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考试资料】-自己

【历史考试资料】-自己

【历史考试资料】-自己
【历史考试资料】-自己

历史考试资料

By陈谈谈印象最深刻的课。

要点:1、怎么开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2、思维方法——从具体出发:原始材料出发,从个体、特殊到普遍;历史与其他的思维特点是否一致(不一致),是否可以相互借鉴,本学期的学习对你的思维有什么启发等方面。

3、对理解现实的帮助——例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与中国现在改革从农村开始;东亚的安全结构与当今东亚格局的走势等。

参考资料:

历史的功用:第一,历史与经验借鉴。第二,历史与规律认识。第三,历史与道德人心。第四,历史与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

因此,学习历史(这里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它可以:

通过了解国史而了解国情。培育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更加科学地观照中国现实政治核心问题,加深对“三个选择”的了解。这是学会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与现实。进一步全面地训练科学思维方法、提升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历史学的特点:第一,“真实”是历史学的生命;第二,过程建构是历史学的另一项基本任务;第三,历史观在史学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

因此,学习《纲要》尤其要:1,从历史观的高度学习近现代中国历史。2,从历史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角度学习中国近现代史3,从历史是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从与现实的结合的角度)学习历史,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内在联系。4,要注意记住最基本的史实。

关于半只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辨别(主要表现、特征)

在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主要是在对西方国家的关系中,中国开始:

领土上丧失完整性。主权上受到严重损害。经济上逐渐处于依附地位。文化上也开始受到严重渗透。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

A、帝国主义在华的商品侵略与资本侵略。

B、官僚资本主义的兴起。

C、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它进而导致了阶级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新变化,开始了去封建化历程。

多元的经济结构与复杂的阶级结构:

多元的经济结构:除了继续存在的地主经济和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外,又出现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多元的经济结构导致复杂而特殊的阶级结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各种小资产阶级。

这个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主要特点是:

A、自然经济基础虽然破坏了,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显然的优势。

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并非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形式,力量弱小,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C、在政体上,中国仍然处于专制政权统治下。

D、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还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E、帝国主义造成的中国的不统一状态。

F、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经济上日益贫困,政治上毫无权利。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形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为什么中国会形成为“半殖民地”社会?=为什么中国在近代遭受到多次大规模的军事侵略的情况下还能保持领土的相对完整和主权的相对独立?(1,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是最基本的原因。2,帝国主义的相互牵制。3,资本主义战争目的的变化。4,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等硬国力因素亦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2、为什么中国会形成为“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农村不能发展起来?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前一种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进而,近现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关系: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准备前提和条件;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这两大任务也就构成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问题。

中国的近现代史,其主流和本质,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为什么在19世纪后半期中国会遭到列强的多次、大规模的军事侵略?

1、资本扩张的需要,是近代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

2、两个世界体系(华夷秩序与西欧国际体系)逻辑的根本对立,不利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这是列强屡次发动战争的逻辑前提。

3、西方列强占有显然的军事优势,并有强大的经济支持,这是其屡次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

4、中国相对落后(相对欧美)和相对强大(相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两面特性,是形成这个历史现象的一个经常性因素。

5、列强的军事侵略及其他侵略手段,加上晚清政府的无能和无知等原因,使近代中国丧权深重,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主要有哪些?p21-30

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1871年,俄军侵占伊犁。1881年签订《改定伊犁条约》。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中日《北京条约》。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法新约》。1888—1889年,英国侵犯西藏,第一次侵藏战争。《中英会议藏印条约》。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1903—1904年,英国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拉萨条约》。1904—1905年,日俄在东北进行日俄战争。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1914年,日本与德国在山东进行了日德战争。日本强迫中国签订《关于山东之条约》。从空间的角度看帝国主义侵华

——东亚地域安全结构与中国的安全困境

启示(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三重国防难题:

1,重海还是重陆的两难选择(边海之争)2,双面被击、腹背受敌的可能性(如八国联军侵华)3,安全与发展的两难选择(如“两个拳头打人”与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启示(二):东亚安全格局的新走向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东亚地域安全结构和我国国防难题分析这个问题。

三、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后果?

1,对中国政治方面的侵害。P23-25

直接割占、租借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侵占中国主权,如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权、驻军权等。驻华公使对华政治横加干涉。

把持海关行政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代理人。

2,对中国经济方面的侵害p25-28

强开通商口岸(《南京条约》:广州厦门,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天津条约》:牛庄(营口),登洲(烟台),台湾,淡水,潮洲,琼洲,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北京条约》:天津。);

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首次规定协定关税《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值百抽五”。1858年《天津条约》:商船可在各口岸自由转口,再交2.5%就可通行内地。)

实行商品倾销;

进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是它们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枢纽,成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中心)。

3,对中国文化方面的侵害p29-30

4,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也促使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思潮的引入

四、为什么在遭受多次大规模军事侵略后中国仍能存在并保持领土的基本完整?p30-35

中国人民反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他们的侵略、压迫的过程。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励的斗争。)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刘铭传、关天培、邓世昌。

民众的反侵略斗争:义和团运动。

五、中国人民的反抗为什么会失败?p35-37

1,社会制度的腐败2,经济技术的落后

六、如何评价中国人民的反抗?

1,中国人民的反抗坚韧持久、力量强大。这是中国仍能保持部分主权和领土的基本完整的首要因素。2,在整个十九世纪后半期,反抗水平总的来说还不高,尚处于自发抗争的阶段。3,下层民众和精英分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脱节。

七、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华民族的觉醒经历了怎样的过程?p38-40

第一阶段:“睁眼看世界”与“师夷长技以制夷”

(1)开始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

(2)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的主张。其中,长技不仅包括战舰、火器,而且包括养兵练兵之法,颇为难得。

第二阶段: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西方了解的加深,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开始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且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第三阶段: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才开始有了较为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康有为、严复:第一次提出了“救亡”的口号,并翻译《天演论》,从理论上阐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孙中山:创立了以拯救民族危亡、建立新国家为己任的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民族觉醒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主要表现:

1,意识到民族危机的有识之士要广泛得多。2,开始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变革提上实践日程。少数先进的中国人甚至开始走上革命道路。3,开始使用近代理论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危亡险境。

但这时的“觉醒”还无法与五四时期的“觉醒”相提并论。“五四”标志着又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到第四章再来讲它。

【小结】:本章三个要点:

如何评价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分析(见一二三点)。

中国人民反抗为什么失败——见五六

反抗过程中认识到中西差距,即人民的觉醒——见七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次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

