. 13. 实时系统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 及时性和 ___可靠性 ___. 14. 磁带上的文件只能采用 _顺序 ______ 存取方式 . 15. 不让死锁发生的策略可以分成静态和动态的两种 , 死锁避免属于 __动态的 ___. 16. 在 UNIX 系统中 , 文件分成三类 , 即普通文件 , 目录文件和 ___特殊文件 __. 17. 在磁盘调度策略中有可能使 I/O 请求无限期等待的调度算法是 __最短寻道时间优先 18. 进程获得了除CPU 外的所有资源,一旦获得CPU 即可执行,这时进程处于—就绪 _ 状态 . 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实现CPU 与外部设备的并行工作,系统必须引入一通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硬件基础. 20. 操作系统为保证不经文件拥有者授权 , 任何其它用户不能使用该文件所提出的解决 措施是 ___文件保密 __. 21. 两个或两个以上程序在计算机系统中同处于开始和结束之间的状态 , 这就称为 __ 并发 ___. 33. 磁盘调度 34. 缓冲技术 36. 进程调度 37. 虚设备 39. 死锁预防 40. 临界资源 — 42. 交换技术 43. 互斥区 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也称为独立资源

北大政治学讲义许振洲

导言 一、政治的定义与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何谓政治? 法国Littré字典的三种定义: 1)统治/治理国家的科学 2)治理一个国家及处理与别国关系的艺术 3)公众事务及政治事件 法国Robert词典的三种定义: 1)治理人类社会的艺术与实践 2)统治的方式 3)统治一国、处理国内事务及国际关系的方式 4)一切有关权力及其对立面的公共事务 根据美国出版的《政治思想百科全书》的定义: 政治是意见及利益均不相同的集团做出共同的决定、共同的选择的一种程序。这些决定和选择超越了各集团的界限,并象征着一种共同的政策。 柏拉图: 政治是统治人民的艺术。 Max Weber: "如果在一特定疆土内,命令之得以持续实行是凭借行政人员运用武力和武力威胁" ,则此社团便是政治性的。《社会与经济组织的理论》 Lasswell: "政治行为是为觊觎权力而采取的行为。""政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权力与社会》 Dahl:"政治体系是指人类关系各种稳定的整体,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权力、政府和权威关系。"《现代政治分析》 David Easton:政治是价值在社会中的权威性分配。(一个政治体系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互相作用着的整体系统。通过这种相互的作用,价值在社会中通过权威的方式被重新分配。)《政治体系分析》 Almond/Powell: "大多数定义中有一个共同点,即把政治体系同合法的人身强制联系在一起"《比较政治学》。"政治体系并不只是包括政府体制,它还包括一切体系中的政治权力。"《一个发展的理论》 Goguel/Grosser:"政治是所有关系到一个国家公共事务的治理的机构、组织及行为的总和。这些组织及行为者试图组织一个政权,控制它的行动或在必要时替换它。"《法国政治》 Birnbaum:"政治从来都是各社会集团冲突的角斗场。其中每一个集团都力图把自己关于国

(整理)大气科学概论试卷

《大气科学概论》试卷 姓名评分 一、名词解释(5*4=20) 1、虚温—— 2、静力平衡—— 3、大气逆辐射—— 4、位温—— 5、梯度风—— 二、填空(12*2=24) 1、地球大气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三个演化阶段。 2、大气的垂直结构分为对流层、、中层、热层和外逸层。 3、据观测,对流层大气的的温度垂直递减率(γ)约为℃/100M。 4、大气中吸收红外辐射的成分主要是和液态水。 5、太阳和大气的辐射光谱都与波长和有关。 6、常见的大气温度极值有和极端极值两种。 7、未饱和湿空气上升达到饱和的高度称为。 8、在假绝热过程中,为保守量。 9、在层结曲线位于状态曲线的侧时,大气具有不稳定能量。 10、当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大气沿等压线作匀速运动。 11、三圈经向环流是指、弗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 12、北半球的四个气压带是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 赤道辐合带。 三、选择(8*2=16) 1、大气圈中水的更新周期大约为() A 一周 B 一个月 C 一个季度 D 一年 2、观测表明,在1.5-2km高度上,水汽含量为地面的() A 1/2 B 1/3 C 1/4 D 1/5 3、大气的降水显弱酸性,酸雨的PH值则小于() A 6.6 B 6.5 C 5.6 D 5.5 4、大气中对太阳直接辐射的紫外线吸收最多的成分是() A O2 B O3 C H2O D CO2 5、气温日较差随季节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 极地 B 高纬度 C 中纬度 D 低纬度 6、决定饱和湿空气稳定度的是() A γ B γd C γm D γAC 7、在纬度和气压梯度相同的情况下,气旋的风速相比于反气旋要()

