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猪沙门氏菌病病原学_流行病学_诊断及防治进展

猪沙门氏菌病病原学_流行病学_诊断及防治进展

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09年 第12期24

猪沙门氏菌病病原学、流行病

学、诊断及防治进展

刘芹防,崔尚金*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猪传染病研究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1 猪沙门氏菌病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引起仔猪的摘 要:沙门氏菌为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成员,具有约2500多种血清型。猪沙门氏菌病又称猪副伤寒(Paratyphoid

of pigs),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感染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经过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有时可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在猪副伤寒的病例中,各国分离的沙门氏菌的血清型也十分复杂,其中主要致病菌为猪霍乱沙门氏菌(S.Cholerae suis )、猪伤寒沙门氏菌(S.tynhi-suis )。另外,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 )、都伯林沙门氏菌(S.dublin )和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 )等也常引起本病。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中十分普遍,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对家养畜禽健康、人类公共安全、食品安全都具有严重的影响。由于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血清型对人、各种家畜和家禽以及其它动物有致病性,而猪也可感染多个血清型,除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外,很少有其他血清型能引起临床发病,但这些对猪非致病性的血清型可造成猪肉产品的感染。因此,它在公共卫生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沙门氏菌对养猪业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且沙门氏菌本身就极易产生抗药性,加上生产中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沙门氏菌耐药性不断增强,耐药谱扩大,加大了对此病原的预防与治疗的难度。本文就猪沙门氏菌病的最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猪沙门氏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猪沙门氏菌;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治

*通讯作者:崔尚金(1971-),男(汉族),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猪病快速诊断与流行病学研究。一种传染病[1]。此类细菌是一种条件性细胞外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肠杆菌,该菌大小为(0.6~1.0)×(2~3)μm,无荚膜、无芽孢,生化特性复杂,抗原结构相似,兼性厌氧。除少数外,通常都有鞭毛,能运动。猪沙门氏菌在自然界中十分普遍

[2]

2009年 第12期 SWINE INDUSTRY SCIENCE 猪业科学25

沙门氏菌污染源主要来自患病的人和动物及其带菌者,主要由粪便、尿、乳汁及病菌污染水源、土壤和饲料等,其中饲料和水源的污染是导致沙门氏菌相互传染的主要原因,各种饲料中均可发现沙门氏菌,尤其是动物性饲料最为常见。本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以1~4月龄为多,往往多发生于断奶前后。饲养管理较好的猪群很少发病。饲养条件较差、气候突变、营养缺乏或其他传染病感染时,导致猪的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本病的暴发。

仔猪副伤寒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与慢性型。急性以急性败血症为特征,多见于断乳前后的仔猪突然死亡,未死亡病猪体温41~42 ℃,精神沉郁、厌食、下痢、腹痛、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腹出现紫色斑,病程一般1~4 d。

亚急性与慢性仔猪副伤寒较为常见,多以坏死性肠炎、顽固性下痢、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为特征,病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怕冷扎堆、眼中有黏性分泌物,初期便秘后期下痢,粪便呈灰绿色恶臭。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病猪消瘦,最后导致死亡或成为僵猪。

当饲养环境较差,仔猪免疫力较低时,仔猪副伤寒可以引起断奶仔猪大批发病,当并发或继发感染其他疾病时,死亡率较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多与其他病毒,如猪瘟病毒、蓝耳病毒、圆环病毒混合感染,混合感染时导致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3-5]。

2 猪沙门氏菌病诊断方法

2.1 临床、流行病学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猪沙门氏菌病急性败血症死亡者,可见多处皮肤出血或淤血,剖检常见脾脏肿大,呈暗蓝色,坚硬如橡皮,切面蓝紫色;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其他淋巴结

也有不同程度肿大;肝、肾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或出血。有的病例在肝上出现粟粒状的白色坏死灶。肺弥漫性充血,水肿,常伴有小叶性肺炎灶。

亚急性或慢性者尸体消瘦,部分病例皮肤上可见小痂状皮疹。主要特征性变化为坏死性肠炎。

肠黏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腐乳状物质,黏膜上存在红色、边缘不

整齐的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脾脏稍肿,肝脏有时出现灰黄色坏死小点,肺的心叶,尖叶和膈叶前下部常有卡他性肺炎病灶。

猪沙门氏菌感染确诊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料涂片镜检、细菌分离鉴定、血清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等。