一、早年洪秀全

二、洪秀全所处的时代

(1)在传统社会自身循环发展的规律下,晚清本已处于王朝的后期,大量农民失地,政治更加腐败。(2)西方势力入侵,勒索大量赔款,导致下层民众负担更加沉重;中外贸易失衡,特别是鸦片贸易的进一步泛滥,加剧了银贵钱贱,大量地增加了民众负担。

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由于中国自身政治的发展逻辑和西方侵略势力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的双重背景下发生的。这两大背景也预示着近代中国出路之端倪,即社会革命加政治革命。

三,太平天国兴起及初期发展P41、42

四、天京变乱及其失败P41、42

五、太平天国的失败及原因分析P45

六、太平天国的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强烈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加速了其衰败。

2,太平天国极大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3,太平天国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它是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4,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代表了中国部分下层民众对近代国家的出路的探索。

这主要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A《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

1,关于土地平均分配的方案。2,关于农、副业生产和分配,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3,目标:是达成“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千百年来渴望土地的要求和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系统化,纲领化了,也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纲领。虽然这个方案违反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空想性质,根本无法贯彻实行。但是,这个纲领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

B《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2,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允许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存在3,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4,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制定的带有施政纲领性质的文献。要求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进行一些上层建筑的改革,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改造中国,虽然未得到实行,但是它毕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救国方案,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启示和借鉴。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起义代表了我国历史上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与两份文件有关)

结论:1,太平天国运动提示出中国农村问题的重要性,而近代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在土地制度。2,在近代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能,但其小生产者的地位决定了他既不可能自主完成社会革命,也不能主动应对侵略势力的挑战以进行符合现代政治潮流的政治革命。中国命运的解决需要先进阶级的领导。

洋务运动(重)

洋务运动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为稳固自身统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一场学习西方技术、引进西方器物的运动。代表了中国传统政治势力对国家出路的另一种最初探索,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过,除了抵御资本外辱,还包括镇压人民起义。

一、新背景与洋务新政之始

运动的主要背景——必要性:内忧外患;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可能性:已经开贸易;认为外国势力不会成为发动反清的势力。

二、关于洋务运动的三次大争论1,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的论争2,派遣留美学生及内部管理的论争3,修筑铁路的论争

三、洋务运动兴办的若干工业企业P46、47、48

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为了统一海军指挥权,清政府还于1885年10月成立了海军衙门。)创办新式学校

四、客观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p48-49

(1)洋务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他所建立的近代工矿、交通业却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

(3)对于传统观念的转变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终至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P48、49

介绍:洋务军事企业的特点:

(1)浓厚的封建性 A 生产经费来自清政府的税收,没有资本积累。B 工人多来源于清军士兵,企业管理沿袭封建衙门制度。C 生产目的是直接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不计生产成本,不参与市场交换。(2)浓厚的买办性:技术、设备和原料,极大程度上依赖外国(3)一定的集团性:所有权属于清政府,但是经营管理权、产品支配权牢牢掌握在创办人或创办集团手中。

洋务民用企业的特点:

A民用的工业大部分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B 这些企业,大都具有垄断性,压抑了民族资本的发展。C 经营管理腐败,成为官僚买办营私舞弊的场所,官方把持一切,商方无权过问。D 产品部分投放市场,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间资本和官方资本投资中国近代工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结论: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中国的国家出路需要先进阶级的领导,首先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并赢得国家独立,进行彻底的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并赢得国家独立也正是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的两大主要内容)。

维新运动

一、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介绍P50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根据。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此后,办报刊、组学会、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制造舆论,训练人才,逐渐将变法运动推向高潮。

梁启超:1891年入万木草堂,1895年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严复:主要贡献是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1897年,《天演论》渐次刊行。

谭嗣同:1897年夏秋间,写成《仁学》,这是维新派第一步哲学著作。在这部书中,认为中国的危亡“唯变法可以救之”。

采取的行动:P50、2段

二、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的新局势: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对西方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习”;3,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4,帝后两党争夺日益激烈;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三、维新变法运动

1、“公车上书”:《马关条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和爱国救亡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新变法开始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P51、52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开阔

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以来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3,百日维新P52 重其措施及体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特征和不足。

4,变法失败P53 戊戌六君子

四、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P54、55、56

结论:

戊戌维新运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只能走革命道路。同时,戊戌维新运动也初步地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小结】本章重点:

1、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名词解释)、两个方案文件

2、洋务运动:几个重要人物(名词解释)企业问题

3、维新运动:康梁人物

4、总结本章的经验和教训:首先是看几个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共同点。然后,还有的教训是,学西方,

更重要的是学思想(马克思想。资本主义思想等。)最后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能引导革命的胜利。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的终结(重点)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即为什么要革命):P57-64

1、统治危机方面(——“下层不愿”)

2、统治者对危机的应对方面(——“上层不能”)。

3、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与阶级基础方面。

→对应:

1,(统治危机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

民族危机:1901年9月帝国主义列强与清政府签定《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它表现在:(1)政治控制进一步加强。(2)边疆危机再次显现。(3)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

社会危机:社会危机集中表现在“民变”的急剧增多。

2,(统治者对危机的应对方面)清末新政及其失败。“皇族内阁”,标志着“新政”已走入死胡同。(这里问题的关键是:清末新政的失败是否必然?。晚清在中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满汉矛盾等多重矛盾的交织作用下,已无法实现政治革新,从而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陷入了改与不改均将失败的情形。“皇族内阁”正是这多重矛盾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

3,(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与阶级基础方面)社会基础的具备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第一,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有了较大增加。第二,民族资本投资的范围也扩大了,行业领域增多。晚清的统治对它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阻碍:1,晚清政府已不可能筑起保护民族工业的长城;2,晚清政府已不可能构筑起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长效政治制度。

4,革命者的主观努力——理论准备、组织准备、前期的革命活动与舆论动员

组织准备:建立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主要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

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的成立,基本结束了革命小团体分散斗争的局面,一定意义上统一了各地革命的步调。

理论创设:“三民主义”P60-62

思想宣传:P60

与保皇派论战P62-64这场思想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而告终,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作好了舆论准备。同时,革命派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得到了很多进步人士的拥护,扩大了革命影响和阵营。

组织革命运动(这里主要是指发动武装起义)

主要有:广州起义,惠洲起义,萍浏醴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黄花岗起义等,保路运动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武昌首义---为什么首义在武昌?p64

