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一、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支,也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创新机制及其模式、科技工业园区的辐射与扩展功能及其相应的理论都应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几种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的。这种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维

第二种观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

第三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第四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主要任务

考察决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描述、阐明和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势,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

二、所谓区位,即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更多地强调由空间位置所标志的经济利益差别。

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具体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

(1)地区性投入:具体是指存在于某一区位、难以从他出移入的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

(2)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

(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

(4)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

区域分为三类

(1)均质区域,即某一区域内各变量的一致性最大,而区际分异也最大

(2)极化区域,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带动单位)的相互关联而相互依存

(3)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他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

地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2)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划分

(3)经济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

(4)经济区域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的

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2)居民生活环境包括全面的公共福利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3)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社会总产出长期持续切稳定地增长

(4)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居民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贫富阶段

(6)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行机制

(7)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不适合或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陋习、陈旧观念能够得以及时的更新或废除,新的文化或新的观念能够迅速的成长、发育起来

(8)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反应能力、变化能力不断增强等

区域经济学理论

一、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

3.要素禀赋论

4.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二、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1.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3)增长极理论

2.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三、经济增长理论

四、现代区域经济理论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3.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4.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

5.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

第三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经济一体化设计使用资源的效率问题经济一体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的经济联合的过程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

(1)特惠关税区

(2)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

(4)共同市场

(5)经济同盟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特点:

第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且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多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覆盖面区域重叠

第三,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目虽不多,但建立的时间比较早,发展的比较成熟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

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并存的两种趋势,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必然是一分为二的,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其积极作用有:

(1)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内部贸易的发展

(2)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各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3)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各成员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4)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各成员国以联合的力量采取一致的行动共同对外,扩大和加强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外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区域化直接利益的独享性和“对内自由、对外保护”的排他性,这两种特性若不加以遏制,任其发展,必然形成对外壁垒,导致国际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世界市场的分割,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增加、扩大和发展而形成的区域化组织之间的竞争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相比,交锋更多、层次更高、范围更广、内容更复杂、程度更激烈、其结果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

(1)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模式

(2)一体化覆盖的内容由少到多

(3)针对各国关注的共同的战略性资源或物资产品,为协调其生产和出口而建立单个商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4)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相互经济、政治关系发展的需要而建立一体化

(5)地理位置上不相邻国家之间根据某种目的而建立一体化

(6)单个国家间建立的双边经济一体化组织

(7)单个国家与一个国家集团之间建立一体化组织

(8)集团与集团之间签订一体化协定进行合并

(9)已有的一体化集团与一个国家形成一体化

(10)地理范围上连接的国家不断扩展形成的一体化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出现了明显加速的新趋势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向双边化发展

3.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推进

4.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向复杂化和多样化

5.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概念淡化

6.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开放性

7.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向南北合作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典型合作组织

一、欧洲联盟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制度创新

●原则框架创新 2协商机制创新 3推进方式创新 4运作机制创新 5活动内容创新 6自由化体系创新

第四章国家区域经济

一、经济区域划分的目的

划分经济区域的根本目的是揭示各经济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优势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指出各经济区域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建立符合区域比较利益的劳动地域分工体系,明确经济区域建设重点、开发顺序和主要方向,通过区域内部有效地分工与协作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有机体,通过生产力合理的地区安排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区域划分将作为国家对地区经济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手段,引导区域经济结构朝着全国总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即全国产业机构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诱导性的区域经济政策,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实现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有效结合,从而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又能体现区域自身利益的地区专业化分工与联系

划分经济区域的主要任务: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域分工规律以及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合理划分、界定各个层次的经济区域的地域界限,确定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分析、评价各经济区域发展的条件和特点,明确各经济区域的比较优势,指明各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总格局中的地位和发展向;确定各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重点,重点确定各经济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经济区域内的综合发展方案,阐明各经济区域的经济结构特点。

