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最新资料推荐------------------------------------------------------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1、婴猴的人造母亲依恋实验动物心理学家 Harlow 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实验研究。

他以罗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婴猴由人造母猴喂食。

人造母猴则分为二种:

一种由金属丝所构成,称为金属母猴;另一种外形与金属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层盖了一块绒布,称之为绒布母猴,两种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

如果让婴猴自由选择,无论绒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婴猴总是选择绒布母猴,花大部分时间依附在绒布母猴旁。

婴猴只是在饥饿时才去金属母猴那里寻找食物。

分别由两种母猴抚养的婴猴对母猴的依恋反应也不相同,当实验者将玩具熊等陌生物体放入猴子居住的笼中时,由绒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立即逃到绒布母猴身边,紧紧依偎绒布母猴,表现出一定安全感,稍后,它会试图接近陌生物体,出现探索行为。

但在这种情境下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它发现有陌生物体时不是逃向母猴寻求保护,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紧张不安,或者想将陌生物体推开,或者躲在一边,局促不安。

■人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方式: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2、奥尔兹的老鼠自我刺激实验实验者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端

1 / 5

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

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即接通,在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

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于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

3、颜色与情绪反应关系的实验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英国伦敦有一座桥,原来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这里投河自杀,后来,将桥的颜色改为黄色,来此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充分证实了颜色的功能。

4、情绪的脑切除实验 1892 年高尔兹发现切除大脑皮层的狗变得十分凶猛。

1925 年卡农等人对切除大脑皮层的猫进行了经典研究并确定了假怒动物标本的手术方法。

1934 年巴德把假怒一词引入生理心理学中。

他指出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行为表现:

---------------------------------------------------------------最新资料推荐------------------------------------------------------ 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

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故称此行为假怒。

其脑机制是:

只要破坏边缘皮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对于这些实验事实,生理心理学界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下丘脑在情绪的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5、华生的婴儿恐惧习得实验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Watson)相信人类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

他的实验思路是:

如果建立起被试对原本不恐惧的事物和恐惧情绪之间的条件反射,那么就能使原本中性的事物变得能够引发恐惧情绪,于是也就是学会了恐惧。

华生以一名 9 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Albert)为被试。

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

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

在白鼠与声音总共 7 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3 / 5

随后研究者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

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

实验还发现,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 31 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华生的实验说明了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

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被套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

听到老歌时感到伤感,求职面试时感到紧张,春天到来时感到愉快,看见牙医工具时感到害怕等,这些情绪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前生活中建立的复杂的条件反射。

在华生那个时代,人们尚没有注意到此类实验可能对被试所造成的伤害,诸如,情绪实验可能会使人类被试难以摆脱负面情绪(如恐惧)的困扰等等。

当研究者了解到这种危害以后,像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实验这样的研究就不被实验伦理所容许了。

人们开始采用不违反道德规范的新方法,来研究情绪的习得性,其中包括利用动物被试、减少被试受 6、在古代的时候就人们就

---------------------------------------------------------------最新资料推荐------------------------------------------------------ 已经开始了对情绪的实验研究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

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

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

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所以对情绪的调试非常重要。

5 / 5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分析表 姓名学号得分实验名称习得性无助实验 研究背景 (“习得性无助”被认为是人类的一型沮丧。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 一直以来,情绪起源的问题都困扰着心理学家们。 华生在70年前曾做了著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他用该实验证明了情绪能通过条件反射而习得。在试验中,小阿尔伯特对老鼠甚至后来泛化到对白色东西的恐惧。华生还证实了阿尔伯特习得的情绪是会从一个环境迁移到另一个环境的。如,把阿尔伯特带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房间,更亮的灯光,更多的现场人员。阿尔伯特对老鼠和兔子的反应仍然是恐惧,尽管程度有所减轻。 在1953年,哈佛大学的所罗门,坎明和维恩进行过另一项研究。他们把40只狗置于“穿梭箱”里;隔体将箱子分开两部分,一开始,隔体只有狗背高。从格栅箱底上对狗脚发出千百次电击。狗如果学习到跳过阻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然后,进行“挫折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格栅通电,并且狗必须跳100次才终止电击。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之际,发出预料可免电击的松释声,但当它到另一边的格栅而重遭电击时,则发出惨叫。”接下来,用透明塑胶玻璃阻隔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向另一边跳跃,头撞玻璃。狗开始“大便、小便、惨叫、发抖、畏缩、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不再反抗。实验人员说他们为此“感动”。结论道,两边之间加以透明玻璃并加电击,“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脱意图。他们的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但华生和哈佛的学者们没想过如果在一个被试可以控制或逃离的情景中,被试们的反应又会如何呢? 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突出的实验者之一是宾州大学的马丁·赛里格曼。他和梅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以狗为被试的试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建构了他的理论。 (后续研究:1975 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80年代,心理学家仍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的实验。费城天普大学,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实验报告