(1)、社会矛盾尖锐(2)、良好的革命基础(3)、革命工作扎实

(4)、革命的时机:四川保路运动的发生,促使了武昌起义的提早发生。

2、中华民国成立 p65-66

(1),临时政府成立p65-66 人员构成、政府结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法令措施

A 政治方面:宣布各族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通令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蓄奴,革除历代官场“大人”“老爷”等称呼,男女一律剪除发辫,禁止缠足、赌博,严禁种植鸦片。

B 经济方面:鼓励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设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C 文化教育方面:改学堂为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为校长,废止小学读经,否定忠君尊孔教育,禁用清政府的教科书等。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P67(试总结: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政党、思想方面来看。)

四、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分析

(一)辛亥革命的失败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被迫让袁世凯重新出山(主要原因是:袁世凯控制了北洋新军;得到立宪派的支持;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巧妙地利用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一方面借用南方的革命力量来威胁清政府,进一步向他让权,一方面对革命党人又打又拉,软硬兼施。12月18日,南北双方在上海开始正式谈判,双方约定,只要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即推举他为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

(二)挽救共和的努力

1,二次革命宋案:袁世凯于1913年3月20日,派人将宋教仁暗杀于上海火车站。这成了“二次革命”的导火索。

2,护国运动(1)袁世凯称帝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修改《临时约法》《总统选举法》规定可以无限期连任。接受二十一条,获得日本的支持。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宣布改年号为中华帝国。

(2)袁世凯垮台蔡锷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北洋军阀内部也产生了分化,帝国主义国家态度暧昧,在全国上下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仍任总统。6月,袁世凯忧惧而死。

3,护法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入绝境。

(三)辛亥革命失败原因P72-74 注意客观原因、根本原因

【小结】本章的重点:

1、为什么要革命——见一;

2、失败的原因——见四(三)

3、辛亥革命的意义——见三

4、张勋:武昌起义后,奉令镇守南京,戒备第九镇新军。不久,江浙联军围攻南京,他兵败退徐州,袁

世凯任大总统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人称“辫帅”。

“二次革命”中,率军攻下南京,纵兵杀掠。曾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发动复辟,恢复清帝国。7月1

日凌晨,张勋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拥十二岁的溥仪登极。张勋自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大权。复辟消息传出后,全国舆论一致声讨。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并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备大城市群众团体、社会名流,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坚决反对复辟,要求讨伐张勋。

1919年5月,北京爆发学生爱国运动,张勋收容爱国学生,支持学生运动。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病故,终年七十岁。

【综述】:P80-95(非重点)内容包括:1、1919-1949期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一战、十月革命、二战胜利及其后的国际格局;2、经济上“三座大山”——外国垄断资本、封建经济(地主所有制)、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3、两个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带来的三种建国方案、两种基本选择带来的两种中国命运选择。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次重点)

一、新文化运动P97 五四运动p103

要点:兴起、阵地(新青年)、观点(p97末段)、口号(p98)、评价(p98-99)、局限(p99-p20)、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p102、十月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p101)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人增长了对西方的怀疑,而十月革命恰如其时地为先进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向选择。

到底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呢?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广泛发动民众的方法,也启示了中国先进分子去研究其方法和主义。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背景p103

过程p103 巴黎和会导火线北京大学学生(先锋)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主力)知识分子(领导)五四运动新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其他理论的论战,初步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界限,凝聚了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中共诞生

(一)早起马思运动p105-109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几个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划清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界限;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队伍:p106-107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p108-109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相关问题研究p109-113

1、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的具备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组织准备:党的早期组织的成立;外界帮助: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支持

早期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了早期组织活动p110

2、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过程:时间地点人物、内容p113(下半页)-114

特点和意义:p114-115

历史特点:(1)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成立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党在当前的根本任务和建党方略。(2)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党,是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3)成立后很快与工人运动结合。(4)成立过程中获得了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大力帮助。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订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p115-117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开始采取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农民运动的开展: 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是澎湃领导的广东农民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p117-119

1、国共合作的形成

中共二大,首次确立联合战线的策略——“二七”罢工失败,更加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杭州西湖会议,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共三大,正式就国共合作方针和办法作出决定——国民党一大,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大革命的准备和进行p118

大革命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有:(1)五卅运动。(2)统一两广革命根据地。(3)进行了北伐战争。其中,北伐战争最为重要。

3、大革命中的共产党119-120

4、大革命的失败、意义、教训p120-122

大革命的失败:4·12反革命政变和7·15反革命政变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失败原因:客观力量对比悬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共产国际也负有一定责任。

意义p121最后一段

教训:要懂得进行徒弟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要在合作中掌握主动权。(P121末段的最后一句)

【小结】本章考试重点:

1、新文化和五四:人物、时间、主要考名词解释

2、中共的成立及相关的历史时间——见二三

3、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要点(个人理解的):

为什么:(1)p99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2)p100对资本主义的怀疑(3)p101中间十月革命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

怎样:(1)p105-108早期马克思思想运动的相关情况(2)中共的成立。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中国革命面临的新局势p123-125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与国民党暂时实现内部统一。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胡汉民为国民政府主席,这是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开端。

1928年2月,国民党举行二届四中全会,实现了内部的暂时“统一”。

2,实现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1928年4月,国民党四派军阀联合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统一”。

如何看待南京政府的统治

其一,如何看待南京政府治下中国的社会性质;

第一,南京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为帝国主义对华扩张敞开了大门。

第二,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和土地关系中仍居于统治地位。

第三,利用超经济的力量,即依靠国家政权力量一方面掠夺工农劳动群众及其他小生产者,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聚敛了大量财富,逐步形成了官僚资本对全国的经济控制。

其二,如何看待南京政府的政权性质:

从一个方面来看,国民党政权具有欺骗性:但这并不能掩盖国民政府的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性质。国明党是怎样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p124-125

3、新局势:全国有了形式上的统一;南京政府建立起了庞大的官僚军事机器,对全国的控制明显比北洋军阀更严密。革命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严厉镇压。革命形势暂时处于低潮。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践发展与理论发展的交互促进p125-13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逐步形成的逻辑线索:

(一)坚决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之路。P126-127

1927年8月7日,即八七会议,会议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武装推翻国民党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瞿秋白为书记。

(二)走向农村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P127

1,文家市会议(1927年9月19日)——走向农村的开始。

2,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及其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的主要标志——《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初步形成。P128-13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这两篇文章作为这条道路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它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的思想。(2).它从“中国革命的实情”的高度阐明了“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不适合于中国。(3),它实际上具备了农民也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的思想。(4),这篇文章还初步提出了一条红色根据地扩大的路线。

