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暗棕壤

暗棕壤

暗棕壤
暗棕壤

暗棕壤

1、地理分布:暗棕壤分布很广,是东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类森林土壤。分布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完达山及大兴安岭东坡,其范围北到黑龙江,西到大兴安岭中部,东到边境乌苏里江,南到四平,通化一线。

2、成土条件:

1)气候:暗棕壤属我国东北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冻层深,表层冻结时间150天左右,冻结深度1——2.5米,年平均气温在-1——5C,年降雨量600-1000mm ,年降水分配极不均匀,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半数以上。

(2)植被: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共有植物2000种,主要的针叶树种有红松,冷杉,云杉长白落叶松;阔叶树种有白桦,黑桦枫桦,春榆,胡桃楸,水曲柳,紫椴及各种槭树。

(3)地形:地形主要为低山,中山,丘陵的部分平坦的谷盆地。

(4)母质:长白山,张广才岭等分布最广的岩石为花岗岩,其次为玄武岩;小兴安岭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成土母质为这些岩石和破积物以及一部分为第四纪湖积冲积物。

3、成土过成(两个过程):

(1):弱酸性淋溶过程。

(2):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

弱酸性淋溶过程: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林分组成复杂,地被物生长茂盛,森林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其中所含各种养料元素经微生物分解后补充到土壤中,林下的草本植物有庞大的根系,有机质解过程较快,土壤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其组成:胡敏酸为主弱酸性,代换性盐基含量丰富,盐基饱和度高,因此暗棕壤具有较高的肥力。

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树木郁闭,湿润,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土壤中产生了强烈的淋溶过程,致使暗棕色森林土成弱酸性反应,并含有一定量的活性铝。季节性冻层的存在削弱了暗棕色森林土的淋溶过程,因被淋洗灰分元素受到冻层的阻留。由于冻结,土壤溶液中的硅酸脱水析出,淀附于全土层内,致使整个土壤剖面均有硅酸粉末附着于土壤结构表面,于后成为灰棕色。

4、主要性状:(形态和性质)

(1)剖面性状:暗棕壤剖面可分成A oo ,A o ,A ,Ab ,B ,C 等层次。

A oo(枯枝落叶层) .Ao 层(暗色半分解有机质层):厚约4-5cm 左右,由林木凋落物及草本残体构成,可见白色菌体疏松,有弹性,向下过度明显。

A1层(腐殖质层):色暗灰,厚约8-15cm ,团粒至团块状结构,壤质,根系密集,有蚯蚓,多虫穴,向下过度不明显。

AB层(过度层):灰棕,粒状结构,壤质。有木质出根,较紧实,有时可见碳屑,向下过度不明显。

B层(淀积层):棕色,核状至块状结构,壤质至沙质,较紧实,有木质根,C层(母质层):棕色,近于母岩颜色,半风化石砾很多,结构不明显,石砾表面有时可见铁,锰胶膜,紧实,全剖面多SiO2粉末。

(2)理化性质:

①A1层腐殖质的含量高(平均),其组成以胡敏酸为主,养分以持效性有机态位主,集中于A1层,向下则显著下降。

②A1层PH值约为5.5-6.5,成弱酸性,代换性阳离子以Ca ,M g 为主,含少量H,AL。阳离子交换量为25-40厘mol /千克土,盐基饱和度表层最高,可达60%-80%,自A1层向下,代换性H,AL增多,盐基饱和度降低,酸性增加。

③各层均有活性Fe ,A L ,由以活性铝最多。

④粘粒(粒径〈0.001mm 〉含量在B 层中稍增。黏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伴有蛭石,高岭石,蒙脱石较少。此种黏土矿组成表明具有较大的吸收性能,淋溶过程较弱,并能供应较多的K。

第二节暗棕壤

暗棕壤是在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和针阔

混交林下发育形成的,剖面构型为

O-AB-Bt-C,表层腐殖质积聚,全剖面呈中至微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60-80%,剖面中部粘粒和铁锰含量均高于其上下两层的淋溶土.暗棕壤又名暗棕色森林土,过去曾一度被称为棕色灰化土、灰棕壤。直到1960年,经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才正式确立为暗棕色森林土即暗棕壤。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

暗棕壤总面积4019万hm2,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

暗棕壤分布广,向北(向上)过渡为棕色针叶林土,向南(向下)过渡为棕壤,其分布范围北起黑龙江东到乌苏里江,西起大兴安岭中部,南到辽宁省的铁岭、清源一带。具体分布与大兴安岭东坡海拔800m以下,小兴安岭海拔900m以下,完达山脉和长白山海拔1100m以下。是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森林土壤之一。在全国其它山区的垂直带谱中棕壤之上也广泛分布有暗棕壤。

由于特定的地域分布,常伴有特殊的成分条件。年平均气温为-1-5℃之间,年

≥10℃积温2000-3000℃,土壤冻结深度为1-2,最深可达3m,冻结时间为120-200天。甚至有些地区季节性冻层特别明显。年降雨量600-1100mm,无霜期115-135天,属温带湿润气候区。

自然植被主要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

混交林。因气候湿润,植物种类繁多,共有2000余种。

针叶树种主要有红松、沙松、鱼鳞云杉和红皮冷杉等阴性和半阴性树种。

落叶阔叶树种种类很多,主要有白桦、黑桦、枫桦、蒙古柞、春榆、胡桃楸、黄菠萝及水曲柳等。

林下灌木及草本繁茂,常见的灌木有毛榛子、山梅花、刺五加、卫茅和丁香等植物。

常见的草本植物有木贼、轮叶百合、银线草以及苔原属等。

目前,虽然次生林的比重在逐渐加大,但仍然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林区。

该区的地形主要为山区。

母质大都是花岗岩、安山岩、玄武岩的风化物,也有少量的第四纪黄土性沉积物。

二、暗棕壤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一)成土过程

1、腐殖质积聚:暗棕壤的自然植被主要为针阔叶混交林,以及林下生长繁茂的草本植被。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残留地表。据观测,每年每公顷大约有4~5t残落物归还土壤。加之该地区气候冷凉潮湿,造成暗棕壤的腐殖化作用十分强烈。表层土壤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其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

100g/kg-200g/kg,故可相似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弱发育暗色始成土。

由于阔叶树的影响,每年归还于土壤的残落物中盐基含量较高,可占灰分元素的80%以上。这种盐基离子的存在,足以中和有机质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酸。因此,暗棕壤腐殖质层的盐基饱和度较高,土壤不致产生强烈的酸性淋溶过程。

2、盐基与粘粒淋溶过程:暗棕壤地区的降水量一般为600-1100 mm,而且70%-80%的雨量主要集中于夏季(7、8两月)。因此,暗棕壤有一定的向下淋溶作用,在AB或B 层中可见到较明显的粘粒增多现象,但不如棕壤明显。土壤中的铁在嫌气条件下可以还原成亚铁向下移动,在心土层中又重新氧化而沉淀并包被在土粒表面,使之成为棕色。