普通心理学实验报告 ——动作稳定性实验 班级:10人力(1) 姓名:蔡金 学号:2010950072

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学习手动作稳定性的目的是除了学习其本身,还要学会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实验中被试从九洞仪直径大的洞向直径小的洞移动点击,只要在每洞中没碰到边缘则算通过,每个洞有三次机会,当出现连续碰边三次时,则被认为失败。手动作稳定性存在个体差异,并受个体情绪的影响。 关键词:手动作稳定性情绪指标 1 引言动作稳定性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震颤。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由自主的细微颤动,身体某部位的这种颤动范围可作为控制运动能力的指标。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而当一个人出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的不自主颤动会比心平气和时明显,所以这种颤动范围又可作为情绪强度的指标。本实验所用的九洞动作稳定器就是一种通过测定手的动作稳定程度来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程度的仪器。 前人在有关的研究中已发现: (1)手臂动作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6-8岁最明显; (2)右手的运动稳定性超过左手,6-12岁比15、16岁明显,

成人 则有时相反; (3)大多数男孩的两手运动稳定性都超过女孩; (4)运动的方向对稳定性有影响。 本次实验目的是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检验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作用。 2 方法 2.1 被试安徽财经大学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5名学生,各项生 指标正常。 2.2 器材 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704动作稳定仪 2.3 实验方法: 1 将主机与附机EPT704动作稳定仪连接好,按(运行/待机)键; 2 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九洞型→学号→姓名→允许碰壁次数(3),按(确定)键,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可以实验; 3 被试看见绿色指示灯亮后,手握试笔,肘部悬空。尽量与桌面保持垂直,将笔头在最大洞旁的金属区域点一下,仪器开始计时,被试将笔插入洞中,碰到底后再拿出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做,整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最新资料推荐------------------------------------------------------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1、婴猴的人造母亲依恋实验动物心理学家 Harlow 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实验研究。 他以罗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婴猴由人造母猴喂食。 人造母猴则分为二种: 一种由金属丝所构成,称为金属母猴;另一种外形与金属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层盖了一块绒布,称之为绒布母猴,两种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 如果让婴猴自由选择,无论绒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婴猴总是选择绒布母猴,花大部分时间依附在绒布母猴旁。 婴猴只是在饥饿时才去金属母猴那里寻找食物。 分别由两种母猴抚养的婴猴对母猴的依恋反应也不相同,当实验者将玩具熊等陌生物体放入猴子居住的笼中时,由绒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立即逃到绒布母猴身边,紧紧依偎绒布母猴,表现出一定安全感,稍后,它会试图接近陌生物体,出现探索行为。 但在这种情境下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它发现有陌生物体时不是逃向母猴寻求保护,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紧张不安,或者想将陌生物体推开,或者躲在一边,局促不安。 ■人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方式: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2、奥尔兹的老鼠自我刺激实验实验者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端 1 / 5

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 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即接通,在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 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于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 3、颜色与情绪反应关系的实验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英国伦敦有一座桥,原来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这里投河自杀,后来,将桥的颜色改为黄色,来此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充分证实了颜色的功能。 4、情绪的脑切除实验 1892 年高尔兹发现切除大脑皮层的狗变得十分凶猛。 1925 年卡农等人对切除大脑皮层的猫进行了经典研究并确定了假怒动物标本的手术方法。 1934 年巴德把假怒一词引入生理心理学中。 他指出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行为表现:

实验二-肌电反馈-生理心理学实验报告

肌电反馈效应的实验评价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生物反馈的原理及掌握生物反馈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2.1 实验内容 本实验要求被试边听录音边做动作,主试通过多导仪记录其各个阶段的斜方肌的肌电、呼吸、脉搏,同时被试根据生物反馈来继续协调自己的动作,来降低自己的肌电活动水平等。 2.2 实验原理 放松训练也称松弛疗法,是诱发松弛反应的技术。松弛反应是一种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普遍降低的综合性下丘脑反应。赫斯首先描述这种反应,称之为“向营养性反应”。后来赫伯特·本森将其定义为:松弛反应是当受试者在安静环境中处于松弛状态时引起的一套综合的生理变化,他们包括耗氧量、心率、动脉血压、呼吸率的降低,全身骨骼肌张力下降等。 生物反馈(或生理回馈,biofeedback)是利用电子仪器将与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机体生物学信息(如肌电、皮电、皮温、心率、血压、脑电等)加以处理,以视觉或听觉的方式显示给人(即信息反馈),训练人们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识,有意识的调控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肌电反馈是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反馈方式之一。 肌电反馈(electromyography feedback)就是利用生物反馈仪,将骨骼肌兴奋收缩时产生的肌电活动及时加以检出,并转换成大脑所熟悉的感觉刺激方式加以显示。通过示波器和扬声器的反馈,训练受试者对肌肉内不同运动单位的放电进行控制,进行松弛肌肉和加强肌肉收缩运动的训练,以达到全身松弛和神经肌肉功能再建的目的。 肌肉的松弛和紧张程度与生物反馈仪测量的表面肌电电压幅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肌肉紧张时,肌电值迅速上升,肌肉放松时,肌电值迅速下降。肌电反馈的优点是,能较为敏感且迅速的反映机体不同部位肌肉的紧张程度,也可以反映情绪的兴奋程度。同时,肌电生物反馈有利于降低肌电活动水平,这对于放松肌肉、缓解压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主要仪器材料 多道生物反馈仪,计算机,测量呼吸频率和脉搏和肌电的传感器。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认知心理学期末重点

●认知:①认知是人类智慧之本及其运作。 ②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Neisser ●认知心理学: 广义:以认知为取向的心理学。一切对认知(cognition)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 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狭义: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计算机从周围环境接受输入的信 息,经过加工并储存起来,然后产生有计划的输出。人的系统和计算机一样。)美国百科全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 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信息加工方式: ①自下而上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 息)自上而下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②系列加工(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地加以处理)如:观看图片时,注视点总 是从一处跳到另一处,形成一定的扫描路线;语言的线条性。 平行加工(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如:人对个别字母的辨认不如将字母放在一定的单词中;人对个别线段的识别不如将线段放在一个有结构的图形中。 ③控制性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由注意发动,由注意维持)如:人的阅 读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自动化加工(速度快,不容易受意识的控制,不需注意,或特别花费精力就可发生的认知加工。)如:读者从单词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自动化过程。 ●产生背景: ①哲学背景:理念论(柏拉图)和实在论(亚里士多德);唯物论(笛卡儿“天赋观念 说”)和经验论(洛克“白板说”) ②心理学背景: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冯特在创建实验心理学时,就立志志要以自然 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和反动(J.B.华生);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③相关学科背景: 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计算机对逻辑符号的操作与运用和人在思维时对语言、符号的操作与运用之间具有类 似之处,这样就可以在形式上把心理活动理解为对符号的操纵或加工过程。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渗透: 1、启发认知心理学家从系统、信息、控制的角度来研究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心理学从这些理论中借用了很多术语。 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应时实验法: 反映时技术:反应时是指自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至被试做出某一反应的时间。反应时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它是一种反应变量,可作为个体成绩指标或内部 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 减法反应时实验: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该实验方法由荷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报告 自我分析(一) 发展史之高峰低谷 个人发展史的过程为: 1、开始对社会、人文、科学等有一个简单的接触,学会了基本的知识,了解了基本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和基本的道德准则的选择等。 2、开始规划并努力实现梦想、愿望,并懂得如何正确地选择生活方式。 3、发展潜力和提高专业技能;尽量多方位发展个人能力,在挫折和成功中学习并提高自己。 4、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个人精神生活,丰富个人情感等,包括注重在健康、文化、家庭、朋友、特长、交流和沟通等方面的个人发展。 5、增强自我认知,取得个人生活的控制力和自我智慧的实现。我想我的发展史高峰是在初中阶段吧,那时的我已经慢慢地开始理解父母的艰辛,了解父母的难处和不容易,不再和父母斗嘴,不再叛逆,不再惹他们生气,学习也更上一层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到如今,自我感觉低谷就在高中阶段了,那时的我从熟悉的地方搬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面对不一样的新世界,完全不知所措,迷失了动力和目标,尽管最终的努力使自己找回了状态,但始终都觉得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点遗憾,这也使自己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和成功。