二、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

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是经济区域客观规律性的反映,它涉及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总体和局部、时间和空间、现状和远景、专业化和综合发展、国内和国际等等。这些矛盾不是孤立的,也并非等量齐观,而是相互联系,有主有从的。在划分经济区域时,必须遵循经济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特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1.类型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以省、市、自治区为基本地域分类单元,其他类型区(贫困区、经济衰退区等)可以地级市、县级市或县为基本单元

(2经济发展阶段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即关键性的工业化条件、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类似性

(3产业结构特点、功能和发展方向的相似性

(4划分结果显现出空间地域的不连续性,允许同一类型经济区在不同区域出现

2.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条件相结合的原则。

(2)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的原则

(4)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相协调的原则

(5)经济区域与民族聚居区相协调的原则

(6)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相结合的原则

(7)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的原则

三、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1.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

2.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3.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

4.加快特定地区经济发展与经济开放的速度,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对全国经济发展形成吸纳和辐射作

5.获得更多的土地出售、出让与出租收益

四、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完善的基础设施

3.优惠的经济政策

4.完善的法律制度

5.高效率的管理机构

五、经济特区的类型及其特点(P67)

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

2.工业型的

3.工贸结合型的

4.科技型的

5.金融型的

6.旅游型的

7.综合型的

六、经济特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P71)

1.经济特区的计划效应

极化效应表现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的过程。

(1 )基于市场机制下的生产要素聚集。生产要素总是从利润率较低的地区向利润率较高的地区转移。经济特区一般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相对于周边地区来说,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较好,产业相对齐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因此能吸引众多的要素聚集于此。要素的聚集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就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这主要表现为众多企业对基础设施等不可分物品的共享、对中间投入品的共享、对劳动力的共享和对信息的共享所带来的成本节约。聚集经济效应的发生会进一步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从而进一步推动特区经济的发展。

(2 )基于特殊制度安排下的生产要素聚集。制度是影响生产要素聚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经济特区建立在实施特殊政策的基础之上,而特殊的政策正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特殊政策以优惠政策为核心,优惠政策则是能直接给投资者带来经

济利益的政策。因此相对于周边地区,经济特区便形成了一个政策洼地,企业家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到经济特区投资,形成了生产要素在特区的聚集

2.经济特区的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是指周围地区随着经济中心地区经济的扩张而从中获得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1)产业梯度转移机制。产业梯度转移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活动,随着经济中心的发展,中心区的一些产业产生了迁移到周边或其他地区的动机,这一动机源于生产要素过渡聚集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企业向外围地区扩张和中心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要求。产业梯度转移的基础是转出地和转入地在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上的梯度差

(2)制度移植模仿机制。指的是制度安排落后地区向制度安排先进地区学习,即通过移植和效仿先进的制度安排并予以本土化,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制度的移植和模仿能降低制度安排落后地区的制度变迁成本,缩短制度变迁的时间,吸收制度优势地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等

(3)技术溢出机制。技术溢出通常是指技术领先企业对同行企业及其他企业的技术进步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技术溢出分为主动溢出和无意识的溢出:主动溢出是指企业的技术指导、转让等行为;而无意识的技术溢出主要是由企业的科研和培训的外部性引起的

经济特区对周边地区的技术溢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人员的自由流动,二是企业发展的示范效应。

四、建立科技工业园区的意义:

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人类最重要的创举是创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结合彻底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相脱离的世界难题,为人类的发明或发现迅速在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一种极好的模式。这些科技工业园区以他们所创造的增长奇迹,向世人证实了在科技智力高度密集的地区蕴藏着多么大的发展潜力。他们所实现的突发式、跨越式、阶跃式的发展模式,使区域经济的能量早已超出了常规的界限,而远播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由于科技工业园区对地区经济、国家经济甚至世界经济强烈的拉动作用,它的发展必然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科技工业园区具有人才、科技、知识优势,随着我国“211工程”和“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工程”试点的实施,特别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启动,国家的战略资源与创新资源又一次在中关村聚集,为科技工业园的建设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总部经济