3、假灰化过程:土壤溶液中来源于有机残落物分解和部分矿物质化学风化产生

的硅酸,由于冻结作用而成为SiO2粉末析出,以无定形硅酸粉末附着于土壤结构体表面,干后成为灰棕色,使土壤呈现有“假灰化现象”。它与灰化过程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暗棕壤剖面中中部只有粘粒和铁的轻度积累,土壤中的铝基本没有移动,而灰化土中则是Fe、Al、Mn等金属元素在剖面中产生络合移动与淀积。

(二)暗棕壤的剖面形态、基本性质与诊断特征

1、剖面形态:由于暗棕壤的特定成土条件与形成过程,形成了暗棕壤特有的剖面形态,其构型为O-Ah-AB-Bt-C。

O层:一般约4-5cm,主要为木本植物的残落体构成,其内部有较多的白色菌丝体。

Ah层:呈棕灰色,粒状或团块状结构,根系较多,且有蚯蚓聚居。

AB层:呈灰棕色,较为紧实。厚度则随发育程度不同而异。

Bt层:厚度约30-40cm,呈棕色,主要为核状结构或块状结构,结构表面有不明显的铁锰胶膜。质地较为粘重。

C层:棕色母质层,石砾表面可见少量的铁锰胶膜。

2、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暗棕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可达50g/kg~100g/kg,有的甚至高达200g/kg。而且,明显具有森林土壤的特点,即有机质含量有表层向下锐减。腐殖质层不厚,一般只有20cm左右。表层腐殖质中胡敏酸含量较多,H/F>1.5,向下明显降低,至20cm 以下只有0.5-0.6;活性胡敏酸含量占胡敏酸总量的百分数在剖面中由上向下递增,由45%-85%,说明土壤中富里酸和活性胡敏酸有较强的向下移动能力。

(2)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以表层最高,可达25-35cmol/kg,向下则明显降低。盐基饱和度也有与阳离子交换量相同的变化趋势,表层可达60%-80%。与盐基饱和度相关的pH值在表层可达6.0左右,向下降低,下层只有5.0左右。

(3)土体中的铁和粘粒有比较明显的移动过程,而铝移动则不明显。A层粘粒部分的SiO2/R2O3多在2.2以上。SiO2/Al2O3在

3.0以上;B层的SiO2/R2O3为2.02,SiO2/Al2O3为2.82;底土层的硅铁铝率则又有所增大。粘土矿物鉴定表明,暗棕壤的粘土矿物主要以水化云母为主,并且含有一定两的蛭石、高岭石。

(4)土壤水分状况终年处于湿润状态,季节变化不明显。土壤表层含水量较高,向下剧烈降低,相差可达数倍。枯枝落叶层含水量可高达400g/kg-800g/kg,50cm以下只有200g/kg-300g/kg,由于湿度较高,土温温度降低,土壤冻期较长,冻层厚度较深,有的地区6月间20-30cm土层尚未融化,有些地区甚至到8月土层尚不能完成融化,造成滞水现象比较严重。

(5)暗棕壤的质地大多为壤质,从表层向下石砾含量逐渐增加,粘粒在B层中有所增加,但与棕壤相比不十分明显。

三、暗棕壤的亚类划分极其特征

根据暗棕壤的发生学特点、诊断学特征,可将其分成典型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草甸暗棕壤等五个亚类,其主要差异可参考图3-2及有关说明。

(一)暗棕壤

为典型亚类,主要分布与山地的缓坡顶部及山腰处,面积较大,具有暗棕壤的典型特征。

(二)草甸暗棕壤

草甸暗棕壤主要分布与平缓的地形上,多为坡脚或河谷阶地。植被多为次生阔叶林或疏林草甸植被。表层为富含腐殖质的暗灰色粘壤土,略有团粒结构。表层以下为AB 层,呈灰棕或灰色,团块结构,在向下为棕黄色的B层,在此层中常出现有铁锈、铁锰结核或灰色条纹,具有草甸过程的特征。腐殖质层较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较高,铁的还原淋溶较强,但粘粒移动弱,粘粒在剖面中分化不明显。

(三)白浆化暗棕壤

白浆化暗棕壤主要分布于暗棕壤地区

的平缓阶地、平顶山或漫岗顶部的排水较差处。植被多为针阔叶混交林,母质较粘,多为洪积、残积和洪残积物,也有部分黄土状沉积物,属暗棕壤向白浆土的过渡类型。剖面中具有Ah-E-Bt--C层层次组合。与典型暗棕壤亚类的主要区别是在表层以下有一

明显的呈黄白或黄白相间的白浆化层。

(四)潜育暗棕壤

潜育暗棕壤主要分布于河谷、坡麓、高阶地中的低平处。多生长红皮云杉、臭冷杉、赤杨和林下草甸植被。土壤含水较多,排水不良,甚至部分地区有岛状永冻层存在,以致表层有明显的潜育现象,常相成腐殖质泥炭层。表层以下的土层中常有水渗出,有潜育斑块,呈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较低,质地较粘。剖面由Ah-Btg-G-C层次组成。

(五)暗棕壤性土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

1、与棕色针叶林土的区别:棕色针叶林土中酸性淋溶比暗棕壤强,因此,暗棕壤在剖面中的灰化想象较弱,如SiO2粉末及灰化淀积现象等均不如棕色针叶林土明显。

2、与白浆土的区别:白浆土在剖面,中有明显的白浆层和典型的淀积层。虽然暗棕壤也有一部分有白浆化作用发生;但层次分化不如白浆土明显,并且土层不厚,全层呈暗棕色,多含角砾石,无明显的淀积粘化层。

3、与棕壤的区别:棕壤则主要分布于暖温带。暗棕壤与棕壤相比,暗棕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淋溶作用较弱。具体表现为淀积层中没有明显的粘化现象,但有铁锰胶膜和较多的SiO2粉末。

4、与灰化土的区别

五、暗棕壤的利用与改良途径

暗棕壤是我国最重要的林业基地,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树种多,材质优良,是著名的红松产地。该区除红松、云杉、冷杉、柞、榆、锻等有时树种外,尚有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等伴生树种。这些丰富的木材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此,必须结合林业生产,对这些土壤进行合理的利用,科学管理和改良。