(二)意识到自己成为成人 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为一个成人最初的感觉是在初中阶段,当时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现在已经快16岁了,应该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吧。当时一听这话瞬间觉得自己似乎真的长大了,该懂事了。其实真正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成人的时候便是自己18岁生日的时候吧,说也奇怪,仅仅一天之隔,18岁前和18岁后就是不同的两种感觉,从此肩上无形地多了一种压力,不,是责任感。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再也不要让父母为我操心,我给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安心、放心、舒心、宽心、关心。而体现我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完成常规性的日常工作,并且进行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敢于竞争,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能克制自己冲动的想法和行为。感情明确,热爱家人,朋友,懂得谦让,不会随情绪办事情等等特点。 (三)最好的五个品质 我觉得应该是积极、乐观、有耐心、幽默、虚心。 在我看来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乐观的心态,在经过人生最低谷之后,在我看来,一切的问题都不值得一提,自然,这就造就了我乐观的心态,成为了我最引以为豪的优点。我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必考考点 选择题 反应性:观察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 要求特征:导致被试猜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有用线索 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受性 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不肯定间距 韦伯定律 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个差别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别所引起的内部感觉 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增加,想做比例量表,其实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 盲视:描述被试不承认有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 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 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不应期 不对称迁移等于延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 对偶联合回忆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 被试变量 ?天生的(年龄、性别、种族) ?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 ?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难后果) 简答题 阈限:我们能不能说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 可能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受性,但是他们判断是否听到声音的标准不一样。乙也许比较冒进,只要听到似乎有声音就说“有人敲门”;甲也许比较保守,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说“没听见”。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 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 不同情绪对于不同情绪内容材料的记忆效果? 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记忆效果再认的记忆数 什么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方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

现成的实验 说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 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 拉丁方设计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 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 用以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控制”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容易出多选) 1、可以创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3、可以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控制 4.实验法的局限性 1、有些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 2、有些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不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实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发现问题、查阅文献、理论思考、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发现新问题 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 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可以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发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情绪心理学实验报告

