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中国经济概论

当代中国经济概论

当代中国经济概论第1次作业

当代中国经济概论第2次作业

(A) 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

(B) 低价获得农民的粮食

(C) 改造农民

(D) 保障城市粮食供应

正确答案:A B D

解答参考:

4. 在我国农业合作社的高级阶段,对社员的要求是()。[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生产资料归集体

(B) 集体组织生产劳动

(C) 引入干部进行考核

(D) 粮食归集体所有

正确答案:A B C D

解答参考:

5. 1958年,在高级社基础上组建了人民公社,其主要特征包括

()。[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合并高级社生产资料

(B) 政社合一

(C) 军事化管理

(D) 供给制

正确答案:A B C D

解答参考:

6. 我国农村的包产到户曾经历“三起三落”的命运,时间分别是

()。[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1965年秋季

(B) 1959年春

(C) 1961年春

(D) 1986年春

正确答案:A B C

解答参考:

7. “包产到组”的经营中,生产队对社员的“作业组”要核定的内容包括()。[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工作时间

(B) 作业质量

(C) 报酬标准

当代中国经济概论第3次作业

当代中国经济概论第4次作业

当代中国经济概论第5次作业

浅谈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一)

浅谈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一) 论文关键词]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发展过程经验教训 论文摘要]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国家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也日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并最终消亡。本文将试图围绕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演变过程以及对它的作用做一点有益的分析。 一、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其实,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产生是很早的,最早提出“新民主主义的计划经济”思想的是张闻天。1948年9月15日,他在《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正是在于它能以明确的经济计划去适当地布置我们的人力和物力,去动员千百万人民为这一计划的实现而奋斗”。经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对《提纲》进行修改后,最终写进了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它规定,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国家将在一定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实施直接计划管理和间接计划管理。 二、计划经济演变的过程 第一、建立和调整时期(1949-1976) (一)建立时期(1949-1957) 从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了短短7、8年的时间,就初步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调整时期(1957-1976) 八大后,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主张;但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党内“左”倾思想严重,探索一度出现不少失误。这一时期,主要经历了三次大调整: ①1958年,进行以管理权限下放为中心内容的全面体制改革。体制建立后不久,中央很快就发现了中央和地方以及国家和企业的关系紧张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改革。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最早阐明了此问题;1957年8月,国家经委提出了《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制度的初步意见》,提出了对集中过多和控制过严的计划工作制度的改进意见;1958年8月,中央又发出了《关于改进计划管理制度的决定》,指出,实行在中央集中领导下,以地区综合平衡为基础的、专业部门和地区相结合的计划管理制度;在中央和地方的计划权限划分上,扩大地方计划权限。此后,开始了以扩大地方权限为中心的体制改革。 ②1961年,进行以加强集中统一为中心的改革。这次改革是针对在“大跃进”改革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的调整。1959年,毛泽东就针对“地方权力下放过多,没有搞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强调要“统一领导,中央集权”。一段时间里,这些正确的意见没有得到正确贯彻执行,直到1961年,中央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才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做出了《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并对经济管理体制做了相应的调整。 ③文革时期,开始第三次改革。三年调整后,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正常发展阶段。从1966年开始,进入第三个五年计划,由于不久爆发文革,此时出现了集中过多的问题,于是中央又提出了下放管理权限的问题。改革先从下放企业开始。1969年,中央决定将鞍山钢铁公司下放给辽宁省,此后,又将包括很多大中型骨干企业在内的央属企事业单位下放给地方管理。同时,在计划体制上实行“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制度。