而《反对本本主义》则初步地回答了中国革命新道路之所以能逐渐开辟出来的思想根源,在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

(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p130-132

1,反“围剿”作战——武装斗争方面。

2,土地革命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型体现,根据地发展和反“围剿”战争胜利的关键。

中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土地革命必然要朝着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和土地占有分散化方向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创造性地初步解决了土地革命的基本问题。

A:没收对象的问题。请特别注意《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

B:分配方法的问题。即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C:所有权的问题。

D:阶级路线的问题。即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从根本上摧毁了农村中封建剥削的根基,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从

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这是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条件下,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p132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巨大成就:政治建设方面——民主政治的实现(《宪法大纲》、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经济建设方面——生产关系的改变和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建设方面——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初步实现。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挫折p133-135

中国共产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倾急躁情绪,并三次在中央领导机关取得统治地位。这三次错误,特别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挫折。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危害最大。结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p133-134

(三)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p135-137

红军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p135-136 重点:内容、影响、意义、中国的成熟。

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胜利: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1,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的胜利。”2,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3,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4,伟大的红军长征,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四)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p138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了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解决了党的军事路线问题。

【小结】本章的考点:

1、为什么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必要性p125城市中心论行不通。可能性p128末段中:先有农

村红军才有城市红军,这是中国革命的象征,也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等。

必要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因此要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反革命。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以农村到城市。反革命控制了城市,但农村仍是薄弱环节。大革命失败后,双方力量对比决定了要走农村路线。

可能性:建立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式。相当力量的正式军存在。中共的正确领导。封建经济的存在,为割据存在提供基础。

2、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的过程——见二

3、遵义会议、长征、王明、左倾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对抗日战争的一个分析框架——世界历史视野。

具体而言,应该将抗日战争的认识自觉纳入到从中国内部到全球的四个层次立体框架中:第一层:全球格局——主要是三大矛盾: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殖民主义与民族独立自由的矛盾。

第二层:东亚地区格局——呈现出三大特点:东亚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结构——“东西南北”结构;尴尬的秩序混乱状态;国家间矛盾的错综复杂。

第三层:中日关系——主要是侵略与反侵略的关系。第四层:中国内部关系——围绕三大问题:抗战还是妥协?团结还是分裂?进步还是倒退?从而产生了三种态度(全面抗战、片面抗战、妥协投降),四方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抗战进步势力;中国国民党顽固派代表的片面抗战势力;民主党派代表的抗战派中的中间势力;汪伪政权等为代表的妥协投降势力,抗战结束后,前三种势力又分别代表了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三种建国方案。)。

抗日战争正是在上述多个层次的多维势力的复杂矛盾和互动中发生和展开的。

二、从局部抗战走向全国性抗战。

(一)、日本侵华的原因分析。P140(1)资本主义、国际旧秩序与相对国际地位。(2)军国主义国家体制——持续的战争体制只有在战争的持续进行中才能找到存续理由。(3)东亚国际秩序的无序状态和世界格局的大分化、大动荡为日本的侵华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

(二)、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P130-142 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中日矛盾的变化、日本的侵华政策的调整等。

(三)、残暴的日本殖民统治p141末段-143

“以华制华”——汪伪政府;“以战养战”——统制事业、大屠杀、三光政策、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奴化教育等。

三、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抗日救亡运动

三个高潮:(1)九·一八事变后的救亡高潮(2)一·二八事变后的救亡高潮(3)一二·九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时间:1932年底于上海。领导人: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主要活动:要求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权利。

3、局部抗战。

比较重要的有:(1)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2)淞沪抗战(3)长城抗战

3,中国共产党策略的转变。

(1)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

“九一八”事变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发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言。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争。

(2)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

(3)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p145

支援十九路军在淞沪的抗日作战;支持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合作;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4、停止内战,一致对外p145

八一宣言的反蒋抗日——瓦窑堡会议的要求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抗日——停战协议的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联蒋抗日——国共宣言。

5、中国国民党策略的转变p147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民党五大;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特点。

形成:七七事变和中共抗日通电-7.17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八一三事变和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的庐山谈话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是在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情况下,在共产国际反法西斯路线的影响下,在中共的积极倡导并采取一系列正确措施的推动下,国共互相让步共同抗日的产物。(2)统一战线中阶级成分非常的复杂,因而战线内部有复杂的阶级关系、尖锐的斗争。(3)是代表两个阶级利益的两个政权和两个军队的合作,并未形成统一的国民政府和联合统帅部,因而全面抗战一开始就出现了两个战场。统一战线内部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军队之间的武力摩擦。(4)没有共同的纲领和组织合作,采取遇事协商的特殊方式处理共同的事务。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一)正面战场

1937年,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全国性抗战于是开始。

1,战略防御阶段时期的正面战场p149

正面战场是日本侵华推进线上中日两国军队交战的战场。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是抗战的主要力量。重大战役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起到了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促进抗日相持阶段的到来;客观上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略的实施;在相当长时间内阻止了亚洲局部战争的扩大,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等重大作用。

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p150

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仍继续抗战,进行了若干次重大战役,如:常德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开辟滇缅战场等。另一方面又大搞反共摩擦(特别重要的是皖南事变)。总的来说,抗战进入相持后,国民党消极抗战开始显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消极抗战趋势日益明显。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和主要内容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

标志: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路线:实行全民族抗战的路线p151方针:持久战方针p151-152《论持久战》

1,全面抗战路线与持久战方针:(1)洛川会议与全面抗战路线。(2)《论持久战》的发表。p152

2,敌后战场的开辟游击战争的发展(1)敌后战场的开辟(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p153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p154-156

五、新中国的曙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p156-163

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政权建设:“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2)经济建设:减租减息(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和发展生产(大生产运动)(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p156-157

2,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六届六中全会p159(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p160(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p161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已经成熟的三篇著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整风运动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重点是反对主观主义。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此,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来了。

(4)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六、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重大历史意义。P163-164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避免了中华民族被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素质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国际力量的支持。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P164-165

【小结】本章重点:

1、中共领导抗日民族统一展现如何形成的。

2、抗日时期的党建成熟——见四

3、抗日的意义和经验——见六

三三制、西安事变、论持久战、国民参议会、支援委员会

第七章为新中国成立而奋斗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二战”后的国际局势与美苏对中国命运的安排

1、战后美苏的对华政策。P170——美扶蒋反共(选择了通过调处争取用政治手段解决国共争端。)