大气科学概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卷 2012 - 2013 学年第 1 学期大气科学概论课程试卷( A 卷) 本试卷共 2 页;考试时间 120 分钟;任课教师银燕等;出卷时间2012年12 月 系专业年级班 学号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 2.0 分,共 26 分) 1、下列云中,()属于高云,()属于低云。 A、卷云、高积云 B、卷云、积雨云 C、积雨云、卷层云 D、高层云、高积云 2、在天气图上一般用带有()表示暖锋。 A、半圆的红色实线 B、半圆的蓝色实线 C、三角的蓝色实线 D、半圆的红色虚线 3、我国的气象卫星称为()系列卫星。 A、资源 B、环境 C、风云 D 东方红 4、在北半球,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入口处一般在()方位。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 北方 5、雷达探测技术属于()遥感技术。 A、被动 B、主动 C、自动 D、手动 6、在弹性散射激光雷达中,当粒子尺寸远()激光波长时,属于米散射激光雷达。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7、卫星的可见光云图上,颜色越白通常表示()。 A、反照率越高 B、反照率越低 C、温度越高 D、温度越低 8、能够测量80-100 km处大气温度廓线和大气风场的激光雷达为()。 A、拉曼散射雷达 B、差分吸收激光雷达 C、共振荧光激光雷达 D、多普勒激光雷达 9、射线相对于地表的曲率为0的折射为()。 A、零折射 B、负折射 C、超折射 D、临界折射 10、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很少时的锋称为()。 A、暖锋 B、冷锋 C、准静止锋 D、锢囚锋

11、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根据云形态的国际分类,将云分为3族、()属、()类。 A、10、29 B、9、29 C、10、28 D、9、28 12、下面四类热带气旋中近中心地面风力最大的是()。 A、热带低压 B、热带风暴 C、强热带风暴 D、台风(飓风) 1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CO2 B、CH4 C、CFCs D、SO2 二、填空题(每空1.5 分,共 18 分) 1、云形成的主要途径有、和既增加水汽又降低温度。 2、表征大气的基本要素有、、和风。 3、大气中热量的传递方式包括、和。 4、多普勒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激光与随风运动的分子或者气溶胶相互作用,导致激光发 生;探测多普勒频移的两种技术为和直接探测。 5、激光雷达的优点主要是,波长优势,波长较 ,可以与分子或者气溶胶相互作用;能够测量气溶胶的沿激光方向的分布 ,而不是柱含量。 三、名词解释 (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气团 2、露点温度 3、气候 4、云 5、反气旋 四、问答题 (共 41 分) 1、为什么用干湿球温度表可以测量大气的湿度?(8分) 2、什么是气候变化?并简述气候变化的原因(至少列出6种原因)。(9分) 3、目前气象卫星主要有哪两种轨道?各有什么优缺点?(12分) 4、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哪几族,哪几属,并简要回答每一族 的特征?(12分)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1 第1讲政治的概念 (1.1.1) 课程讲义