第三章 宏观经济分析

第三章宏观经济分析 第一节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1)意义和方法 意义:1.判断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 2.把握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 4.了解转型背景下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了解中国 股市表现和宏观经济相背离的原因 基本方法 1.总量分析方法(GDP、投资额、消费额等) 2、机构分析法(静态分析 (2)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指标 ①国民经济总体指标 1.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C+I+G+(X-M) 2.工业增加值(生产法、收入法) 3、失业率 4、通货膨胀(常用指标:零售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 物价平减指数等) 5、宏观经济运行景气指数—PMI 6、国际收支 ②投资指标 1、政府投资 2、企业投资 3、外商投资 ③消费指标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大项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等) 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包括居民手持现金和单位存款) 3、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所得税-个人缴纳社会保障支出

④金融指标 、总量指标 a、货币供应量 B、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 C、金融资产总量 D、社会融资总额 E、外汇储备(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特别款项权和 IMF储备头寸) F、外汇占款 2、利率(1)贴现率与再贴现率 (2)同业拆解利率(伦敦同业拆解利率) (3)回购利率 (4)各项存贷款利率 3、汇率 ⑤财政指标 1、财政收入 2、财政支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 3、赤字或结余 ⑥主权债务 第二节宏观经济分析与证券市场 一、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企业经济效益 2、居民收入水平 3、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 4、资金成本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 1、GDP变动 2、经济周期变动 3、通货变动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 1、手段及其影响①国家预算5⑤财政管理体制 ②税收⑥转移支付制度 ③国债④财政补贴 2、种类及其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中性

《国民经济核算概论》教材

《国民经济核算概论》苏汝劼夏明编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定义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过程 三、MPS的形成与发展 四、SNA的形成与发展 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的部门分类 一、机构单位分类。 二、机构部门分类 三、产业活动单位和产业部门分类 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原则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生产核算 第一节生产核算的基本问题 一、生产核算建立和发展 二、生产核算的基本概念 三、生产核算的部门分类 四、生产核算的原则 五、生产核算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生产帐户核算

一、生产帐户及其结构 二、产业部门总产出的核算 三、产业部门中间投入的核算 四、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 五、机构部门生产帐户的编制 第三节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一、生产总值的相关概念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核算方法 三、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四、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第一节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问题 一、投入产出核算概述 二、投入产出核算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投入产出表基本介绍 一、投入产出表的定义 二、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 三、投入产出表的表式结构 四、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 五、投入产出表的主要消耗系数 六、引入消耗系数后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第三节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直接分解法 一、直接分解法的特点 二、直接分解编表方法的原理。 第四节投入产出表的编制——间接推导法 一、间接推导法的基本原理 二、UV表的推导的基本关系式 三、间接推导法的两个基本假定 四、产品技术假定投入产出表的推导

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尔雅

应该是对的,有自己整理修改 增量资源的相关概念已完成 1 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划分角度一般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最终用途 ?B、参与主体 ?C、分配过程 ?D、参与分配的要素 我的答案:A 2 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要素主要是哪两个? ?A、制度与技术 ?B、资本与技术 ?C、资本与制度 ?D、劳动和非劳动要素 我的答案:D 3 我国国民收入直接由政府来控制的比例最高时高达多少??A、.84 ?B、.76 ?C、.54 ?D、.34 我的答案:A 4 以下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优点是 ?A、利用内在的经济效应 ?B、利用外在的经济效应 ?C、利用外在的市场效应

?D、利用内在的市场效应 我的答案:B 5 外部经济的效应存在是什么的一个表现? ?A、宏观调控 ?B、通货膨胀 ?C、市场失灵 ?D、通货紧缩 我的答案:C 6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称之为? ?A、内部效应 ?B、边际效应 ?C、相关效应 ?D、外部效应 我的答案:D 7 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京九铁路)的目标的是?A、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形成沿线的经济增长极 ?C、带动当地投资和就业 ?D、为铁路部门谋取最大利润 我的答案:D 8 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A、国民收入最大化 ?B、政府收入最大化 ?C、企业收入最大化 ?D、个人收入最大化 我的答案:A 9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划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包括国民收入在哪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A、政府 ?B、家庭 ?C、社会团体 ?D、企业 我的答案:C 10 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在不同承担主体间发生变动时,会使得增量资源在国民部门间分配的比例发生改变。 我的答案:√ 1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从增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 我的答案:√ 12 增量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的构成比例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而与其支出结构无关。 我的答案:× 13 各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 我的答案:√ 14 在中国,政府控制的国民收入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的答案:× 15 按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素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第四章 海洋经济学概述(课堂讲义)