情绪心理学实验设计 引言: 手机社交依赖的概念以及手机社交依赖的标准国内外普遍存在争议。根据相关文献将其定义在无外界成瘾物质的作用下,过度的使用移动端社交应用与外界进行人际互动,从而导致使用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受到损害,进而产生躯体,心理等一系列并发症状。 针对大学生对社交类手机应用依赖现状的研究,国外(如美国)起步较早,日韩等国家也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结果呈现跨文化一致性。对于手机依赖, 前人多从个体的人格,孤独感等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展开研究。如研究发现 负性情绪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张斌;邱致燕;蒋怀滨;崔润红,2015)但是不同情绪下,对于手机依赖人群的自我控制和奖赏系统等认知机制并没有深入探究。心理幸福感较低的人会在应对消极情绪时更加倾向于使用智能手机。(王金良,2015)国内尚缺乏对依赖人群奖赏和控制系统深层次方面的分析和实证性研究,更没有该人群在情绪与两个系统交互作用相关 研究。研究角度多是社会学甚至传媒学角度,没有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思考并提 出有效的干预手段。 信息化背景下手机是网络的主要媒介,针对依赖源“手机社交应用”这一 客体国内尚缺乏从信息渴求角度对手机社交依赖深入探讨的实证性研究。那么 其心理渴求是什么机制呢?心理渴求是一种情绪动机状态,前人研究网瘾渴求可以有效预测网瘾程度。针对手机社交应用依赖人群这一主体,缺乏对其认知 机制的研究,手机社交软件依赖和传统成瘾的成瘾机制是否相似?手机依赖的 心理机制是什么?国内外对此研究较少,而且没有更深一层探讨手机社交软件 依赖的神经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控制、奖赏系统与成瘾机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曹枫林和苏林雁发现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其冲动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冲动特质作为激发个体产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内驱力,包含奖赏敏感/趋向和自发的冲动行为两种成分。本研究将从手机社交软件依赖人群的自我控制、奖赏系统的角度,与情绪心理学的交互作用出发,采用行为实验,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等方法深入探

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期末复习知识点

、选择题 1.实验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P22 2.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3.因变量:因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是实验者要观察和记录的变量。 4.额外变量:除了自变量外其他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随机的额外变量:偶然起作用的额外变量。(如受到意外干扰、 仪器性能不稳定等)系统的额外变量:经常地、稳定地起作用的变量。 5.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定义。用于详细说明研究者要观察、测量和操作研究变量 的程序和活动。这指出研究者要测量一个变量必须做些什么,来界定或给予一个研究变量的含义。例如:智力:在某个智力量表上测得的分数。身高:为受测者采立姿,由地面到头顶点的垂直距离。攻击性、抑 郁、焦虑、饥饿 6.实验者效应:主试(实验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 期望。 控制办法:指导语标准化、采用双盲实验设计 7.被试期望效应:由于受试者预期某些测试结果,于是无意识地以某种形式操纵了实验步骤,或向实验人员报告他们希望得到的 结果。受试者期望效应能严重歪曲实验结果,因此需利用双盲( double-blind )方式进行实验来消除这效应。 8.数据的统计方法: 1)集中趋势:指一个可以代表分布中所有分数的数值。包括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研究问题:参加研究的女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参加研究的男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2)差异量数:标准差(SD )是常用的描述分数离散程度的指标。 研究问题:男性每周学习小时数的标准差是多少? 3)相关量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数据类型不同,计算相关的公式不同。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研究问题:学生的出生顺序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系?皮尔逊积差相关研究问题:学习 小时数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系? 4)卡方:用来确定观察次数与期望次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非参数统计。 研究问题:男性和女性在研究水平上存在差异吗? 5)T 检验:用于判断两组等距或等比变量在统计上是否存在显着差异,分为独立样本t 检验和相关样本 t 检验。 研究问题 1(独立样本):研究水平高的学生和低的学生相比,第一年的绩点更高吗?研究问题 2(相关样 本):注:相关样本一般用于两种情况(1)同一个体的成对数据( 2)经过严格匹 配的数据对研究水平高的学生来说,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绩点是否存在差异? 6)方差分析:自变量为分类变量,因变量为连续变量 研究问题:学习满意度三个水平之间的学习小时数有没有差异? 7)线性回归:与皮尔逊积差相关类似,都是表示变量之间的显着关系。 线性回归的优点是可以使用多个自变量,用公式,由已知自变量预测因变量的值。研究问题:如何根据学生的 学习时间,预测他们的绩点? 二、简答题 a)三个研究方法(测验一)P22 b)第二章第二节实验研究的设计 a)多自变量设计 a)按设计中包含自变量的数目,可分为单自变量设计(单因素)、多自变量设计(多因素) 如: 2*3 实验设计,有几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几个水平? 心理学实验往往同时操纵 2-4 个自变量。当自变量数目超过一个的时候,实验就出现了新的现象交互作用b)主效应是指由每个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 c)交互作用的效应是指当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因其他自变量的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如果某 - 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不受其他自变量水平的影响,我们就说这个自变量与其他自变量是没有交互作用 的。 d)简单效应与主效应的区别:主效应是忽略其它因素的情况下检验一个因素的处理效应;简单效应是分别检验一个因素在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科学研究是人们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科学具有客观性和严密性。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 (一)世界是真实的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人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 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 推理一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偏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展。 第二节科学与实验 一、科学家的工作 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和理解世界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人们理解这个世界。探索因果关系的工作可以分两个方面:发现规则和建构理论。 (一)发现规则 规则是指人们常说的规律、定理和定律等,它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发现规则要分两步走:描述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建构理论 理论的任务是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论往往是一系列论断,用以解释一个或多个规则。为了作出解释,它往往包括一些规则中没有直接包含的概念。二、实验 实验就是精密地控制各种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干扰,探究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心理咨询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9.24 实验成绩 实验一:初诊接待与咨询关系的建立目的:掌握初诊接待、结构化技术与瞬间观察技术。 步骤: 一、初诊接待训练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2.有礼貌的接待来访者并运用礼貌用语; 3.咨询师间接的询问来访者能在哪方面帮助他; 4.咨询师询问结束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5.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保密原则; 6.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7.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来访者的义务与权利; 8.咨询师与来访者协商并达成协议。 二、结构化技术训练 1.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的相关程序; 2.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和治疗的理论。 三、瞬间观察训练及实践训练 1.三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扮演咨询师,一人扮演来访者,一人充当观察员,三者角色可以互换; 2.小组内自主模拟训练资料中的十个案例,每个案例平均用时5分钟;