一、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我们认为对于总部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还是应该将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和探讨。从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总部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进一步的诠释与解读,才能避免总部经济的发展对提升城市功能和促进产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1)区域经济层面。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地域集群布局、企业生产加工基地则通过其他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2)城市经济层面。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阜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形成总部的集群布局,在优化提升本市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同时,通过向周边地区、全国乃至跨国界地区实施经济管理、决策和服务等职能来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3)总部经济层面。总不是指企业系统中独立于生产环节但对其具有指挥和控制权力的决策机构。总部经济是一种首脑经济,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总部出于企业发展需要而与生产环节实行空间分离的结果。

广义上,总部经济是指经济与非经济的、官方与非官方的带有总部性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机构和组织相对聚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狭义上,总部经济是一国内外带有总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相对聚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从价值形态看,总部经济是这些机构组织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价值总和

(4)微观经济层面。总部经济是指企业和城市再使双方都能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的驱动下形成总部在城市聚集并产生外部经济的经济现象。

二、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P88)

(一)总部成为企业的一个独立部门并发挥特殊的功能

(二)“总部+生产基地”空间组织模式实现了两种不同地狱的要素优势在一个企业内的优化配置

(三)地价竞租机制驱使企业总部向城市中心区聚集

(四)产业进步推动城市职能由生产性职能向控制性职能转变

(五)城市演化为总部聚集形态的生产力

三、总部经济的价值链分析

1.产业价值链

企业总部包括全球总部、地区总部、研发总部、商务总部、销售总部等,他们向特定区域的聚集,形成了总部经济产业集群与相关产业价值链。

首先,企业总部的聚集以及企业总部的决策功能、市场管理功能、投融资功能、财务结算功能等总部功能的发挥,形成了以研发、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为核心的全新的产业模式—总部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等协调总部产业发展的总部型服务业的发展以及总部产业和总部型服务业以总部基地为中心的互不联动、集群发展,形成了总部产业集群。

其次,企业总部通过指挥在他周边地区的工厂、办事处、子公司机构,进行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与协调管理,形成了企业价值链。同时,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以及旁侧关联进行分工协作,形成了相关产业的产业价值链。涉及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总部与其生产企业以及其他关联企业相互整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价值链,如IT产业链、汽车产业链。

2.空间价值链与区域发展

总部经济所体现的空间价值链主要包括企业空间价值链与产业空间价值链两个部分。从企业来看,总部经济聚集的企业总部是一个大企业、大集团内部的融资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公关中心等,而企业的生产环节、物流环

节与上述融资、结算等诸环节实现了在地域上的分离,形成了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从而形成了以总部为核心,以企业价值链为纽带、辐射周边与线管区域生产基地的企业空间价值链,即企业总部与生产基地的价值链体系。

从产业来看,总部经济聚集了相关产业的诸多企业总部,形成了相关产业的高端决策及综合管理与生产、原材料供应及物流环节的空间分离,建立了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以总部基地与周边蚕业基地分工协作的产业空间价值链—总部基地与产业基地的价值链体系。

四、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级指标层按照城市总部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条件设计,主要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和开放程度6个指标构成。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是稳定的,长期内不会发生变变化。

二级指标层主要是表现一级指标所蕴含的细分领域。该层指标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但会根据一级指标内涵的变化及发展重点进行适当调整。

三级指标层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该层级指标将根据总部经济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进行及时调整。

五、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

1.城市化进程的空间生命周期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1)向心城市化阶段

(2)城市郊区化阶段

(3)逆城市化阶段

(4)再城市化阶段

2.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使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生命周期

3.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性的战略转型点

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一、经济发展的梯度概念

梯度被广泛用于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在现代生产布局研究中,各国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表明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梯度变化状况

二、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

第一,产业结构优劣是区域经济盛衰的主要因素

第二,创新活动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第梯度地区转移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扩展与大范围的扩展两种形式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是由各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生产布局的内在因素决定的(P122)

1.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2.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3.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第二节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一、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

任何一个区域,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的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这时,即使原先赖以发展的优势已经消失,它也仍可以向前发展。所以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发达地区越来越富有,贫穷地区则越来越困难。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积累的优势