2、蒋苏政治交易与蒋压制中共国际活动空间的胜利——为迫使中国政府接受苏联条件,美苏两面夹击。在苏联军队已经大举进入东北后,蒋介石终于统一签订城下之盟:《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充分保证了苏联恢复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在中国东北的权益。

4、毛泽东的应对之策——于是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中国革命独立发展的思;“中间地带”理论(战后的国际局势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是否也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相对稳定国际形式、国际反战、国际体系形成制约美国等)

(二)重庆谈判

1、中国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方针p170

1945年8月25日中共发表《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阐明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2、中国共产党的应对之略

3、重庆和谈

为争取国内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在赫尔利、张治中陪同下离开延安赴重庆谈判。

在中共作出巨大让步的情况下,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国共双方还达成了1946年1月10日停战的协议。

政协会议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同一天,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以及社会贤达的代表38人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民盟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与国民党认真协商,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五项协议。

内容:政府组织问题;和平建国纲领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军事问题

政协的上述协定虽然还不是新民主主义的,但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在一个时期内,是否忠实履行政协协议,就成了人们衡量政治是非的重要尺度。(三)政治协商会议与和平建国的失败p172-173 从国共两党不同的态度来看。

二、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1946月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P173

第一阶段:p174

A 1946年6月—1947年2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力争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国民党军队逐渐出现了战线延长兵力不足的情况,丧失了全面进攻的能力。

B 1947年3月—6月: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国民党被迫放弃全面进攻的战略,对改为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在山东战场上,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领导下,组织了孟良崮战役,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精锐整编74师,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在陕北,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到1947年8月,基本上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第二阶段:p175

到1947年6月,中共中央做出决策,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中共中央将战略进攻的方向确定为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地区,据此做出战略部署,逐步形成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

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外线作战: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兵团挺进豫陕鄂边区;陈粟率军攻豫皖苏地区

内线作战:聂率军解放石家庄:林彪、罗荣桓率军解放东北:彭德怀、贺龙率军收复延安。

提出了“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第三阶段:p186-188

1,从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东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两个军团发起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新年文告》。

中共4月15日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国民党中常委会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国共和平协定》。和平谈判宣告破裂。

2,渡江战役:南京解放1949.4.23

3,进军华南、西南、西北

三、战争的背后

(一)“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土地政策的再次转变——“五四指示p176-177

土地革命理论的成熟——《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全国土地会议之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改”运动的热潮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国统区。P177-178

国民党日益丧失民心——国民党为什么会丧失民心?

第一、国民党政权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社会基础本身就极其狭隘,掌握政权后,腐朽本性日益暴露,从而丧失民心。

第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沦陷区的“劫收”,是国民党失去民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是其失去民心的最重要原因。

学生运动的高涨p178

针对国民党当局的内战独裁政策,从1945年底开始,国民党统治区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和人民民主运动,逐步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军事战线的第二条战线——政治战线,使国民党政权处于全民的包围之中。

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p179

(二)统一战线的发展——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各党派的发展历史p180-181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p185-186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

1949年6月,由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等各方面代表组成的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正式形成。

(三)党的建设的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普遍开展以“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和“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内容的整党运动,采取党内党外结合等方法,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和成分不纯问题。经过整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有很大进步,为土改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四)第三条道路的幻灭p183-185

总结:

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

2,“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四、新中国的成立。

(一)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了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论人民民主专政》——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即将成立的新国家政权的主张。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二)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

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成为了新中国的临时宪法;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四、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和基本经验p191-194

【小结】本章重点:

1、从和平到内战的过程——见一

2、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见四

3、经验总结——四

为什么说新中国的简历开辟的历史心纪元(答题方向:从前……现在……要突出对比)p199-200(下编的综述里)

中近史漏题范围

上编

综述:中注意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

第一章:中道光、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光绪;领会民族意识觉醒的精神

第二章:中洋务运动的兴衰;注意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注意洋务运动的派遣留学生、创办京师大学堂和军事院校;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光绪。

第三章:孙中山、宋教仁、黄兴、袁世凯;“三民主义”的口号和纲领,以及失败的教训

中编

综述: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胡适、陈独秀

第五章: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

第六章: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土地改革(大题)

下编

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和意义

第八章:简述1949-1976社会主义制度变化的整个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学科期末试题及答案 分钟。全部908注意事项:①全卷共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闭卷。②考前,考生务必准确填写学校、姓名、考号。卷面字迹要清楚,③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答题,不能用铅笔或红笔。要整洁。 总分题号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得分 分。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相应序号内)题号13117891210123456答案 题号 201724221623141821152519答案 、右图是一枚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中一幅浮雕为主题的纪念邮票,1)这一浮雕再现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B 、鸦片战争 A 虎门销烟、义 D C、太平天国运动和团运动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B、清军海防空虚、鸦片战争后人民不断反抗清朝统治C D、为掠夺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规定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割给俄3)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北《瑷珲条约》、 A中俄中俄、B京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改订条约》4、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为收复新疆B、为平定叛乱C、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D、为反击阿古柏侵略军 导致北洋水师、右图是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5)全军覆没的战役发生在( D. ③ B. ② C. A. ① ④ )曾作《宝刀歌》:“北上联军八1907、革命党人秋瑾(1877~6国众,把我江山

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诗中“把我江山又赠送”指的是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哪一不平等)条约(、《南京条A、 B 约》《马关条约》、《辛丑条C、 D 约》“二 十一条”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207、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巨变,因为这次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A、揭开了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C D、中 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主要8)阵地有( B、《新青年》和《中外纪闻》A、《万国公报》和《新青年》《新青年》和《每周评论》 D、C、《民报》和《每周评论》、中国共 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9)( B 、领导工人运动A、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D、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下列一组词反映了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进步主题:①国10按出现的时间先 后排民革命②民主、科学③维新变法④三民主义)列,正确顺序是(、④①②③ A、①②③④ B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11、江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具有革命传统教 育意义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当年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创建的中国第 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位于右上图中A、B、C、D哪一区域() 中国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人民怀着“宁为 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决心,用他们的血肉之12躯筑就了抗日战争的坚固长城,最终取得抗战胜利。据此回答13小题—月,国共两党都派代表恭祭黄帝陵。 毛泽东亲自撰年412、1937写了祭文,写道:“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 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此文中倡导)的“民族阵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 九一八事变爆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世袭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以下历史故事中,发生在有文字记载历史时期的是() A.三皇五帝B.大禹治水 C.武王伐纣D.黄帝蚩尤的战争 3.参考下图: 根据材料“1923年被考古学家发现了他们生活的遗址和头盖骨,他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4.从出土文物“秦印封泥”(下图)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周朝实行分封制度②秦朝实行丞相制度③封泥上文字是小篆字体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经过角逐,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A.楚 B.宋 C.晋 D.魏