(一)合理采伐

所谓合理采伐,一般是指不宜进行大面积的皆伐,对于25°以上的陡坡、石塘上的森林应作为保安林,应实行经营择伐,其采伐强度应不大于40%。其它林地采伐强度一般也不应大于60%~70%。这样可以把生长旺盛的幼龄林木合理保存下来,使之很快成材,大大缩短轮伐期。只有对单层同龄过熟林才能采用小面积皆伐,并在皆伐之后立即进行人工营造针阔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使其一步到位,达到项极群落的最佳状态。总之,只要做到合理采伐,科学管理,综合经营才能不断扩大森林资源,发挥土地潜力。

(二)抚育更新、因地制宜造林

对于大面积采伐迹地及火烧迹地,应该迅速采取人工更新,并促进天然更新,尽快恢复成林。

人工更新应注意适地适树。落叶松、红松、水曲柳和胡桃楸等喜肥喜湿,一般应营造在山坡中下部腐殖质中厚层的典型暗棕壤或草甸暗棕壤上,尤其是红松,它是材质优良的树种,要求土壤条件较高,最适合在草甸暗棕壤和典型暗棕壤上种植。云杉、桦木等适应性强,能耐瘠薄,可以种植在土壤条件较差的白浆化暗棕壤和灰化暗棕壤上。另外,抚育更新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潜育暗棕壤必须注意开沟排水。

2、对速生丰产林和种子林,可以考虑施用氮磷化肥和石灰,以增加其营养和改善其生态环境。

3、造林前必须整地,清楚地被物,最好是进行秋整地。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增加地温,缩短造林时间,而且也可以提高造林活率。

(三)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暗棕壤作为林业基地,主要应作为发展林业之用。但是,为了解决林区部分粮食和蔬菜的供应,可以考虑在草甸暗棕壤、潜育暗棕壤及腐殖质层较厚的典型暗棕壤上适当开垦一定面积,种植农作物和蔬菜。

种植作物可选择耐寒早熟的作物品种,如麦类及马铃薯、甘蓝、萝卜及白菜等。也可根据山区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可以发展养蚕、养蜂和种植果树,以综合利用和开发山地资源。

此外,暗棕壤地区也可以发展人参更为适宜。积极开发食用菌生产,例如人工养殖灵芝等高贵食用菌和名贵药材也是暗棕壤地区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四)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除了上述种植业外,还可根据山区土地、林草、景观优势,因地制宜地开辟林间牧场(养鹿、养牛等),林间果园,以及旅游、狩猎等业务,真正做到把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暗棕壤的山区,山坡陡、土层厚,一旦采育失调,过采过伐,就会产生水土流失,使土壤丧失生产力,所以山区经营与管理的一条重要前提与手段就是千方百计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暗棕壤 - 成土环境

暗棕壤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一年中有水热同步的夏季和漫长严寒的冬季以及短暂的春

秋两季。由于分布地域辽阔,从小兴安岭至青藏高原东南部,因此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很不一致。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年均温-2-8℃。东北地区年温差较大,而日温差较小;西南高山地区则年温差较小,而日温差较大。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28℃,

最低极值可达-45℃,最热月平均气温为

15-25℃。土壤冻结时间约7个月。暗棕壤区的共同特点是冬季少雨雪,约60%-8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降落,年降水变率较大,干燥度一般1.0以下。无霜期多为150天。.晴棕壤的水平分布区多为低山和丘陵,山岭多作东北-西南走向,仅小兴安岭呈现西北向,并与大兴安岭连结。

山岭的海拔高度多在500-1000米,只有少数高于千米。最高峰白头山达2744米。花岗岩分布最为广泛,另有变质岩和新生代玄武岩的覆盖。小兴安岭北部有第三纪陆相沉积。暗棕壤的垂直分布区山峰多在2000米以上,山势险峻,多陡坡,一般坡度在25°以上,构成这些山岭的岩石种类繁多,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各种常见岩石,因而暗棕壤的成土母质大多较粗松,仅玄武岩风化物的质地较粘重。中国东北地区暗棕壤的原始植被为红松阔叶林。以红松为主,伴生阔叶树种有杨、椴、榆和蒙古柞等。林下灌木及草本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毛榛子、山梅花、刺五加等。草本有薹草。

此外林中还有攀援檀物如猕猴桃、山葡萄、五味子等。原始林因采伐、火烧后形成以山橱和白桦等为主的次生阔叶林或杂木阔叶林,林下早春草灌更加繁茂。垂直带上的暗棕壤的森林建群种有云杉、冷杉,混生树种有铁杉、红杉、高山栎等,林下植物以箭竹多见。暗棕壤地区普遍存在季节性冻层,各地土壤冻结的深度、冻土融冻的速度和冻层融通的时间不同,一般的在初夏才能化通。冻层未融通前恰似一厚隔水板,表层土壤融冻水和大气降水均被阻滞于表层,顺坡侧渗,造成高阶地分水岭、山前平原和坡下呈现季节性沼泽化现象。森林中地面枯枝落叶层吸水保水力强,具有幂的作用,防止地表

水分蒸发,更使表土含水量增大,造成短期地表过湿状态,促使土壤中铁被还原。

暗棕壤 - 形态特征

暗棕壤具有良好的土壤物理性状,为林木或作物的生长奠定了优越的土壤环境条件。暗棕壤的腐殖质层因土壤生物积累作用强,有机质含量高,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其容重值一般小于1克/立方厘米。在我国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青藏高原边缘及川西山地也有分布。暗棕壤形成特点主要表现为弱酸性腐殖质累积和轻

度淋溶、粘化过程。针阔混交林每年可归还土壤较多的凋落物,且林下多草本,故土壤表层有较强的腐殖质累积过程,形成暗色腐殖质层。温暖湿润的气候,土壤盐基遭淋失;在腐殖质层之下,水热条件稳定,具有明显的残积粘化过程,形成棕黄色粘化层;土体中下部通常有铁锰胶膜淀积,形成棕色淀积层。暗棕壤腐殖质含量高,表层微酸性,是肥力较高的土壤。在我国是名贵木材红松的中心产地。平缓坡地可辟为农田,适种大豆、玉米,也可发展果树业及栽培人参。

暗棕壤 - 理化性质

暗棕壤一般呈微酸性,pH5.4-6.6,各亚类间有一定差异。土壤交换性酸总量不一,以腐殖质层为高,在0.2-2me/100g之间,与此同时交换性盐基总量仍高,其中以Ca离子最多,其次Mg离子和K离子也有一定数量,由于胶体外围还存在一定量的Al和H 离子,故呈盐基不饱和态。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相当高,腐殖质层的含量多在100克每千克以上,向下逐减,速效性(氮、磷、钾)养分含量亦较丰实。

暗棕壤 - 利用与改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暗棕壤地区已不能继续进行单一的林业木材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暗棕壤资源的综

合开发利用已成为可能,在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现对暗棕壤开发利用中须予注意的几个问题

