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走在爱恨之外

行走在爱恨之外

行走于爱恨之外

关键词:中日311地震钓鱼岛安倍文化交流

内容提要:前些日子在亚马逊的赠书活动中挑了一本书,是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书到手了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的是白岩松在2007年到日本录制节目时的行走与

思考,而在现在,这本书再次得以出版,其中添加了一篇序言,“几年前,强调行

走在爱恨之间,是感受;而现在,我更愿意说‘行走在爱恨之外’。因为‘之外’

是媒体该有的态度和责任”而我同样认为,对日本的爱与恨,也应该建立在了解

之上。可惜,这本书的文字只是重印,记录的也只是7年前的日本,而现在我们

两国的关系依然没有平静,反而可以说是出现了更多的新情况,所以我也通过各

种的渠道去继续了解日本,延续爱恨之外的行走与思考。

中日历史渊源

早在2000年前,中日就有交流,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唐朝派出多位使者到中国留学,像鉴真,阿倍中麻吕这些就是有名的文化交流使者。中国的养蚕、织绢、医学、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而学习日语的就会发现,日语文字中的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借用中国汉字或者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据文献记载,日本在汉字传人以前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传人日本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用近似古汉语的读音来读汉字的。日语词汇中至今也还可以看见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辣椒要叫唐辛子,南瓜要叫唐茄子,甚至胡麻要叫唐胡麻。而且直到本世纪初,进口货还叫唐物,洋货店还叫唐屋。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地影响着日本,同时也表明日本人善于学习与吸收外来文化,正因如此,这个古代对中国俯首称臣的小岛国渐渐强大起来了。

靖国神社,恨的根源

2012年上台以来,安倍曾三次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而中韩两国强烈反对日本首相及内阁成员参拜供奉有东京审判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并对此番参拜提出谴责。

靖国神社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地方。自从1978年14个二战的甲级战犯被供奉入内,加上一些政治要员公开去参拜,就表明了日本极端的“二战”史观,以及对历史,对受害国人民的不尊重,任何一个被侵略国的国家,都无法容忍这种拜鬼的行为。

在白岩松的采访过程中,有提到靖国神社里面一个叫“游就馆”地方,游就馆的取名,是源于荀子《劝学篇》中“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的”游必就士“之意。原文白话文意思是居住要选择合适的地方,交游要接近贤德之人,是以免入歧途,做正确的事。但是在馆里放的片子把日本侵略中国称为“支那事变”,把太平洋战争当作自卫战争,不断播放着“我们解放了亚洲”的字样。这样颠倒黑白,让人愤怒,不“恨”是不可能的。

德国总理到犹太人的墓前谢罪,但是日本首相却没有反省,不能正确认识历史,可能就是不能进行友好交流的最大的原因了。

美国《时代》杂志与“爱国者”安倍

《时代》周刊(亚洲版)在2014年4月一期刊登题为《安倍晋三:爱国者》的文章,此前,安倍已3次当选《时代》杂志封面人物。《时代》杂志对安倍的评价是“爱国者”,然而封面在“爱国者”的大标题下,还附着这样的说明:“从安倍晋三身上能看到他强烈的日本

梦,可为什么他却还是引起了人们的不满。”美国有美国梦,中国有中国梦,日本有日本梦,而国家的领导人希望带领国家变强,也是理所当然的。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日本内阁府发布的2013年1季度GDP也表明安倍推出的一系列新刺激政策不仅给金融市场注入活力,也开始让企业和消费者振作起来,但日本经济的振兴依旧任重而道远。在外交方面,安倍首次当选首相时,首站出访北京,想成为中日关系的破冰者,而去年年底,日本三大防卫政策出台,瞄准中国并持续渲染“中国威胁论”,以此为藉口扩充军备,使日本在右翼军国主义道路上加速前进。当一国的领导人并不容易,不仅要面对国内问题还要注重国际关系,但是日本现在的做法无疑是在为中日关系加冰。

反对日本右翼分子登钓鱼岛

2012年8月,日本右翼的少数人登上钓鱼岛,广州爆发民众自发的游行抗议活动,近千名学生、市民和路人汇聚到日本驻广州领事馆附近游行示威,许多民众汇聚在环市中路的花园酒店门前,而我当时虽然没有参与游行,但也在离游行中心不远的地方,游行的大多是学生,还有我所在班里的同学,大家都是应互联网上的召急而来的,自发的,没有组织。那段时间里,不仅是广州,还有其他很多地方都在进行着类似的保钓行动,通过实际行动喊出自己的心声,宣扬中华民族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决心,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心和凝聚力。

