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1)

教育学(1)

教育学(1)
教育学(1)

第一章

了解教育思想

《论语》教育思想:①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

③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吾上也④以身作则:身其正,不令其行《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①教学相长:学然后能知不足②豫(防患未然)、时(当其可知谓时)、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相关而善之谓摩)③启发教育:道而弗牵则和,开而弗达则思④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首次论述班级授课制的重要性

洛克《教育漫画》培养绅士、绅士教育

卢梭《爱弥儿》提升夸美纽斯的思想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儿童教育中心,提出“儿童教学论“

1、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2、柏拉图创办学园第一所正规学校和最早的学术研究机关

3、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4、博洛尼亚大学全世界第一所大学@欧洲最早的医学大学--萨莱诺大学

5、专业教育机构中世纪大学培养专门人才,科研没地位。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文科是基础(拉丁文、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法医神高级学科,具备文科基础上学习。

6、冯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确立大学发展科研的职能

7、右学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春秋齐桓公创立“稷下学宫”

8、秦朝“太学”、汉代“鸿都门学”文艺专科学校、隋朝“六学二馆、宋朝“书院”实施藏书、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高教结构

9、“京师同文馆”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10、“中西学堂”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新式学堂

11、“京师大学堂”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2、拉图创办学园第一所正规学校和最早的学术研究机关

13、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14、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总之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教育体制、教育目的和内容随政治的变化而变化去,超“阶级”、超“现实”的教育不存在。

(二)高等教育的功能(1)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2)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15、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16、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3)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4)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17、大学职能的演变

(1)18世纪以前建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2)19世纪德国大学确立的发展科学的职能--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开始科学研究

(3)十九世纪末美国《莫里尔法案》规定培养工农专业人才,此类型学院统称“增地学院”确立了社会服务功能。威斯康星大学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18、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责

(3)社会服务是现在高校职能的延伸

19、高校服务社会的类型

(1)教学服务(2)科技服务(3)信息服务(4)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1、教育的目的是各级给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2、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教育方针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事业的总概括。

4、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目的(3)实施教育目的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的会主义接班人。(1995年教育法)

5、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高等教育目的不等于高校培养目标

6、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规格。

7、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

8、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培育方向、层次规格、相应的质量要求。

9、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10、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指明方向和奋斗目标)(2)调控作用(改革规划的支配调控)(3)评价作用(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和标准)(4)激励作用(接受和承担责任,激发动机)(5)选择作用(根据目的选择教学内容)

11、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得关系(3)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12、1995年颁布教育法,1998年颁布高等教育法

13、制定我国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15、德育是方向、智育是核心、体美劳是基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6、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1)教学工作(中心环节、实施德智体美劳的基本途径)(2)科研工作(重要途径)(3)社会实践(重要途径)

17、两种教育价值观:(1)社会本位主义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赫尔巴特、孔德和

涂尔干。促进社会进步观点。(2)人本主义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促进个人发展观点

18、两种教育目标观:通才教育(古代)和专才教育(近代)。

19、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通才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高雅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实施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其特征:(1)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教育指培养比较狭隘转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要设计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其特征:(1)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要求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有不可替代性(2)教育内容和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3)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的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通和专二者融合的原因:(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必须走结合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3)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20、英才向大众转变的两种模式

(1)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2)以私利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

21、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在可承受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张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模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章

1、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高校的系统,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其包括:学校的类别、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直接的关系。

2、建立学制的基本依据

(1)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4)受本国学制传统和国外学制影响

3、各国高校学制概况

(1)意大利-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2)法国-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3)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4)日本、美国-私利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4、1935年颁布《学位授予法》和《学位分级细则》最早学制规程。1980年颁布《共和国学历条例》学位制度的正式确立。

5、我国学位制度的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

存在问题(1)学位等级结构不完善(2)学位类型不全面(3)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发展不均衡(4)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5)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6)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7)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8)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

解决对策:(1)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2)顺应社会需要,调整学类类型(3)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4)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位权威(5)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6)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学习专业学位。(7)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

6、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走向特点

(1)公平公开科学(2)多样与灵活(3)突出能力,注重素质

(4)完善学费和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制度、保证优秀学生入学

7、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

(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

(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8、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

(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9、高校教师岗位设置遵循的原则

(1)系统原则(2)整体性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10、高等教育最早收费1993年

11、高校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校

12、教师任职考核内容(1)思想政治表现(2)职业道德(3)业务水平(4)工作实效第四章

1、高等教育管理:根据高校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的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2、高教育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宏观管理是行政管理,微观管理属于教育内部管理科研管理