2.1.1 流行病学

本病在密集型饲养的断奶仔猪中暴发,1~4月龄猪较为多发,成年猪中很少发生,哺乳仔猪一般不发生沙门氏菌病,也不感染,很可能与母源抗体的作用有关。沙门氏菌病是一种世界性疾病,在美国依阿华沙门氏菌病所造成的损失仅次于猪痢疾。发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是猪霍乱沙门氏菌主要是依靠猪来传播,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传染来源很多,一般认为猪场中的啮齿动物老鼠可传播本病。病猪和带菌猪可通过粪便排出病原菌,污染了饲料、水及环境,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猪。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可潜藏于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当外界不良因素使其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菌可能造成内源性感染。猪的饲养密度过大、转群发生的应激以及其他营养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介入,都能使带菌猪的排菌量和猪的易感性增加。病原连续通过若干动物后,毒力变强而扩大传染。本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但在潮湿的多雨季节多发。

图3?耳朵、鼻端等肢体末梢皮肤瘀血,呈弥漫的紫红色

4?耳朵瘀血,耳尖干性坏疽

图1 病猪生长受阻成为僵猪

图2 病猪腹泻,失水,消瘦

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09年 第12期26

图9 肝散在小点坏死图10 胆囊黏膜坏死

直肠狭窄。

2.2 病理学诊断2.2.1 病理剖检变化

急性病例往往由于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病尸一般体况良好,耳、蹄、尾和下腹部皮肤发绀。胃基底膜发生由充血到梗死的变化,脾肿大,呈深蓝色,被膜上可见出血点。

肝肿大不太严重,呈淤血变化。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除病程长的猪外,多不显著肿大,但肠系膜淋巴结湿润肿大。肺脏变硬并有弥漫性充血,经常见到间叶水肿出血。常见黄疸,在肝脏常见有粟粒大小的白色坏死灶。发病头几天没有死亡的猪,有严重的或坏死性的小肠结肠炎病变,特征性病变与小肠结肠炎型沙门氏菌病变相同。在肾皮质和心包上有出血斑。

小肠结肠炎型沙门氏菌病,一般病程较长,尸体消

瘦,皮肤粗糙,被毛粗乱无光。在胸、腹下部、腿内侧等较薄的皮肤上,可见豆粒大小的痂样湿疹,近似圆形,呈暗红色或黑褐色。由于腹泻死亡的猪主要病变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坏死性结肠炎、盲肠炎,有时罹患小肠。局灶性病变是在肠壁淋巴滤泡病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为淋巴滤泡发生髓样肿胀,隆起于黏膜面上呈堤状(淋巴集结)或半球状(孤立淋巴滤泡),随后肿胀的中心发生坏死,逐渐向深层和周围扩展,病变部黏膜随之发生坏死并结痂。痂的颜色由于肠内容物与胆色素含量不同而呈污灰、黄绿或暗褐色。新鲜痂表面平滑柔软边缘隆起,陈旧痂干涸龟裂,表面被覆软化脱落的坏死物。在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发生分界性炎,其炎症细胞崩解使组织化脓,致使结痂从分界处脱落,在黏膜上留下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溃疡。溃疡底部平整,表面被覆坏死组织,周围呈堤状隆起,溃疡可相互融合成片或形成更大的溃疡。以后溃疡愈合成疤痕组织,或向深部发展至肌层和浆膜层,引起局部性的纤维素腹膜炎,并与邻近的肠绊发生粘连,甚至发生肠穿孔。发生固膜性炎的同时,还可见到弥漫性的卡他性炎。发生固膜性炎时,黏膜表面变得粗糙,被覆污灰色或灰黄色的糠麸样物。糠麸样物是由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和坏死的黏膜组织结合而成。较新鲜的固膜柔软,撕落后显露出红色的肉芽组

织创面。肠壁显著增厚,质硬缺乏弹性,厚度可达正常

2.1.2 临床症状

根据猪机体的抵抗力、感染菌的数量和毒力不同,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也不同,一般为2 d 至数周不等。在临床上,分为败血症型沙门氏菌病和小肠结肠炎型沙门氏菌病。

败血症型沙门氏菌病,通常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主要发生在5月龄以下的断奶猪,偶尔在大猪和成年种猪也有发生,表现单个猪或呈流行性的突然死亡和流产。急性败血症幸免的活猪出现的临床症状与病原菌侵害的部位有关,如肺炎、肝炎、肠炎、偶尔发生脑膜炎。首先感染猪出现食欲不振,不愿运动,体温升高40.5~41.6 ℃,通常有浅表性的湿咳。少数猪只挤在猪栏的一角,有几头猪突然死亡,肢体的末稍部位及腹部发紫。到发病第三、四天才出现腹泻,排黄色水样便。通常情况下,本病的发病率不超过10%,而死亡率高。本病可经粪便—口腔途径传播,潜伏期在24~48 h。康复猪可以成为带菌者和排菌者。