第四章海洋资源 第一节海洋产业及其分类 一、产业与海洋产业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是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家庭)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 海洋产业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所形成的生产门类。 海洋产业发展既是海洋经济发展历史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目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近几十年中.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正在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海洋产业群。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旅游业等,正在迅速崛起.逐步上升为海洋支柱产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海洋能利用和海洋药物等未来的海洋产业正在努力开发.在21世纪初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深海采矿和海洋生物利用等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海洋产业体系的出现、建立和发展,不仅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世界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1. 海洋产业的出现使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内容发生了变化 在海洋产业体系未形成之前,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只有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海洋经济活动分散在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之中。海洋产业的发展和独立化,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产业部门,并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200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2297.0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世界发达国家海洋产业增加值巳占国内生产总值10%以上。 2. 海洋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的技术素质发生了变化 由于海洋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使之在其产业中聚集了很多高新技术,如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深海采矿和冶炼技术以及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技术等,不仅提高了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也改变了整个产业的素质面貌。 3. 海洋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 海洋产业中除了海水养殖业等少数几个产业适宜家庭小规模经营外,大部分产业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才能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抵御海上风险,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型的甚至巨型的产业组织。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船工业集团就是这样的大型组织,它们的产值分别占该行业的86.24%和46.49%。 4. 海洋产业的发展使产业布局发生了变化 在海洋产业体系未形成之前,产业布局仅限于陆地,即使传统海洋产业也仍以陆域布局为主。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使各种产业广泛分布在海岸带、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大洋及海底,扩大了产业布局的空间,也改变了陆域产业布局密度过高和空间拥挤的局面。 5. 海洋产业的出现使国民经济增长理论和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 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一般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八五”期间和“九五”期间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分别比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出约10多个百分点。海洋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持领域,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领域。 随着人类和海洋认识的逐步加深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将有越来越多的新兴海洋产业出现。积极推动海洋产业发展,改善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海洋就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所理解的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我所理解的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我进一步的了解到我们国家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对所承受的社会责任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我们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课程学习期间老师放了一些视频教学。使我们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有了深入的了解。现在我就课程学习做一些总结和观点。 透过金融危机,看中国经济 一、金融危机背景: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遭遇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规模已上工业的增长率只有3.8%,而此前这一指标多年来都保持在16%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20%上下,2008年却是-3.1%;2008年末,上千万农民工被迫返回到家乡,面临严峻的失业问题。当时温家宝总理讲,我们要有信心,有信心则心满,心满经济就满。温总理还讲,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宝贵。现在2009年过去了,中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35353亿人民币,比2008年增长8.7%,信心真的变成了黄金,真的变成了货币。 二、“V”型胜利来之不易 宏观经济主要看: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物价上涨率、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四大指标,抓住了这四大指标,就等于把握了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从之四大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到底是什么状态呢? 1、经济增长率 2009年中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35353亿人民币,比2008年增长8.7%,根据联合国经济机构估计,世界产值在2009年下降了 2.2%左右。从世界银行和过节货币基金坐直公布的数据看,美国、欧洲、日本经济2009年都是负增长,在全球经济总体处于负增长的 2/7 态势下,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正增长,而且增长达到了8.7%,这是一个来之不易、非常了不起的成就。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目标。 2、失业和就业 中国是全世界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200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11万,2010年比2009年增加20万,达到630万。大学每年招生都在600万以上,但是高考升学率不到50%,这意味着每年有600多万高中生成为大学生,同时还有600多万高中生没学上,两者相加就是1200万。2009年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安排巨野专项资金426亿,比上年增长59%开展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多渠道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和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见习,全年组织2100万城乡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这些措施促进了就业的基本稳定。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的目标。 3、物价涨落 2009年初,经济学家对中国2009年的物价走势争论不休,出现两种不同意见,一是通货紧缩,价格要持续往下掉;二是统货膨胀。2009年过去了,CPI全国平均数是-0.7%,中国既没出现通货紧缩,