3、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选择题中知道原则指的什么)

(1)方向性原则(有目的、实现管理目标)(2)整体性原则(整体中分工,分工中综合)(3)民主性原则(调动教工积极性)(4)多样性原则(体制形式的多样性)(5)动态性原则(保持稳定的状态下适应社会需求)

(6)效益性原则(提高教育质量)

4、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

5、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

(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4)突出评估的地位,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6、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三种模式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国

(2)权力分散型杯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

(3)集权和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国、日本、美国

7、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正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2)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3)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4)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8、1998年扬州“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

9、高等院校得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0、1993年《教师法》1995年《教育法》1998《高等教育法》

第五章

1、教育结构分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包括层次机构、形式结构、能级地震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

2、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

3、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不同办学形成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民办,公办,全日制,函授)

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之间的比例关系(211、985)

4、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一体化模式和多样性模式)

(1)高等教育的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性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3)建立相应用的转学机制

5、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及主要方向

(1)学术的因素(2)体制的因素(3)政府干预的因素(4)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宏观教育结构调整方向: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现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发展战略

第六章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为、承担教书育人、培养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劳动的典范性和严格性(2)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3)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4)劳动的互动性和双边性

(5)劳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6)劳动的后延性和长效性

3、高校教师的优化

(1)完善聘任制

(2)利用政策手段为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

(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

4、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经济地位(2)专业地位(3)社会权益(4)职业声望

5、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1)独立性增强(2)自主性增强(3)探索性增强

(4)实践性增多(4)创造性增强

6、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1)感受时代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的积极性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7、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1)独立性增强(2)自主性增强(3)探索性增强(4)实践性增多(5)创造性增强

8、高校师生关系体现教育过程中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

9、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1)民族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10、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P188重点看,有可能论述,提前自己扩展)

(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11、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

12、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门类,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基本单位。

13、课程狭义:在教学计划内,课程广义:教学内容范围广

14、课程侧重于主体还是客体分为学科课程(重点在认识客体方面的知识传授)和经验课程(主体方面,经验和自发学习)

15、从分科和综合性观点分为并列课程(系统知识传授)和核心课程(解决社会生活的综合经验)

16、从是否有明确计划分为显性课程(精心设计)和隐形课程(学校活动)

17、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18、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1)专业设置调整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打破“条块分割”,合理设置专业

(3)偏重数量的发展导致质量下降,应注重提高规模效益

19、课程编制主要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写教科书)

20、学分制教学计划由(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模块

21、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22、编写教学大纲的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应性

23、课程建设的意义

(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推动其他与教学有关的工作(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5)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学术梯队

24、课程建设的要求

(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25、世界高校课程改革趋势

(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才教育

(2)实行学科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综合化(3)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设置灵活,多样(4)强调人文修养,课程人文化(5)建立探究式学习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网

第八章

1、教学是高等学习的中心工作,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教学过程构成要素: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3、高校学校教学特点

(1)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过程

(3)教学过程是学生系统的学习间接知识是过程

(4)教学过程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全面过程

4、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5、高等学校的教学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与发展个性相统一

(3)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4)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

6、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调动学生积极性,处于积极状态。充分挖掘支持的值得因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科学评价他人能力)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组织。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制度上提供选修课发挥特长给予个体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按照大纲要求和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了解学生特点通过不同途径针对性的形成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选修课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参与必要的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理论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7、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2)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862年我国创办的京师同文馆采取班级授课制

8、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1)有利于全体新生系统的掌握知识(2)能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效率(3)有利于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作用

不足:(1)学生动手机会少容易理论与实践脱节(2)统一要求因材施教的关系难以处理

9、高校教学活动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组成。课堂教学有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三部分组成

10、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构紧凑(5)气氛热烈(6)教学效果优异

11、学年制是按学年学期排定的课程设计进度进行教学学分制是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公认的一种管理方法;学分制是按学年学期排定的课程设计进度进行教学学分制是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公认的一种管理方法

12、实行学分制对我高等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高效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

(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13、教学方法是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和教学程序

14、大学教授方法的分类(1讲授法2、讨论法3、自学指导法)

15、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

(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

(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发

(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

16、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1)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17、教学评价是对价值判断,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用定性的方法如实描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18、学业评价的六个步骤

(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

(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取得信息

九-十一章

1、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作用(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2、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过程中的作用

(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2)增强大学生的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原则(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原则(3)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