但是游行毕竟影响到了交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某些地方发生的打砸抢烧事情也造成了不少的混乱,虽然其中不少是煽动的反动分子所致,但确实可以看出整体中国人的素质并不非常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砸的都是自己同胞的东西,在日企工作的很多都是中国人,我们恨日本不尊重历史,但我们爱国也需要理性,毕竟理性与客观才是解决问起的前提条件。

从311大地震看日本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地方,而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的地震,对日本而言,是个大灾难。地震中,日本高楼大厦摇晃厉害,但除了沿海地区海啸推倒的建筑外,受损并不严重。由此可见其实打实的抗震能力。除了建筑质量之外,311地震中表现出的国民素质也值得我们学习,很多企业在没有政府计划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资源,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挥效果,展现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便利连锁企业7-11和全家免费提供食品和饮用水;日本通讯商提供所有公用电话免费且免除网络通信费。市民得益于长期的防灾训练,地震下依旧自发自觉的有条不紊的自救和互救。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日本人具有极强的危机意识。

我们的国歌歌词中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也是在强调居安思危的重要性。中国也是地震多发国家,但在地震这一方面,我们的努力似乎还不够,这个时候承认自己的不足,去学习才是正确的态度。

感受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单论我自身,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就很大了,我的童年就是在看日系动画中度过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国家的概览,只是被动画作品中体现的友情,梦想,希望等的主题深深折服,到了现在,就在广州,每年都会有好几次大大小小动漫游戏展,大多以日本的动漫游戏为主题,同时都极受80后,90后,甚至是00后青少年的欢迎。东野圭吾,村上春树等作者的名称我们耳熟能详,他们的著作在电商的销售量排行上占据了比较大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其在中国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而走在闹市街头,在形形色色的商店中总能看到像优衣库,名创优品等日本品牌,这些品牌都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动漫,文学,流行时尚,我们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可是,低下头仔细想想,我们的当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有多少?至少一时半会我并没能想

到些什么,我们整天在高呼反对文化侵略,可当下的“日流”“韩流”似乎难以阻挡。什么时候,我们的软件实力提上去了,拍出更好的文化作品,让本土品牌走向世界,我们的就能够更理直气壮地宣传我们是全面发展的大国了。

中日交流——祈愿与努力

其实,中日的民间交流一直没有停止,中日友好协会自1963年成立以来,就不断致力于推动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在日本有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孔子学院,在中国学习日语,喜爱着日本文化当代文化的青少年也不在少数,在亚运会等大型的体育竞技比赛的很多项目中,中日作为竞争对手,也不断在竞争中寻求进步。

但是不少小摩擦也经常会挑动到两国人民的神经,就像登山节中一男子穿印“大日本帝国海军”的旭日旗T恤登山遭愤怒群众扒衣;就像孙杨比赛后说出“日本国歌很难听”闹出国歌门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也许小摩擦难以避免,中日关系还在曲折的路上,即使如此,仍然要交流与前行。而交流,建立在相互了解之上。而相互了解,需要我们去努力。

冷静前行,“知日”而后“制日”

2000年前,中国大唐盛世,日本人过来学习中国文化;二战后,战败国日本包括宪法在内的很多方面,都是“美国制造”。从以前傍中国到现在傍美国,你若强大,它就臣服。历史已经过去很久了,目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了,现在作为我们新生代的青年,不应该蛮目去恨,因为过分的恨表现出来,就是愤青的行为;也不应该蛮目去爱,即使是日本当代文化很吸引,其中也有糟粕所在。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了解历史,了解现代,了解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足,了解邻国在软件和硬件上的优点,从而提升自身综合国力。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是对日本最好的制衡。而边了解边前行,应当是当前中国的态度。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也许这句话用在这里依旧合适。中日关系,不是我们希望就变好就能变好的,但中国要走的路,未来终究是由我们这些新生代的年轻人决定的,所以我打算从了解开始,抛开爱与恨,保持好奇与清醒,继续前行。

参考资料

北京联合出版社《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新华出版社《日本3?11大地震的启示:复合型灾害与危机管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靖国神社与日本军国主义》

新星出版社《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

日本所科研处《从钓鱼岛问题看日本对华政策走向》作者:吕耀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日之间:误解与错位》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新浪新闻,凤凰新闻相关内容与评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