小肠结肠炎型沙门氏菌病,最常发生在断奶后至大约4个月龄的猪,有急性或慢性的。通常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其次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暴发多发生于种猪群,这些敏感猪死亡率很高。初期症状为排黄色水样便,不带血色和黏液,几天内就可传染给同圈的大多数猪。个别猪发生的最初腹泻通常持续3~7 d,但典型的小肠结肠炎型病例在几周内复发腹泻2~3次,排白色蜂蜡样粪便。有时粪便带血,但很少见到像猪痢疾那样大量的典型血便。感染猪发热,采食减少,并出现与发病程度和发病期对应的脱水。病猪的死亡率通常很低,只发生在腹泻的几天后,是由于脱水和低钾血症所致。多数猪在临床上完全康复,成为带菌猪,能间歇性排菌达5个月。排菌期长短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少数猪可能成为僵猪,有些猪可发生图5 盲肠,结肠和回肠,见肠壁增厚,发生坏死形成溃疡,并发展为弥漫性坏死

图6 膨大的肠管(图上侧)

和正常的肠管(图下侧)

?图7 盲、结肠黏膜坏死

8 盲、结肠黏膜坏死、溃疡

2009年 第12期 SWINE INDUSTRY SCIENCE 猪业科学

27

接种环取培养物于鉴别培养基上划线接种,37 ℃培养24 h,如未出现可疑菌落,从已培养48 h 的增菌培养液中取样重新鉴别培养。鉴别培养基为SS 琼脂、去氧胆脂酸钠枸橼酸琼脂、亚硫酸铋琼脂、HE 琼脂、伊红美蓝琼脂、远藤氏琼脂、亮绿中性红琼脂等。在培养菌的同时,也可以直接在鉴别培养基上作浓厚涂布及划线接种,也可能有一次获得纯培养的机会。在SS 琼脂上,沙门氏菌的菌落呈灰色,菌落中心为黑色;在去氧胆酸盐枸橼酸琼脂,沙门氏菌的菌落为蓝绿色,中心为棕色或黑色;在亚硫酸铋琼脂,沙门氏菌菌落呈黑色;在HE 琼脂上,沙门氏菌的菌落为蓝绿色或蓝色,中心呈黑色。在麦康凯琼脂、远藤氏琼脂、伊红美蓝琼脂上,与大肠杆菌比,菌落为无色。

2.3.4 纯培养及生化特性检查

挑取鉴别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纯培养,同时在三糖铁培养基斜面上做划线接种并向基底部穿刺接种。37℃培养24 h,如为沙门氏菌则在穿刺线上呈黄色,斜面呈红色,产生硫化氢的菌株可使穿刺线变黑。大肠杆菌全部为黄色,基底部不变黑。

将上述检查符合的培养物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并接种生化管以鉴定生化特性,做出判断[1]。

本属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直杆菌,周生鞭毛,能运动。能还原硝酸盐,能利用葡萄糖产气,在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上能产生硫化氢。赖氨酸和鸟氨酸脱羧酶反应阳性,尿素酶试验阴性。不发酵蔗糖、水杨苷、肌醇和苦杏仁苷。猪霍乱沙门氏菌不发酵阿拉伯糖和海藻糖,对卫矛醇缓慢发酵且无规律性;猪伤寒沙门氏菌不发酵甘露醇,偶然也有发酵蔗糖和产生吲哚的菌株。

2.4 血清学诊断

可用沙门氏菌A-F 多价血清与被检菌做玻片凝集试验,鉴定其抗原型组别。然后用单因子血清做玻片凝集,鉴定出特定菌型[6-9]。

3 猪沙门氏菌病的预防与治疗

对猪沙门氏菌病的防治应该以预防与管理为主。目前可以用于猪沙门氏菌病防治的疫苗有多价副伤寒死菌苗、单价

图11 扁桃体坏死

图12 结肠和回盲瓣黏膜上弥漫散

在麦麸状坏死性纤维素性炎灶

的2~4倍。肠系膜淋巴管由于淋巴淤滞或淋巴栓的形成,显著变粗,而呈浑浊灰白的条索状。肠系膜淋巴结髓样肿胀,在切面上可见灰白色浑浊的坏死灶,或者成为干酪物质与脓肿。有的淋巴结由于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

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和变性,被膜增厚,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增生变宽。部分病例,肝被膜下及肝切面有针尖大到粟粒大的红黄色和灰白色的病灶,即为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副伤寒结节。部分病例在肺脏有点状出血,或有浆液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和化脓性肺炎灶。