1.1中国古代“政-治”意涵考辨 我们可以举出来很多关于政治的一些概念,实际上从我们这个学问的角度来理解,对政治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可以说涵盖了政治学里面和整个人类社会科学里面最核心的内容。我讲这个话以后你们就会知道,等到你们到后来研究各种不同的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共和主义、极权主义,所有这些主义的最核心的,就是它对政治的不同理解。所以政治的概念这个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界定的。 下面,我今天讲的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讲一下中国的“政”和“治”这个词,“政-治”这个词的意涵。我今天一个是讲中国,一个是讲西方。我采取什么讲法?我经常在讲课的时候经常和同学们讲,我自己受的学术训练的背景是受很强的分析哲学的影响。因此,我在讨论一些重要的概念的时候,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要对这个概念的缘起,进行一种考释、考察。今天这个方法,大家如果以后念历史学、念观念史、念哲学、念社会学、念观念史的时候,国外有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派。这个受德国一个叫Kosseleck的影响,最后在英国有一个叫“剑桥学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功夫,就是做观念史的研究。好比说,人们说我喜欢自由,我喜欢民主,我喜欢平等,我喜欢公正,它要用观念的分析哲学、语义哲学的方法,要让你分析分析,你要民主是个什么东西?分析出来以后你再决定要不要。最后很多人做了观念的分析之后,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会带来什么样的可能的好处,什么样可能的负面的东西。这样,人就容易对你的社会政治的东西有个理性的决定。如果你以为上政治哲学的目的就是知道,“自由好民主好,人家有我也要,你不给我就闹”,这个不是一种政治学培养出来的。你应该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要想理性思维能力,就要有一个非常扎实认真的学术方法,当

大气科学导论复习重点

大气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二周 一、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演化历史? 主要成分:浓度>1%,氮(N2,占78.08%v),氧(O2,占20.95%v),氩(Ar,占0.93%v)。 原生大气(天文大气圈) ◆原生大气的成分是以氢和少量的氦为主(why?)。大气伴随着地球的诞 生就神秘地“出世”了。也就是拉普拉斯所说的星云开始凝聚时,地球周围就已经包围了大量的气体了。 次生大气(地质大气圈) 地球生成以后,由于温度的下降,地球表面发生冷凝现象,而地球内部的高温又促使火山频繁活动,火山爆发时所形成的挥发气体,就逐渐代替了原始大气,而成为次生大气。 次生大气形成时,水汽大量排入大气中,当时地面温度很高,大气不稳定对流的发展很旺盛,强烈的对流使水汽上升凝结形成液态水,出现江河湖海等水体,风雨闪电交加。 次生大气笼罩的时间大约46亿年前到20亿年前。期间大量的CO2溶于原始海洋,最原始的生命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大约35亿年前)。 大气圈成分 20亿年前:N2CO2SO2H2O Ar 20亿年后:N2O2Ar H2O CO2 含氧大气

现代大气 由次生大气转化为现在大气,同生命现象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1.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气中氧出现并逐渐增多起来,动物的出现借呼吸作 用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得到调节。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通过地球的固相和液相成分同气相成分间的平衡过 程来调节。 二、按照气温的变化特征,在垂直方向上,地球大气包括哪些层次?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特征? 根据温度的垂直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逸层等。对流层(Troposphere)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减温率平均为γ=0.65℃/100米。 原因:阳光加热地面,而地面又加热它上面的空气。包含了地球上我 们熟悉的所有天气 2.大气密度和水汽随高度迅速递减。对流层几乎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 3/4,和水汽的90%。 3.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4.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受地表的影响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差异 等。 平流层(Stratosphere) 特点(对流层顶到55km): 1.最初20km以下,气温随高度不变;20-50km温度上升很快。

2007年北京大学政治学原理专业考研真题及答题思路解析(官方版)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政治学理论) 北京大学政管学院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一:政治学原理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考试科目二:综合一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用胡绳版本的就可以) 2. G.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杨红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 5.唐晓、王为、王春英著:《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 5年。 6.梁琴、钟德涛著:《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 7.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杨凤春著:《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江荣海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二版。 10.陈哲夫、江荣海等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上、中、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 11.陈哲夫著:《20世纪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 2007年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宪政 在狭义上就是有限政府通过宪法的存在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政府机关和政治过程受到宪法规章的有效约束,就存在宪政。在宽泛意义上,宪政指的是一系列的政治价值和期望,反映着人们希望通过建立制约政府权力的内外机制来保护自由的愿望。

北大《政治学原理》课件

北大《政治学原理》课件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教学目标 了解: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政治学的定位; 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西方诸种政治观、政治学的学科性质、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政治研究的方法; 掌握:政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政治观的历史演变 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1)中国的例子: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则天下当治。 (2)西方的例子: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3)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政治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2)西方的例子: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3)不足之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3.管理论解释: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大气科学概论