3.每个案例随机挑选一个小组当场演练示范,老师给予点评纠正。 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 初诊接待步骤不太熟练,需要多次训练,直至掌握初诊接待的技术。结构化技术已经初步掌握,但要熟练运用还需多加练习。瞬间观察技术应涉及微表情等,较难掌握,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练习才可。 二、反思 初诊接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技术,是咨访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要牢记初诊接待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日常的咨询中要认真使用结构化的技术和瞬间观察的技术,察觉来访者的情绪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咨询的深入打好基础。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10.8 实验成绩: 实验二:参与性技术 目的:掌握内容反应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与共情技术。 步骤: 一、内容反应技术训练 1.咨询师认真倾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2.咨询师以自己的语言概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3.咨询师的言语不得超越来访者的语义,也不能遗漏来访者所述的内容。

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实验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 P22 2.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3.因变量:因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是实验者要观察和记录的变量。 4.额外变量:除了自变量外其他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随机的额外变量:偶然起 作用的额外变量。(如受到意外干扰、仪器性能不稳定等)系统的额外变量:经常地、稳定地起作用的变量。 5.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定义。用于详细说 明研究者要观察、测量和操作研究变量的程序和活动。这指出研究者要测量一个变量必须做些什么,来界定或给予一个研究变量的含义。 例如:智力:在某个智力量表上测得的分数。身高:为受测者采立姿,由地面到头顶点的垂直距离。攻击性、抑郁、焦虑、饥饿 6.实验者效应:主试(实验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有意无意 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控制办法:指导语标准化、采用双盲实验设计 7.被试期望效应:由于受试者预期某些测试结果,于是无意识地以某种形式操纵了实验步 骤,或向实验人员报告他们希望得到的结果。受试者期望效应能严重歪曲实验结果,因此需利用双盲(double-blind)方式进行实验来消除这效应。 8.数据的统计方法: 1)集中趋势:指一个可以代表分布中所有分数的数值。包括平均数、中数和众数 研究问题:参加研究的女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参加研究的男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2)差异量数:标准差(SD)是常用的描述分数离散程度的指标。