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利弊-2

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 原因与利弊 专业:中共党史班级:2012级研究生业余班姓名:zc 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由来,要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历史地位,就要结合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条件,正确认识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并深入发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这关系到对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历史的公允评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4年里,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变。面对历史与现实,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呢?我个人认为,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对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的讨论,要历史地来看待,必须放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分析。 计划经济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极端化的模式。各级政府部门的经济计划深入经济运行的程度,取决于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手段和力量。计划经济之所以兴起于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是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拥有强大的权威和力量;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之所以发生革命,一般都是由于受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压

迫,经济落后和不独立,因此要求实行赶超战略,而计划经济所具有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政府集中资源配置以及高积累机制,都使得无产阶级政党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后去选择它。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建立了强大廉洁的政府,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是由其内在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的要求决定的,因而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之后的一个必经阶段。新中国在50年代之所以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是意识形态因素,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其制度和发展目标因素,国际经济环境的空间限制是发展战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在这样的条件下,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中心、搞计划经济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不存在可以替代的其他道路。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分析,需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从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看,它是在当时经济发展多重约束条件下的一个现实的体制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反对教条主义的经验,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条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2)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国家或中央政府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而企业由于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政府的附属物[2]。国家主要通过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实施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通过组建专门的经济计划部门制定发展计划,并对企业通过指标、计划参数、实际评价等实行全面的控制,而企业的绩效则完全表现在对计划的完成和当局的偏好。高度计划指令经济要求对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细致的计划,但由于信息问题,导致计划多具有刚性而缺乏灵活性。 (3)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要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微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导致在国家和政府之外并不存在实际的微观经济主体。这种体制导致经济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的省级的党政系统的领导机构,而企业和民众个人、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及下级党政部门没有决策权。在后来,决策更加集中与个别领导人手中,导致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和不规范的个人决策左右集体决策而引发的一系列决策失误,严重损害了计划经济的正常运行。[3] (4)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计划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机制。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在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都充斥着政府的计划和指令。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导致配置效率的下降,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政府意愿配置,资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政府当局往往出于政治目的实施资源配置计划,而将经济效率的标准放在政治目标之后,这也是导致计划经济配置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5)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按照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的观点,交易是人类经济行为中最一般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交易,而计划体制下的交易活动则被行政指令所替代,交易对象被消除了商品本性。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根源于计划经济本身取消货币媒介的思维[4]。这导致在货币支付之外,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支付方法,通过牟取权力,搭便车等行为进行变相支付等行为也是导致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的根源。 (6)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应当以按劳分配为主。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进行分配。但由于工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行为更多得表现为一种合作的社会性生产和团队生产过程,单个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和贡献率无法做出准确测量,这给按劳分配规则的执行带来了困难。从前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实践来看,多数按劳分配实际都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这导致苦乐不均,劳动者积极性下降,搭便车行为普遍化。 (7)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出于战略考虑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对城市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投入较大,但由于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积累不足,经济总量较小,并且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因此都采取“抽农补工”的做法,试图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违背结构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政府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业发展,造成城市对农村的挤压,以及 工业对农业的抑止。农村和农业发展明显受到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这一结构导致后期经济增长中产业链条的断裂,是造成后期改革最初发端于农村的根本原因。 (8)对外封闭型经济。社会主义政权的诞生由于处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涨阶段,两大社会制度的冲突从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之前就明显存在。尽管新政权都表示希望与包括西方在内的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并提出过“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指导方针,但由于国际冷战格局的形成,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本质上都是封闭型的。尽管早期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过贸易往来,但多半是出于政治合作的目的,甚至后期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发生了分