优势体现在: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与通信联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与优越的协作条件,雄厚的资本,集中地消费市场。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工业布局正在发生巨大的指向性变化,一些过去是原料、燃料地指向的重要传统部门转变成了消费区指向或技术密集型的部门,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发达地区的优势,加剧了极化效应的作用。形成这种转变的原因;

第一,由于加工工业技术的进步,一些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将其中越来越大的一部分转化为成品,这就使得一些原料产地的原料逐渐转变为地方纯原料。

第二,许多原料在采用新技术进行来料加工后,可以除掉其中所含的大部分无用成分,使之接近于纯原料,从而大大降低用它来进一步加工的工业原料指数值,消弱原料地对加工工业的吸引力

第三,消费区可以就地从回收利用废旧物资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原料供应。

第四,目前在机电工业中,产品轻型化、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五,随着运输技术的改进,运费率普遍下降,但下降最快的是那些运量大、装卸方便、途中不易腐败损坏的原料、燃料的运费率,而制成品则因产品种类日益增多、交运批量小、装卸不便、途中损失大,运费率下降缓慢。这就使得企业家宁愿运输原料而不愿运输成品,从而增大了消费区的吸引力

第六,现在一些骨干厂的规模越来越大,耗用原料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一个地点的原料往往难以满足需要。

第七,企业的盛衰越来越取决于它的产品能否试销对路,这就使得企业家倾向于把工厂布局在消费区,以便与消费者建立密切联系,随时了解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

由于上述原因,许多原来分散在燃料、原料产地的工业以及在分布上越来越集中到那些控制着巨大市场、拥有高度技术水平的发达地区

2.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地地区

3.发达地区的规模经济效应

4.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计划

二、扩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较低梯度国家与地区的发展

1.初级行业及其产品初步加工工业

2.简单劳动密集型企业

3.污染严重的企业

4.军事工业

5.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6.先进城市带对落后地区的支持

三、回流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回流效应是在极化效应起作用的同时,作为扩散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当处在高梯度上的发达地区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时,它的投资环境、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得到改善,竞争力日益提高,因而与那些处在低梯度上的贫穷地区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回流效应就会在至少三个方面起着消弱低梯度地区、增强高梯度地区的作用。这包括:其一,在资金形式上;其二,在移民上;其三,在竞争能力对比上。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次 Question 1 : 什么是空间经济效应?空间经济效应应该分为那些类别? 一.空间经济效应的含义: 空间的经济效应是指通过对空间区位的选择实现对人力、资金、交通成本等经济要素的节约。其中的“空间”是指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运作的经济空间,它并不局限于地理上的空间。 对于一个经济空间而言,空间的经济效应是指空间中的经济要素通过或集聚或扩散的方式实现要素的节约,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对多个经济空间(一个以上)而言,空间的经济效应是指各个经济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或主动或被动的协作(距离效应、关联效应)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分类: 空间内部的效应: 空间集聚效应 空间扩散效应 空间的之间的效应: 空间的距离效应效应 空间的关联效应 Question 2 : 空间距离效应对于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 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一个空间内部而言,各个经济主体(或者经济要素)之间保持较远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以城市规划为例,城市的各个功能区的设置为城市经济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埋下了伏笔。

上图是纽约的城市规划地图。 从另一方面来讲,经济空间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为各自保留一定的发 展空间,同时减缓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上图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分布图

上图是重庆的城市分布图 消极的影响: 需要再一次说明: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最开始对这个话题进行分析的时候我尝试过把积极和消极影响细分为远距离的影响和近距离的影响,但是实际操作之后发现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对于一个经济空间的发展,空间距离并不是越小越好。虽然空间距离的缩小可可以节约交通运输成本和实现资源的聚集,但是同时过度的聚集又会引发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畸形等问题,实际上都可以通过对空间距离的调整,来缓和或者解决。 关键: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次 1.外部性与集聚效应 外部性(externality):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 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