6.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④铁器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③①② D.②④①③ 7.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系()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8.下图为2002年6月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局部),其中出现了“洞庭郡”的文字记载。此考古发现,印证了秦朝在地方() A.全面推行郡县制 B.统一了度量衡 C.流通圆形方孔钱 D.实行车轨统一 9.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D.西学传入中国 10.“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的发现,除了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观和时空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这则新闻中说的“这块土地”是( ) A.陕西西安B.浙江河姆渡C.山东大汶口D.云南元谋 11.下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是( )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 七年级历史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最正确的答案填在下面的答题表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你喜欢恐龙吗?20XX年底,一条题为“元谋人故乡发现大量恐龙化石群”的消 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你知道元谋人的故乡在-()A.四川省 B.陕西省 C.北京周口店 D.云南省 2.右图是河姆渡居民房屋复原图,它说明河姆渡居民 ------------------() A.种植粟 B.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使用陶器 3.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发明医药,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A.尧 B.神农氏 C.轩辕氏 D.禹 4.老师让欣欣做组长。她却推选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的朱娟做组长,同学们感叹:这是的再现啊!()A.推恩令 B.王位世袭C.禅让D.大一统 5.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 B.让诸侯给周天子交纳贡品 C.巩固对西周周边的统治 D.炫耀周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6.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右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7.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8.联系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 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积极当兵,保卫国家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9.右图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 B.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知识点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知识点 第1课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是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6—1842.8)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A 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输入中国的危害(即禁烟的原因): 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官吏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因此,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 C 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经过: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纪念虎门销烟,联合国确定6月3日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 二、《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背景(原因):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失败: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爆发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3)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2、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使中国丧失领土和关税两大主权) 三、鸦片战争影响(危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影响(详解)】:①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 ②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政治方面); ③成为外国倾销工业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材料产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上); ④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社会矛盾); ⑤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任务)。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它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的意图,并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商定税款。 【活动与探究】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清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②道光帝举棋不定,忽战忽和。③英国国力强盛,武器先进。(其中“清朝政治腐败”是主要原因,也可以说为:腐朽的封建制度阻挡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进攻)(说明了:落后必然挨打。要毋忘国耻,立志进取)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附参考答案 一、请把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单选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A.文王B.伊尹C.盘庚D.纣 6、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07年 D.公元221年7.史书记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A.《史记》B.《资治通鉴》C.甲骨文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12.下列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张衡B.蔡伦C.张仲景D.华佗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A.战国B.西周C.商朝D.夏朝 1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 15.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庄子 16.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17.下列不属于西周分封制内容的是() 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给亲族、功臣B.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C.诸侯要向周天子纳贡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国王纳贡 18.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国王是() A.舜B.尧C.禹D.启 19.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使用骨针缝衣②使用天然火③种植水稻④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①③②④ 20.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的决定性战役的() 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长平之战D.马陵之战 2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A.夏朝B.西周C.商朝D.秦朝 22.陈胜、吴广起义与历代农民战争不一样,其独特的历史作用是()

八年级(上)社会历史期中考试卷

八年级(上)社会历史期中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 分) 1、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 A、劳动 B、思考 C、狩猎 D、制造工具 2、下列有关农业村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农业村落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实现了定居。 B、农业村落的出现,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C、半坡村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五六千年。 D、世界上最早的村落距今约九千年。 3、“九州生气恃风雷”,“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州”一词源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4、我们把一种潜伏在计算机内部并为黑客入侵提供方便的计算机病毒称为“木马病毒”,“木马 这个典故出于() A、《圣经》 B、《吉尔伽美什》 C、《哈姆雷特》 D、《荷马史诗》 5、著名的哈拉帕文化遗址出现在() A、印度河流域 B、恒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 6、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包括() ① 人工取火的成功② 农耕、畜牧的发明③ 定居生活的实现④ 城市出现、国家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A、青铜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文明时代 8、中国的山顶洞人,在兽牙、海蚌壳等东西上钻出小孔,做成项链,这说明山顶洞人已有了() A、宗教意识 B、审美意识 C、祖先崇拜活动 D、灵魂观念 9、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是()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C、蛋壳黑陶杯 D、司母戊大方鼎 10、四大文明古国都位于大河流域,合理的解释是() A、这是历史的偶然巧合C、大河流域环境比较宜人B 、大河流域有许多城市D、大河流域降水比较充裕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卷

七年级上历史期中考试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繁昌人距今约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可能向前推进约:() 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20万年 2、在编演历史短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种植水稻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饲养猪 D普遍使用磨制石器3、能用麻纺织麻布的原始居民是( ) A.山顶洞人B.半坡原始居民C.元谋人D.北京人4、台湾某旅行社要来大陆追寻华夏族祖先,了解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去:() A.黄帝陵墓B.大禹陵C.秦始皇陵D.中山陵5、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 A.约公元前21世纪B.约公元前20世纪 C.公元21世纪D.公元20世纪 6、商朝在历史上又称为“殷商”或“殷”,原因是 A、商朝建立成定都于殷 B、名叫殷的商王规定的 C、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D、“殷”字吉利 7、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8、春秋时期,各国争霸,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②小国被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9、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首霸的第一功臣是 A、姜子牙 B、管仲 C、孙武 D、商鞅 10、做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得名的说法之一是这一时期战争众多,争夺激烈。下列有关战国时期的战争介绍不准确的一项是 A、铁兵器出现,青铜兵器也得以改进 B、车兵成为主要兵种,骑兵和步兵退居次要 C、各国组织起庞大军队,在边境和都城修筑坚固的城防工事 D、人们更加注重研究军事,大批军事家涌现 11、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其主要标志是 A、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 B、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C、诸候国数量大大减少 D、江南地区逐渐开发 1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后代乃至当代都产生重要影响的行政管理制度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13、美国历史频道拍摄的历史纪录片《秦始皇》采用纪实性的拍摄形式,再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

[教育文化]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下分析 一、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学生。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25道,总共50分,大部分学生能得到42分,有个别学生成绩不好,得10-20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3、8、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连线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三)材料分析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不理想的,学生失分较多,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到位。 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学生历史学习以及历史考试的各项技能和综合能力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①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这在选择与非选择试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分析原因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1 页共3 页