《当代中国经济》word版

选择题(50分) 1、加入城市公费医疗,我国城乡收入比例是:() (1.00分) A.1比5 B.1比7 C.1比9 D.1比11 2、储蓄者购买投资者发行的各种证券,投资者将得来的资本用于生产能力的建设,如此储蓄者获得金融资产的增长,意味着()积累的增加: (1.00分) A.实体资本 B.借贷资本 C.虚拟资本 D.金融资本 3、不属于人民币不能升值的理由的是:() (1.00分) A.加速增加中国的通货紧缩 B.增大外国直接投资 C.增加失业压力 D.导致人民币政策的不稳定 4、《公平与效率的交替》的作者是:() (1.00分) A.巴曙松 B.哈耶克 C.索洛 D.奥肯 5、国际贸易中的安全不包括:() (1.00分) A.经济主权的安全 B.产业尤其是主导、自主性产业安全 C.金融安全 D.市场规格的安全 6、马克思认为利息是()的一部分: (1.00分) A.利润 B.平均利润 C.毛利润 D.年终利润 7、中国人民币升值压力是:() (1.00分) A.中国国际收支双重顺差压力 B.美元贬值 C.人民币低估 D.国际贸易壁垒 8、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是()的观点: (1.00分)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凯恩斯

D.穆勒 9、关于目前投资储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1.00分) A.主体多元化 B.两者决策不分离 C.储蓄者不一定是投资者 D.两者决策分离 10、()影响国民储蓄的结构: (1.00分) A.国民收入的结构 B.国民消费的结构 C.国民生产的结构 D.国民投资的结构 11、印度的软件控制世界市场60%以上,是因为:() (1.00分) A.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 B.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C.地理位置优越 D.进口产业发达 12、有选择的退出是为了()资源的均衡分配: (1.00分) A.存量 B.流量 C.所有制形式 D.资源 13、传统体制的影响力、支配力、控制力在()比较大: (1.00分) A.农村 B.城市 C.内地 D.沿海 14、关于利息率高带来的收入效应说法不正确的是:() (1.00分) A.消费和储蓄的替代 B.减少了借贷资金的供给 C.减少储蓄 D.增加目前消费 15、不受限制的资本形式是:() (1.00分) A.实体资本 B.商品资本 C.人力资本 D.金融资本 16、关于第一次分配说法不正确的是:() (1.00分) A.借助于市场机制 B.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 C.微观收入分配 D.建立在市场等价交换基础上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以下重要特征(参:Brus,1972, P.65-71;Ellman,1989, P.18):(1)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描述,公有制一直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财产形态。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和国有化的过程。从所有制的结构来看,改革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中“一大二公”的特征十分明显,完全符合传统计划经济的共同标准。在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中,按照公有程度不同,城市工业经济所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则主要以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主,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指令性的农产品统购计划和相应的生产计划,并不具有完整的集体产权。农村土地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上,由集体管理,农民对土地仅有使用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曾经高达90%以上,个体经济比重下降为7.1%,私营经济更是降到0.1%以下。[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味着我国所有制结构和调节方式都实现了向完全计划经济的转变。(2)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国家或中央政府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而企业由于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政府的附属物[2]。国家主要通过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实施对经 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通过组建专门的经济计划部门制定发展计划,并对企业通过指标、计划参数、实际评价等实行全面的控制,而企业的绩效则完全表现在对计划的完成和当局的偏好。高度计划指令经济要求对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细致的计划,但由于信息问题,导致计划多具有刚性而缺乏灵活性。 (3)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要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微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导致在国家和政府之外并不存在实际的微观经济主体。这种体制导致经济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的省级的党政系统的领导机构,而企业和民众个人、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及下级党政部门没有决策权。在后来,决策更加集中与个别领导人手中,导致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和不规范的个人决策左右集体决策而引发的一系列决策 失误,严重损害了计划经济的正常运行。[3] (4)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计划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机制。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在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都充斥着政府的计划和指令。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导致配置效率的下降,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政府意愿配置,资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政府当局往往出于政治目的实施资源配置计划,而将经济效率的标准放在政治目标之后,这也是导致计划经济配置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5)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按照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的观点,交易是人类经济行为中最一般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交易,而计划体制下的交易活动则被行政指令所替代,交易对象被消除了商品本性。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根源于计划经济本身取消货币媒介的思维[4]。这导致在 货币支付之外,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支付方法,通过牟取权力,搭便车等行为进行变相支付等行为也是导致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的根源。 (6)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应当以按劳分配为主。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进行分配。但由于工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