2020年考研专业院校定位的八个选择

2020年考研专业院校定位的八个选择 一、专业范围选择 (一)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eg:某学员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下有“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 10个专业。对于该学员来说,这10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二)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eg.某学员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与该一级学科平行的一级学科为“理论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有“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6个专业。对于该学员来说,这6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三)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不属于本科就读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则 为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二、硕士类型选择 (一)类型说明 中国提供两种类型的硕士学位供考生实行选择:学术型硕士和专 业硕士。 学术型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 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 高层次人才。两种硕士类型均为全国统一考试、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

(二)应试难度说明 1.绝对难度:从初试科目、试卷难度、分数要求三方面实行比较,一般来说专业硕士的绝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2.相对难度:从报名绝对人数、报名录取比例、实际录取分数线、复试差额录取比例四方面实行比较,一般来说专业硕士的相对难度要 低于学术型硕士。 三、意向专业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前面两个步骤,确定自己想考的专业,确定是 否跨专业考试。 四、意向地区选择 (一)就业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就业,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的第一原则。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 州等)学校较多,同理每年的各学历层次的应届毕业生较多,工作竞争 相对激烈。例如,如果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学员将回到家乡所在省 的省会就业,则选择在本省省会读研为更好的选择,既利于人脉积累,也便于利用好地缘优势。 (二)安家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买房子、组建家庭,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未来每位学员都需要 组建自己的家庭并照顾父母。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买房压力大,如北京房价动辄2-4万元每平,成家安定下来相对非常 困难;而其他的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相对轻松。例如,如果家庭经济状 况不是特别富裕,原则上不建议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作为安 家的城市。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 区域经济学 主讲教师:韩淑梅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至第十六周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 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 政治学:行政区域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

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 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2.按照功能划分 3. 按管理职能的划分 十大经济区域 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 东部地区(12 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 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 西部地区(10 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 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区域开发 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对象: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狭义对象: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三部分:区际关系 第四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

XXXX年全国经济学类专业大学排名

2010年全国经济学类专业大学排名 一,国民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排名校名等级 1中国人民大学 A 2北京大学 A 3中央财经大学 A 4浙江大学 A 5上海财经大学 A 6厦门大学 A 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A 8辽宁大学 B 9复旦大学 B 10南开大学 B 11东北财经大学 B 12暨南大学 B 13山东大学 B 14西北大学 B 15西南财经大学 B 二、区域经济学专业 区域经济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 1南开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 3兰州大学 4上海财经大学 5东北师范大学 6厦门大学 7北京大学 8复旦大学 9暨南大学 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1吉林大学 12东北财经大学 13河南大学 14中央财经大学 15西南财经大学 三、财政学专业 财政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 1厦门大学

2上海财经大学 3中国人民大学 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东北财经大学 6中央财经大学 7西南财经大学 8武汉大学 9北京大学 10复旦大学 11南开大学四、统计学专业 统计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 1厦门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 3上海财经大学 4浙江工商大学 5天津财经大学 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7北京大学 8复旦大学 9南开大学 10东北财经大学五、金融学专业 金融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 1复旦大学 2北京大学 3南开大学 4中国人民大学 5厦门大学 6上海财经大学 7西南财经大学 8武汉大学 9苏州大学 10暨南大学 11东北财经大学 12中央财经大学 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4南京大学 15湖南大学 六、产业经济学专业

产业经济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 1复旦大学 2山东大学 3中国人民大学 4上海财经大学 5北京交通大学 6江西财经大学 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西南财经大学 9暨南大学 10东北财经大学 11厦门大学 12北京大学 13南开大学 1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5武汉理工大学 16中央财经大学七、国际贸易学专业 国际贸易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浙江大学 3湖南大学 4上海财经大学 5南开大学 6中国人民大学 7东北财经大学 8武汉大学 9厦门大学 10北京大学 11复旦大学 12暨南大学 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4西南财经大学 15中央财经大学八、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 1中国人民大学 2浙江大学 3上海财经大学 4厦门大学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区域经济学概念