《大气科学概论》试卷(A) 姓名评分 一、名词解释(5*4=20) 1、虚温-- 2、静力平衡-- 3、大气逆辐射-- 4、位温-- 5、梯度风-- 二、填空(12*2=24) 1、地球大气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三个演化阶段。 2、大气的垂直结构分为对流层、、中层、热层和外逸层。 3、据观测,对流层大气的的温度垂直递减率(γ)约为℃/100M。 4、大气中吸收红外辐射的成分主要是和液态水。 5、太阳和大气的辐射光谱都与波长和有关。 6、常见的大气温度极值有和极端极值两种。 7、未饱和湿空气上升达到饱和的高度称为。 8、在假绝热过程中,为保守量。 9、在层结曲线位于状态曲线的侧时,大气具有不稳定能量。 10、当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大气沿等压线作匀速运动。 11、三圈经向环流是指、弗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 12、北半球的四个气压带是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赤道辐合带。 三、选择(8*2=16) 1、大气圈中水的更新周期大约为() A 一周 B 一个月 C 一个季度 D 一年 2、观测表明,在1.5-2km高度上,水汽含量为地面的() A 1/2 B 1/3 C 1/4 D 1/5 3、大气的降水显弱酸性,酸雨的PH值则小于() A 6.6 B 6.5 C 5.6 D 5.5 4、大气中对太阳直接辐射的紫外线吸收最多的成分是() A O2 B O3 C H2O D CO2 5、气温日较差随季节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 极地 B 高纬度 C 中纬度 D 低纬度 6、决定饱和湿空气稳定度的是() A γ B γd C γm D γAC 7、在纬度和气压梯度相同的情况下,气旋的风速相比于反气旋要() A 较大 B 较小 C 相同 D 不确定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1 第1讲政治的概念 (1.3.1) 课程讲义

1.3西方政治概念的起源 “政治”这个词和“政治学”这个词,尽管中国原来有非常多的使用,但是今天我们理解这个词的时候,这个词是从19世纪中后期受西方的影响引进过来的,所以为了理解这个词,下面,我开始进入我们这个第二部分,也是主要的部分——西方的政治概念。 “政治”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许多西方的重要的词汇都起源于古希腊。我是讲不少西方的语言,不管是什么语言今天,不管是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它用的这个政治这个词,法语的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polis,这个词从希腊来讲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邦、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建在山顶的卫城叫做“阿克罗波里”,这个大家要知道的,这个非常简单用不着很高的学问,我去希腊做过一次旅游,到雅典,你到雅典以后你要到卫城,就那个原来在古希腊时候最著名的那个城,它就是这个词,就是叫这个阿克罗波里是吧,就四周有那个墙能够围起来保卫这个城,这个城叫阿克罗波里,简称就叫polis。雅典那个卫城今天还保留的非常的好,那下面它有城墙,卫城里面那山坡上面有我们今天读的时候想象的那个时候,希腊的著名的演悲剧的地方,演喜剧的地方,有苏格拉底做演讲的地方,有伯利克里站在那个地方做著名的葬礼上的演说那个小土山堆,一个小小绵延的山坡,你可以感觉到那个地方有非常发达的market,交换的地方。苏格拉底在market旁边有一个辩论的地方,穿梭其中和别人讨论哲学。翻过那个小山,那个背面有几个剧场,包括一个是经常演悲剧的,一个是经常演喜剧的。这个地方叫