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答案

1 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京九铁路)的目标的是 A、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形成沿线的经济增长极 C、带动当地投资和就业 D、为铁路部门谋取最大利润 正确答案:D 2 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A、国民收入最大化 B、政府收入最大化 C、企业收入最大化 D、个人收入最大化 正确答案:A 3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划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包括国民收入在哪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A、政府 B、家庭 C、社会团体 D、企业

正确答案:C 4 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划分角度一般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最终用途 B、参与主体 C、分配过程 D、参与分配的要素 正确答案:A 5 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要素主要是哪两个? A、制度与技术 B、资本与技术 C、资本与制度 D、劳动和非劳动要素 正确答案:D 6 我国国民收入直接由政府来控制的比例最高时高达多少? A、.84 B、.76 C、.54 D、.34 正确答案:A

7 以下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优点是 A、利用内在的经济效应 B、利用外在的经济效应 C、利用外在的市场效应 D、利用内在的市场效应 正确答案:B 8 外部经济的效应存在是什么的一个表现? A、宏观调控 B、通货膨胀 C、市场失灵 D、通货紧缩 正确答案:C 9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称之为? A、内部效应 B、边际效应 C、相关效应 D、外部效应 正确答案:D 10

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在不同承担主体间发生变动时,会使得增量资源在国民部门间分配的比例发生改变。 正确答案:√ 1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从增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 正确答案:√ 12 增量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的构成比例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而与其支出结构无关。 正确答案:× 13 各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 正确答案:√ 14 在中国,政府控制的国民收入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正确答案:× 15 按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素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 正确答案:√ 16 在现有的生产力结构下各种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在其适应范围内是没有局限性和缺点的。

曾五一《统计学概论》章节题库(国民经济统计概述)【圣才出品】

第12章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一、选择题 1.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是以()界定的。 A.一国的地理领土范围 B.一国的主权领土范围 C.一国的经济领土范围 D.一国常住经济单位 【答案】D 【解析】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范围国际上通行的界定原则是“常住经济单位原则”。所谓常住经济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2.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划分依据是()。 A.产品的性质 B.产品的功能 C.产品的使用去向 D.产品的使用价值 【答案】C 3.生产税中不包括()。 A.农业税

B .营业税 C .所得税 D .销售税 【答案】C 【解析】生产税是政府向单位征收的有关生产、销售、购买、使用货物和服务的税金,包括各种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 4.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差额构成的指标是( )。 A .储蓄 B .投资 C .积累 D .银行储蓄存款 【答案】A 5.一国的恩格尔系数与基尼系数的关系是( )。 A .恩格尔系数越高基尼系数越高 B .恩格尔系数越高基尼系数越低 C .恩格尔系数越低基尼系数越高 D .不能下结论 【答案】D 【解析】基尼系数是用来说明收入分配均衡程度的指标,其公式为A A B S G S S =+;