4、高校德育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要求个性化和个性化原则

5、德育的基本途径

(1)德育课教学(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4)校园文化(5)社会实践

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2018 年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 育技术现代化。 3.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 1623 年首 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 年出版的《大 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 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 结晶。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 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7.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 年 12 月,他在美国经济 学第 78 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8.《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 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10.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 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 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12.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 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4.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 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 拉图和康德。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7.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8.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 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1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 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 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20.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 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21.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 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教育学1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2.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B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3.从时间上看,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B ) A.开始最早持续最短 B.开始最早持续最长 C.开始较晚持续最长 D.开始较晚持续较短 4.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A.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5.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6.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7.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 生产力水平 D.教育的规模 8.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A )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9.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B )A.商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 D.隋唐 10.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赫尔巴特 B.裴斯C.杜威 D.夸美纽斯 1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A.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B.个性的品德的形成C.体重和身高的增加 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1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C ) A.系统性 B.制度性 C.无阶级 性 D.等级性 13.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 C ) A.17世纪末 B.18世纪末 C.19世纪末 D.20世纪末 14.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A )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5.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C.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 D.形成学生的品行

教育学重要资料整理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我国古代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西方 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的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社会活动,都可以成为教育。理解的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牢记的 狭义教育的特点: 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3.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选择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活动的人。 2.学习者受教育者 相对于“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概念 “学习者”这个概念与“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随着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的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所以,比起“学生”来说,“学习者”是一个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的词汇。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内容上: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注: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主要信息媒介 形式上: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注:有教材中,三要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答题时注意一致即可。 三者间关系纽带桥梁对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地位: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教育学(1)

第一章绪论 一、名解 1.教育的概念(76页)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案例: 1.古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一部较为完善的教育学论著。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36 论语中虽然有众多对教育的论述,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在教育学萌芽阶段,对教育的概括还没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简单的形式逻辑的推理上,论语没有系统的理论论述,并不是真正教育学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2.对新中国教育学理论模式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教育理论。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37 对新中国教育学理论模式影响最大的是前苏联的教育理论。苏联的教育学家论述、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几乎中小学教师人手一本,凯洛夫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就是当时中国教育学的代名词,这一时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直到今天还留有深刻的痕迹。 3.教育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自觉的教育、指导和学习就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动物界。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人类只不过继承和改进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一些新的性质而已。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24 虽然看到了看到了人类教育和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但其没有把握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的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把动物为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而进行的本能性活动作为人的教育的基础,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机械地还原为生物现象,忽视了人的教育与动物本能性生物行为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差别,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简答 1、生产劳动的教育起源论观点 生产劳动的教育起源论观点即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是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结底产生于生产劳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科学地阐释教育的起源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使我们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教育的产生问题。 2、例举教育学产生与发展阶段五位教育家及代表作?37页 1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及著作有: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洛克《教育漫话》 3)卢梭的《爱弥尔》 4)斯宾塞《教育论》 5)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2)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3、学校产生的条件6页 ①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在脱离生产劳动的情况下,有可能专门从事教育和学习活动。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其中一部分是学校的教师。③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修订版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修订 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教育学》考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是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学注重揭示教育的规律,注重探讨教育的价值,重视探讨教育的艺术,总之,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期望和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是指在社会里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4、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首先课程方案不仅要反映国家的教育目的而且要体现普通教育在学生培养上的的特点和要求。其次,它是对课程设置做出规定。最后,它还要对学年编制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安排。

6、教学: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起着引领的重要作用,它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7、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具有目的性,双边性。在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8、德育: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和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教育。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9、美育:美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感知、领悟、评析与操作自然、生活与艺术品等对象的各种美的形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掌握与运用有关美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实现情趣的融合、共识和分享,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简言之,美育即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10、教师:教师强调“有意识”地利用影响改变对方的身心,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11、教师标准: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学习要求:引领与导向,依据与标准,规划和发展。 二、各种题