分述于下。暗棕壤区具有发展林、农、工、商的巨大的潜在资源。肥沃的暗棕壤不仅可提供木材,森林内还蕴藏着经济效益高于木材的各种经济植物,据调查森林中有常用中药100多种,草药300多种,食用野果、野菜、蘑菇多种。因此认真保护森林,贯彻森林法可维护暗棕壤的天然肥力,还可以不断提供药材与绿色食品。暗棕壤区有大面积可供放牧的天然草甸,为发展牧业的良好场地,同时林农产品的再加工品(如木材制品、酒、香料等)既可丰富市场,还可出口创汇。过去曾有过片面追求完成出材指标,实行大面积皆伐,更新造林又不能即时完成,加上育苗、造林的质量不高,以改造的多,活的少,成林成材的更少。地面裸露,或采取不恰当的造林整地方法,导致水土流失,因此应采育并重,采伐不能过量,营林必须加强,才能实现采育平衡,否则沃土流失,再次恢复森林是很困难的,其恶果不只影响林区,还会殃及水系下游的河流泛滥,发生洪涝灾害。暗棕壤区的荒山荒地部分已垦为农田,由于耕作不合理,平地土壤肥力下降,坡地水土流失严重,一般三年后即露出心土,被迫撂荒,甚至恢复草被亦非易事。因此坡度较大地区,应立即退耕还林;已垦耕为农田的应注意培肥,维护地力,要认真贯彻土地法,不能盲目开荒和弃耕,更不能因为挖掘药材、采集山果、开矿筑路等随意破坏森林与土地。

暗棕壤dark brown soil

曾称暗棕色森林土。温带湿润地区针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具有明显的有机质积累和弱酸性淋溶的土壤。主要分布在东北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和完达山一带的山地;在西南、西北等省区山地垂直带中也有分布。成土过程为明显的腐殖质积累、弱酸性淋溶和黏化。土壤剖面构型为:凋落物层(A0),暗棕灰色层(A1),棕色黏质层(B)和母质层(C)。A1层腐殖质含量一般为5%~15%,胡敏酸同富非酸比值为1.8,土壤pH5.0~6.0,向下均逐渐降低或锐减。B层黏粒含量较A1、C层略高,结构表面出现铁锰胶膜。黏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有蛭石及少量高岭石。暗棕壤分布区多为红松林,木材积蓄量高,为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和林业生产基地。

(共317字) [引用信息]农业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农业大词典.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8.第13页.

暗棕壤dark brown forest soil

寒温带湿润地区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淋溶型棕化土壤,曾名为山地灰化土(1954)、棕色灰化土(1956)、灰化棕色森林土(1958)、灰棕壤(1958)、山地棕壤(1958)、灰棕色森林土(1958)、暗棕色森林土(1960)等。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和1988年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制均列为淋溶土土纲、暗棕壤土类;1991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列为硅铝土纲湿润硅铝土亚纲暗棕壤土类。它大致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腐殖质潮湿始成土(Humaquepts)和冷冻性冷凉淋溶土(Cryoboroalfs),联合国的世界土壤图图例的腐殖质雏形土(Humic Cambisols)、普通高活性淋溶土(Haplic Luvisols)、漂白高活性淋溶土(Albic Luvi-sols)和潜育高活性淋溶土(Gleyic Luvisols)土壤单元。暗棕壤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两岸的北部,即亚洲东北部和北美西部棕色针叶林土带以南的广大针阔混交林区。包括中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完达山系、长白山系和大兴安岭东坡,并延伸至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东部,跨越白令海峡达加拿大的西部地区和美国落基山脉以西。在此广阔范围以南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下(局部为针叶林),也有暗棕壤的垂直分布带,中国分布范围大致为秦岭(海拔2200~3200米)经川、甘两省分水岭(2500~3400米),沿川西山地(2200~2800米)、滇北(2200~3400米)至藏南波密、林芝(3000~3600米)、察隅(2800~3300米)。

成土条件暗棕壤地带的气候特点是有宜于森林生长的夏季,漫长严寒的冬季和短暂的春秋两季。一年中水、热同步,由于分布地域辽阔,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很不一致,分别为-2~8℃和500~1000毫米。最冷月平均气温约-5~-28℃,最低极值可达-45℃;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5~25℃。稳定雪盖约两个月。土地冻结深度1~2.5米。季节性冻层在6月以后始能完全融化。全年降水量60%集中于夏季,年降水变率较大。干燥度一般在1.0以下。暗棕壤区的原始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物的种属较多,常见的伴生阔叶树种有杨、桦、蒙古栎、槭、椴等。低湿寒冷处还有臭冷杉和红皮云杉。林中还有多种攀缘植物,或藤本附生于立木上,主林层下还有灌木及草类,种类繁多,与棕色针叶林土区的林下植物矮小单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南方山区垂直分布带上的森林建群种主要有云杉、冷杉,伴生的阔叶树种主要为杨、桦,分布区多丘陵和山地地形,中国北部山地暗棕壤分布的海拔高度多在千米以下,坡度较缓和(<25°)。分布于南方高山垂直带的海拔则在2000米以上,坡度陡急,一般大于25°,成土母质为各类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局部地区有少量黄土沉积物(见暗棕壤景观彩照)。

成土过程暗棕壤的成土过程分为以下两个作用:

土壤表层有机质和植物养分的富集作用土壤每年有大量的森林落叶及林下植物残体存留于地面。据各林区测定,森林枯凋物量由北到南,每公顷贮藏量为4~40吨。每年归还土壤的氮素约30~40千克/公顷,灰分100千克/公顷,灰分中CaO最多,为40~60千克/公顷,其次为K2O和MgO,分别为11~18千克/公顷。10~12千克/公顷。其余为SO3(7~9千克/公顷),P2O5(3千克/公顷)MnO(4~5千克/公顷)、Al2O3(5~7千克/公顷),Fe2O3(4千克/公顷)、SiO2(14~19千克/公顷)。乔木根系深,不断从下层吸收养分,并以凋落物的形式累积于地表,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归还于土壤中,如此往复,遂使深层的矿质元素与植物充分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不断增加到土壤表层,形成肥沃的表土(腐殖质层A1)。

弱淋溶与季节性滞水作用由于暗棕壤有季节性冻层,每年6~8月以前冻层未完全融化,上层土壤冻融水下渗时因冻层顶托而受阻,使淋溶作用较弱。每年归还土壤的大量Ca、Mg、K等盐基可和土壤溶液中的酸性物质,降低下渗水流对土壤矿质中惰性元素(Fe及Al)的淋溶络合能力。因此,暗棕壤中Al3+相当稳定,Fe3+却因融冻期上层土体滞水被还原为Fe2+,冻层化透后,空气进入土壤