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指数,其公式为恩格尔系数100%= ?食品支出额消费支出总额。基尼系数是收入分配分析指标,恩格尔系数是最终消费分析指标,它们的关系不确定。 二、判断题 1.第三产业的所有部门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 ) 【答案】× 【解析】第三产业中包含了一些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如货物运输等。 2.全世界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小于国民可支配收入之和。( ) 【答案】× 【解析】全世界各国之间的净要素收入和国外转移净收入会互相抵消,因此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等于全世界各国国民可支配收入之和。 3.农业部门创造的增加值就是农业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 【答案】× 【解析】增加值是各部门创造的总产值扣除中间消耗价值后余下的部分。最终产品是各部门本期生产最终用于消费、投资或净出口的产品。就某一部门而言,其创造的增加值并不等于其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4.全社会各部门创造的增加值总和等于全社会最终产品价值总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 【答案】√

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宏观经济分析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概述 一、基本分析的概念 分析影响证券未来收益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据此预测证券的收益和风险,最终判断证券内在价值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基本分析的内容 基本分析注重于证券价值的发现,力图用经济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来解释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变动.

长期来看,股票的价格由其内在价值决定; 中短期来看,股票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 对我国这样的新兴股票市场,股价在很大程度上由股票的供求关系决定,即由一定时期股票的总量和资金总量的对比力量决定。 (一)证券市场的供给方—股票的数量 证券市场的供给主体是上市公司,由已上市的老股票和新上市的新股票构成。 股票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 (二)证券市场的需求方 ——证券市场投资者(资金数量) 1.使得证券的发行有了保证,直接融资渠道得以建立。 2.证券投资者之间的交易保证了证券市场资金和证券转换的连续性。 投资者: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自然人,指从事证券买卖的居民。 机构投资者:一切参与证券市场投资的法人机构。 股票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 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制度变革: 1. 股权分置改革 2.《证券法》和《公司法》的重新修订 3. 融资融券业务

第一节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和方法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 1.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 2.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 4.了解在转型经济体中,宏观经济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1.总量分析法 分析对象: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 如对国民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银行贷款总额及物价水平的变动规律的分析等,进而说明整个经济的状态和全貌. 2.结构分析法 分析对象: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 如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分析、消费和投资的结构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结构分析等. 二、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 (一)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C+I+G+(X-M)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般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率,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2.工业增加值 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与中间消耗的差额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 分析意义——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 3.失业率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 失业率的上升或是下降是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于潜在GDP的变动为背景的.失业率高,意味着资源被浪费,人们收入减少,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4.通货膨胀 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的上涨 .

当代中国经济概论

填空 21.采取增量改革战略,目的是为了,积蓄,缩短改革进程,最终目的是建立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 参考答案:改革阻力,改革力量 22. 1986年4月,公务员建立了办公室,准备采用的办法实施价格的市场化改革。 参考答案:经济改革方案设计,先调后放 23.关于国有企业改革(1986年)战略的争论有和两种。 参考答案:企业改革主线论,整体协调改革论 24. 1993年,中共开辟了改革整体推进的新局面,确立了的改革目标。 参考答案:十四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5.从1994年开始,中共政府在财政、和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改革措施。 参考答案:金融,外汇管理体制 26.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对所有制的调整和完善包括国有资本从非命脉领域退出、和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发展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9.计划经济中的国有企业不仅仅是,同时也是国家的政治体制的,承担着广泛的社会政治职能。 参考答案:生产单位,基层组织 10.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认为,计划经济中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使得政府对企业的约束存表现为的情况。 参考答案:父爱主义,预算软约束 29.农业有两种最为基本的经营方式和。 参考答案: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大型农场的经营 30.原计划经济国家,政府为了控制农产品在农村推行了,将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收归公有。 参考答案:集体化,牲畜 多选 1. 农业采用家庭经营的优点主要是()。[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家庭成员齐心协力 (B) 成本收益计算准确 (C) 风险承受能力强 (D) 管理成本低 正确答案:A B D 2. 实行家庭承包改革以前,新中国农业曾经采用过的经营方式有()。[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合作化 (B) 人民公社化 (C) 耕者有其田 (D) 农场公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