教育学(大)1

教育学第1章 1高等学问教育的基本内涵:答:1、从形式上说,古代教育机构是各国的高等学术中心。2、从目的或内容上说,古代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3、从对象上说,高等教育是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4、从管理上说,在东方高等教育为政府和寺庙控制,在西方高等教育表现为私学。 2大学教育的基本内涵:答:1、从形式上,只有大学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2、从目的和内容上,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精华得以保存、绵延、发扬的场所。3、从对像来说,高等教育是少数精英的教育4、从管理来说,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的保证。 3第三级教育的基本内涵:答:1、从形式上,大学、专业学院、技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等各类型院校都是高等教育机构。2、从目的和内容上,高等教育应满足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需求。3、从对象来说,高等教育是肩负着精英与大众的双重任务4、从管理来说,高等教育在保证自治传统的同时应兼顾社会需求。 4高等学校的职能:答:1、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学中心2、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中心3、作为服务社会的服务中心。 5对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新认识和争论:答:1对三项职能内涵的认识更为明确2、教学与科研职能的矛盾与冲突3、建立有序、分工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 6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7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专才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某一职业、行业的实际需要。 通才教育:也被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识教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即以受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又以受教育者充分利用闲暇为手段,目的在于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 8并存与互补: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才,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章大学精神文化与大学理念 1、大学文化或大学精神文化:(名解)是 指大学群体习得的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 为。 2、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的关系:答:1) 大学精神不同于大学理念。精神是大学优 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学师生 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大学理念更多的 是表达大学师生(包括个人)对大学的认 识及其办学主张。 2)大学精神源于大学理念。一所大学在历 史上主张和坚守的理念,形成了大学的精 神。 3)大学理念基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是建 立在大学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 3、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 答:1)校训的作用:校训是一种极其重要 的精神文化元素。 2)校训、理念和精神的关系:一所大学的 校训在提出之初通常是从应然的角度表明 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这一理念起着引领 这所大学不断发展的作用。处在理念形态 的大学校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最终会成为大学的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即大学精神。 4、大学精神文化的时代特征: 答:1)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性包含两个方 面:一是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赋予新的时代 内涵,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 性地提出新的大学精神文化。2)大学精神 文化的兼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大学 精神文化的多元性而言。就是要做到兼容 并包。二是从学术自由而言。对各种学术 观点、行为包容。3)大学精神文化的整合 性: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 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 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的整合。三是精神 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4)大 学精神文化的个性。 5、哲学观的历史发展与大学理念 答:1)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 2)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开始盛行及两种理 念并存与对峙时期 3)大学理念显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时期 6、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答:1)现代大学仍应是一个追求高深学问 的地方;2)现代大学应具有针对性 3)现代大学应该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 4)现代大学应该有大师,也应有大楼 5)现代大学应是国际化的 第三章高校教师发展 第一节学术职业与高校教师发展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高校教师把“学 术”、“学术活动”视为自己神圣的天职和 使命,而不是单纯以谋生为目标。1、学术 职业操作知识的工具是教学与科研:学术 职业以知识为材料,以教学和科研为手段, 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2、学术职业具有崇 尚自由的精神气质:学术自由需要无私利、 非功利、纯粹地追求知识,信奉“为知识 而知识”的法则。3、学术职业具有承担社 会责任的精神气质:学术职业应利用其知 识权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对社会保 持公正的良心,用宋朝学者张载的话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学术职业的光荣与使命 (一)“传道、授业、解惑”——学术职业 的古老梦想 p55 “传、授、解”乃韩愈《师说》中对教师 职责的界定。1、教师应该是“传道”的“人 师”:教师首要是要教人“成人”之“道”, 即教人如何认识人生、人世、人情、人性, 其实是一个探求“认识你自己”的过程。2、 教师应是授业的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传 播人类已有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 的工作。3、教师应是解惑的学者:对高校 教师而言,不全是为了传授,而是要引导 学生解未知之惑。 (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学术 职业的现代定位p56 高校教师要具有教育家、科学家和服务社 会专家的三重角色。 三、学术职业的诱惑及偏差p57 1、学术失范:第一,目标庸俗化:只为功 名利禄。第二,学术行为失范:抄袭、剽 窃、造假等。第三,学术贿赂:以权力谋 职称、课题等,或以学术媚权。第四,学 术腐败: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色交易。 2、学术漂移p59:定义:学术漂移是指学 术生活的价值基础及制度安排的权重分配 发生了偏移。 ①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是高校的根本, 我国出现将一流大学等同于研究型大学, 降低教学的重要性。 ②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行政干预学 术、行政替代学术、行政权力泛化。 3、低效教学——低效教学的表现,7条: ①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高校学生是成 人,不能采取家长式的管理。②不能维持 课堂纪律。③没有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 ④不能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⑤不能取得 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⑥没有着力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⑦不能采纳他 人关于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低效教学 的出路:唯一出路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

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整理资料

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整理资料 教育学 一、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

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6.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7.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

全国统考教育学1试卷(精品)