中,Fe2+又被氧化为锈斑状Fe2O3附着于土粒表面,有些土壤有少量的铁子。故暗棕壤一般无明显的淀积层,仅有一个雏形层(过渡层),只有在气候较暖,冻层较浅,淋溶条件较好的地段,下层才能发育粘化淀积层。

基本性状

形态特征典型暗棕壤有以下土壤发生层: ①淋溶层(O),由凋落物和半分解的腐熟的有机残余物组成。按林学分类,此层为半腐殖质层,即介于粗腐殖质层与熟腐殖质层之间。可分凋落物层和腐殖质层两个亚层;无毡状泥炭化的(H)层,据此可在野外与棕色针叶林土相区别。②腐殖质层(A),具有良好的团粒到团块状结构,植物根系极多。③雏形层(B层),呈棕色(7.5 YR4/4,4/5),粘粒淀积不明显,土壤结构及土粒表面可见锈斑,偶见小铁子。④母质层(C),呈黄棕或棕黄色(见暗棕壤剖面彩照)。

理化性质①呈中性到酸性,pH值5~6.8,盐基饱和度一般在70%以上,有的可低于50%。②A1层有机质及氮素含量丰富,分别为50~200克/千克及3~5克/千克。盐基饱和度一般在70%以上,腐殖质组成中除A1层的胡敏酸、富啡酸比值接近于1外,其余各层均小于1。③全剖面质地一般为轻壤土,各层粒级组成变化不大,偶见亚表层粘粒略有增加,粘土矿物表层以水云母为主,心土的水云母减少,可以有蛭石,高岭石及少量蒙脱石。

④B层中有锈斑,全层土壤结构外表可见SiO2粉末,系由土壤溶液中析出。⑤土壤水分终年处于湿润状态(见图),原始红松林下的年水分动态(见图1(1),土壤水分状况稳定,含量适宜,可满足林木生长需要。在采伐迹地,仍有草本植物及小灌木生长,土壤年水分动态略有变化,春季表层滞水,表层土壤(10厘米)水分增多,下层土壤水分有所减少,可能因融冻水未被充分吸入土体的缘故(见图1(2))。原始林如经反复破坏(皆伐、火烧、耕垦),即使封山育林20年,恢复森林植被(天然次生阔叶林)后,土壤水分状况仍无明显改善,因土壤含水量低,在植物(林木及其下层植物)需水时,表层20厘米含水量可降到20%以下,不够林木生长的需要。

主要亚类暗棕壤可因其附加成土过程的不同而分为5个亚类:

典型暗棕壤本亚类分布面积最大,最肥沃,生产力最高,具有暗棕壤的典型基本性状。

白浆化暗棕壤分布在丘陵、漫岗区,常与白浆土呈复区存在,本亚类分层明显,在表层为浅色的白浆层,此层滞水,酸度高,养分少,屑片状或层状结构,结构面上有多量SiO2粉末,粉末除去后,可见结构面上的锈斑或铁锰胶膜,B层淀积物是各亚类中最多的,此亚类土壤的生产力不高。

原始红松林下暗棕壤的水分年动态图

(1)原始林; (2)采伐迹地

潜育暗棕壤分布于山坡下部或沟塘低洼处,上层滞水位高,土壤50厘米以下有蓝灰至淡灰色的潜育层,并多锈斑或蓝灰色条纹。潜育层通气不良,因此多生长浅根性树种(落叶松)或耐冷湿的树种,如冷杉或红皮云杉,林木生长迟缓,严重的形成“小老树林”。

草甸暗棕壤分布于林内采伐迹地和林间隙地,林木砍伐后,禾本科草类形成草地,表土有草根盘结层,阻碍林木种子与土壤接触,因此林区内的草甸暗棕壤天然更新困难,造林时须用特制的裂隙铲去除其盘结层,直接植

于土壤中。

灰化暗棕壤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灰分元素缺乏的砂性母质上,针阔混交林植被下,土壤亚表层呈现灰化特征,硅铝率接近3.0,其下有明显淀积层,有铁锰胶膜,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60%。

利用改良暗棕壤土壤肥力较高,适于温带针阔叶树种生长,也是中国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但由于地区性条件及各亚类性质和肥力的不同,林木年生长量的差别较大。如东北原始林的材积量为570±103米3/公顷,而西南高山垂直带上则为1054±201米3/公顷。土壤肥力和木材产量均以典型暗棕壤最高,其他几个亚类均须针对存在问题加以改良后才能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林木产量。白浆化暗棕壤的白浆层中土壤滞水,土壤瘦瘠,且紧实,改良时应疏松白浆层,并对该层增施有机肥(草炭肥、厩肥等),适当施用氮磷化肥(在苗圃)。对造林地可改用高台条状(垄式),整地后造林,效果较好。草甸暗棕壤的草根盘结层应清除,也可植苗木于草根层裂缝中,务使树苗根部直接接触矿质土层,并加强幼林抚育,待幼林生长郁闭,草类可自行消退。对潜育暗棕壤应挖掘排水沟,排除土体中多余的水分,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土温,林木生长量将会显著提高。陡坡地区的暗棕壤应坚持保护森林,禁止采伐,防止水土流失。暗棕壤的林下有许多为珍贵经济植物,如人参、刺五加、柴胡、五味子等名贵药材;还有越桔、猕猴桃等野生水果,蕨菜、蘑菇等珍贵野菜,都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应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

作者:林伯群(共3669字) [引用信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土壤卷编辑委

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北京:农业出版

社.1996.第2-3-4页.【参考文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编著,《中国森林土壤》,科学出版社,北京,1986。

暗棕壤dark brown forest soil

又称“暗棕色森林土”。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地、丘陵,青藏高原边缘高山地带和亚热带山地垂直

带中也有少量分布。其成土过程一般表现为弱酸性环境下的腐殖质累积、淋溶和粘化过程。它与棕壤的区别在于腐殖质积累强度大,淋溶与淀积作用明显,白浆化特征比较普遍。土壤剖面发育明显,有A00、A0、A1、B、C 层,棕色心土层是其特有发生层。表层有机质含量8—15%以上,向下显著减少;胡敏酸与富里酸之比由上向下变小,酸性增强,盐基饱和度也随之降低。土壤呈中性到弱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一般在65%以上,交换性盐基以钙、镁为主。暗棕壤一般肥力较高,林木生长繁茂,是主要的林业基地。在东北地区天然林被下,腐殖质层厚而水分适中处还可栽培人参;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处,尚可开垦种植作物。

(共385字) [引用信息]邓绶林主编.地学辞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第6页.