2.2.2 病理组织学变化

在急性败血病型沙门氏菌病病例,最具诊断学意义的病变就是副伤寒结节,在整个肝脏都能用肉眼看到白色的坏死灶,与之对应的组织学变化就是在急性凝固性肝细胞坏死灶中有组织细胞大量集聚。另外的典型病变是在胃黏膜的小静脉、发绀的皮肤、肾小球毛细管中见到纤维素样的血栓,而在肺血管中少见。肝脏和淋巴结的网状细胞增生,以及组织细胞和内皮细胞全部肿胀。类似的增生变化也发生于肺脏,即弥漫性间质性肺炎。

典型的肠病变为肠隐窝和表面肠细胞发生局灶性至弥漫性坏死,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中等量的淋巴细胞,只有在早期病变才有多量的嗜中性粒细胞。有大量的由一条以上的纤维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构成的血栓。坏死经常扩展到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淋巴滤泡。回肠的坏死常发生在浅表处,常见到肠绒毛萎缩。急性病例派伊尔氏淋巴集结可能发生坏死,但在自然发病死亡猪,更常见淋巴萎缩,甚至再生性增生。肝脏有典型的副伤寒结节,但在败血症病例常常见不到坏死灶。

2.3 病原学诊断 2.

3.1 病料采集和处理

最好将死亡后12 h 以内的猪整体送检,如整体送检有困难,可以无菌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管状骨等,放置于30%甘油盐水中送至实验室。

2.3.2 细菌分离培养

如果病料新鲜未被污染,可用接种环蘸取材料直接在普通琼脂或鲜血琼脂平板上划线接种,经37 ℃培养24 h,可以一次获得纯培养。在普通琼脂上,形成圆形、半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灰白色菌落。

2.3.3 增菌和鉴别培养

如果病料污染严重,可用增菌培养基进行增菌培养,常用的增菌培养基为四硫磺酸钠煌绿培养液和亚硒酸盐亮绿培养液。增菌培养,如用四硫磺钠煌绿培养液37 ℃培养18~24 h,用亚硒酸盐亮绿培养液37 ℃培养12~16

h,用

灭活苗和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等。一般应用本群或者本

地区分离的菌株制成的单价灭活疫苗效果最好,而多价灭活

疫苗与单价灭活苗效果多不理想。

一旦暴发此病,及时隔离发病猪,对病猪的治疗宗

旨在于最大程度降低病猪的临床症状,防止此病的继续

传播,防止在猪群中复发。如已发病可用猪伤寒弱毒疫

苗紧急预防;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由于猪霍乱沙门

氏菌与伤寒沙门氏菌对常用于猪的抗生素均具有了不同

程度的抗药性,所以提倡在选用抗生素之前,对分离到

的沙门氏菌进行药敏实验,以选择对流行毒株最有效的

抗生素,而且应该选择几种不同抗生素同时进行治疗,

效果更好。如果没有药敏实验结果可以选择硫酸阿米卡

星、庆大霉素、新霉素、安普霉素、以及三甲氧嘧啶-

磺胺类抗生素,实验表明此几种抗生素对多数实验室沙

门氏菌分离株有效。

除利用疫苗预防与抗生素治疗外,对猪沙门氏菌防治最

关键的是良好的饲养管理环境。对猪舍严格消毒,改善饲养

管理与环境卫生、减少猪应激,对饮水、饲料等均应执行严

格的兽医卫生管理,提高猪体自身的免疫力才能有利于控制

沙门氏菌病的暴发。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52-59.

[2] Barbara E Straw,Jeffery J Zimmerman,David J Taylor.

猪病学[M].赵德明,张仲秋,沈建忠译.第九版.北京:中国

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841-861.

[3] 汤景元,姜平,邓雨修,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致病性

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J].中国兽医学报,2005,25(4):337-

338.

[4] 林进秋,李沐华.猪圆环病毒2型和致病性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

[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5,30(6):33-34.

[5] 侯洪烈.猪沙门氏菌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治[J].畜牧与兽医,

2002,34(10):23-24.

[6] 童光志,于力,等.动物传染病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2008:37-51.

[7] 应成玉,柴顺莲,王文光,等.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成品饲料中

的沙门氏菌[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6,36(2):14-15.

[8] 文其乙,焦新安,刘秀梵,等.沙门氏菌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及其应用[J].江苏农业研究,1996,17(2):29-32.

[9] 文其乙,焦新安,刘秀梵,等.直接ELISA检测沙门氏菌方法的

建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1995,15(2):105-111.

(收稿日期:2009-11-12)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09年 第12期

2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