Regional Economics 区域经济学 区域(地区)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解释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生产和人口分布状况,它经常被人们探讨,仿佛经不起通常的经济分析工具的检验。如果比较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异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是一个性质不同的领域。就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商品贸易来看,一个地区就像一个国家。由于要素供给的区位差异造成各地区生产的商品不同,因此使得地区间的贸易也不同,这种情况恰好与国家一样。这些相似点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延伸到生产要素的行为。而资本就是能在国家之间和区城之间流动的一种生产要素。 国家和地区之间要主要的差别之一,则是与另一个生产要素,即劳动有关。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在国家之间是受限制的,然而在一国范围内,区域的绝对必要条件则是劳动力可以在地区之间无限制地流动。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根本性的差别,在于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不同。与国家不一样,一个区域不可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 这种差别使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学迥然不同。和国家相比,一地区对商品的需求取决于该地区人口的内生数量。决定一地区的需求和生产什么的因素,是受劳动力流动程度所影响的劳动供给,当地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决定地区之间的生活费用的差别,以及地区的舒适程度。区域经济学密切关注对产业布局产生的作用。区域经济学中所关注的主要政策则是地方的税收和支出政策的效果,以及旨在影响地区之间经济活动分布的努力。所有这些都与国际贸易涉及到的关税、汇率和货币政策形成对照,而这些因素在区域经济学中是看不到的。 虽然区域经济学被相对地忽视,但它导致了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中的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区分,这在国际贸易文献中只是最近才做出的一种重要的区别,而在地区内乘数分析中早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区域经济学比其他的经济学更充分地认识到,作为中间投入品的商品的使用,对生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生产布局。区域分析的这些要素和其他一些内容将在下面加以讨论.接着再考察用以分析地区的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已被接受的地区分析

浙江大学经济学考研各科成绩不能低于多少

浙江大学经济学考研各科成绩不能低于 多少 不要说机会从没出现,它曾出现过,只是你舍不得放下自己拥有的东西。下面凯程浙江大学经济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考研所遇到的问题,凯程就是王牌的经济学考研机构! 一、浙江大学经济学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复试分数线是355分,政治和英语分数不低于60分,业务课1和业务课2分数不低于95分。 复试办法及内容:英语听力测试、口语面试;专业综合知识面试;就个人在经济学方面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如课程论文)或研究计划进行陈述与答辩。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浙江大学经济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浙江大学经济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凯程经济学老师推荐以下参考书: 《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主编,第1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第二版)赵伟等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上下册),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张馨主编,科学出版社 《经济计量学精要(第4版)》,古扎拉蒂、波特著,张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货币金融学》(第2版),米什金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新编国际金融》(第3版),黄燕君、何嗣江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证券投资学--理论、实践与案例分析》,戴志敏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比较多,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三、浙江大学经济学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浙江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浙江大学经济学,您直接问一句,浙江大学经济学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浙江大学经济学考研,更谈不上有浙江大学经济学考研的考研辅导资料,有考上浙江大学经济学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浙江大学经济学考研非常权威,基本上考浙江大学经济学考研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凯程有系统的《浙江大学经济学讲义》《浙江大学经济学题库》《浙江大学经济学凯程一本通》,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浙江大学经济学深入的理解,在浙江大学有深厚的人脉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并且,在凯程网站有成功学员的经验视频,其他机构一个都没有。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学习体会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学习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班选修了区域经济学课程,带课老师_______和_______老师。当初选修区域经济学时,想着课程的学习内容可能是立足于区域位置,而对区域进行经济分析,进而对其进行发展规划。真正学习了这门课之后,发现自己的想法还是浅薄了,而我也对区域经济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当初选修课程的时候课程名字是《区域经济学》,真正上课时我们又重点学习了《新结构区域经济学》,这让我对两门学课都有了一些认识。区域经济学研究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特性和水平,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和联系,不同区域的区域经济,构成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整体。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关注区域的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空间差异性。 而对于新结构区域经济学,将新结构思想纳入了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从新结构的视角来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是对区域经济学进行了深化与发展,是一门更加时尚,新潮的学科。新结构区域经济学是林毅夫教授提出的观念,相对于传统的区域经济学,更加区域的禀赋结构的综合化;空间结构的动态化;空间关系的多样性(关联,异质,替代)。 在研读了老师给出的资料后,我感叹了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的应用之强,新结构区域经济学是基于中国的实践而得出,所以在中国的应用上是如此地得心应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