提高森林质量的几点建议

提高森林质量的几点建议 【摘要】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科学森林经营又是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加速培育林业后备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作为林业工作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就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与效益等问题,提几点个人浅见。 【关键词】森林;质量;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努力使我国林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在2009年召开的建国以来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国家又赋予了林业的第四个地位,即: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基于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林业的“四个地位”,国家林业局提出了森林资源管理的“三个地位”。即:在林业和生态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在林业行政执法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无论是林业工作,还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具体工作中,理顺森工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地位。有利于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有利于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只有强化森林资源管理队伍的执法能力,才能及时发现和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震慑不法分子,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1.森林管护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滞后,制约管护工作发展 在国家对国有林木材生产实行禁伐、限伐政策后,国家对国有林业企业全面实行民“断奶”;林业企业必须要自我完善,自负盈亏,一方面要承担国家生态建设的社会公益性任务,实现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还要面向市场,参与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加之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投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用工机制,使目前这种“非企业事”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也同样制约着森林管护工作的发展步伐。 1.2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与森林资源合理利用脱节 对天然林林下资源开发,林副产品的深加工和森林旅游业的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在保护和发展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思路不清,且工作做得不够扎实,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没有真正形成。 1.3森林管护工程建设与配套工程建没脱节 工程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培育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在天然林经营

森林与碳循环

森林与碳循环 摘要:本文描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说明了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林产品、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碎屑以及森林土壤。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循环 根据生态学原理,一个系统中的自然过程总是有利于系统的结构稳定和功能最大化,而非自然过程总是降低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显然,大量开采化石燃料以及开采森林等活动都是非自然过程。这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上升。虽然目前我们尚不能准确地预测其生态后果,但最终的结果必将危害人类自身。鉴于大气二氧化碳上升可能引起的严重生态后果,科学家对于全球碳循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地球各部分(大气、海洋和森林等)碳储量估算,森林生态系统与其它部分碳的交换量(流)的估算,以及人类干扰对各个库和流的影响。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的贮库,它贮有1146PgC,占整个陆地碳库的56%。因此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对于研究陆气系统的碳循环乃至全球碳循环都是一个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1森林及地球各部分的碳储量 当前,对全球碳库及库与库之间的转移量以及转移速率等关键性数值的估计差异较大。。大气层中的碳总量约为700×1015g~750×1015g。由于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正处加速上升阶段,因而其碳储量的估计值显然与估算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地壳碳储量最大,估计值相差也大。不过它们与其它库的交换很小,因此一般不会给碳流量的估算带来大的误差。海洋是仅次于地壳的大碳库,也是最大的一个汇。通常估计海洋中的碳储量时将其分为表层和深层两个亚库,前者与大气有较频繁和较稳定的碳交流。陆地生物群落包含的碳量约为550×1015g~560×1015g。 在各个库中,陆地生物群落最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也是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影响最大的分库。海洋碳储量虽大,但与大气处于相对稳定的碳交换状态,目前估计海洋与大气的交换是每年吸收约2~3×1015g的碳。陆地生物群落在未受干扰状态,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为主,一旦受破坏,则要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森林是一种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3(4.1×109hm2)。森林

森林与碳循环(一)

森林与碳循环(一) 摘要阐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林产品、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碎屑以及森林土壤。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循环;作用 根据生态学原理,一个系统中的自然过程总是有利于系统的结构稳定和功能最大化,而非自然过程总是降低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显然,大量开采化石燃料以及开采森林等活动都是非自然过程,这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上升。虽然目前我们尚不能准确地预测其生态后果,但最终的结果必将危害人类自身。鉴于大气二氧化碳上升可能引起的严重生态后果,科学家对于全球碳循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地球各部分(大气、海洋和森林等)碳储量估算,森林生态系统与其他部分碳的交换量(流)的估算,以及人类干扰对各个库和流的影响。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的贮库,它贮有1146Pg碳,占整个陆地碳库的56%。因此,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对于研究陆气系统的碳循环乃至全球碳循环都是一个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1.森林及地球各部分的碳储量 当前,对全球碳库及库与库之间的转移量以及转移速率等关键性数值的估计差异较大。大气层中的碳总量约为7.0×1017~7.5×1017g。由于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正处加速上升阶段,因而其碳储量的估计值显然与估算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地壳碳储量最大,估计值相差也大,不过它们与其他库的交换很小,因此一般不会给碳流量的估算带来大的误差。海洋是仅次于地壳的大碳库,也是最大的一个汇。通常估计海洋中的碳储量时将其分为表层和深层2个亚库,前者与大气有较频繁和较稳定的碳交流。陆地生物群落包含的碳量约为 5.5×1017~5.6×1017g。 在各个库中,陆地生物群落最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也是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影响最大的分库。海洋碳储量虽大,但与大气处于相对稳定的碳交换状态,目前估计海洋与大气的交换是每年吸收约2.0×1015~3.0×1015g的碳。陆地生物群落在未受干扰状态,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为主,一旦受破坏,则要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森林是一种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3(4.1×109hm2)。森林生物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生产量约占陆地生态系统的70%。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自然状态下,森林进行光合同化二氧化碳,固定于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时,存在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进入大气这一逆过程,同时固定于木质部分的二氧化碳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腐烂或被烧掉,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归还大气。因此,从很长的时间尺度(1000~10000a)考察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很小的,只能是一个不很大的汇。但在短时间程度(<300a)来考察,由于单位森林面积中的碳储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储量更大,因此森林变化(人类干扰)就有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的波动。 2.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则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反之成为碳源。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一些干扰因素(如火灾)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这将更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通过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温带和北部寒带森林是碳汇,如北方森林每年净吸收碳量为0.4~0.6Pg碳,俄罗斯森林每年固碳0.36~0.45Pg碳。在温带,森林每年净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第八章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nutrient cycles)通常称为物质循环,或元素循环或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然界各种不同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是一切生命过程的基础。能量是生态系统一切活动和过程的最终推动力,物质是构成生态系统生命和非生命组分的原材料,两者对任何生态系统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能量总是由高效能向低效能沿单方向流动,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物质则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被反复循环利用,它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双重作用,既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能量的载体。因此,讨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规律,是深入研究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内容。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典的元素循环是以自然界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对象的。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的核试验引起人们对人工核素的全球沉降和迁移过程的关注。20世纪60、70年代工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化肥、农药、洗涤剂和重金属的全球性污染。在国际科联环境科学问题委员会(SCOPE/ICSU)的倡导下,科学家们开展了全球碳、氮、硫、磷和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80年代以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以及其他许多国际性的全球科学计划针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系列全球变化,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海平面升高、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等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问题均与元素循环有关,因此给碳、氮、硫、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和新的研究内容,使元素循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元素迁移转化过程与规律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土壤、植被及人类活动。目前,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关注的重点领域有:(1)生物圈的地球化学组成和结构及在人类活动中变化的特点,生物圈的稳定性,人类地球化学作用对其影响及两者相互协调的机理;(2)碳、氮、硫、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人类活动对其作用强度和全球变化关系的研究;(3)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形态、迁移、转化、归宿)和其模型,它们的生物和健康效应的研究;(4)农药和其他重要的有毒有害有机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降解、残留过程中的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研究;(5)天然和技术成因的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和其生物、健康效应,地方病的生物地球化学防治对策的研究;(6)古代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地球化学成矿机理,古代地球化学环境和生物进化相互作用的研究等。 8.1.1 植物体内的养分元素 在自然界中,一切物质是由化学元素所组成。对植物体进行化学分析,可以发现大量的化学元素。其中许多元素浓度极低,甚至元素的重量只占植物体重的十亿分之一(10-9)或万亿分之一(10-12)。只有极少元素其浓度大于百万分之一(10-6),能用百分数(%)表示浓度的元素更少。大约有16种化学元素是大多数植物正常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元素,称为基本元素(essential nutrients)。16种元素中,按其在植物体的浓度分为:浓度可用百分数表示的称为大量元素(macronutrients);而浓度只能用mg/kg 表示的称为微量元素