polis。为什么叫politics,到城邦制形成以后,这个polis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他这个polis,每一个城邦,一个group一群人,都组成一个polis。所以它polis就和土地、人民以及他们的各种生活——我这里边已经把这个“政治”使用了——结合在一起,因此这个polis就具有这个邦和国的含义。希腊,我曾经那年写过一篇非常好玩的一个小文章,大家以后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我最后收到《群己论识》里面的第一篇,叫“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用政治的方式来解读希腊,我当时觉得西方历史,我说是如果用政治的角度解读历史,和用其他角度解读历史,结论是不一样的。我说,譬如,希腊被公认为西方文明滥觞之地,在哲学家眼中,希腊文明美不胜收,哲学艺术悲剧史诗群星璀璨,构成西方文明的坚实基础,写下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至为灿烂辉煌的一页,这是希腊。但是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当然了我这个讲得稍微刻薄了一些,希腊文明的价值恐怕会大打折扣。当时在爱琴海与爱奥尼亚海之间这块今天看来并不广袤的土地上,存在着上百个城邦polis,尽管这些城邦,出现了像雅典民主这样伟大的制度,为后人的政治理论探讨提供了很多启迪——我只是说政治理论探讨,并没说政治实践——提供了很多启迪,但从政治的视角来看,希腊的政治实在难以令人崇敬。城邦的规模较小,少则几万人多则二三十万人,城邦之间战争频仍,最终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两大军事同盟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整个希腊文明元气大伤。著名的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不朽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详细记载了这场战争,可谓第一部伟大的西方政治名著。然后我讲,希腊衰落之后,罗马就取而代之。在有希腊文明、希腊非常辉煌的时候罗马就存在,罗马是在另一个地方,亚平宁半岛,在意大利,翻过山、翻过那片地方就在那。由于希腊人,我刚才讲了,就那么一片巴掌大地方,二三百个城邦,互相之间的

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参考书目 重点任务: 1.收集考研信息,包括所报考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业难易程度、所报考专业的难易程度、所报考学校的录取率、资料。毕竟考研所需关注的点无非就两个:一是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二是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2.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决定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对于这一点,才思教育团队认为,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方案有两个:一是,选择尽可能好的学校,如北大、清华、人大、中央财经、南开、复旦,专业可以稍微差一点;二是,选择尽可能好的专业,如金融、经济、计算机、自动化等,学校可以差一点。这样的好处是,以后方便就业,具体的原因分析请关注之后的相关文章。 3.购买参考书,慢慢熟悉所考专业。这个时候学校课程还比较多,且处于学期末,考试又比较多,学校事情繁杂,无法全身心的投入,所以以“预热”为主。不易过快进入紧张的复习状态。 4.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复习的重点,为下一步全面展开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很多考研学生最后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不是因为没有努力,更不是付出不够,而是方法不得当,重点没把握好。这一任务的实现,一般需要有考研经验的师兄师姐的帮助。这一点也是才思教育专业课授课的重点之一。 5.制定复习计划。一个完备的复习计划是考研成功的“寻宝图”。没有好的复习计划,只能每天手忙脚乱的复习,昏昏然,却没有丝毫进步的感觉。 6.在整个过程中,数学和英语都要一步步的安排复习。数学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通过做题积累知识点。英语,主要以单词和真题为主,真题要每做一套就分析透彻。专业课的复习,主要以掌握参考书的目录和框架为主,不需要去费力的记忆。 第二阶段:发力(7月1日-10月1日) 原因: 这个阶段时间比较充裕,没有学校里的繁杂事情影响,可以安心的投入复习。抓住这个阶段,就成功了一半。

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答案

选择题、填充题、简述题1.通常北半球各个纬度地区盛行风。 r r昼夜夜昼时间时间 三圈环流单圈环流 .地球的冷热极。2℃。,热极在索马里境内,为℃(乔治峰)63 90 世界冷极在南极,为-P20-213.干洁大气中的成份O氮气,氧气,Ar,CO,324.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变化,最小、最大。90。≤°≤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0h 5.通常一天中相对湿度最值最有可能出现时间。 绝大多数地区近海地区及其它大型水体的周围 6.大冰期一般持续时间。 大冰期持续时间约1,000万~2,000万年,气温和雪线下降; 7.我国东部的总体气候特征。 季风性显着、大陆性强 8.地面和大气所放射的辐射类型。 长波辐射 9.下列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城市 例:1 上海 2 西安 3 兰州 4 乌鲁木齐(B) A 1234 B 4321 C 1324 D 4132 10.在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中,影响范围最广的气团是哪个 最广的:【热带太平洋气团】(东部地区)、热带大陆气团(西部地区)、赤道气团(长江以南地区)、西伯利亚气团(长城以北、大西北)、极地太平洋气团(东北地区) 11夏季,不同纬度城市中光照时间最长的 例:A哈尔滨B上海C成都D海口(A) 12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如何变化时间。 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收支相抵(平衡)的时刻。对于北半球而言,一年中地面最热月温度,一般出现在7月或8月,地面最冷月温度一般出现在1月或2月。 13一天中近地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即日常所指的气温)出现时间。 季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14~15h 05 夏季~06h 13~14h 04 冬季~05h 14饱和水汽气压和温度的关系。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一览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一览 由于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一般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所以加大了同学们的复习难度。给大家推荐一套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参考书,当然仅仅看这些是不够的。大家也可以有选择地看一些从其它渠道得知的对考研有帮助的参考书,这里提到的仅供大家参考。下面我们对这套书作一下简单解析。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科目一:政治学原理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科目二:综合一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2.G.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 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杨红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 5.唐晓、王为、王春英著:《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6.梁琴、钟德涛著:《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 7.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杨凤春著:《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盛世清北—专注北京大学考研|保研|考博辅导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18188619.html,