教育学(一) 总分:110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2分) A:教育现象 B:教育问题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2、强调义务教育服务于所有国民的发展需要,说明义务教育具有()(2分) A:公共性 B:科学性 C:国际性 D:终身性 3、192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学制是()(2分)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 4、学校建筑、校园布局等属于校园文化中的()(2分)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交往文化 5、主张“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观点的是()(2分) A:遗传决定论 B:辐和论 C:环境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 6、人们常说“生活教育了我”,这里的“教育”是指()(2分) A:正规教育 B:学校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非正规教育 7、受聘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这是教师聘任制中的()(2分)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辞聘

8、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要求是()(2分)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的 9、中小学教师编写的“教案”称作()(2分) A:课时教学计划 B:课题教学计划 C:单元教学计划 D:学期教学计划 10、学生通过书本认识世界,其认识特点是()(2分) A:认识的直接性 B:认识的间接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认识的交往性 1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是()(2分) A:培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12、确认学生享有按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权利的法律是()(2分) A:宪法 B:民法 C:教育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13、17世纪,德意志的某些公国开始颁布强迫教育法令,这一时期教育立法处于西方国家教育法发展的()(2分) A:零星立法阶段 B:专门立法阶段 C:广泛立法阶段 D:综合立法阶段 14、将教师任务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家是()(2分) A:孔子 B:董仲舒 C:韩愈 D:朱熹 15、同样的试卷先后两次测查同一批学生,其测验的分数比较接近,说明该项测验具有()(2分)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1.1.(简答)教育的涵义及起源。 教育概念可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广义的教育指能增加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生物起源论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论。 1.2.(填空)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1.3.(填空+简答)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 原始教育具有原始性(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剥削;生产资料公有):1.教育对象的全民化、2.教育内容的生活化、3.教育场所的社会化、4.教育价值的实用化。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与封建社会):1.学校出现并成为基本的教育形式、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教育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近代教育(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兴起;2.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3.职业教育获得发展;4.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并重。现代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国际化; 4.教育的民主化; 5.教育的人性化; 6.教育的一体化; 7.教育技术现代化。 1.4.(填空)教育学发展各阶段出现的主要的教育家及其代表性的著作或理论。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西方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著作。 教育学成为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 德国哲学兼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2.1.(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填空)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2.2.(名词解释)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依据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从其实现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也是有一致性的) 2.3.(简答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 3.1.(简答题+填空)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1.专业道德:(对待教育工作)敬业精神、(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专业知识:1.学科的专业知识,2.教育专业知识; 3.通识知识

最新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1、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教育家乌里。 3、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4、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于1933年出版,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5、文化教育学生死德国的传统与风格。 6、课程与教学论是根据教育的组成内容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8、班级授课制首兴于16世纪的欧洲。 9、“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来自《说文解字》。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11、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12、古代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1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早出现于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学校。 14、唐代设立的“六学二馆”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古代教育的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 16、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1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是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 18、科学间接对教育产生作用。 19、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就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主体性。 20、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5月提出的。 21、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科教兴国战略。 22、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生产功能。 23、必须把教育理论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四大。 24、教育通过个体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 25、我国古代社会设定学校教育目的为明人伦,说明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有影响。 26、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27、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28、“学校消亡论”的提出者是伊里奇。 29、机体成熟有赖于教育。 30、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可归为社会和生物。 31、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向社会的延伸和发展。 32、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的是圣西门。 3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教育目的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教育目的。 34、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 35、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36、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最根本的既是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37、1957年,毛泽东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8、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古代学校的出现。 39、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

教育学1

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目的: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 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3.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 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4.学校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体系及它们之间的管理运行的规则体系,它规定各级 各类学校机构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间的衔接与联系。 5.隐性课程:学生在学校学习环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 念、规范和态度等,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非正式课程”或“非官方课程”. 6.自发性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自已的能力。 7.直观性原则:是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为学 生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定基础。 8.育德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 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和实践,促进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的教育活动过程。 9.情,即道德情感,指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对他人或自已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道德判 断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 10.道德感染是教育者利用或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以境育情,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进 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方法。(道德情感) 11.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不 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1.孔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的《论语》 2.《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的古代教育专著。 3.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的《大教学论》 4.1762年,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俊出版了其代表作《爱弥儿》 5.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 6.劳动起源论是马克思的观点。 7.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的象征性。 8.产业的结构状况影响着教育的专业结构。 9.个体人的发展有三个层面: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 10.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1.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对年青一代的发展则起着主导作用。 12.认识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在于其自身的规律性。 13.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往往包括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育目的的。 14.教育目的的性质个方向是由政治经济决定的。 15.教育目的的个人体位论盛行于18和19世纪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16. 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的。 17.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