对林业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与发展的思考

对林业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与发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9-12-17T09:01:17.79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4期作者:姜化宝 [导读]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可以保护国家的生态环境、气候、物种和木材的安全,虽然我国的森林面积不断的增长,但是森林质量不高,功能脆弱,很难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制约着我国林业多种功能的发挥,所以,保障森林质量对我国可持续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就林业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与发展展开探讨。 关键词:森林;精准提升;策略;措施探讨 引言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即基于具体林分特点、预期实现的功能和目标,实施精准化的经营方案和措施,综合提升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过程。森林经营是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过程和手段,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是森林经营的目标和结果。 1森林质量概念和内涵 在国际以及我国对森林质量的概念还不是很统一,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森林在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方面的所有功能和价值的总和就是森林的质量。而我国相关工作人员认为,森林质量是由森林的公顷储积量、林分中增值资源和贬值资源、森林的生态功能以及林分的年生长量几个方面组成的,森林为了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而提供的各类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内在本质特性,以及这些特性的作用和优劣程度被人们称为森林质量。森林质量的内涵指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对生态、社会以及经济的需求,提高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使森林的生态系统平稳、和谐、有序的发展。森林是一种系统的资源,在保障自身稳定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为人类提供社会活动以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服务。所以,我国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森林的组成、结构以及功能,使林分内的森林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谐、稳定、有序的进行,发挥出森林的所有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保障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最大化。 2造成森林质量不高的原因 (1)很多地方在管理过程中,由于追求短期森林经济效 益,没有用发展的观念指导经营管理,缺乏可持续经营意识,实际管理中依然存在重采轻育的问题。(2)地方林业部门针对林业发展所投入的要素存在明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优良的树种与好的种植方法没能得到有效普及,森林集约化经营管理处于较低水平,致使森林质量不但无法提升,反而出现退化现象。(3)在各地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乱砍滥伐、盗伐等问题,严重破坏了现有的森林资源。森林管理部门没有针对森林采伐问题,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3提升森林质量的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方案 在森林管理工作中,如果想要有效地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效率和森林的质量,应该从育种、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等方面进行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将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细分并且下发到地域性森林管理部门,制定可行性高、实用性强的森林经营管理方案,全面地开展管理工作。为了有效地开展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应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且有效的开展落实工作,当发现制度有问题时,及时地进行完善,确保能够有效地落实经营管理方案和措施,从而提高森林质量。 3.2建立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会计核算机制 为了使林业发展具有稳定的资金供应,完善林业的资金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林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会计核算体系,并以此来加强管理、扩大资金来源,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按照核算主体来划分,林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会计核算包括非林企业的会计核算、林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政府的会计核算。我们在会计核算過程中,也要根据主体的不同选择科学的核算方式。从宏观角度来看,林业资源可以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这两者各有特点,因此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该根据林业的不同特点来选择核算方式。例如公益林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森林,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能够为人类提供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因此公益林的会计核算要突出它的社会、生态功能价值。 3.3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1)实施封山育林工程。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区域性封山育林工程,明确封山育林面积、封育时间等。一般来说,封山育林可以在全封与轮封中进行选择。通过规定时间内的封山育林,切实改善地方森林植被情况,提高林分质量,提升森林蓄积量,稳定森林覆盖率,确保森林经济效益发展与生态功能都能得到有效保障,进入良性循环阶段。(2)全面提高造林质量。植树造林并不是简单地栽种树木,更重要的是确保栽种树木顺利成活。地方在造林过程中,要重视对珍稀树种、乡土树种以及适应力强,具有抗逆性树种的繁殖培养,做好良种壮苗培育工作。在造林过程中大力倡导运用实生苗、容器苗形式进行种植,更好地提升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对于需要进行造林与植被恢复的地区,要坚持宜造则造、宜封则封的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尽可能借助地力定林。为了更好地改变过往人造林中,存在结构简单、树种单一、林地退化的问题,应大力营造多种树种混交林。 3.4切实加强森林经营管理 在森林中,经常会出现树木之间的间距比较密,或者比较疏等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应该将抚育间伐、提升森林自我更新能力、补植补造等措施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过去的轮伐、皆伐等采伐形式转变成单株木择或者根据防线、径级进行选择性的采伐,合理地使用森林,提高森林实际功能和效益。 3.5实施“科技兴林”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加快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其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化组合抚育、低改、采伐、更新、保护等技术措施。加强森林经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以林业科技创新推动森林质量全面提升。综合采取抚育间伐、补植补造、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调整树种组成,科学经营利用森林,不断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效益。 3.6不断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 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林地红线,实质性地开展林地保护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明确其犯罪形式,通过公示等行

森林与碳循环

森林与碳循环 摘要阐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 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森林生态系 统的生物量、林产品、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碎屑以及森林土壤。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循环;作用 根据生态学原理,一个系统中的自然过程总是有利于系统的结构稳定和功能最大化,而非自然过程总是降低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显然,大量开采化石燃料以及开采森林等活动都是非自然过程,这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上升。虽然目前我们尚不能准确地预测其生态后果,但最终的结果必将危害人类自身。鉴于大气二氧化碳上升可能引起的严重生态后果,科学家对于全球碳循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地球各部分(大气、海洋和森林等)

碳储量估算,森林生态系统与其他部分碳的交换量(流)的估算,以及人类干扰对各个库和流的影响。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的贮库,它贮有1146Pg碳,占整个陆地碳库的56%。因此,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对于研究陆气系统的碳循环乃至全球碳循环都是一个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1.森林及地球各部分的碳储量 当前,对全球碳库及库与库之间的转移量以及转移速率等关键性数值的估计差异 较大。大气层中的碳总量约为×1017~ ×1017g。由于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正处加速上升阶段,因而其碳储量的估计值显然与估算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地壳碳储量最大,估计值相差也大,不过它们与其他库的交换很小,因此一般不会给碳流量的估算带来大的误差。海洋是仅次于地壳的大碳库,也是最大的一个汇。通常估计海洋中的碳储量时将其分为表层和深层2个亚库,前者与大气有较频繁和较稳定的碳交流。陆地生物群落包含的碳量约为×1017~×1017g。