大湾区发展战略,无不证明了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的合理高明之处。记得老师有一个视频,讲的是湖北_______的经济结构变迁,它本是有名的矿业产地,富含丰富的矿业资源,走重工业资源型发展道路。但是随着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大,资源的开采越来越多,不得不面临结构转型升级问题。它巧妙地从自身资源着手,开展矿业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打造了观光区,矿博园一系列矿文化产物。同时建立了有自身及地域优势的产业集群,如劲酒,服装产业等等。实现了完美的工业转型升级,如今的 _______,山清水秀,富饶安康。_______的发展历程,令我感叹。 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好好学习新结构区域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我国以及各个区域的发展战略,禀赋优势,发展方向,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我们未来的不论是学习,研究,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川大学各专业全国排名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大学招生信息> 大学排名> 四川大学各专业全国排名 一、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在全国大学研究生院(部)中的位置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在全国410所大学研究生院(部)中位居第14名,A级;其中自然科学第15名,A级/345;社会科学第14名,A级/328。 二、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情况 (一)自然科学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居全国大学研究生院(部)第15名,A/345。在自然科学的4个学科门中,理学第14名,A/232;工学第29名,B+/267;农学D/65;医学第7名,A/109。 1、理学:第14名A/232。4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 (1)数学:第7名A+/147。5个二级学科。 基础数学☆:第6名A+/96;计算数学△:B/4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39;应用数学☆:第5名A+/114;运筹学与控制论△:第6 名A/51。 (2)物理学:第12名A/113。8个二级学科。 理论物理△:B/76;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B/28;原子与分子物理☆:第3名A+/29;等离子体物理△:第8名A/25;凝聚态物理△:C+/63;声学△:B+/27;光学△:第3名A++/54;无线电物理

△:B/25。 (3)化学:B+/102。5个二级学科。 无机化学△:B+/50;分析化学△:B/60;有机化学△:第8名A/61;物理化学△:B+/68;高分子化学与物理△:C+/44。 (4)生物学:第15名A/149。12个二级学科。 植物学☆:第13名A/75;动物学△:B+/58;生理学△:B+/66;水生生物学〇:第12名A/38;微生物学△:B+/60;神经生物学〇:第11名A/39;遗传学△:第8名A/54;发育生物学〇:B+/38;细胞生物学△:B+/4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98;生物物理学〇:B+/43;生态学〇:B/56。 2、工学:第29名B+/267。20个一级学科43个二级学科。(1)力学:C+/87。2个二级学科。 固体力学△:B+/56;流体力学+/29。 (2)机械工程:B/149。3个二级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B+/82;机械电子工程:C+/85;机械设计及理论△:C+/116。 (3)光学工程△:C+/43。1个二级学科。 (4)仪器科学与技术:C/54。1个二级学科。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B/49。 (5)材料科学与工程:B+/127。3个二级学科。 材料物理与化学△:B/64;材料学☆:第6名A+/105;材料加工工程△:B/80。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学考试题