②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认真,表述不清晰。卷面当中对题意理解不深、文字表达思维混乱不切要点、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及考虑问题不全面等造成丢分的现象很是普遍。如此这些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加以训练和指导。 ③学生答题机械不灵活。从部分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很弱,一些同学对于老师给出答案的能一字不差的作答,否则就答非所问,不切题意。这就表明学生如何抓住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应试能力亟待加以提高。 ④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欠缺。学生在如何评价历史问题上缺乏辩证的逻辑思维,只片面地抓住一个方面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也与部分教师平时教学缺乏唯物史观思想渗透有着一定的关系。 四、教学改进措施 1、落实好基础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把准确答案的序号写在下面的表格里。每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我国的人类社会历史能够追溯到() A.三四百万年前 B.二三百万年前 C.一百七十万年前 D.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 2.下列远古人类遗址,哪一个不是黄河流域的?() A.元谋人B.北京人C.陕西蓝田人D.山顶洞人 3.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4.在远古的农耕时代,我国北方原始居民日常吃的主食最有可能是() A.水稻B.粟C.小麦 D.玉米 5.对华夏族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位部落联盟首领是() A.尧和舜B.舜和禹 C.黄帝和炎帝D.黄帝和禹 6.他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首领。他带领群众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次经过家

门而不入。他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7.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8.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得益于商王盘庚迁都,他迁都到() A.阳城 B.亳 C.殷 D.镐京 9.使西周产生众多诸侯的制度是() A.奴隶制 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10.青铜文化是我国的民族瑰宝,历史悠久,其光辉灿烂的历史在() A.原始社会末期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 12.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了() A.晋国B.齐国C.东周D.楚国 13.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升,主要是因为(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4.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是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的( )

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希望你安排好最近的时间与生活,劳役结合,抓好复习也要多多休息,相信你的努力不会让你失望,孜孜不倦今朝梦圆。祝你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成功!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试题一、选一选(请将每小题一个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表内。每小题2分,合计60分) 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1.1987年,北京周口店人类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遗产”清单,右图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请回答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 A.距今约70;20万年 B.过着群居生活

C.会人工取火 2.右图是我市某农业示范园水稻图一角,那么你知道我国是什么居 民最早种植的水稻呢? A.半坡聚落 B.河姆渡聚落 C.大汶口聚落 3.某台湾旅行团来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 A.黄帝陵 B.大禹陵 C.中山陵 4.“禅让”制度是推选什么用的方法 A.皇帝 B.国王 C.部落首领 5.右图是大禹铸造的“九鼎”图,九鼎象征着什么 A.最高权力 B.青铜发达 C.制造业发达 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金文 B.甲骨文 C.隶书 7.右图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它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作?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8.西周初年为巩固政权采取分封制度,下列哪项不属于分封制重

要作用 A.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联系 B.扩大了西周的影响 C.巩固了皇帝制度 9.你知道成语“退避三舍”与哪两个争霸国家有关? A.晋吴 B.晋楚 C.吴赵 10.下图中的铁农具是什么时期开始制作的? 三齿耙镰锸锄 A.秦朝 B.商朝 C.战国 11.下面的人物分别是百家争鸣时期各个学派创始人,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 A.墨子和庄子 B.孟子 C.韩非子与孟子 12.右图反映商鞅在变法中采取的措施,目的是 A.统一政治 B.统一度量衡 C.加强军事力量商鞅方升 1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出自于谁领导的农民起义? A.洪秀全 B.李自成 C.陈胜吴广 14.秦代统一的时间是哪一年? A.公元221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20年 15.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官职是

八年级历史上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崔美华 一、试卷结构: 八年级历史上册试卷共三大题,由以下两种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50分,第二题非选择题题,共计50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二、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能力不强,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不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5、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 三、对今后工作提出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强化训练,要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审题. 3、注重学生书面表达的训练,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 4、加强对学生在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向工整、规范答题要分,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 6、反复复习、当堂训练、当堂记忆,体现有效教学。 四、教学建议:

濮阳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

濮阳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认为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聚落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下列遗址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2.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3.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剧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王室采取有力措施而中兴 D.霸主联合,与王室争权 4.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B.元谋人遗址C.蓝田人遗址D.马坝人遗址 5.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A.夏朝建立B.商汤灭夏C.武王伐纣D.国人暴动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县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7.下图为北京人复原头像,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对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A.会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8.周平王东迁后,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听从王命,不

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这主要反映出 A.诸侯国“尊王攘夷”的策略B.周王室衰微的政治局面 C.春秋时期大规模的兼并战争D.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局面 9.司马迁将汉武帝一生的文治武功概括为:“外攘夷狄,内修法度。”这里的“夷狄”主要是指 A.蒙古B.匈奴C.羌族D.犬戎 10.公元前209年夏,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是 A.商汤B.刘邦C.项羽D.陈胜吴广11.《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是 A.进献贡物B.朝觐述职 C.派兵作战D.镇守疆土 12.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A. B. C.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试卷、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生活地点在今北京周口店一带的远古人类有() A.元谋人、蓝田人 B.元谋人、北京人 C.蓝田人、山顶洞人 D.北京人、山顶洞人 2.水稻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汶口 D.浙江河姆渡 3.《礼记》记述说:“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第一个借助世袭之“礼”登上王位并治理国家的是() A.尧 B.舜 C. 启 D.禹 4.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为“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赠书法作品:“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A.尧和舜 B.舜和禹 C.黄帝和炎帝 D.周文王和周武王 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 7. 以下是不同历史时期出土的生产工具的图片,你知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是哪件工具()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斧 C.骨耜 D.铁犁铧 8.通过战争成就霸业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常用的手段。下列成就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是() A.城濮之战B.邲之战 C.官渡之战 D.马陵之战 9.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但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北京的先农坛是纪念先农神而设的,先农神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代表人物是()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嫘祖 2.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表述错误的是() A.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B.他们最早在世界上种植水稻 C.他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D.他们用使用弓箭 3.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 A.黄帝 B.禹 C.启 D.秦始皇 4.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D.禅让制 5.春秋时期,“卧薪尝胆”,终成霸业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勾践 6.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思想B.墨家思想C.儒家思想D.法家思想 7.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A.齐桓公 B.秦穆公C.秦孝公 D.秦始皇 8.“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最后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是() A.楚国 B.燕国 C.齐国 D.韩国 9.秦统一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是() A.甲骨文B.金文 C.小篆D.隶书 10.巨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陈胜吴广和秦军主力 B.项羽军队和秦军主力 C.刘邦军队和秦军主力 D.项羽军队和刘邦军队1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D.打败强敌袁绍 1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汉书》 B.《史记》 C.《春秋》 D.《诗经》 13.西汉的大一统出现于那个皇帝时期?() A.汉高祖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14.主张“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政治家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15.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A.海南岛 B.台湾 C.日本 D.菲律宾 1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他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D.羌族 17.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得益于() A.李冰父子 B.刘备 C.诸葛亮D.郑国 18.蔡伦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改进造纸术() A.加工工具 B.生产工艺C.原材料D.生产者 19.商朝时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 A.甲骨文B.金文 C.隶书D.楷书 20.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27年 C.公元前119年D.公元前60年 二.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21.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 ) 22.“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 23.公元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上半期,大部分的中国官员仍然陶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而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当时世界上头号工业强国是() A.西班牙B.葡萄牙C.英国D.荷兰 2.观察下表,分析表中税率的变化与《南京条约》哪一内容直接相关()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旧税率(%)新税率(%) 棉花24.19 5.56 棉纱13.38 5.56 斜纹布14.92 5.56 A.中英协定关税B.割让香港岛 C.赔款2100万元D.开放五口通商 3.把图一金碧辉煌的殿宇变为图二残垣断壁的废墟的是() A.英俄联军B.英法联军C.美英联军D.八国联军4.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保护通商”,发动侵华战争。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A.加强军队建设,实现富国强兵 B.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D.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5.广西曾流传一首民谣:“姊妹亲,同个房睡共口针。如今姐随洪杨去,妹也跟随一路行!”姐妹俩参加的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B.抗击英法联军 C.义和团运动D.太平天国起义 6.1863年,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吾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且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为此,李鸿章后来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B.开平煤矿 C.湖北织布局D.轮船招商局 7.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他主张()