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林经08-1张璐坤 摘要:森林资源多功能的充分发挥,不仅依赖于森林资源数量,更取决于森林资源质量。然而我国在森林资源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却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本文在我国森林资源质量进行基本评价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影响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森林资源质量现状影响因素 1 对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及变化的基本判断 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由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主导利用不同,森林经营也出现了从单纯的木材生产到关注森林多种功能的发挥,再到生态优先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森林经营的理论与指导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人们对森林资源质量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尽管文献检索表明,目前还缺乏对森林资源质量及其指标的统一界定,也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但基于已有研究及我国6次森林资源清查的资料,根据人们对森林资源质量内涵认识的变化,选择林地生产力、林分构成及病虫害情况等关键指标,可以对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及变化做出基本判断。 1.1 林地生产力———单位面积蓄积量变化分析 从6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1-3]看,我国森林蓄积、面积均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森林蓄积已由第1次清查时的865 600万m3逐渐增长到第6次清查时的1 245 600万m3,尽管森林面积在第2次清查期间有所下降,由第1次的12 200万hm2下降到11 500万hm2,但自第2次清查开始,便出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到第6次清查时已达到17 500万hm2。单位面积蓄积量历次清查结果分别为70. 95m3/hm2, 78. 50 m3/hm2, 73. 13m3/hm2, 76. 22 m3/hm2, 70. 86 m3/hm2和71. 18m3/hm2,从第2次到第6次清查,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1.2 林分构成—-天然林占森林总面积比重变化分析 从6次清查结果看,尽管天然林面积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由第1次清查时的9 609万hm2增加到第6次清查时的11 576万hm2,然而天然林占森林总面积比

森林质量

正近年来,我国通过选育一批主要造林树种、生态修复树种、绿化观赏树种、生物质能源树种、木本油料树种、木本中药材树种和林下种植植物良种,大力推广多树种混交造林和珍贵树种造林,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不仅优化了林种树种结构,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有效地改善了林分质量,提高了林地生产力。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为21.66%,低于全世界31.8%的平均水平;平均每公顷的森林蓄积量为89.85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而重庆 那提高森林蓄积量的途径何在?林业专家给出两条“妙计”。 一是延长森林抚育期,将其作为绿色发展的战略工程实施,并给予重点支持。我国单位森林面积蓄积量低,主要原因是树木小,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介绍,我国20年以下的中幼龄林木占森林总面积的64%,像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50年以上的林木占森林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林木幼小与前些年乱砍滥伐有关,大树粗树被大量砍伐,因此需要加大对中幼龄森林的抚育,削减森林资源的利用规模,这样二三十年后,我国森林蓄积量就可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延长森林抚育时间,减少树木采伐利用,将直接影响到国有林场及林农的利益,这就需要调整相关林业法律及政策,加大对森林抚育的投入和对林农的补贴。 二是对症下药,精准管理,科学植树造林。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土壤、气候差异较大,林木的适应度不同,因此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各地要针对不同树种的性能,以及对土地、气候的要求,采用“独家定制”的管理,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健康率。这是个技术活,首先要制订出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目前国家层面有了标准,但许多地方还是零,这亟待完善。

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摘要: 本文描述了碳循环及其过程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说明了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林产品、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碎屑以及森林土壤。 关键字: 碳循环的过程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一、碳循环 地球上有五个碳库,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但是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起着交换库的作用。碳在岩石圈中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水圈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库中则存在着几百种被生物合成的有机物。根据生态学原理,一个系统中的自然过程总是有利于系统的结构稳定和功能最大化,而非自然过程总是降低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显然,大量开采化石燃料以及开采森林等活动都是非自然过程。这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上升。鉴于大气二氧化碳上升可能引起的严重生态后果,科学家对于全球碳循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地球各部分(大气、海洋和森林等)碳储量估算,森林生态系统与其它部分碳的交换量(流)的估算,以及人类干扰对各个库和流的影响。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的贮库,占整个陆地碳库的56%。因此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对于研究陆气系统的碳循环乃至全球碳循环都是一个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碳循环的过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综合成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保护培育珍贵阔叶树种对提高森林品质的意义

保护培育珍贵阔叶树种对提高森林品质的意义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珍贵阔叶树种资源结构不合理,后备资源缺失,国家有关部门相继提出了保护培育珍贵阔叶树种的各项号召,对提高森林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详细阐述了珍贵阔叶树种的发展理念,并针对阔叶树种比重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了珍贵阔叶树种构成比例高林分的自身优势,并提出了几点有效建议。 关键词:保护培育;森林品质;阔叶树种;珍贵树种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1 珍贵阔叶树种发展理念 阔叶树主要是以阔叶树种而建群形成的大面积森林,其与针叶树是对应的[1]。阔叶树种经济价值较高,其木材具备较高的观景价值和特殊的工艺性质,可生产木材、木本粮油、橡胶等非木质产品,其富含大量的蜜源、饲料、森林蔬菜等树种,值得大力开发和利用。现阶段,随着人们对珍贵阔叶树种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认识的逐步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增强了种植阔叶树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阔叶林面积不断扩大,使林种结构得到了调整。 珍贵阔叶树种的保护和培育有助于森林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增加优质森林资源的储备总量,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

展。其还可有效改善森林景观和外部生态环境,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珍贵阔叶树种的各项需求。 2 阔叶树种比重下降的原因和发展优势 2.1 阔叶树种比重下降的原因 多年来,我国造林仍然沿用了人工造林的方法,形成以落叶松为主的大面积针叶纯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全部清林政策的施行,破坏了大量具备生态和经济价值的阔叶树幼苗幼树;由于珍贵阔叶树种产量较低,导致采种困难重重,抚育幼苗极为复杂,成本较高,导致林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阔叶树种资源紧缺;珍贵阔叶树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常常有蚕食和偷盗现象,导致珍贵阔叶树所占比重逐年降低。 2.2 阔叶林的发展优势 珍贵树种所占成分包括阔叶林、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具有较大的发展优势。阔叶林可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有效增加阔叶林产品数量、质量,可改善土壤条件,全面提高生产能力。由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林冠密度较高,枯落物十分丰富,水源的涵养度较高,有助于水土的保持和风沙的防固,从而增强病虫害防治能力。珍贵阔叶树种的木材质量较高,可用作工艺品或高档家具,导致木材需求总量不断攀升,供不应求,木材价格也在不断增长[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