区域经济学课堂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杨小凯在其《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中指出,经济组织概念包括:[ ABCD ] A,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 B,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 C,生产迂回程度 D,企业内部组织 E,俱乐部 2,罗默认为知识的作用是:[ACD] A,知识产生外部经济效应 B,专业知识产生水平效应 C,专业知识产生垂直效应 D,知识积累是经济主要来源 E,知识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 3,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假设有:[ ABC ] A,同质性假设 B,偏好相同 C,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不变 D,生产要素使用相同 E,自然条件相同和相似 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包括:[BC] A,市场拥挤效应B,本地市场放大效应C,价格指数效D,涓滴效应E,回波效应 6,关于聚集力与分散力的关系是:[ BC ] A,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B,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C,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D,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E,聚集力与分散力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 7,区位主体受到影响的作用力有:[ ACD ] A,市场引力B,市场推力C,竞争斥力 D,降价引力E,合力 8,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联系是:[ ABDE ] A,假设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B,经济增长有内在不稳定性 C,试图找到需求增长率与生产能力增长率相同的各种条件 D,从需求方面解释经济增长率 E,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 9,新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有:[ABCD] A,保罗·罗默B,格罗斯曼C,卢卡斯D,曼昆E,舒尔茨 10,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是:[ABCD] A,后者将技术进步外生化 B,前者将技术内生化 C,后者认为资本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 D,前者认为知识与人力资本报酬递增 E,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与知识资本 11,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各个国家或地区有三种类型:[ A BC] A,日、韩为代表的政府干预型 B,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自由贸易型 C,以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泰国为代表的混合型 D,二战后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为代表的政府干预 E,19世纪中叶德国制造业保护型 12,斯密说过:“不是市场上有了许多酒店,我们社会才有饮酒的风尚,而是社会上由其他原因产生了饮酒的风尚,才使市场上有许多酒店。”可以理解为:[ ABCE] A,需求对生产有导向作用 B,需求层次随人均收入提高而提高 C,资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按一定顺序投入 D,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动因是供给导向 E,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次因素是需求导向 4,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表现在:[ BCDE ]

区域经济学视角中的资源节约分析

区域经济学视角中的资源节约分析 【摘要】 每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主要决定于区域资源的总量以及 分布情况。资源的节约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果从区域经济学视角来对资源节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资源节约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从地域空间上优化资源的配置有利于节约资源,因此,需要合理科学地划分资源配置的区域。基于此,本文以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对资源的节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区域经济学资源节约分析 资源是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资源节约是指通过合理科学分配资源,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成效,以减少资源的消耗量。资源节约需要适度,适度的资源节约能够有效地促进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会使市场长生较大的波动,但是如果长期对资源消耗加以抑制的话,则会阻碍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使得市场供需大大下降。资源节约实际上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认识,第一,资源节约是由于区域的资源出现了稀缺现象,需要对其使用量进行控制,这是资源节约中的“节省”内涵;第二,资源节约是通过对资源

的合理利用,优化其为区域带来的综合效益,这是资源节约中的“集约利用”内涵。所有的资源的消耗都需要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因此,资源节约成了新时代的重要话题,它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资源节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增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在不损害社会和其他人净福利,并考虑到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前提下,人类对各种短缺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考虑如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开采。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这既是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一个对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经济增长幅度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与自给供给能力,而我国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资源浪费相当严重。从这种角度说,中国正面临着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严重制约。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控制人口,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绝对需求;在各个领域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资源的相对需求;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改善资源条件,增加资源的相对供给;合理开发和节约使

区域经济学简答题

简答与论述: 1、试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答;1.目标驱动机制。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从其约束作用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2.利益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3.宏观调控机制。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与方向。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宏观调控机制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从宏观上为产业部门选择最适宜发展的地域,同时为地区选择最需要的产业部门。4.市场调控机制。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 2、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答: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2.进口替代战略3.出口替代战略4.工业赶超战略5.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答: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到迅速提高,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缺少农村生产的GDP和城市生产的GDP的分类统计数据,从数量上精确地研究城市化这一重大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困难的。考虑到低效率的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农村,高效率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过程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化的过程是同步的,或者可以说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将研究城市化过程对经济增长贡献问题,转化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 经济增长,是从业人员增加和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由于每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了便于区别,这里称生产效率)和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提高总体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1978年到2008年,窝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从17.3%提高到了27.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2.2%提高到33.2%。由于生产方式、装备水平等方面的重大差别,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重大差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中,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第一贡献者,三分之二的经济增长来源于三次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由于科技进步、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市场化的作用,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高,1990—2008年生产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1978——1990年1.7倍多。可以认为科技进步确确实实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量。从业人数增加是1978——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贡献者。但是,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迅速下降到第三位。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结构变动,1978——2008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5%。从其变动情况看,有下降的趋势,由1978——1990年的14.4%下降到1990——2008年的11.3%。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