研究问题:男性每周学习小时数的标准差是多少? 3)相关量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数据类型不同,计算相关的 公式不同。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研究问题:学生的出生顺序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 系? 皮尔逊积差相关研究问题:学习小时数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系? 4)卡方:用来确定观察次数与期望次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非参数统计。 研究问题:男性和女性在研究水平上存在差异吗? 5)T检验:用于判断两组等距或等比变量在统计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分为独立样本t 检验和相关样本t检验。 研究问题1(独立样本):研究水平高的学生和低的学生相比,第一年的绩 点更高吗? 研究问题2(相关样本):注:相关样本一般用于两种情况(1)同一个体的 成对数据(2)经过严格匹配的数据对研究水平高的学生来说,第一年和 第二年的绩点是否存在差异? 6)方差分析:自变量为分类变量,因变量为连续变量 研究问题:学习满意度三个水平之间的学习小时数有没有差异? 7)线性回归:与皮尔逊积差相关类似,都是表示变量之间的显著关系。 线性回归的优点是可以使用多个自变量,用公式,由已知自变量预测因变 量的值。 研究问题: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间,预测他们的绩点? 二、简答题 a)三个研究方法(测验一)P22 b)第二章第二节实验研究的设计

2017普通心理学之情绪和情感_毙考题

2017普通心理学之情绪和情感 九、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新增)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人与动物共有的,先天的,拥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情绪 情绪状态是某种时间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较典型的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激情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该状态下人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应激:人对某种以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的反应,便随一种特殊紧张的情绪体验,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 适应性综合症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2.情感的种类(新增) 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按一定的标准评价自然特征和社会行为特征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三)表情 1.表情的含义(新增) 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经验,但它们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的外部表现就叫做情感的表达(emotion expression),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表情。 2.表情的种类

心理学实验报告1

1.引言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生活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多学科交叉性,属于应用科学。本实验运用了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观察与陌生人打招呼时陌生人的反应。本实验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出十分有价值的结果,旨在运用一定的咨询技巧和方法,让组员们共同体会咨询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 2.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2.1被试 本实验随机抽取了30名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女性本科生作为被试。被试具体基本信息见下表: 被试编号年级学院专业民族 1 大一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蒙 2 大三文学院对外汉语汉 3 大二经济学院经济学汉 4 大一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蒙 5 大三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汉 6 大三教育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蒙 7 大二经济学院经济学汉 8 大三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汉 9 大二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汉 10 大三外国语学院俄语汉 11 大二文学院新闻学汉 12 大一蒙学院蒙新闻学蒙 13 大三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汉 14 大三地理科学学院城市规划汉 15 大一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汉 16 大二教育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汉 17 大三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蒙 18 大二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蒙 19 大一民族艺术学院绘画汉 20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汉 21 大一法政学院法学汉 22 大三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23 大二经济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汉 24 大一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汉 25 大二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汉 26 大三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汉 27 大三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蒙 28 大二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汉 29 大三文学院对外汉语汉 30 大三数学科学学院数学蒙

2.2实验仪器 笔记本,笔,照相机 2.3实验设计 (1)实验时间: 2013年5月18日下午18:00至19:30 (2)实验地点: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图书馆门前 (3)具体操作:组员张曼璐与李依依结伴而行,在图书馆门前装作随意经过的样子,以微笑伴以“嗨”的问候方式与独自走向图书馆的完全陌生的学生打招呼。其余8位组员分成两个小组,一组负责观察每位被试的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另一组负责做事后的访谈工作。两组组员都躲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角落,并作详细记录。 (4)采访问题: ①刚才同您打招呼的同学您认识吗? ②您为什么会做出刚才的反应? ③遇到陌生人同您打招呼您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想法? ④被试的基本信息。 3.结果 (1)行为反应 行为反应总计(按每人每次计) 微笑 2 出声回应 3 抬头 1 摸脸 1 眨眼 1 回头看23 (2)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总计(按每人每次计) 惊讶、诧异 5 疑惑9 热情 1 无感觉 5 3.1观察分析 (1)被试主要行为反应:绝大多数的被试会出现回头行为,有少数人回头多次。这些人多表现为惊讶与疑惑。 (2)被试主要语言行为:只有小部分的被试做出语言回应,即回应“嗨”。 (3)被试主要想法:与自己打招呼的人是不是认错人了,大部分的被试觉得困惑和怀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