初一历史上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一历史学科阶段测试试卷 (时间50分总分50分) (特别提示:本卷所有题目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以下各题都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答案,每题1分,1×20 = 20) 1、歌曲《中国人》中有一句歌词说:“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 少梦,”可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吗?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3、通过推举 ..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等级制 4、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的是 ①炎帝②黄帝③蚩尤④禹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5、以下人物与桀最为相似的是 A禹B周武王C纣王D汤 6、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立监狱是在 A夏B商C西周D东周 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倡儒家学说 C.教育青年学生 D.禁止其他学说 8、“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是 A齐桓公B楚庄王 C晋文公D秦穆公 9、下列关于秦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 B.开凿灵渠是为了便于秦始皇巡游 C.修筑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D.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10、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1、下列不属于文景之治内容的是 A.奖励农耕,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B.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C.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没什么增加 D.下令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一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3分,共45分。 1.呼韩邪单于向汉族提出“和亲”,发生在( ) A.汉元帝时 B.汉武帝时 C.三国时 D.南北朝时 2.“丝绸之路的”是闻名世界的东西交通要道,它开创于( ) A.西汉 B.秦朝 C.东汉 D.战国 3.下列不属于张骞通西域的作用的是( )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开辟了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C.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 4.东汉时期的一次治理黄河的行动使得黄河在以后八百多年里没有改道,这次治理是在谁的 主持下进行的( ) A.王景 B.汉武帝 C.秦始皇 D.汉明帝 5.右图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稀世珍宝,这一文物的生产年代是( ) A.战国 B.汉代 C.魏晋 D.秦朝 6.右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工具,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这一工具的发明者及朝代是(课本 74页上冶铁水排图,不带下面的文字)( ) A.西汉的王景 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 D.西汉的杜诗 7.蒙古风光好,游牧在草原。可后来匈奴既发展畜牧业,也发展农业。这是受哪一民族的影 响( ) A.蒙古 B.汉族 C.羌族 D.越族 8.古代的西域是指( ) A.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B.葱岭以西更远的地区 C.今天中亚和西亚一带 D.今天的西欧一带 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典故和谁有关( ) A.张骞 B.班超 C.卫青 D.霍去病 10.今天的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最早归属中央政府开始于( ) A.西汉 B.东汉 C.战国 D.秦朝 11.“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是哪部作品的主张(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无神论》 D.《论衡》 12.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抵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A.台湾 B.南京 C.洛阳 D.北京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一次短暂统一是( ) A.东晋 B.西晋 C.南朝 D.北朝 14.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A.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B.加强对汉族地区的通知 C.优越的地理位置 D.洛阳的气候好 1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北人南迁 B.温暖湿润 C.土地肥沃 D.种植水稻 16.西汉末期商人用于交易的货币应该是下列的哪一种( ) A.半两钱 B.圆形方孔钱 C.五铢钱 D.刀币 17.两汉时期,不是手工业技术新成就的是( ) A.冶铁用水排鼓风 B.发明使用耧车 C.纺织使用提花机 D.用钢材制成的兵器 18.“蒙古好风光,游牧在草原。”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

广州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广州市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 A.纳贡 B.朝觐 C.作战 D.分封 2.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时,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军机大臣 D.太尉 3.下图所示为战国时期秦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这说明商鞅变法后 A.秦国国力增强B.分封制基本瓦解C.经济遭到破坏D.六国战斗力增强4.小明查阅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由于战国初期发生了 A.三家分晋B.田氏代齐C.晋楚争霸D.国人暴动 5.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A.B. C.D. 6.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B.生活习惯C.生产工具D.劳动技术 7.《史记》记载的“勤沟洫,手足肼胝……妻有日,过门不私”(经常治理水渠,辛勤劳动,手脚上都起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回去)的人物是()A.炎帝B.黄帝C.尧D.禹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材料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A.保护了世袭贵族利益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D.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9.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A.盘古开天 B.后羿射日 C.大禹治水 D.商王迁都 10.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材料描述的我国古代伟大工程是 A.大运河B.万里长城C.都江堰D.灵渠 11.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掌管监察事务。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太尉B.廷尉C.丞相D.御史大夫 12.公元前210年,在辽东守卫长城的弟弟写了一封家书寄给南方家乡的兄长。下列各项是对这封家书描述,正确的是() A.用甲骨文刻写,刻在牛骨上B.用楔形文字刻写,刻在泥版上 C.用小篆(或隶书)书写,写在木片上D.用楷书书写,写在纸上 13.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先秦诸子思想”课题研究活动,下列四则材料学派归属说法有误的是( ) A.材料一:儒家B.材料二:道家C.材料三:墨家D.材料四:兵家14.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①农作物的出现②家畜饲养③聚落④磨制石器⑤城市的出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