大气科学概论-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一章 1.地球大气是如何演变的? 原始大气:氢气、甲烷、氨气、水汽 次生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汽、甲烷 现代大气:氮气、氧气 2.何为地球系统?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3.何为干洁大气?它由哪些主要成分组成? 干洁大气指不含水汽和悬浮颗粒物的大气,其平均分子量为 28.966。 (1)按浓度分类: 主要成分:浓度为百分之几,如 N2,O2,Ar。 微量成分:浓度在 1ppm 到 0.1%,如 CO2, CH4, He ,Ne,Kr,H2O 。 痕量成分:浓度在 1ppm 以下,如 H2,O3,Xe,N2O,NO,NO2,NH3,SO2,CO,人为污染气体等。 (2)按生命时间分类: 定常成分:寿命在 100 年以上,如 N2,O2,和惰性气体。 可变成分:寿命在几年到十几年,如 CO2,H2,CH4 等。 快变成分:寿命在 1 年以下。如 H2O,…… 4.试述二氧化碳、臭氧的源及作用。 CO2来源:有机物燃烧,腐烂和生物呼吸;作用:温室气体,植物光合作用原料; O3来源:20-30km(臭氧层) ;作用:吸收紫外辐射,影响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保护生物;促进大气增温。5.水汽和气溶胶的来源和作用是什么? 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作用;作用:云和降水的源泉,影响地面、空气温度及大气垂直运动,水循环,联系四圈; 气溶胶来源:自然源和人为源;作用:形成云、雾,降水条件;改变辐射平衡;大气污染,能见度降低;造成光学现象。 6.说明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并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天气性的,哪些是气候性的。 1)室外棒球赛因雨而被取消; 2)今天下午最高气温25℃; 3)我要移居昆明了,那里阳光明媚,四季如春; 4)本站历史最高气温为43 ℃; 5)南京明日天气部分有云。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1.概念不同:a、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b、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2.变化周期不同:a、天气:变化快,周期短;b、气候:变化慢,周期长。 7.试列出与大气相关的四个环境问题,并说明哪些是全球尺度的,哪些是区域尺度的? 8.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湿空气状态方程。 9.说明虚温的目的和意义。 引入虚温的目的是将大气中所含水汽对比气体常数的影响包含到温度中去,其意义在于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所应具有的温度。 10.在同样的温压条件下,湿空气密度与干空气密度哪个最大?

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答案

选择题、填充题、简述题 1.通常北半球各个纬度地区盛行风。 单圈环流三圈环流 2.地球的冷热极。 世界冷极在南极,为-90 ℃(乔治峰),热极在索马里境内,为63 ℃。3.干洁大气中的成份 P20-21 氮气,氧气,Ar,CO2,O3 4.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变化,最小、最大。 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0°≤h≤90。 5.通常一天中相对湿度最值最有可能出现时间。 6.大冰期一般持续时间。 大冰期持续时间约1,000万~2,000万年,气温和雪线下降; 7.我国东部的总体气候特征。 季风性显著、大陆性强 8.地面和大气所放射的辐射类型。 长波辐射 9.下列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城市 例:1 上海 2 西安 3 兰州 4 乌鲁木齐(B) A 1234 B 4321 C 1324 D 4132 10.在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中,影响范围最广的气团是哪个?

最广的:【热带太平洋气团】(东部地区)、热带大陆气团(西部地区)、赤道气团(长江以南地区)、西伯利亚气团(长城以北、大西北)、极地太平洋气团(东北地区) 11夏季,不同纬度城市中光照时间最长的 例:A哈尔滨B上海C成都D海口(A) 12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如何变化时间。 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收支相抵(平衡)的时刻。对于北半球而言,一年中地面最热月温度,一般出现在7月或8月,地面最冷月温度一般出现在1月或2月。 13一天中近地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即日常所指的气温)出现时间。 季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夏季14~15h 05~06h 冬季13~14h 04~05h 14饱和水汽气压和温度的关系。 温度上升,E上升 15摩擦层中,在气压场随高度不变的前提下,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高度上升,风速增大 16北半球,高压顺时针、低压逆时针控制区内水平气流旋转方向 17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中,最近的一次大冰期被称为第四纪 18我国常见天气过程有那些。 寒潮天气,大型降水天气,台风天气,对流性天气,过程 19在欧亚大陆东岸暖温带盛行气候季风气候,冷温带盛行气候大陆性气候。 20在台风生命史的四个阶段中,台风强度减弱,影响范围缩小的是哪个时期。 衰亡期 21我国的梅雨发生季节的时间地点。 初夏6月中旬~7月上旬(20天)江淮地区,静止锋常常在华南和华东地区活动,形成持续的阴雨天气,春季的华南连阴雨和夏季的江淮梅雨常伴随准静止锋。 22赤道地区一年中太阳高度角随时间的变化。 春分日在每年的3月21日(或20);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纬线上;极圈移动到南北极点上;全球昼夜长短相等;正午太阳高度角赤道上90°——直射,由赤道越往两极太阳高度越低,极点上太阳高度角为0°. 秋分日在每年的9月23日(或22);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纬线上;极圈移动到南北极点上;全球昼夜长短相等;正午太阳高度角赤道上90°——直射,由赤道越往两极太阳高度越低,极点

北京大学计算概论综合练习

题目- 求序列中的众数 来源BatmanFly(ZHAO Xin) 描述 输入一个长度为N的整数序列(不多于128个整数),每个整数的范围在[-10^52,10^52],计算这个序列的众数。 众数是指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如果有多个数出现的次数都达到最多,则取在原序列最先出现的数为众数;如果所有的数都相等,则返回"no"。 关于输入 第一行为序列长度N。 然后是N个数据,每一个数的范围都是在[-10^52,10^52]。注意,这N个数之间可能有若干个空行隔开。 注意,输入数据可能有一些冗余表达信息,具体来说: 1)正数和0前面可能有前导0和'+'符号,例如 +000123=123 +0000=0 -0000=0 2)每个数字中不含有空格和其他非数字字符,例如不会出现"100 0"或者"- 100"。 3)每个数字前面至多有一个符号,即不会出现+(-1)、-(+4)和-(-1)等情况。 关于输出 输出只有1 行: 该序列的众数或者”no”。 如果有多个数出现的次数都达到最多,则取最先出现的数为众数,并且输出形式应该最简形式。 例如,如果原序列众数为+000123,则输出123;如果原序列众数为+0000或者-0000或者0000,输出0。 负数正常输出,例如:如果原序列众数为-000000001111,就输出-1111。 例子输入

6 -00001 10000 00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01 +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00000000000001 例子输出 -1 提示 -1出现3次 告诉你们多少次了数组开大点!!!!!By 脸哥 题目- 寻找山顶 描述 在一个m×n的山地上,已知每个地块的平均高程,请求出所有山顶所在的地块(所谓山顶,就是其地块平均高程不比其上下左右相邻的四个地块每个地块的平均高程小的地方)。 关于输入 第一行是两个整数,表示山地的长m(5≤m≤20)和宽n(5≤n≤20)。 其后m行为一个m×n的整数矩阵,表示每个地块的平均高程。每行的整数间用一个空格分隔。 关于输出 输出所有山顶所在地块的位置。每行一个。按先m值从小到大,再n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输出。 例子输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